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明
陈少明,男,1958年生,广东省汕头市人,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带人。
梦觉之间:《庄子》思辨录
3人今日阅读
近代西方以降,以理解、宰制外物为目标的科学技术逐渐成为哲学模仿的对象,通过制作成套的理论系统对“物”进行最大限度地追逐。相比之下,前科学时代的庄学不是简单的形而上学追问,其目标既非没有方所的物,也非先天定在的理。庄子以其创造的独特道论,致力于揭开俗世积习的面纱,刷新我们对生命的认识。作者通过勾连中国传统思想中视觉与思想的内在关系,强调以“思想视角”考察《庄子》,着重刻画了庄子的讲述方式,从而论述这一中国哲学的伟大人物其反常规的视角所呈现的生命场景,与其致力于为人生揭蔽的思想立场,两者密切相关并因此呈现出庄子之道的哲学意义。
血气与政治(“经典与解释”第18期)
1人今日阅读
所谓血气,就是人对何谓正确、何种东西带来尊严与荣誉的精神感受。人类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凭血气捍卫财富与名誉的分配,但血气对正义或合法性的要求从来不能得到满足。……因为这种正义要求,把人类生活的无公度方面,当作可公度的东西。因此,柏拉图和荷马都告诫人们要节制自己的血气。柏拉图在《王制》中,提出了节制血气的一条新途径——通过苏格拉底的政治哲学,描述血气所否定的不可公度性,以及为了满足城邦需要,哲学如何与血气结盟。
埃斯库罗斯的神义论(“经典与解释”第27期)
1人今日阅读
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诗人,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并称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有悲剧之父的美誉。本辑重点讨论了埃斯库罗斯的三连剧《奥瑞斯忒亚》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奥瑞斯忒亚》既是诗的事件,又是政治的事件。它讲述了一个共同体如何逐渐把目光聚集,见证正义的完成。同时,本辑通过分析《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三连剧,试图重够一个新的、更纯一的悲剧之父形象。
政治哲学中的摩西(“经典与解释”第14期)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主题“政治哲学中的摩西”。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审问《圣经》。致力于检审摩西一生所经历的种种政治事件中的政治教益。视摩西作为政治家和审判官。其中所提出的类似问题:依法统治与好人专断。那种统治更好?都是政治理论中的古老而根本的问题。
莎士比亚笔下的王者(“经典与解释”第21期)
莎士比亚的写作在英国历史中所选择的时期表明了他的兴趣所在。从1399年理查二世流放争吵不休的赫里福伯爵和毛博瑞伯爵到1485年瑞奇蒙德伯爵在堡斯沃斯战场打败理查三世,并作为亨利七世建立都铎王朝,其间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王朝的更迭。这些王朝更迭被莎士比亚写进了他的所谓的两组四部曲中,第一个四部曲包括《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第二个四部曲包括《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这八个剧目展现了英格兰最血腥的一个世纪:内战岁月。
色诺芬的品味(“经典与解释”第13期)
本书以讨论古希腊伟大的著作家苏格拉底的两位最善于通过写作从事文教的学生之一的色诺芬的著作及其人为主题。早在希腊化时期和古罗马时期,色诺芬就获得了无可争议的古希腊经典作家、思想权威的名位。本书集结的文章展示了像施特劳斯这样的大师是如何解读色诺芬,奉其为一位地地道道的苏格拉底式人物,为读者铺设了一条尽可能便捷的、理解色诺芬的路。
荷马笔下的伦理(“经典与解释”第33期)
本辑名为《荷马笔下的伦理》,所辑多篇文章,展露出立体的人物道德肖像(如奥德修斯),针对荷马批评素来的有机统一观点,另辟蹊径,发现了荷马史诗的并置特点,突出了荷马时代诗歌的口语体特点,以及听众对诗歌创作及其伦理的影响;另两篇文章特别重视词源辨析的途径。这些文章,在荷马研究这个老问题上,起到了重新理清根基的作用。
格劳秀斯与国际正义(“经典与解释”第34期)
1625年,荷兰人文主义者格劳秀斯,出版了《论战争法权与和平法权》,这位虔诚的大文豪被宗教战争的恐惧所深深触动,在完成了关于捕获法和海洋自由的论文之后,他转而尝试建构一种法的一般理论,希图能从国际冲突的混乱中创制秩序。本辑论题部分收入了格劳秀斯对伦理与战争、世界秩序、人类的普遍法权等问题的阐释。
阅读的德性(“经典与解释”第12期)
中国哲学同经典解释注定有不解之缘。哲学研究同哲学史研究本来不是一回事,只有哲学史研究才一定是哲学经典研究。但在中国思想传统中,这两者的关系似乎没有明确的区分。从形式上讲,它表现在注经的思想或学术活动中。这个集子收入了中山大学哲学系部分师生关于中国哲学史(包括思哲史)的一些研究成果,内容集中展示了先秦子学及宋明儒学两方面。很有借鉴参考作用。一般来说,人们怎样阅读就怎样写作。通常,细心的作者也是细心的读者,反之亦然。除非自己亲自小心地阅读,一个人不可能知道何为小心地阅读。阅读先于写作;在写作之前,我们已经阅读;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写作。一个人通过认真阅读好书——最用心地阅读那些被最用心地写出来的书——来学习认真写作。因此,通过研究一个作者的阅读习惯,我们也许预先就会知道他的写作习惯。
索福克勒斯与雅典启蒙(“经典与解释”第19期)
本书主要论述了索福克勒斯的作品对于当时雅典社会、文化及政治的影响。索福克勒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一生创作有120多部剧作。
回想托克维尔(“经典与解释”第11期)
本书是纪念托克维尔逝世二百五十周年专辑。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家。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本辑汇集了中国学界新秀关于托克维尔和美国民主的论文,以及国外学者的重要文章。
笛卡尔的精灵(“经典与解释”第30辑)
本期主题是“笛卡尔的精灵”。主要探讨近代著名哲学家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他的名作第一哲学沉思录。笛卡尔是古典世界通往现代社会的重要人物,一向被视为现代性的前驱,本书从古今之争的角度,探讨笛卡尔思想的多面性:古典与现代、宗教与非宗教,等等。作者多为活跃在国际学术界的名家,内容丰富。中国传统部分收入易学大家潘雨廷先生的《易学史入门》,该文具有重要意义。
霍布斯的修辞(“经典与解释”第26期)
重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古共智慧,更因为古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的活动,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择;宁可跟随柏拉图犯错,也不与那伙人一起正确。举凡疏证诠解中国古学经典、移译西学整理旧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与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寻回精神的涵养,不负教书育人的人类亘古基业。
柏拉图的真伪(“经典与解释”第16期)
柏拉图著作的真伪问题与所谓的“荷马问题”、“圣经问题”和“苏格拉底问题”一样,主要不是纯粹的学术考据问题,而是“现代性”的义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一件重要文献真伪问题的讨论,既考察着思想史的客观面貌,也反映出讨论者的个人品味和思想路数,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气度来:我们在柏拉图著作的真伪这面镜子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我们自己。
西塞罗的苏格拉底(“经典与解释”第35期)
本书的主题是“西塞罗的苏格拉底”,主要借助这两位思想者的相遇来接近更大的历史问题。西塞罗和苏格拉底有更多共同点而非差异,他们作为罗马人和希腊人的事实,明显次于同为人类的事实,他们共同关注人类的问题。西塞罗宣称自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信徒,并反复标举苏格拉底为道德楷模。本辑探讨了苏格拉底式的世界主义、西塞罗如何捍卫罗马共和国以及西塞罗的悖论和义利观等等。
奥林匹亚的荣耀(“经典与解释”第29期)
本书主要研究对象是品达和他的诗歌。品达是古希腊著名诗人,诗庄重典雅,词藻华丽,形式完美。他的合唱歌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也成为历代古典学者研究的对象。本书收录的文章反映了近年西方古典学界品达研究的成果。本书宜列入古典诗学研究。
修昔底德的春秋笔法(“经典与解释”第17期)
修昔底德(约471-约400),古希腊历史学家。本书收入的论著对修昔底德著作的历史学意义、其著作中的诸神以及他的文风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论述。
维柯与古今之争(“经典与解释”第25期)
在近代西方思想史上,维柯是一位地位特殊的大家。他的思想为后来许多观点迥异的思想家及其理论奠定了基础。19-20世纪许多新的理论都可以从他的著作中找到萌芽和渊源。本辑以“维柯与古今之争”为主题,论及维柯的“天神意旨”观与人类知识、自由意志的限度,维柯、塔西佗与国家理性,斯宾诺莎、维柯与宗教想象,维柯的历史理论与法国革命传统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解读了维柯与马基雅维里、格劳秀斯等思想家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关联性。围绕“古今之争”从多方位、多角度探讨了维柯对西方历史哲学和整个社会科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雅典民主的谐剧(“经典与解释”第24期)
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腊杰出的戏剧家,素有“喜剧之父”之称。他的作品触及当时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危机时期的社会生活。正是因为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紧密联系,几千年来,许多学者不把他当成艺术家,而视之为政治家和社会戏剧家。本辑中收录的苟姆、斯托和涅维格等人的文章,站在客观的角度,从剧本分析入手,梳理了阿里斯托芬作品民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关系,颇有心得。
政治生活的限度与满足(“经典与解释”第23期)
本辑主要文章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论理学》等作品,探讨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生活的哲学思想。
政治哲学中的莎士比亚(“经典与解释”第22期)
本辑主题:政治哲学中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提供了关涉人类德行和对高贵生活的热切渴望所必不可少的教训。但是仅仅拥有他的作品是不够的;必须恰当地阅读和解释那些作品。莎士比亚最生动也最广泛地呈现了僭主的命运、善好统治者的品质、朋友之间的关系、公民的职责等等,人们通过莎士比亚的眼睛看到了一个更丰富、更多彩的世界。本辑文章的一个关注点即政治哲学在莎士比亚批评中的作用。比如:什么是莎士比亚所认为的善好政制与善好统治者?哈姆雷特将会成为怎么样的一个国王?《麦克白》悲剧是否正是基于英雄勇士伦理与福音法则的紧张关系?也许,如果麦克白能够找到一种方法将他在地球上建立天国的希望变为一项政治计划,变成我们所说的意识形态,麦克白可能会成为现代僭主的原型。而《暴风雨》,是否可以看作莎士比亚为了对一种思想进行的某种哲学表述而做出的最大努力--这种思想潜藏在他对道德与政治生活的教诲中?
马基雅维利的喜剧(“经典与解释”第10期)
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剧作家。历史哲学的奠基人之一,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超乎众人之处在于:他既是天才的剧作家,又是卓绝的思想家,被他的作品逗得会心微笑的严肃读者必定会追问:这些喜剧与他的政治著作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本书就马基雅维利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马基雅维利超乎众人之处在于:他既是天才的剧作家,又是卓绝的思想家,被他的作品逗得会心微笑的严肃读者必定会追问:这些喜剧与他的政治著作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经典与解释”第5期)
自由教育是从庸俗中解放出来。古希腊人关于“庸俗”有一个绝妙的词:他们称之为apeirokalia,形容缺乏对美好事物的经历。自由教育将赠予我们之于美好的事物的经历。根据事物本身的状况,我们可以期望从正确理解的人性人不得不在二者之间选择,要么选择令人愉悦的谬见带来的心灵平静,要么选择令人烦恼的真理带来的心灵平静。哲学总在盼着世界的围墙倒塌,它突破了世界的围墙,放弃了对世界的眷恋(attachmenttheworld),这种放弃最令人痛苦。另一方面,诗歌如同宗教,深深扎根于对世界的眷恋....中比从科学中获得更为直接的帮助,从敏感和精致中比从几何学的精神中获得更为直接的帮助。如果我没弄错,这就是为何现在的身由教育几乎等同于阅读古希腊经典。就像别人被一匹良马、一条好狗或一只灵鸟取悦那样,我自己则因好朋友们而获得更高的快乐……古代的贤人们通过将它们写进书中而遗留下来的财富,我与我的朋友们一起开启它并穿行其中,而且如果我们发现了什么好东西,我们就把它挑出来,并当作一次丰盛的收获,倘若我们因此而能相互促益的话。
美德可教吗(“经典与解释”第9期)
如果美德证明是知识,按照苏格拉底的著名论述,它应当可以教授;如果不是知识,则不可教授。假如我们断定,美德不是知识,却依然可教,或者,美德是知识,但根本不可教,那么,无论哪一种情况,我们便面临一个难解之谜,而非某一自明的事实,并且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做大量解释。柏拉图《普罗塔戈拉》的结论告诫我们,这是我们无法逃脱的人类困境,既是道德的亦是政治的。作者将通过一个重要的例子,并根据他对一般政治哲学史的解读,得出结论:倘若美德可教本质上是悖论,那是因为人的血气本身向政治哲人证明,它既是美德可教的障碍,又是其手段,因此,对任何好的政治,我们都可以根据人的境况合理地有所期待。
赫尔墨斯的计谋(“经典与解释”第7期)
本书从哲学角度出发,阐述了古今中外哲学史上的名家对当代哲学和古典哲学的分析研究,有对古典作品的研究,对思想史的研究,还有旧文新刊上的重要论题。真实作为历史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篇幸布局与行文明晰作为手法应该通俗易懂。一个是肌体,另一个是肌体的健康。当我专注于哲学与城邦之间的张力,也就是专注于政治哲学的至高主题时,就进一步确定了这种想法。至高形式的、或海德格尔式的当代哲学与古典哲学的区别,是由当代哲学的历史特性塑造出来的,以所谓的历史意识为先决条件,因此必须了解这种意识多少有些隐私、的根源。
康德与启蒙(“经典与解释”第3期)
当我们心中充满如此沉思和凝视宁静夜晚那遍布繁星的天穹时,我们自然产生一种只有高贵纯洁灵魂能够感受的欢愉。在自然的通常沉默和感觉的冷静中,不朽精神那潜藏的直观能力说着一种难以描绘的语言,以那些只能感受不能描述的尚未展开的观念给我们表现出来。哲学上的迷狂,或者应该说,哲学,只要它不仅仅作为职业来干,而且也不仅是特定“行话”进行言说这种恶习所构成,可能就是对一种值得认真对待的心灵上的问题的表达。
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经典与解释”第32辑)
本书以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为主要文本。关注海德格尔遭遇国家社会主义的历史,并采取了一种试图公正和平衡的方式。其援引的历史,不仅包括海德格尔早期卷入运动的经历,而且包括他迅速的反省,还有他的辞职声明。
荷尔德林的新神话(“经典与解释”第4期)
无论对远行人的回忆还是对恋人的回忆,回忆的原始本质都第一次达于澄明。回忆其实就是使什么东西固定下来,亦即一门心思扑向一种牢固的东西。但是“心灵”这个词还是藏有另一种劝慰,等到哪一天我们不再按人类学的观点来思考人,我们就会重新听到这种劝慰的呼唤。心灵乃是[心绪、性情]这种东西的源泉和场所,又是它的构造和声音,它把我们抛入呈现为诸般形态的亲密性之中,诸如冷静和贫穷、温厚和高尚、优美和无私、宽容和忍让。
柏拉图与天人政治(“经典与解释”第31辑)
本辑的主题是“柏拉图与天人政治”,主要探究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柏拉图在《法义》第十卷谈到了所有领域中的理性之合一,哲人认为,这种合一使天地之理的探究与城邦政治的权度有了密切的联系。本辑论题的五篇文章分别论述了柏拉图思想的“合一”、柏拉图的理想城邦及其宇宙论的起源说理据、自然权利理论与政治中的柏拉图主义、柏拉图的立法乌托邦以及《蒂迈欧》中的偏执和哲学活动等等。
施莱尔马赫的柏拉图(“经典与解释”第28期)
重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回味古典智慧,更因为古典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的活动,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择:宁可跟随柏拉图犯错,也不与那伙人一起正确(西塞罗语)。举凡疏证诠解中国古学经典、移译西学整理旧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与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寻回精神的涵养,不负教书育人的人类亘古基业。本书主题是探讨施莱尔马赫的柏拉图研究。施莱尔马赫是德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对德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他的哲学工作很大一部分就体现在他对古代经典的翻译和诠释上,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柏拉图的研究。研究施莱尔马赫是当代西方古典学界的重要工作之一,本书收录的文章是西方古典学研究专家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宜归入哲学思想类著作。
卢梭的苏格拉底主义(“经典与解释”第6期)
西方的启蒙思潮不仅横扫了中国的学术统绪,也终结了西方的古典时代。然而,随着20世纪末的来临,启蒙思潮也免不了被自己的西方子孙横扫命运“道术为天下裂”,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学界,学问因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相适应已然支离破碎——世纪之交,新思潮、新学说风起云涌,惶然心态千姿百态。科学与学问既不当浑然不分,亦不可渐行渐远,一者关乎种种解救时弊、整顿现实生活的实用知识,一者关乎个体乃至国家的精神教养。学问的资源不在现代以来不渐推陈出新的科学原理,而在冲和古秀的历史经典。如今,无论西学、中学均面临如下抉择:要么追随现代之后学彻底破碎古典学问,要么修复古典学园、重新整顿精神教养。
苏格拉底问题(“经典与解释”第8期)
由于前苏格拉底哲学关注数字和运动,探究事物来自何处、去向何方,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将哲学从天国唤到尘世之人,他甚至把哲学引入寻常人家,迫使哲学追问生命与风俗习惯,追问好与坏。人之统一性在于这样一个事实:他是向着整全敞开的整全之一部分,或用柏拉图的语言说,是观看万物之理念的整全之一部分。人对其向整全开放的关注,就是心灵的生活。既是部分,又向着整全敞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便是整全自身——人就是这样的两重性。苏格拉底为之奉献一生的所谓“哲学”,不是形而上学,不是伦理学,亦不是修辞学。它根本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科学而是追求完美的道德生活。
犹太教中的柏拉图门徒(“经典与解释”第20期)
重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回味古典智慧,更因为古典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的活动,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择:宁可跟随柏拉图犯错,也不与那伙人一起正确(西塞罗语)。举凡疏证诠解中国古学经典、移译西学整理旧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与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寻回精神的涵养,不负教书育人的人类亘古基业。
诗学解诂(“经典与解释”第15期)
在《诗学》,我们可以看到,伟大诗人的理解力是多么接近哲人的理解力。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说,哲学始于惊异,首先从普遍意见出发并去认识这些意见的不足。伟大诗人通过让事件发生得出乎普遍意见与料想,引发我们的惊异。悲剧不仅作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还作为政治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悲剧的完美还取决于它在以下方面起了多大的功效:将人的生活与更大的整全即自然联结。
《齐物论》及其影响
《〈齐物论〉及其影响》研究除心要的文献问题澄清外,重点在对其思想内涵的解释上。有两种现成的方法可循。一种是沿用固定的或选择某些流行的哲学观念,然后从原文中挑出某些相似的要领或段落,然后指出客观存在属于什么主义。另外一种是仿古代注家做法,围攻着原文,按行文的次序逐句逐段进行解读、点评。其特点是照顾原作的思路,同时让读者有通过直接对照原文,判断解释的可接受性的机会。
反本质主义与知识问题
暂无简介
问物
打破传统形而上学的窠臼,将哲学落地为一门具体的“手艺” 以物为中介,探索“做中国哲学”的新方法、新路径 -- 受西方哲学影响,当代中国哲学长期以抽象的概念和范畴为对象,而忽视对经验领域具体的人、事、物的思考,这与中国古代典籍对人物与故事的重视背道而驰。为此,陈少明倡导将“做中国哲学”当作一门与经验领域息息相关的“手艺”,以对具体事物的描述代替抽象的概念分析,辅之以“溯源”和“拼贴”的手法,从而跳出“从概念到概念”的窠臼,以“物”为中介探索进入和诠释中国哲学的新方法、新路径。 本书收录的十篇文章,是陈少明近十几年对“物”及其意义结构进行深入思考的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心与物、道与器、经典世界与历史世界的关系,涉及对孔子“在陈绝粮”、王阳明“南镇观花”、“特修斯之船”等历史典故和哲学公案的全新讨论,以及对商周青铜器、王羲之《兰亭序》书帖等具体的“物”之精神内涵的发掘与阐释,体现了建构与西方形而上学截然不同的“道器形上学”的宝贵尝试。
做中国哲学
陈少明、甘阳主编的《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是一本关于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文集,与一般同类著述不同之处在于:一,它不只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描述,更是中国哲学创作的方法论探讨。二,它不是通常的方法论原则的罗列,而是作者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经验反思。本书从近代学术文化背景的分析入手,揭示广义的中国哲学学科从比较哲学、中国哲学史到中国哲学创作的演进程序,既肯定它对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现代学术的贡献,又注意检讨其学科形成史对哲学创作的消极作用。在中国哲学学科正当性的反思中,作者把焦点从哲学史移向哲学创作,提议把经典哲学素材扩展到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注重经典作品中想象性或情节化论述的思想特征的把握,以及更重要的,努力赋予经典哲学切实的经验性格,以展示其思想的当代效应。作者的这些方法论主张,均以专门或附带的案例分析为基础。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本书的主旨,那就是书名所示的“做中国哲学”。
近代中国思想史略论
内容提要 本书从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及其衰落的分析入手、分 别探讨了在近代中国传统瓦解过程中交替起伏消长的三大文化 思潮:经学、佛学和西学。其中,经学部分讨论了今古文经近 代复兴的不同意义以及经学最后演变为史学和哲学的历史命 运;佛学部分分析了佛学人世所显示的若干近代性格,以及由 释归儒、佛学思潮终于消退的原因;西学部分则描述、阐释了 西学传人中国的两种不同哲学倾向从汇聚到分裂、对抗的过程 及原因。最后,全书以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作结,从而勾勒、 阐释了整个近代思想变迁的逻辑行程。
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
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 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一种哲学性思考 什么是思想史事件 君子与政治 解惑 明耻 忍与不忍 说器 通往想象的世界 心安,还是理得?——对《论语·阳货》“问三年之丧”章的解读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