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罗斯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年3月19日-2018年5月22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毕业于巴克内尔大学,美国作家。 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再见吧,哥伦布》曾获1960年美国全国图书奖,他还曾获国家图书奖、福克纳小说奖、普利策文学奖等重要奖项。2018年5月22日,菲利普·罗斯去世,享年85岁。
再见,哥伦布(菲利普·罗斯全集)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1.8%
文坛首秀,艳惊四座。击败福克纳和贝娄,1960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奠定了菲利普·罗斯的文坛地位。《再见,哥伦布》是菲利普·罗斯二十六岁时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收录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和五个短篇小说。该书出版后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他在作品中富有爆发力的才智、深刻的洞察力及其对笔下人物的悲悯之情,令其在美国文坛一举成名。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讲述一对同为犹太人但家境悬殊的青年恋人的故事。出身贫寒的图书管理员尼尔与青春貌美的富家女大学生布兰达在盛夏的游泳池畔邂逅,一见钟情。但社会阶层的差异、恋人之间的种种猜疑最终导致一段青春恋情黯然收场。五个短篇分别是《犹太人的改宗》《信仰的卫士》《爱泼斯坦》《世事难测》和《狂热者艾利》。
欲望教授(菲利普·罗斯全集)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45.2%
年轻时的大卫·凯普什追求绝对的个人自由,遵从欲望的召唤,放纵自我,这样的生活让他心力交瘁。而当他获得回归生活正途的机会时,却又犹豫不定,生怕自由被婚姻囚禁。后来,他成了比较文学教授。他一边准备开设课程,讲授欧洲小说中的欲望,一边思索人生:认为自己无异于一个“欲望教授”,跌跌撞撞地奔波在追求学术理性和追逐肉欲满足两条道路之间……《欲望教授》出版于《乳房》之后,却是《乳房》的前篇,追溯了大卫·凯普什的前半生,展现了他在“变形”之前的经历和内心斗争,揭示了他是如何在欲海中沉浮,最终沦为了牺牲品。
行话:一个作家和他的同行及其作品(菲利普·罗斯全集)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2.9%
美国文坛第一人菲利普·罗斯与同行的访谈录,作家对话作家,直面一个时代的生存危机。《行话:一个作家和他的同行及其作品》是菲利普·罗斯全集中的两部评论集之一,主体部分为访谈录,另有评论文章数篇。菲利普·罗斯作为一个好奇的读者和刁钻的同行,采访了全球各地的7位杰出犹太作家——普利莫·莱维、阿哈龙·阿佩尔菲尔德、伊凡·克里玛、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米兰·昆德拉和爱德娜·奥布莱恩——从这些作家的成长经历、创作动力和所处的大环境入手,非常直接地向他们发问。
反美阴谋(菲利普·罗斯全集)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0%
菲利普·罗斯晚期代表作,2005年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年度美国专题杰出历史小说奖”获奖作品。《反美阴谋》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反事实小说”,呈现了一段半虚构的另类美国历史。菲利普·罗斯以真切的细节、合理的情势,从一个孩童的视角,讲述了著名的飞行英雄和狂热的孤立主义者查尔斯·A.林德伯格在一九四〇年的总统选举中以绝对优势击败了富兰克林·罗斯福,从此每一户美籍犹太裔家庭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中。在林德伯格反犹政府执政时期,居住在纽瓦克的普通犹太家庭经历了恐怖的暴力岁月,几百万户犹太家庭分崩离析……这部后“九一一”时代的作品重现了一段已被美国渐渐遗忘的黑暗时期,戏剧性地展示了笼罩于美国的挥之不去的恐惧。
报应(菲利普·罗斯全集)
2人今日阅读
《报应》是菲利普·罗斯五十四年写作生涯的封笔之作,也是“报应系列”最后一部。 这一次,罗斯虚构了一场瘟疫。1944年夏,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一个名叫威夸依克的犹太社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小儿麻痹症。主人公巴基·坎特是位体育老师,暑期工作是负责公共操场上90个孩子的日常体锻。因疫情爆发,操场上的孩子接连中招。没人知道这种病毒何时以及如何传播开来。社区里的意大利人将疾病的流行归咎于犹太人,而犹太人则怀疑疾病是那些“有色人种女清洁工”带进来的。无从得知的病毒来源和不断攀升的确诊病例引发了极度恐慌,公园和影剧院也纷纷关闭。巴基听从未婚妻建议,满怀愧疚地离开了那些孩子,去波科诺山区未婚妻所在的夏令营避疫,不承想等待他的却是更严酷的命运……
波特诺伊的怨诉(菲利普·罗斯全集)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0%
“美国文库”二十世纪百佳、1923-2005年《时代》周刊百佳、销量赶超《教父》的现象级畅销作品。《波特诺伊的怨诉》是菲利普·罗斯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话题之作。1969年甫一推出,便引起轰动并长居畅销榜,销量甚至超过了同年出版的《教父》。后入选”美国文库”20世纪百佳,1923-2005年《时代》周刊百佳。有评论称,该小说同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一道,定义了1960年代的美国犹太文学。 故事发生在心理医师施皮尔福格尔的躺椅上。主人公波特诺伊饱受神经官能症的困扰,他找到心理医师施皮尔福格尔,向他倾诉自己从小到大所面临的困境:父亲望子成龙的期待、母亲专制霸道的溺爱、犹太身份的困扰……大胆而近乎荒诞的告白背后,暗含的是他那一代美国犹太青年内心的道德焦虑,是传统的犹太道德意识与60年代美国社会自由意识之间的冲突、失衡,也是美国犹太人在当代美国社会的生存焦虑。
乳房(菲利普·罗斯全集)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48.5%
大卫·凯普什是一位大学文学教授。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向往理性与节制,但他又精力旺盛,常面对诱惑而陷于苦恼。两年来,他在理性与诱惑的夹击之下,欲望一日盛似一日。在心理平衡渐渐被打破的同时,诡异的生理变化也随之而来。二月的某个凌晨,凯普什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重达一百五十五磅的女性乳房……《乳房》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主人公遭逢“变形”前后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人对这种“变形”的反应,给读者留下了思考人类异化与身份认同感缺失的无限空间。
鬼作家(菲利普·罗斯全集)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0.6%
《鬼作家》是内森·祖克曼文学探险系列作品的开篇之作。二十三岁的主人公内森·祖克曼刚出版一批短篇小说,并收到了自己最崇拜的作家E.I.洛诺夫的邀请,前往对方位于伯克希尔山的家中做客。在那里,内森见到了洛诺夫夫妇与他们收养的一个女学生艾米·贝莱特,他当即被艾米独特的魅力所倾倒。但让内森意想不到的是,在与自己的偶像相处的过程中,对方的妻子霍普突然失控。而在之后的留宿中,内森发现了洛诺夫与艾米的不伦恋情,更震惊于艾米作为《安妮·弗兰克的日记》原作者的离奇经历。与此同时,关于内森的过去亦由他自己的回忆缓缓展开,关于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因创作犹太家族亲人的小说而与家人闹不和的经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倒叙、插叙等手法交织并用,是美国文学中的杰作。
菲利普·罗斯系列作品:被缚的祖克曼(套装共4册)
1人今日阅读
菲利普·罗斯创作过无数人物形象,其中颇为著名的当属内森·祖克曼。罗斯在1980年左右创作了《被缚的祖克曼》,亦即“祖克曼三部曲”,包含《鬼作家》、《被释放的祖克曼》、《解剖课》三本。此次将原先收录在《解剖课》中的中篇小说《布拉格狂欢》单独成册,由此《被缚的祖克曼》共包含四本小说。
遗产(同名电影原著)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2%
菲利普·罗斯晚期代表作,多家欧美权威书评媒体倾力推荐,《纽约时报》评选50年来50本最佳回忆录。善于以长篇小说编织人性史诗的菲利普·罗斯在1991年意外地出版了一部纪实作品——《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视线凝聚的焦点,不再是广阔的社会、宏大的命题,而是罗斯刚刚去世的父亲,一个平凡、卑微的犹太老头。临终前的日子,他的一生像一条浸透了琐碎往事的河,在他和他的作家儿子眼前,半明半灭地流过。父与子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既亲密又陌生,既血肉相连又渐行渐远。当亲人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所有的思索与拷问,所有的惶恐与悲伤,都逼得人透不过气来——哪怕这个人,是以冷竣著称的菲利普·罗斯。
人性的污秽(菲利普·罗斯全集)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1%
罗斯最负盛名的作品系列“美国三部曲”之一,2000年上市,包揽了笔会克纳奖、WH Smith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言语之犀利,思想之深刻,激情之澎湃,在当今世界文坛实属罕见与珍贵。古典文学系教授西尔克·科尔曼因在课堂上使用含义模棱两可的“幽灵”一词描述两名缺席的黑人学生,而被冠上“种族主义者”的罪名,导致他强悍的妻子骤然离世,他本人亦愤然离职。之后,他开始与学院清洁女工福妮雅·法利秘密交往,却遭到福妮雅的前夫,一个深受心理创伤的越南老兵的憎恨和骚扰,最终丧命于一场可疑的车祸。随着科尔曼的朋友、作家内森·祖克曼对于事件不断地深入调查,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原来科尔曼并非他自称的犹太人,福妮雅也不是文盲,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怀着各自不可告人的秘密和永世难以平复的痛苦与不甘,挣扎地生活着……
美国牧歌(菲利普·罗斯全集)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2%
罗斯最负盛名的作品系列“美国三部曲”之一,出版于1997年,次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入选由《时代》杂志发起的“100本最佳英语小说”,言语之犀利,思想之深刻,激情之澎湃,在当今世界文坛实属罕见与珍贵。塞莫尔·利沃夫金发碧眼,绰号“瑞典佬”。作为高中校园里的运动健将,整个社区的男女老少都为他倾倒。大学毕业后,他循规蹈矩地继承家族企业,成为一名家境殷实的企业家,并娶了新泽西选美小姐为妻。一战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崛起,无往不利。塞莫尔深深迷恋着自己脚下这片独立的新大陆,想用勤劳的双手编织他的“美国梦”。然而,他心爱的女儿梅丽却在16岁那年成了激进的反战者,用炸弹陆续夺去了四条无辜的生命。原本看似完美无缺的利沃夫一家,从此陷入了永远无法摆脱的噩梦。
愤怒(菲利普·罗斯全集)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2.5%
躁郁,既是青春的,又是生命的。美国文坛第一人菲利普·罗斯口碑佳作,《卫报》年度图书,Goodreads、亚马逊热门高分作品;借一首国歌问责美国的历史与现实,写一种情绪对抗无所不在的精神割礼。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个体愤懑背后的苦难。当世界成为浸染鲜血的屠宰场,战争背景下的个人,尤其是年轻人,是多么无辜无助。《愤怒》以朝鲜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俄亥俄州北部温士堡学院里,一群青春躁动大学生们的叛逆挣扎。主人公是出身犹太家庭的青年马库斯,在亲人、信仰、爱情、世俗规则中寻求对身份的突破和精神自由,上下求索过程中与周遭环境产生对立,被动忍耐、愤怒抗争无果后,最终迎来悲惨结局。
当她是好女人的时候(菲利普·罗斯全集)
1人今日阅读
“他会教她如何热爱受苦,但她痛恨受苦,就跟痛恨使她受苦的人一样,永远痛恨。” 《当她是好女人的时候》是菲利普·罗斯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一九四〇年代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在露西·纳尔逊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她就把她不负责任、酗酒的父亲扔进了监狱。从那以后,露西变成了一个性情暴烈的青少年。她对中产生活和美国小镇式的虔诚充满愤怒,一心想改造她周围的男人,特别是她那无能的丈夫罗伊。随着时间的流逝,露西努力摆脱父亲造成的可怕失望,永远渴望着他父亲不能成为的那种男人。罗斯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刻画出占据露西生命的愤怒、仇恨和暴烈的情感。 这是一部“另类”的罗斯作品。没有犹太性,没有讽刺戏谑,没有多元文本叙事。罗斯以不折不扣的写实主义笔触,塑造了一个被原生家庭所困的愤怒的“好女人”形象,影射了一种虔诚与傲慢、希望与失望并存的美国愿景,既残酷无情又充满悲悯。
我们这一帮(菲利普·罗斯全集)
1人今日阅读
中文世界首次引进译介,菲利普·罗斯作品集中别出心裁的小说作品,滑头·迪克松总统历险记,延续乔纳森·斯威夫特和马克·吐温的政治讽刺传统,直击尼克松执政时代腐败的社会政治现象。当代艺术家菲利普·古斯顿讽刺画集《穷理查》的灵感来源,本书封面为其授权作品。滑头在总统职务的重压之下在夜间感到困惑或苦恼,以至无法入眠的时候,常常就会起床,蹑手蹑脚穿过白宫,来到防爆的地下运动员更衣室,然后“披挂上阵”,穿上他的橄榄球运动服。就像入侵柬埔寨和肯特州立大学枪击事件期间一样,只要穿上护肩、防滑鞋,戴上头盔,把舒适的球裤往上拉、盖过他的皮质下体护身,然后扭过头去照照镜子,越过自己宽阔的肩膀瞥一眼背上的号码,就足以让他自信爆棚,坚信自己为了两亿美国人民的利益所采取的行动是天经地义的。
美国三部曲
1人今日阅读
菲利普·罗斯曾是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呼声最高的小说家之一,昆德拉、村上春树、拉什迪、特朗普、许知远都是他的忠实读者。《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套装共3册)》共收录了美国当代文坛神话、小说家菲利普·罗斯三部创作于20世纪末的长篇小说巅峰系列代表作,分别是“恐怖主义的父女悲歌”(《美国牧歌》)、“政治迫害的婚姻闹剧”(《背叛》)、“种族歧视的时代愤怒”(《人性的污秽》),史诗般的三部曲格局,反映了二战以后至90年代整整一个长跨度期间美国走过的变化,一举囊括了普利策奖、福克纳文学奖、WH·史密斯奖、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等多项文学大奖。
萨巴斯剧院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5%
《萨巴斯剧院》是菲利普·罗斯的早期代表作,获199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本书的主人公米奇·萨巴斯曾是小有名气的木偶师,在曼哈顿拥有一家剧院,但如今六十四岁的他因病放弃事业、性丑闻缠身。他离经叛道,生活中重视的只有性,以此来反抗平庸的日常。情人德伦卡去世后,他在回望故人与故里的过程中,又引发了一系列的闹剧,现实生活成了他的舞台,萨巴斯的下流剧院再度开演。
解剖课(菲利普·罗斯全集)
埋葬了父亲之后,年至不惑的内森·祖克曼突然染上了一种无从诊断的疼痛——由肩颈蔓延到躯干,甚至精神也被这种疼痛占据。没有医生知道他的病痛从何而来。他不得不依靠止痛药度日,不能继续写作,甚至连行动都为疼痛所掣肘。百无聊赖的他开始放飞思绪,回忆起他失败的婚姻以及家庭关系。极度的恋旧情怀与征服病痛的企图心爆发之下,祖克曼决心返回母校芝加哥大学,在那里学习医学……轻率和缜密、抒情和讽刺融为一体,告诫与忏悔贯穿其中,带着一种会意、仁慈的权威。本书同时囊括了菲利普·罗斯小说中最为有趣和最为凶残的场景,是一部关于疾病的大型喜剧。
退场的鬼魂(菲利普·罗斯全集)
十一年中,作家内森·祖克曼独自隐居在新英格兰山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为了治疗前列腺癌手术后遗症,年逾七十的他重回繁华都市。他沿着纽约的街道行走,却像一个幽灵一样似乎根本不存在于世。他重遇自己年轻时的偶像、已故作家E.I.洛诺夫的晚年情人艾米·贝莱特,她垂垂老矣,罹患脑癌,落魄得令人心酸;他被一则换房广告吸引,认识了一对年轻的作家夫妻,优雅的少妇杰米重燃起他男性的情欲;他被正准备写一本洛诺夫传记的年轻人理查德·克里曼纠缠,后者向他透露出洛诺夫隐瞒了一生的秘密……衰老、退化、羞耻、厌恶,性欲、政治、丑闻、文学、流言、窥淫欲,《退场的鬼魂》拥有多层次的解读。罗斯的语言尖利如刺,冷峻中带着调侃的幽默,有种硬汉式的气质。本书残忍的诚实使其成为内森·祖克曼文学探险系列出色的结官大作。
布拉格狂欢(菲利普·罗斯全集)
功成名就的内森·祖克曼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来到布拉格。他在这里发现了完全不同的文学困境,并经历了一系列奇幻而辛酸的冒险。《布拉格狂欢》以日记体的形式呈现了祖克曼与那些被放逐的流亡艺术家的旅居生活,诉说了这些道德沦丧的艺术家们在极权主义社会中的挣扎:他们纵欲狂欢放逐自我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身体反抗精神的束缚。菲利普·罗斯借此书探讨了知识分子在严苛政治局势下的艰难命运和生存状态,笔端流露出深刻的关注与同情。
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译文经典)
本书是美国当代文学泰斗菲利普·罗斯的一部纪实作品,荣获1992年度“全美书评人大奖”,成为非虚构类作品的当代经典。在本书中,震撼读者心灵的,是菲利普·罗斯在照顾父亲过程中的大量心理独白和日常细节,以及不断闪现的这个普通犹太人家庭生活的记忆碎片,时而幽默,时而忧郁,时而深沉……本书视线凝聚的焦点,不再是广阔的社会、宏大的命题,而是罗斯刚刚去世的父亲,一个平凡、卑微的犹太老头。临终前的日子,他的一生像一条浸透了琐碎往事的河,在他和他的作家儿子眼前,半明半灭地流过。父与子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既亲密又陌生,既血肉相连又渐行渐远。当亲人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所有的思索与拷问,所有的惶恐与悲伤,都逼得人透不过气来——哪怕这个人,是以冷竣著称的菲利普·罗斯。作家罗斯和儿子罗斯在《遗产》的字里行间不停地互换,激情与理性时而鏖战、时而讲和,努力还原生活的真相。生活的真相,足以让任何文字都相形见绌,也足以征服全美国最苛刻的书评人。
被释放的祖克曼(菲利普·罗斯全集)
这部描写一个犹太青年浪荡生活的小说让祖克曼从此告别穷苦岁月(和多年的伴侣),开始和女影星出双入对,还时常遭受路人的骚扰。祖克曼的老乡佩普勒,来路诡异,挥之不去,是个让人过目难忘的喜剧创造。在《卡诺夫斯基》一书所引起的呼啸之中,最让祖克曼无法释怀的,是他成名作中的“半自传体”为其家庭所招致的“恶名”。罗斯在本书引入自传元素,继而深入探讨了虚构与真实的边界。其诙谐、辛辣的笔法精湛圆熟之至,已完全见出“美国文坛第一人”的宗匠气度。
垂死的肉身(电影《挽歌》原著)
推荐值 61.4%
《垂死的肉身》讲述了年过六旬的美国教授大卫·凯普什与他的学生——二十四岁的古巴女孩康秀拉——发生的一段不寻常的爱欲关系。凯普什迷恋于康秀拉的身体无法自拔,而对康秀拉而言,他的年龄和地位则合情合理地赋予了她屈服的权利。然而渐渐地,对年龄差距的恐惧、对青春的嫉妒抽走了凯普什的自信,使他挣扎在性爱和垂死之间,这段关系的完结更使他长时间地备受折磨。八年后的一个除夕夜,也就是康秀拉即将进行乳房切除手术的前一天,她给大卫·凯普什打去了时隔八年后的第一个电话,请求大卫为她的身体拍下最后的照片……
事实:一个小说家的自传
从生活的真实剧情里调制出半想象的生命,这就是我的人生。《事实:一个小说家的自传》是菲利普·罗斯“罗斯系列”的第一部。小说以“我”罗斯与祖克曼(作者创造的第二个我)一去一回两封信为开头和结尾,中间分五个部分:序幕、安全的家园、乔学院、我梦想中的女孩、现在我们也许可以开始,追溯“我”从犹太小镇男孩变成功成名就小说家的人生轨迹。小说在严格的非虚构叙事下,呈现出一个“未经修饰”的“罗斯”——一个初露头角的艺术家、学生、儿子、情人、丈夫、美国人、犹太人,开诚布公地探讨了小说和自传的关系:有多接近就有多遥远。”
背叛
美国文坛第一人菲利普·罗斯最负盛名的作品系列“美国三部曲”之一。1998年问世当年即荣获英语联邦大使图书奖,2000年又入围都柏林国际文学奖决选名单。一个苦涩而又略带诙谐的故事,重现了二战后的理想主义在自私、虚伪和背叛下的覆灭。艾拉·林戈尔德自幼丧母,早年辍学,只能长期混迹于社会底层。二战期间,他自学苦读,在机遇的垂青下,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广播剧演员。他娶了著名女影星伊芙·弗莱明为妻,但婚后不久,伊芙与前夫所生女儿的刁蛮任性,使他们的婚姻走到了破裂的边缘。此时麦卡锡主义正在美国盛行,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艾拉被列入政治黑名单。因婚姻问题而气急败坏的伊芙被政治对手利用,出版了一本回忆录,诬蔑艾拉为苏联间谍,给艾拉带来了致命的毁灭。
凡人(菲利普·罗斯全集)
“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老年是一场大屠杀。”菲利普·罗斯晚期代表作,写尽凡俗人世的悲愤与无奈,多家欧美权威书评媒体倾力推荐。《凡人》的书名源自一部中世纪道德剧,讲述一个“凡人”被死亡召唤时的临终经历。罗斯的《凡人》则是一个关于失去与悔憾、病痛与死亡的故事。小说的主角曾是纽约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有过三次失败的婚姻,两个仇视他的儿子和一个挚爱他的女儿。他还有一个随时照顾他的好哥哥,其健康的体魄甚至令他妒忌。从童年的夏季在海边初次见证死亡,到精力旺盛的成年时代事业上的成功、几次婚姻家庭的聚散,再到步入老年看着同代人日渐凋零、自己屡遭病变,孤独和无力感成了他生活的主题。这就是罗斯笔下“凡人”的一生,坦率、深沉,又具有普遍意义。
阅读自我及他人(菲利普·罗斯全集)
“读小说是一种深层的独一无二的快乐,是一种让参与者全情投入的神秘的人类活动,不需要任何附加的精神或政治理由,就跟做爱一样。” 出自普利策奖获奖作家、20世纪最伟大作家之一菲利普·罗斯之手的精彩访谈、随笔和文章,跨越四分之一个世纪,聚焦写作、棒球、美国小说和美国犹太人。在这里不仅可以读到罗斯如何看待自己、他的作品及其所引发的争议,而且可以读到罗斯与同时代东欧作家的交往,他对他们作品的引介和推崇。特别可以读到罗斯对卡夫卡,这个他终其一生仰视的文学偶像别具一格的致敬。 菲利普·罗斯的写作生涯横跨了惊人的五十年,在这五十年间,他跻身为战后美国生活的伟大记录者。收录于此的是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采访、随笔和书评。在这里,罗斯以纯粹的游戏态度和致命的严肃关怀——半个世纪以来,正是它们定义了罗斯的写作——开诚布公地回应了针对他本人及作品的争议和攻讦,畅谈了他对成名、媒体、阅读、写作、艺术等话题的看法,以及对他的文学导师、偶像卡夫卡深深的景仰。 《阅读自我及他人》分为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文章基本按时间顺序排列。两个部分在时间上多有重叠,但罗斯本人——既是读者也被阅读——是第一部分的核心。这一部分主要由采访组成,罗斯在其中描述了他的写作动机,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以及努力塑造的一些人物原型。第二部分由精选文章和随笔组成,其中多为应邀之作——为演讲、打笔战、介绍某个作家、记录某次活动而作。它们引出了伴随罗斯创作生涯的那些艰辛、热情和反感。
夏洛克行动(菲利普·罗斯全集)
一部反映中东问题的良心之作,一场针对犹太人命运的大型辩论。 继《事实》《遗产》之后,又一部以罗斯为主人公的当代经典;对各类文本的蓄意拆解与重组、颠覆与杂糅,堪称后现代主义代表作与元小说经典。 《夏洛克行动》是菲利普·罗斯的第19部小说,“罗斯系列”的第4部,也是当代犹太文学的抗鼎之作。1967年六日战争后,为增强美国犹太人与以色列犹太人的认同感和亲和力,美国犹太机构犹太联合捐募协会提出“我们本是一体”的口号,设立专项基金组织人们到以色列参观学习,感受那里的日常。《夏洛克行动》便是罗斯在类似的实地考察之后创作出来的作品,以看似荒诞的情节,巧妙地揭示出以色列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冲突根源和中东地区暴力形成的内外原因。 一个叫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犹太小说家在1988年遭遇一场精神崩溃,崩溃原因可能是由于服用了一种叫海乐神的安眠药,这种安眠药会给服用者带来有害的副作用。在从崩溃中慢慢恢复期间,小说家听说一个冒名顶替者在以色列以他的名义参加德米扬尤克的审判,并四处宣扬一种叫大流散主义的离谱教义。德米扬尤克是克利夫兰一个前汽车工人,他或许是,也或许不是纳粹死亡集中营的“恐怖伊凡”,大流散主义主张犹太人应该放弃以色列,重新定居欧洲(犹太人真正的家园)。为阻止冒名顶替者的荒唐行径,菲利普动身前往以色列,在追踪假冒者的过程中,他遭遇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并由此产生对自身优越性和公正的批判性思考。
反生活
★一场关于重生与逃离的人生梦想 ★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叙事迷宫 ★以“反生活”逃离生活,以“反自我”锚定自我【作者简介】菲利普·罗斯(1933-2018),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市。1959年凭借处女作《再见,哥伦布》受到瞩目,此后笔耕不辍,获奖无数,赢得国内外的高度认可。2012年宣布封笔,一生共创作29部小说,代表作有《波特诺伊的怨诉》《鬼作家》《萨巴斯剧院》《美国牧歌》《人性的污秽》等。【内容简介】《反生活》系罗斯“被缚的祖克曼”三部曲之后第四部以小说家内森·祖克曼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罗斯凭借该小说获得国家书评人奖,并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以祖克曼两兄弟内森和亨利各自的命运为两条主线。哥哥内森是美国知名小说家,弟弟亨利则是小有成就的牙科医生。二人因为内森的成名作《卡诺夫斯基》而反目,亨利指责内森不负责任地夸大、扭曲他的私生活。在互不往来多年后,因为内森的葬礼,亨利再次走进内森的生活。而另一方面,在以内森为第一人称的叙事中,葬礼的主人变成了亨利,参加葬礼的是内森。亨利先是在美国死于一场外科手术,接着又在以色列以哈诺赫的身份复生。内森和亨利的双重叙事并非并行不悖,而是互相穿插、互为纠葛,甚至互相矛盾、互为颠覆。借助主人公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后现代写作技巧,《反生活》揭示了环境、际遇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生选择是如何改变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带给人不同的身份以及对身份的认同和解读。
我作为男人的一生
★绝望的虚构与灼人的真实交织,人物的优柔寡断与极端残忍并置,一出关于男女之间致命僵局的凶残悲剧★一场无人幸免的两性战争,一次刻骨铭心的婚姻审判,一场对欲与耻、守德与背德的艺术试炼【作者简介】菲利普·罗斯(1933-2018),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市。1959年凭借处女作《再见,哥伦布》受到瞩目,此后笔耕不辍,获奖无数,赢得国内外的高度认可。2012年宣布封笔,一生共创作29部小说,代表作有《波特诺伊的怨诉》《鬼作家》《萨巴斯剧院》《美国牧歌》《人性的污秽》等。【内容简介】《我作为男人的一生》出版于1974年,是罗斯的第七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彼得·塔诺波尔,一个前途光明的大学生、一个兢兢业业的教授、一个胸怀大志的作家,怎样在失意的情场和毁灭性的婚姻生活中,在不同类型的女人特别是妻子的纠缠下,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全书采用故事中套故事,情节中插情节的新颖结构,层层深挖这个身处逆境不能自拔、惨遭厄运无法脱身的男人的痛苦根源。通过将绝望的虚构与灼人的真实交织,人物的优柔寡断与极端残忍并置,罗斯创造出一场关于男女之间致命僵局的凶残悲剧。
欺骗(菲利普·罗斯全集)
“是的,和情人在一起,日常生活会消退”。作家的AB面:圣座大使还是鼻子凑到内裤缝间的人?女人的AB面:性爱对象还是山鲁佐德?文本的AB面:真实的聊天记录还是虚构的写作素材?怪念与不洁才是作家的本性,每个女人都是山鲁佐德。《欺骗》是菲利普·罗斯“罗斯系列”的第二部。整部小说以对话形式展开,中心人物是一对出轨情侣:我“菲利普”,一个已婚美国作家,和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却受困于无爱、不光彩婚姻的英国女人。大部分对话发生在“菲利普”伦敦的工作室,在二人做爱前后,对话简洁有力,情色意味十足。这是一部名副其实“有声书”,形形色色的他说与她说,犀利的、温柔的、寻根究底的,人物的过去随着对话深入而变得愈加清晰。在何为事实,何为虚构上,罗斯重施故伎,对话的A面是一对出轨情侣的真实聊天记录,B面是笔记本上虚构的写作素材,是写作者试图和小说里的虚构人物在小说之外发生关系的尝试,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再一次被突破、被模糊。
低入尘埃(阿尔·帕西诺主演同名电影原著)
美国代表性作家菲利普·罗斯作品,中文世界首次引进译介,阿尔·帕西诺主演同名电影原著。西蒙·阿克斯勒魅力顿时,激情枯竭,再也招不来观众了。他因此逃离舞台,但又饥渴地踏入一个陷阱,像世上嘴馋的猎物般咬住了诱饵。而崩溃的过程只花了不到五分钟。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
《我嫁给了共产党人》是罗斯“美国三部曲”的其中一部,1998年问世。小说通过两位老人的交叉回忆展开,叙述了二战后美国麦卡锡主义下主人公艾拉·林戈尔德从发迹到挫败,又一个美国梦破灭的故事。 艾拉做过挖沟工人、侍者、矿工,在二战中成为共产主义者,二战后成为广播明星,直到后来与演员伊夫结婚。因为在伊夫与前夫所生女儿的对待问题上二人产生分歧,后导致婚姻破裂。伊夫在一份捏造的文件上签字,污蔑艾拉为苏联间谍,并出版《我嫁给了共产党人》,终结了艾拉的演员生涯,甚至整个社会生涯。 这个故事关乎选择,关乎背叛,关乎复仇。通过对20世纪美国历史的娴熟把握,罗斯描述了二战后美国那个黑暗的年代,揭露了麦卡锡主义越过政治,对普通人最最私密的爱情、亲情与友情生活带来的创伤。
伟大的思想家:怀特海
《伟大的思想家:怀特海》将怀特海的思想按照不同的方面,如他的“形而上学”、“先验客观主义”、“时间与实在”、“现实事态”、“宇宙论”以及“自由”等,进行细致、深入地论述,帮助读者全面认识怀特海的思想世界。
The Dying Animal
David Kepesh is an eminent cultural critic and star lecturer at a New York college-as well as an articulate propagandist of the sexual revolution. For years he has made a practice of sleeping with adventurous female students while maintaining an aesthete's critical distance. But now that distance has been annihilated. When he becomes involved with Consuela Castillo, the humblingly beautiful daughter of Cuban exiles, Kepesh finds himself dragged helplessly, bitterly, furiously into the quagmire of sexual jealousy and loss. In chronicling this descent, Philip Roth performs a breathtaking set of variations on the themes of eros and mortality, license and repression, selfishness and sacrifice.
The Human Stain
暂无简介
Zuckerman Unbound
Now in his mid-thirties, Nathan Zuckerman, a would-be recluse despite his newfound fame as a bestselling author, ventures onto the streets of Manhattan in the final year of the turbulent sixties. Not only is he assumed by his fans to be his own fictional satyr, Gilbert Carnovsky ("Hey, you do all that stuff in that book?"), but he also finds himself the target of admonishers, advisers, and sidewalk literary critics. The recent murders of Robert Kennedy and Martin Luther King, Jr., lead an unsettled Zuckerman to wonder if "target" may be more than a figure of speech. In Zuckerman Unbound —the second volume of the trilogy and epilogue Zuckerman Bound —the notorious novelist Nathan Zuckerman retreats from his oldest friends, breaks his marriage to a virtuous woman, and damages, perhaps irreparably, his affectionate connection to his younger brother...and all because of his great good fortune!
Everyman
"I'm thirty-four! Worry about oblivion, he told himself, when you're seventy-five." Philip Roth's new novel is a fiercely intimate yet universal story of loss, regret, and stoicism. The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Plot Against America now turns his attention from "one family's harrowing encounter with history" (New York Times) to one man's lifelong confrontation with mortality. Roth's everyman is a hero whose youthful sense of independence and confidence begins to be challenged when illness commences its attack in middle age. A successful commercial advertising artist, he is the father of two sons who despise him and a daughter who adores him. He is the brother of a good man whose physical well-being comes to arouse his bitter envy. He is the lonely ex-husband of three very different women with whom he has made a mess of marriage. Inevitably, he discovers that he has become what he does not want to be. Roth has been hailed as "the most compelling of living writers . . . [His] every book is like a dispatch from the deepest recesses of the national mind."* In Everyman, Roth once again displays his hallmark incisiveness. From his first glimpse of death on the idyllic beaches of his childhood summers, through his vigorous, seemingly invincible prime, Roth's hero is a man bewildered not only by his own decline but by the unimaginable deaths of his contemporaries and those he has loved. The terrain of this haunting novel is the human body. Its subject is the common experience that terrifies us all.
Portnoy's Complaint
Portnoy's Complaint "n. [after Alexander Portnoy (1933- )] A disorder in which strongly-felt ethical and altruistic impulses are perpetually warring with extreme sexual longings, often of a perverse nature. Spielvogel says: 'Acts of exhibitionism, voyeurism, fetishism, auto-eroticism and oral coitus are plentiful;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patient's "morality," however, neither fantasy nor act issues in genuine sexual gratification, but rather in overriding feelings of shame and the dread of retribution, particularly in the form of castration.' (Spielvogel, O. "The Puzzled Penis," "Internationale Zeitschrift fur Psychoanalyse, Vol. XXIV, p. 909.) It is believed by Spielvogel that many of the symptoms can be traced to the bonds obtaining in the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With a new Afterword by the author for the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
Indignati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Korean War, a young man faces life's unimagined chances and terrifying consequences. It is 1951 in America, the second year of the Korean War. A studious, law-abiding, intense youngster from Newark, New Jersey, Marcus Messner, is beginning his sophomore year on the pastoral, conservative campus of Ohio's Winesburg College. And why is he there and not at the local college in Newark where he originally enrolled? Because his father, the sturdy, hard-working neighborhood butcher, seems to have gone mad -- mad with fear and apprehension of the dangers of adult life, the dangers of the world, the dangers he sees in every corner for his beloved boy. As the long-suffering, desperately harassed mother tells her son, the father's fear arises from love and pride. Perhaps, but it produces too much anger in Marcus for him to endure living with his parents any longer. He leaves them and, far from Newark, in the midwestern college, has to find his way amid the customs and constrictions of another American world. Indignation, Philip Roth's twenty-ninth book, is a story of inexperience, foolishness, intellectual resistance, sexual discovery, courage, and error. It is a story told with all the inventive energy and wit Roth has at his command, at once a startling departure from the haunted narratives of old age and experience in his recent books and a powerful addition to his investigations of the impact of American history on the life of the vulnerable individ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