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
李劼人(1891年6月20日-1962年12月24日),原名李家祥,出生于四川成都,现代作家。原名李家祥,常用笔名劼人、老懒、懒心、吐鲁、云云、抄公、菱乐等。 1912年,发表处女作《游园会》。1919年,赴法国留学。23岁任《四川群报》主笔、编辑,《川报》总编辑。建国后曾任成都市副市长、四川文联副主席等职。代表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
死水微澜
11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8%
《死水微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李劼人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四川成都和周边乡镇为主要背景,以当时中国内地社会上教民和袍哥两种势力激荡的历史事件为中心,描写了《辛丑条约》签订前后中国社会的现实;对当时地方上的民俗风情、市民阶层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作了全面的惟妙惟肖的刻画,被誉为“小说的近代史”。此书为作者创作的“大河三部曲”的第一部,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共同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
大波(套装上下册)
1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0%
《大波》将叙述的视点放在了上层官僚与历史人物之间,以恢弘的气度再现1911年发生在四川的保路运动,描绘了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及其影响下的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大波》反映了一个人心浮动的动荡时代,描摹了一个轩然大波时代的众生相,对于研究方言文学具有很高的价值。 《大波》成功塑造了楚用、郝又三、黄澜生等典型形象,将人物的经历与历史的变迁融合在一起,细腻地写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起居、商业活动、服饰文化、地方特产等,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
暴风雨前
1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3%
《暴风雨前》在一种伸缩自如的叙述中展现主流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交相叠印,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再现1901-1910年间中国的社会状况。上自清末的维新改良运动,下至世纪初的民间宗教运动,《暴风雨前》从相当深入的层面解释了近现代中国面临和正在发生的巨大历史变动,描绘了四川保路运动产生的根源。
死水微澜(果麦经典)
1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9%
本来只是一个女人,对现实和道德的拼死抵抗。但故事发生在一九一零年代的天回小镇,特定时代环境拓展了整个作品的气象。通过描写镇子里这些世俗之人生活中的一丝“波动”,表现出恒常萦绕于众生的苦痛、局限、悲伤。探讨了外在的寄托,如他人或爱情,是否能给生命本身带来安慰。这一切发生在一个偏远小镇,曾激烈地冲撞过,却又像什么都没有发生……所以才是,死水微澜。作者写纷纷芸芸的市井小人,写偏远的天回小镇,却窥探了时代的秘密和人类的情感。这些平凡人本质的生存状态,让《死水微澜》成为一部,不塑造英雄的现实主义小说。
中国经典文学书系(套装共66册)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3%
本书包括《死水微澜(上下)》、《庐隐选集》、《火焰》、《大波》、《闲书·寂寞的春朝》、《茑萝行》、《屐痕处处·感伤的行旅》、《花开旅程·游记平生》、《孤独人生·零余者》、《风雨故人·送仿吾的行》、《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碧浪湖的秋夜》、《最后的幸福》等,共66册。《死水微澜》是一部具有浓郁巴蜀文化地方特色的小说。小说将时代风云与人物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时代的特征及变化渗透到整个故事情节中,因而具有史诗性的特点。小说还借助对主人公的描写,具体展现了当时闭塞的四川地区一潭死水的社会中潜藏的深刻危机。小说最大的成功是借人物命运的变迁来展现时代政治、经济生活领域里的变化,真实地塑造出了"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小说还结合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细腻地写出了人物活动环境的民情风俗、起居服饰、地方特产等,从而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大波》是作者以巴蜀地方特色语言叙与的一部小说。内容为为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夏之时、林绍泉等人组织了保路同志会,却遭到血腥镇压,在百姓中引起轩然大波,由此,保路运动由请愿发展为武装反抗的革命运动。本书在上层官僚与历史人物之间着力,再现了19世纪初在四川发生的保路运动,向我们生动地描写了清末政府统治下的众生相。
李劼人的经典小说:大波全集(套装共7册)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8%
本书是作者以巴蜀地方特色语言叙与的一部小说。内容为为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夏之时、林绍泉等人组织了保路同志会,却遭到血腥镇压,在百姓中引起轩然大波,由此,保路运动由请愿发展为武装反抗的革命运动。本书在上层官僚与历史人物之间着力,再现了19世纪初在四川发生的保路运动,向我们生动地描写了清末政府统治下的众生相。
李劼人文集:大河小说三部曲(套装共4册)
3人今日阅读
李劼人:新文学长篇历史小说的“山祖师”、他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被郭沫若先生称颂为“小说的近代史”。 反映惊天动地的辛亥革命的文学创作,像他的‘三部曲’那样完整地描述的作品,还找不出第二部。 《死水微澜》小说创作于1935年,刚一出版,便轰动一时,郭沫若甚至称李劼人为“中国的左拉”。在李劼人先生创作小说已经70年后,《死水微澜》被搬上荧屏。 《大波》将叙述的视点放在了上层官僚与历史人物之间,以恢弘的气度再现1911年发生在四川的保路运动,描绘了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及其影响下的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 《暴风雨前》在一种伸缩自如的叙述中展现主流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交相叠印,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再现1901—1910年间中国的社会状况。从相当深入的层面解释了近现代中国面临和正在发生的巨大历史变动,描绘了四川保路运动产生的根源。
李劼人说成都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6.6%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李劼人小全集:天魔舞(精装)
1人今日阅读
李劼人著的《天魔舞》是一部描写抗日战争后期大后方成都社会风貌及世态人情的长篇小说。故事以1938年国民党迁都重庆后的时代为背景,描写了“国战”期间跑到成都的国民党政府大小官员、普通下江百姓和生活在成都本土的平民百姓的生活画卷,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下行行色色人等的真实生活。李劼人先生以他如椽的大笔,刻画了如陈登云、陈莉华等一批发国难财的政府官员下的小爪牙和红男绿女,如白之时、唐淑贞等平民百姓,同时生动地再现了抗战时期大后方成都的风土人情,特别是成都的都市生活,成都的乡郊风景,青年学生从军的爱国热情,美国盟军的加入,普通人们飘摇的生活……《天魔舞》故事生动,时代场景宛在目前,拥有富有时代特色和地域色彩,语言特色鲜明,人物栩栩如生。
老成都:天府印象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老城记”系列丛书之一,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成都城市风貌的散文集,收录了李劼人、老舍、张恨水等十余位现代文化名家所作文章近四十篇。全书按内容分辑,重点呈现了成都作为一座悠久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名人轶事、百姓生活、文化特征等,是当下了解成都历史文化的有益读物。
大波
1人今日阅读
为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夏之时、林绍泉等人组织了保路同志会,遭到血腥镇压。保路运动由请愿发展为武装反抗。作品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
死水微澜
1人今日阅读
《死水微澜》是李劼人三部系列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的第一部,以从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成都北郊一个小乡场天回镇为背景,描写了当时四川教民和袍哥两种势力的消长,展现内地一潭死水的黑暗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作家跳出中国传统小说重情节、重故事的框框,通过一连串的故事,将一幅生动形象的天回镇“市民阶层”的群画像呈现于读者面前,对市民心理的刻画细微入理,惟妙惟肖。1936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一时,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郭沫若甚至称为李劼人为“中国的左拉”。
李劼人小全集:死水微澜(精装)
李劼人著的《死水微澜/李劼人小全集》以四川为背景,以袍哥头目罗歪嘴和农民顾天成及蔡大嫂三人之间的矛盾纠葛为中,也描绘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广阔社会画面,使史诗性质与世态人情的描摹高度结合,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小说以此为主线,对当时地方上的民俗风情、市民阶层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作了惟妙惟肖的刻画,充分展现了一潭死水似的现实黑暗面;欧美物质文明侵入后,教民和袍哥两股势力的相互激荡和消长,则在“死水”上激起“微澜”,点染出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清政府对外屈辱投降的历史气氛。
死水微澜(下册,西文版)
《死水微澜》是李劼人于1935年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出版后迅速轰动一时,郭沫若甚至称李劼人为“中国的左拉”。该书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全书共《序幕》《在天回镇》《交流》《兴顺号的故事》《死水微澜》《余波》六章,以1894年到1901年,即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时的这一段时间为时代背景,讲述成都城外一个小乡镇的人情风貌,具体写出当时内地社会上两种恶势力的相激相荡,同时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帝国主义侵略的残酷。对当时地方上的民俗风情、市民阶层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做了惟妙惟肖的刻画,充分展现了一潭死水似的现实黑暗面;欧美物质文明侵入后,教民和袍哥两股势力的相互激荡和消长,在“死水”上激起“微澜”,点染出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清政府对外屈辱投降的历史气氛。
死水微澜(上册,西文版)
《死水微澜》是李劼人于1935年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出版后迅速轰动一时,郭沫若甚至称李劼人为“中国的左拉”。该书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全书共《序幕》《在天回镇》《交流》《兴顺号的故事》《死水微澜》《余波》六章,以1894年到1901年,即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时的这一段时间为时代背景,讲述成都城外一个小乡镇的人情风貌,具体写出当时内地社会上两种恶势力的相激相荡,同时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帝国主义侵略的残酷。对当时地方上的民俗风情、市民阶层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做了惟妙惟肖的刻画,充分展现了一潭死水似的现实黑暗面;欧美物质文明侵入后,教民和袍哥两股势力的相互激荡和消长,在“死水”上激起“微澜”,点染出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清政府对外屈辱投降的历史气氛。
死水微澜
《死水微澜》小说创作于1935年,刚一出版,便轰动一时,郭沫若甚至称李劼人为“中国的左拉”。《死水微澜》曾频频被搬上戏剧舞台和影视屏幕,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在李劼人先生创作小说已经70年后,《死水微澜》被搬上荧屏。 《死水微澜》跳出中国传统小说重情节、重故事的框框,通过一连串的故事,将一幅生动形象的天回镇“市民阶层”的群画像呈现于读者面前,对市民心理的刻画细微入理,惟妙惟肖。
死水微澜
《死水微澜》以天回镇为主要场景,以邓幺姑、蔡兴顺、罗歪嘴、顾天成等人的爱恨情仇为基本叙事脉络,通过写小人物命运的变迁,展现了《辛丑条约》签订时期中国内地民间“死水微澜”的景观。
死水微澜(红色经典)
本书讲述了《辛丑条约》签订前后四川一隅发生的故事。作者通过一连串的故事,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天回镇“市民阶层”的群体画像,与此同时,通过罗歪嘴、顾天成二人争夺蔡大嫂,最后顾胜罗败,实即反映殖民势力击败封建势力。小说以此为主线,对当时地方的民俗风情、市民阶层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刻画,充分展现了一潭死水似的现实黑暗面;欧美物质文明侵入后,当地两股势力的相互激荡和消长,在“死水”上激起“微澜”,点染出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清政府对外屈辱投降的历史气氛。
死水微澜
《死水微澜》小说创作于1935年,刚一出版,便轰动一时,郭沫若甚至称李劼人为“中国的左拉”。《死水微澜》曾频频被搬上戏剧舞台和影视屏幕,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在李劼人先生创作小说已经70年后,《死水微澜》被搬上荧屏。《死水微澜》跳出中国传统小说重情节、重故事的框框,通过一连串的故事,将一幅生动形象的天回镇“市民阶层”的群画像呈现于读者面前,对市民心理的刻画细微入理,惟妙惟肖。
成都是一个古城
《成都是一个古城(精)/李劼人小全集》是李劼人散文的精选、对成都文化的介绍文章等。全书依内容的异同归类排列,同类中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李劼人的散文,内容丰富,涉及民国时期生活、文化、内战纪实,成都民俗文化等多方面,语言幽默风趣,又充满深刻思想的闪光,实为文学目前高品质的散文作品。此次全面地集结成集,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李劼人说巴黎
本书是一部考察百年前巴黎城市文化的散文集。原著者李劼人,1919年赴法国留学,期间以散文随笔、小说等形式,对这座著名城市进行了系统的文化观察,文章散见于《李劼人全集》各卷。本书以城市文化描绘为主线,从李劼人散文、小说中摘选出有关百年巴黎的人文风俗、文化教育、思想浪潮等文字共11篇,展现作家李劼人眼中的巴黎城市魅力及文化变迁,为当今读者提供一部可视为信史的读城记。
大河三部曲(了解四川必读巴金,读懂四川必读李劼人)
《死水微澜》 本书是李劼人“大河三部曲”第一部。小说以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的七年时间为经,以四川省会成都及其近郊构成的川西坝为纬,描绘了清朝末年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及挣扎的苦难历程。塑造了蔡大嫂、罗歪嘴、顾天成、刘三金等经典市民形象。李劼人对这个市民群体的心理刻画细微入理,惟妙惟肖,通过这个“市民阶层”的群画像,反映出在中国近代历史巨变中,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刻底层百姓的社会心理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深刻变化。在作品中,作者表达了对备受压制的人们——特别是下层妇女的同情。小说还结合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细腻地写出了当时的民俗风情、起居服饰等,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的地方色彩。 《暴风雨前》 本书是李劼人“大河三部曲”第二部。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其中既有以郝家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也有以伍家为代表的下层小市民家庭,中间穿插尤铁民、田老兄等革命积极分子,反映了革命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生活和选择。小说还细致全面地展现了近代四川的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对了解和研究当时的四川省情有重要作用。上自清末的维新改良运动,下至20世纪初的民间宗教运动,《暴风雨前》从相当深入的层面解释了近现代中国面临和正在发生的巨大历史变动,描绘了四川保路运动产生的根源。 《大波》 本书是李劼人“大河三部曲”第三部。它描写了为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川人在罗纶、蒲殿俊、邓孝可等人领导下组织了保路同志会,遭到赵尔丰的血腥镇压之后,保路运动由请愿发展为武装反抗的经过。作品涉及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反映了当时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刻画了黄澜生、黄太太、楚子材、傅隆盛、王文炳、吴凤梧等一大批性格各异的人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不同的生活态度与选择,真实而深刻地折射出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成都这座城市广阔的社会生活及历史巨变。
中国现代名家小说书系:李劼人小说(鉴赏版)
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被著名作家郭沫若赞誉为“中国的左拉”。他的文学创造是我们发展当代文学的光辉典范。李劼人善于把西方近代小说意识不着痕迹地融解在东方文学的趣味和手法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开放的、且具备民族特色的创作个性。
李劼人精选集:世纪文学60家
暂无简介
读给孩子的故乡与童年:李劼人与成都
本书是现代著名作家李劼人的关于“故乡”与“童年”的小说、散文选集。全书紧紧围绕“逝去的故乡”与“大师的童年”选篇择目:第一辑收录了《儿时影》《兵大伯陈振武的月谱》两篇小说,反映了当时成都的儿童生活与民众生活;第二辑主要介绍了李劼人“故乡”成都的节令习俗、民俗文化、饮食特色,收录《春联》《端阳节》《漫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等文章;第三辑是关于成都历史沿革、古迹风物的介绍,收录《成都城也有别号》《青羊宫》《武侯祠》《茶铺》等文章;第四部分“故乡风物”,是李劼人“故乡”成都的知识延伸,对成都的文物古迹、特色食物、艺术文化,如麻婆豆腐、抄手、川剧变脸等做了介绍;第五部分是乡音朗诵、童声朗诵,乡音朗诵即用成都方言来朗诵李劼人的原作,以期再现“故乡”的醇厚,童声朗诵即孩子用普通话来朗诵李劼人的原作,来彰显“童年”的稚气。
李劼人研究
李劼人研究(2007),ISBN:9787807520979,作者: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李劼人研究学会
李劼人精品选
本书内容包括了有悼念诗人吴芳吉、追念刘士志先生、敬怀刘豫波先生、“五四”追忆王光祈、记先烈赵世炎、危城追忆、忆东乡县、正是前年今日、成都的一条街、访朝散记、《星期日》的过去和将来、唉!讲演、嘉游杂忆、《乱谈》三则、热闹中的记言、春联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