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元
朱立元,上海崇明人,1945年生于重庆市,1978年10月进复旦攻读文艺学研究生,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94—1997年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1997—2004年担任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1997年1月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2001年被评为“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 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上海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美学,包括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西方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西比较文论和美学等。 主要著作包括《黑格尔美学论稿》、《真的感悟》等共11部、译著3部。主编著作和教材包括《现代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通史》等共17部,与美国学者J.Block 合编英文版《当代中国美学》(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1995年由Peter Lang Publishing公司在美国出版,是第一部向国外介绍中国当代美学的著作。另发表论文300余篇,获省部以上奖10多项。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三版)
8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3%
本书主要介绍了当代西方各种文艺理论流派的缘起、特征、方法、发展等,简明实用,理论性、逻辑性强。自出版以来,已销售10多万册。在同类教材中,无出其右者。由复旦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文艺理论专家朱立元老师主编。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三版)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7%
《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三版)》初版历经编写组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于1997年完成。2005年又增补了两章内容。我们希望它能为高校文科的选修课,提供一本观点正确、材料较新、内容较丰富的合适教材。也为希望了解西方当代文艺理论整体状况和最新发展的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有价值的读物。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三版)》简称当代西方文论,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至今,范畴主要为文学理论。《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三版)》所用的“西方”概念,除了地域含义外,还包括历史文化因素,因此,《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三版)》介绍了若干俄罗斯文论,但未介绍前苏联的文论。
略说实践存在论美学
2人今日阅读
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实践存在论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专著,同时也是一本深入探索美学基本理论与前沿课题的学术著作。实践存在论美学诞生于2004年,是实践美学创新与拓展,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本书是作者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美学研究成果的一个概括和总结。它立足实践—存在,展示自身美学建构的方方面面,同时力图回应21世纪时代的呼唤,作出新的美学思考。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复旦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丛书之一。主要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原理、思潮、学派和学科史展开研究,密切联系当代美学实践,既关注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结合、创新,重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性与时代性、本土性、民族性的结合,也重视对非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潮的研究,回答它们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质疑和挑战。
黑格尔美学思想新探:以“艺术终结”论为中心
本书以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为依据,以黑格尔整个哲学、美学思想及其历史发展为背景,对其影响巨大但分歧也很大的“艺术终结论”做出新的思考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如提出应该区分《美学》一书中对“终结”(Ende)与“解体”(Auflösung)二词的不同使用,以获得黑格尔使用“终结”一词的真义;应该区分逻辑的与历史的所谓艺术“终结”或“解体”,着重从黑格尔哲学、美学逻辑构架角度解读其关于艺术“终结”或“解体”的内在逻辑含义;进而揭示黑格尔对艺术美本质的规定是其艺术“解体”、“终结”论背后的逻辑根据。又如从黑格尔整个哲学、美学体系出发,理解黑格尔关于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三种基本方式——艺术、宗教、哲学——的划分及其逻辑关系,批判“艺术死亡”说;按照黑格尔辩证思维的逻辑,对艺术、宗教、哲学三个环节的过渡关系,做“扬弃”、辩证综合的阐释,驳斥“艺术被替换”说;对艺术的三种历史类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的环节转化关系,也做辩证综合的理解,搞清楚浪漫型艺术的“终结”不等于整个艺术的终结,并指出浪漫型艺术之后,会出现另一种新的当代艺术形态——自由艺术。再如丹托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创造性误读及美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如此等等。在此基础上,进而对黑格尔整个美学思想做出一些新的阐述和评价。
美学(2019年版)
推荐值 83.0%
本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定教材,也可以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美学课程的教材。本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思想为哲学基础,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为主旨,主要内容包括审美活动论、审美形态论、审美经验论、艺术论、审美教育论这几部分内容。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基础,适当吸收当代西方存在论(现象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尝试建构有时代特色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理论,以发展我国的实践美学理论,使之更好地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有机地结合,成为21世纪具有生命力的一种美学理论。
诗论
本书是“蓬莱阁丛书”之一。深刻研究了诗学这一课题。该书辑取的论文具有开创性且篇幅不大,并有著名专家的导读,不仅梳理全书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示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这些论著,材料翔实,论据确凿,观点新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西方美学思想史(上、中、下)
《西方美学思想史(上、中、下)》为复旦大学教授朱立元先生领衔主编的一部大型学术专著,古希腊罗马起,一直到20世纪现当代的西方主要美学思想流派和观点,全面而又系统地勾勒出了整个西方美学思想的演进历程。作者治学风格严谨,《西方美学思想史(上、中、下)》以翔实而准确的资料,以及独到而精辟的论断而成为一部颇具威望的有关西方美学史的论著。
西方美学范畴史(共3卷)
《西方美学范畴史》(三卷本)是2001年由国家社科基金批准立项并获得资助的同名课题的结题成果。本书在方法论上,坚持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逻辑历史,以历史贯穿逻辑。是一部理论层次较高的美学史著,也是目前国内外所能见到的比较完整、全面、系统的西方美学范畴史类著作,具有一定的开创性。第一卷为哲学基础性范畴,第二卷是审美活动和美学学科的主干范畴,第三卷是具体审美范畴,全书三卷共二十六个(组)审美范畴。本书以主要篇幅对每一个范畴在西方哲学史、美学史上的起源、发生以及各个时期其意义的发展、演变,结合社会思想文化语境的变化,进行历史性的梳理和勾勒,充分体现了“范畴史”的主旨。这样便以审美活动为中心,建构起了整个美学学科范畴体系的大厦,从形而上的本源到形而下的具体形态,对审美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以范畴史的方式予以展开和揭示。
西方文论教程
《西方文论教程》所介绍的西方文论是发源于古希腊的、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两千五百多年的文学理论遗产。《西方文论教程》虽然不是文论史著作,但还是力图立足唯物史观,以现代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和概述自古希腊至19世纪末的古代、近代西方文论的发展历程。《西方文论教程》将古代、近代西方文论划分为古典时期(古希腊罗马文论)、神学时期(中世纪文论)、复苏时期(文艺复兴文论)、展开时期(17-18世纪文论)、德国古典时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18世纪-19世纪中期文论)、大发展时期(19世纪中后期文论)等七个时期,勾勒出西方文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历史线索,并与20世纪西方现当代文论相衔接。在详略安排方面,《西方文论教程》总体上是前面简略一些,最后两章由于其他教材介绍得较少,所以《西方文论教程》适当多写一点;另外,有一些内容如浪漫主义文论等其他教材也介绍不多,《西方文论教程》就略详一些。 《西方文论教程》可作为中文、外文、艺术、美学、新闻传媒等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也可供中外文学、文艺学、美学的教师和研究者及社会读者阅读。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下卷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下)》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书分上、下两卷,收入自20世纪以来,在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文章100多篇,涉及流派30多种,代表作家90多位。其中有些作品是在国内首次翻译发表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下)》是20世纪西方文论选中较全较好的选本,具有文献参考价值和资料收藏价值,可供高校教师和学生使用。
“大学名师讲义”系列:现代西方美学二十讲
《现代西方美学二十讲》作者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书中以历史轨迹的角度详细地阐述了19世纪、20世纪西方现代美学的主要潮流、学派代表和哲学理论。《现代西方美学二十讲》的论述对象是西方现代美学,其时间跨度为19、20世纪之交至今。从总体上看,西方现代美学有着不同于以往西方美学的质的变化,我们可以用12字来概括这种新变化,即“两大主潮”、“两次转移”和“三个转向”。
身体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
朱立元主编的这本《身体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两个板块:首先是对“身体美学”的美学理论研究;第二是将这种美学理论诉诸中国当代的审美文化,以身体美学理论观照中国当代的审美文化。全书涉及哲学美学思辨、文化交流、多门类艺术等内容,从多个方面对身体美学以及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在国际美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西方美学通史(6)
《西方美学通史(第6卷):二十世纪美学(上)》主内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计五篇20章(含“总论”),分历史、当下、艺术人类学的思考三个层面对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进行全面研究。历史层面含“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程的回顾总结和理论反思”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文论研究”两篇;当下层面含“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当前文艺理论重大问题研究”和“信息化、消费化时代的审美文化与艺术产业”两篇;末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中国化问题的艺术人类学解析”为艺术人类学的展望层面。 “总论”从宏观上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五个基本问题:该命题的科学性、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关系、它与当代文艺学理论创新的关系、方法论问题和从文化传播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 第一篇“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程的回顾总结和理论反思”分启蒙、奠基、十七年、“文革”、新时期五个时段,客观回顾和考察了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初步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对此进程中产生的标志性成果进行了总结和阐发,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失误的教训,并进行了理论的反思。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20世纪古代文学、文论研究”认真回顾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今中国古代文学、文论研究应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曲折历程和具体方式,在革命进程与学术命运交织而成的总线索下重点揭示了在“左”的干扰下,中国文学、文论研究存在的革命化、政治化印迹,并以介入社会和学术本位、理论阐释型研究和实事考证型研究、中西古今之争三个维度反思了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学、文论研究,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更好地应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当前文艺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应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着重探究新现实、新语境中审美意识形态论、人文精神、全球化语境下文艺理论的实践应用三个重要问题。对审美意识形态论提出的背景、过程和重要理论意义和新世纪以来围绕该问题的新争论进行了再反思;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新阐释为价值坐标,考察了上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和新理性精神文论的深层内涵;对我国文艺理论教材体系和教学实践、文艺学的学科危机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第四篇“信息化、消费化时代的审美文化与艺术产业”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实践中出现的重要现象——艺术产业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系统论述了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要义及其后“西马”理论家的多方阐发,着重探讨了当代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模式和规律,揭示出当代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的内在逻辑,并明确提出新的社会语境中产业化艺术应当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力量的主张。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中国化问题的艺术人类学解析”以全球性的人类学本土化运动为背景,重点评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基本话语的历史合法性及其艺术人类学价值,在完全本土化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交织的人类学语境中,追问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中国化是否即是西方主流人类学所指证的“部分真理”之追求的理论问题。本篇提出的问题及其解答将有助缓解或克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面临的“既有理论的涵盖面在缩小,对新的世界性文艺现象的某些方面说服力在减弱”的挑战。 全球化语境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大学文科教学和文艺学学科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有所削弱,然而当代文艺新现实、新现象、新问题又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给予应对和回答。本书或可为构建我国当代文艺学、美学的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健康、蓬勃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美的感悟
暂无简介
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概况的调查报告
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概况的调查报告,ISBN:9787531330707,作者:朱立元
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
本书分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产生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背景等,解答了“美学之谜”,对异化劳动理论、艺术生产理论进行了探讨。
西方美学名著提要
美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它着力探求美的本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重大命题。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对美的规律的探索和寻求,倾注了一代代先哲、才杰的汗水和热血。 在浩如烟海的西方典籍中,筛选出其中的大家之作,并进行提要式的介绍,对领导人们畅游於博大精深的美学海洋,确是有益之举。江西人民出版社继出版西方心理学、法学、教育学、哲学等学科的名著提要后,又出版了《西方美学名著提要》一书,这是一项浩繁的学术基础工程,是吸取外域学术精华,有助於中华文化建设的功德圆满的善举。这是一套有品味的、有较高学术价值、利於学术普及的重量级的读物。也是一套积淀文化、助人了解西方学术的书。因而,值得我们研读和品味。 《西方美学名著提要》所取著名美学著作计八十八部。著者计数十个国家,时间跨度达二千四百年。每部作品前都有各名家生平业绩的简要介绍,读了这些「背景」文字,对其著作内容的了解就顺当多了。该书广涉西方近九十位思想大师的代表作,这些原著有不少尚未译成中文,故对其精选、研读,并写出精短的提要,工作量之巨大可想而知,该书正是数十位研究者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尽力保留原著中的精华和风格,这正是《提要》刻意追求的,也是书的特色。在许多篇章的介绍中,名家论著的精彩之处、重要观点、创新之见,警句、格言等「重头戏」,都留存在这部书中。如郎吉努斯《论崇高》、黑格尔的《美学》、尼采的《悲剧的诞生》等篇章。 这部五十八万言的书,基本上囊括了历代西方美学的名篇巨著中代表性作品,述评文学既不失原汁原味,又体现了新时代的观念。编选者可谓是领导研究者和广大读者阅读西方美学著作的称职「导游」。 由於著述者的学力、素养的差距,所选各篇也有少量的提要显得单薄柔弱了些。有的文章只是「述」,而有的篇章能对所选名著「评头品足」,体现了一家之言,有的篇章还简介了该名著的社会影响等,这就比「述而不作」对读者更有帮助。读者在「导游」的率领下,可有目的地在美学宝库中寻珍觅宝。 该书有较高价值的介绍美学史的导论,各篇均有对原著者的简要介绍,这是有益的。但多数介绍过於简单,只是「流水账」,有特色的篇目不多。笔者认为,应将这些名家的著作中,有关美学的著作单独列出,着重评介其美学研究生涯及贡献。还需介绍所选文章,在原著者美学生涯中的地位。如能选取其在学术研究中的生动业绩,奋斗历程,有一点「形象」,定能增强书的「魅力」、「诱惑力」,使读者更深地体悟其在美学上的创造,必更有好处。
和谐与自由/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
本书共收录复旦大学中文学科建立以来包括蒋孔阳、朱立元、曹俊峰、张玉能、张德兴等先生在内的本系教师关于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性论文总计十四篇,涵盖黑格尔、康德、海德格尔以及德国古典美学思想等,书后附有“编后记”总述本书主要内容及编选原则等。 丛书简介:《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是一套为庆祝“复旦大学中文学科百年”所出版的丛书。该丛书是一套反映了复旦中文百年学术传统、源流,旨在突出复旦中文学科特色、学术贡献的学术论文编选集。
真的感悟
《真的感悟》在理论探索中不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而且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建构了一组新的框架,完全可以说是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收获,将艺术真实性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首先,这本书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打破了前人仅从单一哲学认识论出发的思维定势,多方位、多层次地系统探讨了艺术真实的存在方式。其次,《真的感悟》采取历史考察与结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打破了理论研究单向、一维的平面思维模式,建构了从纵、横垂三向三维探索艺术真实的立体的理论构架。第三,《真的感悟》用类型分析的方法,打破了将艺术真实划一化和仅限于现实主义叙事艺术的传统习惯观念,指出艺术真实既是一切艺术的普遍要求,而在不同类别的艺术中,又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点,从而揭示了艺术真实的多样性和各类别艺术真实性的独特性。
接受美学导论
接受美学酝酿、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鼎盛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前半期,此后就渐趋衰落,但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渐融人了近20年各种哲学、美学新思潮中。比如,70年代以后影响极大的解构主义思潮,在思路上就是从读者(接受者)角度切入的,体现了接受美学的启不;又如女权主义批评,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接受美学的成果,它从接受和效果的角度,发掘了女性文学长期被湮没的许多成果,重建了女性文学史;新近的文化理论和文化批评基本上是在后现代语境中展开的,其中有不少论及大众文化问题,仍渗透了接受美学的影响;如此等等。由此可见,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思潮、一个学派,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巨大、深远的影响,却至今仍然存在,它所开创的文学、美学研究新思路、新方法,还远未过时。
“名师大讲堂”系列:西方古典美学与文论选讲
美学的主要理论知识,应当来自于美学史。因为美学理论中的范畴、思想,都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并不断被丰富、深化的。《“名师大讲堂”系列:西方古典美学与文论选讲》通过美学史的学习,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体悟这些概念的内涵与本真意义。
名家学术文库:黑格尔美学引论
《名家学术文库:黑格尔美学引论》将作者一九八六年出版的《黑格尔美学论稿》和《黑格尔戏剧美学思想初探》二书加以修改补充后汇编而成,是国内最早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黑格尔美学思想的专著之一。已故美学大家蒋孔阳教授认为《名家学术文库:黑格尔美学引论》主要特点:一是在有关黑格尔美学的许多重要问题上填补了空白;二是把黑格尔美学思想当作一个整体来把握;三是克服了学界存在的“左”的偏向,发掘、发现其美学思想中的瑰宝。《名家学术文库:黑格尔美学引论》文风朴实,语言流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易于接受,曾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西方美学史(第4卷):德国古典美学
《西方美学史(第4卷):德国古典美学》主要内容包括:康德的美学思想(中)、批判期美学思想概述、审美无利害——鉴赏判断的一个要点、无概念的普遍性——鉴赏判断的第二个要点、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鉴赏判断的第三个要点、无概念的必然性——鉴赏判断的第四个要点、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游戏等。
新世纪美学热点探索
《新世纪美学热点探索》集中反映近年上海学者美学研究最新成果。本着平等、择优录取精神,要求上海市美学学会会员提交过去五年中发表在南京大学统计的核心期刊上的一篇代表性论文(艺术和美育类的适当放宽到一般刊物),由编委会遴选,并由编者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分编、分章、分节编辑,按照专著要求下设章节目,作者姓名及原发表论题、刊物在章节末以页下注的方式注明。《新世纪美学热点探索》将围绕“去蔽”与“创构”的双重主题,展开对美学基础理论、各门艺术门类美学及审美教育的深入探讨,以有机一体的美学专著奉献给国内外学界,力图追踪和反映美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美学大辞典(修订本)
《美学大辞典(修订本)》是我社2010年出版的《美学大辞典》的修订缩印本。选收美学方面词目近4000条。全书按学科分类编排,分为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外国美学、艺术美学四大类,每大类下均细分相应小类,如美学原理下分有美学、经典美学、美、审美、美感等小类。书末附有中外美学大事年表、外文索引等。 本次修订少量调整了框架结构;增补了近年来的最新资料,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动漫艺术、公共艺术、视觉艺术、新媒体艺术、音乐剧,如2009年至2013年逝世的美学人物及其卒年,如中外美学大事年表2009年至2013年等。
工科微积分(下册)
《艺术美学辞典》这本书收入艺术美学的有关名词术语约1500条,包括总类、艺术美学原理、艺术美学门类、思潮风格流派、外国艺术美学史、中国艺术美学史等大类,美、审美、美感、特征及属性、形式及手法、风格与流派等小类,以及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园林、戏剧、戏曲、曲艺、电影、摄影、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特点:一、集中于名词术语,不收人物、著作、刊物、团体组织、事件会议等;二、撰有多条大条目,内容丰富,三、词目外文齐整,有外文词目索引;四、资料截止2011年,收有大量近年国内外的最新资料;五、艺术门类齐全,所收艺术美学门类的各有关条目艺术性很强。
重读马克思《巴黎手稿》札记
本书是朱立元教授在1992年初版、2014年新版的《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美学问题》基础上,重新研读和研究马克思这部伟大的手稿所作的系列札记。该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初步形成唯物史观的关节点,关于美的规律论述的三个关键词,关于“实践生成”论思想的阐发,关于马克思现代存在论思想的提出及其理论意义的论述,关于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双重超越,关于马克思美育理论总目标的最初设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在学习的心得。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是作者独立思考的、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理论成果。
探索与创新
本书为探索与创新(华东地区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集),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二语学习者口语学习难点和教学的应对策略、初级班的有声语言技巧教学、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级汉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认知语境与语篇理解、汉语听力教学中预测能力的培养、关于高级阶段新闻听力课教学的几个问题、HSK与留学生学历教育等。
艺术美学辞典
《艺术美学辞典》这本辞典选收艺术美学方面词目约1500条。全书分为六大类:总类、艺术美学原理、艺术美学门类、思潮风格流派等。
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
《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作者是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者和倡导者。《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围绕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基本问题,以作者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表的一系列相关学术论文为基础精心编撰而成,具有学理逻辑性和内在系统性。全书包括以下内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发生语境(提出的学术历史背景及其必要性);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思想来源(对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反思和蒋孔阳晚年美学思想的重读);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实践、本体论范畴以及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实尺度);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发展历程(与后实践美学和客观论美学的学术论争);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基本要点(思路、框架和主张);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初步运用(美学教材和美学范畴史)等。《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实践存在论美学丛书”的担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