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贝娄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1924 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父亲是从俄国移居来的犹太商人,贝娄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一个。1976年索尔·贝娄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被认为“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瑞典皇家学会授奖时特别提及他的小说《抓紧时光》,认为是现代典型作品之一。贝娄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索尔·贝娄散文选1940—2000(索尔·贝娄作品集)
3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3%
本书由《贝娄书信集》的编选者本杰明·泰勒编选,既收录了贝娄知名的散文,又精选了他的游记、书评、影评、访谈、演讲和回忆录等五十七篇文章,写作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我们可以读到一个作家的创作轨迹——这是一位见证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作家,他记录了战后美国人经历的精神危机。如何从现代社会突围成功,贝娄以他敏锐的观察和思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赫索格
1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2%
当我停止过度思考,才发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美好。 赫索格躺在沙发上,回顾他的一生,他觉得一塌糊涂,真的是一塌糊涂: 对于妻子,他是个糟糕的丈夫; 对于父母,他是个忘恩负义的孩子; 对于国家,他是个无所作为的公民。 他有机会去爱,但他很懒。他有机会熠熠生辉,但他选择了暗淡。 他有力量,但很不主动。他有自己的灵魂,却始终不敢面对。 他总是那么卖力地思考,好像停止思考就会死掉。 他开始不停地写信,内心有说不完的话,要写给全天下的每一个人……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0.3%
这是一个人与欲望时代保持距离,反而过得充实的美妙故事。 我追随我的舅舅,不仅因为他是植物学天才,还因为他有一种不合时宜的怪。 他沉浸在科研的世界里,无心攀权附贵。 他更渴望幸福,却在情爱的追逐、算计和骗局中吃尽苦头。 他不敢忍受,更不会沉沦,而是感叹: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而不是核辐射。 干脆逃去北极地带,和植物待一会儿吧!
晃来晃去的人(索尔·贝娄作品集)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7%
诺贝尔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得主成名作。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晃来晃去的人”,苦苦挣扎在“得”与“不得”之间,因为生活永远不会是我们希望的样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犹太青年约瑟夫辞去工作等待参军。其间,他终日足不出户,透过封闭的房间窥探世界,把感情宣泄在日记里,同时记录自己对世界、人性的思考。他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晃来晃去,不断被孤独和迷惘侵袭,最终成为一个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晃来晃去的人”。《晃来晃去的人》是索尔·贝娄出版于一九四四年的日记体小说,描绘了美国大萧条时期犹太人的生存状况。这部作品笔调沉郁、结构严谨,跟贝娄后来的《奥吉·马奇历险记》《洪堡的礼物》为代表的一批文笔挥洒自如、风格幽默诙谐、结构松散的流浪汉式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拉维尔斯坦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6%
想要精神生活充实,就要找到你愿放纵一生去做的事! 像拉维尔斯坦这样的人居然离开了人世,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他通晓各个时代的人类思想,受到总统和知识分子的狂热追捧; 他拥有精英门徒无数,每一个年轻人都渴望受到他的半句指点; 他将智慧当做商品一样随意贩卖,用赚来的金钱收购稀有古董; 他恣情于不伦的爱欲,却比我们认识的任何人都活得诚恳真挚。 他已离世多年,人们却不断提起他的名字——拉维尔斯坦,拉维尔斯坦……
抓住今天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7%
过去对于我们毫无用处,未来充满焦虑, 只有现在是真实的,此时此地,抓住时机。 世人常说,抓住今天。威廉一直是这么做的。 20年前,他果断退学,去好莱坞实现明星梦;几年前,他决定离婚,试图做回自由的单身汉;几周前,他毅然辞职,投身陌生的股票世界。 今天,末流演员威廉,似乎永远也离不了婚,仍在为生计四处奔走。酒店催促缴租;父亲不再提供帮助;妻子寄来付费账单。他将所剩无几的积蓄全部交给股票市场,期望这一次能够真正抓住今天。
索尔·贝娄中短篇小说集(索尔·贝娄作品集)
1人今日阅读
与前期多创作长篇小说相比,贝娄后期主要集中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上。这时的贝娄作为犹太作家在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方面已经发生了转变,或者说深化。这些中短篇小说多以“寻找”为主题,通过追忆古老温馨的犹太传统,展现当代犹太移民在美国遭遇的迷茫与精神危机。文风含蓄而又机警,处处体现作者一贯驾驭文字的特点,充溢、稳健、视野宽广,给人像是在读长篇小说的感觉,却又精炼、节制,这一点跟贝娄“要将长篇小说写得短而又短”的说法恰成有趣的对照。
受害者(索尔·贝娄作品集)
诺贝尔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得主代表作之一,美国犹太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某种意义上,我们仿佛都是生活的“受害者”,因为生活永远不会是我们希望的样子……故事发生在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一个闷热的仲夏,主人公——一位犹太青年承受着现代都市生活的巨大压力,无力地退入自我,想从无情的物质现实中提纯出一种精神道义。小说笔调阴郁,虽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手法,但始终是主人公的主观视角,他的所见、所闻,他的回忆和思考,还有他的煎熬, 展示了一个荒谬的、不可理喻的现代世界。《受害者》是索尔·贝娄早期的优秀作品,出版于一九四七年,被称为“美国犹太小说的一座里程碑”,它既是一部针对反犹主义的讽喻小说,同时又深刻揭露了现代人的身份危机和精神危机。
真情(索尔·贝娄作品集)
诺贝尔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得主作品。《真情》以个人回忆的方式讲述了犹太人哈里·特雷尔曼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恋,从侧面反映了美国犹太人的身份焦虑,展示了文化殖民下犹太人的生存处境。《真情》是贝娄在八十二岁高龄、大病一场之后,于一九九七年出人意料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相比以往的作品,这部小说在思想上更为深邃,渗透着对人的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涉及了二十世纪后期西方多个主要的思想主题——物质主义、资本主义、存在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
索尔·贝娄书信集(索尔·贝娄作品集)
有人劝索尔·贝娄写自传的时候,他总说没什么好写的,他就是忙得要命。忙着写小说,偶尔写写杂文;忙着谈恋爱,结婚,当父亲,离婚,交友,结怨,悲伤;忙于历史大事,忙于文学小事;忙于大量读书,忙于恪尽教职,教书一直教到耄耋之年。尤其是忙着写信,写给他先后几任妻子,他的儿子们,他的作家同行,喜欢他的和不喜欢他的读者,还有追着他要签名的人,着了魔似的阿谀逢迎者,以及重度精神病患者,等等。大作家并不全都擅长写信。写信似乎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天分,像艺术天分一样神秘莫测。显然,索尔·贝娄具备了这个艺术天分。在这部书信集里,贝娄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热恋的时候,他会说:“苏茜和我就是在一块浮冰上都可以很开心。”心情恶劣的时候,他会对前妻桑德拉破口大骂:“你他妈的差点儿杀了我……我把我在你手里遭的罪全都写进《赫索格》里了。”当然,在这部始于1932年,终于2005年的书信集里,还有贝娄对文学、政治、哲学的沉思,是对他七十余年的心路历程的记录,以及对二十世纪美国社会的若干侧面的再现。
洪堡的礼物
《洪堡的礼物》是贝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两代作家命运的描写,揭露了物质世界对精神文明的压迫和摧残以及当代社会的精神危机。曾两获普利策奖并获封法国骑士勋章的中年作家查里·西特林一切都在走下坡路,前妻要刮尽他的财产、流氓砸烂了他的奔驰车、现有的情妇是个敛财娘,最重要的是他什么创造性的东西都写不出来了。他对潦倒而死的前辈诗人兼导师和挚友的洪堡一直心怀歉疚,洪堡曾教他认识艺术的力量,要他忠于自己的创造性精神,而他在洪堡贫病交加时却并未伸出援手。最后在面临物质和精神双重破产的情况下,西特林终于借助洪堡留给他的一个剧本提纲摆脱了物质危机,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洪堡当年的精神苦痛。 索尔·贝娄(1915—2005)是美国20世纪大师级小说家,作品三获国家图书奖,一获普利策奖,并因“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荣获197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是贝娄的第六部小说,出版于一九七五年。该书获得了一九七六年的普利策文学奖,贝娄本人也于同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通过美国两代作家的不同遭遇,深刻揭示了物质世界对精神文明的摧残。
索尔·贝娄作品系列:奥吉·马奇历险记(精装)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贝娄的成名作,也是他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马奇是来自贫民窟的犹太少年,自小起周围的各色人等都想支配他的命运。因为贫困,他从事过许多职业,但只要发现有被控制的危险,他便立即抽身走开。他虽然没有失去“自由”,但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他曾想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办一所孤儿院,把爱播向人间,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说结束时,他成了倒卖战争剩余物资的掮客。 《奥吉·马奇历险记》在索尔·贝娄的创作道路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自此伊始,贝娄开创了描写自我意识和异化社会、反映自我和现实矛盾的主题,并在叙事艺术上创立了一种独特的“贝娄风格”,即一种将戏剧性自嘲和严肃思考相结合的风格,为此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艺术基础。 1954年《奥吉·马奇历险记》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进入兰登书屋“现代文库”和《时代》周刊各自评出的100部*佳英文小说名单。
抓住时机
《抓住时机》描述了威尔姆·阿德勒失败又疯狂的一天。 索尔 ·贝娄在这部小说里影射了他和保守的父亲的关系:威尔姆是一个失业、身无分文的末流演员,刚和妻子分居(但对方为了经济问题又拒绝离婚),绝望之中他向德高望重的医生父亲阿德勒医生求助。在百老汇附近的酒店里,犹太人父亲用实用主义的冷漠批判了威尔姆的逃避、空虚和缺乏远见,并拒绝他的资助请求——而在百老汇附近的期货交易所里,神神叨叨的伪哲学家、真骗子塔木金正把威尔姆的最后一点积蓄投入荒唐的交易,并逃之夭夭。在喋喋不休、梦呓般的自我清算中,威尔姆冲进一场葬礼,用泪水化解了“自我的负担”。 —————————— 描写美国当代知识分子知识困境最杰出的作家 索尔·贝娄唯一直面犹太父亲的小说 编辑推荐: 作为一个俄国犹太移民,贝娄的父亲亚伯拉罕·贝娄从未肯定过儿子选择的写作道路——那一代的“俄国-犹太 父亲天生就是专制的”(贝娄写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在他去芝加哥大学读书的时候亚伯拉罕掏学费都是很勉强的。贝娄的前两部小说成功后,他的父亲也没有承认过他,只是说你的首要身份还是“我的儿子”。 老亚伯拉罕死后,索尔·贝娄迅速地写了《抓住时机》,讲述了一个电影梦破碎的犹太男子向富裕的医生父亲求助未果、崩溃的故事。 媒体推荐: 小说通过对完整的一天的描述,展现了极度真实的人类存在图景、他们在时间里留下的轨迹。时间——这是我们竭力最大利用、却湮灭在我们手心里的东西。——《纽约时报》
雨王亨德森
《雨王亨德森》出版于一九五九年,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据说是他自己喜欢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寻找精神家园的故事。百万富翁亨德森由于精神极度空虚,渴望找到人生的意义。他翻遍了家中的藏书,希望找到能启发他的格言,结果只找到父亲当年作书签用的一张张钞票。无聊之余,他甚至在豪宅里养了一群猪,弄得肮脏不堪,家人抱怨。于是,他离开了文明社会,深入非洲内陆的原始部落,开始了自我探索的心路历程。在历尽种种艰辛和危难之后,他仓惶逃回美国。 小说富于象征意义,充溢着现代喜剧的反讽意味,好心而常犯错的亨德森在作家的调侃之下也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现代“堂吉诃德”。 在兰登书屋“现代文库”评出的—百部*佳英文小说名单中,《雨王亨德森》位列其中。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著名植物学家贝恩·克拉德事业上成就斐然,生活上却不尽人意。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向往一种纯洁浪漫的爱情,一个共享天伦之乐的传统家庭。在第一次婚姻失败以后,贝恩吃尽了追求女人的苦头。他独身十五年,尔后与一位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妙龄女郎结婚。可这位名医家的独生女并非自己的理想妻子,贝恩内心深处仍有那么一种无以排遣的孤独感。他原想根据自己的理想设计生活、设计自己,结果却被生活所设计。他不得不在夜深人静时在祷告中向上帝哭诉:天哪,哀伤更致命啊!
雨王汉德森
暂无简介
文学名著·企鹅经典:雨王亨德森(精装)
《雨王亨德森》出版于一九五九年,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据说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寻找精神家园的故事。百万富翁亨德森由于精神极度空虚,渴望找到人生的意义。他翻遍了家中的藏书,希望找到能启发他的格言,结果只找到父亲当年作书签用的一张张钞票。无聊之余,他甚至在豪宅里养了一群猪,弄得肮脏不堪,家人抱怨。于是,他离开了文明社会,深入非洲内陆的原始部落,开始了自我探索的心路历程。在历经种种艰辛和危难之后,他仓惶逃回美国。 《企鹅经典:雨王亨德森》富于象征意义,充溢着现代喜剧的反讽意味,好心而常犯错的亨德森在作家的调侃之下也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现代“堂吉诃德”。 在兰登书屋“现代文库”评出的一百部最*英文小说名单中,《企鹅经典:雨王亨德森》位列其中。
像他这样一个知识分子
索爾.貝婁於2005年4月2日於家中辭世,享年89歲。許多人認為索爾.貝婁是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當代最偉大小說家,三度獲頒美國國家書卷獎,1976年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本書是他生前第13部,同時也是最後一部長篇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87歲高齡再創長篇力作。繼暢銷名作《赫索格》之後又一精采剖析當代知識分子的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曾經如此推崇索爾.貝婁的小說:「他的作品往往展現人性深刻的理解,以及對當代文化的洞悉」。早年寫出《赫索格》、《抓住這一天》等重要作品的索爾.貝婁,至今仍是當代世界文壇的瑰寶,從國家書卷獎、普立茲獎到諾貝爾獎都對他的成就予以肯定。 《像他這樣一個知識分子》是他九年多來交出來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作品刻畫一位暢銷作家羅斐斯坦,因為感染愛滋即將離開人間,他的好友齊克來到巴黎幫他撰寫回憶錄,兩人間展開一場精彩的哲思辯論。這本書明顯影射當年以《封閉的美國心靈》一書躍升暢銷作家、也是貝婁的好友Allan Bloom。藉著貝婁精湛的描寫功力,我們將看到一場由哲學對話、友誼、瀰漫知性討論的巴黎咖啡館構築而成的小說世界。 (轉載自時報悅讀網)
愁思伤情
暂无简介
勿失良辰
索尔·贝娄,1915年7月10日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城,后来在美国芝加哥长大成人,是享有盛誉的美国当代作家。从1941年到1987年的40余年间,贝娄共出版了9部长篇小说。早期创作有结构优美的《挂起来的人》(1944)、《受害者》(1947),颇为评论界注目。《奥吉·玛琪历险记》(1953)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由于他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结合在一起”,这部小说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描写自我意识和个人自由的典型之作。其后,陆续出版了《雨王汉德逊》(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1)、《而今更见伤心死》(1987)、《偷窃》(1989)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其中《赫索格》成为美国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此外,贝娄还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且惜今朝》(1956)和《莫斯比的回忆》(1968),剧本《最后的分析》(1965)以及游记《耶路撒冷去来》(1976)、散文集《集腋成裘》(1994)等。他曾三次获美国全国图书馆,一次普利策奖奖;1968年,法国政府授予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经典印象小说名作坊:寻找格林先生
与他洋洋洒洒、狂放不羁的长篇小说相比,索尔·贝娄的中短篇小说显得更为精练,更为节制。但用任何确定的词去形容贝娄的作品都是危险的,因为它们是如此鲜活和具有生命力,拒绝任何僵硬的标签。它们是庄重的,但同时又充满诙谐,甚至令人捧腹;它们是尖锐的,但无疑又是温柔的、令人抚慰的;它们是清晰的,但有时又显得暖昧而模糊,仿佛街角的暗影;它们是简洁的,但也不乏看似无用却神秘动人的闲笔。是的,它们就像这个世界本身:不可概括,不可预测,无处可逃。
挂起来的人
暂无简介
文学名著·企鹅经典:洪堡的礼物(精装)
法国骑士勋章的中年作家查理·西特林一切都在走下坡路,前妻要刮尽他的财产、流氓砸烂了他的奔驰车、现有的情妇是个敛财娘,最重要的是他什么创造性的东西都写不出来了。他对潦倒而死的前辈诗人兼导师和挚友的洪堡一直心怀歉疚,洪堡曾教他认识艺术的力量,要他忠于自己的创造性精神,而他在洪堡贫病交加时却并未伸出援手。
索尔·贝娄作品系列:赛姆勒先生的行星
《索尔·贝娄作品系列: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纽约市上西区为背景,记录了早春的三天里主人公赛姆勒先生饱含思索和批判力量的内心独白,通过黑人扒手这条主线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精神堕落和人道主义危机。文中这位七旬老人丰富而深邃的思想触及到犹太意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批判和人类优选生存等多个方面,时而反顾历史,时而切入现实,今昔穿插,时空交错,对六十年代的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风貌作了一次触及灵魂深处的扫描。 与《赫索格》一样,《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以呈现主人公的意识为主,因此,它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从内容上看可谓一部思想小说,而从表现形式上看则是一部意识流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发表于一九七〇年,一九七一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索尔·贝娄全集(全14卷)
《索尔·贝娄全集(全14卷)》包括其近六十年创作生涯的全部作品,其中,长篇小说有《晃来晃去的人》、《受害者》、《奥吉·马奇历险记》、《雨王汉德森》等九部,此外,还有中短篇小说集五部,散文随笔集、散文游记集、剧本集各一部。索尔·贝娄(Saul Bellow,生于1915年),被称为美国当代文学发言人。他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郊的拉辛镇,父母是来自俄国圣彼得堡的犹太移民。1924年,全家迁往美国芝加哥定居。1933年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学到西北大学,1937年在该校毕业,获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除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编辑、记者及在商船上短期服役外,贝娄大部分时间都在大学里执教,现为芝加哥大学教授和社会思想委员会主席。 从1941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两个早晨的独白》开始,贝娄度过了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奥吉·马奇历险记》是他的成名作,阐释了自我本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叙事艺术上形成了独特的“贝娄风格”。贝娄是一位富于善良人性的作家,从他的早期作品《雨王汉德森》中,可以看到对丰裕社会中精神贫困现象的关注。《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洪堡的礼物》则揭露了当代社会的精神堕落和人道主义危机。
今天过得怎么样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中短篇代表作合集。《今天过得怎么样》收录索尔·贝娄3个中短篇小说,分别为《堂表亲戚们》《泽特兰:人格见证》和《今天过得怎么样》。索尔·贝娄的短篇小说视野宽广,将雷霆万钧的洞察化为洋洋洒洒驯服有力的词锋,不仅开创了描写自我意识和异化社会、反映自我和现实矛盾的主题,还在叙事艺术上创立了一种独特的“贝娄风格”,即一种将戏剧性自嘲和严肃思考相结合的风格。
莫斯比的回忆
这里的短篇似乎不像一般的短篇小说那样快缺胳膊少腿,以含蓄机警的作风取胜。它们处处体现作者一贯驾驭文字的特点,充溢、闰稳,视野宽广,娓娓道来,而且给人的感觉总像是在读长篇小说,这一点跟贝娄扬言的要将小说写得短而又短的打算恰成有趣的对照。贝娄似乎有那么一点儿不依不饶。他坚持要在我们标志物质胜利的纪念碑上绘制出使人痛苦的牛头怪脸,暴露肉体的喜剧以及种种无法省略的细节。这是他的拿手好戏。是的,那些无法省略的细节总是如此地富有活力,无论是顺手牵羊的《银碟》还是《莫斯比的回忆》。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者恐怕很难如愿以偿,将他的小说写得短而又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