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之诚
邓之诚(1887年11月29日-1960年1月6日), 字文如,号明斋、五石斋,祖籍江苏江宁,中国历史学家。幼年入私塾,酷爱读书,随父赴云南任所,习六代史。1921年起,专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又先后兼任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和燕京大学史学教授。邓之诚作为20世纪中国著名史学教育家,曾培养了一大批文史考古学者,门人弟子号称三千,当中成就斐然者有黄现璠、王重民、朱士嘉、谭其骧、王钟翰等。 1960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大历史:宋辽金夏元史
2人今日阅读
《宋辽金夏元史》讲述的是宋辽金夏元这一多民族间不断融合时期的历史。该书融纪事本末体、编年体、纪传体、章节体等几种体裁于一炉,而尤以纪事本末体为全书主干,编制各朝史实、制度、学术、文学、风俗、宗教等,并辅以图表,以简驭繁,条目清晰,内容丰富。1934年商务印书馆把其列入《大学丛书》。
中华二千年史(卷一 秦汉三国)
《中华二千年史》是邓之诚久负盛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该书本来是其在北京大学的授课讲义,原名《中国通史讲义》。原本只有上、中两卷,上世纪30年代初,这本尚未全部完成的讲义被选为《大学丛书》的一种,更名为《中华二千年史》,公开出版。上世纪50年代初,邓先生续成下卷,全书告成,历时二十余年,逾二百万字。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终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时,纵横二千余年,可谓是《通鉴》以后第一部通史。全书旨意,重在通观历代兴亡史实始末,识其成败得失,臧否人物,检讨谋略,以供后人借鉴,颇有《通鉴》遗风。而书中显露出来的史家意识、春秋笔法,又深得《通鉴》精神,体现了邓之诚作为历史学家的全局意识和史实勾稽能力。
中华二千年史(卷二 两晋及南北朝)
《中华二千年史》是邓之诚久负盛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该书本来是其在北京大学的授课讲义,原名《中国通史讲义》。原本只有上、中两卷,上世纪30年代初,这本尚未全部完成的讲义被选为《大学丛书》的一种,更名为《中华二千年史》,公开出版。上世纪50年代初,邓先生续成下卷,全书告成,历时二十余年,逾二百万字。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终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时,纵横二千余年,可谓是《通鉴》以后第一部通史。全书旨意,重在通观历代兴亡史实始末,识其成败得失,臧否人物,检讨谋略,以供后人借鉴,颇有《通鉴》遗风。而书中显露出来的史家意识、春秋笔法,又深得《通鉴》精神,体现了邓之诚作为历史学家的全局意识和史实勾稽能力。
中华二千年史(卷三 隋唐五代)
《中华二千年史》是邓之诚久负盛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该书本来是其在北京大学的授课讲义,原名《中国通史讲义》。原本只有上、中两卷,上世纪30年代初,这本尚未全部完成的讲义被选为《大学丛书》的一种,更名为《中华二千年史》,公开出版。上世纪50年代初,邓先生续成下卷,全书告成,历时二十余年,逾二百万字。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终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时,纵横二千余年,可谓是《通鉴》以后第一部通史。全书旨意,重在通观历代兴亡史实始末,识其成败得失,臧否人物,检讨谋略,以供后人借鉴,颇有《通鉴》遗风。而书中显露出来的史家意识、春秋笔法,又深得《通鉴》精神,体现了邓之诚作为历史学家的全局意识和史实勾稽能力。
中华二千年史(卷四 宋辽金夏元)
《中华二千年史》是邓之诚久负盛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该书本来是其在北京大学的授课讲义,原名《中国通史讲义》。原本只有上、中两卷,上世纪30年代初,这本尚未全部完成的讲义被选为《大学丛书》的一种,更名为《中华二千年史》,公开出版。上世纪50年代初,邓先生续成下卷,全书告成,历时二十余年,逾二百万字。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终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时,纵横二千余年,可谓是《通鉴》以后第一部通史。全书旨意,重在通观历代兴亡史实始末,识其成败得失,臧否人物,检讨谋略,以供后人借鉴,颇有《通鉴》遗风。而书中显露出来的史家意识、春秋笔法,又深得《通鉴》精神,体现了邓之诚作为历史学家的全局意识和史实勾稽能力。
中华二千年史(卷五 明清一)
《中华二千年史》是邓之诚久负盛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该书本来是其在北京大学的授课讲义,原名《中国通史讲义》。原本只有上、中两卷,上世纪30年代初,这本尚未全部完成的讲义被选为《大学丛书》的一种,更名为《中华二千年史》,公开出版。上世纪50年代初,邓先生续成下卷,全书告成,历时二十余年,逾二百万字。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终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时,纵横二千余年,可谓是《通鉴》以后第一部通史。全书旨意,重在通观历代兴亡史实始末,识其成败得失,臧否人物,检讨谋略,以供后人借鉴,颇有《通鉴》遗风。而书中显露出来的史家意识、春秋笔法,又深得《通鉴》精神,体现了邓之诚作为历史学家的全局意识和史实勾稽能力。
中华二千年史(卷五 明清二)
《中华二千年史》是邓之诚久负盛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该书本来是其在北京大学的授课讲义,原名《中国通史讲义》。原本只有上、中两卷,上世纪30年代初,这本尚未全部完成的讲义被选为《大学丛书》的一种,更名为《中华二千年史》,公开出版。上世纪50年代初,邓先生续成下卷,全书告成,历时二十余年,逾二百万字。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终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时,纵横二千余年,可谓是《通鉴》以后第一部通史。全书旨意,重在通观历代兴亡史实始末,识其成败得失,臧否人物,检讨谋略,以供后人借鉴,颇有《通鉴》遗风。而书中显露出来的史家意识、春秋笔法,又深得《通鉴》精神,体现了邓之诚作为历史学家的全局意识和史实勾稽能力。
中华二千年史(卷五 明清三)
《中华二千年史》是邓之诚久负盛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该书本来是其在北京大学的授课讲义,原名《中国通史讲义》。原本只有上、中两卷,上世纪30年代初,这本尚未全部完成的讲义被选为《大学丛书》的一种,更名为《中华二千年史》,公开出版。上世纪50年代初,邓先生续成下卷,全书告成,历时二十余年,逾二百万字。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终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时,纵横二千余年,可谓是《通鉴》以后第一部通史。全书旨意,重在通观历代兴亡史实始末,识其成败得失,臧否人物,检讨谋略,以供后人借鉴,颇有《通鉴》遗风。而书中显露出来的史家意识、春秋笔法,又深得《通鉴》精神,体现了邓之诚作为历史学家的全局意识和史实勾稽能力。
中华二千年史(卷五 明清四)
《中华二千年史》是邓之诚久负盛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该书本来是其在北京大学的授课讲义,原名《中国通史讲义》。原本只有上、中两卷,上世纪30年代初,这本尚未全部完成的讲义被选为《大学丛书》的一种,更名为《中华二千年史》,公开出版。上世纪50年代初,邓先生续成下卷,全书告成,历时二十余年,逾二百万字。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终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时,纵横二千余年,可谓是《通鉴》以后第一部通史。全书旨意,重在通观历代兴亡史实始末,识其成败得失,臧否人物,检讨谋略,以供后人借鉴,颇有《通鉴》遗风。而书中显露出来的史家意识、春秋笔法,又深得《通鉴》精神,体现了邓之诚作为历史学家的全局意识和史实勾稽能力。
中华二千年史(卷五 明清五:明清两代社会生活)
《中华二千年史》是邓之诚久负盛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该书本来是其在北京大学的授课讲义,原名《中国通史讲义》。原本只有上、中两卷,上世纪30年代初,这本尚未全部完成的讲义被选为《大学丛书》的一种,更名为《中华二千年史》,公开出版。上世纪50年代初,邓先生续成下卷,全书告成,历时二十余年,逾二百万字。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终于辛亥革命清亡之时,纵横二千余年,可谓是《通鉴》以后第一部通史。全书旨意,重在通观历代兴亡史实始末,识其成败得失,臧否人物,检讨谋略,以供后人借鉴,颇有《通鉴》遗风。而书中显露出来的史家意识、春秋笔法,又深得《通鉴》精神,体现了邓之诚作为历史学家的全局意识和史实勾稽能力。
唐长孺批注骨董琐记全编(精)
《骨董琐记全编》是著名历史学家邓之诚(1887-1960)撰写的学术笔记,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历史掌故、金石书画、衣着器物、里巷杂谈等等,尤详于明清典章制度、遗闻佚事,考订史实,钩稽索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古人取鱼肉蔬菜等杂混烹制的羹,叫做骨董羹,后来比喻琐碎过时的事物,或陈旧迂腐的内容,又写作古董,所以邓之诚谦称自己琐碎的读书、读史札记为《骨董琐记》。 唐长孺先生(1911-1994)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领域,继陈寅恪之后公认的祭酒,生于苏州平望,外家是南浔刘氏,从舅乃近代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刘承干,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对明清掌故素所习闻。唐先生对《骨董琐记全编》的批注,有补证,有辩驳,有史源的探寻,亦有自己所见所闻及所收藏之品的补叙,不仅对阅读《骨董琐记全编》裨益甚大,也可见出魏晋隋唐史的专精之外,唐长孺先生的博雅与性情。 唐先生细书密字,批注在三联书店1955年版的天头和行间,此次全书影印,以飨读者。
中华二千年史(中国通史讲义)
著名史学家邓之诚先生的代表作。原为在北大史学系讲授中国通史的讲义,包括“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辽金夏元”四个部分;解放后补纂明清部分,成为五卷九册的煌煌巨制,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历史著作,揭示了中华民族治乱兴衰的原因。
中华二千年史(下)
邓之诚为教学需要,始著《中国通史》,1934年商务印书馆把其列入《大学丛书》,并更名为《中华二千年史》,二十年后,著者续纂明清部分,全书告成,洋洋二百七十万字,在同类史著中特色独具。 从秦之统一,讲至辛亥革命清亡,内中历叙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等,终定5卷9册,真可谓煌煌巨制。该书融纪事本末体、编年体、纪传体、章节体等几种体裁于一炉,而尤以纪事本末体为全书主干,编制各朝史实、制度、学术、文学、风俗、宗教等,并辅以图表,以简驭繁,条目清晰,内容丰富。
中华二千年史(中)
邓之诚为教学需要,始著《中国通史》,1934年商务印书馆把其列入《大学丛书》,并更名为《中华二千年史》,二十年后,著者续纂明清部分,全书告成,洋洋二百七十万字,在同类史著中特色独具。 从秦之统一,讲至辛亥革命清亡,内中历叙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等,终定5卷9册,真可谓煌煌巨制。该书融纪事本末体、编年体、纪传体、章节体等几种体裁于一炉,而尤以纪事本末体为全书主干,编制各朝史实、制度、学术、文学、风俗、宗教等,并辅以图表,以简驭繁,条目清晰,内容丰富。
清诗纪事初编
此书八卷,以明遗民列为前集,顺治、康熙两朝诗人按地区分编为甲、乙、丙、丁四集,共收作者600人,录诗两千余首。此书发明黄宗羲以诗证史之说,从“证史”出发来读诗;所选作品多有“补史之阙文”的功效;《清诗纪事初编(套装共2册)》作者小传,除博采生平、综述经历外,著者还就某一作家整个著作或某一专集作了学术的和人品的评论。
邓之诚读书记
《邓之诚读书记》是作者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撰写的读书笔记,共380多篇。所读之书分前后两编,内容浩博,而以明清及近代的史书、杂著、诗词文集为主,其中多有珍善稀见之本。作者于笔记中考辨原书著者,钩沉史实,评判其文献价值与文笔优劣,具有很高的研究参考价值和学术意义。这批读书笔记是据原稿影印出版,为首次公开面世。书稿大部分是用毛笔工整书写,字体秀美,兼有书法欣赏价值。
五石斋小品
暂无简介
桑园读书记
邓之诚对中国历史有精深的研究,善于从前人别集、笔记中辑录整理历史资料。这部《桑园读书记》就是他常年对前人的作品进行整理并加入自己的读书心得而成的读书笔记。相信能为读者了解一些有趣的历史资料提供帮助。 "新世纪万有文库" 着眼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按常备、实用、耐读、易存的原则,在海内外各学科专家的指导下,将中外名著的珍善版本,精选收入文库。整个文库力图能基本反映人类文化发展的概貌,为21世纪的现代人选定一个家庭藏书的基本书目。本书是"新世纪万有文库"的"传统文化书系"中的一本。邓之诚于太平洋战争期间,居于北京西郊成府桑树园胡同时,闲居无事,以读书自遣,亦有隐居韬晦之意,每读完一种书,即将心得考证写成读书笔记,共有四十五种书的题跋,后汇集成《桑园读书记》。题解称"书贵细读,尤贵慎思",能给予广大读者读书方法上的启示。主要内容有《祁忠敏公日记》、《一山文集》、《明夷待访录》、《湘军记》、《抱朴子》、《皇朝掌故备要》、《香雪庵丛书》、《砚溪先生遗稿》、《鸿胪寺志略》、《过庭随笔》等等,在书的末尾还附有清朝雪苑怀圃居士编辑的《柳如是事辑》,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供研究清初钱谦益及柳如是事迹的重要参考。
邓之诚文史札记(套装共2册)
《邓之诚文史札记(套装共2册)》据北京大学教授邓之诚先生1933年5月至1959年12的日记,将其中的文史札记、师友往还等内容,进行标点整理,展示了先生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记录一个时代的侧影。
狱中生活简记南冠纪事
《狱中生活简记南冠纪事》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张东荪的《狱中生活简记》,一部分为邓之诚的《南冠纪事》,两人都曾是燕京大学的教授,1941年12月8日,日本对美不宣而战,日本宪兵队包围并强占了燕京大学,张东荪、邓之诚等其他几位燕京大学教授被捕。《狱中生活简记》是张东荪对当时狱中生活的记述,张东荪爱护青年,为祖国不惜以死抗日的爱国主义行为符合其文化信念所贯穿道德精神。邓之诚是一个温和的学者,面对日军的残暴,并未屈服,出狱之后,记述在狱中所遭受的非人待遇为《南冠纪事》,并公诸于世,揭露日寇的残暴嘴脸。全书内容平实,记述客观,间以诗文酬唱,颇具文人气息。处处可见士者风骨,是珍贵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