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书名中的结果
共 2662 条
千金翼方
1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0%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撰的一部中医典籍,以补其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约成书于永淳二年,书中记载了孙思邈晚年近三十年所收集的药方。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万历年王肯堂纂刻的宋版《千金翼方》经历数次战火,现已流落民间不知所踪。后来中医界又从日本把日本翻刻的《千金翼方》中的部分方剂引进到中国,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50年代影印的《千金翼方》,它是从日本引进来的,由于与原本差距较大,其中缺失了很多内容。日本珍藏有中国《千金翼方》的六种刊本,但皆有缺失,没有一套是齐全的,其中以万历三十三年(1605)王肯堂刻本最佳。现今中医界使用的《千金翼方》以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江户医学本出转的影印本较为常见,书中所缺失的内容由当代中医专家自行研制的药方填补空缺。
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撰的一部中医典籍,以补其早期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之不足。全书30卷,计189门,合方、论、法共2900余首。卷1~4论药物,引录《唐本草》的大部分内容;卷5~6系妇人疾病;卷9~10论述伤寒;卷11为小儿病;卷12~15阐述养生长寿,集中体现了古代延年益寿学说同防病、治病相结合之特色;卷16~25论述中风、杂病等;卷26~28系针灸;卷29~30为禁经,其中虽有禁咒之术,但亦不乏心理疗法内容 温馨提示:本产品为电子书,非实体纸质图书。为保护图书著作权,电子书不提供原文件,不支持导出和打印,仅支持人卫社相关软件中阅读,可下载至软件中离线查看。除因质量问题,虚拟商品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
千金方·千金翼方(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本书是我国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两部传世名著养生内容的合辑本。孙思邈在书中首次汇集了大量前代养生论著和民间流传的养生食谱与按摩导引锻炼方法,加上孙氏自己高寿一百余岁的养生经验记载,使这两部著作在官方和民间均有很高的知名度,其中的养生知识也为历代民众所信服遵行。本次出版我们对文言原文进行了全文注解和白话翻译,对原文中涉及的养生知识原理在“点评”部分用现代中医药科学知识进行了分析鉴别。
千金翼方校释
本书为唐代名医孙思邈所撰,乃《备急千金要方》之续编。全书共30卷,内容广博,收载了我国唐以前大量的珍贵资料,涉及到现代医学的药物学、食疗养生学、老年医学、心身医学等诸多领域。本次对原书进行了全面校勘和注释。本书校勘精审,注释明晰,体现了古今研究成果。
宋本《伤寒论》汇校
中医有十大经典,《伤寒论》是其中的一部。本书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文献教研室校注。本次点校即以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明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缩微胶卷本为底本。加入历朝历代、不同流派中医大家、名家对《伤寒论》的不同理解,包括近现代的一些新研究,是中医院校学生、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伤寒论》人员的参考书。
赵刻宋本伤寒论疏证
2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55年来学习、研究《伤寒论》的思考与体会所做出的系统总结,具有原创性、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特点,为认识《伤寒论》文本的原典本旨,回归、传承《伤寒论》文本精神,提供了富有卓见的启示。本书考辨探微,钩沉索隐,不落窠臼,论述独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深入地挖掘阐释《伤寒论》中的难点、疑点、重点,同时对《伤寒论》展开前所未有的铺叙,突出其历史性、传承性与学术性,其主旨是回归原典。本书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观点新颖、独到,具有版本价值、收藏价值、传世价值、理论与临床应用价值,在《伤寒论》研究史上乃至中医学术史上必将占有一定地位。适用于中医教学、临床、科研人员与在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中医爱好者。
伤寒论语译
3人今日阅读
《伤寒论》是中医诊疗方面的一部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文义含蓄深奥,初学者往往感觉不容易习读。为此,任应秋在20世纪50年代编著了《伤寒论语译》一书,于1957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以明赵开美复刻、宋林亿校本作蓝本,去其重复,正其错简,分篇分条进行讲解,同时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因此每条分作“校勘”“音义”“句释”“串解”“语译”“释方”等项内容。在每一段落后,作者将该篇的内容重行组织,附以“表解”,使读者更易了解该段落的知识结构。历来《伤寒论》注家虽多,在20世纪50年代,用现代语翻译尚属新创,也是本书的重要特点之一,任应秋把条文的含义,用现代语言的方式,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大大减轻了学习者阅读的负担,为学习中医经典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此次整理,立足于不改变作者的原意,而就文字、标点、行文、引文、体例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的处理。尤其是在“引文”方面,因原作者引用的文献版本不详,因此以现可查阅到的文献为准进行了校对。本书适合各中医院校师生、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4岁即就读私塾,及长,入江津县国医专修馆攻读经学,其间曾求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当时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聪敏好学,故悉心指点,并传授治学之法,使任应秋在治经学、训诂学、考据、目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为以后研究中医学奠定了文学方面的根底。
巢元方医学全书
《诸病源候论》成书于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全书共五十卷,六十七门,记载内外妇儿五官诸科病症一千七百三十九候,论述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与证候。部分证候并附有养生、导引等防治方法。该书条目清楚,内容丰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内容最系统、最全面的病因、病理、证候学专着,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史料价值和指导临床的实用价值。宋代以来,本书一直与《素问》《难经》等并列,称为“七经”,作为医生考试的主课。历代均将此书视为中医经典,直接用其指导医疗和医学研究。在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也极受重视。 作者简介:有何著作、科研成果: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中医药基础研究一等奖等十余项。主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古籍珍本集成》《诸病源候论校注》《中医文化》《中医美学》等专著100多种。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
4人今日阅读
《郭霭春全集》收录郭霭春教授著作共计800万字左右。《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为郭霭春代表作之一,主要内容是对《黄帝内经灵枢》进行校勘、注释、语译。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津沽杏林三杰”之誉。治学精勤,著作颇丰,是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知名专家,颇有影响。
中药煮散古今应用集要
纵观中医药发展的历程,中药煮散这一古老的用药形式在保障中华民族的生命安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贡献。本书分为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两部分,上篇对中药煮散的概念、应用历史和现代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中药煮散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了论述和探讨;下篇各论中对常见的400余种中药煮散的应用历史和现代研究进行了详细整理。本书旨在促进中药煮散向理论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更希望中药煮散这种经济而实用的用药形式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造福于当代社会。本书是近二十年来对中药煮散进行系统总结和论述的一本参考书籍,对从事中医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和应用人员是一本较为适用的参考工具书,亦可供中医药院校学生和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针灸临证古今通论:心肺肝脾分册
1人今日阅读
本套丛书是将古代针灸文献与现代临床相结合,汇总分析古代医籍中针灸治疗150余种临床常见病证的相关文献。文献资料来源于先秦至清代末年的130余种重要针灸著作。通过数据库的应用全面、准确地整理出相关内容,对各病证的取穴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临床治疗的规律和特点,包括循经取穴、分部取穴、辨证取穴、针法灸法特点等,以求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并与现代临床进行比对,寻找异同点,最后提出合理的临床参考处方。此书涉及内科病症近60种,内容全面,分类准确,实用性强。
本草类方
全书内容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三、四卷主治百病为纲目,以天干为诸病歌诀分部,以卷数病名为分类,以症状、症候群及少数传统经方为题目,总分类113种,所列病症题目千余条,逐条分别详细引出用药、用方、用验、用案、用针、用灸、用砭、用酒、用丸、散、膏、丹、汤等多种治疗方法。采撷汲取明代以前众家医书典籍,收辑引录前人论述或部分文字,所载方药秘籍,更有“宫禁之秘”和史书、杂著及佚失的古医籍记载,加以分类,汇为一编。
针灸临证古今通论:杂病分册
本套丛书是将古代针灸文献与现代临床相结合,汇总分析古代医籍中针灸治疗150余种临床常见病证的相关文献。文献资料来源于先秦至清代末年的130余种重要针灸著作。通过数据库的应用全面、准确地整理出相关内容,对各病证的取穴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临床治疗的规律和特点,包括循经取穴、分部取穴、辨证取穴、针法灸法特点等,以求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并与现代临床进行比对,寻找异同点,最后提出合理的临床参考处方。此书涉及儿科病症近25种,内容全面,分类准确,实用性强。
神农本草经校义
《神农本草经》这本汤液经方医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宝贵成果,汇集了多代名医的行医用药经验,成书于东汉,一度失传,后又通过辑佚汇总重新传世。其中,清末名士王闓运校刻的“嘉祐官本”是其中的佼佼者。本书正是王闓运刊刻版《神农本草经》为蓝本,对经书原文校释解读,增补用药案例,集纳刘复(刘民叔)、廖平(廖季平)、杨师尹(杨绍伊)为代表的多位学者研究成果并最终出版的。本书由著名中医学家、针灸学专家李鼎教授校义,杨大华先生释例,邱浩编辑校核,张潮、李恒协校。本书的编排体例为: 一、按照《神农本草经》原书三卷(分别为上中下三品)的次序,按所属部类,逐一列出药物的名称及原文。二、经文校义:此项目在原文之后,以“经文校义”四字作为标注。即李鼎先生对《神农本草经》的校义,逐条列在对应的篇题或药物原文后。三、释经义例:此项目在“经文校义”之后,以“释经义例”四字作为标注。即杨大华先生根据《神农本草经》记述的药物药性功效,挑选古方书记载或转载的含有这一药物的方剂,以旁证来说明此药如何配伍使用,以方释药。他书方剂逐条列在对应的药物校义后。
针灸临证古今通论:皮肉筋骨分册
1人今日阅读
本套丛书是将古代针灸文献与现代临床相结合,汇总分析古代医籍中针灸治疗150余种临床常见病证的相关文献。文献资料来源于先秦至清代末年的130余种重要针灸著作。通过数据库的应用全面、准确地整理出相关内容,对各病证的取穴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临床治疗的规律和特点,包括循经取穴、分部取穴、辨证取穴、针法灸法特点等,以求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并与现代临床进行比对,寻找异同点,最后提出合理的临床参考处方。此书涉及外伤科病症近30种,内容全面,分类准确,实用性强。
儿科心鉴
4人今日阅读
《儿科心鉴》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通过对中医儿科学术理论和历代儿科名家学术思想与医疗经验,进行系统、全面地挖掘、研究、整理,而且以历史的面貌完整表达出来,以利于继承和发扬,为医疗、教学、科研服务。本书集中医儿科学术之大成,概括古今儿科学术与经验精华,是中医儿科学领域重要的学术专著,可作为高层次特别是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参考用书,对中医院校中医儿科学教师以及中医儿科临床医生均有很好的教学、临床、科研参考使用价值。 作者简介:男,全国中医儿科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评审专家,《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评审委员,广东省卫生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广东省及深圳市医药科技评审专家、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卫生局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专家委员会成员等。
道家文化与中医学
4人今日阅读
本书以充足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证明道家思想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回顾了中华文明发展史,概括了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和道家学说。又理论联系实际,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出发,介绍许多道、医共用的治疗保健技术和方法。如祝由术、炼丹术、导引术、房中术、内丹术、服餌避谷养生术等等。总之,从道家文化和中医药学的关系方面,考证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介绍一些著名医家和道家及其代表著作,重点阐明一些经过实践捡验的,符合科学原理的实用医疗养生方法,以满足人们养生保健的需求。
《伤寒论》药与方的研究(独家首发)
1人今日阅读
《<伤寒论>药与方的研究》一书,记述了作者对《伤寒论》书中所用的总共87味药和112张方的研究成果,并说明了作者自己对这些药与方的运用经验,是作者在1957年秋起为台州医院西医学习中医的医生们讲课时所用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为中国的医圣汉朝张仲景的代表作,是学中医者必修的一部经典著作,医者只有掌握了《伤寒论》,才有可能成为好医生。所以作者对《伤寒论》所涉及的药与方在祖国医学的基础上作深入的研究,很有意义。
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
4人今日阅读
本书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唐人的疾病与医疗,体会生死观念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彩色图解千金方
《千金方》全称《备急千金要方》,也称《千金要方》,系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本医学巨作,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所著的这部巨作,是集唐代及以前的诊治经验之大成,也是孙思邈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对临床经验的总结,书中不仅有他自己的诊疗经验,也汲取了百家之长,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遍涉临床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保健等,可谓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原著按照妇、幼、五官、内、外等科室进行分别介绍,其中不仅有医学知识理论的讲解,亦有名方、验方的介绍,这样的分门别类,有纲有目,内容非常丰富,与当今的科别分类极其相近,可见当时孙思邈的医学造诣是相当深厚的。作为综合性临床医学巨著,《千金方》蕴含了与治病、养生有关的方方面面,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其中的经典方剂沿用至今,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宋代医学方书的形成与传播应用研究
本书以医学史、社会史和传播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以中国文献、域外文献、出土材料和学界研究成果为基础,深入地探讨了与国家“仁政”思想和正统政治密切相关的医学方书的形成与传播过程,解决和攻克了医学方书形成与传播过程中的知识来源、知识构成、知识传播、知识应用以及知识创新等史实和机制的问题。
中国宫廷医学医籍精华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以历史朝代先后,共梳理76部现存原始医籍,选取40余位宫廷御医,探本溯源,深度挖掘其“宫廷渊源”、“内容精要”、“名方名药”、“临床运用”、“后世影响”等内容,整理汇编成医经类、诊法类、方书类、本草类、临证各科类、医案医论医话类、综合医书类、针灸推拿类、食疗养生类九大部分。采用学术源流与现代文献研究相联合的方法,结合笔者多年临证经验,对临床常见疾病特别是心系病证进行深入探究,不仅融汇了古代宫廷医疗学术思想,且吸纳了现代医学临床诊疗成果,加以分析,同时附有较多美容、养生等秘方秘法。 作者简介:张京春,女,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第三批著名老中医陈可冀院士师承人员及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获全国优秀继承人称号。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曾获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高血压、早搏、房颤、冠心病心绞痛心梗、支架及搭桥等术后、高脂血症、心力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头晕和胸痛心悸症,同时运用清代宫廷方药调理亚健康、更年期等伴发心血管症状等,另可为患者提供多种简便易行的代茶饮及调补膏方。 第一负责人主持在研或完成高血压、冠心病、清宫医案方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等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及省部级课题七项,传承岳美中、陈可冀两个全国名中医并为其北京市室站的负责人。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主编名医经验《陈可冀学术思想及医案实录》及清宫医案专著《清宫医案精选》等三部。 第一负责人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健行”中医药传承创新二等奖各一项,作为主要负责人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学中医 悟大道.下
本书稿为《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系列丛书的一本,本册从中医药与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入手,让读者不仅领会中医理论和中医实践的科学价值,体悟中华文明和中国智慧的博大精深,而且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真理对于挖掘、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意义,认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光辉前景。
咳嗽
1人今日阅读
本著作从千余种中医古籍中筛选出180余种对中医咳嗽在理法方药有较为突出或较为系统的论述内容加以整理而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除重视传世文献总结以外,补充了散佚古籍对咳嗽的重要论治内容,弥补了以往有关咳嗽古籍文献挖掘与整理之不足;同时,本著作从临床与学术相结合角度出发,采用混合分类(指南分类结合学术分类)方法形成目录,通过目录对古籍原文依次展开,使咳嗽知识体系脉略清晰、上下关联、前后呼应,避免了以往古籍整理存在的内容单一突兀不好理解的弊端,实现了文献为临床服务之宗旨目标。本著作共分为十章。分别为病名源流、病因病机、证治条辨、治则治法、方药纵横、外治集萃、预防调护、医案医话、其他杂录,每章后附述评。
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0%
古人如何面对瘟疫?瘴气是真实存在抑或只是出自人心的幻想?古时候的医患关系是怎样的,他们也有医患矛盾吗?于赓哲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中古时期医疗社会史的研究,认为“疾病比很多因素更能长远影响人类历史”,“在摸索人与社会甚至人性的基本规律的时候,医疗与疾病是一个绝佳的窗口”,本书通过对海内外大量史料的爬梳整理,剖析实际案例,探索疾病与人心、医疗与社会、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关系,尝试发掘文字背后隐藏的史实,并提供一种思路,试图将传统医学从“科学还是迷信”的窠臼中拉回来,还原中国古代医学本来面貌。其切入点既有医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医者形象的模塑、医患关系的探讨,亦有对古代的卫生体系、瘟疫致与治的思维模式、性病对青楼文化的影响、宋代墓葬壁画背后的医药文化等问题的思考。
中华临床中药学(第2版)
11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2.1%
本书由全国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高水平的专家编写。是一部全面整理阐述中药理论、临床应用和总结推广当代研究进展及新功用、新用法的大型学术性专著,它既对宏扬祖国医药学和提高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的治疗、保健用药水平有所帮助,又是目前教学和研究工作者较为完善的一部大型参考书。
中医妇产科辞典
妇产科是中医优势学科之一,从业人员较多。截至目前,我国尚无一部大型的面向广大中医妇产科医教研人员辞典类著作。本书作者在几乎穷尽现存中医妇产科古代文献并旁参相关经史子集的基础上,积二十年之力,编撰此书,在中医妇科基础理论、临床病证、方剂、药物、医家、专著等八个方面收录词条11000余种,研究深入,覆盖面广,考据成果丰硕,释义准确精炼,是中医妇产科从业人员必备的工具书。
《伤寒论》读书笔记
《伤寒论》为中医学的经典名著,虽历代注家众多,但多各执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故发明玄秘者虽多,但遗漏者亦复不少,而掩质埋光,以讹传讹者亦在所难免,加之大都文义深奥,对经文的分析理解多有差异,致使后学者对学习、理解《伤寒论》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面对名著却难以深入体会和理解,最终造成了学习、研究上的困难,并视学习《伤寒论》为畏途。本书为全国首届名中医孙良佐教授多年学习、运用《伤寒论》之心得体会。孙老认为,学习《伤寒论》的目的,主要在于掌握其辨证论治的思维和方法。熟记全书之每条每方固然重要,但理解其深层次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辨证取舍用药的规律,则更为重要。作者试图从《伤寒论》本意上作一探讨和梳理,力争去繁就简,回归《伤寒论》之本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全书层次分明,内容丰富,既可为初学伤寒的人指点迷津,又可为临床多年的医生释疑解惑、“登堂入室”提供指导。作者以五十余年对《伤寒论》的学习体验,撰成本书,侧重于《伤寒论》的整体辨证方法,而不拘于对一方一证的简单玩味。书中先列仲景原文,再设读书笔记给予解释,另精选历代名家选注加以佐证,部分条文后附有典型医案及心得体会。本书在对每条条文的学习分析中力求向仲景的原意靠近,希望对后学提高临证水平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本产品为电子书,非实体纸质图书。为保护图书著作权,电子书不提供原文件,不支持导出和打印,仅支持人卫社相关软件中阅读,可下载至软件中离线查看。除因质量问题,虚拟商品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
中国医籍补考
全书分为:医经、本草、食治、养生、藏象病机、诊法、明堂经脉、伤寒、金匮、温病、临床综合、方书、内科、外科、骨伤科、妇产科、儿科、喉科、眼科、法医附兽医、医案、医话医论、丛书类书、史传书目、运气、其他,共26门,搜集载录古医籍3374种,现存2937种,辑佚52种,残阙73种,未见312种,亡佚7种,较《中国医籍考》新增2260种,涉及撰作、编撰、校勘、出版者1263人。书籍名用通用名,并标明医籍卷数和作者对书籍的工作,内容精简扼要,多采取节录的方式,书后附书名索引和著者索引,以便读者查阅。
百味中药历代炮制辑要
本书收录150味常用中药的现代加工炮制方法,同时从中医古籍中收集整理了历代的炮制方法,厘清中药饮片炮制加工脉络,呈现中药历代加工炮制的特点,尤其是整理出现代不常用或者未用的一些加工方法,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支撑。
养生类纂
2人今日阅读
《养生类纂》22卷,又名《杂纂诸家养生至宝》《养生延寿书》《养生杂纂》。宋·周守忠编,成书于南宋嘉定13年(1220)。书中对南宋前220余种古籍中的养生学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纳和分类,分列为养生总叙、天文、地理、人事、屋寓、服章、食馔、羽禽、毛兽、鳞介、米谷、果实、果蔬、草木、服饵等部。资料丰富,繁简得宜,条理清晰,导引、适时、起居、食疗、服药等具体方法靡不俱备,切于实用。书后附作者另一部养生书籍《养生月览》2卷,可供读者按月查询养生方法。本书乃集南宋前养生学成就之大成者,此次整理以明成化10年(1474)钱塘谢颎刻本为底本。适合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工作者、中医养生爱好者和中医药院校师生阅读。
特定穴临床应用
1人今日阅读
《特定穴临床应用》立足于针灸学最为精华的内容——特定穴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本着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的指导思想,按原穴、络穴、俞穴、募穴、郄穴、八会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五输穴的顺序重点介绍这些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其信息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每一类特定穴之后,都附录了作者新编的、朗朗上口的歌诀;并围绕它们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之处,开展一些讨论,以期扩大读者的临床思路,并能对后学者起到授业解惑、指点迷津的作用。
中医疫病防治史略
在全面搜集、整理和分析先秦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医疫病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疫病及相关概念的内涵,系统地疏理了中医疫病防治理论的学术源流,阐释了各历史时期中医对疫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预防等的基本认识,阐明了重要医家、医著的学术贡献,尝试把握中医防治疫病的基本规律,比较完整地勾勒出中医防治疫病的历史脉络。本书适合中医药科研人员、中医临床医师、中医药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阅读,也适合于期望对中医防治疫病历史有所了解的各界人士。
中国历代长寿方精选
本书精选历代长寿方307个,按照使用方法分为内服、外用、益寿粥、气功导引四大类,内服方又分为补阳、补阴、阴阳双补及活血、通窍等门类。希望对当今渴望长寿者和老年医学工作者有所启发,亦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参考选用。
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简述
依据已经公开正式发表的材料,系统阐述了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和中华文明的系列论述及其意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医药学的相通相应,揭示了中医药学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从主题、特征、品格、规律和历史、文献等多角度介绍了中医药学;阐述了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中医药的振兴发展面临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和历史使命。
伤寒论通释:升降出入辨伤寒
2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8%
以“三阴三阳”的基本内涵为纲逐条讲解《伤寒论》原文。在每一篇的“提纲条文”及前几条的小概述条文下详细阐释本篇的基本主证、病机、分篇思路、篇名内涵,以说明该篇所属的阴阳内涵,辨识要点。对于没有方证的条文,重点揭示其“见病知源”的辨证内涵;对于有方证的条文,重点阐述其诊断要点、方证对应的内涵,必要处附以自己或他人的医案,医案不多,旨在说明问题,不在彰显经方疗效。 作者简介:山东中医药大学讲师,中医学(《伤寒论》专业硕士,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善用中药治疗各种疾病导致的痛症,对发热、咳嗽、鼻炎、小儿厌食、消化不良、浮肿、胆囊炎等病症有较好疗效。
针灸穴名寻根:细说500个针灸穴名
3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对针灸穴名的寻根溯源之作,力求对针灸穴位的命名作出多方面的解读。在说明医学道理的同时,特别注重文化方面的阐释。解读针灸穴名之后,附上300条穴名谜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使读者轻轻松松地获取知识。全书以流畅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在严谨的考证之中穿插出典\历史掌故\传说等,吸引读者深入阅读下去,从而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作者简介:张载义。主任医师,教授。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习中医,1962年即从事于针灸临床,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并获得硕士学位。曾先后担任过安徽中医药大学(原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针法灸法教研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针灸杂志》编委、上海针灸学会针灸临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
古人如何面对瘟疫?瘴气是真实存在抑或只是出自人心的幻想?古时候的医患关系是怎样的,他们也有医患矛盾吗?于赓哲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中古时期医疗社会史的研究,认为“疾病比很多因素更能长远影响人类历史”,“在摸索人与社会甚至人性的基本规律的时候,医疗与疾病是一个绝佳的窗口”,本书通过对海内外大量史料的爬梳整理,剖析实际案例,探索疾病与人心、医疗与社会、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关系,尝试发掘文字背后隐藏的史实,并提供一种思路,试图将传统医学从“科学还是迷信”的窠臼中拉回来,还原中国古代医学本来面貌。其切入点既有医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医者形象的模塑、医患关系的探讨,亦有对古代的卫生体系、瘟疫致与治的思维模式、性病对青楼文化的影响、宋代墓葬壁画背后的医药文化等问题的思考。
日本针灸医籍十六种
针灸医学起源于中国,其影响早已超出中国国界,远涉欧、亚、美各大陆。自古以来,日本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中国的针灸医学,经过长期的不断实践、总结与提高,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针灸医学,其中江户时代的针灸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16世纪中叶以后,受中国元、明、清医学的影响,在与中国、朝鲜和西方的相互交流过程中,日本针灸医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表现为针灸名家辈出,流派异彩纷呈,理论的突破与方法的创新层出不穷,针灸著述在品种、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与同期的中国针灸著述相映生辉,为全人类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古老针灸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对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并积累了大量针灸文献、独具特色的日本针灸医学成就进行深入研究实属必要。 本书精选日本针灸医学著作16种,大致涉及影响较大的名家名著、不同流派的针灸著作、独具特色的针灸专著、短小实用的针灸小书及日本传来针灸著作5类。所选书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针灸医学的成就特色及发展创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肖永芝,女,1996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医文献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讲授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医文献学。主要研究方向:中外医学文献交流及医学史研究。整理校注出版中医古籍35种,如海外回归医书《荩斋医要》、《医门秘旨》点校;独著、合著或参编医学著作12部,如《温病大成》(第三部)分册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史系列丛书》执行主编;主持局级、院级课题7项;获部级、局级、院级科技成果奖励7项。
伤寒杂病论会通
8人今日阅读
《伤寒杂病论会通》是以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为主,又综合宋本、湘本、涪本为一书之“仲景全书”。并以集注形式对全书进行诠释,汇集中外(日本)二百余家医著之精华,也是黄竹斋先生毕生治仲景之学的最后总结。白云阁本《伤寒论》较通行本内容多三分之一。该书为全面深入地研究仲景学说提供了丰富的文献依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学习“古本伤寒”必备的参考书。借此深入探讨古本内涵,对进一步完善仲景理论体系,充实方证内容,指导临床实践等方面,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中国宫廷医学养生精要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张京春博士作品。张京春为北京中医药学会宫廷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近年致力于中国宫廷医学的研究,曾出版《中国宫廷医学医籍精要》。 本书立足于中国宫廷医学,深入挖掘中国宫廷养生保健瑰宝,而成此书。 全书分为药食养生篇(茶饮、药膳、膏方)、美容养身篇(养面、养发、养体、足疗)、功法健体篇(保健气功、灸疗、按摩推拿)、文化润心篇(儒释道、琴棋书画、戏曲、建筑、服饰、节令习俗),深入介绍了中国宫廷养生保健的具体内容。
敦煌文化与中医学
由中西方交流而形成的敦煌文化博大而精深,与中医药的关系源远而流长。本书的上篇分八章全面展示了敦煌文化丰富内涵:敦煌文化源流、敦煌之宗教、敦煌之文学、敦煌之艺术、敦煌之典制、敦煌之民俗、敦煌之科技、敦煌文化之本质与内涵;下篇则对敦煌医学文献和涉医壁画中有关中医诊法、本草、针灸、医方、养生、医事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从“医法自然”“尚中贵和”“仁爱济世”等三个层面诠释了敦煌中医药学之文化内涵。附篇中,既汇总了敦煌中医药学在文献整理及实验、临床等研究的丰富成果,又有对著名敦煌学、敦煌医学学者郑炳林教授、赵健雄教授的访谈录。是一部较能全面反映敦煌文化精粹和敦煌中医药学的学术专著。
中药学(全2册)
8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2%
本书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第2版)之一,是由全国10多所中医院校、科研机构专家编写而成。本书在保持第1版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博采了近十年国内外中药学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成果。该书分总论、各论、附录三部分。总论系统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中药新药的研制与开发。各论按功效分类,收载500余种常用中药,系统介绍其药性理论、现代研究、临床应用等内容。其中药物的功能主治及化学成分、药理等内容,以2010年《中国药典》为准,充分体现现代中药学的研究水平和进展。全书内容丰富、系统规范、新颖实用,是一本难得的中药学高级参考书。本书可供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科研人员、高级临床医师参考使用。
推拿古籍选读(十三五)
本教材通过介绍推拿源流和古籍中推拿方法、器具的演变过程,进一步理解推拿学的内涵,并通过介绍推拿名家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等,拓宽学术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临床水平,为今后从事推拿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赵毅,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推拿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推拿古代文献研究、推拿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