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颖
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招远,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 2018年12月9日,所著《沈从文的前半生》入选“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非虚构小说类第1名。
中国文学课
3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5%
中国一流作家和知名学者罕见联手,为你严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不朽经典,十大生命主题 百部经典名作。从文学看人生,洞见经典,体悟人生。从鲁迅的《呐喊》、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半生缘》,到当代耳熟能详的《白鹿原》《长恨歌》《平凡的世界》……每部作品有名师们的独特解读,只有通晓“每一部作品讲了什么”,才能更好地读透它们。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
1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9%
本书是沈从文前半生(1902-1948)传记,是《沈从文的后半生》的兄弟篇,讲述在中国历史变动的1902-1948年间,沈从文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书中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传奇”与平常,”人格放光”与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对话”--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与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的故事。从沈从文的成长、哀乐与创作脉络中,也可窥见中国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当时的文人生存状态。
谈话录
1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0.0%
本书是王安忆和张新颖两位以文学为志业者的真诚对话,是一部个人写作史,也是对当代文坛的一次回顾。在书中,王安忆谈到自己如何感受写作的快乐,坦承文学道路上的几次重大转折。她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观,谈小说家如何打量日常生活,谈虚构与审美化的力量,谈创作者对时代的关切和疏离。她回忆与冰心、宗璞、汪曾祺等文学前辈的交往,谈及陈映真、史铁生、陈丹青等对自己的影响,畅谈与莫言、余华、阿城等当代作家的相知相惜。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4.6%
这是一部“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一部令《活着》作者“感慨万分”的人物传记,一部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的新经典传记(增订版)。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增订版”,新增《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并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沈从文九讲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8.8%
把沈从文放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巨大变动的历史过程中,重新理解他的文学,理解一个“得其自”的文学家,如何转变为一个痛苦的思想者,又如何在精神的严酷磨砺下身处时代边缘却成为深入历史文化深处的实践者。本书沿着沈从文的作品展开,透过字里行间,剖析他在不同阶段的文学、思想、实践,贯穿起三种形象,勾连成一条变化的、丰富的生命轨迹,并进而探讨他身后形成的绵延不绝的“沈从文传统”在当代的回响。
沈从文全传
2人今日阅读
这是一部“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国家图书馆“文津奖”获奖经典。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传奇”与他的平常,他的“人格放光”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对话”——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增订版)】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增订版”,新增《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绝境的故事,个人和时代关系的故事,创造力的故事,爱的故事,时间胜利的故事),并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沙粒集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5.3%
本书收录了作者于二〇一七年至二〇一九年间所写的二十二篇随笔,内容涵盖童年求学时的经历和遇到的良师益友,对文学和写作的理解,自序或受邀写作的序言,关于沈从文的研究拾遗,以及其他文本研究(穆旦、余华和艾略特)。这些生活的纪念由无数个细小的场景组成,如同不起眼的沙粒,细腻而朴实,却蕴含着令人感动的瞬间。
九个人
推荐值 70.8%
本书讲述了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珊、巫宁坤、李霖灿、熊秉明这九个人相异而相通的命运。除了沈从文,其他几位大致可以看作一代人——出生在一九一〇年代至二〇年代前几年之间,到三〇、四〇年代已经成长甚或成熟起来。他们不同于开创新文化的一代,也不同于之后的一代或几代。他们区别性的深刻特征,是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带着这样的精神血脉和人格底色,去经历时代的动荡和变化,去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这九个人的故事,自然交织进二十世纪中国的大故事;与此同时,却并未泯然其中,他们是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他们的故事不只属于大故事的动人篇章,更是独自成就的各个人的故事。
斜行线:王安忆的“大故事”
王安忆是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当代女作家,作者张新颖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作者与王安忆是两代人,但是在对王安忆作品进行深度解读时有了一种共鸣和感应,并且形成了文章,汇集为此书。书中,王安忆创作的轨迹与作者作为知名批评家的阐述互相辉映,构成隐形的对话关系。“斜行线”是作者张新颖发明的专门评论作家王安忆的名词,形象地比喻出王安忆苦行僧似的写作道路的全过程,以及对未知境界的迷惘,恰如其分。全书由六篇文章构成,既有对王安忆整体创作风格的阐释,也有对某一篇具体作品甚至具体人物的深度挖掘。
沈从文诗集
沈从文写作之初,诗即重要一体。他做新诗批评,把新诗研究带进大学课堂,撰写系列的新诗论。他主编《大公报·文艺》、《益世报·文学周刊》,对现代诗的推动,格外用力。他与新诗的关系,是创作者,也是批评家,还是助推的编辑。每一个方面,都有值得探讨的空间;综合起来,就是新诗史上一个丰富的存在。这本诗集由《沈从文的后半生》作者张新颖教授精心编选,共分六辑,收录从1925年到1980年间新诗及旧体诗73首。其中《镇筸的歌》为凤凰土语所作诗歌,保留许多生动鲜活的湘西风景;《忧郁的欣赏》、《絮絮》、《浮雕》三辑,或感喟时事,或纾解爱欲,或悼念友人,是沈从文新诗的成熟之作;《乐章》写于沈从文精神危机的转折关口,在崩溃中奋力挣扎的情形令人心折;《古体杂咏》,是沈从文从崩溃中恢复后所作,力图以“诗”写“史”,以“诗”为“学”,以旧体诗来展现历史文化的发展。
全球视野下的沈从文
本书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之一,本系列试图帮助学者们认识到中国文学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地被接受、被阐释从而获得不断再生的过程。本书主要对沈从文的创作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让全世界了解沈从文笔下的中国文化。 全书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沈从文小传;第二部分为沈从文研究综述,是沈从文研究在中国、日本、美国和法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综述;第三部分是国内沈从文研究八十年来的佳作精选;第四部分来自海外的文章由日本、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研究者撰写。
矮纸斜行(日知文丛)
本书是“日知文丛”之一,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关于书人书事的散文集。书名出自陆放翁的诗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取“矮纸斜行”四个字,多少还有一点点与“高头讲章”相对的心思。书里与书外,文本和人事,写书人及读书人——作者记下的这些,时空遥隔也好,同处置身也好,都源于一点切身的感受和体会。感受的深与浅,体会的多与少,倒在其次;重要的是切身,哪怕只是一点点。行文自由活泼,却言必有据。涉笔现代以来的中外文学,耐心细致地触琛文字背后的心灵信息。
诗的消息,诗人的故事
◎ 编辑推荐: ※ 张新颖教授“中国新诗”讲稿全新呈现:“它是对我影响至深的一门课。” 对复旦中文系学生来说,每周三下午在光华楼1楼阶梯教室的“中国新诗课”,是极为珍贵的经验。学生求鲤完整听过三遍。阿碧说:“它是对我影响至深的一门课。”一年年讲述,在与一届届学子交流中间,讲稿本身亦不断成长、丰富,趋于完善。此次新书,则是张新颖教授20多年新诗讲稿的整理与再创作。 ※ 冯至、穆旦、卞之琳、海子、崔健等诗人及其诗歌的故事,自然交织进二十 世纪中国的大故事。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脍炙人口的《断章》与他长达二十二年的苦恋心迹相关;穆旦的后半生,由诗人转变为翻译家,从他在芝加哥大学的一张成绩单里可见端倪;海子在山海关卧轨前两个月,何以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温暖的诗句?作者还原一首首经典诗歌的创作情境,链接诗人灵感降临的神启时刻,以及他们生命中漫长的准备。 ※ 以穆旦、熊秉明、林庚等诗人的创作为方法,教我们用简单朴素的语言写一首诗。 熊秉明的小诗简单而耐人寻味,他观察一句平常的话语在怎样的情况下突然变成一句诗,就像一粒水珠如何在气温降到零度时突然化成一片六角的雪花;而 穆旦善于捕捉“发现的惊异”:“你对生活有特别的发现,这发现使你大吃一惊,于是你把这种惊异之处写出来,其中或痛苦或喜悦,但写出之后,你心中如释重负,摆脱了生活给你的重压之感,这样,你就写成了一首有血肉的诗。” ※ 但愿这些诗像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每个人都是“诗人”,都拥有内在的诗性。这些诗的消息,正如冯至的风旗,带来自身敞开所获得的各种经验化合之后而成就的提升和开阔。我们由此校正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它都有助于我们做一个幸福的决定。 ◎ 内容简介: 张新颖教授在复旦大学讲授“中国新诗”,对于很多复旦学子来说,这成为影响他们至深的一门课。后以这些讲稿为基础,整理创作成《诗的消息,诗人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他解析冯至《十四行集》、穆旦《诗八首》、废名《妆台》、林庚《破晓》、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艾青《我爱这土地》、北岛《结局或开始》、崔健《一块红布》等经典名作;讲述戴望舒、冯至、穆旦、海子等诗人的际遇。将诗与诗交织一起,诗人与诗人的命运交织一起,诗人的命运与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交织在一起。这些与诗相关联的文字,像诗作之间存在沟通、差异一样,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彼此呼应和种种不一致,集合在一起,确有“众声喧哗”的效果。 “我们空空听过一夜风声, 空看了一天的草黄叶红, 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 但愿这些诗像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读书这么好的事
本书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张新颖教授应报刊编辑之约专为年轻读者撰写的读书之作。所涉内容有为何读书、如何读书、读什么书、读书之乐等一系列有趣话题。作者娓娓道来,叙述庄谐并重,文字张弛有致。读后给人平易亲切之感,掩卷之余又感深受启迪。
迷恋记
本书是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笔记集,是作者作为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精心保留下来的可以“不求甚解”的角落。内容涉及王尔德、阿赫玛托娃、纳博科夫、博尔赫斯、本雅明等著名作家及其作品,讲述文学家背后的故事,兼及趣味和知识。文笔柔软亲切,干净克制。温柔而深情,耐人咀嚼。
三行集
张新颖教授得到朋友送的一个小本子,一页只能写三四行,出于敬惜字纸,他便以三行为限,写自由的句子,“风吹到句子之间/ 风吹词语/ 风吹到旷野和字的笔画之间”。这样写满了一年,三行的句子随四季轮换一周,于复始之际显现完整之形。这不是事先的计划,随自然流转比计划更能获得运行生息的节奏、韵律和赋形的力量。 诗里有一个学者的典型生活与他对语言、字和词、时间和逐渐老去的人生的感受。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至1988(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沈从文后半生的故事,是一个时间的故事。在沈从文漫长的后半生里面,时间非常的难熬,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烦恼、屈辱、挫折,要一分钟一点点的去捱,那个时间过得非常的慢,非常的煎熬。然而沈从文是研究历史的人,研究历史的人心里有另外一个时间,用沈从文自己喜欢的单位来说是代,不是一天天一分钟一分钟计算时间,是一代代的。
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
《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包括了张新颖的现代困境中的语言经验行将失传的方言和它的世界等文章,还包括了坂井洋史关于文学语言的“自然”与“第三代”诗语言中“口语化”倾向等文章,下篇为现代困境中的文化形式。 《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可供相关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生命流转,长河不尽
《生命流转,长河不尽》精选三十三篇文章,以朋友、亲人、学生、研究者等真切深挚感受的沈从文,重现沈从文的诸多方面,感受沈从文生命中“流转如水的可爱处”。
沈从文精读
《沈从文精读》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一方面把注意力引向作品本身,发掘和探讨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却并不孤立地看待作品;而是在写作活动的接续和变化中。勾勒出沈从文一生三个阶段的三种形象。作者立意不在重复和固化已有的关于沈从文的叙述模式,而试图拓展阐释的空间,重新认识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和实践,重新认识沈从文和二十世纪中国。
中国新诗(1916-2000)
起意编一本20世纪中国新诗选,其中一个原因,是觉得已有的一些选本为了追求全面,入选的诗人过多,有诗名的选多选少总得选吧,这样下来的一个结果,好像是点人头,追求全面差不多变成了全面照顾,漏了谁都不太好。从好的方面讲,此类的选本比较尊重文学史的实际情形,尊重尽可能多的诗人的劳动和成绩,毕竟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是有那么多的人在写诗,选本岂可轻易编排进某些人的作品,而排斥另外一些人及其作品? 但这样一来,一般的读者拿起一本诗选,就觉得不大容易找到头绪了,这么多的诗人,每人入选作品的数量没有多少差别,字面上混成一片,弄不好读着读着脑子里也混成了一片。从这样的读者立场出发,无论如何选本还是得狠点心去“选”,能够选到让读者眼亮心明的程度最好。 跟前的这本《中国新诗: 19162000》,也做不到让人心明眼亮的程度,却是把这当成一个目标的。书中共选编了六十几位诗人的二百余首作品,这样一个自控的规模,显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岂止如此,选本甚至遗漏了一些曾经产生过不少影响的诗人及其作品。由此可以对这个选本进行挑剔。但是我也听到了来自相反方向的挑剔:有几位朋友看了目录之后说,还不够狠心,还可以再减少几个人,再减少一些作品,再精些。可商讨的地方当然不仅仅就这一个方面,譬如,单就入选者的作品数量来说,互相之间显然也不那么“平衡”,谁谁谁是不是选得太多了,谁谁谁选得太少了?从作品本身来考虑,是不是可以用另外一首替换下这一首更好些? 其实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这表明,每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都有一本自己心目中的诗选,它们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和分歧,甚至是根本的对立。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对眼前的这本诗选进行增删改动,乃至另起炉灶,以完成个人心目中的诗选。我倾向于用这种态度和方式来解决差异、分歧和对立,而不是大家非要达成“共识”不可。各个单独的存在之间,可以通过“对话”来沟通,但不可有以此代彼的霸道,同时也决不可屈从于统一的意志。这是我为眼前的这本诗选辩护的一个理由。 所选的诗作,无疑应该还原到它们所从中产生的时代和文学史背景里去理解;以近一个世纪为时间跨度的选本,无疑也应该通过作品反映基本的文学史情形。在这一取向上,这个选本显然也有它的追求。但是,这个追求的愿望不可太强 烈,文学史的要求必须有一定的限制,在要求今天的读者尊重文学史因素的同时,也必须尊重读者今天的欣赏趣味和判断标准。也就是说,不能仅仅要求读者走进文学史,我以为,比这更重要的,是让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走进今天的读者中。如果一定要追问这本诗选的编选宗旨的话,这当是很重要的一点。毕竟这是一部作品选,而不是文学史的作品编年一类的东西,而且,这部诗选预想的是尽可能广泛的读者,而不是要为文学史负责的专家和某些圈子内的读者。 那么,什么是判断作品本身优秀与否的标准呢?什么是今天的读者的欣赏趣味呢?显然,不可能存在一个斩钉截铁的标准和整齐划一的趣味。这个选本有意识地瓦解一段时期内所谓的诗史“主流”的观念和此一观念统摄下的作品“定位”、“排序”,同时也有意识地不以另一种单一的观念和趣味取而代之,虽然带有编选者个人的主观倾向,还是想尽可能地呈现出多元的诗观和诗作面貌。 也正是从呈现多元诗观的意图出发,选诗的同时还选录了一些相关的文字,或为他人的评论与描述,或为诗人的自我揭示与剖露。统合起来,这些文字未尝不可以看成一部扼要的诗论选。这些与诗相关联的文字,像诗作之间存在沟通、差异一样,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彼此呼应和种种不一致,集合在一起,确有“众声喧哗”的效果。希望此种简明的选录方式,不仅能够为读者提供阅读理解的参照,而且能够开拓阅读和理解的空间。这许多种声音,自然会有助于克服某一种或几种单调的声音对阅读和理解的可能性的有意无意的限制。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下选本的编排顺序:同一作者的诗作,按写作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在一起;作者的先后,对应予入选的最早一首作品的写作时间的先后。大致上,这与文学史的发生序列相符。编者曾经想标明每一首作品的写作时间,后来发现很难做到,但还是有意识地做了一些努力。请有心的人注意作品篇末那些写作(而不是发表)的时间。 在持续时间不能算短的选编过程中,我也持续地接受着来自师友的鼓励和实际帮助,对于我,这其实早已成为日常经验中重要的部分,这一项具体的工作,又把这一重要的部分具体化了。我同时以为,如果把这仅仅看成是对我个人的支持,我就太狭隘太自以为是了,至少它是对一件事情的支持,这一件事情的意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中国新诗为中心联结、汇聚起许许多多的个人,这本诗选也正是献给许许多多的个人的。 “我们空空听过一夜风声,/空看了一天的草黄叶红,//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但愿这些诗像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诗札记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文学评论家张新颖最新随笔。既有对诗歌的精彩简析,也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更有对李金发、邵洵美、戴望舒、冯至、穆旦、牛汉、于坚等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人生命运的喟叹。文字有深度,有情感,张弛有致,体现了作者丰润的写作才情和谨严的学术品质。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至1948(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沈从文,这个从湘西来的青年人,嗜好野蛮,却不乏害羞。他对乡村生活图景有着极深的观察,对那里的人事也深怀爱意,然而却执意到城市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在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里,通过持之以恒的写作,他一面让自己的性格从柔弱发展为刚健,一面又在不同的路径中寻找乃至开拓了“五四”精神的本义。
民国的风度 (轻历史 19)
暂无简介
此生
《此生》篇什,杂七杂八。或许生活也是这个样子吧,难以齐齐整整。都是这个世纪所写,唯有《平常心与非常心》一篇,是一九九二年的旧文,因想要与新写两篇谈史铁生的文章放在一起,就一并编在这里了。
默读的声音
默读的声音、只有默读者自己听得到。 但如果把其中的一部分写出来,把声音变成文字,显然就还希望能够和自己以外的人才交流。 因为生性不喜欢辩论,不愿意在别人谈得热闹的话题上接茬插嘴,人就常常显得很“闷”。 这本小册子所所文章,都是近两年多的时间里写的,凡以前已经续集的,都没有编入。这两三年,社会发生的,人们感受的,是多么丰富和驳杂,我却常常陷在没有多少话好说的境况里。好在,生活在文学中,在心里送往迎来,时间倒也是时间,生命倒也是生命。
有情:现代中国的这些人·文·事
《有情:现代中国的这些人·文·事》指的是这本小书低回流连于其生命痕迹和精神氛围中的这些人:从陈独秀,胡适,鲁迅,到许地山,废名,林徽因,到巴金,刘西渭,胡风,到林海音,夏济安,张爱玲…… 我们常常说起他们,不仅仅是追怀文人旧事,沉迷文采风流,更是有意识无意识地面对今天和面对自我的一种反应。如果这种反应能够化为对我们自己的现代传统的自觉探寻,那么保存在他们身上的现代中国的文化记忆,现代中国的心灵信息,就是需要我们一遍一遍去重新激活的丰富资源。
王安忆研究资料(套装上下册)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实力深厚、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自1970年代末至今,她的创作实践与业绩见证了近30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过程。自然,这也是我们编选这一卷研究资料的意义所在。《王安忆研究资料(套装上下册)》大致分为创作谈、对话录、研究论文选与研究资料目录、王安忆作品目录五个部分:自新时期以来的每一文学思潮中,我们几乎都可以发现王安忆的身影,甚至领风气之先,毫不夸张地说,王安忆的若干作品完全可以视作文学在探索时代精神过程中的标高。“创作谈”一辑表露了这位探索者步步行来的心迹。 “对话录”通过智慧火花的碰撞与交流,展现一位优秀作家思考的深度与视界的宽度。 王安忆的勤奋与才华,赢得了众多读者与研究者的尊敬,几乎她每一阶段的创作都能引来文坛注目,辑录一批有质量并具代表性的研究、评论文章,不仅有助于认识王安忆本人的创作,也可由此寻绎、理解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的脉络与面貌。“论文选”中有体贴的鉴赏、会心的赞誉,也不乏真诚的批评与一针见血的洞见,编选者力图客观呈现而不妄加臧否,读者自可在与作家本人的创作谈相结合的对照阅读中有所发见。
鲁迅杂文名篇
鲁迅杂文名篇,ISBN:9787563361229,作者:栾梅健、张新颖
张爱玲作品欣赏
暂无简介
无能文学的力量
《无能文学的力量》,是从作者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简短发言的题目--《无能的力量》--而来,这也是对崔健一个专辑名字的直接借用。从何种意义上说,文学及文学研究是“无能”的,又是有“力量”的,而这种“力量”又正与这种“无能”紧密相联?在困境中的沈从文曾如此深切絮说文学的“有情”:“这种‘有情’和‘事功’有时合而为一,居多却相对存在,形成一种矛盾的对峙。对人生‘有情’,就常常和在社会中‘事功’相背斥,易顾此失彼。管晏为事功,屈贾则为有情。因之有情也常是‘无能’。现在说,且不免为‘无知’!说来似奇怪,可并不奇怪!”--“有情也常是‘无能’”,则“无能文学的力量”,也可以说是“有情文学的力量”。
“文学史关键人物研究”丛书: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
这本书主要谈三个问题:一是我对沈从文这个人和他的文学、思想、文化实践的基本理解,我希望这个理解能够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和二十世纪的历史对话,也和今天的现实对话;二是谈沈从文的杂文物研究.不必讳言我是这个领域的门外汉,所以只能做门外谈,偏重在沟通他的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贯穿起他生命的内在连续性;三是通过具体的当代作品,讨论沈从文传统在当代文学中的回响,这个回响已经绵延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复旦大学卷.中国名校优秀硕士论文
暂无简介
春酒园蔬集
春酒园蔬集,ISBN:9787807371724,作者:张新颖
栖居与游牧之地
暂无简介
21世纪青春文学排行榜
暂无简介
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2010):记忆卷
记忆不是压抑、束缚文学叙述的东西,反倒可能成为启动文学叙述直至叙述完成的力量。有时候甚至可以说,记忆并不外在于文学叙述,而是与文学叙述一同产生出来的。记忆比历史更“感性”,与文学更亲近。
黑龙江经济热点问题研究
黑龙江经济热点问题研究,ISBN:9787207074744,作者:张新颖
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丛书:当代批评的文学方式
《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丛书:当代批评的文学方式》主要分为作家评论和当前文学现象批评两部分,主要考察史铁生、王安忆、莫言、余华等作家的创作,以及当前有代表性的文学和文化现象,试图以之来透视二十一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价值的部分,进而思考不断变化着的文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