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新
陈文新(1957-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珞珈杰出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首席专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工程”教材编写专项“中国古代文学史”首席专家。出版著作(含独著、合著、主编)近40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的1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是我国系统完整、涵盖古今的文学编年史,被誉为“中国文学史界的长城”。
明清小说名著导读
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7%
本书面向一般读者,介绍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聊斋志异、隋唐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阅微草堂笔记等明清小说名著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及其发展脉络。讲述既亲切易懂、执简驭繁,而内容又精彩纷呈、新意迭出,融深入的艺术欣赏与深刻的学术见解于一册,既可作为通识教材,又是雅俗共赏的学术读物。
吴敬梓的情怀与哲思
本书是武汉大学教授陈文新在对清代著名文学家吴敬梓及其作品进行研究后创作的文化随笔。全书共分为十章,分别从吴敬梓的生平、小说、文论、交游、儒生情怀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展现了吴敬梓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贯穿他一生的儒生情怀,阐明了他小说作品的独特风格对后世文人及社会的深刻影响,能为后人了解、研究吴敬梓提供有益的参考。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刊:新著国语文学史
本书为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文学史著作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子项目的学术成果,选取有代表性的民国学者所著中国文学史著作,进行整理出版。 本卷为民国时期学者凌独见所著《新著国语文学史》,为作者从国语讲习所毕业后所写,是民国时期“国语运动”影响下的产物。书前有夏敬观、马叙伦所作序,共分七篇,计三十三章,一直由上古写至中华民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文专业古代文学基础课教材(外语学院兼用),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创新性学习系列教材"之一。全书以时代为经,以文体为纬,根据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共分八编:一、二编先秦两汉文学;第三、四编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第五、六编宋辽金元文学;第七、八编明清文学。行文中主要叙述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社会机制、社会条件和文化生态;文学流派的发生、发展和兴衰;不同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内在联系,特别是由其内在联系促成的文学总体发展趋势;一定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风尚,以及潜在的、预示未来发展前景的文学态势;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观念,力图从不同侧面呈现中国古代文学的面貌,而对作家、作品的阐释在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对一般文学史不重视的作家有所关注。每编在基础知识后进一步给出了"导学训练"、"研讨平台"、"拓展指南",供学生深入学习之用。
两汉乐府学术档案
本书稿通过选辑评介百余年来两汉乐府研究的代表性论文论著,梳理两汉乐府研究大事,清晰地勾勒了两汉乐府研究行进的轨迹,选目精当,评书深入,资料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史意义。
翰林掌故五种
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元朝至清朝的五种翰林文献的整理、汇编。这五种文献分别是:元朝王恽撰《玉堂嘉话》、明朝廖道南撰《殿阁词林记》、明朝张位撰《词林典故》、明朝张元忭撰《馆阁漫录》及清朝朱珪等撰《皇朝词林典故》。本书主要对五种古代翰林文献进行了校点、整理,以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为学术研究者提供方便。
雅趣四书
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四大风雅之事,述说记录其事的著述如林。《雅趣四书》所选蔡邕《琴操》,张拟《棋经十三篇》、潘之淙《书法离钩》、唐寅《六如画谱》,分别是其中的代表作。艺林千觞,我取一瓢,从这一瓢之饮中,或可尝出古代文人雅士的闲情雅趣来。
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
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到唐代传奇、《聊斋志异》,中国文言小说千姿百态、精彩分呈。本书以大量文言小说作品为依据,深入研究了文言小说的审美特征、审美祈向、审美趣味、探讨了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及其基本规律,揭示了其发展变化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本书思路宏阔、材料翔实、立论有据、阐述清晰,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和良好的理论素养。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古代文言小说的发展历史和美感魅力的学术专著,具有资料完备齐全、观点新颖独到、文笔优美等特点,是陈文新先生多年来坚持走民族学术研究之路的结晶。
明清散文流派论
本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明清散文各流派的主要创作风格、审美取向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了多流派兴起、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总结了各流派演变的特点,并对流派研究的当代意义做了阐述。
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第八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
暂无简介
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内容简介:任何学术活动都不可能脱离社会需要而存在。不被社会需要所认可的学术活动,一方面是社会意义的丧失,另一方面是自身发展活力的丧失。从这样一个角度,我们可以说,衡量一种学术研究的价值,其标准之一是它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明确了这一点,再来讨论社会需要的不同种类,对不同学科的定位就会更加合理一些。比如,经济学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法学参与国家的法制建设,现实生活对这一类学科的需要是一般人也能理解的。一般人所忽略或未能充分理解的是现实生活对古代史、古代哲学和古代文学这一类学科的需求程度。造成这种忽略或理解之不充分的主要原因是对社会需要的理解过于简单、肤浅和狭隘。社会需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应用型的需要。在一个科技进步、商业繁荣的时代,高度的工业化和商业化所引发的道德危机、心理危机,不仅会造成诸多人格的病态发展,而且会造成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剧烈冲突。
八股文总论八种
《八股文总论八种》以有关八股文的文献中具有总论性质的文献为内容进行整理。主要的工作为版本选择、标点、分段、校对、注释、按语和必要的说明。整理的文献一共八种。其中,元代文献三种:即陈绎曾撰《文说》,倪士毅撰《作义要诀》和王充耘撰《书义矜式》;明代文献两种,即李贽撰《说书》和黄宗羲编《明文海》(选);清代文献三种,即顾炎武撰《日知录》(选),王夫之撰《夕堂永日绪论》和刘熙载撰《经义概》(含刘熙载撰《制义书存》)。
梁章钜科举文献二种校注
本书包括《制义丛话校注》和《试律丛话校注》。制义和试律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应用的两种主要文体,《制义丛话》对八股文的体制、源流、文风变迁、写作技巧作了系统论述,《试律丛话》对试律的诗题、诗作、重要文献作了全面的探讨。不过,八股文和试律诗不仅仅只是一种应试文体,它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社会文化,在科举制度下所形成的以应试为目的、以八股文和试律诗为媒介而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文化现象,所以,《制义丛话》和《试律丛话》是我们了解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的一面"镜子"。本书在前贤研究基础上,主要是指明文题、诗题及所引文献出处,并对书中出现的大量典故予以明确揭示,对书中出现的重要人物予以扼要介绍。这不仅对科举应试文体了解不多的今天读者有知识普及的意义,而且对专门从事科举制度研究的学者也有很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红楼梦诗词曲赏析
全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红楼梦》的诗、词、曲原文(少量其他体裁的作品,如赞、赋等,注重声韵,其美感特征与诗、词、曲相近,亦一并收入);注释;说明;赏析。诗、词、曲原文以通行的120回程乙本为据,凡脂本中的重要异文,均在“说明”中予以交待,以供读者参考;“注释”旨在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以简明扼要为原则,不做繁征博引;“说明”以交待各篇诗、词、曲作品在小说中的缘起为主,颇有叙述“本事”的意味,在脱离《红楼梦》原著的情况下,读者可以凭借这一帮助进入小说情境;“赏析”旨在揭示这些作品在小说中的功能以及《红楼梦》的匠心所在,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诗、词、曲是《红楼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它们的理解是以对《红楼梦》的理解为前提的,对它们的理解也是为了有助于理解《红楼梦》。我们读的是《红楼梦》的诗、词、曲,万万不可割断它们与《红楼梦》的联系。
珞珈国学丛书:集部视野下的辞章谱系与诗学形态
《珞珈国学丛书:集部视野下的辞章谱系与诗学形态》的宗旨是在集部视野下对中国传统的辞章之学和诗学理论做穷源溯流的考察和鞭辟入里的阐发。辞章谱系的辨析包括统绪、风格、作家身份、文体选择、人文地理、科举背景等不同角度,注重历时态梳理和共时态把握的互补。诗学形态的观照围绕诗乐关系、诗史关系、诗文关系、诗画关系、时代风格、作家风格、体裁风格、题材风格等问题展开,既有竭泽而渔的史料解读,又有大气磅礴的理论建构。作者对中国古代的各类文体均有长期研究,阐幽发微,颇多富于原创性的见解。
游戏八股文集成
《游戏八股文集成》对历代游戏八股文作了全面梳理和研究,汇集了大量游戏八股文原始材料,其内容丰富,题型多样,充分展现了游戏八股文的文学价值和文体学价值,表现了游戏八股文对文学人物心灵世界的发掘以及对社会现实、世态人情的关注。
且向长河看落日
暂无简介
隋唐五代卷-中国文学编年史
中国文学编年史:隋唐五代卷(上中下),ISBN:9787543845312,作者:刘加夫、熊礼汇、闵泽平、霍有明
日记四种
《日记四种》结集了四位文学古人的日记:黄庭坚《宜州家乘》、陆游《入蜀记》、袁中道《游居柿录》、叶绍袁《甲行日注》。它们或叙事,或抒情;或简短,或琐细;或搅山川之胜,掠同物之美;或采史迹稗闻,记诗文唱和。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文笔清新洗炼,疏淡自然。虽无典雅铿锵的文辞、冠冕堂皇的道理,但却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某一人生阶段的行状,坦露了平素难以为人所知的心迹。至情至性,至真至切,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
本书对明清章回小说的四大流派——历史演义、英侠传奇、神魔小说及人情小说产生和演变的历史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作了系统的研究,同时探讨了四大流派作品的文化蕴含审美取向。
佛门俗影
暂无简介
韩国所见中国古代小说史料
暂无简介
竹林七贤学术档案
暂无简介
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
明人的理论建树与创作成就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本书以明代诗学作为研究对象,分上编“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和下编“明代诗学的主要理论问题”,阐述了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及其主要理论问题。书中若干个命题的设计和探讨具有相当程度的原创性,对于学术界论述较多的问题则有较大推进。
韩国所藏中国文言小说版本目录
《韩国所藏中国文言小说版本目录》有助于我们把握韩国、日本、越南等国的小说发展史,也有助于叙述中国小说的发展历史,这是因为,小说史并非单纯的作家和作品的历史,它还包括作品被接受的历史——在国内被接受的历史和在国外被接受的历史。正是基于这个想法,作者很高兴能为研究中国小说史和韩国小说史的学者奉上这部新书,也期待读者们喜欢它,并享受到“开卷有益”的乐趣。
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生态
陈文新主撰的《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生态》探讨明代文学与明代科举文化生态之间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包括五个部分:明代馆阁文人的生存样态与文学事业、明代文人的科举背景与流派意识、明代状元与明代文学、明代的科举文体与明代社会、政治与文学视野下的明代科场案。其宗旨在于,通过具体考察传统集部与科举文化生态的密切关联,弥补明代文学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兴起的大文学研究的水准。 本书可作为文学院系师生研究明代文学的参考资料,也可供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历史、科举文化、社会学研究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休闲古文鉴赏辞典
《休闲古文鉴赏辞典》古文,取义广泛。经史宏文,萃美华章,骈赋散论,玲珑小品,惟义之可取、言之可诵者皆入选之。体裁多,题材博,内容宏富,形式多样。鉴赏不拘泥,不古板,缘情析理。免落俗套,笔走游龙,议论生风。观景之人亦融入景中,鉴赏之文本身亦成为他人鉴赏之物。
古典名著释读丛书:吴敬梓与 儒林外史
本书是陈文部研究《儒林外史》的一部用心之作。书中首篇“一部关于士人心态的专书”为总论。其余五十筒则大略可分为五类:从“名土王冕”至“少卿敬样异同舞”计六篇为第一类,说王冕、虞博士、庄绍光、杜少卿等贤人及其人格追求;从“祭泰伯祠·定梨园榜”至“豪侠与女色”计十六篇为第二类,主要说名土及亲侠形迹的“外”之“相”与“内”之“实”;从“范进考中秀才的奥秘”至“八股取士的效应”计九篇为第三类,主要说与科举有关的几个特写镜头所蕴含的作者用意及所关涉的科举文化内容;从“一冷一暖,谓之世情”至“聘娘效取”计十篇为第四类,主要说一定文化背景下与“功名富贵”相关的世态人情;其余九篇为第五类,主要说《儒林外史》的笔墨情趣与吴敬样的隐逸理想。
美文品读·忆旧谈往篇(品读书系)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回忆使实事化为旧梦,轻盈却令人惆怅,缥缈又启人遐思。 它所唤起的读者的情绪反应,或感伤,或欣慰,或宁静,或澎湃,其中充盈着岁月流逝的苍凉感及经过时间淘洗的明净和温馨。 本书以“忆旧谈往”为关键词,围绕此中心收古代美文近四十篇,并加以注释、品读。品读文字引人入胜,尤堪叹赏。
中国文学史经典精读
《中国文学史经典精读》选取近代以来的30位学术名家的29篇有关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经典代表作,根据版本校录。读者可从《中国文学史经典精读》所选文章中把握“中国文学史”的建构和学术发展脉络及该领域著名学者对“中国文学史”撰写问题的研究、思考与实践。《中国文学史经典精读》还配以“经典导读”对所选“经典原文”进行简要点评,介绍原作者其人、其学及其学术贡献,并列出“延伸阅读文献”,指导读者拓展阅读。 《中国文学史经典精读》可供文学专业研究生和青年学者阅读参考,也可供学有余力的高年级本科生及对中国文学史有兴趣的社会读者阅读。
中国学术档案大系:中国文学史学术档案
《中国学术档案大系》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史工程 ,其宗旨是对百年来中国人文学科的学术进展分门别 类地加以总结清理。凡属人文学科重要的学术研究对 象,其学术史都可进入本丛书。每一种均包括三部分 内容:对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论著加以评介。以 期在展示代表性成果的同时揭示出学术发展的脉络; 百年来学术论著提要,其特点是切实、可靠、完整; 百年来学术史大事记,其特点是注重事实和可读性。 这种新型的学术史著作。在将史料的客观性与作者的 学术立场结合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 《中国学术档案大系:中国文学史学术档案》体 例新颖,视野开阔,内容丰富,必将对中国人文学科 的发展起到卓有成效的推进作用。
《红楼梦》的现代误读
在本书里,“现代”指“现在这个时代”,即从1919年到现在。但它同时又是一个文化概念,从传统到现代,强调的是文化范型的转变。一般认为,这种文化转型在晚明就已开始,而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加快了转型的进程,1919年的“五四”运动,则标志着现代文化主导地位的确立。本书所讨论的《红楼梦》误读现象,大都发生于1919年之后,且或隐或显地带有现代文化的烙印,1919年之前的种种情形,只有少数特别重要的事例受到我们关注。 在中国古典名著中,《红楼梦》是最容易让人走火入魔的,种种“揭秘”,种种“解梦”,其数量之大,也许只有“《周易》研究”才能与之相提并论。 于是有了《红楼梦》的现代误读一书。 胡适是新红学当之无愧的宗师。新红学的学木范式由他建立,而《红楼梦》的现代误读,也不幸与其负面影响有关。 本书以胡适为主要批评对象,对于周汝昌、俞平伯、刘心武等先生,则重在明其渊源,示其流弊。
珞珈语言文学学术丛书:中国小说的谱系与文体形态
《珞珈语言文学学术丛书:中国小说的谱系与文体形态》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综论。分别就子部小说(笔记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章回小说做系统探讨;下编为分论,分别就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个案做具体分析。本书视角新颖,史论结合,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学术风范,对于推进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唐太宗:守静人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名人志士,其中有治国安邦、统揽天下的政治家,有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有能诗善文、妙笔生花的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代不乏人。这些杰出人物,诞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活动于不同的阶级、阶层,体味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走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他们或勇武权变,或守静明达,或工于权术,或狂放不拘,或超拔婉约,或恣情率性……品味这些古代名人的人生哲学,于我们是很好的启迪与借鉴。 台湾扬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撷取中国历史上多位名人的个性人生,编辑出版了《中国人生丛书》。该社取得了其中六本书的授权,更名为《人生案例丛书》,包括:《机智人生——孙权》(原名为《孙权的人生哲学——机智人生》)、《守静人生——唐太宗》(原名为《唐太宗的人生哲学——守静人生》、《女权人生——武则天》(原名为 《武则天的人生哲学——女权人生》)、《诗酒人生——李白》《李白的人生哲学——诗酒人生》)、《婉约人生——李清照》(原名为《李清照的人生哲学——婉约人生》)、《率性人生——袁枚》(原名为《袁枚的人生哲学——率性人生》),予以出版,以飨读者。
中国学术档案大系:唐代小说学术档案
《中国学术档案大系:唐代小说学术档案》收录的研究成果侧重于唐代小说作品研究,有关唐代小说作家的年谱、研究著作、论文较少涉及。个别作家的年谱曾引起学界较多关注。 《中国学术档案大系:唐代小说学术档案》编撰力求全面,做到整体阐析与重要个案介绍的结合。做到点与面的结合。对于唐代小说研究的重要论著、具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予以评介,同时,对唐代小说的研究论著撰写提要,并编写“唐代小说研究年表”。《中国学术档案大系:唐代小说学术档案》第一部分“唐代小说重要研究论著评介”、第二部分“唐代小说研究论著提要”,主要按照专著的出版时间进行排列。
茶陵派学术档案
《茶陵派学术档案》为《中国学术档案大系》中的一种,分近百年茶陵派经典论著评介、近百年茶陵派研究论著提要以及近百年茶陵派研究学术大事记三大部分,介绍了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研究概况。 《茶陵派学术档案》资料丰富,所选论著极具代表性,对于研究茶陵派具有重要价值。
红学档案
本书选辑了红学史上各个历史时期、各流派有代表性的红学论文16篇,并对其加以评介;同时,作者编撰了“近二十年红学论著提要”以及“近三十年红学大事记”,为读者提供第一手、直观的红学资料,勾勒出红学发展史的全貌,其间亦体现出编者的观点和立场。
湖北国学大师评传丛书:刘永济评传
“国学”是颇有争议的复杂概念。在清末以前,古人不必使用这一概念。在国势日颓、民族危亡之时,流亡在日本的志士仁人开始利用日本人的这一名词,表述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章太炎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古代诗歌与散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古代诗歌与散文》的显著特点是,在体例上“以文体为经,以时代为纬”,在内容上注重文体知识的系统介绍和文体类型的深入分析。文体知识的介绍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各种文体命名的依据及其形式上的规定性,二是各种文体的起源和演变,三是从每一种文体中挑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加以评述。文体类型的分析,则是把文体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来看待,从题材、风格等层面入手把握文体的特点,以期更加深入地揭示文体的内在特质及其源流正变。
快谈四书
本书收入了潘游龙的《笑禅录》、李开先的《一笑散》、江盈科的《雪涛谐史》和伽斯那《百喻经》。这些著作虽然都是古代的幽默或寓言,但原著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此,而是有一点人生的哲理,一点人生的艺术,一点生活的喜剧。整理者又在注释的基础上略加评点,空谷足音,足以慰古人之心而开今人之智。 在中国古代,讽刺、诙谐与“小说 ”的缘公特别深。其原因何在呢? 传统中国高度重视社会身分和等级秩序,连日常生活用语也含有社会等级的意味。比如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或号。后来有人以为称字称号还不够尊敬,于是称官爵,称地望,像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服饰同样是等级的象征,所以“冕旒”可用用帝王的代称,“冠盖”可用作贵人或仕宦人代称,“褐夫”可用作贫苦人的代称。在这种文化上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儒学,也正如马克斯.韦伯对它的解释那样:“并非他物,只是一种阶级身分的伦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