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以工程实践和应用设计作为主线,以工业领域常用的32位ARM Cortex-M3处理器STM32F103系列为核心,重点阐述了嵌入式系统设计过程中的共性方法和共性关键技术。在讲解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和原理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在嵌入系统设计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开发经验,具有理论与实践、软件与硬件、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并协同交互之特色。便于读者通过具体的工程实践案例,轻松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复杂的设计方法,在实践中全面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接口技术,以建立和提高对复杂嵌入式系统的抽象能力。
都市版图:多元都市文化空间的构建
都市文化空间是都市生活方式形成的场域,它的版图是多元的,是另一种形态的都市叙事,既有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叙事,亦有更内在层面的精神叙事。至少包括作为都市景观的城市建筑等公共文化空间,作为都市书写的都市文学表达空间和作为都市肌理的风俗人情、市民生活模式等社会文化空间。而在网络时代,我们还需要把更多的视野延伸到虚拟的文化空间,网络文化构建了新的都市文化版图,不容忽视。基于此,由江冰、聂莉合著的此本学术论文集,从三个层面搭建框架并展开:一是都市文化空间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从公共物理形态向网络转换,并发生互动,这部分研究的都市景观除了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网络空间特别是社交媒体构建的新的网络文化空间上;二是都市文学所构建的都市精神空间;三是以都市生活模式为表征的社会文化空间。
江冰集
《江冰集》是“粤派批评丛书”之一,是打造广东“文化强省”的文艺精品,也是构建现当代文学批评史的优秀作品之一。本书收录作者多年来极具代表性的文学评论文章,归类为三大主题:一是以“知识分子与当代文学”的专题研究为重点,兼顾作品作家、文学现象评论;二是关于“80后”文学专题研究,主要探讨“80后”文学形态与特征,以及由此展开的多元文化现象;三是关于“本土化”写作的批判性研究,针对广东地域文化现实状况,力倡广东本土化写作的可持续道路。全书约35万字。作者以当代文学研究的先进思想和理论为新时期文学作品和现象精准把脉,尤其对粤派文学的自身特点和气质进行细致的探讨和分析,是推动广东本土化写作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时光代理人
微型小说向来自诩是最能适应信息爆炸时代的文体,短小精悍便于互联网传播。从纸媒阅读转至互联网阅读,微型小说所受的冲击是否比其它文体小犹无数据可考证,但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2023年的微型小说确实还是呈现出几个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第一个特点:年轻、高学历、高校科班正规军正逐步了解和加入微型小说创作队伍。第二个特点是:科技的发展刺激了作家的灵感与想象,不少作家直接与科技面对面,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幻、幻想类作品频出。第三个特点是对大自然的崇尚达到了新高度。入选本书的稿件中不乏这方面的佳品。第三个特点是对大自然的崇尚达到了新高度。入选本书的稿件中不乏这方面的佳品。
新媒体文学与文化丛书: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
《新媒体文学与文化丛书: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分为导论、上、中、下编、附录五个部分。导论主要说明课题研究的缘起与特色;上编主要对80后文学的形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阐释;中编则描述了80后这一代人成长的文化环境,其中重点突出了互联网所带来的网络文化空间对80后的深刻影响;下编落在了本课题的核心部分,展示80后文学与网络互动具体表现与内在缘由;附录部分展示本课题实证研究的部分成果,同时传达一种理论阐述如何与实证调查保持良好互动的学术探索态度与方式,试图在更为真实和形象的基础上,接近我们的研究对象,并由此体现出本课题的当下性与前沿性。
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
《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是一本关于岭南本土文化的文艺随笔集,分成《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我的乡愁犹如一张拼图》,《南方写作与本土言说》,《本土作家的优势与魅力》等四辑共计83篇文章26万字,由花城出版社新推出。主要文章是作者在《广州文艺》杂志开设的专栏《广州人,广州事》六年半时间累积,以广州为“中心点”考察广东四方地域文化的特征,进而指出岭南本土文化的特质以及广东文艺创作“本土化”表达问题。
大学创意写作实训教程
本书以创意写作的原理为基础,以国内现有的创意写作教学经验为主要依据,以实训方法为立足点,以大量写作案例为观摩对象,以充分的实践性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在参考国外创意写作活动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出切实可行的创意写作实训方法,很好地回答了“创意如何激发”的创意写作教育和学习问题。本书旨在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训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写作能力,使写作技能成为其核心竞争力,成为其取胜于职场、获得理想职业的筹码。
节能型国家建设与政府主导节能模式
《节能型国家建设与政府主导节能模式》在全面梳理我国建设节能型国家的历史演变基础上,应用经济学基本理论系统论述了产业结构、生活水平与能源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了我国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和生活节能三种路径的特征和需求;运用SWOT工具对企业、公民和政府三种节能主体地位进行了分析。同时,描述了节能工作的战略规划、机构设置和法律法规三大基础条件,以及节能政策、节能管理和公共关系三项运行措施,揭示了政府节能工作与政府其他工作、市场以及国际合作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阐述了建设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节能模式。 《节能型国家建设与政府主导节能模式》可供从事能源战略规划、能源节约和能源经济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亦可作为能源经济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都市先锋:张欣创作研究专集
张欣的小说创作,始于她在部队担任文工团创作员时期,而以小说创作为专业,则是1984年转业到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之后。我开始关注张欣,大概是在她于1988年在北京大学作家班就读时期。这个阶段,她的可称为是成名作的中篇小说《梧桐梧桐》发表,使她在文坛内外开始受到人们的注目。作品虽然写的是她当时所熟悉的部队生活,但却表现出她对都市背景下的男女爱情的深切感悟与独到描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从北大作家班毕业的张欣,似乎是被注入了特殊的能量,抑或是得到了什么真传,几乎是爆发式地写作了一大批都市爱情题材的中篇小说,在许多重量级文学期刊频频亮相,成为当时活跃的作家之一。这一时期与张欣通信,她说她要开始向长篇小说写作进军,迫切需要在理论修养上充实和丰富自己,尤其是有关长篇小说创作结构方面的理论知识,要我给她找一些有关建筑结构学的书,以便从中借鉴和汲取结构营造的技能。我领命后跑了北京的几家书店,好像还特别去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选购了几本谈论建筑结构和结构美学的书寄给了她。我不知道这些书给她带来了什么,帮了多大的忙,但由此看到了张欣在文学追求上的认真、专注与执着,因而也预感到这样的作家的难能可贵和不可限量。果不其然,自90年代后期开始,张欣的中篇小说渐渐写长了,很有了一些小长篇的模样,随后就有《沉星档案》《浮华背后》《我的泪珠儿》等长篇小说接踵而来,以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交替发表的创作态势,成为当代文坛稳步高产的实力派作家。
2019中国小小说年选
《2019中国小小说年选》,花城年选系列之一种。 今年的花城版小小说年选选本仍由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江冰主编。编选者以独特深广的视角精选了2019年度公开发表在全国各类期刊、媒体上的优秀小小说作品。今年选本可谓满目佳境,美不胜收。这些以少胜多、以短胜长的“微雕艺术”,在思想内容、文学品位和智慧含量的比拼上,有着和其他文学品种同样的自觉追求,并能达到相应的艺术高度。这些作品大都以极有限的篇幅,高度概括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侧面,浓缩进丰富的生活内容,表现深广的社会内涵。编选者很有眼光与经验,此选本相信会是同类中的翘楚。
2018中国小小说年选
花城年选系列之一种。此选集大都从2018年度各大期刊、报纸精选出小小说佳作100余篇。这些小小说作品都堪称“短经典”。题材丰富、以小见大,语言凝练,思想内涵深刻丰富,人物形象独具个性,文章短小却字字掷地有声。更为关键是小小说作品在千字的篇幅内,悬念丛生,可谓“尺幅之内,风生水起,山高水长”,作品的感染力丝毫不逊色。
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
《老码头,千年流转这座城》为《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的延续,记录了广州这座城的衣食住行、文艺娱乐、民俗风情,以及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本书分为四方本土、羊城美食、羊城凡人、四方行走四辑,作者之“本土热爱”的殷殷见情于字里行间,并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解读本土文化。
2017中国小小说年选
花城年选系列之一种。此选集从2017年度各大期刊、报纸精选出小小说佳作100多篇。这些小小说作品思想内涵深刻丰富,人物形象独具个性,故事结构跌宕起伏,语言凝练,尤其在叙述、情节设计、人物塑造、伏笔、留白、照应等小说技巧与手段上调动有方。如崔丽的《城市聆听,》生动地表达从乡村来到都市的“乡下人”心中彷徨、犹豫、孤独、痛苦,这种进城的陌生境遇,以及城市边缘人的典型心态,实在是当下中国的一种典型的历史情境。陈丽娇的《姐姐的爱》则是反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属于一种历史记忆。范子平的《自尊者》描述在当下功利社会中,自我尊重的已然成为一种稀有的品质。海飞的《棺材铺》写战争年代的一个大义灭亲的故事,虽然情节设计比较奇巧,但能够在这样小的篇幅中间写出了人物,倒是见出作者功力。可谓“尺幅之内,风生水起,山高水长”。
当代文学的三次浪潮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开放时期的新时期文学,主要由“知识分子与当代文学”系列论文组成;第二部分:网络时代的“80后”文学,对崛起的“80后”新生代作家(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的主要作品进行了评述;第三部分,互动时代的“本土化”文学,主要对广东文学、黎族文学及赣文化特征进行了阐述。
新编经济写作
《新编经济写作》的内容分为总论和文体两大部分,重点落在文体。除了对文体特点的讲授外,主要是要求学习者掌握实践性的环节,即知道如何去操作规范的文体。编者还在每章的文末,配有“思考与练习”和“范文举例”,前者紧密结合课文,重在启发性;后者例文则多来自经济活动和商业领域之中,重在实用性。意图就在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加强自我训练,真正达到上文所述的两个课程环节的科学化,即“讲”与“练”。
中华服饰文化
从北京周口店第一枚骨制缝衣针,到丝绸之路沙漠深处的悠扬驼铃;从远古传说时代的帝王冕服,到满朝文武百官的金紫雍容;从竹林七贤洒脱的宽衫大袖,到盛唐女子妖媚的玉颈粉胸;我中华古代服饰的处处风景均收入《中华服饰文化》,学者目光,妙笔点化,无不在风云变幻中透露勃勃生机与无穷意味……
新媒体文学与文化丛书·酷青春:80后青年亚文化的生成与影响
本书对“80后”亚文化生成有一个整体性的描述,并追溯其渊源,对整个社会大背景以及纵向和横向上的影响做了比较充分的分析。 本书在大量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基础上,针对“80后”生成的文化环境逐个进行分析论述。涉及都市文化、独生子女家庭、心理成长、星象迷恋、音乐交际、网络部落、小众生活、哈日哈韩风潮下的玩具游戏、动漫动画,以及我们一向比较忽视的网络视频方式、乃至我们不太关注的“80后”空间消费特征。 “80后”和中国的都市共同经历了成长的“青春期”,都市文化哺育了“80后”文学的成长。“80后”拥有丰富的都市生活经验,网络作为第二都市文化空间,扩展了“80后”的审美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80后”的都市写作代表了都市文化精神。大城市是他们成长的共同生活场景,大城市本身代表了一种精神特质,碎片化、感官刺激、物质性、丰富性、瞬间性和易逝性,而独生子女户家庭则代表着另一种不容忽视的“小环境”。以上种种,构成“80后”特殊的心理模式和心理特征。可以说,本书是“80后”一代人的文化史与成长史。
普通高等教育机电类规划教材:电子技术基础及应用
全书共分十章,其中一~五章系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包括:半导体器件、交流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晶闸管及其应用、直流稳压电源。第六——十章系数字电子技术部分,包括: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D/A与A/D转换器、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编程技术。每章中均编入一定量的例题和应用实例,每章后配有小结及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非电类专业“电子技术”课程教材,也可供其他工科专业选用及社会读者阅读。
我曾截留过一个眼神:2022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在“花城年选”丛书中,微型小说是比较受读者欢迎的。也许是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使然,众多的写作者打捞各自时光河流中的碎玉,汇集起来,那就是熠熠生辉、灿烂炫目的珠链或宝匣。 《我曾截留过一个眼神:2022中国微型小说年选》就是由著名评论家江冰精心挑拣的这样绚丽夺目的一串珠链或一个宝匣。这些作品不仅题材独特,也可以说是镜头的捕捉时刻和角度精妙,而且寓意深刻,最重要的是在微型小说的艺术形式、外延上进行了大胆而有益有成效的探索,比如像周洁茹的《一次出游》、芦芙荭的《走失的赵东》、余青的《任意门》,等等。 总之,这是一部高质量的微型小说年选,能成为此类小说读者的一道阅读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