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二版)
15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3%
细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我们阅读文学,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著名文学史家陈思和教授在本书中带我们进入了十二部现当代文学名著,逐渐领会作品的内在精微之处,展开美不胜收的文学之旅,得到丰富的审美享受。本书实为文本细读的范例,可作为通识课、选修课教材和普及读物。本次在出版十年后修订了全书,删减了部分旧篇目,增加了当代文学新篇目的解读,更贴近文学动态,内容更全面、新颖。
中国文学课
3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5.7%
中国一流作家和知名学者罕见联手,为你严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不朽经典,十大生命主题 百部经典名作。从文学看人生,洞见经典,体悟人生。从鲁迅的《呐喊》、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半生缘》,到当代耳熟能详的《白鹿原》《长恨歌》《平凡的世界》……每部作品有名师们的独特解读,只有通晓“每一部作品讲了什么”,才能更好地读透它们。
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欣赏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8.6%
《<名作欣赏>精华读本: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欣赏》从两万余篇文章中精选而出,名家行文,观点鲜明,功底深厚,语言生动,不拘一格,有很强的阅读陛和欣赏性,值得珍藏。《<名作欣赏>精华读本: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欣赏》获得过无数荣誉,是全国唯一以鉴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为内容的大型期刊,曾蝉联首届、第二届、第三届政府最高奖——国家期刊奖,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未完稿
本书稿是陈思和教授近年关于现代文学史及比较文学研究及当代文学评论的重要成果。分为三辑:辑一收录作者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发展概况、理论范畴、语言问题以及对《新青年》阵营分化问题的实证分析。辑二收录作者对关仁山的农村题材系列小说、严歌苓的《芳华》及贾平凹的《山本》的精彩评论,以及对新世纪以来四代作家群体的分析。辑三收录作者在比较文学视野下对旅外华语文学的研究成果。
全球视野下的沈从文
本书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之一,本系列试图帮助学者们认识到中国文学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地被接受、被阐释从而获得不断再生的过程。本书主要对沈从文的创作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让全世界了解沈从文笔下的中国文化。 全书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沈从文小传;第二部分为沈从文研究综述,是沈从文研究在中国、日本、美国和法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综述;第三部分是国内沈从文研究八十年来的佳作精选;第四部分来自海外的文章由日本、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研究者撰写。
全球视野下的巴金
本书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之一。主要由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主编策划,对巴金的创作进行研究,是一本让全世界了解巴金笔下的中国文化之著作。本书荟萃中外学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巴金作品进行了分析、点评。全书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巴金小传,第二部分为巴金研究综述。第三部分是国内巴金研究多年来佳作精选,第四部分来自海外研究巴金作品的文章。
星光
本书为陈思和教授的人物特写散文集,所收文章分为三辑:第一辑追忆巴金和贾植芳两位先生;第二辑广泛涉及作者交往和见闻的文坛、学界人物,比如冰心、施蛰存、柯灵、朱东润、章培恒、王瑶等人;第三辑聚焦我国港台地区及海外的学者和文化名流,比如陈映真、夏志清等人。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本书是一部“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理解来进行文学史概念的引导,传递出文学史的信息;同时,打破以往文学史一元化的整合视角,以共时性的文学创作为轴心,构筑新的文学创作整体现,显示出特定时代多层面的精神现象。 本书贯穿了主编陈思和的几个颇具创见的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观念:“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的理想主义”、“共名与无名”等,以此梳理当代文学史的复杂成分和发展流变。 本书以文学现象为依据,在介绍文学运动史料和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作品分析方面,使学习者通过解读作品去实现对文学史中体现出的精神传统的理解。书中将当代文学史分为1949——1978、1978一1989、9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对三个阶段的主导特征战争文化规范、和平建设时期新的文化规范以及“无名”时代的文化多元状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本书既是一部普及性的文学史教材,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探索性,适合大专院校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文学研究者做参考。
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
全书分为《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新文学整体观续编》《我们的学科》三辑,收录了作者19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的专题文章。作者打破一元化视角的研究方式,重构现当代文学史。其研究另辟蹊径,见解独到,曾在学界产生过很大影响。这是一部难得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佳作,也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高校中国新文学史教材。
一九四九以后
《一九四九以后:当代文学六十年》讲述了当代文学六十年的风流云变。现代中文文学到了一九四九年出现前所未有的转变和分流。中国大陆出现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学”,文人身份与干部体制、作家协会与国家机器关系复杂,此消彼长。从“十七年”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宣传与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始终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矛盾主线。台湾在日据五十年后建设了“国语的文学”,由“反共文学”到乡土文学、现代主义,再到“世纪末的华丽”,不少佳作树立了当代中文文学的标准。而香港文学从“左右战场”到“本土性”自觉,再到“九七”“后殖民”书写,同样自成一派风景。转眼六十年过去,在新的世纪里回顾当代中文文学这段“三江分流”的得失与成就,此其时也。
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名家专题精讲)
从抗战爆发——1949年后——“文化大革命”这四十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特殊阶段,战争因素深深地锚入人们的意识结构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形态和思维方式。尤其当带着满身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事业以后,文化心理上依然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实用理性与狂热的非理性的奇特结合,民族主义情绪的高度发扬,对外来文化的本能排斥,以及因战争的胜利而陶醉于军事生活、把战时军队生活方式视作最完美的理想境界,等等,可以笼统地概括为战争文化心理。这种文理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创意写作(第二卷):不一样的爱情故事
《创意写作(第二卷):不一样的爱情故事》为复旦大学中文系2011级创意写作艺术硕士班师生的作品汇集。《创意写作(第二卷):不一样的爱情故事》的出版对中国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如何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潜能,使其学有所长,并解决该课程由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样本。
陈思和文集:名著新解
本书稿是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思和教授的文集之一,收入了其对部分现代文学名著进行文本细读的文章。在本书中陈教授带领读者深深沉浸在《狂人日记》《雷雨》《边城》《骆驼祥子》《电》等文学作品中,逐渐领会作品的内在精微之处,展开美不胜收的文学之旅,得到丰富的审美享受。本书其实可作为文本细读的范例,亦可作为大中专学校通识课、选修课教材和普通读者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普及读物。全书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础,全面准确诠释作品,是一本研究和学习现代文学的优秀参考书。
中国当代文学
的编写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1994年6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教授,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建设进行了商讨,后经过多次研讨,制定了该课的“教学大纲”。1996年11月,该“教学大纲”经由钱谷融、谢冕、洪子诚、潘旭澜、孙绿怡组成的专家组审定并获得通过。1997年,该课程在列入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共建课”计划,由于制定该课程的“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方案”等原因,延缓了建设的速度。在此期间,陈思和为复旦大学主编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李平与宋炳辉也参加了具体的编写工作。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暂无简介
陈思和文集:营造精神之塔
全书共分为《逼近世纪末》《批评与阐释》《隔海评论》《文艺短评》四辑,主要收录了作者对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影视戏剧以及台湾文学的评论文章,涵盖了对90年代王蒙、王安忆、严歌苓等一批著名作家的评论。本书涉及面广,虽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但也不乏作为一个学者和批评家的见识,可谓一部厚重而另类的当代文学史。
现实主义批判:易卜生在中国
《现实主义批判:易卜生在中国》收入的材料,丰富而翔实,比较系统而全面。这些经过审读、选择、梳理和分类编排的材料,大体上呈现出选编者“无形的”真知灼见;在《后记》中,选编者结合入选材料关于“说不尽”的《玩偶之家》的论述,就发表了“有形的”真知灼见。“有形的”和“无形的”真知灼见,相得益彰。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论坛上的一种“偏见”,以为选编书只是“剪刀加糨糊”的“技术活”。这种看法当然不正确,不符合认真选编的实际。选编不仅需要坚实的学术功力,而且需要跟踪求索的毅力。举例来说,选编者花费了艰辛的劳动,才发现《晨报副刊》上《娜拉》演出的讨论等“不少新材料”,这些材料使这部书更加充实、更有参考价值。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受人民文学出版社委托,编审校订《易卜生文集》并为它撰写序言和各剧题解时,就不曾掌握这一类宝贵的材料。现在追溯起来,不无遗憾。不过,这部书又弥补了作者的遗憾。 选编者选材料有严格的标尺,以有典型意义、有重大影响或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者为主,也适当地收进了对同一作品、人物、问题持不同观点的文字,其中包括正面和负面意见。就作品而论,入选评介文字最多的是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玩偶之家》,其次是《群鬼》《建筑师》。其他作品评介,一般一剧一篇。
陈思和文集:在场笔记
本书收录了陈思和新世纪以来的文艺评论代表作,涵盖了关于新世纪十年文学总体评价以及贾平凹、张炜、莫言、王安忆等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还有主编《上海文学》的心得感悟等,可读性强。
学人文存:陈思和自选集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学人。学术所依托者,学人也。学人须由学殖养成,非纯由天资铸就。学殖者渐,天资者顿,而学术的规律是“渐”的。基于这个“渐”的规律,出版人便有义务在当代学术的积累与整理上做一份工作,以助成学术之进步。这是我们出版此丛书的初衷。 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一批新学人。他们大多有过对社会动乱与变革的体察,受过“西风”渐欲迷人眼的种种思潮的冲激,有过放眼望洋的蹈厉,亦有过躲进小楼的沉潜。他们在80年代初崭露头角,继而渐趋成熟。90年代以来,这批学人更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对新世纪的学术前景作了从容的思考。由此我们也就有理由期望他们在步入下一个世纪的时候,成为新世纪通博的学术大家。这样的大家是现代化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因为一个民族,在其步入现代化的日寸候,倘不能对自身的存在作出健全、合理的解释与肯定,那便是崩溃的开始。学人的使命,究其根本正在于作出这样的解释与肯定。我们不能在拥有了技术之后却失去了精神。这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是可堪忧心的问题。
初中语文现代文选讲
本书由陈思和、郜元宝两位长江学者领衔,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多位学者共同参与撰写,对统编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二十余篇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文本细读立足于文学欣赏的角度,既有对新收入语文课本的文本进行诠释,也有对经典课文的深入解析。 本书有助于一线教师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并将所得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本书可供中学语文教师和师范生参考,也可为文学爱好者借鉴。
当代小说阅读五种(增订本)(精)
这本书是有名文学评论家陈思和先生的经典之作,汇集其多年研究精华。全书分为两辑,辑收录了陈思和先生对贾平凹、莫言、余华、张炜、阎连科等当代小说名家的五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的评论和分析,如莫言的《生死疲劳》、余华的《兄弟》、贾平凹的《秦腔》。第二辑加入了对《带灯》、《山本》等作品的评论和分析。陈思和先生从现实主义艺术、民间传统和民间叙述等多个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了分析,涉猎广泛,观点独到,可读性很强,堪称大师之作。
海派与当代上海文学(海派文学研究书系)
作者对上海文学有着长期的关注,与当代上海作家保持着密切的互动,曾任《上海文学》主编,对海派文学在新时代的界定、社会意义和发展方向既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和理论建树,又有细致入微的文本细读,对海派文学的发生、发展、传统、特点等均有阐述。本书选取作者论述当代上海文学的论文,并分为三辑,第一辑为理论性论文如《海派文学的传统》《海派文学的特点:复杂的叛逆性》《工人题材是海派文化的一个传统》等;第二辑、第三辑为文学批评,其中第二辑专门评论当代上海文学的代表作家王安忆,对王安忆与海派文学的关系作了梳理;第三辑评论其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当代上海作家或作品。是当代海派文化建设中关于海派文学建设必不可少的论著。
自考教材0530 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2013版 陈思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其职责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水平上倡导自学、鼓励自学、帮助自学、推动自学,为每一个自学者铺就成才之路。组织编写供读者学习的教材就是履行这个职责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这种教材应当适合自学,应当有利于学习者掌握和了解新知识、新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双会魔法的手
复旦大学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创意写作专业,《一双会魔法的手》为复旦大学中文系2014级创意写作艺术硕士班师生的作品汇集,《一双会魔法的手》的出版对中国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如何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潜能,使其学有所长,并解决该课程由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提供一个样本。
文学·2017春夏卷
《文学·2017春夏卷》定位走高端学术道路,收集海内外一流学者积累多年、有深刻思想内涵、有学术含金量的学术研究论文,旨在反映文学理论前沿的各种探索和思考,从而打造本项目独具特色。 本刊物所论的“文学”,乃是取大文学的概念,包括各类思想、哲学理论,但仍然是以“文学”为研究主体,以当代文学为研究主体。
我的街光辉灿烂
复旦大学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创意写作专业,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2016级创意写作艺术硕士班师生的作品汇集,是创意写作系列丛书的第七卷。本卷辑入学员的3篇小说写作训练范例,11篇创意写作作品展示。小说题材多样,主题丰富,各具特色,普遍反映了人性、亲情与友情,描述了各种社会形态下各等人的生存和复杂的心理状态,有悲情,也有喜庆,人文关怀气息浓重。本书的出版对中国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如何蕞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潜能,使其学有所长,并解决该课程由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提供一个样本。
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书系·陈思和卷
他们从未止歇的激情伴随自觉的文化探询,总是在最具探索性的问题意识之后如期而至,面对文学的困境、局限与悖论,他们始终坚执于严肃的激情,以无限接近那些可以想象的真实。
一次擦肩而过的相逢
本书一共收录了复旦中文系创意写作MFA专业学生的毕业习作十余篇,导师的指导点拨、作者本人的创作谈、前后修改的思路和对比等环节贯穿全书,使得本书得以超出一般创作佳品集,而兼具了指导文学写作、探讨小说创作和研究创作心理等方面的特出意义。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复旦博学·文学系列·精华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复旦博学·文学系列·精华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是一部“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理解来进行文学史概念的引导,传递出文学史的信息;同时,打破以往文学史一元化的整合视角,以共时性的文学创作为轴心,构筑新的文学创作整体现,显示出特定时代多层面的精神现象。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复旦博学·文学系列·精华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贯穿了主编陈思和的几个颇具创见的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观念:“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的理想主义”、“共名与无名”等,以此梳理当代文学史的复杂成分和发展流变。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复旦博学·文学系列·精华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以文学现象为依据,在介绍文学运动史料和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作品分析方面,使学习者通过解读作品去实现对文学史中体现出的精神传统的理解。书中将当代文学史分为1949——1978、1978一1989、9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对三个阶段的主导特征战争文化规范、和平建设时期新的文化规范以及“无名”时代的文化多元状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复旦博学·文学系列·精华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既是一部普及性的文学史教材,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探索性,适合大专院校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文学研究者做参考。
理解九十年代
暂无简介
有诗的好日子
“创意写作专业”来到中国才不过几年,这一借鉴欧美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专业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本土化,需要澄清、总结的还有很多。《有诗的好日子》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艺术硕士班师生的作品汇集,对中国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如何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潜能,使其学有所长,并解决该课程由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提供一个样本。
22岁,莲花盛开
陈思和、王安忆主编的这本《22岁莲花盛开》一共收录了复旦中文系2013级创意写作MFA专业学生的毕业习作十余篇,导师的指导点拨、作者本人的创作谈、前后修改的思路和对比等环节贯穿全书,使得本书得以超出一般创作佳品集,而兼具了指导文学写作、探讨小说创作和研究创作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意义。 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硕士班是由国内知名作家王安忆领衔,王安忆及复旦众多知名教授亲自授课。一群热爱写作的青年人相聚于此,燃烧激情、碰撞梦想。
犬耕集
目录 自序 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现代出版与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再为新文学的校勘工作说几句/困惑中的断想/关于人文精神的独白/上海人、上海文化和上海的知识分子/《栖居与游牧之地》序/韩文版《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序/艺术生命力在民间/结束与开端:巴金研究的跨世纪意义/《校园流行色》序/致日本学者扳井洋史(一)/关于《金光大道》也说几句话/致日本学者扳井洋史(二)/从评奖看上海地区的文学创作/《逼近世纪末——1990-1993年小说选》序/《理解90年代》后记/《逼近世纪末——1994年小说选》序/奥斯维辛以后的诗/良知催逼下的声音——关于张炜的两部长篇小说/致日本学者坂井洋史(三)/民间和现代都市文化/现代都市通俗小说与民间立场/关于张爱玲现象/知识分子进入都市民间的一种方式/当代都市文学创作的民间形态之一:现代读物/关于编写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后记
写在子夜
《写在子夜》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谈虎谈兔
这是一部陈思和的文学评论集。这些论文涉及的文学范畴广,角度独特,有新意。文章语言严密,论据确凿,分析客观,观点新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对当代生活没有激情,没有热望,没有痛苦,没有难言的隐衷,那么,他的知识,他的学问,他的才华,都会成为一些零星而没有生命力的碎片;文学研究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在冷静的学术研究背后,仍然需要精神上的热情支持。
陈思和文集:巴金的魅力
全书共分为《巴金研究论稿》《巴金研究论稿续编》《巴金研究的回顾与瞻望》三辑,主要收录了作者1980年代以来关于巴金文学思想研究的专题文章。在现当代作家中,巴金是独具一格的,从青年巴金到晚年巴金,尤其是“随想录”的出版,更是他思想的一次闪亮。这本书是作者全方位深入研究的成果,展现了一个多面相的巴金,堪称一本真正的“巴金评传”!
文学2020春夏卷
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主办的学术园地,主要收集关于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生平、作品的研究,并对当代文学创作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外文学的互相交流进行点评。本辑收入中外知名学者论文十余篇,依循旧例,精编细选,内容包含中国现当代理论的阐释及新文献的发掘等,是水平较高的现当代文学论文集。分设“声音”“对话”评论及书评等栏目,以求多面发掘优秀文学作品。2020卷较之从前,专设复旦MFA新人写作特辑,可谓推陈出新。其他栏目较此辑,不失严肃,仍是学院作派。
史料与阐释总第七期
本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集刊,通过相关板块对中国现代文学相关史料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全书内容包含特辑、论述、文献、史料、年谱、目录等板块。“特辑”中包含对当代著名学者罗飞的纪念;"文献"收集了傅斯年的书信的资料;“论述”部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的作家作品,如刘师培、瞿秋白、梁漱溟等做了研究,并涉及海外汉学评论的相关内容。“史料”部分对苏雪林的英文论著《中国现代小说和戏剧》进行了翻译。其中所发掘的新资料对于作家研究和文学史研究均具有一定意义。全书各文大多言之有物,材料翔实。一本较有价值的现代文学研究论集。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修订本)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修订本)》的编选以服务教学为目的,浓缩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当代文学100篇》(三卷本,学林出版社)的精华,并根据教学要求增加了相关篇目。凡该课程“教学大纲”不作要求的作家和作品,无论其地位和影响如何,均不选人。其编排顺序,不考虑作家和作品的重要性,也不考虑其创作和发表的年代,而以本课程教学进度排列。如需深入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概况,可参阅《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当代文学100篇》。
2018复旦·木版水印版画艺术展作品集
中国的木板水印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从远古的拓印艺术发展到雕版印刷在长远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久远的历史,鲁迅先生提倡的新兴版画创作,中国的水印版画作为一门艺术表现形式,在世界文化艺术得发展中独树一帜。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在对古籍保护的专项研究中,设立了雕版印刷等学习课程,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准则,研究纸张,用墨,雕版印刷对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在当代水印版画发展中,研究技法,材料及传统制作工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性。本书在全国征稿几百幅作品中精选50余幅,从不同地域,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制作材料,传统技法在现代水印版画中的运用及少数实验作品汇集出版成册,在复旦图书馆建馆百年纪念活动中推出,对复旦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特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