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耶娑
广博,梵名Vyasa。为印度六派哲学中吠檀多学派(梵Veda^nta)之祖跋多罗衍那(梵Ba^dara^yaN!a)之别号。又称毗耶娑仙人、婆耶娑仙人、毗阿沙仙人。vya^sa一语本有编者、整顿者之义,系印度太古时代对述作者或编纂者之通称,今则特以广博仙人为吠陀经典之编者。因其著作不朽,故又称为常住(梵Sasvata)。 据印度古传说,广博仙人系帕拉夏拉仙(梵Parasara)与萨都亚哇帝妃(梵Satyavati)之私生子,因其生于阎牟那河(梵Yamuna)一岛中,故取名岛生(梵Dvipayana);又以其身色暗黑,故有黑色(梵Krishna)之称。后广博欲出家,依国法须经其母同意始可,遂断出家之念而娶二寡妇。 另依富兰那书(梵PuraNa)记载,广博仙人系毗纽天或梵天为编纂吠陀而化现者,并记有二十八位广博仙人之事迹。盖于印度二大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及富兰那书,或法论一书(梵Dharma-sastra)之作者中,皆有sasvata之署名,与上记所述之广博仙人是否同一人,今则不详。(大宝积经卷四十九、法华经文句卷九上、涅盘经义记卷六、大日经疏演奥钞卷二十J.Dowson: A Classic aldictionary of Hindumy thology)p5997
薄伽梵歌
9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0%
由于我们尚处在第二轴心文明的萌发期和创造期,一切都还显得幽暗和不确定。从中国人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来一次更大的觉醒,主动地为新文明的发展提供自己的劳作,贡献自己的理解。考虑到我们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极有必要继续引进和吸收印度正统的瑜伽文化和吠檀多典籍,并努力在引进的基础上,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甚至与尚在涌动之中的当下文化彼此互勘、参照和接轨,努力让印度的古老文化可以服务于中国当代的新文化建设,并最终可以服务于人类第二轴心时代文明之发展,此所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基于这样朴素的认识,我们希望在这些方面做一些翻译、注释和研究工作,出版瑜伽文化和吠檀多典籍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组织出版这套《瑜伽文库》的初衷。
薄伽梵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9%
《薄伽梵歌》是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Ia)中的一部宗教哲学诗。因此,在阅读《薄伽梵歌》之前,先要了解一下《摩诃婆罗多》。《摩诃婆罗多》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历时八百年。它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诵,不断扩充内容,层层累积而成,最后定型的篇幅达到“十万颂”(每颂一般为三十二个音节),译成汉语约四百万字。
摩诃婆罗多(套装共6卷)
暂无简介
神话学文库:薄伽梵往世书(套装全2册)
《薄伽梵往世书》是古印度韦陀文献里是流行广、影响大的往世书,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宇宙古史”。共十二卷,相传为古印度大哲毗耶娑天人所撰。由于原作篇幅过长,又是诗歌体,不方便一般读者阅读理解,徐达斯先生参考数种梵、英版本,对原作进行了一定的提炼和压缩,采用章回体形式进行翻译述说。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
如果你曾為峇里島的舞劇、吳哥窟的浮雕、爪哇島的皮影戲深深吸引,你一定要認識啟發這些偉大藝術的文學作品──印度史詩。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在古代印度以口頭吟誦的方式創作流傳。兩大史詩不但對印度社會思想產生深刻影響,也流傳到亞洲各國如印尼、柬埔寨、泰國、寮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啟發無數精粹的音樂、戲劇、舞蹈、雕刻與繪畫作品,可說是亞洲文化的遠古源頭之一。中國的佛教思想,甚至《西遊記》裡的孫悟空,也是受到兩大史詩影響的產物。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成書年代約在西元前四世紀至西元四世紀之間,長約十萬頌(約相當於四百萬字),是古代文明世界最長的一部史詩。內容敘述婆羅多族的兩支後裔──俱盧族與般度族──爭奪王位繼承權的鬥爭。敵對雙方在大戰十八天後兩敗俱傷,最後雙方在天國相遇;由人成為天神的他們,憤怒與仇恨不再,個個儀態安詳,享受著真正的和平和安寧。圍繞這個中心故事的,除了大量神話傳說、寓言故事這類文學性插話,還有大量宗教、哲學、政治和倫理等等理論性插話。 全書共十八篇,本書譯出的是第六篇〈毗濕摩篇〉,其中包括著名的宗教哲學插話〈薄伽梵歌〉,蘊含了許多超越宗教信仰的宇宙與人生哲理。〈薄伽梵歌〉曾相繼被譯成多種西方語言,德國語言學家洪堡曾無比推崇:「《摩訶婆羅多》的這個插話是最美的,或許也是我們所知一切文學中,唯一真正的哲學詩」;詩人艾略特盛讚它為「僅次於但丁《神曲》最偉大的哲學詩」;小說家赫胥黎也說〈薄伽梵歌〉是「永恆哲學最有系統的精神表述」。閱讀《伊利亞特》及《奧德賽》可以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源頭;閱讀《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我們對自身所處東方世界的璀璨多元,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是印度文化的核心和精神内核,是印度瑜伽三大经典之一。本书分成18章讨论宇宙和人生的各种基本问题:如宇宙论、创造论、存在论、知识论、实践论、瑜伽论、解脱论等问题,是广大瑜伽行者和爱好者之最上乘的瑜伽经典。《薄伽梵歌》已经有多个汉译本,但这个译本更倾向于大众化和通俗化,同时有着西方学者对经文的准确而精彩的注释,由此与已出版的各种其他版本区别开来,对于当今进行着精神修养和瑜伽实践众多瑜伽爱好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薄伽梵歌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3%
《薄伽梵歌》是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Ia)中的一部宗教哲学诗。因此,在阅读《薄伽梵歌》之前,先要了解一下《摩诃婆罗多》。《摩诃婆罗多》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历时八百年。它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诵,不断扩充内容,层层累积而成,最后定型的篇幅达到"十万颂"(每颂一般为三十二个音节),译成汉语约四百万字。《摩诃婆罗多》全诗共分十八篇,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的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象城的持国和般度是两兄弟。持国天生眼瞎,因而由般度继承王位。持国生有百子,长子难敌。般度生有五子,长子坚战。这便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前者称为俱卢族,后者称为般度族。不久,般度死去,由持国摄政。坚战成年后,理应继承父亲的王位。但难敌不答应,企图霸占王位,纠纷从此开始。
世界英雄史诗译丛:摩诃婆罗多(毗湿摩篇)
《摩诃婆罗多》是享誉世界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堪称“印度的灵魂”。书名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它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摩诃婆罗多——毗湿摩篇》是整部史诗的第六篇,讲述婆罗多族大战十八天中前十天的战斗情况。译者黄宝生遵照精校本翻译,保留了原诗的“阿奴湿图朴体”诗律。
薄伽梵歌
本书是印度古代史诗《摩柯婆罗多》中的一部宗教哲学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的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本书对现代印度社会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