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大家谈艺录·吴冠中艺谭·大家纵论
本书精选吴冠中分析评论中西、古今画家及其作品的文章,配以高清画作,让读者跟随画家的画眼去了解中外名画家及其作品。艺术大师眼中的艺术大师,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人生、他们的人生追求、他们的价值观都在其中有所体现。更有中西方的艺术交流与暗合,中西方艺术观的碰撞,读来激荡心灵,不无裨益。
大家谈艺录·吴冠中艺谭·艺术人生
本书是吴冠中艺术人生的一个概括。吴冠中青年时曾在法国巴黎留学三年,有着西画的背景,他在回国后围绕理想与责任对艺术进行了严肃认真地探索,并进行了相应的思想剖析。吴冠中虽为美术家,但其语言驾驭能力极强,又因受鲁迅影响较大,爱憎分明,直言不讳,仅其激情、真诚、睿智,本书就不可不读.
批评的时代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何溶、陶咏白、刘骁纯、皮道坚、范迪安、朱青生、高岭、邱志杰等30余位批评家,以及始终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家,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文献,并按出场时间先后分列在3卷之中。收入各卷的批评家则按年龄排序。卷一序言/贾方舟/1何溶美术创作的伟大转折/29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读连环画《枫》和想到的一些问题/34读四川青年美展及其他——再论美术创作的伟大转折/43再论“牡丹好,丁香也好”/50附:栗宪庭《敏锐、胆魄、宽容和历史感——作为批评家和编辑家的何溶》/60邵大箴我的批评观/66也谈《父亲》这幅画的评价/67青年美术群体和其他/77传统绘画体系与多元发展趋势/86水天中我的批评观/95关于乡土写实绘画的思考/96“中国画”名称的产生和变化/101现代中国文化与现代中国风景画(节选)/108说“反讽”——对一种流行风格的探讨/119陶咏白我的批评观/125女肖像:是文化的主体,还是文化的“宠物”?/126走向自觉的女性绘画/133为了不再“缺席”的历史/142郎绍君我的批评观/150心欲静,忧未歇——《周思聪画集》序/152城市梦魇——李孝萱的水墨/162朴素而灿烂——田黎明和他的风格创造/165重建中国的精英艺术——对20世纪中国美术格局变迁的再认识/170贾方舟我的批评观/181纯形式与纯艺术——关于形式的对话(一)/183“天书”五解/191性别身份的自我定义——关于“男性艺术”的迷思与个案分析/199刘骁纯我的批评观/212寻找非架上艺术的“真”——从陈丹青对徐冰的批评说起/213引用≠抄袭/218艺术≠政治/221“从地下走向国外”的状态应该改变——上海双年展的价值/224说光州,也是说上海——就“双年展”致费大为的公开信/229何谓后现代?——《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读后/234再谈后现代——朱其先生《亨利·摩尔有多伟大?》一文读后/240皮道坚我的批评观/247也谈中国的视觉革命/249水墨性话语与当下文化语境/261水墨实验20年——一个由“出位”而重新“到位”的精神文化之旅/270陈孝信我的批评观——思性与诗性的和谐/27转型与创造——略论许江、施慧的《棋·纸·艺》/280周长江的东方梦——略论《互补系列》及其他/290试论“版本”与“版本”的转换——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一次思考/296彭德我的批评观/305审美作用是美术的唯一功能/306绘画的命运/310人格批评不能废黜——致朱青生/313“彭德独白”(5篇)/316争鸣,争什么?/327挑剔科学——致21世纪艺术家/329新兴雅艺术332邓平祥第十个缪斯——我的批评观/336艺术思考进入“人”的层次/338文化更新的躁动——论当代美术思潮的动力/350论陈丹青(节选)/353人的理性沉思(节选)——略论程丛林的主题性油画创作/355时空交错古今相融——俞晓夫作品简析/358精神的艺术——丁方艺术略论/361栗宪庭我眼中的艺术批评/364时代期待着大灵魂的生命激情/366重要的不是艺术/372“后89艺术”中的无聊感和解构意识——“现世写实主义”与“政治波普”潮流析/376自有未泯灭的人文感觉——“对伤害的迷恋”策展手记/390卷二卷三……
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贾方舟卷
《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贾方舟卷》中涉及的艺术与形式问题的理论清理水墨画现代进程的争论、女性艺术和艺术体制司题的探讨以及对批评自身的思考,是作者多年来在理论与批评领域所关注的问题和基本思路。作者的另一身份是展览策划人,学术与策划的结合与相互推进,使得作者在面对当代艺术司题时,有了切身的体会和更深刻的思考。批评家在艺术史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美术的现代进程中,活跃在当今艺坛的批评家,关注着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发表批评意见,同时力求借鉴美术史的经验和艺术的普遍原理,从学术层面提出问题,引起美术界同行的关注与讨论,对美术创作的走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丛集结的10位批评家都是在美术史和理论领域某个方面有研究的专家,他们的学术出身、理论体系、研究方向、关注的侧重点,采用的方法论均不相同,但是他们共同关注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本文丛集中展示批评家们对中国现当代美术的不同的关照与思考,是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从不同角度的梳理与总结,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的清晰脉络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争论、探索与开拓。 贾方舟先生称自己于理论于批评纯属“半路出家”,但是涉入此领域他便对发生在当时的美术现象与美术思潮有着准确地把握与判断,屡屡“歪打正着”,充分说明了他具备一名理论批评家应有的敏锐性、探索性、观察力、思考力与勇气。他主动脱离体制,成为“北漂族”,游离于体制之外,摆脱管制、束缚和羁绊,遭遇漂泊与孤独,最大限度地追求自由。对自由的追求和浪迹京城的经历直接影响到他的学术立场。他提倡多元共存的艺术生态,追求艺术创造所必须的独立个性和自由精神。作者犹善于对当代问题作理论追问或历史溯源,为当代问题寻找答案。
神游星空-周韶华全集-6
《周韶华全集6:神游星空》内容为四部分:(一)总序;(二)专论;(三)作者自白;(四)图版。图版分为“我们的太阳系”“我们的银河系”“河外星云”“宇宙深处”四部分,辑录周韶华先生1987年至2008年纸本水墨作品135幅。
AAC艺术中国年度报告(2011)
《AAC艺术中国年度报告(2011)》是一本艺术报告。本届评选活动的三个大类八个奖项,基本上囊括一个年度中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涌现出的值得关注的艺术家。以年度评选的方式记录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更新既成的价值系统,重建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新规范。
此岸·彼岸:吴冠中研究
吴冠中去世已经七年,放眼望去,在中国美术界还没有另一个人的艺术活动引发如此强烈的赞叹、惊讶与愤慨。也正因为这样,围绕吴冠中的评论和回忆文字也层出不穷,各呈风采。似乎由于吴冠中本人的个性特色,不论是赞赏还是批驳,只要涉及吴冠中,文笔也都带有爱憎分明的感情色彩,新老八股往往退避三舍。在阅读那些文章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作者不同的立足点和相应的感情色彩,其中不少具备“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条件,当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但由于吴冠中人生历程、绘画风格、艺术观念和文化思想方面的多样性,多方位,多角度,高视点的评述还不是很多。《此岸·彼岸:吴冠中研究》集中了他多年来有关吴冠中的论文、笔记、回忆和对此主题的访谈对答,可以说是对这一期待的回应。 吴冠中是20世纪后期中国画坛无法忽略也无可代替的人物。像他那样保持和张扬自己个性的人,在他同代艺术家中十分罕见。如果我们对他和同时代的画家从思想、艺术观念和行事方式等方面做比较,就会发现他们之间有多么显著的差异,就会惊奇在同一个时代怎么可能出现如此不同的美术家,也就会懂得吴冠中遭遇到反复讨伐是多么自然。 与一般观众的印象不同,吴冠中不是一个超脱、淡泊的艺术家。艺术史已经证明,仅仅从绘画作品推想作者的性格是片面的。在吴冠中内心深处,潜藏着执着、抗争和叛逆的种子。他公开承认自己是叛逆性格的艺术家——1995年香港艺术馆举办20世纪中国绘画研讨会,同时举办“澄怀古道——黄宾虹”和“叛逆的师承-一吴冠中”两个展览。吴冠中对此表示:“我很乐意加于我的这顶‘叛逆的师承’的帽子,倒认为是桂冠,因我确乎一向重视师承中的叛逆。”由此可想而知,在报纸上组织专版对他讨伐,并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吴冠中对连篇累牍的声讨的回答是:“我就这么想,这么说,也这么做!”*使研究20世纪中国文化的人们感到惊奇的是在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竟然出现了像吴冠中这样的艺术家,是在他身上重现了一个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同时又对他所处的时代和人民满怀热情的画家形象。 贾方舟与吴冠中的交往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从1980年代吴冠中在美术界引起人们注意,一直到吴冠中进入暮年,离开这个世界,他一直不曾中断与吴冠中的交往。当然,国内外美术家和美术界工作人士与吴冠中时相过从者大有人在,其中他的一些同事、学生与他接触相当频繁。但贾方舟与他们不同的是自始至终从艺术观念与创作评价角度观察和思考吴冠中。另一方面,贾方舟本人既是美术批评家,又是画家;既是现代艺术的积极参与者,又是在美术史领域耕作多年的学人。这样,他对吴冠中的认识和评价就可以做到全面地理解而不囿于某种艺术窠臼,真诚地评价而不失于为尊者讳。在回望吴冠中丰富多彩的创作成就时,他直言不讳地认为“吴冠中创造的这些作品是有一定局限的,我们不可能在他的艺术中追溯到更深层、更博大、更具有大灵魂的东西”。 一般熟悉吴冠中作品的人都看到了他的艺术明朗、轻快的一面,实际上吴冠中的性格气质并不明朗轻快。晚年的吴冠中在不眠的漫漫长夜里,内心常常翻腾着思想的波澜:“在乌黑无边的夜空中,李煜所见之月,如钩,尖锐的钩,勾人心魂。”“忘却吧!然而不容易,无论悲痛与欣喜……”在他的绘画与文字作品中,可以找出许多无眠之夜的无端思绪。他曾表示:“我的心里似乎从未出现过没有涟漪的死一样的水面……从来无抑郁情绪者谅来不多,抑郁时,想爆炸……”这一类不为人所熟知的性情似乎被掩盖在人们熟知的那些作品之下,而贾方舟却抓住了这些:“他一开始是要表现苦难的……他回到中国就是要画出中国老百姓的苦。”他并且更进一步地指出“他并不是不想表现人类的苦难,是不能表现……吴冠中是一个扭曲的灵魂”! 认识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像眺望一座大山。当我们身在山中时,往往难识此山真面目,而离它越远,就越会显现它的整体轮廓和它在群山之间的地位。吴冠中是一个企图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保留自己纯真个性的中国文人,他的绘画作品和他的艺术观念,是他的艺术理想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化环境既冲突又亲和的产物,是画家以个性化的方式,对20世纪中国画坛正面和负面各种挑战的回应。正是从这个角度观察,《此岸·彼岸:吴冠中研究》作者得出了这样的看法:“吴冠中一生都是在是是非非中度过。但这也正是作为一个开拓者必然要经历的命运。谁都可以不负责任地诋毁他,但历史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