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瑜
赵世瑜(1959年8月-),出生于四川成都,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乡土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史、民间文化史。 著有《清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全传》《腐朽与神奇:清代城市生活长卷》《狂欢与日常——明清时期的庙会与民间文化》等代表作。先后获得第五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研究类)、第二届韩中青年学术奖等奖项。 现任中国民协第十届副主席。
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4%
本书从中华帝国晚期的民间庙会这一生活空间向外延伸,探索明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生活与大众文化。本书是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10余年间关注民间文化与基层社会历史的初步结果,分概说、地域研究、个案研究三个部分,并附有关理论、方法论的探讨。全书内容恰如其名“狂欢与日常”,揭示了庙会这一类游神祭祀活动的基本特征,即他们不仅构成了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集中体现了特定时节、特定场合的全民狂欢。这一静一动,一平常一非常,正是我们的生活节奏。
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6%
本书系《狂欢与日常》的续集,通过学术史梳理、区域历史个案研究,以及辨析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关系,集中反映了作者在区域社会史研究领域的理念、方法和实践上的成果,是作者在进入21世纪后最初几年的新思考。本书的所谓“小历史”,就是那些“局部的”历史,比如个人的、地方性的历史,也是那些“常态的”历史,日常的、生活经历的历史,喜怒哀乐的历史、社会惯制的历史。这里的所谓“大历史”,就是那些全局性的历史,比如改朝换代的历史、治乱兴衰的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制度的历史。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以往研究抽去了的“大历史”之生活基础还回来。
猛将还乡:洞庭东山的新江南史(鸣沙)【著名历史学者赵世瑜教授重磅新作】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1%
江南史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在农业开发、市镇兴起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等诸多领域有了丰富的认识。而对这一过程的另一面,即水上人上岸成为定居人群的过程,特别是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能动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内在逻辑,尚有待深入挖掘。本书以太湖东山的刘猛将信仰为切入点,试图对东太湖地区水上人上岸的过程及其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加以梳理,为江南地区农业聚落的形成、商业与市镇的繁荣和宗族建构等问题寻找一条新的解释路径。
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
1人今日阅读
本书系《狂欢与日常》及《小历史与大历史》二书的续集,书中的个案从山西的村落、市镇,到明清时期的整体变化,从北方边塞到西南边陲,既寻找区域历史过程的“历史性时刻”,也梳理长时程中的连续性。本书是作者近10年来的论文结集,贯穿了对在一个具体空间的社会结构形成的时间过程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过程(时间)只有在特定的空间中才能得到理解的认知。通过书中的个案,作者意在重申他对于区域社会史之方法论意义的论说,以及借由人类学视角下区域社会的探讨,达致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新阐释,从而解释了历史人类学的含义。
说不尽的大槐树: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问题,是个真正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话题。即使是在历史上,它也是个士绅和民众都非常关注,并且为之付出许多努力的问题。对于理解历史上文化之共享与互动,了解山西以至华北历史,这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更值得探讨的是,大槐树移民传说和广东的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客家的石壁村移民传说等等传说,所反映的地方历史变迁的过程。这个问题牵扯到历史时期区域开发的问题、宗族的问题、信仰的问题、士绅的问题、族群的问题,特别是军事制度的问题。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或者比较准确地理解这类传说的产生和流布。这一步步深入的过程,也正体现了作者关于区域社会史或者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论意义的思考和阐述。
信睿周报·第14辑(第79-84辑)
《信睿周报第八十四期》内容简介: 01-05 公共史学在中国:重返历史现场,重返人间烟火 / 姜萌 06-08 数字时代的“历史之用”:公众史学与游戏研究 / 刘梦霏 09-11 播客:作为公共史学的一种方法 / 赵钊 12-14 时空中的碎片——《铁袈裟》中人与物的纠葛故事 / 林伟正 15-17 世界的床和分裂的马:徐累的多重空间 / 汪民安 18-20 复调人类学丨如何用人类学的方法做用户体验研究? / 陈晨 21-23 神经现实丨解码大脑带来的神经伦理学危机:自由意志、测谎仪与“读心术” / 杨吟竹" 《信睿周报第八十三期》内容简介: 01-05 21世纪为什么需要复杂科学? / 张江 06-08 从自组织到涌现:复杂社会系统中的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 罗家德、万怡 09-11 从鸟群到通用智能:行走在混沌边缘 / 王国成 12-14 人文的复杂性:从酒吧模型到复杂经济学 / 唐乾元 15-20 跨学科研究中的复杂科学——专访四位复杂系统研究者 / 刘培源、梁金 21-24 书单:复杂科学 《信睿周报第八十二期》内容简介:01-06 开放的本土研究:历史人类学的实践与前瞻 / 赵世瑜 07-09 走向云贵高原坝子社会的历史人类学 / 马健雄 10-12 等河水下降时再见!——“河流脉搏”策展札记 / 张涵露 13-14 对历史的另类解读—论孟德尔之幸与不幸 / 吴家睿 15-17 市民社会、社会失序与战争——评《秩序、失序与战争》 / 魏澜 18-20 “技术向后看”丨防疫技术与心灵技能 / 王小伟 21-23 “游戏手册”丨元宇宙不存在:科幻资本与感知操控术 / 陈旻 24 主题书单 《信睿周报第八十一期》内容简介: 01-07 科幻的边缘,边缘的科幻 / 吕广钊 08-11 社会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科幻的一种读法 / 刘希 12-14 “他者”与“她者”:中国当代科幻中的性别问题 / 周旦雪 15-17 科幻如何表征近未来日常空间秩序?——以《中国太阳》为例 / 王瑾 18-22 身后的未来——再访“珊瑚岛”四人谈 / 印帅 陈玺安 童义欣 奚雷 23-24 书单:科幻研究 《信睿周报第八十期》内容简介: 01-05 心理热:转型社会的心灵图景 / 安孟竹 06-08 在一个残缺的世界找回痛感 / 黄剑波 09-11 历史学与科学的想象力:从催眠术谈起 / 徐军 12-14 艺术如何帮我们度过危机?——谈跨学科的艺术治疗 / 石韵媛 周宇 15-17 沣河、沙漠和炼金术士——谈王凝慧个展“时空回响的碎片” / 魏颖 18-20 “复调人类学”专栏丨危险的“金三角”:想象与被想象 / 杨漪 21-23 “神经漫谈”专栏丨“拿来吧你”,句法移位究竟留下了什么? / 严秋澔 24 主题书单丨心理治疗文化" 《信睿周报第七十九期》内容简介: 01-06 玄黄·玄武·玄怪:华夏神怪话语的发生谱系 / 叶舒宪 07-10 身体与性别性别视角下的妖怪——专访日本学者安井真奈美 / 宋丹丹 11-13 龙与王权:中国龙文化对古代日本政权的影响 / 王鑫 14-16 怪声礼赞:恍惚、隐匿与共振 / 王婧 17-19 冷漠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文化中的克苏鲁元素考 / 李典峰 20-23 晚清妖怪大爆发:《点石斋画报》怪奇图像考 / 盛文强 24 主题书单:妖怪研究"
长城内外:社会史视野下的制度、族群与区域开发
本书不是关于长城本体或直接针对历史上的长城战守的研究,也不是关于历史上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之间关系的宏观叙述,而是尽可能地从生活在长城这个巨大的墙体两侧的人群出发,观察历史上与长城有关的制度、事件如何影响到这些人群的生活,也注意这些人群的生活如何与上述制度、事件一起,共同构成了地方社会的结构。全书结合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考据的方法,利用搜集民间文献、观察仪式活动、进行访谈等研究手段,由地方社会的视点出发,通过对地方社会的历史重构,重新审视相关传世文献以及它们对发生在这里的重大历史事件、制度、人物的看法,试图以此对明清时期长城两侧的族群关系及地方社会的建构提出新的问题。
吏与中国传统社会
暂无简介
历史人类学的旨趣(一种实践的历史学)(精)/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历史人类学的英文名称为Historical Anthropology。历史学是其学科本位,概括来说,是借鉴人类学家参与观察的方法,走出书斋,走向田野,以对传统史料的掌握为基础,搜罗地方文献,族谱、碑刻、契约、文书、仪式、传说……试图从对具体语境的文本的阐释中,尝试对一统的中国文化中存在的地域差异进行解释,说明一个个的“地方”是何时、如何被整合进统一的中国的。具体地讲,历史人类学的学术史、基本概念究竟是什么,是如何实践的,是非常有必要介绍给大家的。本书从这三方面进行论述,试图让大家对历史人类学有一个宏观把握。
皇父摄政王多尔衮
暂无简介
中国大通史(14卷套装共23册)
本书是汇集我国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民俗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的一部新通史。是改革开放40 年来一一套详细地、系统地反映史学界新研究成果的中国通史著作。 全书以中国历史时序排列,分为史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明、清(1644—1840)、清(1840—1911)、中华民国共 15卷。 “真正鲜活的历史在基层”,本书一改以往通史强调政治、经济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重视关照包括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闲暇娱乐等在内的社会生活,并将其作为中国历史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史为鉴,开拓创新。全面了解中国历史,将为当前改革发展事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参考和启示。 本书所展现的是一群今天活跃在史学一线的专业工作者对于中国通史的见解与认识,浓缩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史学界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面目可憎——赵世瑜学术评论选/光启文库
本书选自作者30多年来的学术随笔,共25篇,约20万字。内容涉及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与民俗学等议题;在方法论方面,涉及史料与理论、文本与诠释和文学文化跨学科等广泛问题。书中不乏作者与沈艾娣、郑振满、刘志伟、杜正贞等当代学者的对话,也有着作者对汤因比、黄仁宇等重要思想家、史学家及其作品的诸多思考,诚能满足历史学与民俗学等相关领域读者的需要。书中还收入了几幅作者自绘的插图,以飨读者。
中国社会史(飘逝的岁月)(插图本)
本书有重点地勾画从史前到1949年以前的中国历史的基本面貌,其中又以社会变迁、社会构成和社会生活这三个方面为叙述的主要内容。有些方面是以往的历史书讲得不多的,有的是与以前讲得有些不同的,因为体例的需要,有些只能点到为止,不能尽量展开;有些展开了,但只是一个局部;有些必须采取轻松可读的写法,取代了学术著作应有的凝重,目的是使读者感受到一点清新的气息。较多的插图并不能简单视为取悦读者,甚至媚俗的商业性做法,而应视为加深理解所述历史的工具,视为史料,视为无言地讲述自身历史的老人。读者如能这样理解“插图”的意义,才能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大河上下:10世纪以来的北方城乡与民众生活
本项研究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研究项目帮助;受到香港AOE项目的经费支持;受到新鸿基地产郭氏基金、耶稣鲁大学东亚研究理事公、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的经费资助;受到台湾中研院中国地方社会文化比较计划经费资助。《大河上下:10世纪以来的北方城乡与民众生活》研究所涉及的地域,以山西为最多。
中国民间文化探索:眼光向下的革命
《中国民间文化探索:眼光向下的革命》是关于中国现代民俗学早期发展的研究性论著。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论述中国现代民族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学术渊源,中编涉及这一时期民俗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下编按民俗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分章探讨。
腐朽与神奇
“中国古代城市生活长卷丛书”以每个朝代的首都和一些大城市为中心,描述城市中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情、风俗等等各方面的情况,由小见大,由近及远,藉以达到了解当时社会前进、历史发展情况的目的。丛书把学术性和趣味性结合或者融合起来,不讲干巴巴的历史事实,而能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中,把握住历史的脉搏,获得历史知识。丛书的作者们不是写小说,而是完全根据历史事实来进行叙述的。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本书为“中国古代城市生活长卷丛书”的其中一册,以清朝的首都和一些大城市为中心,描述城市中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情、风俗等等各方面的情况。这是一部城市生活史,一部由各种表面上看起来微不足道、琐细至极的生活层面组织起来的历史,由皇宫和狭巷陋舍、达官贵人和乞丐妓女、富商大贾和小贩货郎、面容迥异的海外来客和荷锄肩担的农业流民的生活交织起来的历史。
大明天子与大明帝国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年届不惑的朱元璋终于踌躇满志地坐在了帝榻之上,但他肯定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子孙们竟是如此地有负祖望,一代不如一代。本书以明朝帝王为引线,通过天子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来揭示明朝各个时期社会的演变。从朱元璋立国,到“靖难之役”和“英宗北狩”的悲剧性事件,再到明武宗、神宗、光宗的纵情声色,直至崇祯皇帝登场后明朝降下帷幕。君权与阁权玉石俱焚,而宦官却不知不觉地超越了相权和皇权。这样,明朝的决策机器便几乎停止不转,明代的政治也就走到了穷途末路。
蔚县碑铭辑录
蔚县地处今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地区,古称“蔚州”,“素为临边用武之地”。其地历史悠久,保存有历史年代跨度很大的数百通碑刻。这些碑刻包括了唐代墓志、辽金经幢以及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各种石刻,包含了大量重要的历史讯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诸多问题,如基层社会的民间信仰、宗族、基层管理和商业,辽金时期佛教在华北地区的传播,明清卫所制度在地方上的推行、实施情况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主体部分共收录分布在蔚县所属9个乡镇的各种碑刻202通,并逐一进行了详细的编目、原件形制的记录、铭文释读等,并附录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善本部所藏《察哈尔省教育厅访拓蔚县石刻》第一辑中的石刻(现已不存世)拓片16通,另增入未见著录的原藏蔚县博物馆的明代谕旨谕祭碑拓片10通。由于人为原因,许多碑铭在本书整理者进行拓印后被损毁。这一批珍贵碑铭材料的汇集成书,不仅是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存,也将为历史学、人类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一份珍贵的原始资料。
天子的悲剧(明代卷)
编辑推荐:本书是“龙蛇沧桑”丛书中的明代卷,作者通过明朝的皇帝人物群体,向读者展现了明朝百年来的风风雨雨,通过各项天子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来揭示明朝各个时期社会的演变,从朱元璋的立国到崇祯帝的亡国,其政府机体内在的变化跃然纸上,轻松活泼,生动写实的笔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眼随心动:历史研究的大处与小处/行者系列
历史研究,有自己独有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如何在这些已有中,提炼出个人的方法论,是衡量一个学者学术功力的很重要的一个指标。《眼随心动:历史研究的大处与小处/行者系列》是作者多年历史研究生涯的提炼、概括,多篇文章既是一个学者的成长历程,也是方法论的具体实践。如何能够跳脱理论,从宏观对整个学科进行观察,勾勒出相互之间的联系,《眼随心动:历史研究的大处与小处/行者系列》是一个范例。眼随心动,始终离不开手足并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作者的基调及风格。《眼随心动:历史研究的大处与小处/行者系列》所选文章是30年中的不同时间写成和发表的,做了编年,才能看到文字背后的岁月沧桑。它们所表达的,都是作者蹒跚前行的心路历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政治文明历程教师教学用书)(必修1)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神州大地,政治改革方兴未艾。当我们瞻望前程,认真思考战争与和平、立制与改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时候,不妨回首往事,到昨天去寻求借鉴,汲取智慧。本书即将展示的,便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当我们了解了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事件和人物的活动,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解释,便能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经历了漫长的艰难的历史过程,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从而使我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不懈努力的理想更加坚定。 本书为教师用书,课文主体部分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组成,其间穿插图片、文献资料引文、启发性设问等板块。教材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围绕主题,将《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点整合成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若干单元,通过单元课目的形式展现。
“乡校”记忆——历史人类学训练的起步
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者们,从2003年开始,每年在一个固定的田野点开展为期两周的工作坊,这些田野点都是某一个省内某个县的某几个村里历史遗存和历史文献丰富的地方,每年的工作坊,通过参与者实地的察看,结合对当地文献、传统文献的阅读、配合每位研究者对其研究过程的讲解,训练和培养能够从事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年轻人。
北大史学(第23辑)
《北大史学》是由北京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学术集刊。本辑为第23辑,以“东亚思想与文化史”为主题,收录专题研究论文16篇,作者大部分为成熟学者,如孙歌、唐晓峰、唐永亮、罗敏等,也有北大历史学系的优秀博士生,研究内容包含日本考古、思想文化、儒学思想等;另外,会议纪要、学术评论、学术通讯栏目各收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