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
牟宗三(1909年6月12日-1995年4月12日),字离中,生于山东省栖霞县牟家疃,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家、哲学史家、新儒家。 其着力于哲学理论方面的专研,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并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他创造性提出“智的直觉”,代表作有《心体与性体》等。1995年4月12日,牟宗三逝世。
中国哲学十九讲
1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4%
牟宗三,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海外新儒学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哲学大家刘述先曾说,牟宗三在当代中国哲学的地位比之于康德在西方哲学的地位。《中国哲学十九讲》为牟宗三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为十九讲,大体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中国哲学的特殊性问题、先秦诸子的起源及系统、魏晋玄理的内容及价值、佛教的哲学问题、宋明儒学等。书中所讲,关系到中国哲学的系统格局与义理综述。书中厘清的问题,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发性。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中牟宗三先生不但十分准确地分判出中西哲学文化的异同并揭示其理性的根据,且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指出两种文化相会通的哲学基础。其学说绝非是泛泛而论,而是建筑在深厚的学术基础上的。本书中举凡从古希腊到西方近现代哲学都有论及且每有高见,并与中国哲学儒、佛、道诸家相比观,究明分际与会通处。
心体与性体
《心体与性体(套装上中下册)》是当代新儒学大师牟宗三的代表作。该书以儒学三期发展划分学说为依据,以现代儒学的观点来解析宋明理学,主要列举了宋明儒学当中的九个主要代表人物,即: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胡宏、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刘宗周,提出了著名的三系说,站在传统儒家的立场上,应用现代西方哲学进行概念逻辑分解的方式,把他们分成了三系,即:胡宏和刘宗周为一系,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一系,程颐和朱熹为一系(其中周、张、大程开风气之先,尚未分组)。进而认为前两系为传统儒学正宗,程颐与朱熹自成一系,为儒学之歧出(这是该书问世三十多年里最受争议的地方)。通过这种分析,牟宗三阐述了相对于先秦开创的儒学,宋明儒学为什么被称为新儒学,它的创新之处在哪里,它对传统儒学的继承是什么,等等,重要的学术问题。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形态上树立了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典范,把传统儒家思想提升到了现代哲学的层面,为当代新儒学构建了新颖的哲学理论体系和基础,《心体与性体(套装上中下册)》也因此被视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经典之作。
生命的学问( 一代哲学宗师的扛鼎之作 浓缩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与洞见 享誉海内外)
国学大师牟宗三从哲学的角度对生命进行思考,探讨生命的学问。本书收集了牟宗三有关哲学专题的探讨、对人生问题的思索、生活心情的纪实,以及关于前尘往事的追忆等文章,充分展现出一代大哲的真情至性。 本书能为对生命有所困惑的读者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向,从而帮助他们参省自己的人生,体会生命真正的价值所在。
牟宗三先生全集(全33册)
《牟宗三先生全集》共8辑,33册,汇聚了当代哲学大师牟宗三先生全部学思历程的精心著述。约1239万字。这部古今罕见的大全集,是由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长期规划,《全集》编辑委员会历经6年时间,精心整理编校而成。
周易哲学演讲录
《周易哲学演讲录》是牟宗三先生于香港新亚研究所讲授“周易”课程的记录,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讲《周易》,共二十一讲,讲于一九九二年;后半部讲《系辞传》,共九讲,讲于一九七三年。全书未经牟先生过目,系托杨祖汉与王财贵校订。由于录音带保存不完整,《周易哲学演讲录》的后半部所呈现者,并非完整的课程记录。但因牟先生除早年所撰的《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与道德哲学》(后易名为《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涵义》)一书之外,并未有其他讨论易学的专书,故《周易哲学演讲录》对于了解牟先生的易学思想,实有极大的价值。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牟宗三学术论著集》是牟宗三学术论著集,中国哲学史论系列中的一册,共分六章,其内容为象山之“心即理”、象山与朱子之争辩、王学之分化与发展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牟宗三学术论著集》不仅将濂溪、横渠、明道贯通起来,从天命“於穆不已”的儒家最根源的智慧、老传统一直贯通到宋明儒的发展,来诠释与判释,是学术研究者值得一读的佳作。
佛性与般若(套装上下册)
《佛性与般若》一边引录经论之文,一边疏解,层次明晰,表述精严,回互升进,几大教理系统清晰呈现,而于天台圆教最为着力。不管是细节的正名释辞到总的义理的把握,都让人感到很有功力和洞见。
解析冯友兰
今年是冯友兰先生逝世十周年。冯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哲学教育家,也是中国二十世纪极少数学术大师和文化巨匠之一。在长达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冯先生呕心沥血地从事于中国传统人文智慧的现代阐释。他早年出版的明卷本《中国哲学史》和创立"新理学"体系,在中国现代哲学与文化的发展中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有关冯友兰晚年思想的评价与定位,则成学术史上的一大公案。 围绕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讨论和争论,三、四十年代即已展开。进入八十年代后达到一个高峰。迄今为止。海内外已举办五次大型国际研讨会,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与著作,“冯学"已俨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解析冯友兰》一书的编选,着眼于展示冯友兰作为一代宗师的精神品格、思想睿智、学术风采、人格特征及坚韧而持久的学术生命和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书中还收录了胡适、陈寅恪、张申府、金岳霖、朱光潜、贺麟等前辈大师早年评论冯友兰的珍贵文字。
才性与玄理
繁体无删节版本
五十自述
暂无简介
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作于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牟宗三先生初到台湾,痛感时运之剧变,发愤著书、从历史入手、围绕众所周知的先秦两汉的大事件,通观时代精神之发展,进而探明精神本身的表现途径,解决中国“内圣”之学的“外王”问题。作者鉴于西方传统文化精神之可能性对照,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独特的自在性,这样不仅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着西方文化无法取代的重要价值,而且还要为中国传统文化指出一条可能的发展之路。在中国文化如何现代化以及发展趋向的诸多论说中,此种非同寻常的异论可以独步一时矣。
生命的奋进:大师的青少年时代
暂无简介
现象与物自身
牟宗三先生,被认为是当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师承于熊十力先生,熊先生称之为北大哲学系“少数可造之人”。牟先生与唐君毅先生、徐复观先生并肩而立,号称熊氏的三大弟子。《现象与物自身》是牟宗三先生的其中一部经典力作。主要内容包括:德行底优先性;展露本体界的实体之道路;由知体明觉开知性;执相与无执相底对照等。
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函义
暂无简介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作者牟宗三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其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主要著作有《逻辑曲范》、《理性的理想主义》、《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3部译作。其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庄子齐物论义理演析
〈齊物論〉是《莊子》中最具系統的一篇,說理透闢,首尾一貫。莊子善用詭辭寄寓,文筆芒呼恣縱,靈感如天外飛來,故其義理常無跡可循,使讀者難入其門。莊子筆下各篇中,以〈齊物論〉最為豐富,通篇順暢,恰當呼應;若領略篇中玄思妙理,進而呼應餘篇,自然清機徐引,輾轉興發;全書最終歸結至〈逍遙遊〉篇,則終始條理,可以整幅透悟莊子哲學的內蘊。 本書以牟宗三先生的講課內容為基本,經作者援入中國傳統哲理與西方現代哲學的觀念,整理重構,予〈齊物論〉進一步的開展,使莊子的哲學更富現代感。
寂寞中的独体
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其在更新和弘扬孔孟传统,汇通东西方哲学方面自成一家之言,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本稿前半部分是他早期的著述文选;后半部分《中国文化的省察》是牟宗三先生的演讲集,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见解。 本文就是想把罗索派的觉知因果说与康德派的知识可能说结合起来而予一种新的解析, 在另一种不同的路上发展、至于结果,也许在正的方面,也许在负的方面,作者之愚不敢绝然断定。
理则学
“理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训练与提升逻辑思考的能力,以使人在人生与为学上(无论是实践之学还是理论之学)碰到问题时,知道如何作正确的思考与分判一个推理是否正确,从而能解决问题与分辨观点的正确与否。简单地讲,就是学到如何正确地运用思想来思考问题。就这方面来说,传统理则学比现代逻辑(即符号逻辑)有用多了。实际思考问题时,对我们有帮助的是传统理则学讲的那一套,也就是顺着亚里士多德的理则学所发展出来的那个系统。 本书是牟宗三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出版后相当长时期内一直作为台湾高校逻辑课程的首选教材。全书共分三部:第一部传统逻辑,第二部符号逻辑,第三部方法学。按逻辑学的发展脉络对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都作了详尽而系统的论述。同时,在此基础上,作者在最后对“归纳法”和“辩证法”等常用思维方法的逻辑基础、具体过程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等作了精妙分析,这也是本书区别于其他逻辑教材的特别之处。
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
本书记录牟宗三先生于1986年在香港新亚研究所的授课内容,由卢雪昆先生根据录音及听课笔记整理成初稿,后经牟先生亲自修订而成。
生命的奋进:五大师回忆录
本书所辑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五位国学大师的文章,自述其青少年时代怀乡忆亲、读书做人的经验,行文浅易清晰,内容亲切感人。五位大师出身贫寒,目睹近代中国的激荡与变迁,自觉奋发向上,探索学问,一路走来,成就了非凡的学问和人格,留名于中国文化史。回望大师们的人生轨迹,其青少年时代意志之坚强,读书之勤勉,心怀之宽广,求真之热诚,仍可激励和启发当今青年一代。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以《道德的形上学之基本原则》与《实践理性之批判》为其代表作,此书乃牟先生选译英人阿保特之译而译成。牟先生认为康德书行世多年,但中文学界仍无一严整且较为可读之译本,是即宣告康德学始终尚未吸收到中国来。若吾辈若不能以独立之中文阅读康德、理解康德,便不能言吸收康德,而吾辈亦无法参与世界之康德学。甚至进一步推之,吾辈若不能以中文理解康德,将其与儒学相比观、相会通,观其不足,补充吾学,最后依“判教”方式处理之,便无法消化康德。牟先生谦称自己以英文译康德此举只是初步,期望将来学界能将康德从原文直接译出。但前提是需先精熟于儒学,乃至真切于道家佛家之学,最后才能通彻之。
中国哲学的特质
《中国哲学的特质》可说是中国哲学的入门读本。通过步步推进、步步分明的简要讲述,以及相应的中西比较,本书抉发与展示了中国哲学、儒学作为生命的学问而特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的理路、本体与工夫融一的理路,从而也就豁先了中国哲学的特质。
康德
牟宗三(1909年6月12日-1995年4月12日),字离中,生于山东省栖霞县牟家疃,祖籍湖北省公安县。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9年升入哲学系,并于1933年毕业。1949年往台湾。1960年往香港,先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任哲学教授及导师,退休后,定居台北。1995年4月12日下午三时因器官衰竭逝于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曾获香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及台湾行政院文化奖。[1]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他独力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的心学,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
政道与治道
《政道与治道》同《历史哲学》成一经一纬之关系,以十章篇幅将《历史哲学》中未能系统化的思问疏通成严整的哲学体系,并予以进一步的提升,正如作者所说:“本书力振孔孟学脉,以见内圣外王之教之规模,且承之而进一步,以解答中国文化中政道、事功与科学之问题。”本书作为“新外王三书”之一,弁宗三先生深味时代剧变之痛感,综合参照东西方思想文化各自的秉性以及发展轨迹,讨论了儒家的德化的治道,对中国现代化以及科学民主等亦予以反思,多处从思想深处默合其后知识界关注的诸多急切问题。
圆善论
《圆善论》将康德的圆善思想引入到了儒家的视野之中,促进了人们的思考。并在引入康德圆善思想的过程中,批评康德以上帝来保证圆善的做法实际上是虚幻不实的,并不能真得实现。为了解决康德的圆善问题,牟宗三先生提出了以无限智心代替上帝的思想。
四因说演讲录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即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持此对中国哲学进行论衡,牟宗三详细分剖了“元、亨、利、贞”的过程,最终彰显了乾元原则,肯定了最高最后的“目的因”。
人文讲习录
《人文讲习录》作者牟宗三先生有感于大学教育分门别类,专以知识为务,而于生命性情、精神志趣、文化理念等反相隔阂不通,乃假台湾师范大学为讲坛,定期举行持续开放的师友讲习,名曰人文友会。《人文讲习录》所辑录整理者,就是当年之讲录。 牟先生认识,中国人治学问须克服西方的“学问模型”——生命与理性的对立,而根本关键是对于生命的正视,由此悟入中国圣哲所开出的真实学问:哲学应当在这种学问的认识上重新调整,文学也应当基于这种学问的认识重新培养其灵魂,历史也应当基于这种学问的认识重新转换提高其心灵。
认识心之批判(上下)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心体与性体》、《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性与般若》、《才性与玄理》、《圆善论》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断力之批判》3部译注作品。其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其影响力具有世界水平。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道德的理想主义
《道德的理想主》一书汇集了牟宗三先生的十四篇论文。全书以“仁”的观念为中心,对中西学术问题、现实问题、文化建设问题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学说。该书“从事文化生命之反省,庶可得其原委而不惑”,旨在唤起民众的历史、文化及价值意识,寻出中国文化的出路的所在。牟宗三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民主与科学的开出要借助于儒家式的人文主义的实现,而儒家人文主义的要旨就在于“三统”并建,这就涉及了他的“三统”说。所谓“三统并建”,即:“一、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二、学统之开出,此即转出‘知性主体’以融纳希腊传统,开出学术之独立性;三、政统之继续,此即由认识政体之发展而肯定民主政治为必然。”
时代与感受
此书为牟宗三先生演讲集。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思想独特,通俗易懂,发人深省。
康德判断力之批判
《判断力之批判》分两部,一部是《美学的判断力之批判》,一部是《目的论的判断力之批判》。前者讲“美”与“崇高庄严伟大”,后者讲“自然的目的论”。在康德而言,三者皆摄属于判断力中来处理——作批判性的处理。判断力是知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能力。把美学判断与目的论的判断收摄于判断力中来处理,康德的着眼点是,在自然之千变万化的种种形态以及此中之种种特殊法则之可以会通而归于此一分际上。牟先生于译文之外,但考量康德之以审美判断沟通“自然”与“自由”之两界,缺乏一层周折的“合一说”,故又用力疏释康德,写成《译者关于审美判断之超越原则之商榷》附于书前,依中国儒家之传统智慧再作真美善之分别说与合一说,达到最后之消融与谐一,以期消化康德,并且超越了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