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书名中的结果
共 21 条
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6.8%
《谣言》是传播学领域的一本名著,在对公共舆论的探讨上有重要的地位。作者经过数千次电话调查,搜集了无数各种各样的谣言分析研究的结果,阐明了人们只有掌握了谣言的规律,才能找出控制它或者反击它的办法。作者充分运用了“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生动地论述了谣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作用。作者搜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法国流行的种种谣言,阐述了他们的起源和流传路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们、人们是如何利用谣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还分析了谣言在明星制度、政治、金融、商业行为中的作用,不仅着眼于谣言本身,更对谣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与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当代中国网络谣言的社会心理研究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9.5%
该书尝试对传统谣言理论进行借鉴与修正,力图把网络谣言放在中国的社会心理和情感结构中考察,全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篇、实证篇和应对篇三个部分。理论篇对网络谣言的基本理论如概念、变量、类型、传播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实证篇主要围绕网络谣言自我净化的影响要素、恐慌型谣言与集体行动、泄愤式谣言与情感动员展开。应对篇针对当前学界提出的各种应对策略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反思,由此提出新的对策。
“微时代”的文化与艺术
近年来,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影响下,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在经历深刻转型。短短几年时间里,一种更为碎片化、快餐化、泡沫化、平面化,同时却也更为开放、更为多元、更其主体间性的语境逐渐生成——这一全新的文化趋向,构成我们今天讨论“微时代”并试图从学理层面给予爬梳和展望的基础。在“微时代的文化与艺术”这一大的主题框架下,本书一共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微时代的文化与文学“、“微时代的影视艺术”,“微时代的传媒与社会”,以及“微时代的日常生活“。这四部分涵盖了从虚拟世界的文学、影视艺术到现实社会的生活与传媒,其目的在于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微时代”正在发生的文化变革。
新媒体与社会(第26辑)
以5G步入商用为标志,中国已从互联网的“上半场”——信息科技时代,进入互联网的“下半场”——数字科技时代,本辑《新媒体与社会》解读5G时代可能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变化。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本辑特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题,展开风险传播、舆论引导、危机应对等多维层面的思考。本辑“学术沙龙”“个案研究”汲取了最新学界研究成果。“研究报告”则对2019年网络流行语状况进行了研究。
汉代的谣言(修订版)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2%
《汉代的谣言》首版于2011年,一出版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十余年来依然散发着持续的学术影响力。作者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汉代文献,再次发现、辨析其时语境中的流言、讹言、谣言、谶言、谶谣、神话、传说等言论信息,系统梳理、科学辨析了谣言类言论信息,如何参与并塑造了汉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政治语境和思想文化,为读者和学界了解汉代的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也为汉代谣言如何生成、传播与流变之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史料和严密的论证。其英译版Rumor in the Early Chinese Empires获中华学术外译基金赞助,2021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阔别十年之久,《汉代的谣言》(修订版)即将和读者见面。本次修订工作将再现该书的学术魅力,针对这些年来读者、学者和专业书评指出的瑕疵作了一些技术性修正,同时也对汉代谣言案例增加了更多的补充考察。
重庆大学法律评论(第四辑)
《重庆大学法律评论》是由重庆大学法学院主编、以书代刊的连续出版物。每年1-2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负责出版,主编为陈锐。一、本刊宗旨:论究学术,阐求真理;博采中西,推陈出新;荟萃精品,造就人才;启迪民智,振导社会。二、主要栏目:“理论前沿”、“学术争鸣”、“经典述评”、“名家访谈”、“博硕论文”、“法学经典选译”、“法哲学探究”、“法史钩沉”》等等。《重庆大学法律评论》每一期约25万字,由12-15篇左右的文章组成。每一期都将突出2-3个主题,主题由编辑部策划。
网络治理:中国经验和路径选择
本选题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虚拟社会管理模式研究——基于网络关系结构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方案及其法律支撑”的最终成果。全书由四篇共十一章构成:第一篇为理论研究,系统研究网络治理的本质属性和学理基础;第二篇为实证研究,对网络关系结构的形态与演进进行了实证、仿真分析;第三篇为法治研究,有所侧重地研究了网络规则、依法治谣、网络媒介法治等关键性法律问题;第四篇为政策研究,以各子课题的研究发现为基础,讨论了中国网络治理的若干战略问题。
知往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论文集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建所40周年而编,收纳了自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工作过的科研人员在此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全书分为新闻学、传播学、新媒体三大类,每一类以论文主题相近归集编排。书末附有《40年著作、期刊出版名录》,收录了自1978年至2018年,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名义和科研人员在本所工作期间以个人名义正式出版的新闻学与传播学著作(包括译著),以及由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的期刊。
正本清源——重大疫情下的虚假信息治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丛书)
本书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关于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基本认识,包括谣言概念的迁转流变,作为未经证实信息的谣言,作为集体行动的谣言,作为动态构筑的谣言,作为社会抗争的谣言,作为官方话语附属品的谣言等;二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主要谣言和虚假信息分析,包括总体传播情况、特点、节点和总体判断;三是重点个案——李文亮事件中的谣言和虚假信息分析;四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效应分析,包括逆火效应、可视化负效应、时滞效应、少数群效应等;五是构建重大公共危机特别是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谣言和虚假信息应对机制的建议。
写给年轻法律人的信
15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4%
本书是作者在2018年出版的《写给法科生的信》的再版,比第一版增加了约15%的内容,更换了书名、封面和装帧形式。全书收录了少文老师与年轻法律人的50封往来书信,分为:“法律人的世界观”“法律人的方法论”“法律人的自处之道”“法律人的专业之道”四大部分。 本书同时也是作者在2020年出版的《日知为智——写给年轻法律人的信》一书的重新出版,更换了书名、封面,正文内容只做了个别文字修订,并无增加和大幅修改,仍旧收录了少文老师与年轻法律人的50封往来书信,分为:“法律人的世界观”“法律人的方法论”“法律人的自处之道”“法律人的专业之道”四大部分。 来信读者既有初入法学大门的法科生,也有初入法律职场的新鲜人,还有工作多年处于倦怠期的法律人。他们所提的问题涉及学业、专业、职业、感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方面面。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犹如一位智者,坐在读者面前,耐心地娓娓道来,效仿印光法师的《一函遍复》,将类型化的疑惑予以回答整理,写成此书。
中国传媒科技(2022年第12期)
《中国传媒科技》月刊,原名《中国新闻科技》是由新华通讯社主管,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中央电视台、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通信技术局、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协办的一本以全国通讯社、报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媒决策人、管理人员、编辑和记者、技术和管理工作者为定向读者群体的实用型科技刊物。 《中国传媒科技》积极推动全国新闻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报刊报业的新闻采集、编辑制作、资料存储与检索、信息传播、出版发行及其设备的现代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各项事业
社会心理研究
1人今日阅读
以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为依托,聚焦国家重大社会问题,以从社会现实中发现科学研究主题、通过科学研究成果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为全书指导思想,选取若干个社会心理学与社会现实的“衔接点”展开深入探讨,从总体组织上也同时考虑到个体-群体-社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层次划分。本书贴近社会现实问题,通过社会心理的视角,解释了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与深层逻辑。全书分为个体与人际篇、群体与群际篇、社会与变迁篇、本土与文化篇四个大篇章,关注社会问题,探求解决方法。就话题而言,其中有立足个人视角谈到自尊、道德心理、主观幸福感等;也有立足社会视角剖析社会流动、社会阶层、社会剥夺等。既涉及了跨越民族和国界的人机关系、群体动力、心理枯竭、全球化与文化适应等;也涉及了中国特色的留守儿童心理、中庸思想、孝道等。
网络新媒体导论(微课版)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介绍网络新媒体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历史变迁以及社会影响,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习中作为基础概念、入门和思维构建的基础教材。内容梳理这一年学科的现有问题、思路和知识框架,并结合案例解读在实际中的应用。全书共8章,包括网络新媒体的本质概念、网络新媒体系统、网络新媒体中的用户、 网络新媒体技术、网络新媒体场景、网络新媒体经济、网络新媒体社会与治理、网络新媒体前沿研究。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以及其他新闻传播大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传媒、互联网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网络谣言与真相
了这套《青少年网络素养读本》,第一辑包含由六个不同主 题构成的六本书,分别是《网络谣言与真相》《虚拟社会与角色扮 演》《网络游戏与网络沉迷》《黑客与网络安全》《互联网与未来 媒体》《地球村与低头族》,旨在帮助青少年读者看清网络媒介的 不同面相,从而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媒介及其信息。为适合青少 年读者的阅读习惯,每本书的篇幅为 15 万字左右,解读了大量案 例,并配有精美的图片和漫画,以使阅读与思考变得生动、有趣。
书语:我辅导的毕业设计
本书精选13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阅读类学生的毕业设 计获奖作品,并将每一部作品的设计制作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分成8个 关键节点进行详细解读。其中穿插了学生的设计思路及经验总结,而 且还详细记录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和导师的互动过程,最后一章以采 访的形式归纳了王红卫教授对书籍设计观点的分享和经验,供艺术院 校设计专业师生及广大读者学习与思考。
沟通与善治:网络时代的媒体与政策传播
《沟通与善治:网络时代的媒体与政策传播》一书聚焦于网络时代的政府-媒体-公众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网络时代的政策议程设置。政策议程互动过程中的公民网络参与,媒介议题、公众议题与政策议题的互动关系及其实证研究。(2)公共传媒的政策传播功能。政策传播与政策变迁的关系、公共议题的国内外媒体建构等。(3)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与治理。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动力机制、演化机理、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网络社会安全风险评估等。
社会计算与社会化媒体研究
这是一本以社会计算和社会化媒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集,共收录了来自传播学、信息科学、营销学等不同领域的16篇论文。上篇从不不同学科视角综述社会化媒体研究的现状,力图勾勒出其研究发展和路径。中篇介绍了这个领域的热门议题。下篇则考察了大学生、科学家等群体的社会化媒体使用以及新兴教育方式的社会化媒体特征。
新媒体影响力指数报告.2021
新媒体国家传播影响力指数是对新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媒体及传播者开展传播活动的能力与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数体系,也是用以衡量各种新媒体发展和媒体融合程度的标准。它通过对国家公共政策、重大事件与问题、相关行业及机构的传播活动等开展舆情调查与监测,获取社会各个群体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等相关数据,进而通过舆情大数据挖掘、建模分析、专家研判等形成可视化数据结果,对国家舆论议程设置、舆论传播状况、相关行业或企业的新媒体传播效果开展综合性评估,为准确预测舆情发展变化趋势,提升媒体传播效果提供数据支持与服务。本书分为上篇“新媒体传播力报告”、中篇“企业影响力指数报告”和下篇“新媒体时代的谣言研究”三部分,对新媒体国家传播影响力指数研究的最新成果做了全面汇总。
中国社会转型焦虑与互联网伦理(新闻传播学文库)
我们是否因互联网而变得更加焦虑?我们在互联网上应该达成怎样的共识,沉淀怎样的“伦理”?《中国社会转型焦虑与互联网伦理》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切入,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由线下而生、又集中反映在互联网上的集体焦虑感,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机理,进而探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认知革命和构建互联网伦理的紧迫性,以及在互联网公共空间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民众的自治、互联网多方治理的可能性等问题。本书紧密联系中国现实问题,又同经典理论进行对话,以期廓清对互联网社会属性的更深层次的认知,探索可能的通往温馨而又理性的互联网伊甸园的途径。本书所探讨的互联网上的焦虑情绪、互联网带来的认知革命、互联网伦理,实质上都指向互联网多方治理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的探讨。全书的内在逻辑是从“问题”到“思路”,从“认知”到“行动”。本书论证始终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双重关照,试图从经典理论中找到阐释中国现实问题的营养。本书犀利地指出中国互联网上种种问题之根源,同时也乐观地论证互联网的可规制性,指出向善而行的治理思路。本书对于关心中国现实问题,尤其是互联网现象的读者有一定启发。
“微博问政”与执政党的民主建设研究
本书围绕“微博问政”与执政党的民主建设这一主题,主要内容包括“微博问政”的兴起与发展,“微博问政”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微博问政”与执政党的群众路线,“微博问政”与执政党反腐体制机制的创新,““微博问政”与政务微博的运营管理,“微博问政”与官方媒体的角色定位,“微博问政”与意见领袖的引导管理,“微博问政”与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微博问政”与国家舆论安全体系的完善,以及微博舆论场中民粹主义和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等。实现“微博问政”与党的民主建设良性互动,对于更好地顺应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潮流,加快建设“数字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谁杀了秦始皇:疾病、丹药与动荡
在医疗条件不发达的中国古代社会,即便是富可敌国的人物、至高无上的帝王,也难逃疾病的困扰。从秦始皇求仙问药开始,那些凭一己之力即可左右历史发展的关键人物,就开始与疾病抗争。本书从病学角度入手,探讨疾病、丹药与历史动荡之间的联系,以及疾病和关键人物面对疾病做出的抉择引发的连锁反应。 人人都会得病,疾病深深嵌入历史,只是我们常从当代医学的角度看问题,忽略了疾病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作者尝试把历史记载中疏忽的细节挖掘出来,为读者认识历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视野》(2024年第20期)
1人今日阅读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大家, 她的诗词评赏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高中古诗词教学当中,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特殊努力和贡献。 叶嘉莹引入西方美学等概念,对我们以往诗词品评的方法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于那种“气”“韵”“意”这种模糊不着边际,陈陈相因的品评方式有很大的改进。任何一种学术,不管科学也好,哲学也好,文学也好,一旦变成一潭死水,基本上这个学科就很难再发展了,但是叶嘉莹从西方的角度来评价东方的文学,这一点对我国诗词批评有很大的帮助。 叶嘉莹融合了中西理论后能将古诗之美用极其简明的方法阐释出来,使得其文字既有古诗词之典雅,亦有文学理论之严谨。她的书向读者诠释了感发式的积累融合一定的理论后所能达到的思维美感和快感,让读者知晓:原来我还能这样去理解、思考文学。 叶嘉莹自己是一盏灯,心头的一点火焰依然长明;她又是传灯者,从漂泊到归来,诲人不倦,望一灯燃百千灯,传承中国古典诗词。 她站在那里,就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最好的注解。 在本期,还可以和我们的专栏作家进行一场《黑暗中的对话》,探讨一下《为什么人类天生讨厌苦味?》,进行一次《唯美的回忆》。 《视野》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科技革命。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更是你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提升指南! 《视野》是所大学校,每篇文章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