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书名中的结果
共 18 条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一部简明通史,《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内容上自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与文明起源,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这本书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可供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
简明历史系列(套装共6册)
1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4%
“简明历史系列”共包括6个分册,分别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简明中国宗教史读本》《简明西方美学史读本》。
中国共产党历史简明读本:1921-2016
1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7%
学习党的历史,总结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牢固的精神支柱。本书完整系统地回顾了从20世纪初至今的党的历史,重点解读了党的历史各个阶段的重大会议、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力图向读者全面展现党从萌芽到壮大的全图景。
中国历史简明读本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2%
中国历史的轨迹——历史曾这样走过来一、一乱一治话循环久合必分,久分必合。这是中国历史的传统讲法。
李文海文集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原党委书记李文海教授,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与教育家。他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开拓者,是新时期中国灾荒史研究的奠基者,是新中国清史纂修工程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他长期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的主要领导,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有突出的贡献。《李文海文集》全面展示了李文海教授一生的学术成就和教育思想。它的出版,对于推进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对于,弘扬中国人民大学的优良传统和大学精神、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简史: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4.1%
本书是一部以中国学者视角观察世界历史,全面展现中国人世界历史观的大众读本,用简明易懂的文字阐述人类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脉络,阐明人类历史从相对孤立到紧密联系的演进,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势。本书基于充分、客观的史实,丰富、确凿的史料,力求科学呈现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过程、不同地区的相互联系、各国人民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全面展示中华文明与世界各文明互学互鉴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真实揭示世界各国人民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研究
该书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思想,主要回答三大问题:其一,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什么?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原理。其二,如何用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反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构成了现代中国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的真实内涵。其三,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回应当代的现代性思潮?这凸显了全球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和中国现代性的时代特征。
中国公共史学集刊·第三集
公共史学(PublicHistory)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史学派别,至今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史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中国史学界已经从关注公共史学向发展公共史学转变,已有众多史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投身到倡导、实践公共史学的行列中。美国等公共史学比较发达的地区,早已产生了很有影响的公共史学类专业刊物,但是作为史学大国的中国,还没有一个相对专业的学术刊物。这一辑刊可以为中国公共史学发展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推动中国公共史学健康发展。《公共史学集刊》第三集将汇集有关影视史学的一批作品。
草地开发与土地利用
土地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手段,是人地关系演绎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农业文明时期的乡土单一结构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再到生态文明时期的多元共生结构的转变正是目前世界各国土地开发利用正在经历的实践进程。鉴于中国的土地开发已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未来土地利用空间重组将面临改善和提升土地整体产出质量的巨大挑战,其中草地资源的有效开发是实现预期目标的一大关键,这正是本书撰写的核心要义所在。根据国家土地资源开发与空间重组的实际,本书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国家人地关系演进的趋势判断,揭示国家土地资源的本底特征与未来空间重组基本取向;第二,依据物质能量产出效益最大化分析,探讨草地开发在国家土地利用空间重组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通过生态压力承载综合评价,探讨我国现代化草地资源开发的模式、途径及风险。
陈先达文集(全14册)
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2%
本书计有14卷,系统全面收录了陈先达的十四本著作(其中8本曾在我社出版)。包括学术著作集6卷(其中2卷为合著),分别为:《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问题中的哲学》、《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合著)、《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随笔文集8卷,分别为:《漫步遐思》、《静园夜语》、《哲学心语》、《回归生活》、《宜园杂谈》、《史论拾零》、《散步·路上》、《我的人生之路》等。
分类阅读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0.7%
本书借助《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非常成熟的“分类阅读”理念,从“读物滋润人的心灵”的阅读文化学心理角度,具体叙述了如何依据图书分类的原理,根据不同读者群体,务实精准地进行读物家庭推广、读物社区推广、读物校园推广等具体实践的方法和建议。
瞿林东文集(套装共十册)
1人今日阅读
本文集是瞿林东教授关于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领域代表性论著的集结,内容既涵盖史学理论、史学批评、史学功用、史学史纲、史学史志等基础性理论著作,也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20世纪中国史学、中国史学重要人物与20世纪中国史学关系等专题性著述,全面反映了作者四十余年的治学历程、研究路径,对于了解作者的史学观点及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理论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敦煌法学文稿
世界显学敦煌学是一个多学科集合体,敦煌法学是敦煌学的一个学科部门,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敦煌法学与敦煌学同步产生,历经百年发展,但至今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为此,本书及其姊妹篇《敦煌古代法律制度略论》及其他系列著述,旨在构建敦煌法学基本学科理论体系。本书阐述了敦煌法学的概念、特征、研究对象与范围、要素与结构、敦煌出土法律文献的组成、历史文化背景、价值与现实意义、研究方法与成果综述等,以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察的眼光,进行一次新的、系统完整的综合,从而弥补敦煌法学的缺失,建立敦煌法学新学科,开拓敦煌学的研究领域,也为传承优秀法律文化、为当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滋养。
“一带一路”与中国故事
本书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18年年会暨“一带一路与中国故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文集收录了中国、塞尔维亚、哈萨克斯坦的专家学者共25篇论文。论文围绕“概念梳理与理论建构”“跨国人物与国际关系”“文化环流与从文地理”三个板块,在“一带一路”视域下从地理概念到文化符号,从人物到故事,从外交博弈到经贸关系,多学科交叉探索、互相启发,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前沿动态,实现了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推进提供了有益的学理依据与现实启示。
中学历史教学(2023年第7期)
1人今日阅读
一册在手,教学无忧,用了都说好。《中学历史教学》创刊于1956年,由教育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华南师范大学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是全国基础教育类重要期刊,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四大期刊之一。选稿不收任何费用,质量第一,保证杂志的高品质。主要栏目有学术茶座、教师发展、课程研究、教学研讨、学生学史、学业评价、史海观澜等,从课程、教师、教材、考试等多维角度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实用贴地气。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外一种(第2卷)
本文集是瞿林东教授关于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领域代表性论著的集结,内容既涵盖史学理论、史学批评、史学功用、史学史纲、史学史志等基础性理论著作,也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20世纪中国史学、中国史学重要人物与20世纪中国史学关系等专题性著述,全面反映了作者四十余年的治学历程、研究路径,对于了解作者的史学观点及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理论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公众史学读本
全书共16讲,其设置的逻辑安排是:第一讲是导论。第二至十讲是当代公众历史记录,先谈历程与历史,强调当代公众历程必须转化成文本历史。接着分三大方面来思考,一是书写对象的扩大,由大人物而小人物,涉及小人物的三种建构单元个人史、家族史、社区史。二是参与人群的扩大,由小众而大众,由代理而自理。三是参与方式的扩大,由传统文献到口述史、影像志、纪录片。第十一、第十二讲是公众文化遗产,涉及公众历史档案与文化遗产保护。第十三至十六讲是通俗史学,涉及通俗读物、历史影视剧、专家通俗讲史、公众通俗写史三大方面的生产与消费。每一部分的体例由概要、课堂、文选、实务四大部分组成。中国公众史学读本编纂的突破,教材编纂体例的突破,教材建设理念的突破,由教材而读本,由阅读式读本到研讨性读本,适应了探究式教学的新常态。完全适应新形态教材的建设要求,因而是值得编纂与出版的。
社会形态的演进
社会形态史是历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而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却研究得很少。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五形态说”,并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发展演进顺序安排写作结构。全书共五章,分别考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运用大量史实,阐述了各社会形态的基本面貌和本质特征,展示世界各有关地区历史发展异同,从整体上揭示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的大趋势。本书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原则,坚持守正创新,在广泛借鉴中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一系列重要学术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思路。
我从延安来
《延大,梦想开启的地方》——采访原国务院参事 忽培元3《逐梦催化 科技报国》——采访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催化技术研究部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吕剑4《一代“烯王”的成长之路》——采访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 教授博导 郭守武5《延安大学给我不竭的动力》——采访上海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教授博导 白延琴6《延安是我的第二故乡》——采访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新兴能源科技公司 副总经理 马行美7《脚踏红色沃土,做坚定的信仰传播者》——采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副院长教授博导 照耀宏8《我把他乡当故乡》——采访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 教授博导 周维东9《梦想要靠自己去实现》——采访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 教授主任医师 王英杰10《尽心科研,尽情生活》——采访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 教授 李建郎11《“读书做官”还是“读书做士”》——采访陕师大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六个一批”人才 教授博导 寇东亮12《理想信念是人生路上一盏永恒的明灯》——采访西安石油大学 副校长教授 李华13《因热爱而学习 因兴趣而进步》——采访鲁东大学 副校长教授 亢世勇14《陕北是根 延安是魂》——采访国防大学军队司法工作系 教授博导大校 张山新15《延安是我梦开始的地方》——采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研究所 教授博导 欧周罗16《延安是我心中的净土》——采访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 教授博导 曹立17《杏坛树人毕生愿》——采访陕西师范大学 副校长教授博导 任晓伟18《为中国文学清扫出一条鲜花盛开的道路》——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研究院 李建军
张海鹏先生八秩初度纪念文集
张海鹏是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学者之一。本书是为庆贺张海鹏先生八秩初度而出版的论文专集,共收录张海鹏先生的学生论文25篇,涉及清史、中国近代史、当代中国史、中外关系史、史学史、台湾史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张海鹏先生宏阔的学术视野。本书还收录了张海鹏先生的学术人生自述、访谈录和自订年谱简编,均有助于了解张海鹏先生80年的生活状况、治学精神与理想追求。
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
《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中国社会调查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中国社会调查简史》的配套用书之一。《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是一部以史实为基础,以故事为主体,以评析为灵魂的关于中国社会调查历史的知识性、普及性、趣味性读物。它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传说、历史文献、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中选择了60个对象,采用“故事来源”“故事概述”“故事评析”“原文和注释”的形式进行记述和评论。它的编写,力求标题新颖、有吸引力,故事生动、有趣,文字通俗、简明,评析突出社会调查视角。编写这部《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的目的是,丰富和扩展对中国历史传说、历史文献、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理解,加深和提高对中国社会调查历史的认知,宣传和发扬中国历史上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