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
陈嘉映(1952年-),出生于中国上海,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哲学家,紫江学者。 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1年11月—1983年11月,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讲师。1991年,获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哲学博士学位。1994年,历任北京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等职位。1995年,译著《存在与时间》, 获国家教委学术成就二等奖,是得奖的唯一一部译著。2007年,著作《语言哲学》,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一等奖,被列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存在与时间》读本
7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6%
“从此时此地起,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已经开始,你可以说自己正处在它的起点。”这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出版后所获的一个评价。作者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堪称哲人中的哲人。《存在与时间》是研读海德格尔的起点,也是其代表作,影响巨大而深广。此书的主要任务在于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史上遗忘了的根本问题——“存在”问题。然而,这部经典之作却因部头大、文句过于艰涩,而让哲学爱好者望之生畏,难以终读。于是,便有了这个专为中文读者呈献的改写本。编著者陈嘉映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也是中文版《存在与时间》的译介者。他在改写过程中,力图尽量减少文字上人为的困难,而尽少伤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为达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初衷——“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者能贯通阅读的本子”。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4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1%
本书呈现了作者对哲学中与我们生活最切近的伦理学诸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明晰论述。“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问题,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我们大概可以在这个意义上去理解歌德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洁(rein)的努力。我把这个“纯粹”或“纯洁”理解为:自身通透。我以为,这种自身通透是phronesis最核心的含义——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走出唯一真理观
4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9%
陈嘉映2007—2018自选文集。《何为良好生活》后新作,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在危机与纷争爆发的时代,哲学如何协助我们反思生活。“我们与其说需要共识,不如说需要学会,没有共识的人应该如何一起生存。”本书是陈嘉映先生选编自己于2007—2018年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唯一的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唯一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哲学,尤其今天的哲学,不是宣教式的,不是上智向下愚宣教。我们之所求,首先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我个人想要的是,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28人今日阅读
本书讨论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所呈示的一些关键性概念如存在、此在、时间、真理、艺术、语言以及存在之作为历史等。整体上展现了海德格尔以《存在与时间》为代表的哲学思考路径:从存在者出发追问存在本身,从“是于世中”出发反思传统认识论,从人生在世的基本情绪出发领悟人的生存本质,人“在情绪中现身,在筹划中领悟,在语言中交流,在存在中展开存在本身”。 本书对于哲学研究者尤其是海德格尔研究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2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9%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是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先生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题。秉持一贯的论述特点,在本书中,他从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中此类论理词背后的理路,进而拆掉概念的围墙,将其贯穿、打通,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不管谈感知、理知还是自我认知,他总是连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谈,连着整个时代、人类经历过来的一个个时代在谈。 在今天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面对技术化、数字化的大形势,如何认知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认知我们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个世界重新产生感觉,更有力量去应对当下的问题。 这不是艰涩的哲学论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终关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学家将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给我们听。
维特根斯坦读本
1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5%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1889—1951)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谜团:一方面,他提出的认识世界的方式颠覆了过往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其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也为我们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带来了困难。作为维氏代表作《哲学研究》的中译者和维氏哲学的研究者,陈嘉映以独有的学术领悟,将一个具有两种不同体系的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分门别类的专题解读,为普通读者甚至是研究者呈献出一本有助于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点和思想体系的读本。
从感觉开始
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7%
陈嘉映经典学术随笔。世界在感觉里,感觉又在哪里?真正的理解里也总有不曾完全明了的东西,清明的理解连到更深的暧昧处。一方面哲学外在于我的职业,另一方面则内在于我的生命,是我立身于世的眼光,甚至血肉。哲学一半是精神一半是世故,中国人从来不缺世故,等精神重新来到我们中间,这个没有哲学的民族也许会成为哲学的明天。
说理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7%
哲学通过说理达乎道。这让哲学与艺术、宗教等精神领域区分开来。说理并非只是展示逻辑的强制力了事,说理需要与向之说者的自我连起来。深刻的道理要透达人心。观念的舞台上,演出着五花八门的主义:个人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科学主义,更不消说消费主义。唱都在唱,但没有互相聆听,热闹之余,我们这个时代始终没有培育起厚重的意义。在没有绝对标准的世界中寻求贯通之理,辨别虚幻与真实,对于思想者来说,还是一件刚开始学习的课业。
价值的理由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0.9%
《价值的理由》是陈嘉映先生的思想随笔集,分三辑:第一辑为2010年夏应徐晓之邀为《财新·新世纪》所写的十二篇专栏文章,包括名篇《救黑熊重要吗?》《哲人不王》等,此次有所修订;第二辑是围绕当时研究题目所写的一些文章,部分后曾并入《何为良好生活》;第三辑演讲、序与访谈
西方大观念
4人今日阅读
《西方大观念》是《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丛书的前两卷的中文版。《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是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的一套丛书,60卷,选取了西方哲学、文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及一些自然科学的煌煌巨著,涵盖的时代自荷马起至萨缪尔•贝克特止。这套丛书的前两卷,Syntopicon,我们称之为“西方大观念”。它包括了代表西方文化最主要特征的102个观念,如存在、民主、艺术等等,其意在为后面各卷的伟大著作提供一个总论性的概述和主题索引。每一章对应一个大观念。其文字并不是对该的详尽分析,而是勾勒出该观念的基本轮廓,引导读者去阅读支撑着该观念的一批西方伟大著作。《西方大观念》也可以看作一部问题集,我们所关心的“哲学问题”,差不多都包括在这里了。在本书的总论后面,都隐藏着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而本书恰可以供我们作为探讨的起点,因为本书对这些基本观念的基本阐论执中稳靠。爱好思索的朋友,在深入思考之前和之际,了解前人的基本思想,助莫大焉。任何人的思想都是在传统中生长起来的,今天,我们的论理词汇多数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不深入西方的思想传统,我们就无法认真论理。《西方大观念》中文版全书分两卷,中文大约150多万字,连上英文附录,共1900多页。此书的译者颇多著名的翻译家,如邓正来、孙周兴、倪梁康、童世骏等。
用通俗方式解释复杂概念(套装共14册)
3人今日阅读
《用通俗方式解释复杂概念(全14册)》包括《<存在与时间>读本》《古画新品录》《黑洞之心》《每个人的经济学》《碰巧的杰作》《神经的逻辑》《圣经与利剑:英国和巴勒斯坦》《万古江河》《物质的秘密》《现代艺术150年》《一切皆契约》《余下只有噪音》《哲学小史:西方哲学四十讲》《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
无法还原的象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2%
陈嘉映经典学术随笔。我们这代人有过什么呢?我们这代人还有什么呢?我们只有精神。于是我们在这里相会了。读一本新书,不再像是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蹦出一个新想法,不再像是彻照整个心灵的令人狂喜的日出。一本书,是千千万万本书中的一本,不过增长一点点知识,一个想法,不过是融入思想海洋的涓滴。一叶小舟,在狭窄蜿蜒的河道里,感到自己疾行。河道渐宽,徐徐融入海洋。在这茫茫大海上,不再感觉到自己前行,甚至不再有前行的方向,四顾茫然,所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开始感到生之有涯知之无涯,开始感到一个人只能学到一点点东西,只能思考一点点问题,那种尽收世间学问、独立于天下至道之巅的期许,不知不觉中显露其虚妄,尽管还要很多年,这种感觉才逐渐变成默默的体会,还要很多年,这种体会才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克服青年时期的理性骄狂。随之而去的,还有青年时期对理性光明的无界激情。幸与不幸,思想的青春结束了。今后是为伊憔悴的工作。越到观念的深处,论证的理据就越发内在于论证过程本身。在观念深处,我们较少谈论对错,更多谈论不同、差异,更多谈论深度和道性。
信睿周报·第4辑(第19-24期)
本套装包含了第4辑(第19-24期)。
理想国社科新书精选套装(全5册)
理想国社科新书精选套装(全5册)包括《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运气的诱饵》、《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漫长的战败:日本的文化创伤、记忆与认同》、《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信睿周报·第8辑(第43-48期)
信睿周报第43期内容简介:微观史作为历史研究与写作的一种方法和实践,以对历史上具体人物和事件的细致叙事和研究见长,虽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传统史学对“宏大叙事”与“结构分析”的过分关注,但也一直面临着“碎片化”“缺乏理论分析”的担忧和质疑。本期“起点”将通过对林郁沁、王笛两位微观史研究学者的访谈,反思当今微观史学领域面临的挑战和趋势。信睿周报第44期内容简介: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和“失序”,将我们笼罩在一种全方位的焦虑与恐惧之中。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应当如何理解焦虑与恐惧?如何更好地反思和应对?本期“起点”将从人类学、情感与公共生活、建筑学的视角,直面焦虑与恐惧情绪的具体生成机制和文化逻辑,探讨如何在“新常态”的情境下修复与重建日常的秩序,实现情绪的疗愈。信睿周报第45期内容简介:2020年8月至9月,由独立艺术空间激发研究所发起的艺术行走项目“不周山:从高原到山城、海岛的行进式”组织了数十位创作者、研究者、策展人和媒体人前往包括西宁、重庆在内的国内7个地点进行讨论、展示、实地考察和即兴创作,触及族群关系、乡村改造、艺术教育等话题。本期“起点”围绕“不周山”项目过程中讨论的问题展开反思,参与者作为撰稿人,结合项目经验和感受,探讨艺术生产与实践的方向和策略。信睿周报第46期内容简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及其治理也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创造与使用技术的主体,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如何实现人工智能伦理建设,以寻求一种科技向善的力量?本期“起点”聚焦当下全球人工智能伦理建设的最新进展,对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的公义创新来推动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深入探讨。信睿周报第47期内容简介: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什么?在二者各行其道的今天,科学与哲学还有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可能吗?本期“起点”聚焦意识研究领域科学与哲学的互鉴共进,探讨科学和哲学的区别与联系,以期在科学与哲学的相互激荡中,实现人类社会的更好发展。信睿周报第48期内容简介:长期以来,当代艺术与人类学一直相互关注。一方面,“田野调查”“情境”等诸多源自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已逐渐渗入艺术批评和策展领域;另一方面,艺术实践也被看作是人类学表征危机的解困之匙,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启发。本期“起点”版块由《信睿周报》联合“结绳志”共同推出,通过艺术家与人类学者之间的对话,探讨艺术与人类学的关系及合作路径。
旅行人信札
推荐值 78.6%
哲学家陈嘉映的中国游记。1981年29岁的陈嘉映从春天启程历时两个月,壮游半个中国,以25封家信写出行旅中的见闻与思考。“文章之道,不过达意而已。事质平实,无须感慨万端;热情洋溢,不必巧弄含蓄。就我个人而言,只望得建安盛唐之万一,真率朴直,少弄花头,自然就有刚健在其中了。”旅行人的信札摹景状物细致自然,叙事抒怀透出潇洒真诚的人生境界。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希腊别传
倘将希腊视为一个生命体,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希腊的传记。从她的源头迈锡尼文明的发端直写到希腊化时代,希腊城邦文明由兴起到兴盛,渐渐走向衰败。在此过程中,希腊孕育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科学、民主、公民等观念,希腊人的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荷马英雄式的追求个人卓越到成为城邦的一员,以荣耀城邦为荣,而在希腊化时代,希腊人更像现代人,关注的是在这个纷乱无绪的世界上怎样保持个体心境的安宁,因为他们被抛入一个大的世界,而不再是城邦中的人。 此书展现了哲学家陈嘉映眼中的古希腊,他将多年来对古希腊的理解、心得和情感都写在了这本小书里。 诚如书中所言,达乎更高的生存始终是希腊理想。而何为良好生活,古希腊始终给我们以启示。 ------------------------ 1)哲学家陈嘉映写给普通读者的古希腊入门读物,久违的“大家小书”风范—— 备受尊敬的哲学家陈嘉映写过许多哲学著作和思想文集,但这本讲述古希腊的书,他却是专为普通读者而写的,平易好读而别具怀抱,可以浅读,也可以深读,尤其值得反复读。 书中文章,晓畅凝练,清晰有力,有大家的举重若轻,也有真率性情的即兴流露,更有涵泳古希腊数十年的独特心得。 2)寓哲思于历史,兼具深度与广度—— 本书大体依时间顺序,从希腊文明的开端写到希腊化时代,完整呈现出古希腊城邦文明的盛衰历程;从神话写到史诗,写到历史,无论是诸神的争斗,特洛伊的毁灭,雅典的繁盛,温泉关的英勇,还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悲怆、亚历山大的刹那辉煌……书中一一写来。但作者也会偶尔虚构一个雅典普通公民,让他与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政治家亚西比德相对照,让我们了解何为城邦,何为城邦人。 3)陈嘉映眼中的希腊,别具哲学家的精神关怀—— 希腊历史跌宕起伏,心智创造洋洋大观,何者写,何者不写,体现的是作者的视角。人怎么能够过上良好生活?这是苏格拉底的主导问题,也是隐藏在书中一以贯之的问题。此一哲学视角,使得古希腊不再遥远,而是跟今天的我们形成鲜明对照,因其鲜明,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
哲学·科学·常识
推荐值 77.9%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既是对历史上人类求知历程的回顾,也是对人之本、知识之本的追问。人类解释世界的努力,前有神话、巫术,后有哲学、科学。排除了千难万险,才抵达日心说、牛顿力学、进化论、量子物理,才使得科学成为“真理”的者。一方面人们常常反思,科学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人们经验着同样的世界,为什么只有欧洲产生了科学?另一方面,我们也为科学之成功付出了代价:用科学来逼近“真理”,却将人的心灵排除出真理的领域之外。用数学和实验思维树立的科学大厦里,没有人之善恶、悲喜的位置——科学果真是这个世界的全部答案吗?人们在科学道路上探索,有时竟恍然不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在深入,还是在背离。难道果真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科学之外,还另有有求道之途?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站在人类认知发展前端的一次回望:回到我们探求真理的本意:我们究竟是要探索未知的领域,拓展人类认识的边界?还是要理解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在纷繁的人世间消解困惑,更好地生活?
博雅大学堂·哲学:语言哲学
有两种基本的框架可供选择,一是以哲学家为线索,一是以问题为线索。两种框架各有利弊,本书做了混合式的安排:前面的四章谈论语言哲学的背景、简要介绍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论题,中间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共九章依次阐论20世纪一些最重要的语言哲学家。此后,第十四章先扼要介绍以往哲学家对专名问题的看法,进而探讨指称/意义这一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十五章先扼要介绍语言哲学发展后期几位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进而探讨字面/隐含这个基本问题。第十六章从整体上探讨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概述了陈嘉映老师对语言哲学的一些主要问题的看法。作者多年来思考这些问题,颇有心得,写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机会,作者自己可以联系前面各章的一些论题提出自己的部分相关见解。最后一章是极为简短的总结。
简明语言哲学
本书介绍了西方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语言哲学,此外也介绍了索绪尔和乔姆斯基这两位有深刻哲学思想的语言学家,探讨了语言哲学中的多种重要问题。有两种基本的框架可供选择,一是以哲学家为线索,一是以问题为线索。两种框架各有利弊,本书做了混合式的安排:前面的四章谈论语言哲学的背景、简要介绍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论题,中间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共九章依次阐论20世纪一些很重要的语言哲学家。此后,第十四章先扼要介绍以往哲学家对专名问题的看法,进而探讨指称/意义这一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十五章先扼要介绍语言哲学发展后期几位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进而探讨字面/隐含这个基本问题。第十六章从整体上探讨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概述了作者对语言哲学的一些主要问题的看法。
白鸥三十载
《白鸥三十载》内容简介: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陈嘉映经典著作集(套装共7册)
本套装包括4部学术随笔,2部专著,1部游记。《无法还原的象》:陈嘉映经典学术随笔。我们这代人有过什么呢?我们这代人还有什么呢?我们只有精神。于是我们在这里相会了。《从感觉开始》:陈嘉映经典学术随笔。世界在感觉里,感觉又在哪里?真正的理解里也总有不曾完全明了的东西,清明的理解连到更深的暧昧处。《旅行人信札》:哲学家陈嘉映的中国游记。1981年29岁的陈嘉映从春天启程历时两个月,壮游半个中国,以25封家信写出行旅中的见闻与思考。《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本书呈现了作者对哲学中与我们生活最切近的伦理学诸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明晰论述。《走出唯一真理观》:本书是陈嘉映先生选编自己于2007-2018年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说理》:哲学通过说理达乎道。说理并非只是展示逻辑的强制力了事,说理需要与向之说者的自我连起来。深刻的道理要透达人心。《价值的理由》:陈嘉映先生的思想随笔集,包括名篇《救黑熊重要吗?》《哲人不王》等。
思远道
在一个所相信的东西与现实相当冲突的时代,陈嘉映学会去思考。因为思考走上了刨根问底的道路,于是他成了中国现象学哲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关于现象学、关于语言哲学,关于感觉分析,这些文章在在体现了作者对于西方二十世纪哲学的淹博。
语言深处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教授有关语言与哲学的思考,形式包括散文、学术随笔、演讲稿、访谈录、书评等,篇目包括:《为辩解进一言》《信号、句子与词》《如何说服别人放弃错误态度》《概念结构与事物结》《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谈博士生培养》《纠缠与疏朗: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无法还原的象》,等等,这些文章均篇幅不大,语言也并非枯燥的学术用语,而多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心话”,均是作者在读书、演讲、对谈等日常学术和生活中,由某一问题而引发的所思所想,其中往往包含着作者对哲学基本问题、不同学术观点、社会认识等的哲思,给人以启发。
穷于为薪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教授2017—2021年的散文、随笔,以及讲座稿、访谈录等。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反思当下生活的文章。这些文章涉及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公益,以及疫情期间的生活等问题。如《漫谈人工智能》《公益人与良好社会》等。2.探讨伦理,认知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里记录了作者和朋友关于“爱情与死亡”的深入对谈,以及作者对“决定论与自由意志”问题的长期思考。如《爱与死》,《持自然态度面对死亡》《没有死亡就没有美德》《关于两类认知》等。3.学术讲座及学术评议书。如《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导读》。4.泛读短议,作者甄选出近几年泛读的几十本书,简要介绍了每本书的内容,并给出了简短而富有灼见的评议。
教化
《教化:道德观念研究》汇集了当代哲学大师在道德哲学领域的反思与讨论,对当代道德层面的发展与规范极具参考意义。全书共分七个部分,除了编者前记和会议综述,其他五个部分分别是:道德哲学基础研究,伦理史研究,伦理学家研究,道德现象个案研究,译作。
泠风集
《泠风集》是一篇学术随笔。收录的作品都有着作者深入的研究成果,深刻分析了哲学这一概念的方方面面。文章入木三分、笔力雄健、观点新颖,表现了作者独具的思想慧眼。广大读者不妨细细品味,一定让你回味无穷。
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问答录
《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问答录》从普及的视角在哲学、美学、宗教和心理学领域中寻找问题,列出相关领域普遍、重要问题。所有问题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释,对各相关学科的普及具有极为显著的作用。《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问答录》由我国著名哲学家陈嘉映担任主编,由国内廿余位学者撰写,堪称高水平的专家为人文科学的普及所做的重要的贡献。全书以三百个问题为线索,分别梳理了各相关学科的理论构架,对各专业内的学者也多有学术上的裨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问答录》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是一本优秀的人文科学普及读物。
普遍性种种
普遍性种种、普遍价值和必要价值、普遍性与相对主义、普世价值的阐明、多元文化观念下的普世价值理念、普遍性与人性、普遍主义vs国情论、一个历史的注脚等内容。
长歌唱罢风入松
这个集子里收入的,都是纪念王炜的文章。不是场合应景的文章。一篇篇纪念文章,发自肺腑,情深义重。一篇篇文章,画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普通人:有些话,出现得很多,古道热肠、厚道、通透,但差不多每一篇文章都来自一个独特的视角,记述一些不同的故事。一篇篇文章,连同王炜的形象,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形象:恢复高考,八十年代初的北大学生生活,八十年代的北京大学外哲所,八十年代后期新一代学人编辑出版学术书籍的盛况,九十年代民营书店的兴起。 作者是王炜的亲人、师长、朋友、学友、同事、学生。其中还有几位是著名作家。在这些对王炜的追念文字中,我们同时也读到了他们对生和死,对世界和时代的思考。 所收文章的编排大致以文章内容所涉的主要时段为序。大致分为四段:亲人和少年故交,北大同学、同事,学生,书界友人。最后是王炜去世前的一篇学术访谈,以及他任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期间民营书业发展问题发表的几篇访谈和讲演,作为附录。
建议明天
近年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已经影响并且改变着人类生命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对这一不可阻挡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其所带来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全球性问题、倾向、影响和困境,人类进步基金会以“为了一个负责、多元、团结的世界”的名义,组织了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诸多民间力量——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实践者——对诸如社会、经济、贸易、文化、教育、观念、科技、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数百个“全球化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专题研究,对不同类型的社会共同体的种种改革、探索、实验活动经验展开调整和整理,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专题提案。本书选择了其中10个,供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及机构的管理者、决策者参考。
少年行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于1968年—1983年创作的旧体诗词、新体诗、书信、散文、小说等作品。书中收录的25首旧体诗词,大部分是作者在内蒙古生活时创作的,诗里既有对乡野生活、塞北风光的生动描摹,也有少年凌云志的情感抒发。 《旅行人信札》是作者1981年春游历时写给亲友的信,这些书信是他的旅行随笔。这些随笔不但摹景状物,开出疏朗境界,又杂有作者于自然、人生的感悟,与草木山水相映成趣。不同于他学术文章的严谨,这些书信笔调清新明快,既描写了旅行沿途的景致,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又有作者对于日常生活的一些思考和联想。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追忆其青少年时代求学经历的文章《初识哲学》。
《存在与时间》述略(陈嘉映著译作品集 第2卷)
《存在与时间》是研读海德格尔的起点,也是其代表作,影响巨大而深广。此书的主要任务在于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史上遗忘了的根本问题——“存在”问题。 然而,这部经典之作却因部头大、文句过于艰涩,而让哲学爱好者望之生畏,难以终读。于是,便有了这个专为中文读者呈献的改写本。 编著者陈嘉映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也是中文版《存在与时间》的译介者。他在改写过程中,力图尽量减少文字上人为的困难,而尽少伤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为达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初衷——“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者能贯通阅读的本子”。
行止于象之间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教授2003-2010年的散文及学术随笔。包括:社会生物学与道德问题,我们怎么假装,漫谈中国大学,施指与符号以恶致善还是以善致善,真理掌握我们;谈谈交流,童世骏《对规则的哲学思考》评论,哲学关心的是事物的意义,麦金的《维特根斯与<哲学研究>》,《西方大观念》中译本序言;迷入时间;《汉密尔顿古典丛书》序;在后现代思想,说理与对话,关于查尔莫斯“语词之争”的评论;东西文化思想源流的若干差异;《观看,书写》序;救黑熊重要吗?;“说理”四人谈;《白鸥二十载》序;等等。
个殊者相应和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教授2011-2016年的散文及学术随笔,包括:《普遍性种种》编者小记;《哲学美学宗教问答录》编后记;西湖的痕迹;《Transcendental的中译论争历史考察》;我们不再那样感受世界;说,所说,不可说;流金溢彩——林天苗《一样》人展印象;让教育更加纯粹;教育与对话海德格尔与未来之思;等到小康之后;“全民腐败”刍议,实践/操劳与理论;得大自在;杨万贵挽联言意新辨;《没有英雄的时代,我只想做一个人》序;生命的直白一写给2013年8月苏州陶语歌油画作品展“桃源画语”;感谢与回应,伦理学有什么用?出入马尼拉,邓仪和他的研究中心,读《无限与视角》,泛读短议之,弗里曼森;《反叛的科学家》等;读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教育和洗脑;关于痛苦与灾难;行之于途而应于心,起而斗争未必声称“正义战胜邪恶”传心术刍议;漫谈书写.书、读书;走出唯一真理观;等等。
维特根斯坦选读(中英德文对照版)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1889—1951)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一方面,他的思想颠覆了过往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其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都给理解维特根斯坦带来了困难。 作为维氏代表作《哲学研究》的中译者和维氏哲学的研究者,陈嘉映先生以独有的领悟,将这位哲学家的论说依不同主题爬梳整理,为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提供了一部有助于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读本。 本书以编译者独有的学术领悟,将维特根斯坦这样一个仅有的具有两种哲学体系的哲学大家的思想进行分门别类的专题解读。本书是极好的分析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观点和体系的辅导性读物,也是开创了对经典文本阅读评点的新的形式。为读者总结出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精华,说明其哲学观点的本质与影响,是对广大普通读者有用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