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朱熹《诗经》解释学研究
朱熹是理学思想家,其治学动机和学术归宿是理学,毕生用力的《诗经》学内容自然为其理学所统领,这一点学界并未能揭示,他们大多是政治学、文学、美学等单一视角的研究,因而要想相对客观真实地探究朱熹的《诗经》学,必须从其理学角度,运用哲学、文学、史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研究方法,本书即为此方面的研究成果。
王阳明致良知之教(精)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观点,是阳明学的一个最为核心的命题,形成了“致良知”心学哲学体系。王阳的“致良知”哲学,不仅是纯粹的理性思辨,还是感性的诗意栖居;不仅是形而上的静态理论,还是形而下的动态教传,是为其“致良知”之教。本书对王阳明“致良知”哲学和“致良知”之教,不唯从《传习录》入手,还通过对大量文篇的文本细读、对文献本身的细致钩沉,对王阳明的“致良知”之教做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全面介绍了“致良知”之教的内容,以及这一命题产生、演变、发展的过程,尝试对阳明后学做一全面观照,从而加深对宋明理学这一学术思潮的理解。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 王阳明诗全集
本书为“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中的一种,系对王阳明诗歌的全面汇集整理。王阳明是明代伟大的思想家、 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儒家心学流派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出色的文学家,留下了大量诗文作品。对其诗词作品,学界以往关注还不多,本书系对王阳明的诗歌集中进行编年、校勘、注释、集评、辑佚等系统整理,全面总结了他的诗歌成就,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既给学界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文本,也可让普通读者领略古典诗词之美。本书也是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王阳明诗全集编年校注评》(编号:19YJA751015)最终成果。
文心雕龙译注评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与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向称“体大思精”,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译注本以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为底本,并参考王利器《文心雕龙校正》、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詹锳《文心雕龙义证》等各家校勘。在此基础上,注评者郝永以深厚的龙学研究学术功底,对《文心雕龙》五十篇进行了逐篇的注解、白话翻译和思想内涵评析,堪称《文心雕龙》的新的译注佳作。
中国文化的基因:儒道佛家思想
文化一词,在西方学术体系中,源于拉丁文的Culture,是耕作土地的意思。后来在使用的过程中,它被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的意义。在汉语学术体系中,它后来也取人文教化义,但就其本义说来,“文”取物或不同颜色的相互交错义,如《易传》的“物相杂,故曰文”说,《礼记》也有“五色成文”之说,《说文解字》也曰:“文,错画也,象交叉。”“化”从造字法上看是两个“人”,义取前者影响后者。“文”与“化”并用,较早见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它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即从“纹理”的本义演化而来,依据《易传》:日月星辰交错分布于天,是天之文;同理,人类社会人际关系的层层交错,是人之文。明智的政治管理者要能通过观察天文来了解时序的变化,更要能够通过深解人文的规则(伦理)来教化人民,治理天下,这里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已明显具有“人文教化”的意义。从西方和中国学术关于“文化”意义的定位可见,两者都不约而同地赋予了“文化”“人文教化”意,故在这一问题上两者可谓是殊途同归。
王阳明谪龙场文编年评注与研究
《王阳明谪龙场文编年评注与研究》以王阳明贬谪龙场政治事件、生涯为底色,分上下两部。上部辑录(主要来自《王阳明全集》和《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自贬谪缘起到去谪抵庐陵令新任期间所创作的文辞208题(另附谪后文4题5篇,门人后学撰祠记2篇)编年成集,并作评注。下部由10种专篇构成,是在上部基础上,执“诗意栖居”研究思想与方法论,从文献整理、情怀与心态、教育与教学、辞赋与文风、哲学与经学等方面对此王阳明谪龙场文展开的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