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书名中的结果
共 6 条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3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8%
二十世纪,为人类带来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但同时也是摧毁了所有理想的极端年代。霍布斯鲍姆以专业史家的精辟洞见,和积极参与者的热情关怀,记忆了这个我们所由来的世纪。从大灾难的1914,到黄金的60年代,乃至天崩地裂的1991,这是一部短促的二十世纪史、一位宏观史家走过的一生,一个你我都曾或长或短、或深或浅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故事。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
3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0%
本书栩栩如生地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东,描写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的角色。中东是地缘政治的关键,奥斯曼帝国得到德国金钱、武器和军事顾问的支持,向英法俄军队开战。土耳其人在加利波利、美索不达米亚和加沙,给协约国以决定性的打击,然而战局逆转。巴格达、耶路撒冷、大马士革相继陷落。战后胜利者瓜分奥斯曼帝国,种下了现代阿拉伯世界永无止境的冲突根源。
和平戛然而止:通往1914年之路
3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9%
今天的世界酷似“一战”前的欧洲; 举手投降并说大战是不可避免的,这很容易,但也很危险。 欧洲是如何走到1914年夏天那个战争比和平更有可能的境地的?那些决策者行事时都在想什么?为什么他们没像之前那样把局势往回拉一下?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和平戛然而止? 战争,当它终到来之时,所有人都惊骇莫名;但“一战”绝不是稀里糊涂发生的。无论帝王君主、官员政客,还是普罗大众,人人都想利用战争,人人都在制造危机。各国政要复杂多变的性格和动机、日益兴起的民族主义、威胁日盛的军备竞赛,以及不断变化的联盟体系,终结了长久的和平,带来了一场改变欧洲和世界的战争。 本书意在述说百余年前的欧洲是如何从太平盛世迅速堕入战争深渊,并力图找出那些缩小选择余地的关键转折点。
企鹅欧洲史·地狱之行:1914—1949
1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8%
20世纪初,欧洲欣欣向荣、歌舞升平。突然,享受着这一切的欧洲人被拖进大战,历经极深的苦难、哀痛和惊惧。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曾雄踞文明之巅近百年,如今却骤然落入野蛮的深渊。在文明的讴歌声中开启的20世纪,沦为战争的世纪。从1914年到1949年,欧洲接连经历两场惨烈的大战,似乎铁了心要自我毁灭。那是大混乱的时代。族群仇恨、领土之争、阶级冲突、经济危机毒化了政治,在战争的阴霾下,人性之恶借着机器和技术彰显。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两次大战之后,在地狱行了一遭的欧洲试图在人性和文明的废墟上重生,新欧洲的轮廓逐渐清晰。20世纪上半叶,欧洲走向地狱,又历劫重生。在这段令人战栗的历史之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正带着它的烙印前行。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1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7%
帝国的年代是一则写满矛盾的扩张和死亡故事。进步的希望隐藏着日渐不安的恐惧,不费吹灰之力的征服孕育了无力招架的毁灭,它似乎断裂了过去,却又直接联系着现在,我们已不在其中,但不知它还有多少在我们里面。当一撮先进国家操刀瓜分落后世界之际,经济排挡由自由竞争小企业转换到保护主义大集团,政治动力由中产精英下移到群众,工人运动从经济兴隆处迸发,资产阶级从财富跌落,民族主义挥舞着国旗向右走去,新女性挣出黑暗现身历史,大众艺术完成了前卫人士志在促成的文化革命,科学革命瓦解了确定稳固的宇宙真理。古帝国掀起革命巨浪,新帝国笼罩战争阴霾。1914年,一场早已预见却无力阻止的世界大战。
大战:1914~1918年的世界(全2册)
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5.4%
这场战争摧毁了旧的世界,将20世纪塑造成另一番模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几大帝国土崩瓦解,革命爆发,意识形态与独裁的时代宣告开始。赫尔弗里德·明克勒(Herfried Münkler)对这场战争做了很全面的描述——包括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战争中政治的因素和人性的因素。他重现了运动战与阵地战中将军和士兵们的形象,讲述了后方民众的生活、痛苦与希望。本书宛如一幅时代全景图,再现了那场划时代的大型冲突,重新评价了战争中的多个事件,凸显了这次大战从深处撼动旧世界的力量。
企鹅欧洲史·竞逐权力:1815—1914
1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2%
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维也纳会议平复局势,动荡的年代暂时告一段落,直到灭顶之灾于1914年降临。这是欧洲浪潮涌动、创造力迸发的一百年,也是权力竞逐的世纪。在1815年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看重的是荣耀、荣誉,而在19世纪,人们越来越看重权力。旧制度崩塌后,种种力量都渴望获取并行使权力,以便把自己的观点付诸实施。国家争夺世界权力,政府追求帝国权力,革命家密谋夺取权力,各政党争夺执政权力,金融家和工业家追求经济权力,平民渴求民主,妇女主张女权,工人阶级争取政治权力,民族盼望自主,艺术家挑战学院的权威,精神病学家想用科学的力量控制人性,工程师要证明人类有力量胜过自然。国与国、人与人、人与自然……一切都不复从前。竞逐权力欧洲人走上文明之巅,睥睨全球,也招致毁灭欧洲的大战。1914年,欧洲各地的灯火一盏盏熄灭,点亮它们仍需时日。
德国军用飞机:1939-1945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9%
军用飞机是直接参加战斗、保障战斗行动和军事训练的飞机的总称。本书精选了68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经典的军用飞机,涵盖了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等,通过艺术彩绘、实体图片和漫画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著名军用飞机的发展进程,以及它们在战争中和和平年代的重要意义和地位。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德国著名军用飞机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及认识。本书适合广大青少年、军事迷、模型爱好者、战争历史研究学者阅读,对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和国防科普教育有着间接的帮助,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1914:世界终结之年(方尖碑)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6%
1914年,德、奥、俄、英、法等国让世界陷入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将造成3700万人死伤,摧毁传统的社会结构,根除古老的政治制度,并开启人类历史上☆血腥的世纪。 作者保罗•哈姆从不同国家的角度出发,客观、全面地讲述了di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故事,从外交活动中的纵横捭阖到西线战场上的血火硝烟,从上层阶级的尔虞我诈到普通民众的苦难哀愁,本书试图回答20世纪☆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1914何以成为“世界终结之年”。
西班牙在我们心中:西班牙内战中的美国人(1936–1939)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2.2%
在1930年代至关重要的3年里,西班牙内战占据了美国和全世界报纸的头版头条,国际志愿者蜂拥前往西班牙,帮助其民主政府对抗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发起,并受到希特勒与墨索里尼协助的右翼政变。这是一场极为残酷的战争,很大程度上可被视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局之战,但很快它被后者掩盖。本书作者亚当·霍赫希尔德向人们呈现了西班牙内战中,包括海明威、奥威尔在内的众多重要人物,并将他们引人入胜的故事编织在一起,完整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悲剧性与重要性。
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
2人今日阅读
《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是一部关于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学术论著,它对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末政治思想的发展做了全面考察。本书涵盖福利国家的兴起及后来引起的批评;共产主义对自由民主的认识及其尝试提出的替代性解决方案;大众选民以及新社会运动引发的全新的政治组织形式;从实证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对政治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形形色色的思想传统;西方与非西方政治思想之间的互动;全球化对国家提出的挑战。本书针对20世纪政治思想中的每一主题都有专章讨论,既有相当的学术水准,也容易为读者理解。
征服世界:一部欧洲扩张的全球史,1415~2015(全3册)(索恩)
1人今日阅读
600年的时间里欧洲人到达了世界各地,占领了世界,剥削了世界。同时他们也为我们当今世界的形成提供了众多刺激因素和收受因素。由于欧洲的扩张不是单向的,而是世纪之久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沃尔夫冈·莱因哈德的巨著中,他发掘了全球化之前的独特之处。这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描述从古代欧洲的扩张开始直至中世纪和20世纪的殖民过程,这是世界史之前权力在时空上的扩张。无论作者叙述亚洲的贸易体系还是种植园奴隶的手工业,或者欧洲扩张所发生的生态影响或政治遗产冲突,他均以丰富的历史学知识和轻松的阅读文字引起了除欧洲人之外的读者的兴趣。
价格革命 : 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4%
价格记录比任何其他可量化的数据都要丰富,并且跨越了历史的整个范围,从中世纪的谷物价格表到过剩的现代统计数据……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却很少会用历史学的眼光去审视它们。 费舍尔研究了这些丰富的数据,将广泛的研究和细致的学术研究与引人入胜的写作结合起来,以令人惊叹的价格的历史为轴,创造了一个涵盖所有西方文化的故事,赋予了世界史以全新的面目:四次价格革命浪潮,每一次都始于一个均衡时期,盛世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最后是维多利亚时代。每一场革命的特点都是持续的通货膨胀,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日益增加的不稳定,最后在这一浪潮的高潮出现一场危机,其特点是人口紧缩、社会和政治动荡以及经济崩溃。
帝国之衰:奥斯曼帝国史六论
本书探讨奥斯曼帝国史中的若干重要议题,从民族问题、外债问题、边患问题、对外关系、世风之变、遗留问题六个部分渐次展开。深入剖析奥斯曼帝国由衰落到解体的过程,从不同层面解释奥斯曼帝国分裂和瓦解的根源、伴生条件,以及帝国瓦解的深远影响,力图澄清奥斯曼帝国史的一些争议问题。
战后英国英属撒哈拉以南非洲政策研究(1945—1980)
本书利用一手档案材料指出了国内外学界某些理论、观点的不足之处,尤注意以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社会变化为切入点反思殖民统治历史,并尝试将个案研究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变迁联系在一起加以考察。在分析战后英国政府决策的环境和历届政府政策的延续性和变异性后,从四个维度来审视英国政府的政策,即政治维度、军事维度、经济维度和威望维度,还通过比较其他殖民宗主国的政策并同英美霸权转移相勾连尝试将英国政策同世界资本主义变迁相联系。作者认为英国政策是在被迫撤出殖民地过程中的主动行为。逼迫的压力来自于国际压力、殖民地压力和国内压力的综合结果,在不同地区和时间段内各种压力所发挥作用的大小不同。从整体上看,殖民地压力起到主要作用。在压力的综合结果下,经济考虑是英国政府决定政策方向的基本依据,政治或防务考虑起到加速或延缓政策实施时间和具体决定政策实施方式的作用。
阅读图像:中西方美术史与美术批评论文集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侧重于“读图”,是作者美术史与美术批评的论文集,共分三编,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中外美术史中文本、图像与实物的关联性解读;第二部分遴选了三篇西方美术史论文,分别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1918—1936年欧洲古典艺术复兴以及毕加索的“斗牛”主题进行分析,同样以图像解读为核心;第三部分选取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绘画创作进行艺术评析,上述文章均以传统的艺术史论分析为基础,并突出了跨学科知识运用和跨文化比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