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峰
陈柏峰,男,1980年9月出生,湖北咸宁人,法学博士,汉族,中共党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
法学的11种可能:中国法学名家对话录
1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9%
《法学的11种可能:中国法学名家对话录》是由陈柏峰、尤陈俊、侯猛等人组织的“社科法学连线”的“对话”系列活动的文字结集。活动所邀请到的对话人主要是从事跨学科研究的法律学者,包括苏力、冯象、梁治平等,以及其他人类学者、法理学者和部门法学者等,共计11场对话,外加3场年轻学者参与的学术前沿讨论。 《法学的11种可能:中国法学名家对话录》通过对话,读者可以了解受访学者各自的学术经历、学科的发展过程和法律社会科学的研究前景,目的是给有学术兴趣的同学提供指引,并为中国法学研究留下历史印迹。
半熟人社会: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深描
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6%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熟人社会”成为人们描述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理论模型。然而,当前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已经发生了显著变迁,亟须多维度揭示、深描、解释这种变迁,并从理论上进行提炼、概括。本书以“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这一判断为总纲,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结构—文化—价值”的分析框架,并从风土民俗、阶层分化、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乡村治理五个方面分20个专题深入探讨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的变迁。
传媒监督的法治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及附录。上编(第一章至第四章)是对传媒监督个案的分析;下编(第五章至第六章)是对传媒监督法治的一般性讨论;附录一章虽不直接涉及传媒监督,却是作者关注法治案件舆论和评论的起点,故附录于此。本书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热点案件为主要研究对象,遵循从实践出发、经验本位的基本研究立场,力图在对传媒监督案件进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把握传媒监督的运作逻辑和效果,探究传媒监督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展开更为多面性、包容性的讨论,反思当前我国传媒监督存在的问题,提出引导和规制传媒监督的法治化建议,以期将传媒监督纳入法治轨道。
雅理中国·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有十三亿人口(其中九亿是农民)的巨型国家,若不能真正深入到农村社会内部,理解具体地域社会乡村治理得以发生的时空条件,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农村的治理状况、治理机制及决定治理绩效的原因。 本书从三种视角切入展开对“乡村江湖”的讨论。一是从“混混视角”探讨了乡村混混的生长与发展;二是从“治安视角”探讨了基层政府的应对及其困境;三是从“村庄视角”探讨了乡村混混与村庄生活的互动。全书展开的主线是以熟人社会为参照系,从乡村江湖切入,分析两湖平原村庄秩序生产机制的变迁,对当前乡村社会性质变迁作定性理解。此外,本书还讨论了乡村混混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和影响,并通过乡村混混来深化对基层治理生态的认识。
农民生活及其价值世界
《农民生活及其价值世界:皖北李圩村调查》主要内容:在当前中国农村急剧变迁的背景下,传统社会生态本就不够稳定的皖北农村更是发生着剧烈的嬗变,从这种嬗变中可以反观传统农民生活的价值世界。农民价值世界包括两个部分:以祖先崇拜、传宗接代为中心的本体性价值,它关涉农民安身立命的人生根本意义;以村庄社会竞争为基础的社会性价值,它关涉农民受他人评价的日常生活意义。当前农民的本体性价值体系日益松弛,社会性价值体系随之异化。从价值世界的变化可以理解当前农民的生活世界,从而展示皖北农村甚至全中国的农村正在经历的一场基础性变化。
法理学/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暂无简介
什么是法学?
本书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全面讲述法学是什么、学什么和做什么,注重普及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法学是什么?这门学科学什么?将来毕业后可以做什么?从法学的定义、内涵、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学科分支和分类进行介绍。在介绍“法学是什么”的同时,突出人文内容。对法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进行概括性的介绍。结合法学毕业生情况,给出案例。全书共有六章,分别为:走近法学,法律调整的基本关系,法律发展的重点领域,国家权力的依法运行,市场经济的法律服务,法治人才的培养体系。
乡村司法
《乡村司法》对乡村司法作广义的理解,在对不同地区乡村司法运作的翔实田野调查基础上,对中国乡村司法状况作出了总体描述。通过从整体上理解中国乡村的司法需求,综合考量乡村社会变迁及其所受到的结构性约束,建构了乡村司法的“双二元结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