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
陈思和,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兼任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主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曾获上海市共青团颁发的“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和五四奖章、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称号以及霍英东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 2018年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布,其作品《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获得文学理论评论奖。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二版)
4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0%
细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我们阅读文学,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著名文学史家陈思和教授在本书中带我们进入了十二部现当代文学名著,逐渐领会作品的内在精微之处,展开美不胜收的文学之旅,得到丰富的审美享受。本书实为文本细读的范例,可作为通识课、选修课教材和普及读物。本次在出版十年后修订了全书,删减了部分旧篇目,增加了当代文学新篇目的解读,更贴近文学动态,内容更全面、新颖。
中国文学课
2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5%
中国一流作家和知名学者罕见联手,为你严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不朽经典,十大生命主题 百部经典名作。从文学看人生,洞见经典,体悟人生。从鲁迅的《呐喊》、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半生缘》,到当代耳熟能详的《白鹿原》《长恨歌》《平凡的世界》……每部作品有名师们的独特解读,只有通晓“每一部作品讲了什么”,才能更好地读透它们。
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欣赏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6.3%
《<名作欣赏>精华读本: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欣赏》从两万余篇文章中精选而出,名家行文,观点鲜明,功底深厚,语言生动,不拘一格,有很强的阅读陛和欣赏性,值得珍藏。《<名作欣赏>精华读本: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欣赏》获得过无数荣誉,是全国唯一以鉴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为内容的大型期刊,曾蝉联首届、第二届、第三届政府最高奖——国家期刊奖,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未完稿
1人今日阅读
本书稿是陈思和教授近年关于现代文学史及比较文学研究及当代文学评论的重要成果。分为三辑:辑一收录作者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发展概况、理论范畴、语言问题以及对《新青年》阵营分化问题的实证分析。辑二收录作者对关仁山的农村题材系列小说、严歌苓的《芳华》及贾平凹的《山本》的精彩评论,以及对新世纪以来四代作家群体的分析。辑三收录作者在比较文学视野下对旅外华语文学的研究成果。
全球视野下的巴金
本书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之一。主要由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主编策划,对巴金的创作进行研究,是一本让全世界了解巴金笔下的中国文化之著作。本书荟萃中外学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巴金作品进行了分析、点评。全书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巴金小传,第二部分为巴金研究综述。第三部分是国内巴金研究多年来佳作精选,第四部分来自海外研究巴金作品的文章。
全球视野下的沈从文
本书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系列之一,本系列试图帮助学者们认识到中国文学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地被接受、被阐释从而获得不断再生的过程。本书主要对沈从文的创作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让全世界了解沈从文笔下的中国文化。 全书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沈从文小传;第二部分为沈从文研究综述,是沈从文研究在中国、日本、美国和法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综述;第三部分是国内沈从文研究八十年来的佳作精选;第四部分来自海外的文章由日本、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研究者撰写。
星光
本书为陈思和教授的人物特写散文集,所收文章分为三辑:第一辑追忆巴金和贾植芳两位先生;第二辑广泛涉及作者交往和见闻的文坛、学界人物,比如冰心、施蛰存、柯灵、朱东润、章培恒、王瑶等人;第三辑聚焦我国港台地区及海外的学者和文化名流,比如陈映真、夏志清等人。
依稀前尘事
本书立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相关事件与史料,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界定为一场与国际同步的先锋运动。主张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看作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自然延续阶段,一场中国文化传统进行自我涅槃的文艺复兴,认为其在中国由古代君主专制向现代民主体制转型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全书由20篇文章组成,聚焦新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家作品,如《王国维鲁迅比较论》《巴金晚年著述中的信仰初探》《商务印书馆双甲子纪念特藏版〈茶花女遗事•天演论〉序》等,解读整个新文学是如何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
以新的视角描述当代中国文学史(1949-1996)的发展嬗变,将同一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分作多层次的文学结构,打破了以前以单一视角来叙述作品的结构,内容也较以前丰富。
一九四九以后
《一九四九以后:当代文学六十年》讲述了当代文学六十年的风流云变。现代中文文学到了一九四九年出现前所未有的转变和分流。中国大陆出现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学”,文人身份与干部体制、作家协会与国家机器关系复杂,此消彼长。从“十七年”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宣传与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始终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矛盾主线。台湾在日据五十年后建设了“国语的文学”,由“反共文学”到乡土文学、现代主义,再到“世纪末的华丽”,不少佳作树立了当代中文文学的标准。而香港文学从“左右战场”到“本土性”自觉,再到“九七”“后殖民”书写,同样自成一派风景。转眼六十年过去,在新的世纪里回顾当代中文文学这段“三江分流”的得失与成就,此其时也。
从广场到岗位
编辑推荐 陈思和先生最新作品,理论思想的回忆录; 从文学史的角度反观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为处于人生困惑中的知识分子提供可借鉴的回答。 内容简介 陈思和先生以讲话的形式梳理自己的文学思想,这也可看作是一部理论形态的回忆录。在陈思和看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本身就是一部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史;探究文学史的问题,无法绕开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责任及其在既定的社会传统及现实背景下所进行的实践,而这些都最终受到知识分子的思想所驱使,与他们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作者选取文学性语词——庙堂、广场和民间岗位,作为研究价值取向的关键词,借用这些词汇背后的深层含义,来勾勒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史及其在社会中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陈思和文集:名著新解
本书稿是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思和教授的文集之一,收入了其对部分现代文学名著进行文本细读的文章。在本书中陈教授带领读者深深沉浸在《狂人日记》《雷雨》《边城》《骆驼祥子》《电》等文学作品中,逐渐领会作品的内在精微之处,展开美不胜收的文学之旅,得到丰富的审美享受。本书其实可作为文本细读的范例,亦可作为大中专学校通识课、选修课教材和普通读者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普及读物。全书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础,全面准确诠释作品,是一本研究和学习现代文学的优秀参考书。
百年文学十二谈
治国平天下,吾辈自认不才,谢弗敢为;才高八斗的通儒式的博学者,也仅止于心向往之;而从国外贩卖各种新式理论刑具,在这一还活着的文学身上操练,又于心不忍,无已,只好认清自己没法抓着头发跳出身在的地球去的情境,老老实实回来,种自己的园地。至于如何种法,私心以为,既然我们仍旧身在这一历史进程之中,与其清点前人到底留给我们多少遗产、珍宝,不如回头来看看,他们当年的努力到底开了什么样的头,提供了多少相对于以前的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没有生长的余地。说到底,就是与其把文学的精灵关进学术研究的魔瓶,不如把它们放飞,看看它们到底有可能造出什么样的奇境。关注这些问题(并不奢望轻易就可弄清),似乎也可以尽到一点一个文学学徒对历史与当代理解与参与的责任,这也是这篇前言竟然堂而皇之用了这么一个夸大的标题的原因。
鸡鸣风雨
暂无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名家专题精讲)
从抗战爆发——1949年后——“文化大革命”这四十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特殊阶段,战争因素深深地锚入人们的意识结构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形态和思维方式。尤其当带着满身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事业以后,文化心理上依然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实用理性与狂热的非理性的奇特结合,民族主义情绪的高度发扬,对外来文化的本能排斥,以及因战争的胜利而陶醉于军事生活、把战时军队生活方式视作最完美的理想境界,等等,可以笼统地概括为战争文化心理。这种文理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当代小说阅读五种(增订本)(精)
这本书是有名文学评论家陈思和先生的经典之作,汇集其多年研究精华。全书分为两辑,辑收录了陈思和先生对贾平凹、莫言、余华、张炜、阎连科等当代小说名家的五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的评论和分析,如莫言的《生死疲劳》、余华的《兄弟》、贾平凹的《秦腔》。第二辑加入了对《带灯》、《山本》等作品的评论和分析。陈思和先生从现实主义艺术、民间传统和民间叙述等多个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了分析,涉猎广泛,观点独到,可读性很强,堪称大师之作。
学人文存:陈思和自选集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学人。学术所依托者,学人也。学人须由学殖养成,非纯由天资铸就。学殖者渐,天资者顿,而学术的规律是“渐”的。基于这个“渐”的规律,出版人便有义务在当代学术的积累与整理上做一份工作,以助成学术之进步。这是我们出版此丛书的初衷。 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一批新学人。他们大多有过对社会动乱与变革的体察,受过“西风”渐欲迷人眼的种种思潮的冲激,有过放眼望洋的蹈厉,亦有过躲进小楼的沉潜。他们在80年代初崭露头角,继而渐趋成熟。90年代以来,这批学人更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对新世纪的学术前景作了从容的思考。由此我们也就有理由期望他们在步入下一个世纪的时候,成为新世纪通博的学术大家。这样的大家是现代化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因为一个民族,在其步入现代化的日寸候,倘不能对自身的存在作出健全、合理的解释与肯定,那便是崩溃的开始。学人的使命,究其根本正在于作出这样的解释与肯定。我们不能在拥有了技术之后却失去了精神。这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是可堪忧心的问题。
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2010) 科幻卷
如果我们把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文学放到一个更大的谱系中来观照,会发现他们与主流文学处于既延续又悖离的微妙复杂的关系中,而这些关系又恰恰对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质、困境及其未来走向,提供了重大的启示。
鱼焦了斋诗稿初编
《鱼焦了斋诗稿初编》是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的个人诗集。共收录作者古体诗作六十首及友人赠答、唱和诗作数首。陈思和先生的诗作共分为祝寿诗、敬挽诗、赠友诗、送诸生、岭南杂咏、自题新版编年文集等九辑。
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2010):乡土卷
如果定要从中国新文学中指认某种主潮或主流的话,当非乡上文学莫属。无论作者队伍的知名度、影响力,还是作品的数量与质量,乡土文学均独占鳌头。更为重要的,乡土文学的变迁跟新文学“现代”品格、质素的摸索定位、累积震荡彼此呼应。简言之,系知识分'对现代性的渴望与焦虑,酝酿创生了“乡土”。
世纪之交的风景与记忆
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主办的学术园地,主要收集关于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生平、作品的研究,并适当收入中国古典文学和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的分析解读,并对当代文学创作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外文学的互相交流进行点评。 本书收入论文十数篇,分为“评论”“谈艺录”“对话”“著述”“水平与回应”等板块。全书重点世纪之交最新中国文学创作情况,并重点对周嘉宁小说集《浪的景观》展开讨论。同时,本书还收入了解读莎士比亚、维特根斯坦等经典作家作品的研究论文。全书内容较为充实,是水平较高的世界文学论文集。
陈思和文集:巴金的魅力
全书共分为《巴金研究论稿》《巴金研究论稿续编》《巴金研究的回顾与瞻望》三辑,主要收录了作者1980年代以来关于巴金文学思想研究的专题文章。在现当代作家中,巴金是独具一格的,从青年巴金到晚年巴金,尤其是“随想录”的出版,更是他思想的一次闪亮。这本书是作者全方位深入研究的成果,展现了一个多面相的巴金,堪称一本真正的“巴金评传”!
陈思和文集:告别橙色梦
全书分五辑,主要收录了对伤痕文学始作俑者卢新华的评论,还有对一批上海作家的评论,如王安忆、沈善增等人;还有对莫言、王朔等一批当代作家的评论;主张“重写文学史”,在五四传统的基础上看待中国的作家和作品。作者主张独立的文艺批评和“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可谓观点独到、有新见新识,对当代文学评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
全书分为《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新文学整体观续编》《我们的学科》三辑,收录了作者19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的专题文章。作者打破一元化视角的研究方式,重构现当代文学史。其研究另辟蹊径,见解独到,曾在学界产生过很大影响。这是一部难得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佳作,也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高校中国新文学史教材。
陈思和文集:星空遥远
本书收录了陈思和先生怀人纪事的散文,以及陈思和先生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1966—1970:暗淡岁月》。在这些怀人纪事的散文里,陈思和先生一一写出了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给以他深刻影响的人物,如巴金、贾植芳、冰心、郑超麟、匡互生、章培恒、曾华鹏、钱谷融、潘旭澜、李子云、周介人、褚钰泉等。 本书不仅是一册怀人记事的散文集,而且是一册20世纪知识分子精神变迁史。书中谈到的巴金、冰心、贾植芳、钱谷融、李子云、程乃珊等人的生死、休咎、出处、浮沉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和波谲云诡。正是有了这个知识分子群像的塑造,陈思和先生的学术人生道路才被落实到了实处。
陈思和文集:营造精神之塔
全书共分为《逼近世纪末》《批评与阐释》《隔海评论》《文艺短评》四辑,主要收录了作者对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影视戏剧以及台湾文学的评论文章,涵盖了对90年代王蒙、王安忆、严歌苓等一批著名作家的评论。本书涉及面广,虽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但也不乏作为一个学者和批评家的见识,可谓一部厚重而另类的当代文学史。
陈思和文集:在场笔记
本书收录了陈思和新世纪以来的文艺评论代表作,涵盖了关于新世纪十年文学总体评价以及贾平凹、张炜、莫言、王安忆等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还有主编《上海文学》的心得感悟等,可读性强。
笔走龙蛇
暂无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暂无简介
发廊情话
本书是上海、台北、香港三城记系列小说之上海卷。本书收录了五部中短篇小说。其中李肇正的《城市生活》以极富上海特色的笔调,对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的失衡进行思考。薛舒的《记忆刘湾》如一幅气韵生动的古镇旧照片,以散淡精致的笔墨写出了一个生命力充沛、生活有情趣的民间社会。王安忆的《发廊情话》和彭小莲的《回家路上》,则以窥斑见豹式的笔法,展现了城市生活多姿多彩的形态。
有诗的好日子
“创意写作专业”来到中国才不过几年,这一借鉴欧美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专业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本土化,需要澄清、总结的还有很多。《有诗的好日子》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艺术硕士班师生的作品汇集,对中国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如何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潜能,使其学有所长,并解决该课程由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提供一个样本。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脚步集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台湾科幻小说大全
收录台湾经典科幻小说家的经典短篇作品如张系国<超人列传>,张晓风<潘渡娜>,叶言都<高卡档案>,黄海<银河迷航记>等.
贾植芳先生纪念集
此书编辑有年,收文众多,终于问世,最终面目信息链接:http://www.fudanpress.com.cn/root/showdetail.asp?bookid=7033
22岁,莲花盛开
《22岁,莲花盛开》是复旦大学中文系2012级创意写作艺术硕士班学生的作品汇集。《22岁,莲花盛开》收录了该专业学生毕业作品开题、初稿到成型的各阶段中,遇到的障碍、接受导师的具体指导意见、所经历的反复修改以及作品完成后的创作心得感悟。
献芹录
我是在大学毕业以后才结婚成家的。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上海青年人结婚还流行自己打制家具,那时我已经知道,自己的未来人生必与书本相伴随,在打制家具的时候特意让木匠做一个大书架。当时木料奇缺,而书架的质地不比一般家具,需要特别的坚实负重。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木料,我在木匠的怂恿下,居然卸下一扇门,用黄杨木的门框改作成书架的横档与直档,又拆了一副床板,做成书架的隔板。——今天想来真不可思议,而在当时,对于准备建立新的家庭的我来说,自己的书架在心里的分量实在是重于门窗与床。这个大书架做工很好,线条简洁,高贵堂皇,气象非凡,大大咧咧地昂立在我的狭小的新房里,气势压过上海家具厂出品的三门衣橱和大床。那时我的书还不多,全部放上去还很稀松,可以添置一些小摆设。书架下是妻子从娘家搬来的~张樟木写字台,加上家里外祖父传下来的一张红木坐椅,就成了我当时最豪华的家当。
新时期文学简史
《新时期文学简史》的真实含意应该是“从‘文革’以后到20世纪末中国文学发展简史”,因为太长,就用“新时期文学简史”来替代。但是严格地说,“新时期文学”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并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既不准确也已经过时。我读过许多本文学史著作.都没有对这个词作出确定性的解释。当时的学者出于习惯性的文学观念,把文学看作是政治附庸,给某个时期的文学现象加上一个具有政治内涵的时代限制。如“抗战文学”,“文革文学”,等等。洪子诚先生在《当代文学概说》中专门注释“新时期”这个名词:“1977年8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大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通常认为,1976年10月江青、张春桥等‘四人帮’被逮捕,便标志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终结。
昙花现集
《昙花现集》是陈思和教授的文学评论集,内容主要是关于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文章。
逼近世纪末小说选 卷二
暂无简介
不可一世论文学
暂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