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红尘浅醉
以过往的生活经历为素材,以故乡亲人的挚爱、下乡当兵的战友结下的生死情缘及其沧桑岁月中对人、事、情、景的认知,提练生活中一切美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抒发自己的情怀,赞赏生活的美好,作品生动感人,弘扬正气。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效果评价及政策优化研究
该书通过全国2000多个县粮食生产、农民收入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等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以及对粮食主产区中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山东四个净调出省区的实地调查,研究近年来我国实施粮食补贴的做法和成效、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评价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对种粮农民的收入和种粮积极性、对产粮大县的可用财力,以及对粮食主产区能力建设的实施效果;研究现阶段建立和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系深入的研究,厘清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与农民收入、农民种粮积极性,与县级财政收入、政府抓粮积极性之间的重要关系,设计出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合理可行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粮食支持政策优化方案,为进一步调动主产区农民种粮、县级政府抓粮积极性,缓解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决策参考。
马兰花
暂无简介
中国肉类局部均衡模型及供需预测
《中国肉类局部均衡模型及供需预测》的内容结构如下:首先,对中国肉类供需的中长期预测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现有预测所存在的问题;其次,对中国肉类供需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三,对官方所公布的肉类生产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正;第四,建立包含猪、牛、羊和禽四种主要畜禽的局部均衡模型,并使用三阶段小二乘法获得相关估计参数;第五,通过对建立的模型使用非线性规划求解,获得2017-2026年中国肉类的供需预测;后为研究结论。
基于市场模型的我国猪肉供需研究
我国是生猪生产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产业在我国畜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消费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现今,生猪市场面临各种因素的冲击,猪肉供需也随着这些冲击而受到相应的影响。《基于市场模型的我国猪肉供需研究》对生猪产业采取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进行剖析,找出生猪产业发展的深层次制约因素,构建生猪市场模型模拟生猪产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冲击后的反应,为生猪政策制定和评估提供定量分析依据。
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国家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系列丛书的课题卷。《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内容包括课题报告、专题研究报告和分报告三个板块。课题报告对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提炼和总述,在充分分析我国粮食作物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国内粮食供需平衡状况,结合国际粮食供需和贸易状况,合理研判我国未来粮食供需发展趋势,对未来不同时段粮食供需进行了定量预测和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断,系统提出了我国粮食作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以及确保粮食作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和政策建议。专题研究报告主题鲜明、数据翔实,对国家粮食作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分报告分别对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保障各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和政策建议。
中国肉鸡产业经济(2017)
《中国肉鸡产业经济(2017)》是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课题组在2016年和2017年围绕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的一些重大、热点问题和基础性专题进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内容涉及我国畜牧业发展宏观环境,以及我国肉鸡产业发展态势、国际形势、疫病防控的经济学分析等多个方面。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在相关期刊、报纸上发表。研究成果针对产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需求和新问题,在紧密结合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探究原因,判断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对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基于以下动机:首先,促进国有企业监管者和国有企业管理者加强资本导向管理,突出国有企业的功能作用,加强分类监管;其次,修正现有评价体系当中不合理的方法步骤,完善评价体系;最后,丰富现有国有企业监管的视角,引导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
杭州人手册(修订版)
杭州是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人手册(修订版)》概要介绍杭州的自然风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是一本融信息性、知识性、可读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城市人文读本。《杭州人手册(修订版)》邀请了国内外作家及文化名人撰写游览杭州西湖的体会,介绍包括西湖世界文化遗产在内的杭州历史文化和风情市貌文笔精彩,可读性强。
杭州印象(修订版)
杭州不仅有秀美的风光,因其是古都而吸引了诸多大师名家,竞相在此留下大量珍贵而又绚烂多姿的文化遗产。《杭州印象(修订版)》系余秋雨、王蒙、张抗抗、麦家、陈祖芬、黄亚洲、叶文玲、季羡林、邵华泽等当代作家、学者谈杭州印象的文化散文选编,图文并茂。
转基因粮油作物研发育种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转基因粮油作物研发育种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分析了我国转基因粮油作物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技术制约,探讨了发展转基因作物研发的重要意义,对世界和我国转基因技术的研发情况和商业化推广应用状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已有文献和相关资料,总结了世界上已实现商业化转基因作物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对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风险进行了深入探讨,很后就转基因粮油作物育种提出了政策建议。
中国精饲料供需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畜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饲料粮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仅考虑个别品种易产生偏差,因此需要从整体上厘清精饲料供需。 从主要精饲料原料生产与供给看,饲料可供给总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产量增长速度(1980-2014年增长比例分别为281%和113%)。影响精饲料原料生产的因素在种植业有饲料粮市场价格波动、与竞争品成本收益比较、国家种植结构调整政策、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等。加工业则考虑主产品生产因素、工艺水平、深加工产品深度与需求及本身饲用性能等。借鉴Nerlove的适应性预期和局部调整模型,建立玉米和豆粕糠麸饲料供给量对价格的供给反应两个函数,通过SUR回归发现,前一期饲料供给量与自身价格在模型中都为显著的正影响。玉米饲料与豆粕糠麸饲料供给都具备短期与长期均缺乏弹性的特征,但短期弹性小于长期弹性,供给反应有很强的滞后性,其调整周期不到1.5年。 从精饲料消费量来看,我国精饲料消费量从1980年到2014年增长了接近7倍,消费量增长是主要精饲料可供给量增长的2倍多。其中生猪养殖精饲料消费比重*大,但在下降;耗粮量与饲料谷物消费量虽在上升但比重有波动;蛋白饲料比重渐渐达到合理水平;精饲料原料间存在价格边际效应。影响中国精饲料消费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畜产品需求与饲料报酬。畜产品需求从我国食物消费模式与需求弹性分析。饲料报酬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养殖模式与行为变化、工业饲料普及率提高、科技与管理因素等。通过对精饲料消费影响因素定量分析发现,肉类结构变动对精饲料需求有显著的负影响,即禽肉相对猪肉比重越高,精饲料消费量越小;生猪平均料重比对精饲料消费量的正影响较大且显著,肉鸡平均料重比的正影响较小且不显著。 从精饲料原料国际贸易看,主要的蛋白饲料原产品大豆与油菜籽自工996年开始净进口且逐年迅速攀升;饲料谷物在1985年后长期供大于求,依靠出口消化产能。然而,2002年后净出口量逐年下降,2008年后净进口量为正,2011年后主要精饲料原料全面净进口。影响我国精饲料原料国际贸易的因素主要有:国内供需平衡情况、国际贸易可供给量、国内外价差、中国购买商的购买能力、中国与主要贸易国粮食与贸易政策。 我国精饲料原料供需是否平衡?《中国精饲料供需研究》从重量与能量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从精饲料供给量(重量)来看,大多年份是超出需求的。从能量角度看,2011年饲料供给能量也超过了动物生产所需能量。未来伴随着饲料转化率与工业饲料普及率提高,精饲料需求可能减少,而供给量略有增加,然而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且随时间推移加剧。总量上仅是蛋白质饲料不够,然而从结构看能量饲料中的饲料谷物缺口也很大,能量饲料内部结构矛盾同样突出。 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四方面对策建议:从供给角度,打“组合拳”提高常规精饲料原料供给数量、质量以及利用效率,增加多种蛋白饲料供给,大力开发与促进非常规饲料的使用;从消费角度,合理引导与调整畜产品生产结构。进一步加大饲料科技的支持力度、加快科技转化率;从国际贸易角度,适当进口肉,保持贸易政策稳定以保证供应,梳理现有农产品相关贸易政策使之形成合力,进口来源多元化,充分合理布局全球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从研究角度,尽快改进与整合目前统计体系,从而能对精饲料供需有更准确把握,为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信贷需求与供给研究
《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信贷需求与供给研究》以农业发展理论和相关金融理论为基础,以农业信贷资金为研究对象,对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与金融机构农业信贷供给的现状、问题与影响因素,新型农业信贷模式以及非正规借贷对农业产业支持规模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城乡差距的多维测度、成因及经济效应分析
本书在对中国70年城乡关系的全面梳理和总结以及中国城乡差距的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全国30个省份1993-2017年的数据,对居民生活、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和社会民生四个维度的城乡差距进行测度;基于多维不平等的理念,构建动态联立方程模型对各维度城乡差距成因以及维度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实证检验;基于公平和效率的理论,测度和分析多维城乡差距对经济增长水平、经济效率造成的损失,从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视角出发,分析多维城乡差距对消费市场规模、资本规模的影响作用,为城乡关系与宏观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研究提供实证分析,同时为后续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相关战略的部署和政策的实施提供丰富的经验支撑。
晚清民初的科学思潮和文学的科学批评
作者强调,晚清民初文学批评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批评,但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文学批评。它注重形式,又不忽视内容。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科学批评,科学批评主要有三种实践方式,对作品叙事语言的批评;对作品结构的批评;对文学内容的客观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