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书名中的结果
共 7 条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1979年始,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积极参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陈宪章副馆长主持了其时整理上报善本的工作。《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入本馆所藏善本为1500余种,其中宋刻元明递修本1种,元刻本22种,明刻本986种,清刻本232种,其他为稿抄校本。由于各种原因,当时存放于普通古籍书库中的大部分清初刻本、部分明刻本并未上报;宋绍兴二十一年两浙西路转运司王珏刻元明递修本《临川先生文集》、元至元间刻《资治通监》(残本)因未能确定版本亦未上报。以此次上报的善本品种为基础,并稍扩充之,1982年图书馆编印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目》。 20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为展示馆藏精品,加强古籍善本的保管及表彰百年来北师大人,尤其是图书馆人艰苦蒐集的精神,2000年初,图书馆领导决定在校庆之际重新编订并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此后古籍部全力投入这项工作,历时二载,于今告竣。
晚明望族编刊活动研究:以湖州闵、凌、茅、臧四大望族为中心
本书主要通过对晚明湖州闵、凌、茅、臧四大望族的经济实力、科举仕宦、文化素养、人脉资源、藏书著述、刊刻出版、编刊特征、编刊家个案、著名选本与刊本的传播等方面的考察,来揭示晚明江南望族书籍编刊与传播的特征及其意义。四大望族的编刊活动是晚明社会的生动缩影,可藉以观照晚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与士人生态及其文化创造能量。四大望族所编刊的书籍不仅数量庞大,留存众多,而且不少书籍成为典范之本,对中国文化传承与普及有重要意义。四大望族的编刊活动特别强调视觉效果,商业特征明显,反映了从家刻到坊刻这一变化过程,对研究晚明地域文化、出版文化、都市文化、评点文化、科举文化、审美与消费文化等也不无意义。
宋元文学与文献论考
本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南宋书棚本与江湖派研究,涉及陈起等江湖诗人生平事迹考证,书棚本唐人小集等江湖派基本文献研究;第二部分是元代文学文献整理,在对海内外公藏元刻本进行目录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元刻元人别集进行叙录,并对《全元文》所收虞集、杨翮文进行辑佚;第三部分是元代文学文献考证,以个案的形式对伪托虞集的《杜律虞注》、伪托夏天祐的《正思斋文集》、伪托释明本的《梅花百咏》七言绝句进行辨伪,并考证韩璧《云樵诗稿》等稀见元人别集版本的文献价值;第四部分是元诗接受研究,包括日本五山时代与元朝的文学交流、晋安诗派与明末清初的元诗接受、法式善与乾嘉之际的元诗接受。
罗泌《路史》文献学及神话学研究
3人今日阅读
南宋罗泌的《路史》,是一部保存有极为丰富的辑佚资料的神话学著作。本书首次全面且系统地考察了罗泌的家世和《路史》的文献学及神话学价值。考察时,本书以对《路史》文献构成所做的全面细致的梳理为依据,既揭示《路史》文献来源的丰富性及其在辑佚方面的独特价值,又凸显罗泌搜集神话传说资料来构拟上古帝王谱系时,陷于“驳杂而无伦”的困境,非刻意为之,而是受“神话历史”思维的影响所致。
明代文学史料要略
4人今日阅读
本书为明代文学相关文献的总体性概述,涉及的文体包括诗文、小说、戏曲、词、散曲、辞赋、民歌、八股文等,同时对于各体文学相关的批评文献,以及与之相关的史籍、地理书、地方志、石刻史料、子部笔记、年谱与家谱、儒学文献、佛教文献、道教文献、艺术文献、民间文献、书目、索引、工具书以及数据库和在线资源等进行系统梳理和概说,以此为明代文学研究提供全面的文献支撑。一方面,在目前学界尚缺少对明代文学文献系统性和整体性梳理的前提下,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展现明代文学相关文献的总体面貌,另一方面,在当前明代文学尤其是诗文、辞赋、词等研究尚缺少各种评论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的背景下,本课题成果可以为研究者提供诸多研究资料搜集、整理的线索和路径,是开展明代文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沈津文集 沈津书话(全四册)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为沈津先生已刊、未刊与古籍、古籍收藏者、古籍收藏单位、公共图书馆及其古籍部工作人员相关文章的结集,卷一:书人——故人故情怀故宴,收文50篇;卷二:书事——虚舟世界看浮沉,收文50篇;卷三:书论——剔抉大义穷微茫,收文46篇;卷四:书遗——沧海遗珠亦奇绝,收文106篇。 大部分文章来源于沈津先生之前出版的图书《老蠹鱼读书随笔》《书城风弦录》《书海扬舲录》《伏枥集》,以及零散刊发于报刊、博客的文章。
刘盼遂年谱
这是一部较为详尽的刘盼遂年谱,全面反映了刘盼遂的一生,以及有关刘盼遂的一系列事件。 本谱遵循传统学人年谱系年方式,叙述一代国学名师、文献学家语言文学家刘盼遂的一生的治学、教学和个人生活。主要依据材料为学术期刊、报纸、谱主手稿、藏书、学人日记与原始档案。 从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中国第二代国学研究者中的标志性人物,刘盼遂在国学研究领域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学术地位与影响。
东亚坐标中的书籍之路研究
本书依据王勇教授首创的“书籍之路”理论,从多元的视角、以丰富的案例,构建东亚文化交流的独特模式。 本书前4章,中日、两岸学者各抒己见,探索“书籍之路”运用于东亚研究之路径;第5-10章,追踪中国典籍传播的轨迹;第11-16章,考察日本汉籍产生的机制;第17-22章,寻觅流失海外的中国遗珍;最后2章,通过书目实证书籍在东亚的环流。 中国书籍的海外传播,涉及到《论语》《初学记》《玉篇》《兔园册府》以及唐代历本、佛书等;佚存海外的逸书,涉及到西魏写本《菩萨处胎经》、唐代的《天地瑞祥志》以及明代唐寅的诗文等;域外汉籍方面,涉及到《日本书纪》《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此外,梳理《舶载书目》中明人别集,亦颇具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