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国史讲话:春秋
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9%
公元前712年,鲁国大臣羽父派了一个刺客,将鲁隐公刺死。公元前611年,襄夫人派了一位刺客,将自己的孙子宋昭公刺死。公元前607年,晋国权臣赵盾的族人,将晋灵公刺死。类似这样的弑君故事,在春秋时期为什么频频上演?春秋五霸谁最名副其实,谁是徒有其名?戎狄蛮夷是如何渐渐融入而成新的“华夏”?古代的贵族是文质彬彬的君子还是赳赳武夫?春秋最著名的美食是什么?……钱穆的伯乐,谭其骧、童书业、杨向奎、白寿彝等史学大师的老师,在民国史学界长期坐着第一把交椅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与其弟子历史学家童书业一起,带着满腔诚意轻松开讲。原来,春秋,是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是不同种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的时代,是封建制度走向奔溃的时代……
顾颉刚自传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4.5%
史学家顾颉刚亲笔撰写的唯一一部激情四溢又理智反省的完整自传。顾颉刚出身于“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纵有一腔才情,却一生背时,历尽磨难,终开创学术新纪元,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界的领袖。这个人那点事,其震撼力、感染力、启迪力、影响力,已到了让大众知道的时候啦!
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
6人今日阅读
顾颉刚对民俗学及民间文学的研究,有卓越的贡献。他是由于“从戏剧和歌谣中得到研究古史的方法”,“用了民俗学的材料去印证古史”,“解释古代的各种史话的意义”,作为“历史的研究的辅助”而研究民俗学及民间文学的。顾先生的民俗学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孟姜女的故事;(二)吴歌;(三)神道和社会。本书将收录顾颉刚民俗学研究的经典论文,涉及孟姜女、妙峰山、民歌等内容。
顾颉刚讲国史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6%
上古,在一般人的概念里,那里有各种瑰丽动人的神话与传说,例如盘古开天地、女娲巧补天、伏羲创八卦、神农尝百草,以及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等等。几千年来,这些传说 被当成信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接近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夏商周,除了夏启夺位、商汤灭桀、文王伐纣,以及比干剜心、姜尚钓鱼、周公吐哺等君圣臣贤的故事,还有似是而非的“奴隶社会”的定性外,记忆中似乎再无其他深刻的烙印。这一段几乎长达两千年的历史,真的仅此而已?都说春秋乱,刺客多,例如,公元前712年,鲁国大臣羽父派了一个刺客,将鲁隐公刺死;公元前611年,襄夫人派了一位刺客,将自己的孙子宋昭公刺死;公元前607年,晋国权臣赵盾的族人,将晋灵公刺死;可是,类似这种弑君场面,为何在春秋时期频频上演?……钱穆的伯乐,谭其骧、童书业、杨向奎、白寿彝等史学大师的老师,在民国古史学界长期坐着第一把交椅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带着满腔诚意轻松开讲,道尽上古传奇真与假,春秋大势分与合,宋蒙征伐烈烈风。
国史讲话:上古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0%
上古,在一般人的概念里,那里有各种瑰丽动人的神话与传说,例如盘古开天地、女娲巧补天、伏羲创八卦、神农尝百草,以及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等等。几千年来,这些传说被当成信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可是,真的是那样的吗?还有夏商周,除了夏启夺位、商汤灭桀、文王伐纣,以及比干剜心、姜尚钓鱼、周公吐哺等君圣臣贤的故事,还有似是而非的“奴隶社会”的定性外,记忆中似乎再无其他深刻的烙印。然而,这一段几乎长达两千年的历史,真的仅此而已吗?钱穆的伯乐,谭其骧、童书业、杨向奎、白寿彝等史学大师的老师,在民国史学界长期坐着第一把交椅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带着满腔诚意轻松开讲。原来,上古的真义,并非三皇五帝的传说,不是商汤文王的圣贤故事,而是你我血脉所系的“华夏”与“国家”的诞生……
人间山河:顾颉刚随笔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5%
《人间山河:顾颉刚随笔》作者顾颉刚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被称为“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他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也写出一批精悍的学术小品,既有人文气息,又不乏艺术魅力。
顾颉刚国史讲话全本(全3册)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8.8%
本书写国史讲话·上古;国史讲话·春秋;国史讲话·宋蒙三百年等三册内容。
怀疑与学问(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拓展阅读书系)
本书是著名学者、史学家顾颉刚的散杂文作品集,其中既有教导青少年立志、读书、为学等做人做事的散杂文,又收录其研究民俗文化、神话传说、历史事迹等方面的随笔。其中,《怀疑与学问》入选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它集思想性、学术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是一本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具有一定学术色彩的普适性读物。
当代中国史学
这是一部评述1845-1945年百年史学发展的专著,全书分为三部分,上编写近百年中国史学的前期,到经今文学运动兴起为止。中编写中国近百年的中期,主要记录了20世纪前30年的新史料发掘工作。下编写近百年中国史学的后期,主要记录了各专门史的研究进展、通史及断代史的撰述、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蒙古史元史和中外交通史的研究、俗文学史与美术史的研究以及古史辨运动和上古史研究。书的篇幅不大,却结构清晰,文字畅达,立意高远,信息密集,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学史领域的一本名著。
顾颉刚全集补遗:顾颉刚全集
顾颉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我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2010年我局推出的《顾颉刚全集》,即为对顾先生著作的全面整理。《全集》五十九卷,六十二册,基本涵盖了顾先生一生所著精品。《全集》的出版,对我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民俗学、民族史、近现代学术史等专项研究都产生了深刻而厚重的影响,并为顾颉刚学术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受到学界广泛赞扬。在《顾颉刚全集》出版十周年之际,顾先生之女顾潮老师整理了近年来陆续发现的顾先生部分遗珠作品,辑为《顾颉刚全集补遗》,作为《顾颉刚全集》的补充面世,为顾颉刚学术研究的圆满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国史讲话:宋蒙三百年
推荐值 64.4%
繁华绝世、武力显赫的宋朝,为何总是受到异族的压制?或者也可以反过来一问,总是受到异族侵迫的宋朝,为何还能繁华绝世?从杯酒释兵权、机关算尽的赵匡胤,到凭两千人起事、气吞万里的阿骨打,从一统八部、摧枯拉朽的阿保机,到东征西讨、天下臣服的铁木真,宋辽夏金元如何轮番征战天下?他们的崛起、壮大与衰落之路有何异同?为何中国各族的争存,会在这三百年达到一个高潮?钱穆的伯乐,教出谭其骧、童书业、杨向奎、侯仁之、白寿彝、胡厚宣等众多史学大师的传奇老师,在民国史学界长期坐着第一把交椅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带着满腔诚意轻松开讲。原来,历史的发展趋势虽属必然,却充满了巧合与无奈……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们经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 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迟钝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出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 本书实际上是一部叙述“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形成过程的历史书。在中国辨伪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所附“中国辨伪史略”,目前尚无比这更详尽的辨伪学专著。
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
本书是顾颉刚先生三十年代在燕京大学开设“中国上古史”一课时的讲稿。作者旁征博引,对先秦、两汉典籍中的三皇五帝等古史传说作了详细的考辨,把它们分为七个大类,他严密地考证了古史传说的演变过程、发生背景、推翻了它们的史实地位而恢复其传说地位,澄清古史系统中的非历史成分,并有些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到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创建一个比较完整的堪为信史的古史系统,本书深入浅出,文字生动活泼,趣味隽永,引人入胜,无论是对上古史研究,还是古文学研究,本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古史辨自序
一九二六年,随着顾颉刚先生编著的《古史辨》第一册出版,书首六万多字的自序也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在这篇自传性的长序中,顾先生从时势、个性、境遇等方面畅言自己所以有“古史层累地造成”这一见解的原因以及研究古史的方法,条理清晰,行文流畅,气势恢宏,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顾先生在晚年所写《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一文中曾说,这篇序“是我一生中写得最长最畅的文章之一”,“海阔天空的把我心中要说的话都说出了”。当年,胡适称此序是“中国文学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自传”,“无论是谁,都不可不读”;恒慕义(A.W.Hummel)称此序“虽是一个人三十年中的历史,却又是中国近三十年中思潮变迁的最好的记载”(均见《古史辨》第二册)。这篇序不仅成为研究顾先生学术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也成为研究新文化运动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它问世之后,随即在海外先后被译为英文、日文,广为传播;同时在国内也被收入三十年代出版的《新文学大系》以及日后的多种文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今年适值《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八十周年,中华书局特将该书自序手稿影印出版,以示纪念。当初,顾先生手稿中原有一部分内容是论述孟姜女故事如何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以作为他研究古史方法的旁证,由于有三万多字,似“犯了腹蛊之疾,把前后文隔断了”(自序语),只得从序文中删去,独立为《孟姜女故事研究》发表。现在,这份影印件又恢复了自序的原貌。 《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后,顾先生曾亲手抄录若干来信,保存于“古史辨材料”册中,从未发表。鉴于这些信件的史料价值,故附于此书之末,一併影印出版。
中国史学入门
这部书自从初版以来,曾有日文译本在日本出版;还有香港刊行的本子。据知也有人译成英文。可惜的是,这些本子缺了一大块,原因是编者自己漏了许多。这当然是一种不幸。 这里是顾颉刚大师一生心血的闪光晶体,展示了他老先对中华民族之远古先人的深刻探索,也展现了顾先生的渊博与精深,更显示着这位鼎鼎大名的史坛巨人对于古史的谙熟、通晓及其铿锵有声的独到见解。 这是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研究成果,以致于所有谈论,即使是遣辞造句,也经过精心推敲的。例如对中华上古各族的分分合合,都不随意动用些不科学的语言。
中国疆域沿革史(120年纪念版)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始创,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于建馆翌年便出版了《马氏文通》,这部学术经典既是中国学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开启了商务印书馆百年学术出版的序幕。 其后,商务印书馆一直与中华现代学术相伴而行,出版了大批具有鲜明原创精神并富于学术建树的经典著作,诸多开山之著、奠基之作都是在本馆首次问世。这些学术经典的出版,使本馆得以**现代学术发展,激动社会思想潮流,参与民族新文化的构筑,也分享中国学界的历史荣光。 1949年以后,本馆虽以迻译世界学术名著、编纂中外辞书为侧重,但原创学术著作的出版从未止步。2009年起,我馆陆续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 丛书收录上白晚清下至1980年代末中国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心理学、科学史等众多学科。意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录各学科学派的名家名作,展现传统文化的新变,追溯现代文化的根基。丛书立足于精选、精编、精校,冀望无论多少年,皆能傲立于书架,更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共相辉映,昭示中华学术与世界学术于思想性和独创性上皆可等量齐观,为中国乃至东方学术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应有的地位。 2017年2月I1日,商务印书馆迎来了120岁的生日。为纪念本馆与中华现代学术风雨同行的这段历程,我们整体推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200种),既有益于文化积累,也便于研读查考,同时向长期支持丛书出版的诸位学界通人致以感激和敬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两个甲子后的今天,商务印书馆义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传承前辈的出版精神,迎接时代的新使命,且行且思,我们责无旁贷。
尚书校释译论(中华国学文库·全4册)
《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即“上古帝王之书”,为一部多体裁上古历史文献集,被认为是中国现存z早的史书。《尚书校释译论》专释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以唐开成石经本为底本,参以唐以前的文献、出土文物及石刻中所涉及的相关资料,兼采段玉裁、陈乔枞、皮锡瑞诸家的研究成果,对《尚书》文本详加比勘校订而成。每篇均分校释、今译、讨论三项,几乎巨细无遗地汇集了有关尚书文字考释和专项问题研究方面的成果,堪称今文尚书注释的集大成之作和有关尚书问题的百科全书。此次推出的是该书的简体横排本。
大家小书·中国史学入门
编辑“大家小书”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本册《中国史学入门》为该丛书之一。
崔东壁遗书
所著《崔东壁遗书》包括《考信录》在内的崔氏著述十九种,以《考信录》最著名,敢于疑古,时出新解,运用司马迁“考信于六艺”的方法,以经书里的记载来驳斥诸子百家里的神话和传说,但因笃信儒家经典,常不免于主观武断。顾颉刚为近代中国著名史学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对崔述学问评价很高,为之编订遗著,并撰写长序,回顾从两汉至清代中国辨伪学史,总结唐代以后中国辨伪学的发展趋势,从辨伪学史的角度对崔述的学术成就中加以考量。顾颉刚先生编订本1983年在我社出版,此次重版增加王煦华先生《重印琐记》及其所辑录的顾颉刚先生对初版长序和细目所作的增订。
顾颉刚日记(套装共12册)
顾颉刚先生(1893——1980),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民俗学家。顾先生早年收集民间歌谣,从事民俗学研究;1920年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毕业,始考辨古史传说。1926年出版《古史辨》第一册。1927年创办民俗学会,编辑《民俗学会丛书》,次年出版《民俗周刊》。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后成立禹贡学会。抗战期间创办中国边疆学会,出版《边疆周刊》。并先后主编或参与编辑《歌谣周刊》、《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 《责善》半月刊、《齐大国学季刊》、《文史杂志》等学术期刊。曾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通俗读物编刊社社长、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社长、大中国图书局总经理等职。
古籍考辨叢刊(第二集)
暂无简介
孟姜女故事论文集
暂无简介
史林杂识初编
暂无简介
我与古史辨
《我与古史辨》是《古史辨》的自序合集,顾颉刚想通过学术活动来纠正对中国过去的看法,整理那些被他认为有害于现代中国之成长的学术研究方面的东西。《古史辨》是以顾颉刚先生凝古思想为核心而编著的考辨我国古代史料真伪,探究神话传说面目的论文总集。
浪口村随笔
暂无简介
清代着述考
《清代著述考(套装共5册)》是顾先生早年为研究清代学术而作,对清代五百多位学者的著述、版本等作了辑录,并附相关的序跋及考证。其中一小部分曾经整理,陆续发表在《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上。此次收入《全集》,将《清代著述考》原稿全部影印,另将排印的部分附于原稿之末。
顾颉刚民俗论文集(套装共2册)
顧頡剛先生在學術上的貢獻,最突出的當然是古代史和歷史地理。但是他對民俗學及民間文學的研究,也有卓越的貢獻。他是由於“從戲劇和歌謠中得到研究古史的方法”,“想用了民俗學的材料去印证古史”,“解釋古代的各種史話的意義”,作為“歷史的研究的輔助”而研究民俗學及民間文學的。顧先生研究的項目有三:一、吴歌;二、孟姜女的故事;三、神道和社會。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來說明他對民俗學的研究及貢獻。
大家小书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精装本)
本书的主旨在于说明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在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怎样运用阴阳五行的思想创立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来为秦汉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统治集团服务。“从第一章到第七章,说明在阴阳家和方士的气氛下成就的秦汉时代若干种制度;第八章到第十八章,说明博士和儒生怎样地由分而合,又怎样地接受了阴阳家和方士的套,成为汉代的经学,又怎地从他们的鼓吹里影响到两汉时代的若干种政治制度;从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说明汉代的经学如何转入谶纬,谶纬又发生了怎样的作用。”这是作者在序言中的解说。
三皇考
《三皇考》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全书分为29个章节,从“皇”字的出现、皇由神化人、三皇由出现到消沉再复现的过程、盘古的出现对三皇的影响、道教中的三皇、近代对于三皇的祭祀和信仰等方面,细致论述了三皇的传说内涵及演变过程,展现了古史辨派对“三皇五帝”概念的经典论断。
第六辑 套装42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六辑
时至今日,中华现代学术已走过百余年,其间百家林立、论辩蜂起,沉浮消长瞬息万变,情势之复杂自不待言。温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来者。“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编纂,其意正在于此,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名作,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新变,探求中华现代学术之根基。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名家谈孟姜女哭长城
本书收录了26篇文章,探讨了孟姜女故事的起源与流变、发源地、传播、主角、文化意蕴及相关的民俗民风。
西北考察日记
《西北考察日记》收录了北草地旅行记,游陇丛记,河西见闻录,西北考察日记四部作品。《西北考察日记》由顾颉刚编写。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
秦始皇传
《秦始皇传》最初由胜利出版社发行于1946年,原名《秦始皇帝》,这是作者顾颉刚先生作为史学大家惟一一次为某个历史人物所作的传记,在当时很受读者欢迎。 《秦始皇传》以1946年的版本为基础,又从顾颉刚先生的所著《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中选取相关内容整理出来的。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在编辑过程中根据文章的内容选配了部分相关图片,以飨读者。作者顾颉刚先生在史学领域的造诣,加之该书材料和图片弥足珍贵,使《秦始皇传》增色不少,值得一读。 作者顾颉刚先生已故去多年,关于作者的合法继承人,经多方查找未果,诚请作者合法继承人与我社联系,我社将付予相应稿酬或版税。 鉴于编辑水平有限,编辑过程中难免有不当舛误之处,万望读者指正。
禹贡(半月刊)(套装全11册)
《禹贡(半月刊)(套装全11册)》内容主要包括:《禹贡(半月刊)(1)》、《禹贡(半月刊)(2)》、《禹贡(半月刊)(3)》、《禹贡(半月刊)(4》、《禹贡(半月刊)(5)》、《禹贡(半月刊)(6)》、《禹贡(半月刊)(7)》、《禹贡(半月刊)(8)》、《禹贡(半月刊)(9)》、《禹贡(半月刊)(10)》和《禹贡(半月刊)(11)》。 《禹贡(半月刊)(套装全11册)》是《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汉马融说: “上古有虞氏之书,故曰尚书。”①唐孔颖达说: “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史料集,保存了上古部落活动的历史文件和政史论文,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尚书》相传由孔子所测定,实际上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禹贡》篇者,历代学者一般设为贡赋之法。其说导源于是书“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汉孔安国就“任土作贡”释作“禹制九州贡法”。后之学者注释大致类此。本篇既以浚川--治水为主,而贡赋仅占很小份量(在全文257个短句1193字中,直接间接说贡赋者不过57句299字,所占比重较小),所以不能看作贡赋的文献。今天看来,它其实是上古人类对天下的认识。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远古地理资料,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也可见上古中国人活动的区域。
中国史读本
《中国史读本》原名为《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1922年,胡适邀请他的弟子、著名史学家顾颉刚为商务印书馆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目的在于为青少年提供既通俗历史读本。时年29岁的顾颉刚为此耗费了巨大心血,他说,自己“想了许多法子,要把这部教科书做成一部活的历史,使得读书的人确能认识全部历史的整个的活动,得到真实的历史观念和研究兴味”。 这本书写成后,胡适亲自担任校订,由此可见通过历史来启迪民智,在这些文化巨匠心中的分量。本书出版后先后印刷了50多次,是民国时代影响大的历史读本。 一、《中国史读本》共分六编:第一编总说,第二编上古史,第三编中古史,第四编近古史,第五编近世史,第六编现代史。适合初级中学分科教学之用。 二、历史应当注意事实的因果,不能拘于朝家的更迭。所以《中国史读本》的编次虽分史期,而叙述的单位却自为起迄,不依从前那样的断代。 三、时代精神是历史的主眼,如民族的分合,政治的设施,社会的风尚,学术的嬗递,凡足以表现当时的特征而影响及于后世的,《中国史读本》便取材于此,都为简单的系统的介绍。——一有详述或指证的必要时,并另辑附文来说明它。所以并不把定什么中心,胶执着教学的对象。 四、《中国史读本》用公元纪年,并分附当时当地的年号,——如三国时吴事用吴年号,南北朝时北齐事用北齐年号等,——俾时间的距离较易捉摸,而历来的正统观念可以借此打破。——不附帝王的世系表,正因此故。 五、教学历史要的条件,在唤起一般的想象。所以《中国史读本》于政治活动牵涉到的人名,大多系以当时的职位,称谓便也随时改变;——如刘邦的递变为沛公、汉王、汉高帝等,——一以见当时的政治组织是怎样;一以见那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究占怎样一个地位。所有当时称引到的地名,则就不甚习见的附注今称,以资比照。如有必需大体说明的地方,并插入历史地图,略见沿革的一斑。
汉代学术史略
“指示新潮底趋向,测定潮势底迟速”,这十四个大字就赫然写在人民出版社创设通告上,成为办社宗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版宗旨的表述也许有所不同,但宗旨的精髓却始终未变!无论是在传播马列、宣传真理方面,还是在繁荣学术、探索未来方面,人民版图书都秉承这一宗旨。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批为世人所公认的精品力作。有的图书眼光犀利,独具卓识;有的图书取材宏富,考索赅博;有的图书大题小做,简明精悍。它们引领着当时的思想、理论、学术潮流,一版再版,不仅在当时享誉图书界,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苏州史志笔记
暂无简介
宝树园文存
顾先生一生所写文章,除收入《古史论文集》、《民俗论文集》以外者,均收入该部分。宝树园原系顾氏先祖所建花园,先生苏州故居即建于此园旧址,故以名集。其中不免“琐屑之言”,甚至包括一些启事、广告、合同等。依照分类编年的原则,《文存》分为“学术编”、“教育编”、“边疆与民族编”、“文化编”、“政治及其它编”五编。
吴歌·吴歌小史
江苏自古以来为人文荟萃之地,流传至今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本书是研究中国方志学、民俗学、考证学、吴文化史、吴方言、旅游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等学科的重要参考资料。
妙峰山
暂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