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桂海越裔文化钩沉
中国南方越人古称百越,文化灿烂,源远流长,是水稻栽培及海洋文化的创造者。本书是作者从事中国南方越裔族群文化研究近30年的论文结集。共分五辑。第一辑“民族文学与民间文艺”;第二辑“壮族布洛陀文化与民间信仰”;第三辑“桂海越裔文化考察及其他”;第四辑“民族古籍理论与实践”;第五辑“评介文章辑录”。作者运用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文艺学、语言文字学、哲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综合交叉研究,书中对南方越裔族群文化的独到阐释和学术探讨,具有开拓意义和创新价值。
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承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历史上,壮民族创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传承至今,为中华民族文化增光添彩。本书内容涵盖:壮族地区古文化遗存;壮族物质文化;壮族制度文化;壮族精神文化;壮族文化传承与传播。对壮族各种形态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地阐述分析介绍,内容丰富、材料新颖、理论前沿、条理清晰,传统与现代结合,学术与普及兼具,是当下关注壮族文化传承发展各阶层读者的必读之书。
壮族麽文化研究
壮学是在传统壮族研究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新兴的概念,是一个新时代的学术话语。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西壮学学会的成立,而逐步步入学界视野的。它的产生和成长是学术发展的必然,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它的构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全国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和四川等省区。据1982所统计,广西有壮族1233.2万,占全区总人口3642万的33.8%,占全国口的90%以上(1990年广西壮族人口1415.42万)。主要分布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还有一部分散居于区内的66个县市,壮族分布地区约占广西总面积的60%。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历史上,曾仿汉字创造了方块壮字,称“土俗字”。解放后,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壮文,并逐步推行。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从壮族聚居的柳江、来宾等地发现大量原始文化遗址,证明远在旧石器时代的后期,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据古籍记载,最早居住在今广西境内的有“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等部落,今天的壮族就是由这些部落发展而来的。壮族的自称有“布壮”、“布侬”等二十多种。解放后,统一称为“僮”,后改为“壮”。
广西民族风情典录丛书:壮族民俗风情
八桂大地世世代代发扬和传承着的民间民俗文化,凝聚着厂西各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的真、善、美。《广西民族风情典录丛书:壮族民俗风情》采集有关广西主要世居民族壮族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加以整理编写,内容包含欢乐的劳动场景、瑰丽的生活画面、缤纷的岁时节日、庄重的民族礼仪、愉悦的游艺民俗、璀璨的民族艺术等;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代表性,使读者从中感受到广西经典独特的民俗风情。
当代中国学术文库:岭西族群民间信仰文化探究
岭西是一个地理文化概念,源于唐代在广西设立的岭南西道。岭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自古至今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居住。《当代中国学术文库:岭西族群民间信仰文化探究》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宗教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化生态学、比较研究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在扎实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岭西族群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中的天琴信仰、花婆信仰、师公信仰、刘三娘信仰、龙母信仰、伏波庙会、绿珠信仰、寒山庙会等专题,进行宏观审视和微观探析,通过理论阐述和实证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全书视野开阔,案例经典,理论方法新锐,观点创新独到,是作者在民族民间信仰领域长期积累、辛勤耕耘、潜心研究的新成果。
壮族社会民间信仰研究
《壮族社会民间信仰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宗教社会学、民族志、田野调查、信仰生态学和比较宗教学等研究方法,就壮族巫觋信仰,麽教信仰,师公、道公信仰等专题,对现当代壮族社会尚传承的各种宗教信仰现象,进行专题性和综合性的考察与研究。本课题对于探讨当代中国各民族多元宗教信仰融合的现状与发展规律,构建当代中国民族宗教学理论体系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各级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引导民族宗教信仰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服务,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增进各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