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跨文化研究(2017年第2辑/总第3辑)
1人今日阅读
《跨文化研究》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其主旨是瞩望人文,学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篱,汇通人文,“六艺”兼容;立足语言文学,却无学科本位,尝试将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语言融于一体。书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视野审视人类古今精神问题,通过对话与交流,致力于推进以中化西、中学西传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拓展中国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不懈的努力。
浪漫的灵知
本书以一种源自前基督教时代的宗教文化精神灵知主义(Gnosticism)为隐秘线索,在后启蒙的文化视野下审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与诗学的渊源其历史流变,揭示欧洲现代性合法性诉求的异教传统(Pagantradition)。通过反思浪漫主义的自然概念、忧郁概念、反讽概念、神话概念,本书尝试重构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文化语境和形象体系,展示欧洲文学现代性诉求的精神渊源。
跨文化研究(总第8辑)
《跨文化研究》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其主旨是瞩望人文,学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篱,汇通人文,“六艺”兼容;立足语言文学,却无学科本位,尝试将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语言融于一体。书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视野审视人类古今精神问题,通过对话与交流,致力于推进以中化西、中学西传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拓展中国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不懈的努力。
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概论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处理事故灾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途径。本书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涵盖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本理论、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结构,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安全保障系统、应急指挥场所、移动应急平台、数据交换系统等内容,以及平台建设中项目资金申请、项目招投标、项目建设施工管理等知识。本书是面向全国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战线的实用手册,也是应急管理人员和社会公众学习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基础性知识读物。
重建巴别塔 解构诗学新论
《重建巴别塔 解构诗学新论》是一本有关解构诗学的文艺理论专著,作者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胡继华教授。书中,胡教授从解构的精神气质和流浪情怀着手,探究解构诗学诗思融合的风格,揭示解构诗学激活经典的策略,并深入解说包含在“延异”之中的文化密码,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化之中的类似物——庄子的思想;指出解构诗学就是“关于不可能性的诗学”。这是一种以“僭越”为主旨、以精神性为指归、以祈祷为姿态的“诗学”。
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宗白华美学思想简论
《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宗白华美学思想简论》是研究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美学思想家宗白华的专论。它详细地阐述了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并兼及相关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背景。作者认为,宗白华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精神及其象征物的美学思索具有一种特殊的重要意义:宗氏所标举的“气韵”、“意境”、“晋人之美”、同情及节奏等概念,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个性。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作者还进一步挖掘了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指出宗白华以“节奏”为中心建构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象征物。
宗白华:文化幽怀与审美象征
《宗白华:文化幽怀与审美象征》从中国古典美学向现代转型以及“文化精神”建构的角度考察宗白华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学术活动,特别强调他的美学沉思与中国文化复兴事业是统—的。认为他的美学探索发源于他的文化幽怀,他的文化幽怀又受到了现代性转型的震荡,而他的整个学术活动,就是在现代性文化语境之中对中国文化精神进行的—次美学的建构。 同时,《宗白华:文化幽怀与审美象征》指出,宗白华的思想也存在着某种绝对化的倾向,其论说常常表现出随意性,而他的文化审美建构也具有—定的乌托邦色彩。这些表现了宗白华美学沉思和文化探索的历史局限性。
百年老课文
暂无简介
后现代语境中伦理文化转向
我们使用“伦理文化转向”来根据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思想运动的趋势。我们选择具有明显的学理承继关系并具有相同致思取向的三位法国后现代思想家为个案来分析这种伦理文化转向,在这三位后现代思想家和伦理文化构想之中体现了泛悲剧精神、灵知精神、灵知精神以及道德完美主义精神。三位思想家意识到了亲切性和生命感对现代个体自由的重要性。他们所理解的自由,是一种依托于他人并且不可确定的谦卑自由。
古典诗学与浪漫灵见--2012十月学术论坛文萃
暂无简介
跨文化研究总第6辑(2019年第1辑)
《跨文化研究》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依托该校跨文化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其主旨是瞩望人文,学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篱,汇通人文,“六艺”兼容;立足语言文学,却无学科本位,尝试将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语言融于一体。该集刊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视野审视人类古今精神问题,通过对话与交流,致力于推进以中化西、中学西传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拓展中国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不懈的努力。 本刊常设“经典论绎”、“经典导读”、“异邦视野”、“文论前沿”和“新著揽英”等栏目。力求每辑聚焦一个领域,烘托一个主题,突出中国问题意识、中国解决方法和中国学理构建。
神话与现代灵知:汉斯 布鲁门伯格的神话诗学研究
《神话与现代灵知:汉斯•布鲁门伯格的神话诗学研究》从神话、哲学、教义和现代科学相互作用、彼此勾连的复杂文化织体中,辨识出神话诗学的人类学之维、修辞学之维、现象学之维、历史之维。由于思辨哲学和道德哲学的驱动,神话诗学成为一种隐微政治哲学。作者用十章的篇幅探讨普罗米修斯神话原型的象征与启示,揭示灵知主义的品格,以及神话与现代性的双重坚执。
中国现代文论史. 第四卷, 思想的制序 : 中国现代文论的多元取向
本套书意在概要地论述中国现代文论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本套书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丛书攻关项目“西方文论中国化与中国文论建设”的结项成果之一,基本任务是以分卷本形式展示中国现代文论史概貌。 以文化涵濡为主要视角,在中外互动的复杂语境下探索中国现代诗学制序的构型,以及中国诗学新传统的形成与流布。一,梳理共同作用与中国现代文论生成的文化压力和应对这些压力的文化思潮,及其对现代文论知识型的构成所起的作用;二,描绘现代中国文论知识型通过主要批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批评观念所表现出来的话语系统特征、表述系统特征、操作系统特征和价值系统特征;三,通过思潮与知识形态的流布和变易,呈现中国文论现代性品格生成的多种可能性,而把诗学体系摹制所宣告的现代文论历史呈现为“可能性状况的历史”。
德里达评论文集
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德里达的解构论风靡北美学界,对文学批评、艺术、建筑、法律、翻译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对解构论及德氏的批评、指摘也一直如影随形。有鉴于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胡继华教授选编了在英语世界中有关德氏及其学说的重要论述,从中可见德里达思想的渊源、流变、影响。而胡继华教授本人所写的导言还展现了解构论在华语学界的接受史和接受过程中的洞见与误读。 《德里达评论文集》章节内容主要分为以下部分:1.导论:走向不可能的诗学,2.德里达的地形学:解构批评的可能性,3.Derrida's Topographies,4.盲人回忆录:绘画起源于不可见,5.Memories of Blind 如何命名?——致意与拯救的诗学,6.How to Name,7.被给予的时间:君王的时间,8.Given Time:The Time of the King,9.福楼拜的一个理念:柏拉图的书信,10.An Idea of Flaubert:“Plato's Letter”,11.何为一种“适切的”翻译?,12.What is a “Relevant”Translation?,13.示播列:诗歌就是创伤,14.Shibboleth,15.拯救名相:“后记”到永远,16.Sauf le nom 鸣谢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越位之思与诗学空间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越位之思与诗学空间》收集10篇专论,自成脉络,从学科通串和文化涵濡的角度,对比较诗学的渊源、方法论基础和批评实践展开论辩与反思。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越位之思与诗学空间》以理论、方法、历史考辩、诗学空间以及中外涵濡为线索,对比较诗学进行充实和具体化,在学科通串和文化涵濡的复杂语境下,自觉拓展比较诗学的空间,描述跨文化的理论转型,凸显媒介文化时代新型诗学。
历史诗学与现代想象
《历史诗学与现代想象》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编选的一部主题论文集,从2013年北京十月学术论坛提交的40篇论文中精选15篇左右,其中外国学者论文的汉语译文4篇,论题覆盖文史哲,集中于美学、诗学与艺术理论,论文质量较高,学术质量有保证。
跨文化研究总第4辑(2018年第1辑)
《跨文化研究》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其主旨是瞩望人文,学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篱,汇通人文,“六艺”兼容;立足语言文学,却无学科本位,尝试将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语言融于一体。 该集刊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视野审视人类古今精神问题,通过对话与交流,致力于推进以中化西、中学西传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拓展中国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不懈的努力。
文化溯源与诗学探幽 2014十月学术论坛文萃
《文化溯源与诗学探幽 2014十月学术论坛文萃》为“2014十月学术论坛”论文精选,集中探索“世界文睨史视野下文学、诗学与文化的原创性”。所辑论文分四个角度论说:融合哲学、美学和认知科学透视中国文化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会通古今探索古代文字和文学的渊源与流变;整合媒介文化、性别文化和符号文化,重申20世纪中国文学新传统;在中国以及现代视野下探索西方文学的思想意象及其跨文化阐释。在全球化和大数据时代审视国际汉语教育的态势,现代语言学的跨学科趋势。所辑论文的共同特点,在于注重会通,强化历史意识,关切现实问题,特别凸显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比较文学经典导读
本书是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双语教材,保留经典原文,用汉语撰写导读文字。编译者精选英语经典论文15篇,时间跨度为20世纪60年代至今半个多世纪,反映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概貌和方法论演变的历史。从“比较文学的危机”时代到“多元文化时代”和“全球化时代”,这一学科走过了合法性论证、人文科学诉求、文学性坚守、文化研究转向和重返文学性的曲折道路,理论论域从跨语言、跨民族、跨学科、跨媒体发展到超语言、超民族、超学科、超媒体,研究方法也经过了形式本体论、本体解构论和本体重构论的循环转换,且同现代性的拓展、全球化的拓殖以及世界体系的生成、后殖民文化的崛起形成了复杂互动、多面策应的关系。本册所辑经典论文,出自韦勒克、奥尔巴赫、丹洛诗、莫莱蒂、尧斯、苏源熙等名家的手笔,反思学科的过去,再现学科的现在,预示学科的走向,呈现基本理论结构,演示文本分析方法,并尝试引入中国视野,展示中国诗学的魅力。
跨文化人文命脉探寻
《跨文化人文命脉探寻》所辑论文聚焦人文精神与人文学科体制,意在对人文进行考镜溯源,振叶寻根,上溯“义 利之辨” “君子德行”,以及俄狄浦斯王悲剧及柏拉图神话的微言大义,下至库尔提乌斯(Ernst Robert Curtius)的“中世纪语文学”和丹洛诗(David Damrosch)的“世界文学”,同时特别注重近现代的学理辨析和文本实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篇幅占相当大比重的“文本实践”,作者们活用“文本精读”的方法,力求让古今中外经典自己活出意义,演示诗学结构,启示读者们自由 地运用自己的理智与想象,积极地动员自己的情感与知觉,叩显开隐,烛照幽微。
西方现代文论经典导读
本书为西方现代文论双语课程教材。全书选取了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的经典篇章共21篇,覆盖从形式主义到文化研究的多方面内容,从经典原文的学习入手,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的概貌,并认识不同的研究路径和方法。书中的篇章原文采用英文,并配有汉语导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原文的核心内容及重要意义。本书的编写吸收了新近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文学理论发展的趋势,凸显了人文精神的现代转型。
奇观逸韵: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来的艺术理论思考和批评实践的结集,由当代艺术理论之问、当代艺术哲学之思和当代艺术个案之评三部分构成。该书全面论述全球时代媒介文化奇观、情感修辞、伦理转向、消费记忆等新艺术问题,以当代中国艺术家及其作品为个案,阐述反讽仪式、山水情色、幽灵面孔、古典新韵、浪漫抗拒等主题,既有对当代艺术理论的深入研究,也有对当代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个性阐释,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当代艺术美学的问题与走向。 本书在学术思想上开启新的研究思路,在后现代审美问题领域中,对相关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均有所推进;在学术观点上,视当代艺术为一种新的时代诊断工具,为后现代精神症候提供美学诊断;在研究方法上追求古今融合,学科通串,描述当代艺术发展的精神化与差异化的历史进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