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
许倬云,1930年7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史学系,1956年获文科硕士学位,后入芝加哥大学进修,1962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人文科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南京大学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史学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
天下格局:文明转换关口的世界
32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2%
历史大家许倬云期许之作!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 面对日益混乱的世界,一位94岁老者对当下的急切呼吁与未来世界的殷切期望: 理解中国与世界的不可分割性,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 许倬云先生以“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的大历史观,用清晰的逻辑、简练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三方面内容: 第一,中国传统内向型经济形态以及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第二,现代世界全球化贸易的兴衰和以此为基础的全新世界格局, 第三,在“全球化”走入低谷的今天,中国应该坚持的道路和未来世界的方向。 许先生认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经济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形成了特有的气质。他还指出,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的思想、“世界大同”的理念,应该成为构建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29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1%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许先生围绕国家体制与时代特色,思想、宗教与文化变迁,农业、手工业与经济网络,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与生活资源,民间社会与信仰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变,对外关系及与他者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在在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流,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还与“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往里走,安顿自己
24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2%
总感觉自己活得很累,累就累在无法安顿自己的心。 我生而残疾,八岁以前不能走路,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做任何事。我看一堆蚂蚁从窝里出来,每只蚂蚁从大叶子上采一块扛在背上,排成一队走单线回到窝里。如此情景我看了一个小时,像看一场很有趣的戏剧,也能由此发现蚂蚁的智慧。这种方式叫“自我排遣”,自己寻找安顿的地方。 说实话,我这一生的日子不好过。天生残缺,到老了已经病了几十年,如果不往里走,我不可能活到今天……我们如果能够打造好自己的内心,不再追求短暂的高兴的“快”,不再追求短暂的虚荣的“乐”,我们的行为、情感就能通达天地和灵魂。 90岁史学大家许倬云,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往里走,才能安顿自己。 如果你总感觉活着很累,那就翻开本书,从今天开始安顿自己的心。
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
17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7%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围绕这一发端,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传记”。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大历史”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重新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五千余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经纬华夏(93岁历史学家许倬云的集大成之作)
10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9%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围绕这一发端,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传记”。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大历史”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重新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五千余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8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2.4%
中国史部分,本书从秦汉帝国开始,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中国历代王朝组织架构的分散聚合对其存续的影响,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一幅中国历史大脉络;世界史方面,则重点分析了罗马帝国的成败因缘,并由此而下将其与近代列强如荷兰、大英帝国等比较异同,最后反思了今日美国基督教精神丧失的问题。
许倬云作品4册套装
6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2.0%
此次收录许倬云作品集有以下4部作品:《许倬云说美国》——一部了解真实美国的通俗佳作 促使我们反思关于美国、西方民主政治、现代化的想象。《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在世界文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从政治体的角度看中国,讲述中华民族的万年历程,回答什么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精神》——回归民众,走入你我之间,从普通人的角度。讲述中国人文化的根底,展示活生生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精神(2024版)
5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3%
小说,神鬼,卜卦,中医,文物,传说,祭祀,神话……文化有“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分,以往对中国文化的阐述,大都从儒道佛经典的“大传统”层面检讨,然而,许倬云从普通民众安身立命的处世观念出发,从“小传统”进入,考察日常生活形态中的中国文化。社会史、考古学的知识,和饱满的生活实感,让他得以在多种民间文本中自由行走,厘清从传统到今天,中国普通民众对宇宙、人生和自然所持有的观念,展示一个活生生、日常、接地气的中国文化。
许倬云文明三书:全3册
5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1%
许倬云文明三书,是当代史学大家许倬云重磅力作。他在此三本书中,首次系统性讲解文明史,70年博学深思熔铸一炉,以独树一帜的“大历史观”勾勒世界文明发展线路图——回溯过去的文明(《三千年文明大变局》),评述现在的文明(《世界何以至此》),探寻人类文明未来的走向(《我们去向何方》)。他以反思、审视的态度,直面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力图以中国文化为基点,开拓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革新之路。 “许倬云文明三书”是许倬云先生学术生涯上的又一浓墨重彩的一笔,光辉灿烂,蔚为大观。
许倬云说美国
4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9%
客居美国六十余载,华人史学大家许倬云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历史学、社会学相结合的敏锐视角,将他在美国客居生涯中印象深刻也值得回味的人、事、地、物生龙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并摆回它们所属的文化、制度与社会脉络之中,追溯这些经历背后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源流,讲述从“五月花”号到特朗普的美国发展,以及近年来的衰败、冲突与问题。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2024版)
3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1%
中国如何成为中国?它的认同基础是血缘,国界,还是文化?刀剑划开疆界,衣食却互相流通;儒家、佛教、道教混合;民族融汇……这些原本散漫复杂的文化,如何逐渐汇流并形塑出一个叫“中国/华夏”的国家?今后,这一共同体还能吸引原来成员的后代,继续被认同为身心归属吗?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全书没有铺陈细节,没有繁琐论证,以大历史视野,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 在全球化时代,如能审察自己的族群认同原则,就不会轻易被偏狭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方向。
万人想读好书系列(全十五册)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5%
豆瓣万人想读好书系列(全十五册)包括《政治秩序的起源》《第三帝国的到来》《万古江河》《文化失忆》《天才的编辑》《扫地出门》《生活与命运》《打开一颗心》《光明共和国》《夜晚的潜水艇》《飞行家》《聋哑时代》《现代艺术150年》《余下只有噪音》《仙症》。
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4%
中国的统一在汉代得到巩固,而中国文明的发展方向似乎也是在汉代确定下来,通过汉代农业来考察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倬云先生强调了中国发展的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调的经济,其实现的关键转换点是在汉武帝时期。本书也试图揭示何以在汉代,另一种强大的可能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生活没有发展起来。
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4%
许倬云先生以宏阔的视野与通俗的语言,高屋建瓴地描绘出一幅现代文明的全景图:从宗教革命到民族国家的兴起,从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到近代资本主义大发展,提纲挈领,要言不烦,勾勒出现代社会的形成及发展,反思了文明进步的得与失,展望了人类的前景。
再见大师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1.3%
这是风云突变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是文化激荡群星闪耀之时。台湾《传记文学》珍藏文集,再见民国大师。记录者或为挚友亲人,或为弟子晚辈,亲历者眼中的大师风骨逸事弥足珍贵。大师书写大师。梁实秋写激情演讲的梁启超,罗家伦忆元气淋漓的傅斯年,萧公权录诗友朱自清,许倬云记恩师李济……大师眼中的大师,交相辉映,更得异彩。
历史大脉络
本书涉及人类历史诸多方面的论述,十余年来长销不衰。作者是史学大家,他把中国历史和文化放入世界文明发展中,以游览大江大河的全球化视角,将从远古到当今一万年的中外文明、政治、经济、社会等合于一册,复杂的历史在书中显得纵横交错,深入浅出,尽显长程发展的大脉络。
许倬云十日谈: 当今世界的格局与人类未来
许倬云先生忧思于当今世界的疫情,以及瘟疫蔓延下混乱的世道人心。先生在这本书中围绕时代特色、思想与文化变迁、多元文化的融合、科技智能的进步转变、中外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选择各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节点,以对话的方式,还原鲜活案例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源流,生动展现先生作为史学大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史学观念与关注时下的人文关怀。本书堪称许先生90年人生思想之总结,亦可视为他对这个时代的问题和出路的总体性回应。
美国小史
《万古江河》作者、94岁历史大家许倬云,60年美国亲见亲历的忧世之作 读者可以用半小时时间,了解美国的整体历史,进而了解中美关系和世界格局 阅读本书,既能了解世界大变局,又能看到众多生动细节和案例 -- 我在美国生活、工作了六十年,这里相当于我的第二个家。但与此同时,我始终是一个中国人,是一个东方人。因此,我具备内外双重的视角:能以美国公民的视角从内部深度观察美国社会,又能以东方人的“他者”角度去看美国——这就是我要写这本书的理由。 ——许倬云 《美国小史》的作者许倬云先生在美学习工作和生活了六十余年,他将其东西方历史研究的学术背景与在美国社会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以极为精简的文字,介绍了美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近三百年的历史。 附录为有关中美关系史的回顾、许先生就中国经济建设发出的建言,以及一份推荐书目,许先生选取的十二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宏观的框架,从历史来理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 许先生深厚的历史学养,令这本“小史”具有明确的大众面向,可读性强、通篇精彩。
许倬云看历史03:从历史看管理
“许倬云看历史”系列包括《从历史看管理》《从历史看人物》《从历史看领导》《从历史看时代转移》,这套书写作时间先后持续二十多年,将中国的历史经验与现代经营管理学进行对照研究,深入提炼总结了“中国人自己的经营之道”,自2005年在大陆陆续出版以来畅销至今。 《从历史看管理》是“许倬云看历史”系列的第三本,此为全新修订增补版。在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深入挖掘、提炼两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经营管理智慧,推陈出新地揭示了有关制度、系统的演变原理,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历久弥新的可贵参照。
从历史看领导
《从历史看领导》是许倬云先生在两次研讨会上的讲演记录,主要针对企业界人士如何培养领导人才,希图在企业界深植人文素养,可谓企业界人士的必读书。作者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提炼出有关领导哲学与领导艺术的诸多人物:信奉法家的秦始皇,作战机动灵活的李广、稳扎稳打的程不识、中兴汉室的光武帝、“完美”的诸葛亮、延揽英才的孙权、大局着眼的王导、以仁为本的唐太宗、力挽狂澜的曾国藩……为中国现代企业领导人才的培育提供了古为今用的智慧维度与人生谋略。
当代学术:西周史
在《西周史》中,我着重的是,西周从一个蕞小的部落,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国家,而且建构了跨越国家的封建秩序。我尽力描述西周在成立国家以后,内部的改变,尤其提出国家统治机制的发展,以至于职务专业化、逐步形成官僚体制的过程。我也提出,西周中叶以后,经济力量逐渐发展,呈现政治力量以外的社会力……在文化发展方面,《西周史》的描述,着重在西周文化圈的扩张,甚至跨越了政治力量的版图。 从那个时候到今天,二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又有许多新的发现,……对于二十多年来的新发现,《西周史》本应重新改写,但是我已经是八十岁的老人,没有力气再重起炉灶。哥伦比亚大学的李峰教授,既有考古的田野经验,又有阅读文献的能力,他的新着,就是讨论西周的官僚制,用了许多新的材料,在我所讨论的官僚制度上,有更多的发展和说明。因此,我请求他为新版的《西周史》撰写长跋,交代这二十多年来种种发现的大概情形,使得《西周史》的读者,从这新数据上,可以想象还有多少应当涵盖的问题可以讨论。我想将来有一天,李峰教授会自己写一部新的西周史,来代替我的旧作。
我者与他者
所谓“中—外”关系,当是一个国家或文化系统,当面临“他者”时“自—他”之间的互动。但是,中国的历史,不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历史而已;中国文化系统也不是单一文化系统的观念足以涵盖。不论是作为政治性的共同体,抑或文化性的综合体,“中国”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过程。作者认为,至于复杂系统的“内—外”、“我—他”关系,最重要处,不在族群之分和,而在文化之认知,中国大陆与台湾,都已卷入西潮,西方文化已为今日中国之主流,“他”已转化为“我”,而中国文化本身已遭摒弃,不过是一缕微烟。今天中国人是在邯郸学步后,匍匐而不能归。因此当前要务,却是如何重新整顿世界文明共同遗产中的这一大片,融入世界未来的共同文化。
三千年文明大变局
“许倬云文明三书”是当代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基于“全球大历史”史学视角的通俗历史读本,纵深横阔,深入浅出,充满人类的关怀。本书是“许倬云文明三书”系列之一。 本书以两条主线分别勾勒出东西方文明三千年来发展的路线图及各自的异同:两者长期以来平行发展,也存在各自发展的“峰与谷”及转折点;最终,中国形成大一统国家,欧洲走向了列国并立,直至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明清以来中国一落千丈,欧洲人则发现新大陆,开启了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现代文明。从此以后,西方世界所形成的现代文明,引领着世界文明的方向。 本书从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以两相对照的方式剖析了两者的成败因缘,并指明了中华文明复兴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长江小史
这是一部许倬云老师讲述长江文明及历史的中国文化史。本书主要讲解了长江文明的缘起与发展,长江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长江的历史,了解中国的文化。现代中国的发展由长江流域发端,此后也肩负着大部分的发展任务。长江文明的形成,关乎中国族群、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的起源与发展。当代年轻人肩负着建设未来中国、未来世界的责任。小书虽小,但有概论总览之指导意义。许老学贯东西文史,读者们在许老的帮助下,能更好地了解长江文明,以及其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亦能指导他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探索和努力。书中还配有注释、史料图片、高清文物照片,辅助读者阅读理解。
许倬云观世变
本书是许倬云先生五十余载治史文章精选,以中国与世界、中国的特质、历史与变化为主题,勾勒史学大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史学观念与关注时下的人文关怀。 精耕细作的农业、以家族为本的社会网络、儒家的思想方式,这三套东西相配,就变成中国文化互相辅助的几种特色。——《中国历史特质》 公元前300年到200年,此时正是秦汉统一,南北一家的时候。现在的食物在当时几乎已样样不缺,只是烹饪方法仍不出煎、煮、烤、炸、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西瓜、芝麻、苜蓿、葡萄、核桃、胡瓜、大蒜等皆由西域输入。南方海路交通发达,自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引进了芋头、柑橘、蔗糖等。茶也成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饮品。——《有一点不同的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系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于1985年至1987年间在台湾讲学的书稿结集,是其从史多年积累下的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观察、思考和心得。探讨的虽为中国史主题,着眼点却是世界史的大框架,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探讨中西文化迥异的核心所在,堪称一部简明中国文化入门书。 本书前五篇是许倬云先生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观察,后四篇讨论近代科学革命的背景,以及其未曾发生于中国的一些讨论;附录一篇,则用突破与转化的观念,比较几个古代文明的发生,作为上述九篇的背景资料。
水击三千
自周而始,经过春秋战国社会变动和权力变迁,直至秦汉,步入封建体制的诸多民人开始以独立的身份生活,拥有属于自己的技术工艺、衣食住行、都市商业等文化特征,拥有人之为人的独立人格。用许先生的话说,这已是破天荒的大转变,较之从前,堪称“水击三千”,“可引发万顷波浪”。 -- 本书为有关“古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各个转折点”之学术论文的合集,由许倬云先生从其经典作品《求古编》中选择篇目重新编排,聚焦汉代以前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整合,从周人的兴起与社会变动、周代的社会与生活、秦汉帝国的转型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政治、文化、农业、经济体制等诸要素加以讨论。不仅厘清这一古代中国成型期社会生活方面的诸多方面,也在时代转变、文化整合的缝隙里,传递出作者对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种种现实关怀。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2%
本书的起因,乃是有一位朋友提出一个问题:“我”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不是一言两语可以解决的。本书的陈述,从新石器文化开始,结束于帝制皇朝退出历史。这漫长的时距,不下于一万年,乃是概括我们这一个复杂文化共同体演变的过程……在这几千年来,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审察自己的归属和认同,也审察族群归属和认同的原则,应是非常严肃的课题,庶几我们不被狭窄而偏激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了自己往前走的方向。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
中国文化的精神
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2%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饮食、医药、居住,所重视的多元和谐,求均匀而忌偏差,趋中和而不过分,种种观念,依旧可见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一代代中国人美好高贵的精神、真实的人性,多不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从开天辟地到江湖豪侠,从男女私情到精怪现象,涵盖范围相当广泛,代表了中国一般老百姓的喜恶与褒贬。他们的历史观,就是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的一套评价体系。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春秋战国是一个天崩地裂的历史巨变时期,国家权力的载体是这样转移的:以天赐神授为政治信仰的国君→以家族血缘为组织纽带的贵州卿大夫→以政治军事才能以及道德品质为地位基础的士。本书处理社会变动,考虑到政治结构、经济型态、战争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环节,彼此影响,从研究变化的时序中逐渐呈现这些变化关系。
华夏论述
文化共同體將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最終階段 中國世襲王朝起源於數千年前的夏代,歷經朝代更迭,夏、商、秦、漢、唐等時期都曾是中國的代名詞。但鮮為人知的是,「契丹」與「桃花石」兩個稱號在西方歷史上,也代表過中國。分分合合的中華世界,竟已說不清最初的源頭來自何處。 那麼,一個中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是從何而來? 從「共同體」角度出發,許倬雲先生討論的是由不同族群組成的中國何時出現,又何時成為一個難解疑團。而政權、經濟活動、社會組成及文化發展等四項變數,維繫中國為一體而不墜的力量究竟為何? 不同族群相互融合,造就中國之廣與大。在全球化無可避免的年代,東西方的差異正在逐漸縮小,難以僅用邊界區隔。如何建構一個沒有限制的大同世界,存續發展已有千年之久的「中國模式」,將是未來各國借鏡參考的重要範例。
许倬云谈话录
《许倬云谈话录》内容简介:许倬云,1930年生,一生辗转变动,是真正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知识人。《许倬云谈话录》上篇为许倬云口述,从无锡世家许家谈起,回忆抗战军兴迁徙不断,杂读群书,胜利后受教辅仁中学,入台湾大学名师云集,赴芝加哥大学大开眼界,积极参与民权运动,回台身经砥砺,后任匹茨堡大学教授至今,其间与文化大家切磋学问,构建思想体系,心系台湾起飞,关注大陆改革,推动两岸高等研究院。泛舟万古江河,探索历史变幻与价值重建,思考中国转舵与世界融合。下篇从访问者角度,杂记谈话因缘,讲者动情,听者会心,相激相荡,直观呈现智者人格魅力。此外四十余幅影像,展示出一个人、一个家庭百年来的历史气象。
许倬云看历史02:从历史看人物
“许倬云看历史”系列包括《从历史看管理》《从历史看人物》《从历史看领导》《从历史看时代转移》,这套书写作时间先后持续二十多年,将中国的历史经验与现代经营管理学进行对照研究,深入提炼总结了“中国人自己的经营之道”,自2005年在大陆陆续出版以来畅销至今。 《从历史看人物》是“许倬云看历史”系列的第二本,此为全新修订增补版。本书前半部分探讨了商鞅、汉武帝、岳飞、梁启超等二十余位帝王将相的人生历程及成败得失。许先生认为,人物的行为是由其自己认定的生命价值所决定的,这是根本的驱动力。所以,后半部分接着结合历史经验,讨论了人生价值问题,并希望给当今世界价值重建提供一条可能的路径。
许倬云问学记
坦言做了一辈子旁观者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心怀故土与世界,回望自己的生命之真:天生的脚部残疾、乱世的流亡生涯、藏书丰富和兴趣广泛的父亲、慈祥而坚强的母亲,这一切都降临在他身上,开启他不平凡的人生之门。在日后的求学生涯中,有严耕望、钱穆、李济、沈刚伯、杨庆堃、董作宾、张光直等恩师挚友的引领和陪伴,使他执着地踏上探索知识和智慧的旅途。一个有情有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超脱通透的许倬云先生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许先生这一路走得艰辛而踏实,遇合离散、成败兴亡、荣辱悲欣,这些在我们有限的一生中,又何尝不是时时发生?!
从历史看组织
《从历史看组织》是著名学者许倬云谈中国历史上的组织制度以及各朝宰辅功过的口述录,讲述年代从先秦开始直到清代。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将各个朝代的组织经验和管理技术娓娓道来。
心路历程
《心路历程》为许倬云先生的早期杂文集,收录了他对亲人、友人和自我成长历程的回忆文章,以及对历史、科学、教育和社会现象的评论。字里行间都闪现出其作为知识分子的为国、为民之心,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知灼见和对工业化时代如何捍卫个人价值的深刻思考,即便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些话语仍然鲜活如初,引人深思。
许倬云说历史:中西文明的对照
在《许倬云说历史:中西文明的对照》中,许倬云先生以宏阔的视野与通俗的语言,从石器时代开始,为我们分别描绘出一幅东西方文明的对照图,为东西方文明各自发展的路径,清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形塑中国
本书是许倬云先生取得博士学位的论文和代表作之一 在书中采用的计量社会学的扎实论证和大量史料佐证的基础上,轴心时代最剧烈而深刻的一场变迁和文化聚合,得到了系统的表述与解释 本书切入问题的视角、宏大的视域、写作时采取的方法,都属于开创性的工作 逻辑清晰、论证简洁、观点和取材均衡,也是本书的优长 -- 在本书中,作者自《左传》《战国策》《史记》中选取了春秋、战国间的大约七百人,追踪他们的社会地位变动,从而观察数个社会群体的重要性升降的一般趋势,以社会流动为核心,考察中国古代早期(春秋、战国间)的总体社会转型和文化聚合。轴心时代最剧烈而深刻的变迁之一,在书中所采用的计量社会学的扎实论证和大量史料佐证的基础上,得到了系统的表述与解释。同时,作者以精炼的语言描述了春秋、战国间漫长、复杂的整体社会转型和文化聚合,包括但不限于多个社会阶层的衰亡、兴起和更迭带来的政治权力的集散、转移;神圣和家国一体观念的变化;“士”的观念及其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的变迁;对军事、诸侯国内外的冲突和强权层面变化的观察和分析;对赋税、劳役、土地、货币、商业、技术和城市等具体现象之变迁的观察和分析;新型国家的出现和巩固及随之出现(或互为因果的)的新出现的行政专家和专门的教育机构。
系统视野与宇宙人生
本书为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综合课程“宇宙、学术与人生”的教材读本,由国际知名学者陈天机、关子平等联袂撰成,在香港学术及教育界反响强烈。 本书贯通文理、贯彻天人,增长识见,增强能力,匡补传统读物之不足,有很高的启发参考价值。
历史分光镜
暂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