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
葛剑雄(1945年12月15日-),出生于浙江湖州,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者荣耀》学术顾问,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复旦大学图书馆原馆长。 他的研究领域为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曾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精)
2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4%
本书由葛剑雄教授主编,在对谭其骧先生著作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梳理基础上,精选最能代表谭先生成就、主题比较完整又较接近大众的内容,汇为十讲。前加导言“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随后从最宏观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历代政区,到历史地理研究发凡以及地图,再到相对具体的黄河、海河、云梦泽水系,以及上海的历史地理,可以说涵盖了历史地理领域最重要的话题,以及谭先生的独到研究成果,有许多对当下仍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十讲的内容不是将《全集》中的文字简单抽出来,而是将同主题的几篇文章,以及相关讲座发言稿等有机结合,使每一讲都尽可能全面地体现谭先生对这个主题的研究成果与观点,同时也更接近大众,更容易被理解与接受。
中国人口发展史
2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8%
本书是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研究中国人口发展的学术专著。正如葛剑雄先生所述:“就像国民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一样,中国公民都应该了解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本书通过爬梳史料,详细论述了中国两千多年间的人口现象、人口变化发展的过程及其原因,总结了其中的规律。全书分为上、中、下编,上编主要论述历代人口调查制度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并对历史人口资料做了相应评价;中编以时间为脉络,分章具体阐述了先秦至清朝的人口发展情况,并剖析了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原因;下编则从人口的构成与再生产、人口的分布及迁移等方面做相关交代。在历史的回溯与重建中,本书既能使读者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全过程有整体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现在,思索未来;同时也能为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各相关学科提供有利条件。
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断
1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9%
从春秋、秦汉、三国、南北朝,到唐、五代、宋、元、明、清,史家葛剑雄选取了其间二十个重要的历史片断,夹叙夹议,以点带面,进行了照相式的呈现。其中有对今人不太注意的历史事件的细致挖掘,也有对今人错误的历史认识的颠覆性纠正。一代枭雄王莽,是“阴谋家”还是“改革先锋”?迁都之举,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天可汗”唐太宗为何三番五次要看史官记录?……打开这本书,层层的迷雾将一点点被拨开,事件的真相在一点点被还原,欲知详情如何,且听葛剑雄娓娓道来。
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
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9%
“万变”之长河,“不变”之中国。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讲述中国历史的血脉精神,在兴衰、传承与变迁中,寻找中国历史的源与流。如果我们把古代中国比作一个像人体一样精密庞大的协作系统,那么土地就是它的骨架,人就是它的血肉,而朝堂、政治就是它的神经中枢。漫长的中国历史就是在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磨合的过程中延续和发展,生生不息,成就了我们今日的中国。
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十九个片断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5%
葛剑雄是著名历史学家,同时善于写作面向大众的通俗历史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本书从春秋、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选取了十多个有代表性并对当时及后代历史发生巨大影响的事件,夹叙夹议,以点及面,对中国历史进行了一次照相似的扫描。其中有对今人不太注意的历史事件的深刻挖掘,也有对今人错误的历史认识的颠覆性纠正。
地图上的中国历史·民族大迁徙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9.6%
这套书名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包括《疆域与政区》、《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四种,顾名思义,是以地图为纲,讲述中国历史的某一方面。前贤总结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强调要抓住几个W,其中一个就是Where(哪里)。因为任何历史事实,无论是人物、制度还是事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与一定的空间范围联系起来的,都发生或影响于地球表层的某一个点、线、面。正如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空间因素对历史的作用如此重要,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历史不可或缺的因……
黄河与中华文明
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3.7%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黄河安澜就是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欣欣向荣的保证和象征。那么,为什么说黄河是母亲河呢?她和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孕育出辉煌的文明,她的独特面貌是如何形成的,又应该如何治理呢?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撰写《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葛剑雄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是历史地理领域的一流专家,他师承谭其骧先生,多年来一直关注河流文化领域。本书开首之“引言”部分,即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从理论角度为黄河治理以及黄河的重要性提供了充分论证。以下八章,首先梳理黄河地理全貌,随后从黄河如何孕育中华文明、古人对黄河的考察与认识、黄河为何浑浊而容易泛滥、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如何治理黄河等各方面娓娓道来,梳理黄河的历史沿革、地理变迁,展现黄河与中华文明的紧密联系。既有翔实数据,又有理论高度,并有专业地理绘图和多幅壮丽航拍图。
通识写作:怎样进行学术表达
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9%
本选题尝试打造成为大学生进入学术写作门槛的通识读本。由复旦大学一批中青年学者担纲撰写,全书分为学术论文写作入门、互联网时代的学术阅读和文献管理、学术写作与个人知识、文学论文的几种常见形式、从读书笔记到论文写作、学术史回顾的写法、通识课程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学术论文选题策略与写作技巧、参考文献的正文引用与文后整理等若干专题,帮助大学生直观、系统、可操作地掌握学术写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范,顺利适应大学的学术写作要求,乃至引领他们更好地进入学术研究和知识生产领域,为中国学术的有序积累、交流、发展与创新起到推动作用。
中国人口三千年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4.8%
历朝历代,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人口不仅关系到战争兵力,还与粮食生产、财政税收、赋役数量等密不可分: 从秦朝开始一直沿用的重农抑商政策看似迂腐,实则是为了保证国家人口增长;唐朝之所以能够迅速缔造盛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吸纳了数百万外族人口;破亿的人口数量,让南宋可以在蒙金夹缝中生存152年之久;明朝多达20万的宗室人口拖垮财政,加速了明朝灭亡。游牧民族与中原战争不断,究其根本,是他们bi须通过战争获得战俘,补充人口…… 人口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人口是掌握真实历史的一把钥匙。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过去,更将决定未来的走向。 翻开本书,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带你从人口角度看中国史。 历朝历代,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人口不仅关系到战争兵力,还与粮食生产、财政税收、赋役数量等密不可分: 从秦朝开始一直沿用的重农抑商政策看似迂腐,实则是为了保证国家人口增长;唐朝之所以能够迅速缔造盛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吸纳了数百万外族人口;破亿的人口数量,让南宋可以在蒙金夹缝中生存152年之久;明朝多达20万的宗室人口拖垮财政,加速了明朝灭亡。游牧民族与中原战争不断,究其根本,是他们bi须通过战争获得战俘,补充人口…… 人口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人口是掌握真实历史的一把钥匙。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过去,更将决定未来的走向。 翻开本书,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带你从人口角度看中国史。
爱上历史丛书·泱泱汉风:两汉的兴衰(套装8册)
2人今日阅读
今天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即得名于汉朝。在中国历代上的大一统王朝中,汉朝历时最久。本书从汉朝四百年的沧桑变革中选取了若干重要的片断,如楚汉之争、西汉初年的内政外交、汉与匈奴的战和、汉武帝晚年施政的成败功过、空前庞大的疆域、王莽篡汉始末、商人阶层的崛起与商业的迅速发展、汉帝国与西方世界的交往史、东汉的党锢之祸、汉魏禅让等,希望能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解读汉朝历史的嬗变过程,以飨读者。
葛剑雄说城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一部关于城市的杂文集,作者是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全书收录了六十多篇文章,分为城市品性、城纳百川、古城遗风、异域之城四个部分。这些文章或是展现了作者对城市本质的长远思考,或是表达了作者对于城市生活的独特见解,或是凭借深厚的学识叙述城市的来龙去脉,或是记录了作者在中外城市的所见所闻。文章写作时间跨度大,内容贯穿古今。有态度严肃、见解深刻的学术文章,有文字轻松、色彩明亮的随笔。作者用细致动人的笔触让一座座或繁华至今、或掩于黄土的城市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近代中外条约图志
【内容简介】 本书设五篇,分别关于陆地条约、口岸条约、商埠条约、租界类条约、领事类条约,以图文互动形式,全面呈现近代中国领土、关税、贸易、司法以及文化思想等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主权遭破坏和政治经济秩序的被动转变。同时,也反映历届政府对不平等条约的抗争与废除,记录近代中国人民致力于反对侵略、争取独立的斗争。
往事和近事(增订本)
本书是葛剑雄先生的学术随笔集。内容主要分五个部分:对中国历史地理、统一与分裂的思考;读史书的札记或感想;对顾颉刚、谭其骧的回忆和怀念;对教育、人才、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一些意见;还有若干篇,谈论人口、移民和环境等问题。全书行文平实、观点广博,对文化、文明发展的批判性思考,更是发人深省。
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本书基于《光明日报》“光明讲坛”有关一带一路系列讲座内容整理而成,林毅夫、汤敏、胡鞍钢等国内知名的十几位学者和专家共同编撰,从国家战略、经济、文化、历史、外交、安全等角度,全面解读“一带一路”战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以期为有兴趣了解该战略的广大读者有所参考和启发。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不循惯例,不以王朝起迄为统一的终始,不以定论成说为立论的依据,返观纷扰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实的历史疆域,用凝练的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穿透千年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
历史学是什么
推荐值 80.5%
“未名·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由著名院校著名学者倾心撰写,旨在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每种书均包括该学科的产生背景、研究对象、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就、学科价值及学科发展到今天的一些前沿问题。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作者围绕“历史”“历史学”“中国历史”等核心词汇高屋建瓴,结合普通读者熟悉的多个案例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一个学科的精彩面貌。此版在版式、文字上做出适当修订,插入80-100幅图片。
中国移民史(共七卷,共10册)
本书研究自先秦时代至20世纪末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移民历史,对各个时段主要的移民运动,般都说 明其起因、迁移对象、迁移时间、迁入地、迁出地、迁移路线及方向、定居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并尽可能作定量分析,总结其规律。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大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共分七卷:第一卷为全书导论和大事年表,第二卷至第七卷分别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金元时期、明时期、清时期和清末至20世纪末的断代论述,均列有大量统计表格和地图。各卷按统一的体例撰写,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因不同时期的移民情况而有各自的侧重点。本书是目前国内外最完整、系统的中国移民通史,可供历史、人口、地理、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地方史等学科的专业人员,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教材。
四海之内
编辑推荐: 历史地理学泰斗、百家讲坛主讲葛剑雄最新力作!40个历史片断背后,藏着怎样的真相?走入历史的细节,看历史的全景! —————— “中国”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古人记载的是史实,还是价值观?刘邦这个“流氓无产者”是如何完成逆袭的?唐太宗不惜违背祖制,要看自己的《起居注》,他究竟有什么心病?都说唐朝开放,但实际是“开而不放,传而不播”?宋朝为什么没有成为五代十国后的第六代?朱元璋为什么要出动大军查户口?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还是为了巩固朱棣的政治合法性? 哪些看似没那么重要的事件左右了历史的走向?哪些人物在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的发展更多是出于“偶然”还是“必然”?对于一段历史的解读,是否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选取了中国历史的40个重要片断,从浓墨重彩的具体事件出发,在旧史料中挖掘新观点,把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与细节娓娓道来。他笔下的历史片断,不是尘封的故纸堆,而是常读常新的文化养料。读者通过这些考究的史料与鲜辣的观点,得以拨开层层迷雾,轻松准确了解中国历史。
中国人口史
本书兼及人口结构、婚姻、家庭、生育、人口素质和影响人口变化、分布、迁移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因素,近代部分还运用人口统计学方法进行微观研究。 市面稀有的经典!“中国文库”第二辑之《中国人口史》全6卷,我国人口史研究的里程碑之作,由著名历史地理研究专家葛剑雄教授主编并撰写导论、先秦至南北朝卷,冻国栋、吴松弟、曹树基、侯杨方分别撰写从隋唐五代至1953年的其余5卷,全书300余万字,重点探究了各个时期的人口调查制度、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分布、人口与社会和历史的关系等方面,为专业研究人员和愿意深入了解中国人口史的读者提供一部详细、全面而系统的专著。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
★★★臺灣版獨家收錄,四位重量級歷史學者對談!★★★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 〈輔仁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林桶法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藍弘岳 ★探究日本學者如何養成以東洋(亞)史出發的史觀, 循著他們的研究脈絡,重新認識這個21世紀的中國。 臣屬、遣使、侵略、征服── 位在東亞末梢的日本,四度與改朝換代的中國激起火花, 從倭王到天皇,萬世一系的大和民族, 如何看待一海之隔的漢族風土更迭? 「對於日本人來說,中國早已不再是那片孕育出中國文明與中華帝國的遙遠大陸世界,也不再是書本中的那個想像的世界。日本人必須要有接受中國目前這個樣貌的氣度,相互理解、彼此往來,才能有所進步與成長。」 中國的改朝換代,並非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驗證,而是確保皇帝能專制的新陳代謝;以地形解構中國文化發展,可以驗證文明並非野蠻的對應,而是人類與自然間的角力;輩分、祖先與姓氏,中國的父系社會結構,如何影響漢人社會的自我認同? ◎集合中日六位史學大家,從三國到明清、從自然地理到人文社科,以嶄新角度解構前所未見的中國歷史。 以二十一世紀初的「三農危機」,回顧中國歷代王朝更迭的原因,竟源自於是否做好農業社會的產業危機管理。 從料理、生活、服飾、音樂中,循線拆解出由各個區域合成現今中華文明的多元文化。 從宗族輩分的稱呼和祠堂的來歷,剖析漢人文化為何習慣透過尋根訪祖來尋找自我認同。 以「中國」一詞的出現,論東西方政經交流的脈絡。 用中國史中出現的日本記述,細數四段中日關係變化的關鍵。 ◎同處東亞,同樣受過中華漢族文化洗禮,日本這樣看待過去和現在的中國。 評價過去文明中國的美好,同時抱持對現代中國的負面印象──日本和臺灣,對於中國的情結如此相似,在談論過去的歷史時,無法去掉中國不談、無法切割漢文化帶來的影響。 撰寫〈中國歷史的長河〉系列的當代日本史學家們,有別於他們的上一代師長,不僅熟悉外文文獻,更能講得一口道地中文,不僅能直接檢視中國史冊中的記載,更跳脫文字的平面感受,實地到中國當地考察,接觸當地風土,驗證史冊上的記述,得以從各個角度,分解出歷史中尚未被論證過的脈絡。 一直以來,臺灣對於中國的認識,都是透過教科書的條列敘述,片面且不切實際的神話描述,居於二十世紀以來不斷變動的全球局勢之後,也讓臺灣人難以跳脫臺灣海峽的兩岸觀點,無法從亞洲、甚至從全世界的視點發現現代的中國。 以政治學科、地域研究、社會科學、人文思想等不同的面相解讀中國歷史,當我們能用這種全方位的觀點解讀帶狀的歷史事件時,也就更具備宏觀未來的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套装共6册)
《历史学是什么》: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作者围绕“历史”“历史学”“中国历史”等核心词汇高屋建瓴,结合普通读者熟悉的多个案例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一个学科的精彩面貌。 《伦理学是什么》:良心是什么?道德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讲良心、有道德?善是什么?恶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区分善恶?在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和个人利益的实现的道路上,人可不可以无所顾忌?在个人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或者是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相信每一位对人生有省察意识的读者都思考过这样一些问题。在这本旨在回答伦理学是什么的小书里,作者用一种充满思辨色彩的行文方式告诉我们:伦理学并非是知识精英们纸面上的智力游戏,而是致力于思考、研究、解决上述这些人之为人所不可回避的的伦理命题的性命之学。学习伦理学,除了满足我们知识上的兴趣,更重要的,有助于我们确立为人处事的正确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 《逻辑学是什么》:在许多人心目中,逻辑学实在是一门艰深的学问,那些符号、规则、命题看着就令人生畏难之心。不过,在这本《逻辑学是什么》里,原本晦涩、艰深的逻辑学变得好玩起来了。“上帝能够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吗?”“白马非马”?“织女爱每一个爱牛郎的人?”“奥林匹克长跑冠军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书里尽是这些个好玩的问题,每一个都引得你好奇心大发,不进行一番头脑风暴誓不罢休。于是,在解题的兴奋和迷惑之中,不知不觉地,你跟随着作者,走进了逻辑学那个由纯理性的砖石搭建的庄严殿堂。《逻辑学是什么》中有两根线索,一条是逻辑学的历史的时间线索,一条是逻辑学的基本内容的空间线索,沿着这两条线索,作者对逻辑学勾画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而作者设计的那一个个妙趣横生的逻辑问题恰如这两根线索上连缀的珍珠、饱满、浑圆,彰显了逻辑学的神奇魅力。原来,逻辑书也可以这样写! 《美学是什么》:所谓审美活动的真谛——审美活动和作为其理论形态的美学,蕴含了一种平等的对话理念。美学不是颐使气指的专断知识,也不是专家的自语独白,从柏拉图的《对话录》对到 《论语》的语录对话体,这些洋溢着美学精神的文本都是对话性的。《美学是什么》恰似一个带风景的房间,我们通过这个房间去欣赏一祯祯美学的风景,边看边聊。那一个个的小 话题,恰似房间里不同朝向的窗户,透过这些窗户,我们瞥见美学风景的不同侧面。相信你最终会把这些局部景观在心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美学图景。 《心理学是什么》:心理学有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心理学看似令人望而却步,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社交有心理学,恋爱有心理学,教育有心理学,管理有心理学,消费有心理学,连犯罪自杀都牵扯到心理学。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学问,是关于生活和社会的科学与技巧。《心理学是什么》用通俗的语言从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心理学家对个体心理过程的研究与解释、心理学家对社会人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等四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论述了心理学的相关原理。 《哲学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哲学典籍浩如烟海,却似乎很少有人专门论及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了解了哲学,其实,我们了解的只是学院化、专业化了的哲学史。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呢?本书的亮点就是:把哲学从狭小的精英圈子里解放出来,让她回到了人的生命、生活之源。它告诉读者:哲学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人生道路的系统的反思;是美好的、有意义的生活的向导;是我们正不断地行进于其上的生活道路;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哲学是什么》围绕“哲学为何物”这一问题,层层展开,对“哲学的问题”“哲学的方法”“哲学的价值”等难以通俗论述的问题做了清晰的分梳。清晰有力的框架、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本书成为一本经典的哲学普及读物。有志于提高哲学素养、提升人生境界的读者不可不读。
学说中国
继“京派”《学问中国》之后,我们又特别邀请了八位沪上著名学者,分别从各自专业领域表达了他们在建设新一代中国的思想学术时所思考的部分重要问题和各自富有创造性的观点,做成了这本《学问中国》的姊妹篇——《学说中国》。我们企望集结京海两地优秀学者的富有代表性的思考,来描述一个相对准确的中国当代学术思想概貌,同时借此告诉广大读者在学者们眼中的中国问题是如何一番风景。所不同的是,此书的各位作者全部集中在文史哲人文学术范围内,故更关注于中国当下的人文现状和与人文相关涉的物质现实。他们的思考的论断,但无疑对于中国如何以新的姿态迈向新世纪,提供了一种比较能科学发展的可能性。
葛剑雄文集
《葛剑雄文集》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学人文库”之一,七卷精装本,囊括葛剑雄先生迄今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及作品,是我国历史地理学、中国人口史领域的研究丰碑。文集由葛剑雄重新编订,其中有很多为市面上已经绝版的书目,如第三卷《悠悠长水:谭其骧传》修订版增补了不少人物史料,第四卷《南北西东》首次发表了《北极日记》等。
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
对于著名学者葛剑雄来说,书既是他通向学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也是他深厚修养和丰富灵魂的重要源泉。本书收入的是葛剑雄教授关于读书治学的随笔,其中包括对读书生涯的回顾、对学界同人著作的品评、对古代经典的解读、对学术研究的介绍……读者既能从中体悟到文史学科的一般入门途径,亦可感受到一代学者对学术的真诚与崇敬。葛剑雄教授谈读书,深入浅出,平实朴素,谦虚诚恳,他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与历练,将人生的喜怒哀乐化于笔下,娓娓道出,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和潜移默化的指导。
谭其骧日记(珍藏版)
《谭其骧日记(珍藏版)》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创始人、奠基者谭其骧先生在1951年—1972年间写下的个人日记。全书共分为四部分,包括“土改日记”、“京华日记”、“‘文革’日记”和“虔诚的忏悔——思想改造手记”。作者以片断式的叙述,如实反映了自己在中国历史现代化进程当中的个人生活与见闻。作为一个历史样本,《谭其骧日记(珍藏版)》对探讨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等问题,具有着极高的文献资料价值。
大国梦起:变动秩序中的中国发展进路
暂无简介
长水粹编
本书汇集了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有代表性的著作选编和学术文章。由谭先生的学生、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先生编写。旨在从多个方面揭示谭其骧先生的学术贡献。本书精选了谭先生在各方面和各时期有代表性的历史地理论文,如《新莽职方考》等。同时,编者增补了导读、学术年谱和小传,使该书更具有参考价值。
也是读书
本书辑录著名学者、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撰写的各类随笔七十余篇,写作时间横跨几十年,包括序、跋、引言、后记等多种形式。读自己的书,读他人的书,读学生的书,其内容或是陈述个人作品的主旨、创作的经过,或是对朋友、同道著作的点评,或是对学生作品的寄语。葛剑雄教授的学术研究之精、涉猎之广,可窥一斑。这些文字既有思想价值,又内涵丰富,充满了读书的乐趣和人生的省思,集中展示了作者在学术和写作上的研究与思考。
看得见的沧桑
《看得见的沧桑》主要收录了葛剑雄教授多来年发表在各种媒体上的文史随笔和散文游记,广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古迹、师友交往、人文反思等。写作语言生动,史料扎实,在平易通俗的文风中,讲述中国历史的各种旧闻新知,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知识性。作者还新撰写《再版后记》一篇,说明了相关编选情况。
普天之下
《葛剑雄文集一:普天之下》收入葛剑雄四部重要的历史地理学著作: 《滔滔黄河》和《未来生存空间》——讲述沧海桑田,人间几度寒暑,人类靠什么与自然相处?捅破预言谬误,用历史昭示未来。 《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从马王堆汉墓和放马滩秦墓中的惊人发现开始,讲述原始地图、汉代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中国地图演变与测绘,详尽的中国古代地图测绘技术史,从地图读懂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苦难。
梦想与现实
本书系著名学者葛剑雄先生近年来学术随笔的结集,其中部分内容为首次发表。秉持着知识分子的良心,用史家之笔忠实地记录现实,思飘千里,作者在过去与未来的时空中作思想的旅行。或许梦想与现实的结合也是一种梦想,但正如作者所言:“ 要是连梦想也没有,我们将如何面对未来?”
禹贡传人
他的经历很简单,从6岁到82岁都没有离开学校。 他的工作很单纯,从20岁登上讲台,就是上课和作研究。 他16岁参加共青团,17岁以后就不想再过问政治,但政治没有放过他。历史给他留下了风霜雨露的印记,他与中国一起度过了翻天覆地的82年。 他60年的学术生涯像那长年的流水,滋润大地。而今,悠悠长水已汇入浩?海洋,他与大自然共存。
滔滔黄河
暂无简介
临机随感
目录: 寻访历史的遗踪 千古钓鱼城 告别夔门 巴盐和盐巴 顺化散记 活着的与逝去的:会安古城与美山圣坛 山海胜境第巴萨 《天方夜谭》中的古村差一点错过——途经阿伊?本?哈杜堡村 文明与血腥的结晶——杰姆竞技场 凯鲁万古城 浴火重生——罗马废墟下的迦太基 荒冢断碑——加拿大早期移民一份凄惨的记录 似曾相识“燕”归来——河内随感 南浔的魅力 书丛絮语 千年之交在天地之极--我到过的南极 《苹果里的五角星--<系列世界图> 罐生纪实》序 《中国历史文化地图册》序 《中国制度文化丛书》总序 《话说中国千古之谜系列》序 侯甬坚《历史地理学探索》序 孔子应该是怎样的 愿阁楼里永远有这盏灯——读沈昌文《阁楼人语》 读姜鸣新书《天公不语对枯棋》 读史阅世皆求真——读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 成吉思汗影响着今天的世界吗——介绍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 在地理的舞台上看历史的演出 创造人和——新时期上海的移民战略 从历史地理看崇明未来开发的两个问题 产业和人才:江西兴衰的历史透视 边地文化的未来 墙——从历史到未来,从出现到消亡 民居二题 中国为什么没有更古、更多的古建筑 从历史地理认识郑和航海的意义 漫谈教育 教育不是万能的 教育为何成了“腐败重地” 盲目追求高学历使教育雪上加霜 不要束缚民办教育的手脚 流动人口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也应确保 中国需要怎样的大学城 谁能当大学校长 大学生为什么必须住在校内 大学追星丧失了什么 人要不要精神生活 冷眼看世情 洋和尚好念经 中国和尚的洋化 洋和尚,不守戒律亦无妨 还得看念什么经 要是洋和尚的经是真的 洋和尚为什么吃香 杂说知识分子 村山富士印象 雁归来兮寻根 先应有事实才能作评论——从钱锺书 “拒赴国宴”一事谈起 回忆的局限 ……
黄河与河流文明的历史观察
作为黄河水利委员会“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系列研究课题之一,《黄河与河流文明的历史观察》以黄河沧海桑田为变化为线索,通过与长江、尼罗河等河流的比较,从人文的视角阐释了黄河顺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以及她对沿岸地域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告诉人们:人类文明的光辉不仅仅需要河流的灌溉,更需要沐浴在这种光辉中的人类善加呵护。《黄河与河流文明的历史观察》可供文化工作者、河流文明研究人员以及广大热心环境保护工作的读者参考阅读。
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
本书将1850年以来当作一个大的阶段,作为本书叙述的时间范围,只选入了人口的数量变化、移民、人口分布这几个方面,并对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作了论述。当然,在论述历史的同时,免不了要对未来说几句话。
复旦名师葛剑雄:中国疆域变迁
历史
葛剑雄文集七:冷眼热言
《葛剑雄文集七》由《冷眼热言》和《冷眼热言续编》两部分组成,收入葛剑雄教授十余年来在国内各大媒体上公开发表的时评文章260余篇,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大到国家大政方针走向、社会公众事件,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者立足于自己的专业判断和经验判断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文笔老辣而接地气,令人拍案叫绝,体现了一位著名公共知识分子直言敢言的现实情怀。
当代学人自述(套装共2册)
《望尽天涯路》 是当代学人自述丛书的第一部,收录了何方、袁伟时、钱理群、杨继绳、杨小凯、高华、秦晖,吴思等16位著名学人自述人生与学术传承的文章。他们的人生起点并不是平静的书斋与课堂,而是烟波浩渺风雷激荡的大时代。热血男儿,铮铮铁骨,特殊的人生形成了“书生报国”的义士情怀。 《灯火阑珊处》 是继《望尽天涯路》之后再集十五位学者的“自述”,他们或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或讲述治学追求、学术影响、师承与交往以及与学术相关的社会文化活动,更重要的是讲到了治学中的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文风清通畅达,言之有物。不仅对同行和学界同仁,同时对社会公众,尤其对年轻人,有许多启迪和励志作用。从史料价值来说,本书为我国学术史积累了生动的研究资料,是一部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兼顾的好书。
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
《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一书汇编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教授历年来关于教育问题的精彩之作。葛剑雄教授老辣的文笔,犀利的时评,直面中国教育问题,在众声喧嚣的时代,独立思考,直言现实真问题。葛剑雄教授对教育的精彩时评文章荟萃,见证葛剑雄教授坚持常识与理性思维的鲜活人生。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葛剑雄教授作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在教育领域浸润多年,其对教育的思考与评论能够为当代的中国教育提供一份思考,有较大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