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国外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研究
本项成果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立项号13BZJ022,结项号20180415)。这一事实表明,其学术价值已经通过了学界论证,得到国家社科基金审批机构的认同。数年来的研究实践证明,追踪马克思主义与圣经的关系,考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及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圣经的思考、论述和运用,辨析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在国际政治-意识形态冲突中的地位和功能,探讨学术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圣经文本及古代犹太-基督教社会历史背景的观察和思辨,对于推动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发展,丰富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海纳百川的广博内涵,厘清圣经可能蕴藏的正面精神元素及其可能发挥的进步社会功能,正确处理现实宗教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也有着直接间接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成果大体上是在国内前期研究几乎为零的状态下进行的,整体上具有显见的原创性质。除绪论和结束语外,全部书稿由六章构成: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圣经;第二章,政治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圣经审美批评;第四章,唯物史观论域中的希伯来圣经;第五章,哥特瓦尔德的学术创见;第六章,马克思主义《新约》研究。
圣经百科辞典(图文版)
《圣*》是人类文化共有经典。多年来,对于《圣*》的价值解读有很多种,仅仅说“《圣*》是世界上*有名的书”是不完整的,是很肤浅的。或者说,“它被出版的*多,翻译的*多,引用的*多”,这些也都没有正确地描述《圣*》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圣*》固然是犹太—基督教的神学元典,但它同时也是古希伯来民族的百科全书,具有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艺术、军事学、民俗学等多重性质,是古希伯来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发展与传承做出的*伟大的贡献。正如,丁光训先生在为《圣*百科辞典》首版所做序言中所说,“不掌握儒、道、佛三家就不能深入研究我国文化。同样,不掌握基督教和它的《圣*》,也无法深入理解西方世界的历史、哲学、文学、语言、艺术。在任何一种西方语言里,都存在着无数出自《圣*》的成语”。因此,《圣*》的核心价值是在精神道德方面、在文化艺术方面、在帮助我们了解西方的道德基础和社会构成方面。当然,还有助于我们真正认识人类历史本身,因为,《圣*》曾经改变了许多人对历史的观点,反过来,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信仰,他们又改变了历史。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行,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基督教在中国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据《宗教蓝皮书》(201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内地基督教信徒总数已达到230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8%。《宗教蓝皮书》(2012年)有关基督教研究报告中指出,基督徒构成也正悄然变化,“老、弱、病、妇”现象正在改变,城市精英阶层、高校科研人员的比例有所增加,信徒结构日趋多样,整体呈现出信徒多元化、年轻化、知识化的特点。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体制和思想文化教育体系仍待完善,因此,对基督教经典《圣*》的正确解读和认知是非常必要的。 《圣*百科辞典》首版于1990年,后经几次重印。本书经由众多学界*级专家及宗教界领袖式人物共同倾心倾力打造而成: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南京大学副校长的丁光训同志在认真审阅原稿后欣然为本书撰写序言;由享誉海内外的我国著名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开拓者朱维之先生和原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副院长、中国基督教会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牧者陈泽民先生共同为本书担纲顾问;金陵协和神学院资深旧约和希伯来文教授许鼎新先生为本书做细致全面的审订工作。多年来,本书得到了政府、学界及宗教界的高度评价,曾获得第六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一致认为,本书在阐释、解读基督教经典《圣*》的精髓内涵及思想外延方面,以及传承人类文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圣*百科辞典》的成功出版雄辩地表明,只有从多种路径走进圣*,才能全面认识和理解它,进而加深对西方文化传统的认知。 此次修订是在原版基础上,根据近年来学界和宗教界的*研究成果,以及多年来读者的反馈交流,在词条条目的选择和设置上,以及词条的阐释上做以适当的修订。以梁工先生为代表的当年的作者团队如今都已成长为基督教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多年的潜心研究也必然要求原版文字做必要的修订。同时,关于圣*题材的文学、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作品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得基督教成为积淀*久远的人类文明,遂文中加入五百余幅圣*题材的世界名画,图文相得益彰,有助于读者走进色彩斑斓的圣*世界。
圣经诗歌
暂无简介
西方圣经批评引论
《西方圣经批评引论》系统介绍了西方圣经批评理论。主要包括导论、西方圣经批评史略、阐释学与圣经研究、形式批评与圣经研究、社会学批评与《旧约》研究、女性主义诠释学、弗莱与圣经文学研究七部分内容。阅读本书有助于我们客观地了解西方圣经批评的历史与现状、重要著述和知名学者,为我国的圣经研究提供了借鉴。河南大学文学院梁工教授组织该校圣经文学研究所师生共同完成此书。
圣经与文学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解圣经对理解文学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到圣经与文学关系得研究中。《圣经与文学》精选了各个时期、不同国家受圣经影响显著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类型进行分析和解读,在加深读者对作品理解的同时使其形成一种阅读能力,以便在其他作品的阅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也能独立进行处理。
凤凰的再生
希腊化时期始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止于公元前罗马吞并埃及。作者取其广义,叙述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中世纪,近一千年间犹太文学。该时期是西方文化两大源头——古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碰撞交融的时期,也是希伯来圣经(即《旧约》)成型定稿、基督教圣经(即《新约》)成型的时期。作者以公正的态度叙述了该时期犹太文学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分析介绍了其文学主流——希伯来圣经后期经卷,论经多卷、伪经多数篇章、死海古卷、塔木德文学、以及初期基督教文学,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流畅,可读性强。
基督教文学
书以详实的资料对基督教的文学成就和世界文学中的基督教元素做出全景式的描绘。
诗歌书智慧文学解读
诗歌书智慧文学解读,ISBN:9787802543706,作者:梁工
莎士比亚与圣经(上下)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他的38部诗剧是世界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圣经是希伯来一基督教文化的首要经典,在世界文化史上译本最多、发行量最大。莎士比亚生前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方面受到圣经的影响,这对他能够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戏剧家关系极大。 本书力求立足于中国当下的汉语学术语境,细读两部经典——莎剧和圣经——的前提下,寻幽探奥,去伪存真,在莎学和圣经文学研究的交叉领域为推动中国比较文学的深入发展做出点贡献。该书规模宏伟、条目繁多、解析缜密,有较多方面的学术创新,值得一读。
圣经叙事艺术研究
在我国,梁工教授可以说是最早系统研究《圣经》叙事的学者,他的探讨填补了我国在这个研究领域里的空白,也提供了进入国际对话的一个平台。在书中,梁工教授采取了归纳分析的方法,并在各项叙事特点后面引用了《圣经》的例子来做具体说明。他十分注意运用各名家的文学理论和叙事理论,显示了他上起古典下至当代的宽泛文论功底。 《圣经叙事艺术研究》运用文学批评理论对“作为文学的圣经”进行了整体研究,填补了我国系统研究圣经叙事领域的空白。全书对圣经文学研究的源流作了精辟评述,由“圣经叙事批评的理论构架”“人物”“情节”“时间”“背景”“修辞”等主题构筑全书的主体部分。最后以“圣经叙事批评的反思和展望”作为总结性的余论。作者梁工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南大学圣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
泰戈尔散文诗精选评析
暂无简介
圣书之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
《圣书之美》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20卷丛书之一。收入《圣书与美》中的文章分为三大类,首先是“作为文学的圣经”。这一部分专论圣经本身的文学性质及其文学经典品质,兼及西方历代学者对圣经文学品质的认识和研讨,尤其当代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何竟声称圣经为“仅次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文学经典”。其次聚焦于“圣经与世界文学流变”,分门别类地考察了圣经对古今中外文学的深远影响。作者瞩目于“当代文论脉络中的圣经批评”。首先综合观察当代多元化圣经批评的全景,涉及后现代主义哲学如何为之提供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基础,形形色色的文学理论如何致使圣经研究发生了从历史批评向文学批评的范式转型——从历史过程转向文本自身,从浅层心理转向深层心理,从作者意图转向读者接受,从封闭思辨转向文化批判,从单一阅读转向综合解析。其后依次考察了现当代神话学、修辞学、符号学,以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为圣经批评提供的新视野和新路径。继而运用弗洛伊德—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两篇圣经名文《挪亚诅咒迦南》和《罗得与其女儿们》做出深层心理学的解读。一组文章议及意识形态文论在圣经批评中的运用,先议若干理论问题,再逐一勾勒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生态保护主义为当代圣经批评实践带来的观念更新。
圣经文化解读书系:律法书叙事著作解读
“圣经文化解读书系”由6卷构成,第一卷综述圣经形成的背景、其正典化过程、内部结构、在后世的传播和阐释,及其对后世文化的深远影响;第二卷至第六卷将圣经卷籍分成5种类型依次评述。全书的理论深度和文字风格力求做到雅俗共赏,既从基本常识谈起,又尽量体现西方学术界的新成就和作者的研究成果,使一般读者和学者都能从中受益。语言则力求准确、简明、优美、活泼,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知识性、学术性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统一。
经典叙事学视域中的圣经叙事文本
《经典叙事学视域中的sj叙事文本》由史而论,史论结合,以论为主。书中运用文学批评理论对“作为文学的sj”进行了整体研究,填补了我国系统研究sj叙事领域的空白。全书对sj文学研究的源流作了精辟评述,由“sj叙事批评的理论构架”“人物”“情节”“时间”“背景”“修辞”等主题构筑全书的主体部分。最后以“sj叙事批评的反思和展望”作为总结性的余论。
圣经文学研究(第七辑)
《圣经文学研究》是研究圣经文学的专业性学术辑刊,主张运用各种传统和现代文论对圣经进行原创性、前沿性、思想性的文学评论,亦倡导对圣经文本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文化透视。
圣经文学研究(第4辑)
《圣经文学研究(第4辑)》是研究圣经文学的专业性学术辑刊,主张运用各种传统和现代文论对圣经进行原创性、前沿性、思想性的文学评论,亦倡导对圣经文本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文化透视。它的创办得到国内外学界同仁的鼎力支持,本领域的国际领衔学者罗伯特·奥特、勒兰德·莱肯、梅厄·斯滕伯格、谢大卫、邓雅各、柯大卫、加里·伦兹博格、萧俊良等加盟学术顾问委员会,其中罗伯特·奥特和梅厄·斯滕伯格还为第四辑惠赐论文。本辑所设栏目包括“希伯来诗歌研究”、“专题论述”“认识名家”“圣经修辞学”、“《新约》研究”、“圣经诠释学”、“圣经译介研究”、“圣经与中国文化”等。本刊将持续发表具有较高品位的学术论文和译文,以求推动中国的圣经文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与国际学术界逐渐接轨。
圣经文学研究第九辑
《圣经文学研究》第九辑卷首载有一篇“致读者”,概述本刊成为CSSCI来源集刊后编辑部的办刊设想、学术追求、格式体例等,期待借此与读者实现沟通和交流,把刊物办得更受欢迎。其后相继为六个栏目。 首先,“圣经与文学”。以两篇海外名家的译文领头:美国学者罗伯特·奥特的《圣经的文学特征》,和加里·A.伦茨伯格的《洪水故事观照下的圣经洪水故事》。继之是一系列探讨文学与圣经关系的论述:马衡的《中世纪英语道德剧死亡观的圣经渊源》、张文的《创作小说的神学家:浅析圣经对菲尔丁创作理念的影响》、许相全的《简论阿格农与圣经的关系》、王志希的《耶稣、诗人与诗:对民国时期(1912-1949)基督徒创作的考察》、熊焕颖的《E.J.普拉特抒情诗的宗教文化解析》、王化菊的《魔鬼·天使:圣经视域下主人公形象解读》。 其次,“圣经与翻译”,收入三篇文章:蔡锦图的《中文圣号问题:从历史角度探索》、郑海娟的《圣经汉译与修辞三体》、以及姜宗强和孙玥的《李荣芳对的翻译——兼论中西文化交流》。 第三,“认识名家”,隆重介绍了当代澳大利亚马克思主义圣经学者罗兰博尔。载录了博尔的论文《朱莉亚·克里斯蒂娃、马克思及特立独行的保罗》,以及厉盼盼对他的综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的罗兰博尔》。 第四,“耶稣研究”,登载两篇香港学者的论文,分别是黄根春、王学晟的《天国何时临到?——论耶稣的天启思想》,和周柬妮的《我是谁?——中的耶稣身份建构问题》。 第五,“专题论述”,刊登了加拿大学者谢大卫的《论奥古斯丁(不完整的)圣经美学》和姜贵梅的《生态批评视域下的》。 第六,“圣经阐释学”,按照论述对象年代的先后,依次登载孙彩霞的《对圣经创造本原论的阐释及本土回应》、黄弋的《“反基督七人帮”:1860年探析》、姜韦的《圣经解释学的普遍意义:卡尔·巴特解释学研究》,以及郭华敏的《苏吉萨拉迦后殖民圣经批评述论》。 全书末尾是本刊编辑部的“编后记”,对全书的主要内容予以点评。
圣经文学研究(第5辑)
《圣经文学研究(第5辑)》是研究圣经文学的专业性学术辑刊,主张运用各种传统和现代文论对圣经进行原创性、前沿性、思想性的文学评论,亦倡导对圣经文本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文化透视。它的创办得到国内外学界同仁的鼎力支持,本领域的国际领衔学者罗伯特•奥特、勒兰德•莱肯、梅厄斯滕伯格、谢大卫、邓稚各、柯大卫、加里伦茨伯格、萧俊良等加盟学术顾问委员会,其中加里•伦茨伯格和谢大卫还为第五辑惠赐论文。本辑所设栏目包括“认识名家”、“圣经文学研究专题论述”、“圣经译介研究”、“圣经阐释学”、“《旧约》研究”等。本刊将持续发表具有较高品位的学术论文和译文,以求推动中国的圣经文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与国际学术界逐渐接轨。
圣经文学研究(第3辑)
《圣经文学研究》是研究圣经文学的专业性学术辑刊,主张运用各种传统和现代文论对圣经进行具有原创性、前沿性、思想性的文学评论,亦倡导对圣经文本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文化透视。它的创办得到国内外学界同仁的鼎力支持,本领域的国际领衔学者罗伯特-奥特、勒兰德·莱肯、梅厄-斯腾伯格、谢大卫、邓雅各、柯大卫、加里·伦兹博格、萧俊良等加盟学术顾问委员会,其中邓雅各和谢大卫还为第三辑惠赐专稿。本辑所设栏目包括“圣经诠释学”、“后现代圣经研究”、“文本纵横”、“圣经与文学”、“圣经与历史”、“圣经与文化”、“简讯”等。本刊将持续发表具有较高品位的学术论文和译文,以求推动中国的圣经文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与国际学术界逐渐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