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
汉娜•阿伦特(1906—1975) 美籍德国犹太哲学家,曾师从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她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阿伦特以《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过去与未来之间》(1961)和《论革命》(1963)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及其天才的洞见和隽永的智慧,为当代政治哲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5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9%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人的境况
4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1%
本书是一部永远应时的政治哲学理论经典之作。在本书中,阿伦特从我们崭新的经验和切近的恐惧出发,重新考虑人的条件,围绕着“我们正在做什么”这一中心主题,阿伦特系统地讨论了劳动、工作和行动。她理解的人的“条件”,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康德意义上规定人类经验方式的超验条件,而是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那些生存条件:劳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维生,工作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建造一个人造物的世界,行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在交往中彰显自己,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离开了这些条件,生活就不再是“人”的生活了。
论革命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2%
《论革命》重读人们习以为常的历史事件,深入剖析和对比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背后不为人知的逻辑。阿伦特为暴力、革命、战争、自由等概念注入新的内涵,她对政治性质的分析体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原创性和洞察力,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哲学家像她那样给予政治生活的现象学如此多的关注。“我们将会逝去,不留下一抹烟痕,因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错过了以自由立国的时刻。”这是罗伯斯庇尔最后留下的预言;而大西洋的彼岸,美国革命却已经实现了自由的理想。《论革命》从政治生活的现象学方法和指导两场革命的不同理论入手,深度剖析了两场革命的差异,表达了作者“以自由立国”的共和主义思想。内容围绕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不同展开:阿伦特不断地比较二者,指出了法国大革命目标的偏移,即从“以自由立国”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控诉;而美国立国者们思虑的着眼点一开始就是政治形式的构建,它能确保引进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体现更多人或群体的声音和利益。尽管美国革命深深地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结果却有云泥之别。
康德政治哲学讲稿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5%
名家解读名家,阿伦特重构康德美学(康德粉丝必读!);阿伦特收官大作未竟部分的前奏(阿伦特粉丝必读!);阿伦特的备课稿,文科教员需要看的讲稿典范(人文学者应该读!);标新立异,提出人类精神自由的保证在于判断能力(惊讶!);《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的观点“驳倒”了阿伦特早期作品中对于同一问题的观点(有看头!)。系统思考人类的精神活动,是汉娜·阿伦特晚年收官大作《心智生活》的旨意,遗憾的是,终篇“《判断》”未及展开,阿伦特便辞别人世。本书汇编了阿伦特关于判断问题的核心文献,并对她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方向作出了解读。如何摆脱生命的平庸和自由的虚无?以重建康德的政治哲学为入口,阿伦特认为:只有作出判断,只有对公共世界里上演的事件运用我们独立的判断能力,世界对我们来说才具有意义。政治地思索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动。
政治的应许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2%
《政治的应许》邀请读者加入阿伦特及其同伴的旅行之中,一起在时空间穿梭。这场旅行始于古雅典,阿伦特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对话。苏格拉底喜欢追究种种意见和相对真理,他把城邦居民的固有信念打碎,却不给他们新的真理。结果,雅典以他无休止的追问会妨碍城邦居民获取财富为由判处他死刑。柏拉图为此构建了理念的王国,在那里善好的理念是统治者,且无须说服城邦居民。柏拉图将统治权的概念引入政治领域,从此开启了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在数世纪之后,孟德斯鸠认为正是众多不同的男人和女人构成了人类社会,平等和差异构成了共和政体以及君主政体的行动原则。在马克思看来,包括政府和法律在内的统治权,源于人类的不平等,同时也确立了人类的不平等。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这一洞见将促使悠久而强大的传统终结。在阿伦特看来,热核战争将有可能彻底摧毁人类,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合理的政治判断力。这种政治判断力只有在众多不同的男人和女人的自由交谈中才可能诞生。因为“只有在我们彼此自由的交谈中,我们所谈论的世界才会从所有侧面总呈现出来,具备客观性和可见性”。一旦从传统的禁锢和偏见中解放出来,我们将有理由对政治重新抱有审慎的乐观与期待:政治不是对人类自由的威胁,而恰恰是人类自由的应许之地。
无扶手的思考:理解集:1953-1975
不论是论文、访谈、信件,还是讲座、演讲、发言,抑或是纪念海德格尔或奥登的文章,这些横跨20余年的文字,呈现出汉娜·阿伦特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她时而愤怒,时而平静,时而满怀深情。 阿伦特说,她不想让思想僵化,所以拒绝创建体系,她不想让社会僵化,所以鼓励读者思考。能思的个人、摆脱了物质生活条件束缚的个人,为某个共同关心的问题聚集在一起,成立某个基层的委员会,在这之上是更高的地区委员会,最后是政府或国家委员会……阿伦特坦承这种委员会是理想化的,现实中并没有对应物,但这不妨碍她在对古希腊城邦的探讨中,在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研讨中,在对美国政治的批判中,在对艾希曼审判的冷静反思中,探讨她的理念,区分她的概念,阐述她的想法。
论革命
本书以政治生活的现象学方法和指导革命的不同理论入手,作者深度剖析了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差异,表达了“以自由立国”的理想。
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
《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的主要分析对象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类政治大灾难——极权主义,包括德国的纳粹主义和苏联斯大林的大肃反。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这个词*早出现于1925年,一般认为是意大利法西斯党人的创造,强调国家权利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与控制。《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被公认为是极权主义系统研究的开山之作。它与1941年弗罗姆的《逃避自由》、1944年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1945年卡尔·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9年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1956年弗里德利克、布热津斯基的《极权主义独裁和独裁》等著作一样,是那一代饱受战乱之苦的知识分子对极权政权和乌托邦思想的主要反思成果。
反抗“平庸之恶”:《责任与判断》中文修订版
阿伦特的《反抗“平庸之恶”》是《责任与判断》的中文修订版。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艾希曼事件之后,阿伦特对于“平庸之恶”的回应,以及对纳粹犹太屠杀的评论。在这些文章中,阿伦特深入探讨了与平庸之恶相关的政治与道德问题,如“极权统治下的个人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思考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等。“过去不再启示未来,人心在昏暗之中徘徊”,在人心无所依傍的时代,阿伦特犀利的视角和关切,为我们思考个人处境和选择立场提供了富有启迪的抓手。 没有人比阿伦特更了解:20世纪的道德大崩溃,不是由于人的无知或邪恶,未能辨别道德“真相”,而是由于道德“真相”不足以作为标准,评判人们当下可能做出的事情。 道德需要重建,而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能够反抗道德崩溃时代平庸之恶的引诱,不放弃思考,不逃避判断,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黑暗时代的人们
本书是由传记性质的“人物素描”构成的文集,他们大多是汉娜·阿伦特的同代人及朋友,同她一样经历和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的不幸和苦难。其中的篇目包括:《思考莱辛——论黑暗时代的人们》(阿伦特1959年获汉堡莱辛奖的致辞)、《罗莎·卢森堡1871~1919》、《卡尔·雅斯贝尔斯》、《伊萨克·丹尼森1885-~1963》、《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1》、《兰德尔·贾雷尔1914~1965》、《海尔曼·布洛赫1886~1951》、《瓦尔德马尔·古里安》等。这些文章体现了作者在洞察世事、了解人性方面的敏锐和犀利,同时,在她的笔下有一种因理解而引起的深情。
我想理解
【编辑推荐】 ★阿伦特电视访谈合集、致雅斯贝尔斯书信选首译中文,《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极权主义的起源》标配读物,收录阿伦特本人认为极重要的数次访谈。 ----------------------------------------- ★她曾引发长达半个世纪的思想争议,她是直面恶意与攻击的伟大女性。 -----------------------------------------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阿伦特? ----------------------------------------- ★直击当代社会痛点,引起当代人深刻共鸣。 ----------------------------------------- ★洞悉平庸的恶、政治谎言、舆论暴力;畅谈爱与自由、民族与同化、工作与消费。 ----------------------------------------- ★四次深度畅谈,四场思想风暴,全面呈现阿伦特思想图景。 关于爱、自由与思考;关于恶;关于犹太人与大屠杀;关于艾希曼的争议;关于极权主义与国家安全;关于移民与同化;关于政治与哲学…… “我从未‘爱’过任何民族或集体。我只爱我的朋友。” “恶没有深度也没有魔性,像真菌一样在表面生长,可以破坏整个世界。” “这就是极权主义的基本特征:人对人的完全统治。” ----------------------------------------- ★时跨近四十年的私人通信,长达半生的时代记录,讲述阿伦特的亲情、爱情、事业。 关于父母与童年;关于丈夫与陪伴;关于友谊与旅行;关于疾病、车祸、衰老与死亡;关于舆论暴力;关于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本雅明、韦伯、尼采、布洛赫、康德、奥古斯丁…… “那些支持我的人寄来私人信件——他们不敢再公开。谁胆敢开口,马上就有组织严密的暴徒群起而攻之。毕竟,每个人都相信所有人相信的东西。” “变老的最大好处之一是,人们终于获得了合规的舒适权。我带着极大的愉悦感向年轻人介绍我的白发。” ----------------------------------------- ★一份阿伦特思维导图,提取阿伦特人生关键词:爱、自由与政治。 -----------------------------------------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封面由阿伦特珍贵手稿拼贴而成,采用手揉纸,给人复古的体验、温柔的触感。 ======================= 【内容简介】 汉娜·阿伦特,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政治思想家。她批判极权主义,反观现代社会,思考反犹主义。她关于“平庸的恶”的概念引发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时至今日,人们对阿伦特的误解要多于真知。 本书汇集了阿伦特本人认为尤其重要的数次电视访谈、她写给雅斯贝尔斯夫妇的书信节选等。这些文本真实呈现了阿伦特的人生与思想图景。我们在此听到一位女性的真诚谈话与有力自辩,关于爱、激情与惶惑,关于疾病、车祸与衰老,关于政治与自由,关于20世纪历史中的暴行与恐怖。在这里,阿伦特是可以直面恶意与抨击、坦然谈论死亡的智者。今时今日,她的声音穿越时空,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共鸣。
过去与未来之间
阿伦特的笔下勾勒出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紧迫危机:政治学中,诸如正义、理性、责任、德性、荣誉、权*、自由等传统关键词的意义失落及其带来的后果。通过八篇随笔,她再一次提炼出传统概念中至关重要的精华,以此来评估我们现代人当前所处的位置,重新获取观照未来的框架。
朋友之间
她们初遇于1944年的纽约: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刚刚逃离纳粹德国,才华横溢的玛丽·麦卡锡在美国文坛初露锋芒。二人很快成为朋友,并开始了长达25年的鱼雁往返。在信中,她们辩谈时事:越南战争、希特勒的审判、水门事件……也探讨文学、倾诉情感、闲聊八卦。 《朋友之间》收录了阿伦特和麦卡锡之间的所有通信。这些信件充满了智慧和雄辩,又不乏真诚和亲密,以一种私人的方式,为我们近距离展示了20世纪两位杰出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学观和思想脉络,更向我们呈现了她们之间漫长而独特的友谊。
海德格尔与阿伦特通信集
1人今日阅读
战争裹挟着无助的人类蹒跚前行,历史的车轮碾压之处遍地裂痕。即便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均可占一席之位的两个人,也难免因各自的身份而颠沛流离。这种断裂不仅带来了误解与逃离,更留下了十多年的空白,但所幸彼时的美国成就了阿伦特,重逢后的阿伦特又给了海德格尔新的生机。
人的条件
《人的条件》的主题即“我们正在做什么”。阿伦特通过对vita activa等级上的两次倒转的分析,表明这一倒转实际上是摩登时代运作前提的一个胜利——即生命而非世界才是人至高的善。尽管《人的条件》只是一种历史的分析,但它着眼于当代,体现着作者对当代因科技的巨大进步而带来的问题的忧虑和关切。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由贺君照田主编,其中有译有评,最近几辑尤注意中西历史交叉延入"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
精神生活·思维
《精神生活》被公认为汉娜·阿伦特最伟大的著作,也是她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前的遗世之作。这本书探索了沉思生活中的思维本身。与阿伦特之前的著作大多关注精神之外的世界不同,这本书标志着一种转向,它以三卷的篇幅,对在阿伦特看来具有基石作用的精神活动作了深入的探索。她将《精神生活》分为“思维”、“意志”和“判断”三部分,亦即她所认为的精神的三种基本活动。由此,她对精神活动进行了全面而富于洞见的分析。这本书,将是“20世纪人类精神中最亮的明灯”,是阿伦特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
共和的危机
《共和的危机》是汉娜·阿伦特于1972年出版的一本文集,收入三篇论文(“政治中的谎言”、“公民不服从”和“论暴力”)和一篇访谈录。这些作品见证了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学生暴动、黑人民权运动以及70年代前期以美国为首的世界性动荡,体现了阿伦特的政治卓识。其中,《论暴力》尤为著名。 阿伦特在书中提出了“权力的每一次衰落都是一次对暴力的公开邀请”、“第三世界不是现实,而是意识形态”等著名论断,对政治学界、思想界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爱与圣奥古斯丁
本书是20世纪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博士论文《爱与圣奥古斯丁》的中译本。基督教哲学家圣奥古斯丁(353-430)从未离开过阿伦特的思考范围。这部早期作品在阿伦特思想建构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她日后所达成的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 阿伦特从奥古斯丁所区分的圣爱(caritas)和贪爱(cupiditas)入手,避开传统的对奥古斯丁思想的神学研究,从其著作的“特殊丰富和魅力”中,“穿透奥古斯丁自己未澄清的隐微之处”,围绕生存(Existenz)概念,致力于一种奥古斯丁式的存在主义,从而建构属于阿伦特自己的道德哲学基础。编者J.V.斯考特和J.C.斯塔克在阿伦特本人修订版的基础上,为这本书提供了精心的导读和研究文本,构成一部非常完备的学术著作。
阿伦特晚年政治论说精选集(套装共3册)
《反抗“平庸之恶”》: 《反抗“平庸之恶”》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艾希曼事件之后,阿伦特对于“平庸之恶”的回应,以及对纳粹犹太屠杀的评论。在这些文章中,阿伦特深入探讨了与平庸之恶相关的政治与道德问题,如“极权统治下的个人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思考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等。“过去不再启示未来,人心在昏暗之中徘徊”,在人心无所依傍的时代,阿伦特犀利的视角和关切,为我们思考个人处境和选择立场提供了富有启迪的抓手。 没有人比阿伦特更了解:20世纪的道德大崩溃,不是由于人的无知或邪恶,未能辨别道德“真相”,而是由于道德“真相”不足以作为标准,评判人们当下可能做出的事情。 道德需要重建,而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能够反抗道德崩溃时代平庸之恶的引诱,不放弃思考,不逃避判断,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共和的危机》: 权力的每一次衰落都是一次对暴力的公开邀请,汉娜·阿伦特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论暴力》、《政治中的谎言》、《公民不服从》三大名篇。直指美国1960年代风起云涌的政治浪潮,重温共和政治传统,捍卫共和信念。 《共和的危机》是汉娜·阿伦特于1972年出版的一本文集,收入三篇论文(“政治中的谎言”、“公民不服从”和“论暴力”)和一篇访谈录。这些作品见证了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学生暴动、黑人民权运动以及70年代前期以美国为首的世界性动荡,体现了阿伦特的政治卓识。其中,《论暴力》尤为著名。 阿伦特在书中提出了“权力的每一次衰落都是一次对暴力的公开邀请”、“第三世界不是现实,而是意识形态”等著名论断,对政治学界、思想界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康德政治哲学讲稿》: 系统思考人类的精神活动,是汉娜·阿伦特晚年收官大作《心智生活》的旨意,遗憾的是,终篇“《判断》”未及展开,阿伦特便辞别人世。本书汇编了阿伦特关于判断问题的核心文献,并对她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方向作出了解读。 如何摆脱生命的平庸和自由的虚无? 以重建康德的政治哲学为入口,阿伦特认为:只有作出判断,只有对公共世界里上演的事件运用我们独立的判断能力,世界对我们来说才具有意义。 政治地思索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动。
暴力与文明:喧嚣时代的独特声音
《暴力与文明:喧嚣时代的独特声音》收录了国际知名作者汉娜·阿伦特等人的16篇文章。书中内容,涵盖面很广。 在政治与社会方面:如以塞亚·伯林的《爱因斯坦和以色列》,W.H.奥登的《偏头疼》,加布里埃尔·安南的《马勒的重现》,以及汉娜·阿伦特的《关于暴力的思考》。这本文选中还有其他一些文章,分别出自约瑟夫·布罗茨基、布鲁斯·查特温以及安德列·萨哈罗夫。这些文章在知识界和思想界都曾引起了极大的影响。 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收录了诸如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以及琼·迪迪安的《在萨尔瓦多》。罗伯特·洛威尔的《两个诗人》,斯特拉文斯基的《生命之泉》以及罗伯特·休斯的《安迪·沃荷的崛起》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最后,世界著名漫画家大卫·列文的肖像漫画,为《暴力与文明:喧嚣时代的独特声音》增添了极大的阅读乐趣。
帝国主义
漢娜·鄂蘭完成於一九五一年的「極權主義探源」一書,已被視為討論當代西方歷史處境與政治思想的經典作品。本書為其第二部份,探討了「世界政治」的形成、商業貿易的擴張、傳統民族國家政治與市民道德的式微,以及自一八八四年帝國主義開始擴張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形成的一連串歷史現象。
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
本书根据美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汉娜·阿伦特手稿——1953年普林斯顿大学讲座karl Marx and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翻译。 20世纪40年代末,阿伦特调整了《极权主义的起源》的写人各市地划,注意到与纳粹种族主义相比,马克思思想中含有的西欧政治传统的要素,开始转向对马克思想的关注。阿伦特比较集中地思考马克思想的劳动观,始于1953年春,系统表述于《人的条件》中。本书手稿里的观点、内容也正反映了她在那个时期思想体系形成的要点。这些手稿与后人整理出版的书信、文本,对于全面、准确阐释阿伦特政治思想,了解其思想发展轨迹,是非常重要的一手材料。
彼岸人文译丛:精神生活·意志
《彼岸人文译丛:精神生活·意志》被公认为汉娜·阿伦特最伟大的著作,也是她生命之火即将 熄灭前的遗世之作。这本书探索了沉思生活中的思维本身。与阿伦特之前的著 作大多关注精神之外的世界不同,这本书标志着一种转向,它以三卷的篇幅, 对在阿伦特看来具有基石作用的精神活动作了深入的探索。她将《彼岸人文译丛:精神生活·意志》 分为“思维”、 “意志”和“判断”三部分,亦即她所认为的精神的三种基本活动。由此,她对精神活动进行了全面而富于洞见的分析。这本书,将是“20世纪人类精神中最亮的明灯”,是阿伦特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
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
本书收录了《纽约书评》三十年来国际知名作者的16篇文章。书中内容,涵盖面很广。 在政治与社会方面:如以塞亚伯林的《爱因斯坦和以色列》,W.H.奥登的《偏头痛》,加彼埃尔布莱兹的《马勒的重现》,以及汉娜阿伦特的《关于暴力的思考》。这本文选中还有其他一些文章,分别出自约瑟夫布罗茨基、布鲁斯查特温以及安德列萨哈罗夫。这些文章在知识界和思想界都曾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收录了诸如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以及琼迪迪安的《在萨尔瓦多》、罗伯特洛威尔的《两个诗人》、斯特拉文斯基的《生命之泉》以及罗伯特体斯的《安迪沃荷的崛起》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最后,《纽约书评》专职漫画家大卫列文的肖像漫画,为本书增添了极大的阅读乐趣。
天机·政治·自由
《自由的权利》: 正义论是当代哲学最活跃的领域,但大多数正义理论在它们的理论高度上,却都有着一种严重的缺陷:只是把自己固定在纯粹规范性的抽象原则上,因而远离了正义论的应用范围——社会的现实。 阿克塞尔·霍耐特走的是另一条道路。他从那些形成于西方自由民主社会的规范要求中,直接获取决定当代社会正义的标准。这些标准在总体上构成了一个不仅是法定的,而且也拥有道德合法性的机制性行动规范的体系。霍耐特先生把这个体系称为“民主道德”。 为在理论上陈述这个庞大体系存在的理由,作者首先证明了西方社会的所有行动领域都有一种实现个人自由要求的特征。他在主要篇章中以黑格尔法哲学的精神和承认理论,展现了作为正义标准的个人自由原则怎么产生于私人关系、市场经济活动和政治公共性等这些社会具体领域。《自由的权利》有着一个要求极高的目标:重新把正义论作为社会分析。 《共和的危机》:是汉娜·阿伦特于1972年出版的一本文集,收入三篇论文(“政治中的谎言”、“公民不服从”和“论暴力”)和一篇访谈录。这些作品见证了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学生暴动、黑人民权运动以及70年代前期以美国为首的世界性动荡,体现了阿伦特的政治卓识。其中,《论暴力》尤为著名。 阿伦特在书中提出了“权力的每一次衰落都是一次对暴力的公开邀请”、“第三世界不是现实,而是意识形态”等著名论断,对政治学界、思想界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天机》:全书共分5辑28章,从旧中国的死亡一直写到今天。全书以史带论,夹叙夹议,有理有据,直言耿耿,善心拳拳,机锋处处,卓见比比,忧患沉沉,慧眼灼灼。说的都是广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普通百姓最关心最敏感的大问题,是“非常政治”又“非常文学”的王蒙先生对我们党过往执政经验的独具特色的回顾和为政治文明未来之路的绝对建设性的立论建言!
爱到Z
在这个无限放大又无限逼近的年代里你我均命悬一线,但我即便走钢丝仍怡然自得。 这怡然自得是多少血泪、孤独和恐惧换来的。 不要做腐朽的中产阶级,怕上当受骗却依然上当受骗的中产阶级。 要么向上,六亲不认,孤家寡人,高处不胜寒,即便走投无路也可纵身一跃。 或者向下,无尽堕落。 爱到Z。爱到顶点。爱到终点。 我不是A,我不是Z,我不是真理,我不是道路。 我不是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我是兔子。 一身废墟,满心离索。 在上海,活着,正死去。 简介:女主人公兔子先后工作于上海数家媒体,在生存、理想、感情和自我寻找中挣扎。兔子男友徒生安是哲学博士,每月工资1000元,穷苦不堪,靠写影评书评和各类艺术评论为生,极端吝啬于衣食住行,却在购买书碟方面毫不手软。小说以兔子的生存奋斗和这对恋人的情感冲突为主线,通过她濒临精神崩溃时的观察和思考,写出了她眼中的上海和新旧上海人;并在对童年和故乡小县城的回忆中,写出了姨妈、舅妈、五哥、上海房东等各类小人物的命运与情感。这一切无不延伸到故事之内,小说之外,引发你重新思考大都市年轻人的命运和精神危机。
喊哪·阿伦特
《喊哪,阿伦特》描写了一个女孩的爱情经历,表达了她对偷情、性以及生活的看法,包括她对艰辛人生的一些体会。总体来看,作品的结构比较乱,故事讲得不太流畅。前后部分的叙述节奏和文字风格不太一致,前半部节奏激越,文字比较粗糙,后半部叙述的节奏渐渐变得从容,文字也细致一些,时能显出作者的有锋芒的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