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璇琮
傅璇琮(1933年—2016年1月23日),浙江宁波人,九三学社社员,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兼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等。 傅璇琮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后因中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因遭受政治运动错误批判,被调至中华书局接受改造,并由此走上学术道路。 2016年1月23日15时14分,傅璇琮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中国文史哲大辞典
3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5%
一、《中国文学大辞典》共收录中国文学学科词目一万八千余条。分作家、流派社团、作品、名词术语、研究著作、报纸、刊物、文学人物等大类。全书词目分十二个单元,按时代依次编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及近代文学,现代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文学史通论总集及其他。每类词目一般按时间先后编排,年代无从查考或界限不明的置同类之末,以见其文学发展脉络。 二、《中国历史大辞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中国历史学界众多名家参与,整个编纂出版过程历时近二十年。共收录词目六万七千余条,九百多万字,包含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容,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历史的概貌。全书条目涵括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法制史、科技史、民族史、风俗史、宗教史、外交史等各个领域。《中国历史大辞典》全面发掘和整理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反映和总结了以往中国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泱泱古国的历史文明,放眼世界,堪称一部全面、权威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 三、《中国哲学大辞典》本辞典由张岱年先生任主编,全国数百位中国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撰稿,举凡这一领域中的知名专家,基本上都是本书的作者。全书共收词六千七百余条,二百三十万字,分类编排,收入中国哲学学科中的名词术语、学说范畴、学派组织、活动争论、人物、著作刊物等。其内容覆盖中国哲学各个阶段:从中国哲学的起源、萌芽一直到近现代及当代哲学;各个分支学科:从先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等一直到中国佛教哲学、道教哲学,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军事哲学、科学哲学;各个领域:从天道观、认识论、辩证法、人生观一直到近现代各种哲学思潮。
唐诗杂论
2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5%
本书是闻一多先生的一本名著,其中的文章大都发表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报章杂志上,后来汇编成册。作为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诗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同时,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学者仍然富有启迪。傅璇琮为此书撰写了“导读”,着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计了闻一多唐诗研究的个性特点与开创作用,这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学术史,促进唐诗研究在大有裨益。
中国文学大辞典
14人今日阅读
共收录中国文学学科词目一万八千余条。分作家、流派社团、作品、名词术语、研究著作、报纸、刊物、文学人物等大类。全书词目分十二个单元,按时代依次编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及近代文学,现代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文学史通论 总集及其他。每一单元内的词目以类相从。每类词目一般按时间先后编排,年代无从查考或界限不明的置同类之末,以见其文学发展脉络。书后附有“中国文学大事记”“本辞典主要征引参考书目”。自1997年出版以来,屡次修订,以符合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发展的实际情况。
李德裕年谱--傅璇琮文集
7人今日阅读
李德裕是唐代历史上的枢纽式人物,既是牛李党争的首脑,又被称为古往今来得帝眷最专者,对于中晚唐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本书对纷纭繁杂的史料进行清理,结合李德裕文集的整理成果,依时间顺序对李德裕生平作纵向研究,其中“始终贯串着对历史的整体审视,而且是一种论辨是非的充满感情的审视”,可作为今人撰写年谱的示范性著作。
唐代科举与文学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5.9%
本书在梳理唐代科举制度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考述唐代取士各科,如明经、进士、制举等的情况,考察了唐代科考的科目设置、内容沿革、贡举、举子行卷、放榜宴集等活动,探讨了科举制度对当时文学风气、社会风尚等的影响。其以史学与文学研究结合的办法,综合考察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关社会史料,研究唐代士人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着力重现了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在研究史上开一时风气之先,影响深远。
唐翰林学士传论--傅璇琮文集
1人今日阅读
唐朝翰林学士是文士参预政治的最高层次。在盛唐设置的这一颇有文采声誉的职位,一直延续到清朝末世。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一种重要现象,作为封建时代文人的必然就仕之途,科举制与翰林院,进士与翰林学士,是研究唐至清一千二三百年历史文化所不可回避的。本书为有唐一代二百余位翰林学士一一立传,尽可能扩大史料的辑集面,除两《唐书》及《全唐诗》《全唐文》等基本材料外,还较广泛地涉及诗文别集、杂史笔记、石刻文献等,既可纠正史书中的某些误载,又可从这二百余位翰林学士经历中获取值得思考的历史文化现象,为整个中国古代翰林学士研究提供一个文史结合的实例。
驼草集--傅璇琮文集
本书收录傅璇琮先生于1956年至2016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杂文,以及序跋、前言、说明等单篇文章,共计三百六十余篇(已收录于学术专著的除外),依写作或刊载、发表时间先后为序予以编排。从中可见傅璇琮先生作为古代文学研究学者和出版家,在六十年间的研究体会、工作心得、治学风采、交游状况,及其博大胸怀、崇高人格。
河岳英灵集研究--傅璇琮文集
本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有关《河岳英灵集》及编选者殷璠的评论、考证,后一部分是《河岳英灵集》的整理点校。《河岳英灵集》是唐人所选唐诗的一种,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学理论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它不仅保存了若干唐人的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提出的兴象说、音律说,还鲜明地反映了盛唐时代诗歌高峰期的创作特色和理论特色。本书对《河岳英灵集》的价值和特色作了探索和研究,并进行了清本正源的整理,恢复其两卷本的本来面貌,又结合明代流传的几种版本加以汇校,以期为理论探讨提供较为扎实的材料基础。
唐代诗人丛考--傅璇琮文集
本书对初唐、盛唐及中唐前期32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著述情况作了详密考证,或填补空白,或订正错误,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多发前人所未发。本书还对所考诗人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以及当时的诗坛和诗歌流派,作了宏观的考察,力求总结出文学史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对大历时期南北不同诗人群体的分析,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文学研究中群体研究的新风气。本书初版于1980年,学术界认为这部著作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文集
本书在梳理唐代科举制度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考述唐代取士各科,如明经、进士、制举等的情况,考察了唐代科考的科目设置、内容沿革、贡举、举子行卷、放榜宴集等活动,探讨了科举制度对当时文学风气、社会风尚等的影响。其以史学与文学研究结合的办法,综合考察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关社会史料,研究唐代士人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并着力重现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在研究史上开一时风气之先,影响深远。
全唐五代诗
《全唐五代诗》是继清代《全唐诗》面世之后一部新编唐、五代之诗歌总集。为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立项于20世纪90年代初。新编《全唐五代诗》基于清代《全唐诗》的渊源,借鉴中华书局《全唐诗》的经验,充分利用现存的古籍文献,吸收考古、科研最新成果,对唐五代所有诗歌进行扫描式梳理归结,以时间为经,以诗人为纬,逐人逐诗予以甄别,剔除张冠李戴,校正误收漏收。每一作者,均以小传纪其生平事迹;每一首诗,均以详尽的出处以备查阅;每一个异文均予以精致、详备的校勘;涉及本末纪事,均去伪存真,不留错讹。新增补诗近万首,纠正张冠李戴数千首,更备以存目诗表,以求严谨不疏。此书编篡历时已经20余年,数百学者穷经皓首,至于呕心沥血、撒手人寰者更不在少数。目前已有228卷、约500万字完成三校或者一、二校。这部卷帙浩繁的皇皇大书,将以耀眼的光环照耀文坛,其欣赏价值、资料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必将受到世人的认可。
唐才子传校笺
《唐才子傅校箋》以日茂元刊十卷本为底本,校以日藏五山本、正保本、《佚存叢书》本以及《四库全书》本、三间草堂本、《指海》本等海内外世傅版本、校订精審,堪稱定本。箋證的重点在探索史料来源、纠正史實错误、補考原书未伯重要+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備的重要事迹,以全书所收近四百位唐代重要诗人的生平和创作为基本架构,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诗文创作、作品流会心等基本史料来龙去脉、是非真假的逐條考證,起到了有唐一代诗人事迹资料库的作用。 本书是中国二十多位唐代文史学者多年協作研究的结晶,集中代表了世纪唐代诗人群體研究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游记卷
《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游记卷》讲述了:本套八卷,每卷之首均有前言,力求讨源溯流,系统介绍此类散文的发展历史,勾勒各时期特色,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相当于一篇文类史,读者可由此了解各类散文的起源、流变及概貌。又因前言为古典散文研究专家所撰,其中既体现作者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亦可供专业研究者参考。正文包括选文及其注、译、评四部分,兼顾普及性与学术性,使这套书也为普及与专题研究相结合之作。对于典章名物及一些不常见的字词均有清楚、详细的注释。除抒情小赋因其多丽靡之辞不宜今译外,其他七类每篇均有今译。译文力求信、达、雅,并尽量保持原作风格。重要作品和有争议、有特色的作品篇后有选者简评或点评,介绍其写作背景、思想价值、艺术成就及历史地位。普通读者可借助注、译、评,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历代的名篇佳作,专业研究者亦可便中查阅有关资料。
清华古典文献研究丛刊:宋才子传笺证(南宋后期卷)
《清华古典文献研究丛刊:宋才子传笺证(南宋后期卷)》以将近四百位宋代重要文学家的生平和创作为基本架构,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诗文创作、作品流传等基本史料的精密考证,为我们建立了一座宋代文学家事迹资料的宝库。确切地说它不仅涵盖了有宋一代的重要作家,而且其中不少才子都是过去研究中的盲点和空白点,因此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价值,对宋代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宋登科记考(上下)
序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期,唐代文学专家傅璇琮先生撰写有《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曾提到:“如果效徐松之书的体例,编撰一部《宋登科记考》,材料一定会更丰富。但搜辑和排比的工夫一定会更繁重。”这个创意在九十年代变为现实。1992年,时任中华书局总编的傅先生向我建议:能否仿清徐松唐、五代《登科记考》体例,编撰一部《宋登科记考》。我当时正好已完成《宋代官制辞典》书稿,准备照计划撰写 《宋代官制史》,考虑到宋代科举制度属于栓选制范围,两者并不矛盾,遂欣然同意。继而,傅漩琼先生又建议我向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申报课题。于是,我和本所的年轻教师祖慧联手,向古委会申报了《宋登科记考》项目,并于1993年3月被批准,获得了宝贵的经费资助。此后,傅漩琼先生与我共同商量编纂体例,共同议定全书编撰的思路。工作的基地则放在杭州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由我与祖慧负责具体的编撰。江苏教育出版社十分支持本课题的研究,主动承担了书稿的出版工作,并将其作为重点选题向上级申报。2003年,该书被列入国家重点出版图书。 2000年1月,由傅漩琼先生起草,我与傅先生合撰并共同署名的(((宋登科记考>札记))(刊《新宋学》第1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月12月版),即特为提及:"20世纪后半期,海内外学人对宋代科举制的研究已陆续开展,也取得不少成果,但宋代科举制的研究有个根本的缺陷,就是还没有像清人徐松所编的《登科记考》那样全面记载唐代科举发展基本情况的史料书。因此,我们立志于此,想仿照徐松之书,作一部有宋一代三百余年的科举编年史。”从现已完成的情况来看,这部《宋登科记考》虽大体仿徐松《登科记考》体例,但亦有不少新的改进,读者检阅此书,必有此感。应该说,这不仅对宋代,对整体研究中国科举史、文化史、政治史,亦具有学术参考价值。 当然,也正因此,其工作量甚为繁重,难度也较大。如,两宋举行过118榜科举考试,除了南宋绍兴十八年、宝枯四年两榜保存了完整的登科录,以及太祖开宝六年,由于((太平治迹统类》保存了完整的一榜进士登科名录外,其余115榜登科录和完整的进士名录都未能保留下来。即使上述三榜留下了完整的进士名录,同时登科的诸科人也未能留下记载。要从宋代浩瀚的文献和宋元以下方志中去寻觅两宋十余万登科人的名录,无异于披沙淘金。可以想见,这是何等繁重而艰辛的工作,是我们原未想到的。 十多年来,我与祖慧一面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一面则日以继夜地去做《宋登科记考》课题。在查阅一本本古籍、摘抄一张张卡片的枯燥工作中,我们追赶着时钟的脚步、追赶着日月的飞转,既没有什么休息日,也没有什么娱乐,心中只有一个追求:披荆斩棘,一定要拿下《宋登科记考》课题,完成宋代科举研究最基础的工作! 众所周知,在高校工作,尤其是在浙江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压力特别大,每年业绩点的考核与职称评审与聘岗、定级挂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我们面对的十分严峻的现实。可是,由于投入本课题已占去了我们很大一部分精力,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撰写论著,连累及之,我们的业绩点少了,随之而来的是收入少了。更严重的是,年青教师评职称受到了直接的影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往后推。马克思讲过,从事科学研究就像站在地狱的门口。为了学术,为了科学,我们甘愿承受牺牲,我们无怨无悔,继续执着于我们的学术事业。 工作是很艰辛的,二十余万张卡片整理、合并、考订、写出每个登科人的小传,再输入电脑、排出第一版近600万字书稿,然后再进行一校、二校、三校,都是按榜次进行校对;第四校,通过设计新的输录程序,将按榜次编排的次序打乱,全部按登科人姓氏笔划排列,再打出样稿,进行四校。四校目的是将大量同姓名人进行鉴别、合并或册除。四校结束,原来600多万字压缩成500多万字的书稿。最后,又重新按榜次排列,打出校稿,进行第五校,也就是通稿。五、六百万字的书稿,我们每校一次,就得花上半年的时间,光用在校对书稿上的时间就将近三年。这期间,有时为了寻找一本书、一条资料,得花上半天、一天的时间。对此,我们常用“不厌其烦见精神,日积月累奏奇功”的座右铭来勉励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日,500万余字的《宋登科记考》终于问世,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劳动者丰收的喜悦。我们为社会贡献了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成果。 值《宋登科记考》出版之际,我们要感谢曾经先后参加过前期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同志:浙大魏得良教授、尤钟麟副馆员、研究生(现任丽水市委办公室主任)周劲松、宁波大学图书馆李英,以及原杭州大学历史系部分本科生。本书主编傅漩琼先生除了参与策划本书编纂宗旨、整体构思外,还抽阅样稿,协商讨论。没有他的指点和帮助,也就没有这本书的诞生。同时,我们特别感谢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安平秋教授对本课题的支持与关心。 最后,我们还要深深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徐宗文先生。此书经傅漩琼先生介绍,与徐宗文先生联系,徐先生热心扶持学术研究,经与出版社领导共同商议,即慨然接纳了本书在该社出版。本书责任编辑吴葆勤博士以深湛的学养和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审读、校订书稿,为本书添色不少。在此,谨表深深的谢意。 龚延明 2005.8.16于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三字经
《三字经(修订版)》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本修订版以明朝赵南星本为底本,修改、调整之处共计49句,采自征文作者作品共12句,余下均采自王相、贺兴思、章太炎本。书本对修改和调整的字句都在注释中说明了依据或理由,同时重新对全文作了详细的注释。除了一般词句诠释外,还对一些典故、人事注明了出处,做出了全面的阐释。在结构上增加“扩展”部分,希望通过“扩展”来使得读者进一步了解某些典故、人事的来源,以扩大《三字经》所涉有关历史文化背景的知识面。此外,为了帮助初学者的理解,《三字经(修订版)》把文言原文翻译成了现代汉语。整个注(释)译工作还特别注意了普及与专题讲解的有机结合,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
全宋笔记(第2编)(9)(繁体竖排版)
宋人笔记是中国古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和文化价值。《全宋笔记(第2编)(9)(繁体竖排版)》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是极有价值的史料,《全宋笔记(第2编)(9)(繁体竖排版)》在科学的界定“笔记”含义的基础上,尽可能辑录宋人所撰的笔记,真正的体现全宋笔记的“全”的特点,避免出现挂一漏万和杂乱无章的现象。
宁波通史(套装共5册)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全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三面环山,北部和中部为宁绍平原的一部分,姚江、奉化江和甬江三江流贯其中,构成了“经原纬隰,枕山臂江”的独特地理形势,并发育为得天独厚的优良港口。宁波地理位置优越,自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开始,勤劳聪慧的宁波人民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宁波通史》的编纂正是为了揭示宁波这一极具内涵和特点的地域单元的历史、文化面貌。
王应麟学术讨论集
暂无简介
李德裕文集校笺
暂无简介
留守儿童成长系列
暂无简介
中华古诗文名篇诵读 宋元明清
本书是中华古诗文名篇诵读中的(宋元明清)分册,书中收入了宋元明清四代的诗词杰作多篇,除收录了原文外,还附有详尽的注释以及简洁明了精辟的提示,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 本书内容丰富,讲评通俗易懂,为读者提供了一把开启宋元明清诗词宝库的钥匙。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以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全部内涵作出了全新的阐释,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风貌。从向上探索了中国古代文学演进的内在轨迹,揭示了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横向上跑细了文学与各种外部因素的关系,展示了不同时代文学的主导倾向。全面整理、研究、总结了传世文学文献,为学界提供了学术研究途经。
书林漫笔
傅璇琮,1933年生,浙江宁波人。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编审、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央文史馆馆员。2008年3月起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唐代诗人丛考》、《李德裕年谱》、《唐代科举与文学》、《唐诗论学丛稿》、《唐人选唐诗新编》,合著有《河岳英灵集研究》,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等。
唐代文学研究论着集成
唐代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辉煌的一个阶段,唐代文学研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最富有成就的一个领域。新中国成立以来,唐代文学研究在观念、方法与范围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果宏丰。而台湾自1945年光复以来,唐代文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历史的原因,几十年来两岸研究人员学术交流来往较少,对研究成果与现状缺乏全面的了解,为避免重复劳动而做到资料共享,从而推动唐代文学研究共同深入发展,我社隆重推出由傅璇琮、罗联添两位著名学者主编,由海峡两岸学者共同编撰的《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
五代史书汇编
暂无简介
学林漫录(初集)
暂无简介
中华文化精华丛书
暂无简介
中国藏书通史(上下)
《中国藏书通史》:弘扬藏书文化学的一部力著。 《中国藏书通史》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术著作。它具有三方面优点: (1)对中国藏书的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上起夏商,下迄20世纪90年代,贯通古今。既以公藏私藏为主体,又述及书院、寺院藏书。对于过去很少为人注意的问题,如辽代藏书、金代藏书、明代藩王藏书等等,亦给予一定的地位。涵盖面之广,是以前同类著作不曾有过的。 (2)指导思想明确,力求对中国藏书的历史进程加以科学说明。编者认为藏书形态的演进与社会的进步密切关联,并以此为基本线索,划分藏书历史的发展阶段。在各时期的叙述中,又将藏书情况与该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文化政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因而全书逻辑严密,自成体系,资料充实,考订细致。 (3)本书充分吸收已有成果,推陈出新,具有不少新的发现。在资料和史实考订方面,亦有新的进展。例如关于元代少数民族藏书家和私家藏书楼特点的资料都很有价值。 因此这是一部中国藏书历史研究的总结性著述,又富有开创性。它的出版,必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产生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中国藏书学,藏书文化学的深入发展。 中国藏书事业起源甚早,它以逐渐完整的藏书机构为保证,以专门收藏家和研究者的多种专学为羽翼,以人文主义精神为主要支柱,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结构之一。于是,叙各代藏书状况者有之,为藏书家志传略者有之,言藏书掌故者有之,纂藏书词典者亦有之,惟通贯古今且叙事完整者,则未之见。90年代后期,南北学者分别组成编写队伍,以任继愈先生为首的《中国藏书楼》和以傅璇琮先生为首的《中国藏书通史》于新世纪初相继杀青。翻阅两部巨著,为之欣喜不已。 《通史》主编傅璇琮为海内外知名学者,尤长于文献之学,著述闳富。闻人相告,他躬与其事,于初稿亲加披览,而全书质量遂得以保证。至所网络英彦,又多为熟悉藏书事业与资料者,是以基础坚实,二美结合,卒成佳作。 书既以通史名,其编制体例必当运以史体。浏览全书,确乎以史为经,以藏书事业为纬,自先秦迄晚近,分编为八,贯穿古今,使读者有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之感。其尤新人耳目者,则为第八编之设,实为创新之笔。通史编写,一般多以清代为终端,间有增入近代部分者,而本书则立《二十世纪中国藏书》一编。不仅记述近代,甚至包容当代,使通史遂成一完璧。 图文并茂为中国图书之优良传统,《通史》卷首所刊精彩图版百余帧,涵盖甚丰,有藏书楼、藏书家、藏章、善本书影等,足征编著者搜罗之功。今读其文,参其图,则中国藏书事业之立体形象可了然于心。 史书基础在乎史料之挖掘与利用,《通史》言必有据,征引者不惟有古人著作,亦有今人论述。而于常见书则多用通行佳本,既增强本书之可征信度,也对后学有所启示,为更深入研究专题提供坦途。 中国藏书文化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资料,近20年来,对中国藏书史和藏书文化的研究得到长足的进步。《中国藏书通史》就是一部集当前藏书史研究成果之大成的代表性著作。它在学科建设上的贡献,具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史》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历代藏书史实的著作。全书分先秦等8编,阐述四千年来中国藏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相关的社会历史环境,论述官府、私家、寺观和书院藏书的成就和水平,由此构筑起一个上下贯通、横向观照的完整框架。书中充分展示了中国公私藏书的具体成就和文化贡献,记载了大批著名藏书家"一生精力,醉心简编"的动人事迹,总结了数千年藏书事业在图书访求、收藏、整理和传布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内容宏富,覆盖面极为广泛。 第二,《通史》的编著者以开阔的视野,综合了历史学、图书馆学、文献学、文化史、社会史等多门学科的方法,对中国藏书史展开跨学科、多方位的研究。如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路径,通过对各时期社会生产技术、经济水平、政治形势等客观实际的历史分析,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影响藏书事业盛衰的社会因素,由此奠定了藏书文化研究的正确方向。再如运用文献学的方法,深入阐明了藏书家在编目、题跋、校勘、辨伪和版本鉴定等方面的业绩。通过有关图书流通、书业活动、藏书世家等方面的论述,提供了许多生动的社会史内容,至于贯穿全书的对于藏书数量、藏书质量、书楼建设、藏书风尚、习俗和观念、藏书的文化贡献等内容的分析,则为读者展示了中国藏书文化史多姿多彩的画面。 第三,《通史》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出发,既注意对藏书史研究发展大局的宏观把握,又注意对本学科的研究体系进行理论概括。最后一章《方兴未艾的中国藏书史研究》,宏观把握了近百年来中国藏书文化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走向。在此基础上,又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建立"中国藏书学"或"藏书文化学"的创议,并在《导论》中对中国藏书史及藏书文化的基本概念、学术范畴和研究体系进行了梳理和概括,标志着中国藏书史和藏书文化研究已经有了渐趋成熟的理性规范,为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中国藏书通史》的作者们为藏书史事研究采用了通史的体式,在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论述,史料运用丰富,关注到藏书事业进展的方方面面,把自古迄今的藏书活动作为一门学问来把握,可见编著之难能可贵。 本书上起先秦王室文献书籍的收藏和管理,下迄刚刚过去的20世纪我国藏书状况,首先讲述西方公共藏书观念的东渐,中国藏书观念的革命,对西方公共藏书制度的借鉴,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的创建,公私藏书事业在社会动荡中的发展,文人学者与工商实业家藏书的崛起兴盛,以及军阀战乱与日寇侵略战争中藏书的厄运,一直讲到新中国建立以来的藏书事业。这是至今藏书著述中所罕见的系统阐述。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傅璇琮卷
自序 高明的卒年 《杨万里范成大研究资料汇编》重印后记 《唐代诗人丛考》余论 刘长卿事迹考辨 李嘉考 卢纶考 王昌龄事迹新探 《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前言 《李德裕年谱》自序 李商隐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关于唐代科举与文学的研究 论唐代进士的出身及唐代科举取士中寒士与子弟之争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
暂无简介
唐人选唐诗新编
收录唐人唐诗选本十种:翰林学士集、珠英集、丹阳集、河岳集、国秀集、箧中集、玉台后集、御览诗、中兴间气集、极玄集、又玄集、才调集、搜玉小集。
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
收录人物近三万人,引用书达83种。全书包括姓名索引和字号索引。
宋人绝句选
暂无简介
唐诗精粹解读
本书由傅璇琮先生所选的61首诗,都是唐朝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数量虽然有限,但仔细阅读体会,也可尝鼎一脔,稍知肉味。另外,笔者本着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释力求深入浅出,译文尽量采用直译,扩展阅读饶有趣味,在为中学生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也力求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
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诵读
《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诵读(精读编)》为小学、中学生编选了一些古代诗(词)人描写节日的诗词(少数当代的诗人、词人的诗词也酌选了几首),约请古代文学的专家为这些诗词作了简单的注释和解读。除夕之夜,当我们一家老小等待着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候;元宵之夜,当大人为儿童们点起形状各异的灯笼的时候;当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和重阳那一天,我们仿照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习俗、重复着我们的先人传下来的各种活动并朗诵着古代诗(词)人留给我们的节庆诗词的时候,我们就会深深地感到,无论是寥廓的空间和流动无痕的时间,都没有隔断我们和古人的联系,我们仿佛一下子又和先人们挨得很近很近。
大象学术书坊:唐宋文史论丛及其他
《大象学术书坊:唐宋文史论丛及其他》大致分为六编,即分甲、乙、丙、丁、戊、己。甲编所收是近几年来所撰的有关唐代翰林学士研究论文,重点是就唐代高层士人作为研究的中介环节,探讨当时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这似乎已引起文史学界的关注。乙编所收,重点是有关唐宋时期作家作品的考索,也涉及某些学术著作的评论。丙编则是为学界友人所作的书序。丁编所收为缅怀已去世的三位学术前辈。 该书分为六编,甲编收近几年来所撰写的有关唐代翰林学士的专题研究论文,重点是就唐代高层人士作为研究的中介环节,探讨当时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乙编主要收集对唐宋时期作家作品的考索及某些学术著作的评论。丙编收的是为学界友人所作的书序。丁编则是对三位学术前辈的缅怀文章。戊编是为中华书局出版的古籍所写的出版说明,兼论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己编则是关于唐代文学学会的几篇文章,包括学会的总体规划、工作报告与会议开幕词。 收入本书较早的一篇论文是发表于1962年的《读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在这一篇论文中表现出傅先生的学术旨趣。一,关注学术史,从学术史的角度讨论历代对陶渊明的研究。指出“宋代人对陶渊明的为人和他的作品,发生了真正研究的兴趣。”二,浓厚的理论兴趣。文章不长,但在阐述中总是寻找带有规律的话语进行表述,并引用别林斯基评普希金的话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三,文献资料的识见。这体现出傅先生对材料的熟悉和敏感,一是细读文本,如说梅尧臣《送永叔归乾德》诗中的陶渊明完全是指欧阳修。二是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短短的一篇文章涉及到那么多的材料,而陶渊明也不是傅先生研究的对象,这就更令人叹服了。
治学清历(傅璇琮自选集)
《治学清历(傅璇琮自选集)》将系统展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学者30年来的学思精华,展示他们的学术探索历程和风采。同时,为本书更加丰富,编委会决定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已出版的《当代著名学者自选集》中挑选符合体例的图书,这将更完整地反映北京学人在学术风范和学术使命上的历史延续。 相信,本书将能够成为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经典性大型出版工程,成为集中展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成果的一个窗口。
翰学三书(共2册)
《翰学三书(共2册)》分别记述唐、宋时期翰林学士的《翰苑群书》;明代前期、中期翰林学士的《翰林记》以及清以前翰林学士沿革;记载清初至乾隆时期翰林学士的《词林典故》。
中华经典精粹解读:唐诗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著作,怎样才能尽快领略到经典的核心要义,减少在茫茫书海中不得要领的辛苦?“中华经典精粹解读”丛书正是为适应当代读者需求特别编写的国学经典普及丛书。 选目“精粹”:所选典籍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选文“精粹”:所选文段均为经典中的精华部分。 原文后附“扩展阅读”:参照原文选段,从其他经典著作中选摘出内容、思想与本段相关的语段,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选文。 “点评”精到:从当代人的视角出发,对文段精髓加以解读,以唤起读者更多的思索和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