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
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
22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3.4%
读100年的小说,看100年的中国。百年来,1902—1916,总被忽略的“晚清时期”;1917—1941,总被说起的“五四时期”;1942—1976,总被留白的“革命时期”;1977孕育新声,总被争论的“80年代至今”……许子东的“20世纪小说课”,以编年体为顺序,以文本阅读为中心,“士农工商仕”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重新梳理20世纪中国小说的关键线索,聚焦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上近百部(篇)中短长篇小说。从1902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神预言”开始,一直到2006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为止,奇遇中国100年。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15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9%
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将来可扩展为一部相对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课堂实录的金句与神来之笔,化为小字旁批,约有160余条,大珠小珠,与正文相映成趣。另增11份许子东开列的进阶书单、10位文学巨匠的创作谈、1条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以及260多个详注,帮助打开民国时期的文学地图,打通更多的知识关联,更新认知视野。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5.6%
《书生之见:子东时间》是著名媒体人、学者许子东的随笔集,共分为“人生”、“书中”、“世间”三部分,以独特的角度,点评社会热点问题、文化现象和文学生态。切中时弊,指出当下国人种种焦躁心态;又以诚恳态度,为当今社会提供一种思路和方向。书生观点,热辣文字,有趣有料。
许子东细读张爱玲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7.9%
《许子东细读张爱玲》聚焦张爱玲一生重要的作品及其特殊的家世、经历,分析张爱玲与“五四”启蒙文学以及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在主题、风格、叙事视角与模式、题材、结构方式、语言特征、文学意象、文学观等方面的同与不同,在作家作品比较与文学史意义这样两条线上,定位张爱玲作品的价值。 本书以对张爱玲作品的文本细读为中心,但又区别于瑞恰慈开创的新批评式文本细读之困于语义分析,它既有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又不难寻出西方结构主义、原型批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意象象征、殖民主义、接受美学等文学理论的影子,小文本背后有大的文学史观,堪称文学批评的典范之作,重建了文本细读这一文学批评写作的新范式。
一九四九以后
《一九四九以后:当代文学六十年》讲述了当代文学六十年的风流云变。现代中文文学到了一九四九年出现前所未有的转变和分流。中国大陆出现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学”,文人身份与干部体制、作家协会与国家机器关系复杂,此消彼长。从“十七年”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宣传与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始终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矛盾主线。台湾在日据五十年后建设了“国语的文学”,由“反共文学”到乡土文学、现代主义,再到“世纪末的华丽”,不少佳作树立了当代中文文学的标准。而香港文学从“左右战场”到“本土性”自觉,再到“九七”“后殖民”书写,同样自成一派风景。转眼六十年过去,在新的世纪里回顾当代中文文学这段“三江分流”的得失与成就,此其时也。
若离于爱
1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4%
本书讲述小镇少女何慈航寻找自己的身世之旅,同时也讲述了另一个女主人公许可的情感故事,最后随着两个人的身世真相大白,她们了解到父辈在过去艰难岁月以平静勇敢方式度过的那些磨难,才理解正是因为爱着,所有的痛都是值得的。人生就算会重来一次,那些不该犯的错,我们多半还是会犯那些不该爱的人,我们并不舍得不爱。能安慰我们的是:犯过的错让我们成长,爱过的人让我们充实。本书是青衫落拓出道五周年最满意作品,开启了都市女性的心灵成长之旅。
《南方人物周刊》2018年第23期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0.0%
《南方人物周刊》融新闻性与可读性为一体,适合中高端读者的品味,使您在闲暇时光,翻阅一幅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和一篇篇平实优美的文字,从他们的故事中感悟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魅力,为他们的故事而感动,为他们的命运而感慨,为他们的成功而感叹。
大师文学课(套装共10册)
1人今日阅读
《大师文学课(全10册)》包括《文字的故事》《阅读的故事》《重读: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许子东现代文学课》《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博尔赫斯谈话录》《留白:秋水堂文化随笔》《正本清源说红楼》《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唐诗宋词解 :诗为心声,词乃情物》。
窦文涛的说话之道
2人今日阅读
本书约25万字,主要介绍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窦文涛随性、亲和、机智、幽默,多才多艺,灵活应变的主持风格,结合他主持“锵锵三人行”时特有的“窦式脱口秀”、“中国达人秀”中对选手发自肺腑的鼓励和安慰,详细全面地分析阐述了窦文涛及其主持的节目之所以得到广大观众欢迎和喜爱的原因。
当代中国小说批评史
本书将当代中国小说70年的历史进程,划分为第一阶段1949—1976年,第二阶段1977—1991年和第三阶段1992—2019年。传统的小说批评史通常采用“以史带论”的史学观和分析模式,这种模式当然有历史感和说服力,但也容易抑制小说批评史的独特性,尤其容易忽视批评的主体性和极其生动丰富的细节。本书的特色,是想把当代小说批评史从整全性的“大历史”中凸现出来,把理论思考和叙述的全部分量压在它上面。通过对各个时期的不同的“小说批评圈”活动实践的分别叙述和分析,来展现“批评圈”对“小说史”的整体性的思考。本书拟以“小说批评圈”对当代小说史渗透和介入的过程为总体线索,串联起批评与小说的关系,并把这种串联看作充分彰显批评主体性的批评家如何以“文学的方式”微调与大历史的关系,通过批评观念和实践重新建构起今天人们所知道的“这个当代小说史”的。
文学史的书写与教学
本书收入关于文学史写作与教学的对谈十篇,包括:1.人文学者的命运及选择(对话者:钱理群、吴福辉、赵园、陈平原);2.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对话者:木山英雄、王得后、钱理群、陈平原、孙歌、赵京华、董炳月、高远东、王风、姜涛、程凯);3.“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研究会”与日中文化交流(对话者:丸山昇、严家炎、孙玉石、乐黛云、钱理群、陈平原等);4.海外中国学的视野(对话者:王德威、刘东、吴晓东、陈平原);5.想象中国的方法:以小说史研究为中心(对话者:王德威、许子东、陈平原);6.城市书写与学术声音(对话者:陈平原、陈国球、李欧梵);7.文学史的书写与教学(对话者:宇文所安、陈平原、田晓菲、刘勇强、严家炎、乐黛云、段宝林、傅刚、潘建国、张鸣、杨铸、杜晓勤、夏晓虹、李鹏飞、柳春蕊、陈跃红等);8.“跨媒介对话”座谈会(对话者:李欧梵、乐黛云、陈平原、黄子平、王风等);9.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向(对话者:陈平原、藤井省三、王德威);10.“拼命写,直到写出我想写的一切”(钱理群新著《岁月沧桑》讨论会,对话者:赵园、孙郁、姚丹、高远东、贺桂梅、陈平原、钱理群等)。参与对谈的均为国内外文学研究名家,对相关问题都有切身体验和深入理解,对谈中展现了许多精彩的思考及判断,富有启发性;而“对话录”这一文体本身,也决定了文字整理稿虽不成体系,但多有随意挥洒、生气淋漓的闪光点,读起来有趣有味。
现代汉语心理动词构式的认识情态研究
认识情态范畴是情态范畴的下位分类,主要表达说话人关于言语所陈述的命题真值的可能性评估和断言,表达了说话人关于命题判断的确信程度和承诺程度。由心理动词构成的心理动词表达式“我(们)心理动词”是认识情态范畴的一种典型表达构式,本书以认识情态构式“我(们)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在详细描写“我(们)心理动词”构式对进入构式的语言成分准入条件限制的基础上,全面考察各类“我(们)心理动词”构式的认识情态表达功能。
寻根文学研究资料
1人今日阅读
《寻根文学研究资料》是大型学术工具书“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丛书”的一种。本书以主选文章与资料索引结合为编排体例。选取有关寻根文学研究的代表性论文,反映寻根文学的发展概况,展现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索引部分搜集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学术专著等,为一般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资料。
周啸天诗词选
周啸天以旧体诗词“作浮世之新绘”,衔接古典传统又着眼于当代生活,渗透着人文关怀与批判精神。他的诗词取材丰富,风格多样,或豪情勃发,浩气横生,或幽郁发挥,趣味逸出,在选材、命意、境界等方面对旧体诗词表现当代经验做出了具有难度的探索。
《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30期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0.7%
《南方人物周刊》融新闻性与可读性为一体,适合中高端读者的品味,使您在闲暇时光,翻阅一幅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和一篇篇平实优美的文字,从他们的故事中感悟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魅力,为他们的故事而感动,为他们的命运而感慨,为他们的成功而感叹。
文化研究(第17辑 2013年·冬)
本辑组织了“城市文化研究”“创伤记忆与文化表征”“保罗?维利里奥研究”三个专题。第一个专题是《文化研究》一直关注的专题。第二个专题,紧扣国际热点话题研究,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的实际,以不同作者的论题和风格,体现专题研究的多样化。第三个专题,介绍英国学者阿米蒂奇的保罗?维利里奥研究,希望这个最具原创性的军事战略家、城市规划理论大师、速度政治思想家、技术艺术批评家和西方未来的考古大师能获得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当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49-2009)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文学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对当代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进行了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辨析。本书以坚实的文献史料为基础,运用实事求是、辩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发掘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客观分析,力求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思想和价值给以公允的判断和结论。
《文学评论》六十年总目与编后记
《文学评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大型学术刊物,主要内容为关于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史问题、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的研究和评论文章。本书汇总了《文学评论》创刊六十周年以来刊物的总目录索引和编后记。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学评论》六十周年的目录;第二部分为六十年以来的编后记汇总。
《文学评论》编年史稿(1957~2010)
《文学评论》是我国文学领域一份重要的学术理论刊物,以编年史的形式来研究它,可以较为完整地呈现它的总体风貌。这里可以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看到文坛风云的翻卷,更可以体味到学术研究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变化发展。这是一部学者、编者、读者三者共同参与的学术史,它彰显着一种对文学崇高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学术尊严的执著和坚守。
反思文学研究资料
《反思文学研究资料》是大型学术工具书“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丛书”的一种。本书以主选文章与资料索引结合为编排体例。选取有关反思文学研究的代表性论文,反映反思文学的发展概况,展现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索引部分搜集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学术专著等,为一般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资料。
穿城观影:中国当代影像的空间生产与体感
作者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为经,以聚焦城市的影像(电影和先锋艺术)作品为纬,以“体感”和“生产”为勾连和编织方法,铺展中国当代城市的影像地图。在这一影像地图上,《穿城观影:中国当代影像的空间生产与体感》尤其侧重对北京和上海等大都市空间的精细雕琢,通过立体化和深度化的个案分析,探讨空间与影像二者的交织与互动。所谓“穿城观影”,不仅意指通过城市空间来观看和分析影像作品,更强调借由城市影像的“穿针引线”“穿街走巷”和“穿衣配饰”来了解中国当代的城市化发展。
星光
本书为陈思和教授的人物特写散文集,所收文章分为三辑:第一辑追忆巴金和贾植芳两位先生;第二辑广泛涉及作者交往和见闻的文坛、学界人物,比如冰心、施蛰存、柯灵、朱东润、章培恒、王瑶等人;第三辑聚焦我国港台地区及海外的学者和文化名流,比如陈映真、夏志清等人。
重写的限度:"重写文学史"的想象和实践
《“重写”的限度:“重写文学史”的想象和实践》以“重写文学史”为研究对象,整体性考察“重写文学史”与80年代历史语境之间的多重关联,辨析“重写”主体的知识构成、美学旨趣和政治诉求,厘定话语的变迁史和具体的行为实践之间的复杂互动。
异度时空下的身份书写:香港女性小说研究
《异度时空下的身份书写—香港女性小说研究》界定香港女性小说概念、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分析香港女性小说生成的话语空间与精神资源。从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通俗文化和性别文化等向度对1970年代以来的香港女性小说的身份书写进行多重考察和剖析。从香港意识的萌生到香港历史的钩沉,从城市地图的想像到异度空间的创造,从物质主义文化的展览到性别身份的论述,香港女性小说以沉实厚重的内容和新奇强烈的风格对香港身份进行了富有象征和隐喻意味的深度诠释,将身份的建构呈现为开放多元的格局。
蠹鱼文丛系列(套装10册)
“蠹(dù)鱼文丛”10册,包括:陈子善的《浙江籍》、徐重庆的《文苑拾遗》、叶瑜荪的《漫话丰子恺》、扬之水的《问道录》、孙郁的《苦路人影》、徐雁的《越踪集》、王稼句的《剪烛小集》、子张的《入浙随缘录》、朱航满的《立春随笔》、李辉的《潮起潮落——我笔下的浙江文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高峰人物”,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施蛰存、陈梦家、赵萝蕤……都是浙江人,“蠹鱼文丛”的作者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资深研究者,甚至与有些大家有过很深的交游。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的文学爱好者,要去见这些大家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一封书信约定,便可欣然前往。
中国现代小说风景叙事研究
本书是对中国现代小说风景书写的意义建构策略展开研究,即,风景话语的生成机制以及对读者感知风景的干预机制。绪论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小说现代风景的发生机制展开考察。上篇是总论部分,考察了现代风景叙事的两个层面、风景叙事的两个主体和风景话语的叙事姿态,并阐述了修辞机制在中国现代小说风景书写中的作用,回答了中国小说现代风景的发生问题。中篇是叙事策略部分,主要是对风景书写的三种共性修辞机制展开研究:隐喻机制、身体机制和时空机制。下篇是个案研究部分,在侧重凸显风景叙事建构的共性机制的同时,选取不同时期小说家的风景文本,结合其个性色彩展开分析。
王富仁先生追思录
王富仁是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鲁迅研究及现代思想文化研究,对当代中国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富仁先生去世后,社会各界、弟子亲友撰写了大量追悼文字,散见于各大报刊。这一本集子,就是这些重要文字的汇编,其中有关于王富仁先生生平事迹的追述,也有对其思想片段的感受,内容丰富,对于总结王富仁先生的精神遗产,总结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宝贵学术传统都极有帮助。
立春随笔(蠹鱼文丛)
本书是专栏作家朱航满谈书业和个人藏书经历的散文的结集。作者结合书业的历史和现状,对个人的访书经验和读书心得进行梳理总结,穿插讲述现代文坛掌故,趣味盎然,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中国当代文学身体政治研究
1人今日阅读
从身体政治层面来系统化地考察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流变,为原来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作为聚焦点的文学研究增加一个新的分析点、观察点,让我们对原来被忽视、零散的文学现象有一个新的认识,警惕其中存在可能连续发展的问题,认清我们每个人与“自我”相关联的身体都是存在于一个特定时空之内,身体并非是一个完全自我的存在,而是受到各种话语权力的操控的,同时通过对身体合理开发与引导,也可以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前导性的效果。 这种切身性、贴身性的研究,尤其是对女性主义的身体叙事在中国所遭遇的复杂与吊诡的效果进行剖析,也为我们提供一个检讨、审视中国当代社会从1980年代以来以西方文化为资源或参照系统的身体理论,照顾到中国文化的本土性。
中国当代文学史料丛书·文学史与学科史料卷
本书为吴秀明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文献史料丛书”之一,系浙江大学文科高水平学术基金资助项目之一。中国当代文学史与学科建设,反映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可归属于学术史范畴。所选史料,大都散见于各种中文报刊,有的是档案文献,或者内部资料,有的则选自相关论著。所有史料,大致按照发表的时间先后次序编排。
重建与突围:1980年代小说的家庭叙事研究
家庭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贯穿性的书写对象。本书以20世纪中国文学对家庭的建构为线索,以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民族国家、个人、家庭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以80年代小说为研究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文本,探讨了民族国家话语和个人话语如何在80年代小说中建构家庭表象。一方面,80年代小说存在着一个“回家”的方向和情结,人道主义思潮重新赋予了家庭伦理以“人性”的正面价值,家庭成为反思的载体和“人性”复归的家园,拯救了历经劫难的个人。另一方面,家庭表象的卑微琐屑显示了启蒙视野之下日常生活的异化,个人又寻求超越家庭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
风骨: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素描
本书作者多年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研究,关注学人著作的版本,学人日记、书信,他人的回忆,本书结合作者和学人接触中的观察与感悟,把重心放在通过“历史的细节”,为“学”术研究背后的“人”作“素描”,从微观角度对单演义、任访秋、唐弢、王瑶、钱谷融、丁景唐、姜德明、陆耀东、樊骏、范伯群、王信、钱理群、吴福辉、王富仁、赵园、温儒敏、钦鸿、陈子善、刘绪源等19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名家做了较为深入的解读,有史料有趣味也有思考。
《文学评论》六十年纪念文汇
《文学评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大型学术刊物,主要内容为关于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史问题、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的研究和评论文章。本书收录数十位学者的纪念文章,覆盖《文学评论》的编者、编委以及来自全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作者群体,这些温暖的回忆,真实记录了刊物六十年的熔金岁月与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10卷.1)
1人今日阅读
本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编的现代文学论丛,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发生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了不拘一格的探讨,研究范围涉及五四文学、比较文学、戏剧研究以及文化研究各领域。
成长的骄傲与烦恼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0.7%
这个时代的文艺界,无疑会给这个时代留下一些印记。翻阅本书,就像是跟随当初采访艺人的记者,重返那一个个现场,重新遇见王源、李易峰、刘若英、宋慧乔、孙燕姿……仿佛就坐在他们的面前,听其娓娓道来。尽管这35位明星,经历不一,讲述各异,但我们却听到了一曲共同的旋律:成长。少年王源的骄傲与烦恼是成长;张一山的“青春”是成长;岳云鹏时刻跟自己说“别嘚瑟”是成长;吴君如的人生半百重新出发,也是成长。成长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岁月前行中,人人都被成长中的经历磨砺着,在它前面纠结、努力、放弃,各自奔向不同的人生。请把这些成长的故事,一篇一篇读给自己听……然后,跟岁月一起成长!
中国现当代文学
6人今日阅读
本书为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材,在写法上一改过去教材撰写的模式,以具有经典意味的论文为依凭,从五个方面,通过对文学发展过程中关键问题的解析,求得对文学史的认识。本书既是本科教材,也是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重要的阅读、参考材料。
身体对心灵的诉说:现代文学“情色”书写研究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围绕现代文学里的“情色”书写安排书的结构,兼及探讨现代文学史的生成与建构的多元性。“序”及“导论一、二”力图从相对客观的视角对“情色”书写进行学理性的描述。导论三通过对明清小说(延伸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情色书写的简单概观,梳理出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血脉相连,并借由古代文学的情色观探讨(现代)文学应该如何书写“情色”。本论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家的专案分析,以此为窗口,探讨“情色”的各种形态与可能性。申论是对本论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采用的方法、价值观进行归纳与分析,为现代文学史的书写探索可能的道路。
广告张爱玲:一个作家成长的市场经验
在众生喧哗的“张爱玲热”中,人们每每用“说不尽的张爱玲”来概括其生平创作。确实,张爱玲富实而孤寂的一生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财富,不仅其荒凉的生存方式、心理征候、艺术性情不断挑逗起人们好奇的探究欲望,其研究极冷极热的发展过程与商业化色彩也给人们持续提供着不竭的时尚话题。张爱玲研究是愈来愈细微化了,也愈来愈泛化了。广告是繁华与奢靡的代名词,它不仅是现代物质生活最形象的展示,也是现代精神生活最直接的注解。簇拥在张爱玲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广告,既是现代都市的某种象征,也是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代码,或隐或显地透露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脉象和文化追求。
新时期小说文体形态研究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一部从文体学角度,探讨新时期小说文体形态的学术专著。作者在对新时期小说广泛阅读基础上,归纳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四大文体形态——即谐谑-狂欢体、象征-寓言体、诗化-散文体、新成长-自传体——加以研究,既有历时文体学的演化规律探究,也有共时文体学的各层面的探讨,从而把文体学的研究建立在一种感性的活生生的创作基础上,不仅没有理论硬性套框创作的问题,反而具有了一定的方法论意义。本书理论色彩浓厚,观点新颖,文笔生动,理据充分,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创新价值的新时期小说研究著作。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文学卷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专家协会组织的回忆录式的文集,包括文学所、外国文学所、民族文学所、语言所的专家学者的回忆文章。本书的宗旨是通过专家学者的回忆,记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 旨在留存,为有志于梳理和研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的学者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张爱玲:我站在原点只等你一人
2人今日阅读
本书采用断章式,分为家事、情事、往事、逸事和老去五个章节,讲述了张爱玲与祖父、祖母、父母、继母、初恋、丈夫、朋友、闺蜜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此外,《张爱玲:我站在原点只等你一人》还原了一些关于张爱玲的传闻背后的故事,展现了她的天才绘画天赋,美食和穿衣品位等。最后梳理了张爱玲最有代表性的10部作品,并讲述了作品背后张爱玲创作的来龙去脉。多年来,作者翻阅250万字文献资料,考证与张爱玲有关的人和事,深度研读张爱玲的作品,提炼出张爱玲一生的关键词。可以说,这是一部全面、讲究、深刻的张爱玲传记。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八卷第1期)
本书包含论文17篇。论题涵括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最新成果。其中杨四平文论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问题,倪婷婷文解读了华裔美籍作家韩秀的作品。张竞生的性话语建构,黄震遐的诗剧《黄人之血》,以笑舞台为代表的文明戏。“南国诗人”田汉在20世纪30年代的转变,论述非常有新意,提供了重新认识这些艺术形象的视角。阮南燕的论文尝试以西方当代理论来解释“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的话剧创作,而彭宏对中国的“柯南道尔”程小青的侦探小说在进入新中国之后的创作转向的解释则是一种实例,以具体的作家和文本分析来论述政治的意识形态对文学家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