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秦汉史十五讲
3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中华书局“名家讲史”系列之一种。是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有关秦汉史研究方面文章的精选,由张传玺先生整理。内容涉及秦汉历史上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如《秦王朝的建立及其历史形势》《汉族的形成与国内其他各种族的活动》《西汉的商业都市与国际贸易》《论东汉末的党锢之祸》《两汉时期儒学的发展》等等。
中国史论集(大学者谈史系列)
2人今日阅读
翦伯赞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不仅其专著(如《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在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其史学论文(如《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论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及有关《红楼梦》研究、历史人物评价等),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本书以北京大学历史系张传玺教授搜集、整理的底本为基础,选取翦伯赞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重要史学论文,以时间为纬,从政治、经济、文化、人物、史学研究等方面重加编次,又考虑内容的可读性,汇编成本书,非常适合历史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南明史略
1人今日阅读
南明,是指1644年北京失陷以后,明宗室割据南方,所建立的若干政权。其中较重要的是弘光政权和永历政权。这是清朝初期的一段敏感历史,混杂着封建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的问题。史学大师翦伯赞,自1940年开始研究南明史,借古喻今,指出南明政府的抗清意志不坚定,时刻准备妥协;又揭露弘光政权大兴党狱,制造内讧,导致“内战爆发”的政治黑暗。作者利用唯物史观分析南明历史,评述历史事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华夏与四裔
夏族的起源与史前之鄂尔多斯 诸夏的分布与鼎鬲文化 殷族与史前渤海系诸氏族的关系 南宋初年黄河南北的义军考 两宋时代汉奸及傀儡组织 元代中原人民反对鞑靼统治者的斗争 辽沈沦陷以后的明史 论南明第二个政府的斗争 论史前羌族与塔里木盆地诸种族的关系,等等。本书主要内容是论述中国古代史上中原与边疆之间的往来,理论问题在最先,论述具体问题的文章,按照朝代排序,兼顾文章写作时间。
治史
主要收录翦伯赞有关史学理论研究的内容,全书可分为两部分:传统学术的改造,故书新评。主要内容包括:史料论略(史学方法导论)、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中国文学史分期之研究、论所谓五等爵等内容。
怎样研究中国历史
怎样研究中国历史,这个问题很大,但扼要地说来,就是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问题。历史学家翦伯赞,从“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角度,向读者解答了这一问题。其核心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研究中国历史,要从阶级矛盾中去寻找历史的变革。本文原载北京《新建设》第三卷第二期,1950年11月出版。文章发表后,曾收到读者的几项疑问,因此又作了《再论中国历史研究》一文补充,发表在该杂志第三卷的第六期上。
史料与历史科学
我在《怎样研究中国史?》一文中,曾经指出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在这篇论文里,我曾经这样说过:研究历史,固然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但“方法的本身,并不就是历史,也不会自动地变成历史”。“因此我以为,当我们知道了历史方法以后,就要带着自己知道的方法,走进中国历史资料的宝库”。在结论上,我又说:“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要使历史学走上科学的阶梯,必须使史料与方法合而为一。即用科学方法,进行史料之搜集、整理与批判;又用史料,进行对科学方法之衡量与考验。使方法体化于史料之内,史料融解于方法之中。
论刘知几的历史学
自司马迁而后,迄于唐代,在历史学方法论上,有新的发明者,唯刘知几一人而已。在他的著作中,以《史通》一书最为不朽之作。本作品是对刘纸己和《史通》的评价,从“著作、思想及其历史观”、“论中国历史学各流派”、“论历史学方法”等几个角度,总结了刘知几的史学成就,并就“论历史学方法”进行重点说明。
略论中国史研究
“一部二十四史,从哪里读起?”这是中国历史研究者发出来的一声浩叹。这种浩叹,正是表现中国历史研究者,对于庞大的中国历史资料,没有方法来处理了。历史学家翦伯赞,曾提出几点关于中国史研究的意见,包括“看看大汉族以外的中国”、“再看看中国以外的世界”和“注意客观的倾向,也不要忽略主观的创造”等等,简明扼要,介绍了研究历史的方法论。本文原载重庆《学习生活》第十卷第五期,1943年5月1日出版。
论中华民族与民族主义
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这种原则,适用于处理当前的民族问题,也适用于处理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在漫长的阶级社会历史时期中,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这种事实,充满了世界史,也充满了中国史。一直到现在,在民族史的讨论中,还有人提出中国史上的民族的国籍问题。有人主张,凡活动于今日中国境内的古代民族都算中国人。也有人主张,决定一个历史上的民族是不是中国人,应当以当时的,主要以汉族为首的王朝政治统治所及的范围为准。他们主张当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尚未纳入汉族王朝的政治统治的范围之内的时候,均不得视之为中国人,而应目之为外国人。历史学家翦伯赞驳斥了第二种看法,并且详细解答了“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问题”、“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和“民族英雄问题”等几项问题,其观点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此外,还附有《三国时内战中的民族军队》《吐蕃人种起源考》《从西汉的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及《元代中原人民反对鞑靼统治者的斗争》等文。
中国史纲要
推荐值 84.0%
《中国史纲要》一书,是1961年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决定,委托翦伯赞教授组织编写,作为高校文科中国通史教材之用的。在写作、讨论过程中,翦伯赞教授经常就体例、理论运用和史料鉴别等问题与编写组同志们反复商讨。他再三强调,一定要坚持从历史出发,用历史事实说明问题,把论述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最后定稿时,他还字斟句酌地进行推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主编的认真负责精神和对历史科学的严肃态度。1982年应读者要求,本书改为上、下两册。1994年修订再版。2006年进行第二次修订,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两次修订都是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并对一些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增补,力求使本书符合当前研究水平和教学需要。
中外历史年表
85年2月,4印,5.80元。
大家小书:史料与史学
本书是翦老所著的一本重要史学入门之作,它分两大主题:一为“史料”,一为“史学”。他所说的“史料”,不是通常所泛称的历史资料,而是“史料学”,是研究历史资料的具体门径和方法;所说的“史学”,主要是说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通称“历史学”。
历史哲学教程
《历史哲学教程》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大论战为背景,以马恩列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指导思想,批驳了胡适、陶希圣、李季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上的谬误,也指出了郭沫若、吕振羽认识上的不足,阐明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初步建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体系。《历史哲学教程》写作时期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华民族已经站在世界史的前锋,充任了世界史转化的动力。作者之所以特别提出历史哲学的问题,是因为除去必须从实践的基础上,还必须要依从了正确的方法论,然后才能开始把握和理解其正确性,以正确的活的历史原理,使主观的努力与客观情势的发展相互适应,才能争取这一伟大的历史胜利。正是基于这种时代需求,《历史哲学教程》由新知书店于1938年8月出版后反响强烈,翌年3月即再版,后又于1946年2月、1947年10月发行了第三、第四版。
中国史纲(全两卷)
《中国史纲(套装全2卷)》包括《中国史纲·第1卷:史前史 殷周史》和《中国史纲·第2卷:秦汉史》。这本《中国史纲(套装全2卷)》是翦伯赞的名著之一,也是他的力作之一。为撰写《中国史纲(套装全2卷)》,翦伯赞曾较长时期地、比较充分地做了理论和资料两方面的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从1930年开始参加“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历史问题的论战”,就是这项准备工作的开始。他在论战中所持的基本理论,后来都总结吸收到他在抗日战争初期出版的名著《历史哲学教程》一书中;他在论战中所探讨的主要历史问题,后来亦都总结吸收到《中国史纲(套装全2卷)》和其他有关著作中。因此,《中国史纲(套装全2卷)》的体例新颖,观点鲜明,内容宏富,理论性强。
新编历史小丛书:司马迁和他的历史学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撰写的司马迁研究。司马迁作为中国第一部通史《史记》的作者,关于他的生平及历史学的研究众多。本书详细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着重论述了司马迁治史的学术观点,其学术观点的形成、在《史记》中的体现、关于司马迁及其历史学的评价等问题。翦老分析起来鞭辟入里,环环相扣,叙述深入浅出,明白晓畅,既有专业知识,又非常适合大众阅读。
拔白旗 揷红旗:北京各高等学校双反运动大字报选
暂无简介
三联·精选阅读文库 50种
《三联·精选阅读文库 50种》汇集了三联书店近年出版的一批集知识性、资料性为一体的经典读物,涵盖文学、国学、历史、语言、艺术等诸多领域,多是中外名家大家轻灵有趣又充满智慧的“小经典”、代表作。本套书是经过历史检验留下的经典,多是常销品种,是读者口口相传的名篇,口碑甚好;作者都是该领域类的文学大家,市场认知度高;普及性:虽为大家,其著作确有较强可读性,具有三联“大家小书”的鲜明特色,作品有自成一派的气象或格局;本套书经过三联书店专门团队精心选择,涵盖文学、国学、历史、语言、艺术、建筑等领域,可有效拓宽读者知识面。
中国史十五讲
《中国史十五讲》汇集了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十五个读者比较感兴趣的历史问题的阐述。如关于中国史前史、母系氏族社会、秦汉历史的若干问题、王莽改制、文成公主、杨家将、清代宫廷戏剧等,作者以历史学家特有的高瞻远瞩的历史视野,一一进行了通俗而详尽的解说。
新编历史小丛书:刘知几和他的历史学
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中国古代重要史学家,著有《史通》,另有与人合撰的《唐书》八十卷、《武后实录》、《中宗实录》等。翦老的《刘知几和他的历史学》一书详细介绍了刘知几的生平及其主要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论述严谨,行文明白晓畅,既有知识性又具可读性。
新编历史小丛书:南明史略
推荐值 80.8%
南明(1644—1683)是李自成进北京、崇祯自缢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权,历经四帝一监国。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清军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还据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抵抗清兵,包括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及明郑时期。翦老《南明史略》一书详细梳理了相关史料,还原了这一段历史。
新编历史小丛书:秦朝简史
本书通过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的论述,勾勒了秦王朝从建立到统一六国、建立帝国,直至陈胜吴广起义,群雄并起,秦帝国灭亡的过程。翦老叙事简洁,史实论述深入浅出,将秦王朝从初建到逐渐强盛再到合并六国,秦帝国崩溃等历史事件分析入微,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方法,时至今日仍然是历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新编历史小丛书: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翦老撰写的《杜甫研究》详细梳理了有关史料,不仅讲述杜甫生平,还对杜甫的写作及思想变化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既有历史学家扎实缜密的治学,又有文学家的文笔。
先秦史
《先秦史》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自原始社会初期至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包括社会生产、生活、政治制度、重大史事、主要人物及各个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第八册
暂无简介
夏文化论文选集
看摆出来的那几个就知道本论文集的水准了。
北大大课堂:中国历史概要
中国历史起伏延绵,辉煌灿烂。中国是世界上保持延续文明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也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般的说法,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国天下大一统的秦朝迄今约为2200年,自夏朝算起约4000年,夏朝以前还有悠久的华夏远古历史。目前发现最早的远古人类遗址距今约200万年。
童立方·大家小绘系列:内蒙访古
童立方·大家小绘系列:内蒙访古 《内蒙访古》是一篇富于特色,独具风格的访古散文。文章不是从一般游览的角度,而是从实地考察和历史研究的角度展开记叙的。它以寻访古迹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把对自然环境、古迹、文物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记叙了我国内蒙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并阐明了自己的见解。 全文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无比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本文围绕着大青山上的古长城遗址和大青山下的汉代城堡这两个中心,对历史上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斗争和文化交往作了科学的论述。
翦伯赞诗集
翦伯赞是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历史哲学教程》一书,从中国国情出发、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科书,被学术界誉为培养教育了一代爱国知识青年的好书。《翦伯赞诗集》分上、下两辑,上辑收录了翦伯赞诗歌四十八诗;下辑收录了友人唱和诗歌六十七首,供读者朋友们赏析。
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
《中国史纲》第一卷《史前史、殷周史》写于抗日战争中期,即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关于当时全国和翦老所在的重庆的政治形势,撰写《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的背景,我在翦著《秦汉史·校定本序》中已做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1944年4月,《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由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抗战胜利后,上海生活书店又以《新中国大学丛书》之一种于1946年10月、1947年5月两次再版。解放后,北京三联书店又于1950年3月再版。关于《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的内容,翦老“自序”说:“这《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上起开天辟地,下迄殷周之世,其所论述的范围,是秦以前的中国古史。”这次校定《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既考虑到《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的内容,亦考虑到《中国史纲》第二卷的校定本已改题《秦汉史》,因之将本校定本改题《先秦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是翦老的名著之一,也是他的力作之一。为撰写《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他曾较长时期地、比较充分地做了理论和资料两方面的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从1930年开始参加“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历史问题的论战”,就是这项准备工作的开始。这次“论战”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影响下的进步知识分子与拥护蒋介石的一批知识分子之间、围绕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道路等问题而开展的一场重大的思想理论斗争。翦老是革命派方面的积极参加者之一。他以充沛的精力和泼辣的笔锋上阵,连续发表巨型论文,其中主要的有《中国农村社会之本质及其历史的发展阶段之划分》①、《前封建时期之中国农村社会》②、《关于“亚细亚的生产方法”问题》③、《“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问题》④等,共有10余篇,30余万字。他在论战中所持的基本理论,后来都总结吸收到他在抗日战争初期出版的名著《历史哲学教程》⑤一书中;他在论战中所探讨的主要历史问题,后来亦都总结吸收到《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和其他有关著作中。因此,《中国史纲(120年纪念版 套装1-2卷)》的体例新颖,观点鲜明,内容宏富,理论性强。
中国史纲(全二卷)
本书共分两卷,第一卷主要讲述先秦时期的中国历史,分为前氏族社会、氏族社会、古代社会及初期封建社会四个部分,作者按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阐释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演进轨迹,将先秦史追溯到北京猿人的出现,将原书社会划分为前氏族社会与氏族社会,肯定了殷商是“中国史上之奴隶制经济的阶段”,阐明了西周封建论,确定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即初期封建社会。 第二卷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介绍了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不仅注重文献资料的考辨,更充分利用当时的考古学成果,将考古学与历史学结合为一。如敦煌汉简和居延汉简的发现,为研究汉代边疆屯戍、烽燧制度、兵役制度、户籍制度等提供了很多史料,弥补了史籍记载之不足。又如大量汉代画像砖的出土,提供了汉代人们生活和战斗场景、音乐舞蹈、喜剧等方面形象资料,本书对这些考古新发现做了深入研究,结合文献资料给予新的阐述。
翦伯赞全集第三卷
暂无简介
翦伯赞全集第六卷
暂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