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书名中的结果
共 23 条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本书初名“中国思想里几个普泛论题”,属于钱穆先生在台北的几次讲演集结而成,包含“道理”“性命”“德行”“气运”四部分,以及“补篇”。钱穆先生撰写此书,意在拈出当时中国社会人人习用、普遍流行的观念与名词,由此上溯到全部中国思想史,由浅入深,凭众所共知共喻,阐述此诸观念诸名词之内的含义,及其流变沿革,相互会通。
当代中国法哲学的基本问题
本书是《当代中国法哲学的使命》、《当代中国法哲学的反思与建构》的第三部。作者认为,当下中国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法学时代,从知识论上看,它是继子学时代、经学时代和理学时代之后的第四个知识时代。作者提出了新道统论的法哲学主张,新道统论就是为这样一个全新的法学时代进行系统论证的法哲学。全书围绕这一法哲学新主张,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进行了阐释。
境界与超越——东西文化的形而上对话
1人今日阅读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高度评价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真正有生命力及其独特价值的内涵,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对心性、自然、天道及其关系的基本认定,提出了东方境界论超越模式,强调了三个要点,即内在超越性、境界层次性、圆融互即性。
多元与共在:文化观初论
文化观说到底是人们对文化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这是文化及其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同时,大变局中的世界文明冲突加剧、多样性文化相互激荡;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需要文化繁荣兴盛,需要理性、坚定的文化自信,需要为人类贡献更多思想智慧。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文化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的要求。客观地说,本书可以说是顺应、贯彻这一要求的绵薄努力。
慎德研究:以儒家传统为中心
本书以儒家伦理文化为基本的研究视阈,对“慎德”的一般意义、道德内涵、历史演变、伦理结构、基本原则、个体修养、政治实践进行了理论阐述。分析了传统“慎德”的历史影响和现代价值,将“慎德”置于当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赋予其新的伦理精神、道德内涵和理论内容,并总结了“慎德”在中国道德结构中的地位、特点及其重要性,对其未来发展趋向进行了展望。
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论
《中国古代文论纲目体系论》由导论:中国学问大传统与古代文论纲目体系;“道”论;“圣”论;“文”论;“闻道”论;“诗教”论构成,主要包括:中国礼乐文化精神与文学观念之形态;中国心性哲学的特质与古代文论的纲领;综论作为纲的“道”等。
认识与价值
人的存在过程无法回避认识与价值的问题。这里所说的认识既以敞开世界为指向,也包括对人自身的理解,价值则首先涉及世界对于人的意义。一方面,广义的认识不仅以认知为内容,而且也关乎评价,后者与价值具有切近的联系。另一方面,价值向认识过程的渗入,则使认识一开始便不仅仅涉及本然的对象,而是与人自身的存在息息相关。在认识世界与认识人自身的过程中,世界之在与人的存在、知识与价值难以彼此分离。
治史三书(增订版)
3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1.9%
钱穆的得意门生、“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台湾“中研院”院士严耕望毕生经验倾囊相授。两岸三地历史院系公认治史入门必读,内容涉及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纪念严耕望诞辰100周年增订版;新增2万字《钱穆传》大陆首发。行销35年经典升级•特约导读•专名索引。《治史三书》是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以个人治学心得为基础,融合梁启超、陈寅恪、傅斯年、钱穆等几代史学大家的治史经验著述而成的一部史学方法论著作,被认为是“金针度人”的治学入门书,语言质朴流畅,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4.1%
1974年,八十岁的钱穆先生追念亲恩,成《八十忆双亲》一书,八年后又成《师友杂忆》。这本书即两书之合刊,并收入附录文字十二篇。 《八十忆双亲》中,先生追忆了祖父、父亲、母亲、兄长的一生,他们言传身教的精神成为钱穆人格的一部分。作《师友杂忆》时,先生双目已不能见字,回念求学时所遇各位老师,和辗转任教于小学、中学、大学的经历,以及钻研学问的心路历程,感慨万端。 从果育小学到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新亚书院,几十年来世风时态骤转亟变。从这本书中,可以窥见二十世纪国家、社会、风气、人物、思想、学术之变,以及胡适、顾颉刚、吕思勉、陈寅恪、梁漱溟、冯友兰、林语堂、傅斯年等人的侧影记事。先生所追忆庶可使前世风范有所存留,读此杂忆者,苟以研寻中国现代社会史之目光视之,亦未尝不足添一客观之旁证。
说理
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7%
哲学通过说理达乎道。这让哲学与艺术、宗教等精神领域区分开来。说理并非只是展示逻辑的强制力了事,说理需要与向之说者的自我连起来。深刻的道理要透达人心。观念的舞台上,演出着五花八门的主义:个人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科学主义,更不消说消费主义。唱都在唱,但没有互相聆听,热闹之余,我们这个时代始终没有培育起厚重的意义。在没有绝对标准的世界中寻求贯通之理,辨别虚幻与真实,对于思想者来说,还是一件刚开始学习的课业。
《史学史研究》文选丛书(套装7册)(中国古代史学卷、中国近代史学卷、外国史学卷、史学理论卷、人物志卷)
《史学史研究》文选丛书,是发表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文献学和历史编纂学研究成果的专门刊物,由历年来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编的《史学史研究》杂志上的学术论文汇编而成。《中国古代史学卷》上册和下册,由《史学史研究》杂志上中国古代史学部分的重要研究论文汇编而成,其中作者包括白寿彝、侯外庐等史学大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册主要是关于魏晋南北朝以前的史学史研究论文,此时期的研究重点在于凸显魏晋南北朝之前我国史学上的重要研究成果及争论,是我国古代史研究的宝贵资料。《中国近代史学卷》,主要收录了从晚清到现代期间的有关历史的研究和理论。本册图书,不仅是50多来史学史重要研究成果集合,同时更是史学家对晚清以后中国历史的反思,不仅有史学理论角度的创新,更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思考。编者在整理本册时,进行了多次删减,保留了能够体现这一时期的重要论文,对其他史学研究者有不小的帮助。《外国史学卷》是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编的《史学史研究》上的有关外国史学史的研究论文,涉及英文、俄文等多种语言,收录范围广,又非常有条理,对重要的外国史进行了分类整理,基本上覆盖了史学界对外国史学研究的理解,是研究外国史的重要参考。本册图书收录在列的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凝聚了《史学史研究》几十年的外国史研究精华。《史学理论卷》是《史学史研究》文选中有关史学理论的重要分册,集中展现了几十年来有关史学理论的研究论文,这些内容为史学界定量定性分析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还涉及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对于当下历史研究工作者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理论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本册正是史学史研究的规律总结和升华。《人物志卷》上册和下册,是《史学史研究》文选丛书中的一册,主要是汇编了史学史研究上发表的人物专访,力图完整地还原诸多史学大家对于某类史学史问题的观点,以及他们的日常研究过程,展现史学史研究者严谨的工作态度。其中,上卷主要是对杨向奎、蔡尚思等史学名家的专访,是浓缩版的新中国史学发展史。
逆袭民国:最后的士
一部展现民国大师波澜壮阔人生的经典佳作。方若行义、圆若用智、至情至性、国士无双……先生去后,何处再寻真名士!胡适、蔡元培、陈寅恪这种才能优秀、品格高尚的人物,在中华历史上有个词,叫做"士"。始之春秋,终于近代,"士"一般特指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他们重品行风骨、学识才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无论顺境逆境,均保持着独立的人格, 在温和而平庸的年代里,我们再次回望民国,正因为有这么一群人,才让冰冷的历史,还能泛出几分暖意,让痛苦而绝望的年代里平生几许希望。
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二卷 文化、观念与社会思潮
本书为《中华民国专题史》丛书的第二册,着重研究民国建立后,民国的思想文化脉络和发展演变,以及当时的主要的社会思潮,分析民国的文化发展与思潮之间,以及思潮与政治发展趋向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笔花砚草集
1人今日阅读
沈胜衣的草木篇章,内容上注重植物名实的考辨、文献典籍的爬梳,文风上则以演绎幽怀心事的清丽笔触见长,厚实的史料与盈动的情致相缠绵。辑一“寻花访柳的旅程”,为旅行中外各地的植物游记;辑二“草木丛中蠹鱼忙”,乃给花木立传的植物散文(包括一组别开蹊径的农历生肖年植物);辑三“树叶间的书页”,是以植物图书为叙述对象的草木书情;辑四“一个准农人的笔耕”,则写农业经济作物,以及农书、农事的杂文——该辑是其过往花木写作之外的新领域。许宏泉花木画作,朴拙秀雅,清艳野逸,高古典丽,解花有情。 沈文许画,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又合为梦笔生花、砚池润草的美意,故名《笔花砚草集》。
近现代史学流派解析
“近现代史学流派解析”是以介绍近现代中国和西方史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流派为内容,考察中西方历史的观念与变迁、史学的潮流和方向、繁荣与式微、成就与缺陷。解析西方主要史学流派,如西方兰克学派(德国)、年鉴学派(法国)、新黑格尔主义学派(意大利克罗齐和英国柯林伍德)、文化形态学派(德国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英国汤因比《历史研究》)、美国新史学和社会科学新史学派(鲁滨逊《新史学》、卡尔?贝克相对主义、社会科学新史学派)以及西方史学的新领域和新方法(比较史学、心理史学、计量史学、口述历史、影视史学)等,探讨中国近现代变革中的历史诉求和史学流派,如晚清新史学的开端(梁启超《新史学》、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胡适实用主义史学与疑古学派(胡适实用主义史学、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 顾颉刚和疑古学派)、考信学派(王国维、陈垣)、国粹史学派(邓实、刘师培、章太炎)、文化史学派(钱穆、陈寅恪)、社会史学派及其论战和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等,探求人们的内心情绪、思想动态、政治倾向和社会追求,折射时代风云,体现社会变迁,反映文化流变的成果和轨迹,为当代史学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行愿者之歌
《行愿者之歌》是作家马明博参访佛教名山峨眉山之后写下的一部新作。作者借参访峨眉山的契机,以通俗优美的散文体语言,描述旅途中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辅以与景、物、人相关的佛典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启人心智的哲理故事,见出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朝山的起点是金顶,之后一步一步往下走,最后来到峨眉山下桥,朝山结束。作者以足迹所到之处为叙述线索,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写,一边悟。作为行旅者、见证者、记录者,其间种种不可思议的因缘,无法言传。
蓝军战略
世界上最早的蓝军是以色列1966年组建的“外国空军模拟大队”。该部队以一批优秀飞行员为核心,模仿敌军——伊拉克军队的空战动作,并全部按伊拉克军队的导师——苏联军队的方式进行训练。以色列空军通过与蓝军的模拟对抗,大幅提升了歼敌技能,随后在实战中以1∶20的战损比率重创伊拉克。美国随后也创建了蓝军部队,全面模仿苏联军队的训练和作战,苏联军官评价说:“他们看上去比苏联军队更像苏联军队。”这支部队多次获得了对红军演习的胜利。加拿大也建立了TheArgyllandSutherlandHighlanders部队,模拟阿富汗战争中暴乱分子与平民混杂的复杂场景,以提高军队的应对能力。英国则在加拿大建立了BritishArmyTrainingUnitSuffield(BATUS)基地,专门用于红、蓝军实战演习。
合作的文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与社会规范
本书主要目的在于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来探寻人类文明和社会规范的根本特质,进而基于从本质到现象的研究路线来辨识社会伦理和人类文明的实然形态及其与应然本质的背离。相应地,本书研究集中在两大内容:(1)辨折作为应然的规范伦理和作为实然的元伦理,进而引入“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来架通实然伦理和应然伦理之间的联系;(2)考察人类文明的内在本质及其在现实中的异化发展,进而剖析人类文明的产生根源及其演化机制。事实上,由“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扩展和沉淀而形塑了为社会成员广泛遵守的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而社会伦理的不断沉积和凝化又在更大地域乃至世界范围内孕育出强化协作的人类文明。这样,基于亲社会性和“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这一微观基础就可以辨识社会伦理和人类文明的合作性本质,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被践行的广度和深度又可以认识社会伦理和人类文明的实然形态;同时,基于合作性木质,还可以对各种实然伦理和文明进行比较,进而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哲学、现代性与知识论
本书作为作者已有论文的自选集,它由三个板块所组成。第一板块“哲学”收录的主要是有关康德哲学的解释与元哲学方面的研究,以及对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现代化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对现代新儒学的批评。“现代性”研究板块主要集中在对什么是现代性以及有关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解释框架问题的思考,试图从中挖掘出中国现代性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知识论”板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当代知识论问题进行的研究,如对葛梯尔反例给出自己的解释,以及比较集中的对“理解”问题的研究。此外,还包括对传统中国知识论的研究,将它解释为一种“力行的知识论”。
审美生存论
生存是审美的前提、基础和归宿,审美是生存的目标、标准和意义,个体生命是践行审美生存的载体。本源异化、现实困境和教化缺失导致人的审美生存被层层遮蔽。宜重视审美愉悦,发挥移情潜质,拓展审美心胸,提升审美层次,以此重建审美生存逻各斯,通达去蔽澄明、诗意栖居之畛域。
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
1人今日阅读
《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是借助人学的理论视野对人文体育观进行的思想研究和理论建构。全文包括引论和正文共5章。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对西方人文体育思想演进的历史脉络的考察。开篇对人文体育的思想史进行考察,从古希腊文明的整体性及其人文精神的独特旨趣入手,考察西方人文体育的思想源头,经过古罗马人文体育思想的日渐式微和中世纪人文体育的湮没,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体育思想的复苏,直到西方现代人本主义体育思想。从中分析出西方人文体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因素。
《史学史研究》文选:中国近现代史学卷
《史学史研究》通过刊发高质量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论文,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从事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教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发表学术观点的重要平台。《中国近代史学卷》是其中一册,主要收录了从晚清到现代期间的有关历史的研究和理论。本册图书,不仅是50多来史学史重要研究成果集合,同时更是史学家对晚清以后中国历史的反思,不仅有史学理论角度的创新,更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思考。编者在整理本册时,进行了多次删减,保留了能够体现这一时期的重要论文,对其他史学研究者有不小的帮助。
编辑这件事
《编辑这件事,心爱是根本》关于女性 、儿童议题图书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延展记录了作者在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工作期间经历的书、人、事,包括出版大众通识类畅销读物的经验和体会,作者专业又浪漫的做书追求以及在出版过程中收获的苦与乐、愁与喜、滋养与成长,或许能给刚进入出版行业的编辑一些参考,也适合那些择一事、精一业、爱一生的读者阅读。从事任何行业的工作,会不会不重要,爱不爱才重要——心爱是根本。
现代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
本书是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分会的论文集,从教改新思路与新大纲、教学研究与教学模式、英语语言技能的研究与实践、语言学与翻译学等角度,展示教师在各领域内的研究,反应了老师们的教学思考与教学实践,探讨了教师在教学实施中的创新和感悟,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语言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