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商业评论
《21世纪商业评论》是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21世纪报系出品的商业杂志,于2004年9月1日创刊。
零食混战(《21世纪商业评论》2024年第11期)
43人今日阅读
休闲零食赛道,风起云涌。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年中国休闲零食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万亿元。蛋糕虽大,巨头分食,滋味却不如想象中好。 刻下,零食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追求极致性价比的产品,不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去年以来,各大品牌纷纷降价,以提高销售收入和市占率,又现新变局。 不过,仅依赖价格竞争的企业,往往忽视了在产品研发、品质提升、品牌塑造等方面的长期投入,陷入恶性循环。 从10月末出炉的零食企业三季报,可见端倪,各龙头企业的表现,走向不同。 前三季度,良品铺子的净利润同比下降近九成,来伊份的业绩也大幅下滑。 居行业首位的,是量贩零食品牌好想来的母公司万辰集团,总营收206.13亿元,同比增长320.63%。三只松鼠、洽洽食品,也实现了营收利润双增长。 如何破局?
机器人火热(《21世纪商业评论》2024年第10期)
1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0%
科幻场景正逐渐变为现实,人形机器人概念火热! 今年,机器人赛道成为风口,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成为资本争相“扫货”的对象。 人形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前沿技术,资本更倾向于选择拥有较强的核心部件自研能力和垂直技术整合能力的企业。 2023年,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融资总金额达到54.71亿元,为近十年来最高值。今年热情不减,截至8月中旬,已有14起相关融资事件,总金额接近24亿元。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我国是有优势的: 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约38%的供应链企业在中国,国内企业在产品迭代和工程化实施上更具优势,有望更早实现价格控制下的量产。
大家居突围(《21世纪商业评论》2024年第9期)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1%
不出所料,今年以来,大家居企业的日子不好过。 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140家上市公司,仅39家净利营收双增,25家亏损。 具体到定制行业,贵为龙头的欧派,也在成立30年来,首次出现营收负增长。其管理者说,必须学会在“骨头缝”里找肉吃。 当头部品牌都觉得钱越来越难赚,腰部及以下品牌,无疑进入生死较量的时刻。 上游房地产市场的风雨未停, 加之行业下行、消费疲软,对于家居企业来说,不变革,就出局。
低空经济爆发(《21世纪商业评论》2024年第8期)
2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3%
乘风好去,长风万里,直下看山河。 古人的愿景,今天在3000米以下的低空,就可以实现。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多地积极布局,接连出台相关规划和支持政策,低空经济展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 根据《国家立体交通网络规划纲要》,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期超6万亿元,商用和工业级无人机达到2600万架,无人机驾驶员也增长到63万名。 万亿产业,蓄势爆发。
扬帆出海潮(《21世纪商业评论》2024年第6期)
3人今日阅读
不出海,就出局。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出海不仅是战略选择,而且已经成为生存的必经之路。 有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出海,接近九成的中国企业态度积极。其中,86%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定了明确的国际化计划,39.4%的成长型企业已实施或拟定了计划。 过去,出海通常以低附加值商品、贴牌加工模式为主,现在已经转向高价值、高毛利品类。从服装、家具、家电等“老三样”,变成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 有学者认为,中国企业的出海,是在自身形成了强大的产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后的自然外溢。确实,从产品出海、品牌出海、服务出海,到技术出海、供应链配套出海,现在的中国企业,卷的不仅是价格,更是价值。 我们从汽车、机械、医药、矿业、游戏等行业选取了9家有代表性的企业,它们在海外破釜沉舟的故事,既让人振奋,也带来思考。
焕新百年雀巢(《21世纪商业评论》2024年第5期)
1人今日阅读
第一次见到马克.施奈德时,在采访日的早9点,他穿着休闲,没有随行人员,独自来到北京宝格丽酒店餐厅,选择靠窗位置,静静用完早餐。 酒店套房再遇到时,他已是正装打扮,身着蓝色衬衣、黑色西裤,戴着婚戒、iWatch手表,头发梳得整齐,再配上一副黑框眼镜,自然切入到一种典型的商务范,他态度很亲切,刚见面,就主动伸手过来。 马克.施奈德领导的雀巢,其历史可追溯至1866年,现在是全球最大的食品公司,2023年营收930亿瑞郎,约合7667亿人民币,雀巢从瑞士起步,现如今在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 营养、健康和幸福生活,是雀巢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饶是如此,作为一名在雀巢少见的空降CEO,马克.施奈德任职7年,他带领公司经历疫情,承受欧美通胀的压力,同时,大幅调整业务组合,任内,雀巢的市值大体翻了一倍。 也是在他任内,大中华大区成为雀巢一个独立大区,被授予更多自主权。
金店混战(《21世纪商业评论》2024年第7期)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1.9%
今年以来,黄金珠宝企业,喜忧参半。 喜的是,去年的黄金投资消费热潮,让头部企业赚到了钱。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零售总额为3310亿元,同比增长13.3%,表现强劲。 得益于黄金产品“量价齐升”,2023年,周大福、老凤祥、中国黄金、六福、周大生、潮宏基等上市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老铺黄金、梦金园,也趁机冲刺IPO。 可惜,成也金价,败也金价。 今年上半年,金价持续飙升,7月初已接近每克550元,导致消费出现两极分化:金条、金币,越卖越涨;黄金首饰,叠加加工费用之后,价格惊人,观望的多,下单的少。 此外,还有来自水贝模式的冲击。 越来越多消费者,转向更具有性价比的渠道——深圳水贝,国内规模最大的黄金珠宝制造加工中心,贡献了全国近七成的珠宝产品。 早年只做批发生意的水贝商家,在直播带货、社交媒体兴起后,以“基础金价+手工费”的批发价优势吸引散客。
21世纪商业评论(2024年第4期)
1人今日阅读
服饰领域,看似平淡。 其实,这是一个长坡厚雪的大赛道。对标全球,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ZARA创始人阿曼西奥·奥特加,都是世界级巨富,常年霸占所在国的首富之位。 在中国,安踏、李宁等服饰巨头,高点时,市值达数百亿美元,堪与科技巨头匹敌,盈利也更稳定、更可预期,因为服饰为刚需行业,且存在品牌溢价。 无怪乎,雅戈尔在地产、金融挣到大钱,愿意回归服饰。 这又是一个高淘汰率的行当。服饰领域充分竞争,几季没踩对节奏,库存囤积,就会快速坠落。
21世纪商业评论(2024年第3期)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7%
进入2024年,地产行业仍然风高浪急。 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1—2月份,百强房企的销售总额为4762.4亿元,同比下降51.6%,小阳春并未到来。 头部房企,还在历劫。进入3月,万科遭遇股债双跌、万达甩卖资产、融创文旅项目等待接盘…… 更多中小房企,已成云烟。 那些留在牌桌上的玩家,施展浑身解数,生存成为第一要务。 一方面,他们刀刃向内,调整组织架构,人事换防;另一方面,为了重整债务,不惜亏本出售项目,转让股权,甚至公司易主。 这些房企及上下游公司的掌门人,虽身处谷底,却内心坚忍,相信最终能穿越周期,熬过行业出清期。 今年,各地在因城施策框架下进行的“四限”调整进入新一轮发力期,有望带动改善性需求的集中释放。同时,白名单等供给端融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预计风险出清将提速。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具体而言,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 此次提及“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意味着今年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会有大招,且有一些制度性方面的突破和创新。 地产牌桌上,能留下来的,都会是赢家。
21世纪商业评论(2023年第12期)
“原来是一个工厂养一万个人,现在是一万个工厂养一个头部主播。” 今年双11,京东零售的高管,这样吐槽头部主播的势力。 在一宗供货纠纷中,中国最大的自营电商声称,其受到不公平待遇,李佳琦直播间与其供应商的底价协议,剥夺了它的定价自由。 这种状况,折射出了中国电商江湖的有趣现象,即一群头部达人,其拥有的话语权,可能大过一个数万亿GMV的平台。 用直观的数据做对比,该群体的影响力,确实惊人。 …… 这些电商狂客,大大改变供求的链路,带来炫目的财富,也遭遇各种挑战,如公众的严苛审视、平台的“去头部化”等。 本期专题中,我们简要呈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现状以及新计划。这群人物身上争议很多,也足够鲜活。
21世纪商业评论(2023年第11期)
知识就是力量,教授们的高光时刻到了。 今年以来,教授们领衔的科创企业,纷纷敲钟或走在IPO的征途上。成功率不高的科学家创业之路,显露曙光。 1月,号称“中国甲骨文”的达梦数据科创板过会,创始人是78岁高龄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冯裕才。 5月,固高科技登陆创业板,创始团队是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李泽湘、高秉强、吴宏等教授,主攻运动控制及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研发。 同月,协作机器人公司节卡也向上交所提交招股书,背后研发力量来自上海交大。 6月,走到申请提交注册流程的思睿哲,创始人是哈工大的杜志江教授。估值百亿的速腾聚创,也在6月递交招股书,这家激光雷达“独角兽”的创始人同样出身哈工大。 9月,人工智能软件公司第四范式在港交所挂牌,创始人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杨强与学生戴文渊。 最近几年,各路风投竞折腰,围堵高校,甚至出现几十个机构争夺一个教授项目的景象。 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源头创新不足,低垂的果实不多。因此,拥有核心技术的教授们,成为抢手货。 不过,走出书斋和实验室,并非一片坦途。
21世纪商业评论(2023年第10期)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1.4%
国内医药行业,刮起一场力度空前的风暴。 5月,14个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剑指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7月,又有10部门联合召开会议,部署开展整治医药领域的腐败问题。 随即,纪检部门也行动起来,深入开展医药行业的系统治理。这场风暴迅速波及二级市场,板块深度调整。 有圈内大佬说,医药发展的逻辑发生了变化,“现在合规是第一,销售才是第二,不合规未来是难以生存的”。 我们认为,合规风暴恰好是一种努力的延续,促使回归本原。 中国医药领域一直存在些沉疴,例如产品同质化、销售费用高、研发动力不足,甚至带金销售、利益输送等屡禁不止。 全行业3500亿元销售支出,本该有更好的去处。 从集采开始,监管层就致力于削弱药企所谓的“销售能力”,引导其注重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新的合规运动,则会打击、清退部分运营不合规的企业,进一步推动行业聚焦品质、服务和创新。 本质上,连贯的行动,就是一场医药业的“大会诊”。 我们选择了10家医药相关上市企业,观察它们在转型期的应对和遭遇,当中有药业巨头、百年中药老店、创业新锐、行业服务商,甚至还有大的资本玩家。 我们欣喜地看到,多数企业都在思考转型,因势而变,将更多的资源投向研发创新,投向降本增效,投向服务升级,投向出海获取更大的成长空间。 行业秩序的改善,长效治理机制的建立,在微观层面正得到呼应。哪怕有各种波折或意外,本分的人会更有信心,良币终可驱逐劣币。 医药行业关乎国计民生,只要这种趋势延续下去,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将受益。
21世纪商业评论(2023年第9期)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过,任何管理者都要有培养继任者的计划和意识。培养合格的继任者,比实施一项新战略更重要。 到今年5月底,中国的民营企业已超过5000万家,85%以上属于家族企业。 尤其在江浙地区,家族企业普遍创立于改革开放之后,历经40多年的发展,大部分正在经历或将面临传承的节点。 培养继承人,非一日之功。江浙创一代经历了时代和市场的洗礼,对于为二代的铺路,早早提上日程。 海外深造、回国历练、逐步接班,是他们为子女规划的成长路线,而且子女所学专业,大部分与商业相关。 教育背景,让二代们有更好的语言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业务层面,也有助于辅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在传承过程中,二代往往不甘于在传统行业复制父辈的艰辛与荣耀,创业成分更多,有的在主业上大胆开拓,有的在投资或高科技领域实现自我。 我们选取了十家各具特色的江浙企业,既有吉利李书福的儿女各表一枝的模式,也有大全能源、亨通集团的上阵不离父子兵的故事,以及天合光能、桐昆股份的扶女上位的案例。 刻下,二代与父辈之间,被代际沟通、企业转型、管理模式、外部竞争等多种因素裹挟,殊为不易。 不确定性大增,创二代仍需努力。
21世纪商业评论(2023年第8期)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47.6%
大模型狂飙,带火一批芯片股。 算力是基础,1万枚英伟达A100芯片为入行门槛。科技公司竞相购买,英伟达赚得盆满钵满。未来英伟达可能受限而不能向中国出口芯片,寻找A100“平替版”的大模型玩家,将目光投向寒武纪。 训练大模型,传输海量数据,则需要用到光模块。风口之下,山东烟台的中际旭创,股价飙涨。“未来三年,暂未看到光模块市场的天花板。”在手订单充足,该公司管理层乐观表示。 一家武汉的公司,也踩中“光模块”风口。光迅科技称,已有CPO相关技术储备,800G光模块有给北美客户小批量供货。 AI之外,也有机会。深耕汽车等细分领域,初创公司弯道超车,成熟公司找到新增长点。
21世纪商业评论(2023年第7期)
2023年过半,房地产企业仍未走出困局。 今年以来,政策延续此前基调。截至6月27日,已披露定增预案 (不含拟筹划)的A股房企数量增至23家,合计计划募资约957.8亿元。包括11家央国企、10家民营房企、1家混合所有制房企和1家外资房企。 在这个专题里,我们讲述了泰禾与阳光城退市、奥园债务重组、万达冲击IPO、荣盛突击收购,也追踪了世茂、龙光、合景泰富割舍重点资产的故事。 同时,逆势扩张者也不容小觑,杭州滨江一路狂飙,国企越秀搅动京圈,“纽扣大王”伟星550亿豪赌,南亚纺织大亨趁机抄底。 房企挣扎,还未到终局。生死之间,看各自造化。
21世纪商业评论(2023年第6期)
大模型混战,竞争者众。由ChatGPT引爆的技术热潮,汹涌澎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10亿级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已发布了79个。AI大模型是一个资本、人才、数据都很密集的产业,如何形成“数据-模型-应用”的飞轮,是成功的关键。目前行业形成一个共识:大模型要找到真正有效的商业模式,应该押注B端市场,从而获得稳定收入。在通用大模型领域取得领先优势的ChatGPT、谷歌Bard,都通过搜索引擎的庞大数据进行训练。不过,在细分行业,相应的数据量和数据活跃度并不够。因此,对于很多行业来说,通用大模型的专业度不够。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各行业所拥有的数据积累,自成体系,天然隔离了海外大模型,恰恰是中国企业的机会。
21世纪商业评论(2023年第5期)
如同迎接涅槃的凤凰,经历了既往3年的磨砺后,疾驰的中国,在2023年展开一轮全新的市场竞逐浪潮,吹响拼经济的号角。 全新的行业格局,催动着纵横其间的企业家们,迎接一轮脱胎换骨的全新发展时机。 诸多种种,如挑战,更似机遇。在国际传统敷料市场所向披靡的奥美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002950.SZ),适时举起“外转内”战略转型的大旗,即在保持并扩大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同时,将更多市场资源与研发力量聚焦到国内市场。 “进一步深耕国内市场,是奥美医疗当前的第一战略。”这是奥美医疗创始人崔金海在和团队深思熟虑后,给出的最新答案。
21世纪商业评论(2023年第4期)
对很多白酒企业来说,2022年称得上“丰年”。结合白酒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生产经营数据和未上市白酒企业的官宣数据,记者梳理了白酒行业营收前21家酒企2022年业绩表现。结果显示,多数白酒企业去年营收实现两位数增长,涨幅较高的超过30%。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股份(600809.SH)、泸州老窖、山西汾酒五大白酒上市公司,2022年营收总和有望突破2700亿元,利润总和有望超过1200亿元。“茅五洋汾泸”五大名酒,年盈利总和将首次破千亿大关。
21世纪商业评论(2023年第3期)
1人今日阅读
金融,或许是人类最早发明出的“时光机”。 “金融技术就是一个我们自己建造的时间机器”。 金融史学家威廉·N·戈兹曼认为:人类文明的演进,需要复杂的工具来管理有关时间和风险的经济问题,金融通过时间重新配置经济价值,并通过金融契约将时间维度中的内在风险暴露出来,在不同参与方之间进行分配。 今天,如何妥善驾驭这一时光机变得愈发重要。 随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势必要思考如何发挥好“时光机”作用,助力国民统筹安排好全生命周期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人生大事,以回应现在和未来、区域与区域、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多样需求。
《21世纪商业评论》2022全年合集(全11册)
在魔幻的2021年,多重背景交杂,商业世界发生了太多变化。全球经济动能转换,国家层面产业链重组,企业迎来新一轮的增长态势。互联网与产业深度融合,企业追求双碳目标,新旧消费企业混战,元宇宙成为所有人的兴奋点。我们关注成熟公司的转型与挣扎,寻找最具创业精神的初创企业,以及在大时代面前,企业家群体的成长与困惑。我们选择了7位在2021年备受关注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与进步。新的一年,请与我们同行。
21世纪商业评论(2023年第1-2期)
自动驾驶刚刚度过了跌宕起伏的一年。 国家层面出台利好政策,地方也表现出积极态度,比如,北京发放无人化载人示范应用通知书、深圳立法支持 L3 上路并明晰自动驾驶事故权责。 行业又遭遇资本寒冬。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的自动驾驶相关投资事件128起,融资金额约200亿,仅为前一年的五分之一左右。外部环境的变化,让自动驾驶企业估值腰斩,融资不易。 我们在产业链中选择了各具代表性的新创玩家,它们在2022年各出奇招,顺势而变。 麦肯锡预计,中国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至2030年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 前景美好,玩家继续深耕,贴地飞行。
21世纪商业评论(2022年第8期)
乡土情结,中国人自古皆有。对此,古人有过太多美妙吟怀:桑树颠、雨山前、花满蹊、话桑麻。终极的田园牧歌或许如陶渊明所设想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但今天,这些乡土意象正日渐式微。现代文明受工业化和城市化驱动,城市化与城镇化崛起,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乡村社会的衰弱。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纵深发展的同时,让困难群体更好地享受社会进步的果实,让乡村从衰落走向再次复兴,让减贫成为可持续的社会行动,变为迫切课题。本刊联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策划本期专题的意义,也在于此——让“更好的世界”实现的路径,宛如小径分叉的花园,都能抵达田园深处的美好。
21世纪商业评论(2022年第12期)
2022年9月,是一个不平凡的月份:美联储连续第三次加息75个基点,欧元区通胀率再创历史新高,瑞士信贷股价累计下跌21%......2019年,当市场还在讨论长期低通胀会不会演变成通缩时,谁也不曾想到,三年后,消失了半个世纪的大通胀卷土重来,再叠加越来越强烈的衰退预期,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后疫情时代以来,我们已然步入了一个高通胀时代。
21世纪商业评论(2022年第11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传统农业是一种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在中国有限的、以分散不连片为主的耕地上提升产出,解决规模化发展与效率之间的矛盾?数字化技术应用,成为有效解。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使农业进入数字化、精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时代。未来,农业将从全产业角度进行布局:大数据技术全面渗透,从种子肥料,到生产、加工、配送,再到消费端,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农产品流通的电商化发展也将更加迅猛。农业,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路。数字化,正在颠覆人们对农业的想象。
21世纪商业评论(2022年第10期)
中国半导体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厂商在通讯芯片、模拟芯片与OSD设计、成熟制程制造与封测环节产生较多的营收,而在前端设备和原材料市场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芯片设计环节,中国企业跑步前进,在存储芯片、模拟芯片方面建立起一定的竞争力。如何突破封锁,造一颗国产芯?
21世纪商业评论(2022年第9期)
一手制造,一手投资,这是当下制造业巨头们的共识。“企业之间的竞争只靠自己不行,必须有更长链的竞争,构建自己创新的生态。”这是联想创投总裁贺志强的体会。制造业基于自身的发展诉求和投资逻辑,有更强的动力去发掘和投资优秀的研发和制造企业,特别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制造、新能源等硬科技关键领域。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诉求。本专题涉及的其他企业,华为哈勃、中芯国际、潍柴动力、药明康德,或多或少有着类似的诉求。
21世纪商业评论(2022年第7期)
水大鱼大。6月,江浙沪汽车供应链恢复运转,各地促消费举措集中落地,新能源车市加速复苏,一众车企集体狂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5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44.7万辆,环比增49.6%。中汽协预计,新能源车2022年销量将超500万辆。位于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的“蔚小理”,6月都发了新车,下个目标直指“盈利”。暂时未能跻身第一梯队的新造车企业,招数不同,各显神通。市场大,机会多,新造车企业都很努力,但难点不可忽视。第一,资金链问题,造车很烧钱;第二,供应链问题,如何在极端情况下保持生产和交付,需要重视。除了以上“通病”,新造车企业还有各自的难题。群雄争霸,新能源的红利尚在,竞争也变得更为残酷。
21世纪商业评论(2022年上半年合集)
有讲述7位在2021年备受关注的人物,于时代变化中发展的故事的《在不确定中前行》,有国家力挺下,探讨数字化提速可能的《数字经济加速度》,有反映8家大厂面临困境采取措施的《大厂们的进退》,也有为实现“产业循环”,展开保供战斗的《上海“保供战”》有在数字化背景之下,多所零售企业的不同走向,探讨数字化是否可能的《实体店生死局》,一共五册。
21世纪商业评论(2022年第6期)
眼下,实体店的日子颇为艰难。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2021年,67.1%超市企业销售同比下降,72.2%的超市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68.39%的超市企业来客数同比下降。用户群体被不同业态持续分流,线上线下的业绩都不好看。从家乐福、麦德龙等传统大型卖场的竞争,到京东、阿里等互联网企业的同城零售业务,再到每日优鲜、叮咚买菜、朴朴等自营类生鲜电商平台的烧钱大战,一片喧闹。在对决与拉锯中,大家使出浑身解数。有的顺应数字化潮流,探索电商业务;有的业态转变,大卖场往“小型化”探索新的零售理念;也出现了圈定不同消费群体的会员店、特色店。今天,零售企业面临的困境到底是什么?数字化能否成为灵丹妙药?
21世纪商业评论(2022年第5期)
一个城市突然停摆,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千方百计保运、保供、保链,成为从上到下的共识。各大电商平台通过集单配送、定向保供等措施,保障供应平稳,并陆续调集全国人力增援上海。许多一线人员,正承受远超身体负荷的工作强度。好消息是,4月11日以来,保通保畅政策连发,货运物流堵点正在逐步疏通。交通部也表示,要全力以赴保障上海港的畅通运转。同时,企业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逐步复工复产。上海是全国产业的重镇,集聚了汽车、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行业的一批头部公司,牵一发而动全身。截至 4 月 22 日,工信部设立的首批保运转 666 家重点企业,已有 70% 实现了复工复产,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不断提高。
21世纪商业评论(2022年第4期)
3月,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经历了一轮罕见的股价暴跌。14日,美团跌下千亿美元市值的宝座,市值仅882亿美元,之前一周,京东也跌破千亿美元市值。这轮暴跌,受制于地缘冲突、监管博弈、预期下调等多重利空。然而,由2020年底监管环境改变开始,互联网大厂不只告别野蛮生长的逻辑,叠加宏观经济和产业周期,其行为逻辑也在发生变化。大厂们正变得低调、收敛,不再四处出击,有的开始撤出边缘业务,清理其繁杂的投资,聚焦于核心业务上;也有的精简人员、优化成本,抑制规模的渴望,追求更有效率的增长。这种调整的信号,在8家大厂2021年财报上,体现得格外鲜明。这一过程会有阵痛,长远来看,却未必不是一个好的开始。
21世纪商业评论(2022年第3期)
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增长到39.2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提升至38.6%。 今年初,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的发展目标。 规划重点提到,要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 实体经济的数字化升级是一场马拉松,道阻且长。而所有有价值的数字化探索,都在探寻一种更加美好的工作、生活及治理状态的可能性。
21世纪商业评论(2022年第1-2期)
在魔幻的2021年,多重背景交杂,商业世界发生了太多变化。一方面,疫情影响了生活的每个角落,环球同此凉热。另一方面,混乱中也潜藏着新的秩序。全球经济动能转换,国家层面产业链重组,企业迎来新一轮的增长态势。互联网与产业深度融合,企业追求双碳目标,新旧消费企业混战,元宇宙成为所有人的兴奋点。2022年,在不确定之中,我们依然在做确定的事。我们关注成熟公司的转型与挣扎,寻找最具创业精神的初创企业,以及在大时代面前,企业家群体的成长与困惑。我们选择了7位在2021年备受关注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与进步。新的一年,请与我们同行。
21世纪商业评论(2021年第12期)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众神狂欢,终于又找到了一个新风口。元宇宙第一股Roblox成功上市,Facebook改名为Meta,英伟达发布首个专为元宇宙定制的基础模拟和协作平台Omniverse;就国内而言,字节跳动收购Pico,在业内引起很大震动……究竟,何谓元宇宙?按照现有定义,它是借助技术能力、在现实世界基础上搭建的、承载虚拟活动的平台:用户在元宇宙,进行社交、娱乐、创作、展示、教育、交易等社会性、精神性活动。
21世纪商业评论(2021年第10期)
企业对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正逐渐成为主流。背后的原因很多:人口红利的消失,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的普遍运用,以及去年以来疫情的影响,等等。那么,企业服务是下一个风口吗?从资本的角度来看,是的。从企业增长的角度来看,是的。对于toB企业来说,要获得确定性增长,需要把握一些正在发生的行业变化和趋势。我们从企业服务各个垂直领域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剖析其商业模式的演变和创新,从中窥见这个赛道的变化和前景。谁能抓住本土特色需求,就能发展得更快。
21世纪商业评论(2021年第11期)
进入2021年以来,中资房企债券违约事件频发,越来越多千亿房企爆雷,甚至蔓延至头部房企,引发了监管与市场的高度关注。在中国房地产高歌猛进的20年里,中资房企出现如此大的信用危机尚属首次。这与行业发展、经济发展的周期有关,也与监管对风险的预判和提前干预有关。回顾2021年部分房企债券违约事件,后者必定成为重要的注脚。也许,不必对房企及房地产业过于悲观,提前将房地产泡沫挤出,提前将房企债务风险释放,对于行业长期平稳健康的发展利大于弊。
21世纪商业评论(2021年第9期)
教培行业的高增长时代,彻底结束了。“双减”政策正式印发,这份基调严厉的顶层文件,从资质审核、融资方式等多个维度,全面规范校外教培业。学科类培训机构的非营利属性,一锤定音。“监管措施是史无前例的,培训机构的经营思路和模式必须做大幅调整。”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21CBR》记者。“双减”的要求,在于“培训行为全面规范”,不为打压。眼下,摆在40万家教培机构面前的路,只剩下两条:转型或转行。
21世纪商业评论(2021年第8期)
“法律科技”这个说法早年是没有的,之前行业内讨论比较多的是“法律+互联网”或“互联网+法律”。从2013年开始有相应的提法,直到最近几年行业才统一认知。就国内市场而言,法律科技领域头部企业有20多家,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智慧法院、数字化律所、电子合同、区块链公章等,均属于法律科技范畴。法律科技的核心,是以技术驱动改变传统法律行业的业态。纵观过去七八年时间,古老的法律行业与互联网新技术的融合经历了三个阶段,联系亦愈加紧密。
21世纪商业评论(2021年第7期)
2020年,席卷全球的疫情加速了产业结构以及全球贸易链的重构,跨境贸易获得了井喷式增长。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显示,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达12.5万亿元,较 2019年的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9.04%。 根据海关数据,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69万亿元,同比增长31.1%。跨境电商已逐渐成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这一变化得益于中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角色和历史积淀。当跨境电商步入“供给为王”时代,中国制造的供应链优势凸显。
21世纪商业评论(2021年第6期)
何为财商?即理财商数,首见于罗伯特·清崎所著的《富爸爸穷爸爸》。财商教育,指一个人与钱打交道的能力,它关乎理财的智慧,涉及财富观、金钱观、消费观等诸多方面。财商教育起步十来年,一度不温不火。2019年,再次创业的李鹏,带领尔湾科技转型切入财商教育,彼时能达到一定体量的,仅有两三家。但过去的一年,新玩家入场陡然提速。“能叫得出名字的,至少一两百家。做教育的、做金融的,以及找新机会的创业者,全都杀进来了。”李鹏告诉《21CBR》记者。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理财教育”“理财培训”相关企业共1万余家,2019年新增约2000家,较10年前增长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