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希庭
黄希庭,1937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现任西南大学资深教授,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学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专业负责人,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六届专家组成员教育学组召集人,全国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心理学报》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台湾大学《本土心理学研究》编辑顾问,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长,苏州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
社区心理学研究(第7卷)
本书主要发表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论文,联合各华人社区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精神病学家、心理辅导家、法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科学家,共同推进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概念和理论;设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
做幸福进取者
本书从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未来自我的角度探讨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并且把重点放在把握现在自我和开创未来自我的分析上;还通过对可能自我、希望自我,目标设置、人生目标与时间管理、追求未来与心理和谐,以及自我教育与幸福进取的关系等问题的分析,说明健全人格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而必须是经过持之以恒修养锻炼的,要从自己平时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3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版)全书共十七章,涵盖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问题,大学生活与心理健康,以及大学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涉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主要方面。本次修订新增“新生适应与心理健康”和“社团活动与心理健康”两章,一则密切联系大学生活实际,突出新生适应这一焦点问题,二则参加社团活动也是大学生心身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采用了近几年发表的新资料,并尽量多吸收国内外专家的新成果;每章开头以实例引入,“专栏”和“复习思考题”都力求联系大学生实际。提出的教育对策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疾病。本书既含理论分析更注重实用性,促进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立志、成才、创业。强化教育与自我教育是本书与心理健康咨询类教材的一个主要区别。希望大学生朋友们能通过这本书,吸收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而正确认识自己,克服成长障碍,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成为幸福的进取者。
城市幸福指数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营造各方面全过程,让市民的幸福感、认同感、获得感持续提升。追求幸福是人们的共同诉求,但“幸福”是什么,“幸福感”是什么水平,是那么的抽象。黄希庭教授团队的新研究,不但科学定义了“幸福感”,提出了“幸福感”的测量方法,还通过大样本的调查,得出了“城市居民幸福感”的总体水平、类别差异,测量结果真实有效。
社区心理学研究(第十卷)
本集刊主要发表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论文,联合各华人社区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精神病学家、心理辅导家、法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科学家,共同推进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概念和理论;设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
心理学与我们
本书是中外优秀心理学家首度合作编写的一部心理学通论性著作。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的畅销教材Understanding Psychology(7e)为基础,由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领衔,结合中国的研究成果、精彩案例对其加以改编和优化,使之更符合中国心理学的教学体系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保留了原书中大量新的科研成果以及丰富的素材和图片。 本书原著由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校区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费尔德曼执笔,中译版由中国西南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黄希庭倾力改编。英文原著Understanding Psychology是一本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心理学入门教材,自2004年面世以来长期处于同类图书销量榜之前列。大陆引进版更有黄希庭教授的倾力加盟,保留了原著精华,融入中华文化,结合当代中国现状,关注日常生活,为国人量身打造了这本轻松易懂且内容全面的优秀教材。 本书共15章,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原理陈述部分极具可读性,各章节均以日常事例开始,以简单直率的问题切入主题,更有大量生活实例与现实资料的充分辅助,使读者在解决日常问题的同时,了解心理学原理,并引发深入的思考;本书还加入了大量的新鲜元素,如“心理学与人生”“探索与发现”“你想了解自己吗”等等,这些专题探讨了与我们日常生活事件密切相关且受到普遍关注的话题,为我们的生活答疑解惑。 该书适合用作各大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入门教材,经过黄希庭教授的改编,该书在结构和文章组织上更符合中国学生的阅读习惯;各章节最后的“思考与应用”“推荐参考读物”专题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复习。同时,由于本书内容的近时性和可读性,它也同样适合那些对心理学抱有浓厚兴趣,对生活现象怀有好奇的普通读者。 读者对象:本书适合作为普通高校心理学课程、普通心理学公选课的教材,也适用于广大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心理学十五讲
本书以心理学的多种研究取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激动人心的内容。并从心理学百余年历史上精选了43项"原创研究"做了专栏介绍,既展示了这些研究对于心理学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心理学家的探索精神和人格魅力。
心理学导论(第三版 2015年新版)
《心理学导论(第三版 2015年新版)》从当代心理学多种研究取向整合的观点来阐述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图文并茂,语言流畅,是心理学初学者的入门书。 在结构上,《心理学导论(第三版 2015年新版)》由心理学的对象、方法和历史,心理的起源、心理的生物与环境基础、毕生心理发展及各种意识状态,动机与注意等心理倾向,感知、记忆与思维等心理过程,智力与人格等心理特征这五大部分构成,系统完整地论述了心理学的性质、心理现象的实质及个体心理的主要方面。 在内容上,《心理学导论(第三版 2015年新版)》既注重阐述经典的心理学知识和反映心理学的新成果,又力求有助于培养读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健全人格。《心理学导论(第三版 2015年新版)》可供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士参考。
心理学与人生(第2版)/高等学校通识课心理学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有这样一种说法,每个人都是半个心理学家,或者说是通俗心理学家(folk psychology)。一个热心人也可以给别人解决心理问题,因为每个人都对生活经验有所积累,对人的行为有所了解,虽然可能有许多误解。因此如果要说是心理学家,至多算得上是半个。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我们每个人作为心理与行为的主体,都会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但如果作为一门科学,个人的经验显然是很不够的,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结合已有的成果和理论,经过分析论证才能找到一般规律。《心理学与人生》就是一本向你呈现这门科学最基本的方法和最基础的知识的入门教材。举一个例子,你说说做一个梦要多长时间?几分钟?几个钟头?早期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脑的电位变化规律来解答这个问题,结果发现在睡眠的不同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不同,将要入睡时是8~12Hz/s的仪波,睡眠越深频率越慢。后来又发现人在做梦时电位快,电波幅度小,伴随着快速眼动。电位和快速眼动这两个指标表明你很可能正在做梦。研究结果表明,做梦一般会持续20分钟左右。每夜一般会做4-6个梦,而人们一般觉得自己只做了一个梦,那是因为他们只记住了一个,梦都是刚醒时记得,过一段时间就忘掉了。一般人只对常识有所了解,经验是这样的。心理学家则要研究实际是什么样,他们讲究用实验的方法揭示规律,而不是用常识来做判断、下结论的。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精装)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本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反映当代新近研究成果,以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研究视野对人格基本问题进行探讨的著作。为此,著者尝试着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一些努力:第一,在结构体系上,力求兼容人格研究范型和研究专题的内容。第二,在观点评价上力求公允,以符合当代人格心理学的综合研究取向。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多范型的学科,无论哪一个研究范型都有其优点和缺点。第三,在资料选取上,力求反映新近的研究成果。所有《人格心理学》引用过的研究资料都列入参考文献。人格心理学在国人的研究中还相当薄弱,目前尚难以撰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心理学著作。
心理学十五讲(第二版)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心理学十五讲(第二版)名家通识讲座书系》采纳心理学的多种研究取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心理学众多领域中直击人心的内容。特别是从心理学百余年历史上精选了43项“重大研究”做了专栏介绍,既展示了这些研究对于心理学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心理学家的探索精神和人格魅力。阅读此书,将有助于读者求知、成才、实践成功人生!
社区心理学研究(第4卷)
本书主要发表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论文,联合各华人社区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精神病学家、心理辅导家、法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科学家,共同推进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概念和理论;设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
社区心理学研究(第3卷)
本书主要发表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论文,联合各华人社区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精神病学家、心理辅导家、法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科学家,共同推进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概念和理论;设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
社区心理学研究(第5卷)
本书主要发表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论文,联合各华人社区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精神病学家、心理辅导家、法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科学家,共同推进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概念和理论;设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
社区心理学研究(第6卷)
本书主要发表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论文,联合各华人社区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精神病学家、心理辅导家、法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科学家,共同推进中国社区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概念和理论;设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
公共关系心理学
《公共关系心理学》内容简介:这套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既包含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也包含该专业不同方向的主干课。在编写这套系列教材时我们力求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服务。这套教材,无论是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方向主干课,都是导论性质的课程。为此我们这套教材在编写上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这是一项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全方位系统研究的成果,是科研协作的结晶。其中包含11个子课题:大学生的学习与创造;智力发展与开发;人生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品德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人际关系特点与教育对策;爱情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审美心理特点一教育对策;自我概念与调整;心理健康与咨询;就业准备与指导以及少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培养。课题组成员在全国范围里百余所高校中广泛抽样,历时五年,以资料翔实,数据可靠,方法科学而著称。它不仅有利于青年心理学理论建设,对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建设也有借鉴作用;所提出的教育建议则对高校教育工作和大学生,自我教育有一定应用价值。
探究心理时间
心理时间不同于物理时间。心理时间可分为时间认知和时间人格。《探究心理时间》收录了黄希庭先生多年来探究时间认知(时间的无意识加工、时间知觉、时问估计、时间记忆、时间推理及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和时间人格共七个专题的学术成果,以及作者为这七个专题撰写的题记和引言。对于心理时间的研究,《探究心理时间》不仅有翔实的具体操作,还包括作者对该领域有关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前景的治学感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简明心理学辞典
暂无简介
时间记忆表征研究继往与开来
《时间记忆表征研究继往与开来》系是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重庆市基础心理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学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西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包括时间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以及人工智能与认知神经科学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时间记忆表征研究继往与开来》系主要涉及人格心理学,时间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三个方向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不少创意。体现了该重点学科在黄希庭教授带领下,积极向上的群体学术风貌和锐意创音标的学术个性。 时间的心理表征就是外部世界中的物理时间在人的心理上的一种反映。然而,时间表征是时间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涉及的现象很复杂,覆盖面很广,很难进行整体的把握,以至于迄今尚未形成时间表征的系统完善的研究范式和实验方法,所进行的探讨多为间接性的,进展不大。鉴此,本研究在继承以往理论的基础上,力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以获得新的进展。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引言,系统介绍了时间认知研究的历史与全貌。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上编,介绍的是一些新的时间记忆表征的理论。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下编,介绍了笔者在导师黄希庭教授指导下所进行的时间记忆表征的层次网络结构的探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
本书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编写“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之一。本书主要介绍了需要、动机、情绪、体魄与心理健康,自我观念、人际关系、人格与心理健康,角色改变、爱情、性与心理健康等;并提供相关的咨询。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可能面临的各种心理冲突,在心理上善加引导,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本书适合于文、理、工、农、医等各类院校公共课使用,也可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
自信品格的养成
《自信品格的养成》从人格心理学视角,探讨了目言的心理特质、青少年自信品格的养成司题。全书共10章,从基本理论与实正、实践对策两个方面,论证了自信人格的心理结构与功能,青少年自信品格养成的策略与方法等问题。《自信品格的养成》既有系统严密盼鲤论建构,又有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反映了国内外自信品格研究的新进展。《自信品格的养成》可供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学者参考,也可供大中小学的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阅读,对青少年学生成长为“幸福的进取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探究人格奥秘
《探究人格奥秘》收录了作者多年来探究人格的学术成果,包括人格中的价值观、人格中的自我、心理健康服务与人格障碍、健全人格养成教育、人格研究中国化五个专题,以及作者为这五个专题撰写的题记和引言,较全面反映了作者探究人格的中国化历程。
消费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同时可供财经类及管理类学生作为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企业营销人员、经贸工作人员及消费者个人学习用书,以及专业工作者的参考用书。消费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特别是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企业和消费者都必须掌握消费心理学知识,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消费心理学》系统地介绍了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社会实践。《消费心理学》共十章,内容包括绪论,消费者的认知、需要与动机、态度、购买决策,影响消费的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群体因素,以及产品、价格、广告、消费环境等。《消费心理学》参考了近年来出版的有关专著、教材和科研成果,同时借鉴了海外本学科中合理有用的理论、方法,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以期能够成为一本兼具较强理论性和应用性的书籍。 《消费心理学》是全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系列教材之一,根据应用心理学教学要求编写,力求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包含了大量的典型案例,每章后还配有案例分析、复习思考题、推荐阅读等内容,以便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巩固和拓展。
西部大开发的社会认知研究
《西部大开发的社会认知研究》系是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重庆市基础心理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学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西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包含时问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以及人工智能与认知神经科学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西部大开发的社会认知研究》系主要涉及人格心理学、时间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三个方向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不少创意。体现了该重点学科在黄希庭教授带领下,积极向上的群体学术风貌和锐意创新的学术个性。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经济学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共18册 盒装)》内容简介:书名:《社会学》《社会学》以我国高等院校社会学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为主要分析材料,较为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高校社会学近30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发展经验。同时全书力图以现代化过程、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变迁、市场化过程,以及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涌现为线索,根据中国社会学面临这些重大现实变革而产生的重要学术议题,有时间顺序地叙说本学科的学术发展历程,以展现社会学研究与重大社会变迁之间所具有的本质性关联特征。 全书写作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安排进行。第一章“总论”不仅简略地回顾了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曲折历程,同时更主要地以“恢复重建”以来的高校社会学发展历史为重点,围绕学科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知识体系、学术建设以及重要的学术研究成就做了较为概括性的讨论。 分述部分是全书的主体。本部分突出以“问题”为中心,以学术发展为主线,按学科框架,以及重要学术议题 分专题回顾30年来的学术发展,内容包括学科框架内的重要二级学科的发展;重大学术问题、重要的学术争论、重大事件、标志性成果及理论创新等。该部分划分为基础性分支学科和专题性应用研究两个相对独立的方面。基础性分支学科的学科和学术发展回顾包括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方法、人口学、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等八章内容。这些社会学分支学科既具有相对广泛的基础性意义,同时也有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专题性应用研究则集中就近30年来社会学对转型中涌现的重要社会现实问题研究,进行特定的总结和分析。这些专题回顾主要包括贫困问题、社会分层问题、农民工问题、劳动力市场、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社区研究、家庭社会学、户籍制度、社会政策和健康问题等十章内容。 最后一章“社会学发展之经验、问题和未来展望”则以分述内容为基础概括性地表达了高校社会学近30年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困境,并就未来高校社会学领域可能取得的几个突破性发展做了一定的预测。 《社会学》的附录部分主要收集了两方面的信息。附录一是全国高校名录,它汇集了全国高等学校中的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系、所、院名录和地址信息;附录二是大事记,辑录了自1979~2007年间大陆地区高等院校中的主要事件。 书名:《历史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历史学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个阶段是1949—1965年,这是历史学研究的曲折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学者们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自觉运用马列主义与唯物史观进行历史研究,围绕着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农民战争问题、汉民族的形成问题等课题,学术界展开了长期的讨论,取得了不少成绩,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研究领域较为单一;受“左”倾和教条主义的影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简单化、公式化;以论带史的现象普遍;有时甚至混淆了学术与政治的界限。 第二个阶段是1966—1976年,这一阶段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除了二十四史点校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等个别项目因受中央领导的支持得以继续进行外,大陆学者正常的历史研究工作几乎全部中断;影射史学泛滥成灾;许多学者在政治运动中受尽折磨,学术尊严遭受严重践踏;更为严重的是学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完全中断,造成了学界难以弥补的学术断层现象。 第三个阶段是1977年特别是1978年以后,随着“四人帮”的被粉碎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历史研究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研究队伍的壮大。老一辈学者在重新投入研究工作,发表大量高质量论著的同时,还积极进行人才的培养,一大批博士、硕士加入到了研究队伍中,这些“文革”结束后培养出来的年轻一代学者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第二是研究期刊和研究团体的纷纷涌现,为学者们发表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第三是研究方法的提高。学者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研究时,不再简单化、公式化地照搬照抄革命导师的经典论述,而是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进行学术研究;与此同时,学者们也努力借鉴海外的各种学术流派,如年鉴学派、计量史学、现代化史学等的研究方法,将之运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中。第四是研究视野的拓宽。学者们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及中外关系等各个领域;开始研究社会和经济生活、物质文明、文化及思想史、心态史、城市史等领域。第五是研究水平的迅速提高。随着观念的转变和视野的开阔,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有显著的提高。第六是对外学术交流的频繁。中外学者之间进行了及时而频繁的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对于双方研究的进步都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这三十年中,许多重要的研究项目得以完成,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中国历史大辞典》、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夏商周断代工程”等,学术研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对于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探讨,考古发现和新史料的不断涌现,多学科结合的研究趋势等,将为历史学今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透彻鲜明的笔调,论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研究的发展过程、历史特点、主要论题、主要经验和发展趋势,凸显了其重大成就和繁荣景象。本卷的论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两个层面展开。在一级学科层面上,论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的一般性理论问题。在二级学科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评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概貌,着重论述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关于是坚持还是根本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关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的讨论、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的讨论、关于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讨论、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的讨论、关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问题的讨论、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讨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研究方法论问题的讨论等等重大问题,从理论内容、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术研究的一些有规律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论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领域在研究对象、历史分期、通史、分期史和专门史、经典作家思想史、经典著作文本以及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等方面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研究显示出成长性、历史性、实践性、整体性等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继承性与创新性、连续性与阶段性、整体与部分、前进性与曲折性等方面的统一中去阐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主要经验。预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概貌、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等等问题,凸显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展开研究。第一阶段主要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否是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代表人物思想的性质问题展开争论。对体现这一阶段研究范式和水平的重要著作作了评述。第二阶段的研究具有五个特点:开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题研究;开展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追踪研究,把研究的领域从哲学扩展到西方以外的国家;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别史研究;立足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研究和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化。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比较系统地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历程及其分期,科学化、学科化、体系化、精细化的递替推进所构成的学术发展的基本线路图。与这一研究历程相应,呈现出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术版图的基本特征。本编还从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历史发展研究、比较研究、学科建设研究等不同角度,比较充分地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具体状貌,并简单勾画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书名:《经济学》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理论经济学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无论从经济学研究人员的数量还是其所发表的经济学论著数量及影响力来看,高校的经济学工作者都无疑是这种繁荣局面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改革开放实践提出的很多疑难问题显然无法从现成的理论著作中找到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也无法利用现有的理论分析框架清晰地从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开放道路与发展模式中概括提炼出一般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无论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还是实现理论创新,都首先必须直面中国的现实。《经济学》以高校经济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为主要考察对象,从我国体制模式及改革道路的选择、所有制及国有企业的改革、市场体系的完善、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财税与金融体制的改革、资本市场的开放、对外开放模式与路径的选择等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的分析人手,揭示我国高校经济学工作者直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对经济研究提出的巨大挑战,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在总结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上科学地回答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推动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书名:《交叉学科》 在现代学科的整合历程中,交叉学科异军突起,尤为引人注目。科学发展越来越依赖多种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交叉学科研究成为当今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交叉学科研究有利于学术思想的交融,有利于综合性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交叉学科研究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学科数量成千上万,学科交叉浩繁广阔,如何探索学科交叉的整体发展动向,把握交叉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科交叉在创新中的作用,是当前国际哲学、科技、教育、管理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交叉”则是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表征。 在大科学背景下,交叉学科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学科交叉不仅限于两门学科之间的整合,还呈现为以多学科为背景的交叉学科群的整体涌现。这种趋势深刻影响着科技、教育、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跨出学科的边界,才能实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跨学科不仅是一个理论概念,它首先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跨学科是交叉学科的缘起,交叉学科则更强调跨学科实践的学科性,是一系列具有跨学科特点的学科总称。丰富的交叉学科的实践背景,造就了交叉学科的多元形相。有作为交叉研究的交叉学科,即对那些处于典型学科之间的问题的一种研究,或学科际研究;也有作为单一学科的交叉学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部交叉学科不仅在数量上高达2580余门,而且跨度越来越大;还有作为学科群的交叉学科,包括管理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在内的为数众多的交叉性学科。
心理学研究方法
黄希庭(1937-),西南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现任校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点学科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学术带头人,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第七届和第八届副理事长兼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心理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六届专家组成员教育学组召集人。已出版教材、专著、译著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有四本教材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两项科研成果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被重庆市委、市政府授予“重庆直辖10年建设功臣”称号。张志杰(1973-),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已合著。合译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从事时间认知以及时间维度上的个体差异研究。
高等学校通识课心理学教材:心理学与人生
本书是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通识课心理学教材。 本教材将力求体现以下特色: 1.科学性。本教材力求概念准确,原理清楚,用实证资料加以论证。所引用的研究成果都是已公开发表的。 2.实用性。力求密切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向大学生提供实践成功人生的最重要的心理学知识。书中各章还设有“心理学与人生”专栏阐述这方面的知识。 3.启发性。力求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力求以多种研究取向加以分析。 4.近时性。本教材反映的是稳定的知识,与此同时还反映了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 5.可读性。行文上力求通俗易懂,便于读者自学。
国家精品课程普通心理学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心理学导论(第2版)
《心理学导论》是国家精品课程普通心理学教材,从当代心理学多种研究取向整合的观点来阐述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图文并茂,语言流畅,是初学者的心理学入门书。 在结构上,《心理学导论》由心理学的性质、方法、历史和现状,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基础及动力系统,认知过程,情绪和意志,个体在智力和人格上的差异这五大部分构成,系统完整地论述了个体心理的主要方面。 在内容上,《心理学导论》既注重阐述经典的心理学知识和反映心理学的新成果,又力求培养读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健全人格。 《心理学导论》可供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士参考。
诚信品格的养成
《诚信品格的养成》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诚信品格及其养成教育。论述了诚信品格的意义、因素及其评价,阐述了儿童谎言心理、诚信心理及人性观发展,探索了大学生就业诚信品格结构、职业价值观以及诚信品格量表编制等.提出了诚信品格养成教育他律机制的建立方法和推进主体自律的策略;从个体的自我概念,从依恋理论、诚信教育干预、大众传媒、同伴关系和人际信任等角度,阐述了自我、社会、家庭、学校与诚信品格的养成问题,对诚信教育提出了一些颇具操作性的建议。 《诚信品格的养成》可作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大学生的参考用书,也可供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阅读。
角色与品格
《角色与品格》在论述角色和品格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角色发展与品格修养的角度出发,为处于子女角色、恋人角色、夫妻角色、父母角色的个体提供帮助;然后从职业角色的视角论述品格修养,为承担公务员、管理者、教师、执法者、医护人员、军人、商人和记者角色的个体提供角色修养指导。 《角色与品格》可供广大心理学爱好者阅读,也可作为有志于完善品格修养者的参考书。
时间与人格心理学探索
这本文集收录了笔者对时间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一些学术论文,还收录了笔者探讨心理学方法学的四篇论文。 笔者对时间心理现象的兴趣始于大学时期。大学毕业后笔者便开始做儿童时间知觉的研究,从那时算起,迄今已有44个年头了。时间现象纷繁复杂,它既是物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存在方式。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从物的存在方式对时间进行研究,而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则从人的存在方式对时间加以研究。把时间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加以研究的诸学科中,心理学家对时间的探讨尤具特殊性。笔者们所研究的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虽有联系但却是很不相同的。物理时间具有不可逆性和方向性,它总是从过去指向现在再面向未来地在流逝;而心理时间则具有可逆性,笔者们既可以觉知时间的消逝,也可以回忆过去,想象和预期未来。物理时间间具有均匀性,而心理时间却具有可变性,笔者们有时觉得度日如年,有时又觉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做任何工作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事半功倍。科学研究工作也是如此。笔者在心理学研究中特别留意心理学方法学的研究,注重用系统分析的科学方法来探究心理现象,将模糊聚类分析法、模糊偏序关系矩阵排列法、多特质多方法分析应用于人格研究。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最根本的是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特征是,它具可操作性、可证伪性、可重复性和可争辩性。用这个标准来看,笔者对时间与人格心理的研究,大多尚不成熟,应当说,都只是刚刚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师教育公共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基础
这本《教师教育公共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基础》也可作为在职教师进修的参考读物。特色如下:观念创新——试图用人的心理的整体性和能动性的观点来阐释教材内容,努力克服只讨论个别心理现象不讨论人格和自我的弊端,有助于学生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心理观。贴近实际——《教师教育公共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基础》共十五章,以培养师范生素质为基点组织教材体系,强调心理学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内容新颖——努力跟踪学科发展,反映较新的国内外心理学研究成果,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通俗易懂——以标准的教科书形式规范表述,并力求生动活泼。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
价值观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观念系统,并与认知、情绪、动机、自我等心理成分关系密切。参照前人的分类方法,并结合研究的需要,我们把价值观分为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知识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人际价值观、婚恋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宗教价值观和自我观十类,对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加以考察和研究。《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第一章概述价值观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心理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作一般描述;第二章概述作为价值观的心理基础的需要,包括需要理论及当代中国青年的需要结构;第三到十二章则是对当代中国青年的上述十类价值观分别就一般概述、表现特点和教育思考三个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价值观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观念指导行动,有正确的价值观才会有正确的人生道路,有科学的价值观才会有幸福的生产,有先进的价值观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价值观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生的巨大变化,我们今后还将对处境不利的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研究,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改变他们的人生道路。总之,我们进行价值观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帮助青少年选择和养成正确、科学、先进的价值观,使他们成为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第2版)
《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第2版)》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第二版,主要依据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内容和要求,结合职业学校学生情况的变化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第2版)》保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由成功路上的我、学业上的我、生理上的我、情感上的我、班级中的我、家庭中的我、求职时的我和心理健康的我等八个方面的专题组成,增加了贴近职业学校学生实际的案例和内容,减少了理论叙述,增加了“拓展训练”和 “系列心理活动”两个栏目;提高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第2版)》的阅读和教学中不必拘泥于自然顺序,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心理学(附光盘)
《心理学》是由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心理学教材,也可以作为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学员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心理学(第二版)(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
本教材第二版大体维持了第一版的体系,坚持第一版奠定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培养合格中学教师服务的宗旨。第二版增加了近年心理学研究的新理论、新发现、心例证,增设了新专栏,以体现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心理学教学与时俱进的实际需要。 本教材第一版的配套教学改革内容“面向21世纪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改革”于2001年荣获guojiaji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二版将继续帮助读者特别是广大师范生更好地掌握心理学的丰富内容,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公共课教师的好助手。
“黄希庭心理学文集”系列:心理学导论
《“黄希庭心理学文集”系列:心理学导论》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阐述心理学的性质、方法、过去和现状,着重讨论了心理学的科学性问题。第二章至五章,阐述个体心理的生理基础、环境基础、毕生发展,以及个体行为的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第六章至十二章,阐述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意识与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第十三章和十四章,阐述情绪和意志。意志是心理学研究中薄弱的领域,第二版有所加强。第十五章和十六章,阐述个体差异的主要方面:智力和人格。这五个部分自成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正常个体心理的主要方面。
黄希庭心理学文集(全十卷)
《普通心理学》: 该书是编者在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开设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讲义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师范院校,普通心理学既是各分支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的基础,也是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该书的重点是阐述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有分析地、扼要地介绍一些心理学理论并尽量吸收一些较新的科学资料,为大学生今后学习各分支心理学和教育学打下基础。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十年浩劫,心理学园地曾荒芜多年。为了能兼顾各行各业学习心理学的急需,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急需,该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条目清楚,简明扼要,适当联系我国的教育实际;此外,也适当编人了一些深入研究的材料,向有志于研究心理学的同志指明某些研究的新动向。 《心理学导论》: 该书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阐述心理学的性质、方法、过去和现状,着重讨论了心理学的科学性问题。第二章至五章,阐述个体心理的生理基础、环境基础、毕生发展,以及个体行为的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第六章至十二章,阐述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意识与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第十三章和十四章,阐述情绪和意志。意志是心理学研究中薄弱的领域,第二版有所加强。第十五章和十六章,阐述个体差异的主要方面:智力和人格。这五个部分自成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正常个体心理的主要方面。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是一门探寻心迹、理解人生、点燃心灵真善美的学问。探寻心迹就是探究人们的感知、注意、记忆、推理、决策、情绪、意志的心路历程,包括这些心理活动的性质、结构、机制、功能和规律。例如我们经常说的时间知觉,在心理学中,就要探究时间知觉的性质、时间知觉的结构、时间知觉的心理或生理机制、时间知觉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功能,以及时间知觉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等等。理解人生就是了解和解答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人生智慧、人生修养等的性质、结构、机制、功能和规律。我们探寻心迹,理解人生的目的是点燃心灵的真善美,这属于心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无论是探寻心迹、理解人生,或是点燃心灵的真善美,都会遇到各种心理学的疑难问题,需要我们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加以破解。 《心理学研究方法》收录了作者与学术团队在教学和科研中破解心理学疑难问题时对方法的应用和探究。 全书包含五个专题: 专题一 心理学方法论研究。 专题二 心理学实验研究。 专题三 心理学问卷调查研究 专题四 模糊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包含五篇论文。 专题五 心理学的质性研究,包含四篇文章。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它研究现实的人,探求、描述和解释个人的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做整体性的解释。人格心理学所要探讨的问题涉及层面极为广阔且十分令人神往,诸如人的本性是善的、恶的,还是非善非恶的;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由某种控制不了的原因所决定的;人的性格是一成不变的,还是可以改变的;人的行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以及什么是健康人格、怎样测量人格、怎样改变异常行为等。这些问题持续地吸引着学者们不倦地探索。其研究成果也已不断地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 该书是一本导论性质的著作。任何一本导论性著作都不宜试图包罗万象,但应当全面地阐述该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该书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本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反映当代新近研究成果,以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研究视野对人格基本问题进行探讨的著作。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构》: 该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5JZD00031)最终成果,整个项目由我主持。它整合了西南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全国数十所高校的科研力量,合同医疗、教育、社区等各部门,在全国取样5万余人,历经5年时间完成的。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是由专业机构和人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向社会成员所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以及围绕此工作的投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所组成的系统。我国现行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主要分为医学、教育、社会三种。医学模式是新中国起步早、先得到认可的一种心理健康服务形式。在医学卫生系统中,早是各种精神卫生中心、综合医院精神病科提供精神障碍的治疗和康复服务。大致于1980年代初期,医疗机构中的心理咨询门诊开始出现。近几年综合医院心理咨询机构发展迅速,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建立心理咨询门诊作为考核综合医院工作的内容,三级甲等医院大都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医疗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以精神障碍或心身疾病患者为对象,从业人员大多为医学专业背景,多有处方权且常常使用药物,咨询形式带有较浓的临床色彩。教育模式起步于1980年代中期,最初是在高校,后扩展至中小学。随着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心理咨询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教育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以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咨询为主,从事咨询或辅导者多是教师。社会模式起步相对较晚,且地区差异很大,但近年来有迅速发展之势。目前社会上开办的各种心理咨询机构,尽管从业人员大多经过一定的培训,但其运行机制实质上是工商认证,以致从业者水平良莠不齐,人员构成鱼龙混杂,运作方式随意性大,专业化程度低。
“黄希庭心理学文集”系列:探寻时间认知
时间是客观实在的,但是我们的时间感却来自主观经验:专注时觉得时间变快了,无聊时觉得时间变慢了;欢乐时觉得时间变快了,期待(或烦恼)时觉得时间变慢了;精力充沛时觉得时间变快了,生病发烧时觉得时间变慢了;与儿童的时间感相比,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会感到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时间认知还具有可逆性:我们既可以忆往昔,估计逝去的光阴;也可以展望未来,梦想那遥远的时光。我们的时间感或时间认知,为什么这样神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谜团重重,引人入胜,令人神往! 我们探究时间心理花了近60年时光。回想起来,转瞬即逝的60年我们主要采用信息加工取向来研究心理时间,虽然我们也采用了神经科学和社会文化的取向来探究时间知觉、时间估计和时间记忆,但总感到还做得不够。今后我们应从以下两方面下功夫:一是要采用综合多种取向的方法来研究心理时间;二是在涉及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上加强研究,例如我们要加强对时间知觉和意识的关系,时间记忆、心理时间旅行与核心自我的关系,有意识的心理时间与无意识的时间加工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可以预期我们未来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加光彩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