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
陈丹青(1953年8月11日-),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 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曾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2006年,荣获中国首届“时代艺术家大奖”。
文学回忆录:1989-1994
59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1%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除非我们亲历
30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9%
本书收录过去十年间陈丹青为亡故师友写的十篇纪念文章。他说,他的写作都是受人所托,这十篇,却是闻知噩耗,便坐下来写。当感慨前辈的身世与受难,他说,要懂得过去的记忆,除非我们亲历。
陈丹青《局部》(套装全3册)
7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7%
艺术纪录片《局部》,三季内容全收录。没有教条、远离陈词滥调,跟随陈丹青的艺术直觉,把缺失的美术教育补回来。视频之外,文字的魅力无可取代。三季内容,补充近万字,甄选艺术史上千余幅“局部”。即是随笔又是艺术画册。
退步集
5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8%
《退步集》是陈丹青归国五年来部分文字的结集,三十余篇文章,话题兼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诸方面,也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问。也许归功于长年的绘画训练,陈丹青的文字观察敏锐,细节刻画尤其生动,时有连珠妙语。书评人黄集伟说:“陈丹青虽是个画家,但很多散文家写不出他那样的文字。另外,读者们虽不是他本人,但这个海龟派笔下文化与语境的‘隔膜’与‘无助’,乃至‘欲拒还迎’的心态每个人都不难感同身受。”在《退步集》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陈丹青对当今城市建设的痛陈,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将城市原有的文化生态和历史记忆无情地摧毁引起艺术家陈丹青肝肠寸断地“叫嚣”:“江南水乡已经没有了。”
无知的游历
1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7.3%
陈丹青首部游记,画家眼中的异邦风土。从2009年开始,陈丹青尝试写作游记,本书完整收录作者在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匈牙利所写长篇文字,这不但是陈丹青首部游记,也是陈丹青在杂文之外,第一次尝试中长篇写作,从最终的文字看,这些篇章独具特色,充满历史人文气息,是难得一见的耐读而有韵味的游记。陈丹青以画家的眼光,记录了四地鲜为人知的风景,并凭借自己对于绘画、音乐及人文历史方面的兴趣和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除此之外,本书更收录了300余幅在各地的现场和历史图片及陈丹青速写手稿,全书四色印刷,锁线胶订,由陈丹青精心编排,不但是好的游记,也是精美而独特的旅行指南,值得珍藏。
荒废集
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1%
纪念几代人荒废的岁月。《退步集》及其“续编后”,陈丹青最新杂文结集。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几年的一些文字随笔,偶有在报纸书刊露过面。“自由谈”九篇短稿是新的言路的尝试;三篇再谈鲁迅的演讲、三篇奥运会开幕式评析,是对历史与文艺的深层阐述,可见作者对鲁迅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文字简洁快道而有力度。回顾七十年代的长篇随笔,描述了十年浩劫中,几代人被荒废的命运。文字客观而冷静,让人感慨。
纽约琐记(修订版)
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0%
国内知名公共知识分子、画家、文化批评家陈丹青《纽约琐记》修订再版。本次修订将原版下册全部删除,同时大量增添图片,彩色印制,封面重新设计过,更加适读、精美。有几位相熟的读者批评说,近年我所出的三五本“书”,还算《纽约琐记》尚可读。这本书是我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我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与中国话题,本次修订全部删除,同时大量增添图片,彩色印制,封面重新设计过。尚未见书,我已先有点欢喜的意思了。
多余的素材(修订版)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5%
国内知名公共知识分子、画家、文化批评家陈丹青继《退步集续编》后再出力作。本书为《多余的素材》修订版,内容稍有改动,增加添换了多幅插图,体现了更为精妙的图文搭配关系。这一册散文集,以日常细节牵动种种记忆,并获得历史感,本次修订增添或更换部分罕见的老照片,佐证文字,为许多变形、遗失,但离我们并不久远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图文叙述。
影像杂谈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1.7%
作者影像评论十二篇首次结集,并配以作者的手机快照。《影像杂谈》以画家之眼,谈论时间对于摄影的参与,记忆对于影像的介入。作者犀利的图像视角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张照片的平易切口。每幅图片,都有一段详尽或确凿的文字说明,介于图像与文字之间的隐形距离,得以形成抽象的概念、真相与想象,而作者的文字,收放如锚。
陌生的经验:陈丹青艺术讲稿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5%
陈丹青的私人艺术史,网络视频播放逾千万,三百余幅精美彩图,年度艺术话题读物。本书是网络视频节目《局部》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梵高的初习作品,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齐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与作品,虽经历史“隐没”而显得“次要”,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这是一份画家个人的观看与叙述,艺术史退为背景,艺术家,才是主角。
谈话的泥沼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9.2%
直指现实,嬉笑怒骂,陈丹青首部言论集。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精心挑选后结而成集,书名“谈话的泥沼”似乎暗喻了交流的不可能,书中的部分篇章也刻意保留了这种媒体狂欢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谈话困境,这种陷入“泥沼”的状况本身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书中的大部分篇章则反映了在去除媒体预设立场之后,交流的可能与必要,比如陈丹青与王安忆的对谈,两人的思想和学识互相激发与阐释,读来很有收获,这是一本有内容的对话录,同时也是对对话本身的思考。
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2.6%
本书为陈丹青近十年精选访谈、讲演的合集,分五辑:采访、讲演、关于《局部》、关于木心、关于木心美术馆。对话中依旧有谈不完的艺术与文学,还有他从事《局部》与木心美术馆工作以来的不少文案。面对当下流量时代的浮躁,他问道,观看,被观看,传播,被传播,你身在哪一端?
笑谈大先生
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3%
与其说还原了鲁迅,不如说还原了一个时代。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论者或称它“还原”了鲁迅,或称它“唤回”了鲁迅;而对于作者,这样的公开谈论大先生,或许更类似于一种还愿。
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6%
在历时五年的“世界文学史”课程中,木心曾应听课生再三恳请,于1993 年3月7日至9月11日,以九堂课的半数时间,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写作。其全部内容,包含在陈丹青的原始笔记中。2013年初,依据这五本听课笔记,《文学回忆录》出版了。出于当时的顾虑,陈丹青没有收入九堂课的相关内容。近经商酌,为读者考虑,仍以他的笔记为依据,编成《木心谈木心》一书,是为《文学回忆录》补遗。《木心谈木心》面世,应是大可寻味的文本,赏鉴木心而有待申说的作者,会留意他所谓“精灵”的自况、所谓“步虚”的自供吗——承老头子看得起我们,提前交了底,以世故论,诚哉所言非人:这是文学法庭再严厉的拷问也难求得的自白啊。
陈丹青精选集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0.7%
陈丹青新书三册套装。 《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为陈丹青近十年精选访谈、讲演的合集,分五辑:采访、讲演、关于《局部》、关于木心、关于木心美术馆。对话中依旧有谈不完的艺术与文学,还有他从事《局部》与木心美术馆工作以来的不少文案。面对当下流量时代的浮躁,他问道,观看,被观看,传播,被传播,你身在哪一端? 《除非我们亲历》收录过去十年间陈丹青为亡故师友写的十篇纪念文章。他说,他的写作都是受人所托,这十篇,却是闻知噩耗,便坐下来写。当感慨前辈的身世与受难,他说,要懂得过去的记忆,除非我们亲历。 《目光与心事》收录陈丹青过去十年最新的艺术评论文章,跨越戏剧、小说、音乐、摄影,以及素人的绘画。作者自嘲这些皆为“轻佻”的评论,却能看到其中对“真”的赞美,对“灵”的惊异,对“艺术家命运”的慨叹……
张岪与木心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3%
“我忽然明白:要和这难弄的家伙不分离,只剩一条路,就是,持续写他……我不想限制篇幅,不愿遗漏种种细节。这是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结,给我上最后一课。”——陈丹青张岪,是木心为陈丹青起的笔名。1982年,陈丹青、木心,先后赴美,在纽约地铁相遇,此后亦师亦友,近三十年。2011年木心去世,陈丹青开始书写木心,八年过去,乃有此集。书中以极尽写实的笔墨,慎重恳切的文字,从终点出发,追忆木心的文学旅程。罕有一个人的死亡,被如此细致地描摹,也罕有这样的文字,如此深情地凝视死亡。《张岪与木心》,记述了文学的死亡,自身亦成为死亡的文学。
外国音乐在外国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2.5%
写作时间横跨二十年,陈丹青最隽永感性的音乐书写。本书是《陈丹青音乐笔记》的彩图增订版。文集收录了1992年到1998年间,陈丹青在上海《音乐爱好者》双月刊陆续发表的十几篇文章,所谈多为作者在纽约的音乐见闻。此番增订再版,除重配插图外,另增四篇长文,记述作者在维也纳(两篇)、布拉格、萨尔茨堡的音乐见闻与感想;亦恢复原本设想的书名:《外国音乐在外国》。
草草集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7%
《荒废集》之后,五年来陈丹青首部散文集。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所写杂文和随笔的结集,按主题分为艺术、影像、社会以及木心四个部分,各篇主题与内容虽有不同,却不难读出作者一贯独特的见识与风格,全书或谈及艺术,或论及历史,都极具知识性,并引人深思,延续了其旧作的高水准。在杂文之外,特别收录陈丹青纪念木心文字三篇,其中《守护与送别》,记录了木心去世前后的点滴瞬间,与以往嬉笑怒骂的杂文相比,伤感、动人而更显温情。
局部·陌生的经验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3.1%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一季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凡·高,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奇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他们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作品亦然,虽经历史“隐没”而显得“次要”,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这是一份画家个人的观看与叙述,艺术史退为背景,艺术家,才是主角。
局部·我的大学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8%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二季的讲稿,围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铺展开来。历史不是静止的,美术馆收藏的就是重重叠叠的时间。勃鲁盖尔与李公麟对望眼前的麦田,维米尔堆砌起凝结层的魅力,印象派在百年后将沙龙绘画挤至次席……这些艺术家,大多数没进过大学,古人更不消说——规范永远期待天才的偏离。再完美的规范也无法包容千差万别的真实。“此所以美术馆是我的大学,此所以我至今尚未毕业。”。
局部·伟大的工匠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6.5%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三季的讲稿,作者寻访意大利教堂、修道院,聚焦凝固于墙上的湿壁画。“文艺复兴三杰”常被比作高峰,作者却将“次要作品”与它们的创作者娓娓道来:“大名鼎鼎”的乔托与师傅“牛头”契马布埃,落拓不羁的马萨乔与气息高贵的马索利诺,可敬的乌切洛与可爱的老利皮,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的弗朗切斯卡与美第奇-里卡迪宫的戈佐里,以及那些无名的工匠……千百幅湿壁画既是君王与臣民的教科书,又是图像的狂欢。在不用透视法的中古时代,这些工匠显示了绘画的另一种维度,另一种理性,更饱满,更开放,更接近现代性。艺术不是进化链,不要以为越是后来的艺术,越是好。
目光与心事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9.7%
本书收录陈丹青过去十年最新的艺术评论文章,跨越戏剧、小说、音乐、摄影,以及素人的绘画。作者自嘲这些皆为“轻佻”的评论,却能看到其中对“真”的赞美,对“灵”的惊异,对“艺术家命运”的慨叹……
退步集续编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5%
本书由近两年陈丹青的杂文、博客、采访汇编而成,与《退步集》在体例上接近,既有对教育体制的系统剖析,也有对“文艺复兴”的借题发挥,还有三篇关于写鲁迅的杂文。责编陈凌云说:“读《退步集》时,能感觉到陈丹青的一腔热忱,文风犀利老辣轻快,是一个提问者的姿态。但到了《退步集续编》,他不仅提问而且试着回答,尤其是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有些篇章显出用力过猛,这可能源自他逐步对国内现世的了解。另一个感觉是陈丹青缺少对话者。”与《退步集》相比,本书话题有所调整:教育、城市的议论相对减少,人文与艺术的剖析,相对增加。回顾往事,作者向历史借一双眼,试图更为清晰地描述当今文化的种种情境,于是谈鲁迅、谈文艺复兴、谈木心。
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1.3%
油画陈丹青,赫然归来。书根据陈丹青同名画展编成,收录了他归国十年的代表性画作,以及谈论“写生”与“临摹”的两篇长文。画作大致分成三类:一类是画册写生;一类是人体或肖像;一类是外出写生。以作画年份为序编排,完整呈现陈丹青十年来油画创作的大致面貌。两篇谈论绘画的长文,则指向中国油画的深层问题:一个全然属于西方的传统艺术形式,在移植到不断追求西化与现代化的中国时,如何寻获存在的意义。
寻找孙佩苍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8%
陈丹青作序推荐,一段被遮蔽的民国传奇。孙佩苍,曾任东北大学教授、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第一收藏家。旅欧期间凭一己之力搜购了包括库尔贝、德拉克洛瓦、苏里科夫作品在内的大师原典,徐悲鸿是其至交好友,吕斯百王临乙以师相称,于1942年在成都举办画展期间离奇猝死,从此在历史中消失,大量藏品也不知下落。六十余年后,孙佩苍的孙子孙元开始寻找祖父的踪迹,写成此书,这是湮灭的家族史,也是美术史上一段终见天日的传奇。
回顾展的回顾
美国东岸最重要的美术馆,例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每年会推出二十项左右专题展或个人回顾展。有的耗费巨资,策划经年,牵动四方,一票难求。陈丹青旅居美国期间,经常流连于各大美术馆与博物馆,观赏艺术原作。 《回顾展的回顾》记录了陈丹青在美国观看的50余场展览,广泛涉及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和艺术流派,远自古希腊雕塑,卡拉瓦乔、委拉斯贵支、维米尔等,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代表画家,当代艺术家,乃至中国的古今艺术品。抛去艺术史,抛去定论,他以普通观众的视角审视原作,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与大师素面相对时的无声交谈。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3.6%
时代高歌猛进,却并不全然美好。面对这个浮躁而迷茫的世界,我们质疑,我们妥协,但总有那么一群人挣扎出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克服”时代,又回应时代。“这时代”毋宁说是“我时代”,他们的人生选择如此不同,但又彼此互为参照。与他们对话的记者、编辑,也都是80后和90后,在彼此“陌生化”的碰撞中,或许可以一窥时代的真实样貌。文学、文艺或许无用。我愿意把时代与文艺比作钢筋与花朵的关系,如果本书能唤起你一点想象世界和他人的能力,让你知道还有人这样思索时代、审视时代,进而生出些悲悯心、反省心、进取心,便是我们的幸运。莎士比亚说,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从事这样的行业,出这样的书,也是命该如此。
与陈丹青交谈
《与陈丹青交谈》是2001年一年陈丹青在《艺术世界》杂志上的专栏文章结集,这是陈丹青迄今少数开办的专栏,普通读者提出各样问题,由陈丹青作答,互相交谈,作者和读者这样近距离的互动,这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事,因为生活快节奏的急功近利,使众多读者的“提问相当浅杂,思路却皆尽相似”,对陈丹青是很大的考验,他必须从浅处看出深意,从众多似真似假的疑问中指出症结所在。《与陈丹青交谈》十二篇文章基本不设主题,只回答一个个提问,以十二个月为区分标志。
四十年的故事
《四十年的故事》为林旭东、陈丹青、韩辛三位画家举办的同名画展的作品集,以三位画家相识四十年来的故事与作品作为主线,叙述青年时代的理想,油画实践的轨迹,围绕艺术的友谊。四十年来,三位上海老朋友的故事充满戏剧性的起伏与变化:林旭东由油画转向版画,继而转向电影,又回到油画;陈丹青的绘画与书写生涯,已为公众熟知;韩辛在上海、美国、北京的艺术游历,则是一个文革少年成长为自由画家的典型。在四十年故事中,陈逸飞、刘小东、贾樟柯,是这三位画家长期友谊的见证人。而三位老友的各自陈述,使我们有机会进入时光隧道,目击文革时期自学一代如何成才,为今天的艺术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明的对比与反思。
西藏组画记事
1976年9月,陈丹青背上画架去到西藏。刚刚摆开架势便传来毛主席逝世的噩耗,与藏剧团、山南地区文工团一起扎白纸花、绑花圈,开展悼念活动。随后在西藏停留4个月,画了三幅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大画:《泪水洒满丰收田》《华主席和西藏各族人民在一起》《西藏人民欢庆打倒“四人帮”》。其时他23岁,已在农村插队7年。 1980年,陈丹青再度入藏,搞毕业创作,所成几幅油画即为“西藏组画”。这组被画家本人称为“小画”的作品,一经展出,立即引发轰动:在苏联革命现实主义油画之外,竟还有如此活生生的人物画,天然淳朴,充满激情与能量。 本书作为陈丹青首次入藏40周年的珍藏纪念版,以高清大图形式收录“西藏组画”系列作品,配以相关速写、草图,更有其在创作时的日记摘抄,以及画家本人在杂志上所发表的相关文章作为辅助阅读,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组带有时代背景和地域风貌的作品。书后附赠有其中一张作品《牧羊人》的海报大图。
灯火纽约说人物
紐約華人藝術教父 周龍章自傳 他出生台灣,漂流香港,在紐約大放異彩, 從一九六〇年代,活躍到二十一世紀, 橫跨影視、演唱、戲曲、藝文、同志各界, 這次,他不僅說自己,也說海峽兩岸三地風流人物。 陳丹青這樣說:「他的命,是半生閱盡名利場上的各路妙人,文藝風月的諸般才人,這本書你可說是演藝圈内的深度八卦,也可說是精彩紛呈的藝壇傳奇!」 他出身富貴,祖父是明星花露水的創辦人。 年少時懷著明星夢,偷渡香江走闖演藝圈, 而後借著死去小孩的護照,飛往紐約開創新生活。 身為同志卻結了兩次婚,為配偶拿到了綠卡, 開設紐約第一家亞裔同志酒吧「盤絲洞」。 成立美華藝術協會,在紐約辦了數千場的各式演出展覽。 自六、七〇年代,越過八、九〇年代,直到二十一世紀, 說得出名號的兩岸三地華人老中青明星、藝文工作者, 只要在紐約演出登台,背後都藏著他的身影。 他,是紐約華人藝術教父周龍章。 這是他四十年生涯的真實告白,這本書中出現的每個名字都如雷貫耳,白先勇、李安、林懷民、劉文正、羅大佑......,透過他的演繹,我們終於能一窺這群星光閃爍的人,也透過他的眼,體貼的還原了他們的本來樣貌,他不僅寫下自己,也寫出這兩岸三地娛樂圈的一頁輝煌歷史。 名人推薦 華語流行樂教父羅大佑/當代著名油畫家陳丹青 專文推薦
陈丹青音乐笔记
《陈丹青音乐笔记》的内容是1992-1998年间,作者在纽约寓所陆续写给上海《音乐爱好者》双月刊的十几篇文章,包括“灵堂琴声”、“告别交响乐”、“赴死的演奏”、“外国音乐在外国”、“阶级与钢琴”等篇。
陈丹青素描集
暂无简介
静物:陈丹青画册写生1998-2014
本书以2014年苏州博物馆陈丹青画展展出作品为内容,收录了陈丹青1998年至2014年对画册写生系列的精选作品,以及陈丹青绘画小感。书中作品以时间为序,展现出艺术家“静物”系列诞生、成熟的过程,记录了艺术家17年间的绘画实验,并以杂文形式向读者阐述绘画时的所思所想,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飞雪迎春
这是发生在秋收起义之后,湘赣边界某地的一个故事。当时毛主席领导中国工农革命军进入井冈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安源路矿一支工人游击队,在共产党员邝志红的带领下,积极配合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再一次运送军用物资的进程中,与白匪靖卫团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活捉了匪团总,全歼了驻守镇山关的白匪,胜利地将一批军用物资源源运往井冈山。
我与西藏组画
暂无简介
爱的回音壁/人生坐标
《爱的回音壁》带你走进大家的心灵,从亲情的关爱、夫妻的情爱、陌生人的友爱,到对动物的慈爱、对世界的博爱,让爱在心田流淌。父爱如山,字重千金。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看到一代代父母在默默地奉献;舒乙的《开窍的日子》是在开明信任的父爱下自由成长;莫言《陪考一目》、余华《父子之战》反省今日的父子关系。爱,就一个字,承诺一辈子。张中行的《恋情》告诉我们什么是结婚的伴侣;赵大年的《婚礼》记下简朴的婚礼,风雨中的携手;新凤霞《“对你一生负责”》用爱写下一生的承诺。感情也是一种财富。王蒙的《这一生的感动》表达感恩之情;严歌苓从《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感受善意的传导;韩美林通过《生命》,从爱动物,拓展到爱生命;季羡林《幽径悲剧》呼唤爱人类、爱生命、爱自然。
今日先锋9
先锋一词曾经是艺术领域最为时髦的词汇之一。作为精英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先锋艺术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曾风行一时,它一直以一种的“现代”、“前卫”、“实验”、“反传统”的姿态,扮演着艺术或艺术批评的主角,“精英”、“前卫”也成为艺术记忆中最为深刻的词汇之一。“今日先锋”锁定“今日”,其反映的是艺术领域时下最新的状态。 本书为第9辑。其中“今日视点”一组文章探讨的是当今世界实验(先锋)电影、实验电影人的现状;“先锋聚焦”聚焦国际艺术领域最受瞩目的艺术家之一的蔡国强;“对话与访谈”是一篇精妙的的、有关“画廊与艺术家”的对谈,主角是我们熟悉的画家与批评家陈丹青与吴亮;“咖啡馆杂谈”中的《我们时代的头发》(汪民安)、“伪造的成功及其他”,“现场记录”中的《艺术家现场:访问张大力》,“彼岸风”中吉尔德勒兹的《游牧的思想》……展现的艺术先锋与艺术思想都值得一阅――读者不妨“请读片断”“请读目录”,细细体味。
文字是我的亲人
《文字是我的亲人》主要内容简介:时下,全民阅读风潮正起,2009年5月,安徽电视台与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联合举办了首届“新安读书月”活动。首届“新安读书月”活动,正是为了推进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兴皖”的精神而创建的。活动邀请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门类的名家大师开坛演讲,为广大读者和观众推出了一场场文化盛宴。“文坛常青树”王蒙,著名作家苏童、麦家、毕淑敏,画家陈丹青,经济学家华生、韩秀云,国际问题专家邱震海,历史小说家唐浩明和历史学家刘申宁等等,这些在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受邀积极参与这场公益性读书论坛,演讲并举办新书签售活动,和读者朋友们面对面交流互动,一次次把读书活动推向高潮。
影像第二辑
《影像(第2辑)》内容简介:《摄影家》杂志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球最优秀的纯摄影杂志。她是最早把优秀的摄影师介绍给华人世界的杂志,她得到了布烈松、寇德卡、克莱因等世界摄影大师的青睐;他是最早把中国摄影师群体介绍给世界的杂志,刘铮、吕楠、洪磊、邱志杰、张乾琦华人摄影世界 最优秀的摄影家从这里起步。 本期《影像》从62期《摄影家》杂志中撷取一个世纪的影像“灵光”。由陈丹青主持.阮义忠真情回首,李媚、顾铮撰文推荐。台湾清华大学陈传兴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易英教授记述、审视了一个世纪的影像历程。 收录本期收录了台湾摄影家杂志62期中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