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书名中的结果
共 3624 条
Hong Kong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Viking in 1988 and now available in paperback, a portrait of Britain's last great imperial colony, which discusses the energy and attraction of Hong Kong, and considers the uncertainty of its future under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Gweimui's Hong Kong Story
She crossed from France to Hong Kong for her true love, stepped into an unknown world with……amazing wet markets, the pace of life, a funny title “lou-po”(wife). This is a journey of a French young woman turning into a Honghonger. From the bizarre wet market to colourful decorations for local festivities, Christine invites you to enjoy her daily adventures in a Chinese society which she calls home.
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
回归祖国十六年,香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祖国对香港的发展给予了多少支持和影响?香港同胞的民心回归、对祖国的认同感如何?香港给内地带来了怎样的启迪与反思?作者着力书写了回归后的现实情状,其中包括:解放军驻港部队面临的各种考验和优异表现,香港各路精英的成长之路及对港贡献,香港的慈善事业,香港的民生、医疗、文化、媒体、教育,香港的廉政建设,香港所面临的挑战与前景等。作者真实书写了回归后香港的现状。其中一些章节,不仅是当今香港成功经验的写照,而且对内地乃至许多国家地区的发展有着借鉴意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香港的廉政建设。
打造人民币离岸产品中心(精装)
1人今日阅读
当前,全球经济金融体系正在经历又一轮大规模的剧烈变化,一方面,中国在越来越深入地 融入到全球金融体系中;另一方面,全球金融体系与中国市场的互动也日益频繁。在这个过 程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连接中国与世界”方面,将继续发挥独特的枢纽作用, “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的成功运行,更是强化了这一定位。 近年来香港交易所基于新的战略定位,推出了一系列多领域的产品创新。为了让境内外市场 更好地了解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产品创新,香港交易所对近年来在互联互通、人民币产品方面 的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由此形成了《打造人民币离岸产品中心:香港交易所的创新产品 巡礼》一书。 本书由香港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主编。通过本书,读者可由点及面了解香港交易 所近年来的主要产品创新,了解当年香港金融市场上正在进行的金融创新新进程。
群力胜天:战前香港码头苦力与华人社区的管治
作者此项研究涵盖1844年至1945年,通过认识码头苦力的生活和工作,检讨这些华人低下阶层如何与政府发生互动,寻找认识华人社会的新角度。以码头咕哩群体为研究对象,是基于现存的香港史论着缺乏相关的论述。自开埠以来,海港货运行业与香港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战前的货物运输倚赖人力,是不少缺乏谋生技能的基层华人赖以为生的行业,因此对观察华人社群在港的情况具相当的代表性。本研究用社会史的角度,通过香港码头咕哩群体看华人和殖民地政府的历史,为香港史作补充。作者采用微观历史的考察,通过搜集和整理大量零碎的史料重构下层群体的历史,从而达到反思香港人的价值观的目标。
互联互通的金融大时代:小加随笔
现今世界瞬息万变,过去几十年,香港凭借大胆实干、灵活应变的精神,成功把握中国改革开放的机遇迅速转型,从一个区域性证券市场,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国际金融中心。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日渐富裕,未来香港应如何找到新的定位?在这个互联互通的金融大时代,在不断变化的全球格局中,香港交易所引领和推动市场发展,旨在帮助内地国民财富实现全球配置、帮助中外投资者在离岸管理在岸金融风险,并帮助中国实现商品与货币的国际定价,为内地的资金定价海外资产提供舞台。本书辑录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先生近几年在网志发表的真知灼见。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探讨港交所的战略发展、股票市场与市场监管、互联互通与共同市场、定息及货币产品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大宗商品市场等,阐述各项措施对国际、内地及香港金融市场的重要意义,希望帮助读者了解香港金融市场发展及香港未来的角色。
实用香港邮票目录(1997-2016)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主要收录了香港邮政自1997年7月1日至2016年所发行的全部邮票;香港邮政1997年7月1日之前发行、7月1日以后仍准许继续使用的过渡性普通邮票;香港邮政自1997年7月1日至2016年12月底与其他邮政机构联合发行的邮票。此外,本书还收录了部分有香港邮政在此期间发行的各类邮品,以及所有这些邮资票品的市场价格,便于爱好者购买。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英文版)
人民币国际化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为了忠实记录人民币国际化历程,客观反映这一漫长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挑战,中国人民大学从2012年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本报告首创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用来概括和反映人民币实际行使国际货币职能的程度。该指数可为管理层提供简明直观的决策依据,也是学术界研究相关问题的实用量化指标。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和金砖国家经济地位提升为人民币国际化展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仍要面对来自国内外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多重挑战。本报告强调实体经济面的决定性意义,主张将人民币国际化与利率、汇率、资本账户管理等金融改革有机结合,并建议优先考虑对外人民币贷款等资本输出方式。政府只要顺势而为,经济规律和市场力量自然将推动着人民币国际化水到渠成。
车水马龙:香港战前陆上交通
这是一部资料翔实却又趣味十足的香港战前陆上交通史。本书作者细心发掘旧档案,辅以百余帧旧相片,拼出关于香港战前陆上交通的完整图景,不仅道出今天香港交通秩序井然、一切「有规有矩」之由来,亦折射出香港在近代中国所处地位之变迁,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实用英汉双解金融财会词典
1人今日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互融合,高等教育的“世界化”“外语化”趋势越加明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考研、考博对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有人不无夸张地说考研、考博就是考英语。当然,这么说未免有失偏颇,但从中足见英语的重要性。对于财经专业人员来说,全球化日益明显,其表现也越为迅速。比如,金融可以说是“没有国界”的,发生在纽约的小小异动,将很快传至并影响中国市场,甚至比影响美国本土地区市场都要快;再比如,会计领域相关准则已实现与国际准则持续性趋同或等效;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提高英语水平,以适应这一趋势。一本全面的、实用的词典,无疑将给读者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香港冲突法研究
本书分香港冲突法导论、管辖权问题、法律适用问题、民商事司法协助四篇,共九章,前后有绪论和结语,在阐述香港冲突法一般问题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成文法例分析、案例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方法、分别从管辖权、法律适用、民商事司法协助三个方面对香港冲突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并对香港冲突法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新界百年史
此书涵盖整个新界租期百年的历史,是作者几十年来研究新界及其原居民的成果。此书致力提供关于这个迷人地区的概述,既揭示内情底蕴,又包含广泛知识,为新界历史的研究奠下基础。
白手兴家
作者尝试在不同历史档案和文献中爬梳钩沉,透过分析不同商业家族的白手兴家,有系统地探索1841-1941年,香港社会走过的曲折历程。当中包括开埠之初,在香港开荒与经营的高满华、李升家族;属于土生一代、纵横商业市场的周寿臣、何东、周少岐与李石朋家族;大力开拓了港九新界建设的遮打、何启、嘉道理、曹善允与布力架家族,以及涉足革命的李煜堂家族等。对于各显赫一时的富家大家族如何在香港开拓经济环境、参与社会建设,甚至在政治、华洋问题上发挥着深远影响力,以及大家族之间的联姻、合作、如何传承维系家族力量、如何与社会产生互动等,作者都做出了深刻的阐释。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香港百年社会发展的轨迹,也有助于我们详细了解香港大家族白手兴家的故事和传奇。
时尚有价
中国在时尚领域处在怎样的位置?中国人对全球时尚产业有着怎样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国人对于“时尚”的理解还仅限于跟随和购买的阶段,对于知名品牌如何开创、发展乃至获得如今的地位,还并不熟悉。本书作者以设计师的眼光,为读者呈现品牌背后的故事,解读历经久远时间沉淀的时尚传奇们真正的闪光点。本书为中英双语对照版,力求读者获得最原汁原味的时尚体验。
城境:香港建筑1946—2011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7%
本书聚焦战后香港建筑的形成、机制、事件、作品和人物。介绍了战后重建的求存拮据和1980年代的起飞辉煌,既涉及公共建筑、公共屋村建设也谈到私人开发项目,同时记录了1950年代在香港开拓的建筑师以及战后成长起来的本土代表人物的成长历程和作品。透过此书可了解香港现代历史、探索香港建筑设计的演进。
浅谈香港仲裁法(How to Be an Arbitrator: A Personal View)
《浅谈香港仲裁法》是一系列以法律为主题的丛书的第二本。系列将邀请法律专业人士,就各法律专题作深层次思考,并以浅白的文字,深入浅出地阐述、探讨及剖析,让每位读者能从宏观、实际及全面等多角度去认识各个有关专题,并能对现今的社会、生活作出反思。
闲暇、海滨与海浴:香江游泳史
香港的历史与海是分不开的。从开发海滨开始,到华人热衷于游泳,游泳团体相继成立、香港人参与游泳竞赛,见证的除了香江的游泳发展外,亦见出香港社会和对民族的观念慢慢改变。游泳这项运动的效应亦如水花四溅,不但改变了大众对展示身体的看法,从浅水湾的发展中,更可看到香港社会与历史的种种变迁。本书谈的是游泳,也不止是游泳。从海浴场的建设开始,说到每个参与游泳活动的倡导者、泳手,这既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也是活生生的,由每个人在水面上划过的痕迹。
香港合约法(增订版)
合约法是现代商业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法律课题,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香港中文大学的罗敏威博士,多年来参与有关合约法的教学工作,有感自香港回归以来,坊间反映合约法最新发展的中文书并不多,遂编撰成此最新的《香港合约法》,为我们深入浅出介绍有关合约法的法律原则、实践及应用。本书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香港现行的法律制度,第二部分细述如何订立合约及与此相关的课题,第三部分详释合约内容及不同合约内容对合约各方的效力,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可影响合约效力的因素,第五部分则交代合约会在什么情况下被解除,最后一部分是讨论违约补救措施和违约诉讼时限。香港合约法沿自英国合约法,为方便读者理解相关法律精神及判案原则,作者除引用英国的相关案例,也参用本地法律书籍及期刊和选引香港相关法庭案例为佐证,特别适合本地的法律工作者及学生使用。在增订版中,会述及《商品说明条例》及《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等第一版未有述及之当时已实施的另一些与合约法有关之法例修订内容。至于和合约法有关的劳工法、反歧视法及土地法之探讨会有所补充,以使本书增订版的内容更全面。在本书增订版中也会描写更多合约法案件裁决(特别是近数年来的合约法案件裁决)及和合约法有关案件裁决。
阅读香港:新时代的文化穿梭
有人说,香港像一本书,一本深奥的书,同时又是一本充满着动感、读起来饶有趣味而又富启发性的书。所以,香港是需要“阅读”的。本书题为《阅读香港》,以介绍可供阅览的文献著作为主,使读者知道怎样从阅读入手,藉著文字和图册加深对香港的认识,当中既有基本书籍,也有经典著作,而尤注意近十年来的新刊,务求“与时并进”。这是一种“动态式阅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探索点要深,知识线要长,接触面要广,旨在可以同时照顾点、线、面的需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时香港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已渐具规模,立体地展示了香港的文化景观,大家不妨藉此体验多元化的“动态式阅读”。本书〈导论〉概述香港的历史发展。内容分三部分︰〈历史的坐标〉介绍有关香港的重要而基本、经典而常见的著作;〈新时代视野〉及〈文化自由行〉则评述回归十年来出版的香港专著,分门别类介绍各项题材,反映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对香港的观感和研究成果。
慈善湾区 美好生活:第四届世界公益慈善论坛( 全2册·汉英对照)
本书为第四届“世界公益慈善论坛”重要演讲汇集。延续前几届模式,本书采用汉英对照模式。论坛结合中国大湾区发展规划和国际湾区发展已有经验,围绕慈善湾区与人才培养、21世纪公共健康与慈善、青年与湾区社会创新和社会企业、体育慈善、善财传承、高等教育社会捐赠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案例、湾区儿童福利、善学明辨、“一带一路”公益慈善合作、湾区发展善商之道等议题,邀请国际政要和中国相关部委领导及国际友人,进行了深入研讨。本书再现了论坛的整个流程,展示了论坛的成果,期待能为全球公益慈善活动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美术世界行暨海外研修工程成果汇报展作品集(汉英对照)
本书是“中国美术世界行暨海外研修工程成果汇报展”的作品合集,“中国美术世界行暨海外研修工程成果汇报展”是今年中国美协对外交流项目的国内展部分。展览包含“中国美术世界行十周年”和“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十周年”成果汇报展、“中外画家共绘中国美丽乡村”“香港画家画香港”“中国美术家眼中的世界”五大板块。
大湾区文化传播英语教程
《大湾区文化传播英语教程》(后简称“教程”)适用于非英语专业低年级学 生或英语水平相当的学习者。作为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有效补充,教程为学习 者提供了大量优质泛读素材。当前市场上的英语阅读教程鲜少聚焦粤港澳大 湾区进行系统选材和设计,教程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章节 主题,选材来自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国内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英文经典介绍,内 容涵盖大湾区交通、科创、经济、生态、教育、健康、人文、休闲八个方面。教程 每章包括的栏目有二十大双语专栏、湾区精彩阅读、文化词语注释、四级阅读 训练、湾区话题思辨、国学经典英译。教程选材丰富,文本长度、难度和题型设 计均与大学英语四级阅读与段落翻译相一致。学习本教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备 考大学英语四级,提高学生的语言阅读和翻译能力,同时有助于增长学生的知 识面,提升学生讲好粤港澳大湾区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 自信。
变革中的中国治理|两位经济学者的十年观察手记(微信读书联合出品)
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1%
这本书记录的是两位作者在2011—2021年间对中国与世界相互影响的观察、思考与解释。两位作者既是中国再次崛起的见证者,也是中国与全球互动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他们解释中国的框架、方法与立场同西方媒体和学术界以及中国内地的主流解释都不尽相同。在他们眼中,正在中国发生的故事,生动、复杂又充满矛盾。 几千年来,国家控制一直是中国默认的治理战略。在这一家长式治理传统的约束下,对中国增长至关重要的改革试验和适应性改良措施往往都在地方层面展开,既可实现竞争,促进地方增长,又不破坏整体社会凝聚力和国家统一。但中国的治理远非完美无缺,平衡政府与市场角色就是绕不过去的问题,迅猛的技术进步、全球化及其各种副作用以及地缘政治因素也让挑战变得更加艰巨……
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排名分析、模拟及政策评估(英文版)
城市宜居性是当前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一个极具重要性与综合性的主题。其重要性在于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其综合性在于宜居性概念的维度之多之广,衡量一个城市的宜居性需要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考量,否则难以得出符合常识的结论。本书拟定了整体全面的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研究框架,将客观公开数据与主观调研数据相结合,对中国城市(含港澳台)的宜居性进行了一次全面准确的描绘,进行了中国100个城市宜居性的总体及分主题的排名,检索了各城市在宜居性上不足的指标,并通过“假设”模拟的静态分析方法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此外,还着重分析了世界主要城市的交通宜居性。研究结果揭示并强调了宜居性与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之间的纽带关系。这些结果能给中国的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参考。
中国器官移植发展报告(2021):汉、英
【1】从多个维度介绍中国器官移植事业改革发展的状况,全面梳理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的多方认知与社会意义相关证据,真正引导社会各界对于器官移植工作的正确全面认识。 【2】以中英文双语形式客观报告近年来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相关数据,内容包括:中国人体器官获取、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中国肝脏移植、中国肾脏移植、中国心脏移植、中国肺脏移植、中国器官移植技术进展与创新。 【3】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器官移植监测网向国际社会提供有关数据及分析结果,公开透明展示我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成果,进而加强与各国的交流合作。 温馨提示:本产品为电子书,非实体纸质图书。为保护图书著作权,电子书不提供原文件,不支持导出和打印,仅支持人卫社相关软件中阅读,可下载至软件中离线查看。除因质量问题,虚拟商品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
袁同礼年谱长编(套装全五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1人今日阅读
袁同礼(1895—1965),字守和,中国现代图书馆、博物馆事业的奠基人,被学界誉为“中国图书馆学的祭酒”、“中国近代目录学的先驱”。1929年起长期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馆务,其后分别在斯坦福研究中心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编著有《西文汉学书目》、《新疆研究丛刊》等。 袁同礼亲身参与见证了新文化运动,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的筹建,现代敦煌学发轫,故宫文物、平馆善本和西南联大南迁,平馆善本运美,《永乐大典》海外寻踪,欧美汉学发展等历史事件,与梁启超、蔡元培、李大钊、张元济、胡适、赵元任、顾颉刚、傅斯年、董作宾、王重民等名家,以及伯希和、钢和泰、恒慕义、费正清等西方汉学家交往频繁。《年谱长编》利用报刊、公文、书籍,以及袁家珍藏书信与众多海内外档案,逐日梳理出这位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中枢式人物”的一生行迹与学术交往,详实呈现了中国学术现代化转型、现代图书馆博物馆事业奠基的恢宏历程。 雷强博士竭十数年之力,搜集整理了大量中、英、法文史料,逐条考源辨疑,详加按语,整齐排比,成此巨制。其中2800多件手札、档案,为初次整理披露,具有重要的文史资料价值。并编有人名索引,殊便查检。
当代港澳研究(2019年第2辑/总第63辑)
《当代港澳研究》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港澳研究专题刊物,也是最早创办的港澳研究学术刊物之一。刊物由国内港澳研究的主要学术机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办,集中刊载有关港澳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以及港澳与内地合作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充分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状况,是港澳研究及实践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翻译史研究2015
1人今日阅读
《翻译史研究(2015)》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的学术论文集,以“翻译史研究”为专题,收录了众多学者在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翻译史研究(2015)》主要包括7世纪初中国土人在西学译作中“演”的角色——从李应试演刻《两仪玄览图》到毕懋康演《乾坤体义》、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的翻译问题、《澳门新闻纸》的版本、底本、译者与翻译、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的中文作品与翻译策略——以米怜为中心的讨论等内容。
英国《金融时报》原文阅读精选集1-9(英国《金融时报》特辑)
2人今日阅读
本作品是一套适合高级水平英语学习者针对英语阅读部分进行专项提高训练的书。鉴于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经常出现在各类英语考试的阅读类题目中,全书收录了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话题,涵盖经济、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科技等热点内容,助力读者提高英语水平,也为英语考生提供了实战操练的机会。
多元和谐的中国宗教(英文)
本书系统回顾了中国宗教的历史传统,梳理了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讲述了中国西藏、新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宗教发展状况,以及中外宗教文化交往历史及现状,并对当今世界相关热点问题发表了洞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系统回答了坚持无神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真诚地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能够最大限度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
微观深圳
著名作家胡野秋亲自操刀挖掘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内蕴和勇于开拓的创客情怀;大运会设计师韩湛宁倾情设计展现名副其实的设计之都;本书的特色在于设计新颖,汉英对照,精美的文字配以有视觉冲击力的摄影作品,“阅图”加“悦读”,给读者轻松而直观的阅读体验。
继续教育发展研究:海峡两岸暨港澳高校继续教育论文集
本书为海峡两岸继续教育论坛十五周年论文精选集,汇编了来自大陆、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多所高校科研和管理工作者有关继续教育的论文。本书分为三册,分别是《继续教育发展研究》《继续教育办学探索与实践》《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主要目的是交流海峡两岸高等学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探索海峡两岸高校继续教育的合作的模式及途径,研究继续教育的理论,对该领域的从业人员和科研工作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女争
相对于男性争天下、逐霸业的性别定型,女性在人类社会的舞台上,总是扮演着争宠幸、爱嫉妒的角色。本书藉着不同年代的女性订遗嘱与打官司的故事,以争自主、争财产、争名份、争不朽的四个角度,探讨长期没有渠道发声的女性,对人生、家庭、婚姻、事业、传承与社会贡献等问题的所思所感、绸缪擘划和实际行动,从而折射中西荟萃的香港社会,如何让女性得以逐步走上独立自主的人生道路,丰富香港故事的内涵。
奥运会、文化与世界和谐
无
英国《金融时报》原文阅读精选集(套1-套7共70册)(英国《金融时报》特辑)
4人今日阅读
本套系所选的全部文章,均来自英国《金融时报》的原文,是一套针对英语考试阅读部分进行提高训练的书。众所周知,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经常出现在各类英语考试的阅读类题目中,题材多为西方国家广泛关注的话题。本套系文章涵盖经济、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科技等话题,帮助读者全面提升阅读能力、阅读速读、语感。
Zhongshan Road 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
《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讲述了孙中山先生将中华民族引上了一条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重的现代化之路的历程。回顾了中国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艰难与曲折,试图洞彻历史的幽微。
大使讲中英关系: 全2册
《大使讲中英关系》分为上、下两卷,精选了作者出使英国 11 年间发表的 700 余场演讲中的 117 篇。其中,上卷内容涵盖中英关系、政党议会交流、经贸关系、金融合作、科技合作、生态环 保、地方往来等方面,共 57 篇;下卷内容涵盖文化交流、春节庆典、教育交流、孔子学院、军事往来、华侨华人、英国友人、中英认知等方面,共 60 篇。书中有作者对中英关系的观察与思考,包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英关系?如何发展稳定互惠的中英关系? 如何增进中英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知?更多的章节是介绍中英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对于读者关心的问题,例如:中英关系怎么了?中英关系能否回到从前?作者的回答是:英国对华认知出了问题,中英关系不会回到从前。“稳定互惠”是我们需要的中英关系。如何做到“稳定”?首先,要相互尊重,不忘中英建交的初心;其次,要求同存异。如何做到“互惠”?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对华认知和定位,把中国的发展看作机遇而非挑战,更不是威胁;其次,要正确认识中英经贸关系的互惠互利。
I Want to Go to School 为了那渴望的目光
1人今日阅读
《为了渴望的目光》在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真实感人实例的基础上,对中国希望工程的20年历程进行了全景式扫描和总结,深刻地展现了希望工程20年来的丰硕成果。
香港历史散步
1人今日阅读
如果说,中环是香港这个前英国殖民地的城市中心,上环就是香港华人社会大展鸿图的地方。原来,中环曾经有共济会的会所、孙中山先生并不是第一个在香港密谋革命的人、上环南北行有香蕉、苹果和橙卖,就是没有西瓜卖!生活迫着我们向前冲,忽略了历史的可贵。天星码头成为往事以后,中西区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纪念?热爱分享香港历史的丁博士,于今年仲夏以书代人,特选了中环、上环两个香港最早发展的区域,言之有物地带领读者一起回到过去探险,揭开鲜为人知的香港历史趣事。
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
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3%
本书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朝廷的法典条文,民间的礼仪习欲,者者如何交织在一起,指导着“华南”这个有意识的、历时数百年的地域建构进程?本书显示:历史王朝都致力于华南的政治整合,要培养出敬畏官府、纳粮当差、安分守己的良民。这套语言有两个互相发明的关键词:“皇帝”、“宗族”。它们渗透到一切礼节、身份、地位、财产权、商业习惯、社会流动、社区构建之中。华南与王朝中央之间的正统纽带,不仅建立于里甲与祀典之上,也建立在“宗教”这套语言之上。
海之龙:利物浦和她的中国海员(汉英对照)
本书讲述了利物浦华人社区的形成历史。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社区(唐人街)形成的特点不同,利物浦华人社区的形成主要人群是中国海员。书中讲述了中国海员在利物浦定居下来的历史过程,特别是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海员在英国商船服务,保障英国的“海上生命线”中所起的作用,期间中国海员为争取同工同酬、平等待遇所做的努力;以及因战争原因,大量中国海员在英国长期滞留,部分海员和英国当地女子结婚,他们的生活状况。战后英国政府、英国海员工会和轮船公司又无情地将大部分中国海员遣返,造成很多中英组合家庭妻离子散的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