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民安
汪民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批评理论、现代艺术和文学。主要著作有《谁是罗兰·巴特》《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论家用电器》等九部。主编理论丛刊《生产》《褶子》及多套丛书、译者。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4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8%
本书是知名学者汪民安对后现代的一些论题所作研究的成果结集。这些论题主要集中于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三个大的方面。作者以开阔的理论视野、精辟独到的切入视角与细腻闪光的文字,对空间的生产性,对身体与性与政治的关系等等,作了过程堪称精彩、结论颇具启发的论述,从而把中国学人对后现代哲学话语的阐释、对后现代性的理解与提炼,提升到了一个自主的层面。本书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日常生活批判,以形而上的哲学话语来描述形而下的日常生活;第二部分则是对一些后现代思想家的评介。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1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0%
这部论文集是作者的研究成果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和运用。身体和空间是当代理论较为关注的焦点对象,作者将这两个问题放到后现代的语境下去考察,一方面论述了这两个问题的理论谱系,特别讨论了尼采、福柯、巴塔耶、德勒兹、罗兰·巴特等人的理论主张;另一方面,又借助于这些理论对一些日常生活实践进行了分析,比如超市、街道、发型和疾病,等等。本书将这些富有哲理思考的文章汇集起来,分三个部分呈现:身体的技术、空间的政治、后现代性的谱系。全书既有纯粹理论辩论,也贯穿着可感知的日常经验,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解读,经由敏锐的感悟和精辟的分析,引起读者新鲜的文化启迪、文化反思。
论家用电器
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4.1%
★脑洞大开的宅家感悟,层层解剖家用电器的肌理和骨骼,透析家居空间的文明结构。在物的世界,开启对物的全新思考。如何理解和想象默默陪伴我们的家用电器? ★用思辨视角审视个体经验,用诗性语言重建寻常生活。拆散“理论文本”的铜墙铁壁,铸成端得起放得下的锅碗瓢盆。 ★呼唤已久的经典再版。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汪民安探讨家居空间与家用电器的随笔集全新上市。本书初版自2015年上市后,一度成为一书难求的热门经典,并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本书英文版于2017年由英国著名学术出版社Routledge出版。
感官技术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1.4%
《感官技术》内容简介:有两类混沌:万物之初的混沌,和万物毁灭的混沌,起源的混沌和终结的混沌。前者是初生的清朗宇宙,是世界的无辜开篇,是一个婴儿般的单纯和无辜。这样的混沌是黎明前的薄薄雾霭。后者是高度成熟之后的发酵,是过度搅拌式的大杂烩,是腐朽的累积和堆砌,是黄昏降临后的蒙蒙黑暗。
谁是罗兰.巴特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3%
本书通过对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和哲学家罗兰·巴特学术生涯的追寻及他每个时期曾经面对过的问题的探讨,交待了他各时期写作的背景,对巴特一生的学术成就作了总结,对他重要的学术理论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对于理解多变的巴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本书既是对巴特这位西方思想家的解释和介绍——厘清了其漫长的思想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系统认识巴特、重新审视巴特,并从正确的角度研究巴特的途径;本身也是一部理论著述,是作者自身哲学思辨的结晶。
生产.第10辑,迈向思辨实在论
3人今日阅读
本辑专题是“迈向思辨实在论”。“思辨实在论”缘起于2007年4月伦敦大学金匠学院的一次会议,与会者包括雷·布拉西耶、伊恩·汉密尔顿·格兰特、格拉汉姆·哈曼和昆汀·梅亚苏。“思辨实在论”从一开始就轻巧地摆出了某种形而上学实在论的姿态,借此对抗后康德哲学的主流形式。本专题选入了2007年此次会议的相关讨论,以及上述几位学者的其他论文,还包括加百利·卡特林等人的反思。本辑中重点介绍的人物是法国哲学新秀昆汀?梅亚苏,收录了其成名作《有限性之后》的第二章及其评论德勒兹、巴迪欧等人的文章,并收录了相关评论文章,借此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勾勒出梅亚苏思想的大致轮廓。“访谈”栏目中收录了格拉汉姆·哈曼与昆汀·梅亚苏的对谈,此外还收录了德勒兹1981年的一个访谈。“文献”栏目收录了德勒兹的一篇早期论文。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增进国内读者对当代大陆哲学动态以及相关学术思想的了解。
生产 第8辑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旨在批判和反思当代世界的处境和知识分子的任务,继承马克思主义以降的批评传统,翻译、介绍西方哲学、政治学、思想史、文化研究、批评理论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围绕“忧郁与哀悼”这一中心,重点译介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哀悼与忧郁症》、瓦尔特?本雅明的《论悲悼剧与悲剧》、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的《心理分析:消除抑郁的方法》,以及梅兰妮?克莱因的《哀悼及其与躁狂性抑郁状态的关系》等众多名家的重要论文或著作节选,还收录了雅克?德里达《对米歇尔?福柯的追悼》一文。并以法国著名思想家、巴黎第八大学教授雅克?朗西埃为中心人物,收录了其五篇文章,以及一篇对他的访谈录。
“微时代”的文化与艺术
近年来,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影响下,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在经历深刻转型。短短几年时间里,一种更为碎片化、快餐化、泡沫化、平面化,同时却也更为开放、更为多元、更其主体间性的语境逐渐生成——这一全新的文化趋向,构成我们今天讨论“微时代”并试图从学理层面给予爬梳和展望的基础。在“微时代的文化与艺术”这一大的主题框架下,本书一共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微时代的文化与文学“、“微时代的影视艺术”,“微时代的传媒与社会”,以及“微时代的日常生活“。这四部分涵盖了从虚拟世界的文学、影视艺术到现实社会的生活与传媒,其目的在于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微时代”正在发生的文化变革。
物质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变迁
物质文化(Materialculture)研究是当代西方人文学术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一改人文学术研究重视精神与观念的传统,把研究对象聚焦于所有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之上,认为这些物质产品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功能与价值,在建构日常生活方式和影响社会的历史变迁方面产生主导性作用。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了当前国内物质文化研究的基本状态,是迄今为止国内物质文化前沿性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生产 第9辑
《生产》为不定期学术类出版物,已出版八辑。《生产》的宗旨是批判和反思当代世界的处境和知识分子的任务,继承马克思主义以降的批评传统。 本辑专题为:“意大利思想”,译介了意大利多位著名学者的文章及著作节选,包括安东尼?奈格里的《意大利差异》、吉奥乔?阿甘本的《亵渎》节选和《哲学与语言学》、罗伯托?埃斯波西多的《生命政治》、《共同体与虚无主义》,以及吉亚尼?瓦蒂莫、马泰奥?曼达里尼等人的论文。本辑中重点介绍的人物是意大利著名作家、诗人、“后新现实主义时代”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收录了他的《诗意电影》等四篇文章,以及帕索里尼访谈录《电影与理论》等。“文献”栏目中有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安东尼奥?葛兰西的《反﹤资本论﹥》的革命》。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增进国内读者对意大利学术思想界的了解。
绘画反对图像
当代艺术的材料、形式日趋多样化,这为艺术作品呈现和表达意义提供了多元的途径和 为广阔的空间。 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尝试蕴含着深刻的反思,他们的作品不再聚焦于对个人娴熟技法的炫耀,而是 加关注时间、空间、人和物, 加关注它们之间的多重关系, 加关注艺术家自身的感觉的逻辑。本书以陈丹青、刘小东、尚扬、康剑飞、彭薇、李宝荀、李津、秦琦等当代著名艺术家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鉴赏与思考,深刻揭示当代艺术内部的逻辑和张力。
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
- 编辑推荐 - ···学者汪民安思想访谈与随笔集 ···将哲学放回生活的坐标系,让思想具体地着陆于日常 ···身体·爱欲·空间·友谊·劳动·技术·艺术 ···一部生命之思的交响乐:既饱含着理论的激情,又展现了批判的锋锐 - 内容简介 - 此书是学者汪民安的思想访谈与随笔集,从2006年到访巴黎寻踪法国理论,到2023年的当下对社会与技术的一系列思考,时间跨度正好是21世纪的这二十多年,综合呈现汪民安在知识与经验、理论与现实之间所进行的探索。
文化研究关键词
6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4%
本书此次增补了赤裸生命、绵延、免疫、空间正义、行动者网络理论、异托邦、人类纪、赛博格、新物质主义等三十多个新词,经过修订和完善,针对文化研究、文化理论领域的226个关键词作出了恰当而扼要的论述,所选词条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理论潮流。一批常年研究西方文化理论或讲授相关课程的资深学者,对一些在文化理论研究中常被运用但有待揭示的概念进行了梳理辨析,对每一概念的理论来源、发展衍变过程和相关重要人物进行了脉络清晰的讲解,是学习西方文化理论的必备工具书。对于文化理论研究的入门者、初学者尤其具有启发和参考意义。
论爱欲
本书是清华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汪民安深入探讨“爱欲”这一主题的力作。全书分为“爱欲的谱系”“转向”和“爱欲的政治”三个部分。在上篇中作者梳理了柏拉图、苏格拉底、奥古斯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构建的“爱欲的谱系”,从真理之爱、神圣之爱、尘世之爱这三个维度,再现前现代时期人类高贵而神圣之爱。“转向”这部分辨析笛卡尔、斯宾诺莎如何在理性主义的旗号下为爱建立一个科学解释模式。下篇“爱欲的政治”分析黑格尔、海德格尔、拉康、弗洛姆、巴迪欧等关于爱欲的思想,书写人类试图在现代性中摆脱工具理性对爱的驯服,进而实现爱之救赎。
现代性
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9%
“现代性”是一个中外学术界都频繁使用的词。关于“现代性”,无论是其概念内涵、历史实践过程,还是其特征、其所包含的核心概念,以及后现代主义出现所标志的现代性的危机,都使得“现代性”变得纷繁复杂。本书试图对此作出简明扼要的叙述。作者从现代性的各个层面着手,对此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情动、物质与当代性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汪民安当代文化研究的全新力作。 ★关于当代性的文化探险,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物质、语言和艺术。 ★一场打破固定理论框架的文化研究盛宴,对当代文化问题做耐心而清晰的溯源和梳理。 ★对“当代性”这一被滥用但始终语焉不详的概念,进行明晰的阐释。 ★从容晓畅地勾勒出对当代文化影响深远的哲学家之间的历史渊源。 ★留给我们的精神课题:让积极的情动同消极的情动做斗争,让爽朗大笑压倒那些令人心碎的啜泣。 ===== 激活理论,让它流动起来,并且可以到处运转,甚至将它拖到我也无法预料到的地方。我相信,将理论进行封闭性的还原解释实际上是对理论的扼杀。(汪民安) ===== 在中国当代理论书写中,汪民安是一位独特的写作者和思考者,他穿行于哲学、文学、艺术与日常生活场景之间的理论空地,游走于学术写作与理论随笔之间的中性地带,构建了一幕幕视觉化的理论屏幕,使我们置身于理论与现实交织的诗性空间。 ——董树宝(教授,法国当代批评理论的研究与翻译工作者) 在思想阐述方面,汪民安既有着手术刀式的冷静与精确,又有着诗人般的优雅与洞察力。 ——胡赳赳(作家,诗人,前《新周刊》总主笔) 汪民安教授对德勒兹、布朗肖、巴丢、阿甘本等的译介,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国内批评理论的发展方向。他的影响也不仅局限于学术界,他在艺术批评领域的影响也是众所周知,他是先锋理论家,也是先锋批评家。 ——刘天歌 黄崇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汪民安教授始终保持诚实,保持好奇,尽可能多地突破人文学科的疆界,并对当下现实保持警醒之姿。 ——《南方人物周刊》2017年度中国魅力人物 从文艺学到哲学,再到美学,再到艺术,再到文化评论,汪民安老师有法国哲学大家的魅力。 ——知乎读者 =====内容简介===== 学者汪民安当代文化研究的全新力作,围绕“情动、物质和当代性”三大主题的一次文化探险,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物质、语言和艺术。三大主题相互关联相互辉映,共同揭示文化问题最终影响了人的情感、文学、艺术和商业,影响着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渗透和左右着每个人的生存状态。这是一场打破旧有理论框架的文化研究盛宴,是对当代性富有成效的追根溯源,引出令人深思的质询:在当下时代,是否还存在人文主义意义上的人和主体,人的主体性是否已被物质、符号、机器、流量、数据等摧毁取代?
福柯的界线
作 者:汪民安著 页数:339页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 简介:本书分为理性/疯癫、话语/知识、权力/身体、伦理学/美学四章,包括疯癫与空间,医学的语法,人的诞生和死亡,考古学和陈述,权力和理性,生活的艺术等内容。
自我技术
《自我技术:福柯文选Ⅲ》结集的文章主题是自我技术,自我技术决定了个人如何把自己构建成为自身行动的伦理主体。对古代人而言,这意味着:人们是怎样改变自我的?改变自我的目的、技术、影响何在?对自我技术和自我文化变迁的考察,构成了福柯晚年思考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塑造了晚期福柯一种典雅的语言风格。
尼采与身体
本书是从身体的角度对尼采进行新的阐发。尼采将自己的哲学定位在反柏拉图主义、反基督教、反启蒙理性的历史坐标中。柏拉图主义、基督教和启蒙理性,都对权力意志构成了压抑,使得身体呈现出病态的症状。 尼采试图颠倒这个压抑,他为此特别突出了生成、偶然性、差异性和感性。正是这些品质,才构成了强健身体的基本素质。尼采的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思想,就是对形而上学造就的病态身体进行否定,对强健的身体及其诸种特性进行肯定。
生产(第7辑)
《生产(第7辑):生命政治:福柯、阿甘本与埃斯波西托》讲述了对于“生产”的关注,源自马克思主义传统,正是在生产环节,马克思发现了资本增殖的秘密。马克思之后,“生产”获得更丰富的内涵:文化领域是知识生产,精神领域是欲望生产,政治领域是权力生产,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生产机器——而所谓“消费社会”不过是它的一个反讽性注释。“生产”,成为诊断当代社会的关键词。另一方面,“生产”这个词对于今日中国人而言似乎别具意味:我们曾经身陷“生产”之笼,如今,我们期待这个迷失在历史深处的词语重新获得活力。当然,词语自有其命运,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邀请。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生产”的内在语义,就是生成,流变,活力,它符合当代知识分子的气质:永不停息地思考和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产”是批判和思想的基本特征。
自然的政治:如何把科学带入民主
暂无简介
形象工厂
艺术作品的身体是熠熠发光的,是色彩斑斓的,但观看者在看到它们的第1时间所需求或追问的作品的意义(假如确实存在的话),却是含混的,是迷团状的。批评家的职能就在于用文字照亮这些迷团,让观看者看清作品所分泌、放射或辐射出的意义的光彩与形象。这样说,仿佛艺术作品的意义空间与秩序完全是自主性的,是自为存在的。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批评家用文字不仅照亮了艺术作品的意义空间,把艺术作品的意义纳入一种秩序。而且他还让作品的意义形象更清晰、更饱满,他用文字提高了艺术作品的力量强度,让作品所蕴含的能量更具爆发力,让作品所辐射的力量走得更远。从这一意义上说,批评家的文字是艺术作品意义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应该体现出这种能力。我们在《形象工厂(如何去看一幅画)》中看到,汪民安正体现出了这种能力。
生命是一种充满强度的运动/光启文库
《生命是一种充满强度的运动/光启文库》是作者汪民安最近几年关于当代西方哲学、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的学术随笔集。书中既有对本雅明、德勒兹、罗兰·巴特、福柯等人的评论,也有从文艺复兴绘画到当代影像和装置艺术的讨论,以及对种种文化现象的分析。全书分为五个主题:同代人、绘画、福柯、艺术何为、友谊与潜能。尽管涉及的话题广泛,但是贯串其中的线索是当代性,体现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是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对当代进行潜在思考的。
什么是批判
《什么是批判:福柯文选Ⅱ》结集的文章主题是关于批判,批判是在哲学周围不断成形、扩展、再生的,它指向一种未来哲学,或者暗示着取代所有哲学的可能。对福柯来说,批判的重要性在于:试图弄清在何种条件下,可以使启蒙这个问题——即权力、真理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适用于任何历史时刻。
声名狼藉者的生活
《声名狼藉者的生活:福柯文选Ι》结集的文章主题是书写,对疯癫、文学、死亡……的书写。书写不仅是时间的耗费、死后的游荡,更是巨大的义务,在揭示的同时隐藏,在穷尽的同时设限,最终,在书写中,在书写与疯癫、文学、死亡的交汇处,生命获得某种继续增殖的快乐。
建筑、空间与哲学
这本哲学文集,精心选编、翻译了列斐伏尔、齐泽克、德里达、鲍德里亚等当代著名哲学家论现代建筑与空间概念的若干理论文章。列斐伏尔谈及“走向享乐的建筑”;哈贝马斯讨论“现代与后现代建筑”;齐泽克从“建筑视差”概念入手,围绕建筑学侃侃而谈,并对库布里克导演的电影《闪灵》、科波拉的《对话》、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和《迷魂记》等加以独到的解析。荷兰建筑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雷姆·库哈斯(封面人物)则展示了“‘大都市的生活’或‘拥挤文化’”。美国学者莫里奇奥·马里内利的《中国空间中的对话》通过福柯和本雅明历史理论研究的视角来考察中国艺术家张大力的作品,着眼于主观表现与空间变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
褶子
本书是一本介绍当代前沿艺术理论与艺术人物的辑刊,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汪民安教授主编。其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围绕世界艺术前沿观念之一的“光艺术”这一主题,为读者选取了一组极具代表性的评论文章;第二部分是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黑特·史德耶尔的一组代表性文章,包括其名文《为坏图像辩护》,让读者对这位理论家的代表性观点与表述有一个较为清晰与扼要的了解;第三部分是关于中国当代著名图像艺术家庄辉的,讨论了他的摄影肖像作品与zui近的重要作品“祁连山系”,对于我们了解与理解艺术家庄辉本人的作品乃至中国当代前卫艺术状况的一角,是一个重要的个案研究。第四部分选载西方重要理论大师的经典文献,本辑为法国后现代理论家重要代表的利奥塔谈论艺术的名文《肉身公式》。本辑刊每年出一本,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界与理论研究界的重要窗口,既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也管窥西方当代艺术研究前沿的论题与样貌,它将以其新颖的选题角度与深刻的理论文本选材,而成为对中国当代艺术界与艺术研究界极具参考价值的一部文献。
生产(第6辑):五月风暴四十年反思
对于“生产”(producing)的关注,源自马克思主义传统,正是在生产环节,马克思发现了资本增殖的秘密。马克思之后,“生产”获得更丰富的内涵:文化领域是知识生产,精神领域是欲望生产,政治领域是权力生产,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生产机器——而所谓“消费社会”不过是它的一个反讽性注释。“生产”,成为诊断当代社会的关键词。 另一方面,“生产”这个词对于今日中国人而言似乎别具意味:我们曾经身陷“生产”之笼,如今,我们期待这个迷失在历史深处的词语重新获得活力。当然,词语自有其命运,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邀请。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生产”的内在语义,就是生成,流变,活力,它符合当代知识分子的气质:永不停息地思考和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产”是批判和思想的基本特征。
生产(第2辑)
希腊人曾将友谊作为一个重大的伦理和哲学问题.对他们来说,友谊是一种生活方式。但长期以来,友谊脱离了哲学的视野,变成了世俗的实践游戏。直到今天德里达《友谊的政治》的出现,才使友谊在哲学中的回归达到了高潮。什么是友谊?友谊有哪几种类型?友谊如何塑造着人格和气质?友谊的私人性和社会性的界线何在?友谊和战争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私人友谊和集体之间和国家之间的友谊,差异何在?这就是本辑专题“友谊的回归”所探讨的问题。 对于“生产”的关注,源自马克思主义传统,正是在生产环节,马克思主发现了资本增殖的秘密。马克思之后,“生产”获得更丰富的内涵:文化领域是知识生产,精神领域是欲望生产,政治领域是权力生产,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生产机器——而所谓“消费社会”不过是它的一个反讽性注释。“生产”,成为诊断当代社会的关键词。 另一方面,“生产”这个词对于今日中国人而言似乎别具意味:我们曾经身陷“生产”之笼,如今,我们期待这个迷失在历史深处的词语重新获得活力。当然,词语自有其命运,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邀请。
现代性基本读本
现代性发源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到18、19世纪之交初步形成。这是个摆脱迷信、愚昧和专制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理发、科学和自由的过程,一个充满进步和乐观气氛的过程。 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现代性,在摆脱专制、迷信和愚昧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新的专制、愚昧和迷信。现代社会,活在现代性的传统中,同时也饱受这种传统的折磨。乐观和进步的光环如今已经消逝殆尽,现代性重新将世界拉入到悲观、怀疑和恐惧之中。 本书是围绕“现代性”这一关键词汇,从不同角度论及此概念的专题文献集。本书收有曾在或正在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的专论60余篇,内容涉及当代社会科学的大多数领域,编排上力求史论结合,既体现了史的纲要,又有各家论的争鸣。
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本书是后现代性是六十年代以来由福柯和德里达等人推动的思想潮流。它对西方的形而上学、本质主义、总体性持一种激进的批判态度,同时也动摇了主体、理性、真理、语言、历史等概念的稳固的现代性内涵。最终,后现代性表现为一种祛伪式的哲学形式和知识形式。本书收录的是后现代理论中堪称经典的文献,正是这些理论家及其著述,刻写了后现代进程中无法抹擦的痕迹。
后身体
自从尼采和福柯以后,身体日渐成为当代理论的一个焦点,成为刻写历史痕迹的一个媒介,文化、权力、政治在这里展开了歧异的纷争。而身体不仅仅是被动的刻写机器,它有时成为一股积极主动的爆发性力量。这种两重性使身体和包围它的社会语境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关系。本书收集的论文从各个方面对这一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德勒兹、鲍德里亚、齐泽克、朱迪丝、巴特勒等人的论述中重新打开了身体的秘密。而且,福柯的论述或隐或现地几乎贯穿在每一篇论文中。
城市文化读本
西美尔、本雅明、列斐伏尔;哈维、塞都、卡斯特尔。大都市的重要现象,现代性的重要表征;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根本断裂。现代文化批评对大都市的独特描述;当代思想家对城市文化形式的密切关注。今后文化批评理论的持续性阅读。本书堪称城市文化理论的经典读本。 这本书包括了国外城市文化研究中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文章,编者将其收集起来翻译成中文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城市和城市文化。尽管有些文章翻译比较粗糙,但总体来看值得一读。
新思潮文档:身体的文化政治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界急剧分化,乱云飞渡,思潮翻涌,思想的“新时期”真正来临。思想界不再是明朗的“左”与“右”,而呈现出思想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原生态,即使那些看起来不共戴天的学说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也不再能够划出个左右,更兼以无从捉对厮杀的新儒学、全球化、知识分子、文化研究、身体注视、传媒哲学等等,一个问题甚至可能以其他所有的问题为语境。所有这一切都是现代化运动及当前的全球化与古老中国相遇的产物。本丛书是将九十年代以来的思想文本归档整理,它们是我们走过的或达到的一个个里程碑,是当今中国知识界的思想实录,他们作为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作为思想地图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福柯在中国
暂无简介
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
8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艺术的过渡期,这段时间一些新兴艺术初露端倪,本书记述了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发展概貌,可谓是一部中国极简的当代断代艺术史。内容分为四个大部分:绪论、开端、高潮和总结。 《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以画切入,以点带面,以作品、事实推进理论和思考,语言精当优美,娓娓道来,可读性非常强。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前卫艺术发生的背景、发展和终结的过程。本书可做艺术系大学生的教科书和参考读物。 内文有二十多幅精美图片,精装四色印刷,图文结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生产:新尼采主义(第4辑)
存在各种各样的尼采形象,有海德格尔的尼采,施特劳斯的尼采,德勒兹和福柯的尼采。但是,还有一种尼采形象同样至关重要,这就是巴塔耶的尼采和克罗索夫斯基的尼采。这两个人对法国的尼采形象的建构至关重要,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扭转了尼采的右派形象,在哲学上他们也扭转了回复希腊精神的尼采形象。正是经由他们,福柯和德勒兹的尼采才逐渐成形,尼采也成为当代法国哲学的开端。本辑中的尼采正是这样一个不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尼采,一个新的尼采。
生产:德勒兹机器(第5辑)
对于”生产”(producing)的关注,源自马克思主义传统,正是在生产环节,马克思发现了资本增殖的秘密。马克思之后,“生产“获得更丰富的内涵:文化领域是知识生产,精神领域是欲望生产,政治领域是权力生产,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生产机器——而所谓“消费社会”不过是它的一个反讽性注释。“生产”,成为诊断当代社会的关键词。 另一方面,“生产”这个词对于今日中国人而言似乎别具意味:我们曾经身陷“生产”之笼,如今,我们期待这个迷失在历史深处的词语重新获得活力。当然,词语自有其命运,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邀请。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生产”的内在语义,就是生成,流变,活力,它符合当代知识分子的气质:永不停息地思考和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产”是批判和思想的基本特征。
尼采的幽灵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汇集了米歇尔·福柯、乔治·巴塔耶、雅克·德里达、尤尔根·哈贝马斯、吉尔 、德勒兹等英、美、法、德、意等国著名学术大师的20篇文章,全书约40万字,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尼采关于哲学、权力意志、心理学、戏剧、艺术、现代性、宗教、谱系学、解释学、逻辑学等方面的思想;这些学术思想大师对尼采思想的评述;海德格尔、本杰明、德勒兹等人在其学术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所受尼采思想的影响。本书通过整理、汇集百年来这些西方学术大师对尼采思想的解读,把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对尼采的解读介绍给中国读者,作为中国学界进一步解读尼采的文化和思想资源。 对于欧洲的三大思想家之一的尼才,百年来西方学术界有许多争论和研究。本书则是从浩瀚的文 丛中精选了近年来世界公认的西方著名思想家的作品。作者的强大阵容是本书最具吸引人的特点之一。书中的任何一位学者都是中国学界熟知的西方著名学术大师。书中涉及的内容之广泛,哲理之深邃,使本书成为一本在尼采研究中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参考书。
福柯的面孔
这本书是福柯评论集,收录20余篇论文,它们从各个方面同福柯交锋,激活了福柯的思想。作者罗兰·巴特、赛义德、德勒兹、鲍德里亚等都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对福柯的考古学、谱系学、主体性、权力、伦理学等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收录的文章包括:“我想像中的米歇尔·福柯”、“偏袒”、“福柯论现代权力”、“人文主义的终结:米歇尔·福柯与规训的权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