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书名中的结果
共 90 条
大刀记(全3册)(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9.7%
《大刀记》创作于1975年,共有两部三卷。是中国唯一一部描写鲁北平原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作者郭澄清用扎根乡村的现实主义笔法,用脱胎于中国传统小说的质朴、浑厚的风格,歌颂了鲁北平原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和辉映千秋的历史功勋。作品甫一出版即获得了广泛的影响,也成为一代人不可磨灭的阅读记忆。该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又充分体现了那一代作家的文学才华、历史价值观和美学追求。
中华红色教育连环画:大刀记
《中华红色教育连环画:大刀记》是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支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共同战斗历程的描述,以生动的艺术概括,广阔的生活画面,再现了我军民的鱼水关系,在激烈复杂的斗争中,以众多的英雄形象体现了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这一真理,有力地显示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热情地歌颂了党和毛主席所领导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主要是描写大刀队队长梁永生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的苦难生活和富于斗争精神的坚强性格。表现了旧时代农村的阶级压迫和劳苦群众的反抗。
跨界的文学对话
本书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文学理论与文学文本解读,收录了著者早期文学研究起步到当下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现代学者与研究路径探析,收录了著者曾经撰写的一些有关现代学者访谈和解读的文章;第三部分是写作理论与文学创作实践,收录了著者当年从事大学中文系的基础写作课的讲义。第四部分是理论储备与学报编辑实践,收录了著者对文学研究之外关注管理学等学科资料。第五部分是学术著作与学界学人评论,收录的是学界对著者及其著作的评论性文章。
夕阳拾趣贰
散文集《夕阳拾趣贰》分五部分内容组成。一、童年趣事。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这个阶段,无忧无虑。天特别蓝,水特别清,草特别绿,大自然在朦朦胧胧童年人的眼里没有一点污染,人和人之间,在他们的心里是纯洁无瑕的,是美好的,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和玩耍更是纯正无私的,这部分的内容写出来,再读进去,如蜜脂甜口。 二、成轶事。在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中青年时期是感情用事阶段,有热情有理想有干劲,但也少不了莽撞和各种失误与偏差,也会有追悔莫及的悔恨。从这些跌跌撞撞的行踪中,已经摆脱了童稚,但同时,刻印下了社会印迹,这便是第二部分内容。 三、读文观影后有感。读完·部小说、诗文,不免涌现一些想法看法,随时写下来的这些东西,整理成文,聚成了第三部分内容。 四、对一些社会现象及问题发声感言,这些记录下来的文字就是第四部分的篇篇小文。 五、诗评。
德州运河民生往事
为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德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而成《德州运河民生往事》一书。该书突出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的统战特色,以“亲历、亲见、亲闻”为原则,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作用,以发生在德州区域内的现当代文史资料为重点,以第一人称记述,由当事人撰写或当事人口述他人整理,真实记录运河两岸那些蕴含着人的智慧、情感和生命体验的有温度的故事,展现运河水所滋养的文化与日常。书稿内容丰富,真实再现德州运河文化的精神与神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传奇”传统与20世纪中国小说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围绕着“传奇”的核心概念,爬梳剔抉,穷原竟委,得出了“传奇叙事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国叙事话语及传统”,“已经了中国古代小说本身,早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各种体类、各个阶段难以摆脱的一种叙事模式”。这个看似寻常的看法,其实并不寻常,它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把学界众说纷纭的看法廓清了,把人们犹疑不决的看法确定了。这一研究,实际上是为中国小说在叙事传统上寻找根脉,让人们看到“传奇”在中国小说发展之中的血脉流贯我以为,这一研究所得,委实是中国小说叙事模式与传统研究方面的一个重大收获。
中国当代文学影视改编的民族性问题研究
本书以宽泛的“民族性”范畴为理论框架,以中国当代文学的影视改编为主线,全面分析当代文艺作品体现的民族风格、民族审美情趣,探讨文艺作品在反映民族国家历史、展示中华民族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形成民族认同、构建与传播积极的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为70年代小说拼图:20世纪70年代小说的整理与研究
本书以1972年至1977年公开发表的小说为整理、研究对象,强调整理小说篇目、校对发表时间及版本、考察作者身份、划分小说题材等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主张依靠第一手材料接近文学现场、考察历史细节,从而将对七十年代文学的研究引向“微观”研究。全书分上、下编:上编对七十年代文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进行讨论,依据大量史料细述关于七十年代小说的“故事”,试图绘制七十年代文学的地形图;下篇对七十年代的文学期刊、小说篇目进行了整理、汇编和说明,以期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资料支持。
边缘的激情:中国新文学作家与侠文化研究
在现代中国语境下,新文学作家身居社会边缘,以笔为剑,挑战威权,不断焕发生命的激情,以诗学正义书写诉求社会正义实现,逐渐成长为集文人和侠士于一身的新型“文侠”。本书主要考察中国新文学作家与侠文化的历史性关系,重点探讨他们与侠文化发生精神相遇的具体表现形态和深层意涵。在肯定文学与侠文化结缘的前提下,将新文学作家纳入侠文化理论视域及其现代性流变历程,从整体上勘察他们的侠文化渊源,探究他们侠性心态的生成、嬗变及其时代特征和现代内涵。对代表性新文学作家的理论文本、创作文本和传记性资料进行挖掘与解读,勘探他们与侠文化的精神联系和新型关系,辨析他们对待侠文化的态度、立场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探讨侠文化对中国新文学的独特贡献及其当代价值。本书成果不仅拓展了侠文化研究领域,丰富了新文学研究视角,而且对新文学的生成、发展和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作出了别有意味的阐释。
上海采风(2024年第4期)
《上海采风》月刊的前身为《采风报》,曾经一度风靡全国,发行量达180余万份,居沪上报纸发行量首位。自1991年起《采风报》改版为《上海采风》月刊。2000年起再次改刊,成为全国唯一的以反映都市民俗为特色的全彩月刊,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
暗夜里的灯盏烛光
1人今日阅读
“暗夜中的光”收录了《温柔走进良夜》《赶在黎明前奔跑》等篇目,重在探究个体的心灵;第二辑“大地上的事情”收录了《父亲拔了输液器》等篇目,多为回忆父亲、姐姐等亲友间的情感互动;第三辑“木镇风物记”收录了《替一只苍耳活着》等篇目,重在描摹乡土风物。
跟着诗人回家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9%
本书稿为非虚构+访谈的集合,即作者林东林跟随七位当下著名诗人(张执浩、杨黎、臧棣、蓝蓝、余怒、陈先发、雷平阳)重访故里的非虚构文字,以及林东林对七位诗人的长篇访谈。重访故里包含了现实的重回故乡,以及精神上的还乡,七位诗人均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这一代人普遍经历了离开、出走等主题,暗合着当代中国三四十年来的巨变,在这份变革当中,诗人何以成为诗人,故土在现实中即精神层面意味着什么,是本书访谈中重点呈现的问题。同时七位诗人对个人的诗学之路、创作心得、新诗美学等专业话题均有深入的阐述和独特的表达。
千古谚语大观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3.7%
谚语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富于高明的语言表达技巧。笔者个人认为谚语的妙处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藏谋略于只言,指迷津于片语,以微言见大义,以前车为后鉴。
小学生作文景物描写辞典
2人今日阅读
本书主要包括:绘景篇、状物篇。
生产队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围绕着放羊老汉命案的是是非非,描写了上世纪70年代农村的众生相。 用悬疑小说的形式,来写传统小说,描摹了那个时代农村各种典型人物:只手遮天的生产队长,以权谋私的保管员,梦想当兵的民兵排长,被知青抛弃的村姑,混得风生水起的二流子,骗术高潮的神婆子,足智多谋的老秀才,卖弄风骚的记工员,树大根深的贫协主任,孤苦凄凉的逃荒女子,能说会道的媒婆,遭受欺压的老实人…… 本书再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场景:放忙假、推荐上大学、部队拉练、知青上山下乡、煤矿招工、挖地道、返销粮、鸡屁股银行、生猪收购站、供销合作社、医疗站、民办教师、批判会、忆苦思甜大会、巨大的城乡差别……
银幕内外的记忆
《银幕内外的记忆》通过对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众多老艺术家的回忆,从点点滴滴的工作、生活琐事中,生动地展现他们的人品艺德,为后辈留下一份珍贵的做人从艺的史料,给人们树立一个做人的标杆。
冷门知识大全集II
本书从科学、历史、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搜罗那些交较为生僻、不广为人知但又有意义、有趣味、有研究探讨价值的知识,编辑成书,给读者以启发和教益。
《汉语大词典》研究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大型汉语语文词典。本书是对该词典的专门研究,由六部分构成:一、引言;二、《汉语大词典》特点简论;三、《汉语大词典》订补;四、《汉语大词典》未收词语例释;五、关于《汉语大词典》修订的理论探讨;六、结语。书中指出《大词典》在立目、释义、书证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订补意见,订正条目和补收词语总计约2000条;并在词典学理论指导下,对《大词典》作了深入考察和专题研究,提出数十条修订完善《大词典》的策略和建议。
见证旅途
作为一个普通个体,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生活这本无字的书却赋予了我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记忆,我曾在社区的各个角落里摸爬滚打,人生充满了起起伏伏,仿佛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故事集,其中即有令人捧腹的趣事,也有让人梁思的感悟。 我热爱记录喜欢用文字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这些故事或许并不宏大,但它们是人生中的真实写照,是我与这个世界上的交流与对话 对我来说,用文字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不仅是为了回味过去的点点滴滴,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我的人生经验,我深知,朴实的语言能触动人心,才能让更多人产生共鸣。 因此,我将继续用文字讲述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世界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我希望,通过我的故事,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和感悟,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励耘语言学刊(2021年第2辑)
《励耘语言学刊》原名《励耘学刊》(语言卷),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语言学类重要学术集刊。2005年创办,每年2辑。本集刊主要刊载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精品成果,稿件具有前沿性和学术价值,或属原创性理论,或为原始性资料,或者具有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刊已被遴选纳入CSSCI集刊收录名单。
清代藏学汉文文献词汇研究
藏学汉文文献指的是用汉语记载下来的有关西藏和藏事的专门著作、专题文献,以及汉文古籍中大量散而不聚的涉藏资料。清代藏学汉文文献是有清一代在经营、管理西藏的过程中产生的文献。本书从词汇角度对藏学文献展开研究,对清代词汇的发展作了一个生动的抽样描写,对汉语史、汉语词汇历史研究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它也将有助于对清代社会历史和文化习俗方面的研究,可以为语文辞书的编修工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同时对于藏学汉文文献的整理与文本校释的基础性工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影视戏剧思辨录
本书是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影视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两个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戏剧影视学一级学科学科带头人周斌老师的论文集。其中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所发表的各种论文、史话、访谈、演讲和序跋等文章,反映了作者这一阶段在学术研究等工作的实绩。
枣庄抗战文艺研究
本书以反映枣庄市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为研究对象,全面地、历史性地展现它们深刻的思想意蕴和多彩的艺术风貌,向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内容主要包括:全国知名作家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研究,以及由之衍生、改编的其他艺术形式作品——电影《铁道游击队》、电视剧《飞虎队》、舞剧《铁道游击队》、连环画《铁道游击队》的研究;山东省知名作家向春、毕四海、倪景翔、张继、闵凡利等枣庄老中青三代作家抗战题材的小说研究;以台儿庄大战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话剧、报告文学等文艺作品研究。
变与不变:泥河村礼治传统的转型
乡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缩影,一部乡村的历史变迁史也是中国社会的变迁史,中国地方差异巨大,尽管我们很难把握宏大的中国社会变迁脉搏,但是可以通过讲述一个乡村的变迁去描摹中国社会。本书基于乡村社区治理的思路,以泥河村为研究对象,引入历史的视角,从泥河村的家族体系入手来探讨村庄的权威结构和治理方式,探讨20世纪上半期家族权威体系的崩溃及乡村社会文化秩序混乱的原因,进而探讨中国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
长恨歌(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7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5%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本书荣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并于2000年获得我国文坛上最具荣誉的大奖——茅盾文学奖。
中国文化1000问
8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5%
本书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宫廷规则、朝政职官、科技奇闻、兵法军制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
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大全集
2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8%
本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从名家政治、职官制度、教育科学等二十多个方面介绍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是了解和掌握国学常识的理想读本。
三里湾(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5.3%
《三里湾》1955年初版。小说围绕着三里湾农业合作社秋收、扩社、整党、开渠四项工作,描写了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全四户人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纠葛,反映了农村中先进与落后力量的冲突,展现了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农村生活的风貌。小说结构上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语言生动、朴素、风趣。人物设置及性格刻画精到有味。
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中国文坛纪实(修订版)
2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5%
本书收录了作者多年积累和访谈而得的13篇文章,及11篇追忆当年采访和幕后花絮的“题记”,所写都是读者较为熟悉的现当代文坛“名角”:俞平伯、沈从文、老舍、丁玲、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严文井等。根据当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和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1949年后中国文坛的真实面目,以及众多作家在大环境发生转变时痛苦的心路历程。这些强大而可畏的真实纪录,使那些尘封的如烟往事得以鲜活呈现,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晴圆缺和风云变幻。
林海雪原(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1%
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林海雪原》一直被视作“革命通俗小说”的典型代表,并被誉为“新的政治思想和传统的表现形式互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更是整个“十七年文学”发展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小说作品。
保卫延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2%
本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作品。小说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连队参加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历史画面,塑造了解放军各级指战员的英雄形象,揭示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战争胜利的内在力量这一思想命题。
艳阳天(全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4%
通过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勾勒出农业合作化时期蓬蓬勃勃的生活画卷,精细地刻画了农村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性格,热情地歌颂了在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小说的情节曲折丰富,结构完整紧凑,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语言朴素晓畅,显示出鲜明的艺术特色。
巨龙的颂歌:世界奇幻小说简史(典藏版)
1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5.4%
·拉兹、骑桶人、潘海天、谭光磊、拉拉联袂推荐; ·奇幻文学里程碑式作品《冰与火之歌》译者屈畅,以剑为笔,以魔法为墨,在巨龙的背脊上写歌; ·致敬大师,致敬经典; ·全新修订版本,十年诚心之作。 想象伴随着人类从远古走向未来,而我们这趟现代奇幻之旅,意在阐述建筑在想象基础上的“现代奇幻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刻画那一个个文学意义上轮番登台的英雄儿女,描绘那一部又一部名垂青史的奇幻巨著。 此典藏版,除补充和完善初版九大章节勾勒出的西方奇幻发展盛况之外,作者大书特书,增加八万字新章节,将规模庞大、自成格局的中式奇幻文学和文化娓娓道来。
东藏记(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4%
《东藏记》是当代女作家宗璞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小说《南渡记》的续篇,首次出版于2000年。该小说人物以明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樾,夫人吕碧初和女儿孟离己、孟灵己等一家人为轴心,放射至孟樾教授的亲朋好友同事周围近百人,写出从京城南下的一群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中的个人遭遇、情感经历,以及心灵成长的历史。该小说用温情的笔调,来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博大胸襟。2005年,《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当谈到教育时,我们该思考什么?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0.2%
教育不是一场比赛,更不是为了竞争,教育是人生存发展进步的阶梯。教育可以没有起点,也无需特定的终点,你甚至都不一定非要上一个华丽的赛道,但它必须要让孩子成为人,让人找到进步和向上的可能。 教育无关乎标准,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终生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如果教育必须要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给孩子以希望和未来。 在这些故事里,有一些“异类”但动人的教育的故事。本是村庄深处留守儿童的小学校,一不小心被办成了北上广都争相送孩子来的网红学校,只因为他们的教学理念更尊重孩子和自然的天性;为自闭症开设的职业学校,耐心地给予每一个孩子独立生活的秩序;教年轻人谈恋爱的大学教授,苦口婆心地传递新恋爱婚姻的正能量;还有全国首家少年法庭的审判长,为了孩子,将父母送上审判的法庭…… 所有这些故事,都有着令人动容的震撼感,他们本是普通的人,但都是将教育当成了人生的使命去活的人。在他们的故事中,你或许会懂得教育的本质,和它纯粹得颤动人心的力量。
苦菜花(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8%
《苦菜花》以山东昆嵛山地区的农村为背景,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如何同日寇、汉奸、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故事。在这里,有双双受难、至死不屈的夫妻;有在敌人面前,宁愿牺牲自己的丈夫,却挽救八路军干部的农村妇女,这些英勇斗争的人们,经历了长期艰苦的过程,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文坛风云录
4人今日阅读
书中作者“回忆与思考”了文坛上一些文人之间的过往、文学史上的重大问题及事件、文艺方面重大问题讨论的经过。尊重历史、事在求实,真实具体、“原汁原味”是作者写作的主旨。由于作者“长期在中央宣传部工作,直接参与过文艺方面重大问题的讨论,接触到一些值得注意的材料”,故部分回忆文章提供了一些第一手有价值的材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万山红遍(全2册)(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9%
《万山红遍》是黎汝清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上下两卷。写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党领导的一支红军队伍,遵循毛主席开创的井冈山道路,在祖国南方某山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英勇故事。作品以饱满的革命激情,以具有典型性的英雄形象,说明井冈山道路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同时也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面貌和复杂的革命形势。该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又充分体现了那一代作家的文学才华、历史价值观和美学追求。
生于1958
本书是一部二十世纪中叶的个人生活史。全书以散文的笔调,从不同侧面回忆了作者人生的前二十年,讲述故乡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自己的成长经历、读书生活,各种农活的劳作方式,家乡的特色吃食,父母的辛苦撑持,乡人的喜怒哀乐,自己青年时代的苦闷、向往直至考上大学改变人生的经历。全书以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变迁为背景,展现了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命运。
美棠来信:我们一家人
6人今日阅读
1973年至1979年,饶平如下放安徽,毛美棠留在上海照顾家庭。不久,家中年长的孩子们也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江西下乡。分散在各地的家庭成员,唯一连接他们亲情的,是一封封往来两地的家书。本书收录了饶平如在1973年到1979年之间收到的来自妻子美棠和孩子的71封家书。在通讯不便的年代,一封封家书里,他们互相汇报生活近况,通报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给对方出谋划策,家书支撑他们度过了三地分散的艰难时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发展简史以及各类文体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选文注重美文、人文、教育、爱情、亲情、友情,粗线条勾勒简史,重点突出作家和作品,作家直接打通现当代的时间界限和文体的界限,凸显小学教育专业的需求,注重文学涵养心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成人与成才并举。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一共三十二章,上编主要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简史,第一章为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第二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发展简史第三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发展简史第四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散文发展简史第五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戏剧发展简史下编主要介绍作家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