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书名中的结果
共 30 条
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
1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2%
这是一部紧紧围绕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讲述晚清政局的历史读物。作者笔下的北京胜迹,皇宫御苑、王府宅邸、街头巷尾,都曾经是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活动的舞台。作者用极富感染力的细节叙述,再现了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与李鸿章等亲王重臣、康梁等维新人士在历史关头的艰难抉择和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不止是消闲破闷的京华掌故,更浸透着史学行家的功夫,发旧思而生新意。
天公不语对枯棋两部曲(套装全2册)
《天公不语对枯棋》是一部紧紧围绕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讲述晚清政局的历史读物。作者笔下的北京胜迹,皇宫御苑、王府宅邸、街头巷尾,都曾经是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活动的舞台。作者用极富感染力的细节叙述,再现了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与李鸿章等亲王重臣、康梁等维新人士在历史关头的艰难抉择和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不止是消闲破闷的京华掌故,更浸透着史学行家的功夫,发旧思而生新意。 全书约配两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书名“天公不语对枯棋”,典出沧趣老人陈宝琛的诗作“感春四首”,是诗人对甲午战争失败后国事危机的浓缩概括,作者移作本书书名,因为书中描写的诸多事件,正是发生在那个艰难的年代。 2006年初版,深受读者欢迎。此次改版新刊,作者对部分内容、图片做了调整、修订,面貌一新。 《秋风宝剑孤臣泪》 晚清中国,中西交冲,新旧消长。中国的大门缓缓打开,引进了摄影术、西医、火车、铁甲舰,开始有了驻外使馆、海外留学和学成后的海归,有了近代外交和官员出访,中国政治格局的动荡变化也由此展开……在时势的逼迫下,李鸿章等得风气之先的人士直面内忧外患的交迫,成为自觉身当其冲者,数十年强毅力行,行走在中国人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蹒跚路程上。 作者秉持“以散文的笔法写论文,以论文的严谨写散文”,从被过滤掉的历史细节入手,讲述了慈禧、李鸿章、左宗棠、翁同龢、张佩纶、郭嵩焘、严复、吕耀斗、胡传、唐国安等同光朝的政要、社会精英真实而传奇的故事。笔墨穿越于今昔之间,生动有趣。 《秋风宝剑孤臣泪》尽可能多地使用新近公布的档案、书信、日记、诗歌,乃至旧影像和国内外报刊,解决了许多史学界关注却未作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研究晚清知名“清流”张佩纶与洋务派大老李鸿章、与军机大臣、“清流”的后台老板李鸿藻之间的往来书信,从中发掘出大量沉睡的历史秘辛,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丰富了今人对晚清政局和人物的认识。 《秋风宝剑孤臣泪》是作者继《天公不语对枯棋》之后,第二部以晚清为题材的历史散文集。书名取自李鸿章——这位中国近代最重要也具争议的政治家——临终的诗句。
却将谈笑洗苍凉:晚清的政局和人物三编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5%
继《天公不语对枯棋》和《秋风宝剑孤臣泪》后,姜鸣撰写的晚清历史散文第三辑,收入十三篇文章。有浓墨重彩的长篇考证,揭示了“马嘉理事件”后清廷的外交失败,“甲申易枢”对甲午战败的潜在影响,以张佩纶为代表的“清流”在当时政坛中的沉浮,而这些事件恰好为之后的甲午战败埋下了伏笔。也有角度新奇有趣的小文,从胡雪岩的破产,到孙中山的伦敦绑架事件;从李鸿章最后生涯的居所,到张佩纶的爱情婚姻生活;从醇亲王巡阅北洋海军的诗歌与影响,到一勺用来养生的牛肉羹——涉及晚清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姜鸣善于由点及面地呈现历史事件背后细腻而宏观的纵深之感,他将严谨的史学考证与颇具趣味的实地探访相结合,佐以轻快动人的文笔,对晚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给出了新颖的解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之中,再现出那个动荡波澜年代的真实图景。
流水集(日知文丛)
本书是“日知文丛”之一,是戴海斌教授近十年来对中国近代政治外交、社会文化、学术思想史等研究领域的书评和随笔文章结集,是对学术风气和研究成果的一种反思。是集取名为“流水”,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之名句“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是为史家对现实和历史的一种慨叹、关怀和忧思。全书分为四辑,一是对民国时期近代史研究的个案论述,二是对近年来近代政治外交史研究论著的评论,三是对近代史研究范式、方法的反思,四是个人学术交往随笔。是书文笔简练畅达,论述深入浅出,超出一般学术论著的严肃笔触,在表达出专业性的学术反思和学术批评同时,也适合一般文史爱好者阅读,感知近代历史的趣味。
日知文丛·第二辑:不一样的文史名家文化笔记(套装共8册)
1人今日阅读
套装包含《为学跬步集》《书中自有山河》《昨日明月照今心》《流水集》《风义的怀思》《无界》《虔敬与喜悦》《行动者的写作》8册。是研究文学理论、学术与生活的散文合集。各大名家的散文、随笔合集,收录多年的学术思想积累。专业领域专家著作,散文随笔的短篇形式,学术性强的同时也保证了可读性与通俗性。从古文经典到当代新学,由西方思想到东方文明,贯通古今,兼顾中西。比较中西文学,建立文化自信,打开世界文学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新视野。当今人们应如何做学术?本丛书在论述中具有严谨的思辨精神,不拘泥于成见,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力求言之有物,兼顾了学术性与可读性。
吴晓波企业史(套装9册)
5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8%
吴晓波企业史套装9册,包含《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大败局》。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十年典藏版)(全2册)
1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7%
继《激荡三十年》之后,吴晓波溯流而上,再写中国企业100年。上卷叙述1870年—1937年的中国企业变革。作者希望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当今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基因及精神素质是怎么形成的?它是三十年的产物,还是应该放在一个更为悠长的历史宽度中进行审视?在三十年乃至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作者从一个特殊角度记录中国企业的发展历史。下卷重新梳理了1938—1977年的中国企业史和商业变革。作者按照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之前40年的中国商业史。作者试图在这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探寻中国商业人物和企业的成长基因、精神素质以及发展脉搏。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十年典藏版·上)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3%
继《激荡三十年》之后,吴晓波溯流而上,再写中国企业100年。了解中国百年崛起,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史诗般作品。此为上卷,叙述1870~1937年的中国企业变革。作者希望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当今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基因及精神素质是怎么形成的?它是三十年的产物,还是应该放在一个更为悠长的历史宽度中进行审视?在三十年乃至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阶层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从曾国藩、李鸿章、盛宣怀、郑观应,到张謇、荣家兄弟、孔宋家族,寻找中国商业进步的血脉基因。作者从一个特殊角度记录中国企业的发展历史,既有文献价值,又有生动故事,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英雄主义的魅力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王朝的余晖:淮军:1862—1900
8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6%
《王朝的余晖》是季宇创作的一部书写中国清代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从1860年前后晚清政坛动荡写起,一直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后结束,书写了清末重臣李鸿章创建、发展淮军的始末以及淮军兴盛、演变直到最终覆灭的历程。作者以宏大的视角、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淮军所参与的清末多场战争的面目,展现了这一时期清王朝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迅速衰朽以及各阶层、各势力互相博弈的历史过程。拨开尘雾,重新观察这支曾经作为清王朝最后军事支柱的淮军,可以看到作者书写的不仅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雏形的兴衰过往,更是一段近代中国艰难探索、剧烈转型中不容忽视的大历史。
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1861—1884):以军机处汉大臣为核心的探讨
31人今日阅读
•全员恶人?“南派”“北派”此消彼长,阴谋阳谋之下的大清国运 政变、垂帘、内讧、罢黜、杀戮,本书重点考察1861—1884年清朝重大历史关头的官僚政治生态,从侧面探讨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翻云覆雨的政治土壤与人性幽暗。内乱平息、洋务运动、“开眼看世界”都不足以让大清逆风翻盘,无休止的内斗让国家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一次次错失良机,也重新审视近代知识分子的灵魂之问:大清到底是怎么亡的?是什么,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 •不同于多数宫廷史,以派系政治为切入,细看帝国决策核心军机处的复杂局势 为什么肃顺必须死?为什么恭亲王也必须下台?本书以“派系政治”角度研究晚清史,切入帝国中央权力枢纽——军机处,细看汉族官僚在最高统治者权力平衡术中的游走,李鸿藻、沈桂芬、王文韶、张佩纶等汉族“南”“北”官僚接连登场,还原晚清宫廷政治真相,揭示主导政治走向的关键问题。 •著名史家林文仁经典晚清史,重磅归来!史料丰盈,小说般叙事 本书为著名晚清史学者林文仁教授的代表作,系统深入,视角独特,重视官方档案,更重视私人日记、书信、年谱等形式多样的私家史料,小说般叙事,让尘封的史实“活”起来。 “辛酉政变”改变了晚清历史的走向,随之而来,军机处的汉族官僚日趋加深分裂为“南派”和“北派”,且势力此消彼长。在此背景下,两宫太后与恭亲王、醇亲王的关系也走向微妙,李鸿藻、沈桂芬、王文韶、张佩纶等汉大臣接连登场,共同织就一幅权力的画卷,大清的命运齿轮又将如何转动?以派系政治入手,开创性解读清朝覆灭的隐形原因,透视大变局之下晚清皇权与官僚政治的共生与博弈。
晚清六十年的革命与改良(1851-1912)
2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0%
本书梳理了从金田起义到清朝灭亡60年间的历史脉络,揭露了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和扶持代理人镇压起义的罪行,歌颂了太平天国、义和团等运动和反抗外敌入侵的英雄人物,对一些丑化近代英雄人物的谣传做了反驳。同时,对洪秀全拜上帝教迷信思想给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危害,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关键战役与关键责任人,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的历史功过,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与民元北伐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结合史料提出了新思路、新看法。全书贯穿了“治人”和“治法”两种革命和改良模式的比较,后得出中国摆脱近代屈辱、实现民族复兴应该“先治人、后治法”的总结性结论。
明朝一哥王阳明(十周年精修典藏)
2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9%
《明朝一哥王阳明》用颇具现代感的生动幽默的文笔,将一代圣人王阳明的一生完整勾勒出来,同时又融入了王阳明心学的形成、发展、完善和成熟的过程。在本书出版十周年之际,吕峥教授结合王阳明研究的新成果,对全书内容进行了精心修订,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王阳明的成圣历程,更轻松、更准确地读懂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会开启强大的内心力量,成就辉煌事业。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新一版)(套装共2册)
8人今日阅读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是本社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之一。 该书初版于1994年,在选目与赏文撰写方面,邀请了当时国内众多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本着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宗旨遴选篇目,撰写赏文,编订附录,充分反映了当时元明清诗歌研究的丰硕成果与较高水平。全书共收录辽、金、元、明、清、近代430位诗人的诗作1300余篇。 本书新一版拟以原版为基础,增删、改正若干舛讹,并对附录作增补,增加了元明清诗研究参考书目。使本书质量更臻精审完善。并依照新一版版式对全书进行重新设计,使版面更加赏心悦目,全面提升本书的档次和品位,以满足不同文化消费层次的读者需要。
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3人今日阅读
是在《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基础上重组拓展项目。所选篇目更为精粹,鉴赏文字出于国内一流研究专家。
中国大儒(全集)
《中国大儒:风华绝代》讲述中国大儒们各自分立于不同时代,屹立于学术巅峰;他们又上下彼此传承,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中接纳传灯……从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一代代风华绝代的儒学宗师以致君尧舜的儒者情怀,死守善道的儒家本色,以人弘道的儒学旨归,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青灯古卷中写就华夏五千年辉煌夺目的灿烂文化。穿越千年时空,与儒学宗师并行,以耳聆听大师精深玄妙的儒学思想,用心感受大师风华绝代的儒者风采……《中国大儒:光耀万古》遴选了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史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上迄先秦的孔子、孟子、荀子,下至民初的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组成了中国儒学大师集团,将他们集于一起,珠串起来,从他们的学术成就、人生履历、历史背景,乃至学风流变、赓续设笔、钩玄稽要,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每一位大师在学术史上各自的创树、所起的传承作用以及所居的高度,标定他们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中接衲传灯的彼此坐标,画就一个以人物为载体的中国学术史图表,并以一位位鲜活的人物为载体,为读者呈现一个并不枯燥,但于史有征,于学有养的简易中国儒学史。《中国大儒:国之重器》遴选了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史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上迄先秦的孔子、孟子、荀子,下至民初的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组成了中国儒学大师集团,将他们集于一起,珠串起来,从他们的学术成就、人生履历、历史背景,乃至学风流变、赓续设笔、钩玄稽要,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每一位大师在学术史上各自的创树、所起的传承作用以及所居的高度,标定他们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中接衲传灯的彼此坐标,画就一个以人物为载体的中国学术史图表,并以一位位鲜活的人物为载体,为读者呈现一个并不枯燥,但于史有征,于学有养的简易中国儒学史。
近代诗文
相比古代文学及现当代文学,近代文学直至今日在阅读普及和学术研究上仍堪称盲区,仅有部分作品因入选中学课本而为人熟知。该书涉及诗、词、文等多种体裁,对作者的择取,上至公卿硕儒、王孙贵胄,下至乡野平民、闺中妇女,在作品的遴选上,既有忧国忧民、针砭时弊的内容,亦不乏反映俗世儿女日常柴米油盐的真挚感人之作,可谓网罗了文坛大家脍炙人口的名作名篇,又兼顾了不知名作家的优秀作品。在给予读者文学审美感受的同时,也较为真实全面地展现了中国近代世情百态,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风气及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 篇首附有作者生平简介,有助于读者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深入领会其中的内涵,末尾的说明和集评则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有助于读者参照借鉴、加深理解。该书注释亦详实,对冷僻字加以注音注解,适合于文学爱好者作为知识普及类读本,也适宜给中学及本科学生作为补充教材,起到提高文学素养、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同时这一时段上接古代文学,下启现当代文学,通过对近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对于贯通古今、完整把握中国文学史也可起到积极作用。
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1.5%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关的研究已经很多,本书的研究仍能使人耳目一新:大量档案材料的披露,资料来源包括收藏于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东京的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台北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故宫博物馆文献处。重大史实的精心考证与重要场景的细密描述: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中下层官员与民众对变法的建策;张之洞调京主持朝政与机会错失;光绪帝的对外观念;日本政府的观察与反应。旧说的认知、补正与修正,新说的展开、论证与建立,作者集五年半的全部精力于此。
清朝最后的120天
1人今日阅读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大幕揭开,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帝制的终结,计有120余天。这120天虽然转瞬即逝,但也惊心动魄,浓缩了3000年封建王朝、300年大清帝国分崩离析的最后记忆。本书是对清朝最后120天的史实重建,以清宫档案等一手史料为基础,沿着清政府获知武昌起义的时间链条,勾画其覆灭前的历史光景。作者从多个维度细致而具体地交代了武昌起义后的清政府在军事、财政、外交、中枢运转上的应对得失,再现清廷从匆忙处置到无奈退位的历史进程,用具象化的写作还原了辛亥革命这个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重大事件。
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驾崩之谜
1人今日阅读
慈禧太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叶赫那拉氏,名杏贞,但也有说其是汉人的说法。咸丰皇帝死后,她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是自1861年至1908年间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岁登基,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1898年,光绪帝进行“戊戌变法”,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光绪三十四年,年仅38岁的光绪帝暴死,他死后仅一天,统治中国近四十年的慈禧宣告死亡。那么,两人死亡的时间何以如此接近,光绪皇帝为何盛年早夭,为何光绪死在慈禧之前,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对这个谜团不断猜测,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全书以权威史料为据,立足于对史实的细致剖析,讲述了慈禧太后备受争议的一生,描述了她铁腕阴狠,多谋善断的独裁史,还原了光绪帝和慈禧之间种种恩怨纠纷,光绪帝对百日维新的真实态度。全面展示了晚清光绪与慈禧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对朝政时局的种种影响。本书观点新颖,文笔流畅,考证扎实,多以具体的故事讲述问题,可读性很强。
中国近代文学史(修订本)
1人今日阅读
《中国近代文学史》,关爱和主编。本书梳理中国近代文学八十年的发展历程,包括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时期,紧密结合中国近代的社会发展、思想变革,讲述了古典文学的衰落,近代文学的萌生、形成与飞跃、拓展与蜕变。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材。
帝国突围:摇晃中的光绪二十四年
本书依据大量经过认真甄别的史料,回到历史现场“破案”,对戊戌变法深入透视。就康有为和梁启超是变法的真正领袖吗?戊戌变法是失败还是夭折?京师大学堂为何成为变法的头等大事?帝党=维新派、后党=守旧派?……问题进行了充分论证,得出了新的结论,受到学界的首肯。该书题材严肃,内容丰富,辨析精细,论述生动,观点独到,雅俗共赏。
石遗室诗话
2人今日阅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悲歌:甲午战争史诗选
甲午战争不仅给中国军民造成大量伤亡和财产损失,由于战败被迫签订的《马关条约》更令中国元气大伤。重温这段悲伤历史,不仅可以通过史学著作,也可通过阅读文艺作品。晚清时期,不少诗人文士写下大量关于甲午战争的诗歌,本书对其中精品进行收录和解读。
文学经典鉴赏・元明清诗三百首
《文学经典鉴赏·元明清诗三百首》选收元明清诗约300首,是一本选目精审、赏析精到的古典文学读本。在内容修订上,编者特别参酌了的课程标准,比照中小学1到12年级的教材古诗文和选读篇目,对原有辑选的诗作篇目做了补充完善,以期更好地反映这些年元明清诗歌文学研究的进展。另外在装帧形式上,我们力求版式醒目美观,改掉过去“字小纸透”的缺陷,希望能更加贴近读者阅读口味。通过多种修订与更新,使现代读者能够更好地体味传统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智慧精选(套装2册)
该套装包括:《明朝一哥王阳明》《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阴山讲中国史》。内容简介:《明朝一哥王阳明》讲的是:《明朝一哥王阳明》用颇具现代感的生动幽默的文笔,将一代圣人王阳明的一生完整勾勒出来,同时又融入了王阳明心学的形成、发展、完善和成熟的过程。《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阴山讲中国史》讲的是:《知行合一五千年》是一套通俗中国史,共五册,讲述从神话时期到清末的五千年历史。本书为第一册,主要讲从盘古开天到西汉王莽这期间的历史发展。
八闽文化世家
1人今日阅读
在上古社会,中国长江以南存在着以氏族组合的许多部落,统称为古越族,而福建处东海之滨,故称为“东越”。“东越”这名称最早出之于《逸周书•王会解》:“东越海蛤,瓯人蝉蛇……”据《史纪•越王勾践世家》说,战国时期,勾践七世孙无疆和楚威王作战,失败被杀,越国式微,王族南奔,有部分后裔来到福建,占据福建和浙江南部,他们的族人与闽族人结合,统称之“闽越”人。秦统一中国,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公元前228年又取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增设四郡,其中福建为闽中郡。当时闽中郡大约还应包括浙江南部一些土地,不仅仅是今日福建之省域。汉继秦兴,汉高祖于公元前202年封无诸为闽越王,辖闽中故地,都城设在今福州之东冶,封地包括现在浙江南部和广东北部。东汉末年在今福建境内已设侯官、建安、汉兴、南平、建平五县,分别是今日福州、建瓯、浦城、南平、建阳,统属晋安郡。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在晋安郡置为丰州,今福州为州治所。隋朝开皇九年(589),因丰州境内有泉山,将丰州改名为泉州,废除建安、南安两郡为县,划归泉州管辖,那时之泉州不是今日之泉州,而是代表福建全省之名称,州治仍设在今福州。隋大业二年(606),将泉州改名为闽州,次年又更名为建安郡,郡治在闽县,即今之福州。入唐后,福建之名称屡有更改,或建州、或泉州、或闽州。公元725年改闽州为福州,这是福州名称抢先发售出现,从军事辖区而言,福州都督可以指挥泉、建、汀三州。由此,福州也可算为全省性之称谓。公元733年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它与福州都督府并存,后来发展为福建观察使、福建节度使,统辖五州或六州,取代了道一级机构。五代时藩镇割据,中央政四周出现10个国家,福建为其中之一,叫“闽国”,开创人为王审知,当时闽国之疆域基本上与今福建省域之省界相合。王氏家族割据福建时间为60年,其中王审知执政29年,对福建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始,福建全部纳入宋朝版图。本书所述文化世家为今日之福建全境,即宋以后号称“八闽”(包括唐末五代王审知之闽国)。值得注意的是,今台.湾省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为八闽所辖。南宋赵汝适《诸番志》载:“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夺回台.湾,翌年设立台.湾府,属福建布政司,下设三县一厅。光绪十一年(1885)清政府在台.湾设省,让福建巡抚移驻台.湾,名称为“福建台.湾巡抚”,添设藩司一员,亦名“福建台.湾布政使”。其时,台.湾省人士要考文武举人仍旧来福建参加乡试。考虑到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之领土,又与隔海相望的福建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绝大部分历史时段为闽省所辖之行政区,故本书同时也记述了台.湾省的部分文化世家。
谭嗣同和他的时代
1人今日阅读
慷慨赴死的英雄形象虽然足够光辉足够深入人心,但用以概述谭嗣同短暂的人生仍不免失之全面。本书作者先是耗费较多笔墨于其成长历程,依托史料考据和遗址寻访,带着感情讲述他的家庭生活,尝试着从中分析他的性格底色。然后着重写了谭嗣同的治学,选取文本并加以分析,梳理出他求索学问的脉络,从科场失意到醉心佛学,从学习西学到创建仁学,透过作者的论述可以充分了解谭嗣同的思想演变,同时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养分。而本书之书名所以加上“和他的时代”,是因为在写到谭嗣同的维新活动时,作者采用群像式的描写,把当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众多人物悉数加以塑造,通过引征文献把历史的前因后果加以呈现,使得清末维新变法这一历史大事更加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借你一面“照妖镜”
专制统治的土壤滋生的贪官污吏从未退出过历史舞台,甚至在历史的洪流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位高权重的能臣宰相如何沦落成历史耻辱柱上的悲剧性人物?本书生动地描述了李鸿章、翁同龢、和珅、严嵩、蔡京、李斯这六位颇具代表性的能臣贼子跌宕起伏的人生,深入分析专权政治背景下官员们荡秋千式的官场生活。在时代的卷席下,个人的命运犹如一叶扁舟,随波逐流。岁月的车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向前辗转,历史这面镜子,妖魔鬼怪,尽收眼底。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7辑)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积十年之功联合打造的学术品牌,是全国致力于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学人们共享的重要研究平台。此前已出版六辑,获得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肯定性评价,被中国知网收录,在学界产生了积极、正面、广泛的学术影响。本书为该集刊第七辑,拟编入21篇文章、22万余字。设置六个栏目,分别为《齐鲁文化与文学研究》《张恨水研究》《区域文化与现当代文学研究》《区域文化与抗战文艺研究》《重庆学人掠影》《地域文化研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辽宁省社会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0余位作者,立足于区域文化视角,对齐鲁文化、张恨水研究、抗战文艺、中国现当代文学、地方学人、地域文化中的某些作家作品,现象脉络进行了深入论析。
中国大儒:国之重器
从明清至民国,一代代被誉为国之重器的儒学宗师以致君尧舜的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写就了华夏辉煌夺目的灿烂文化。本书将带领我们穿越千年时空,以耳聆听大师们精深玄妙的儒学思想,用心感受他们风华绝代的儒者风采……
善政之思:小故事中的治理智慧
本书撷取了260则古今中外关于治理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或来自经典论著,或来自史料笔记,或来自哲理寓言,还有相当一部分源于朋友间的分享推荐。全书故事虽然主题不同,情节各异,语言风格有庄有谐,但都蕴含着启人深思的大道理。每则故事读罢,观照自身,观诸现实,对何为从政之德、理政之道、治政之策,多少总会有些省思体悟。一个地方要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一批富有治理智慧的善政者在方向上领路、在开拓前谋划、在实干中通变。作者结合大量古今治理案例,运用相当篇幅对“怎么能做好”的理性思考和“如何干成事”的行动本领进行了阐发,其间所蕴含的谋事成事之法,值得反复咀嚼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