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视野》(2024年第22期)
4人今日阅读
一日三餐,民以食为天。中国孩子牙牙学语,会背诵的第一首古诗, 很可能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粒种子,就是生命的开始与源泉。 “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 哥拉斯的一句名言,而种子就是万物生长的根基。一粒种子是那样卑 微而渺小,看似寻常和简单,一旦放到显微镜下,竟是那样复杂而奇 妙,它支撑着物种的基本构造和性能,蕴含着宇宙、物质、能量、结构、 变化等信息,储存着种族、孕育、生长过程的生命密码。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什么?袁隆平,给出了答案。他一生致力于杂 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用一颗种子改变了世界。袁老常说自己 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水 稻高产的梦想变成现实,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地大面积种植。为了实现 梦想,袁老和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本 期的视点,让我们走进袁隆平的世界,了解一些种子的故事。
《视野》(2024年第21期)
3人今日阅读
在书画界,齐白石和吴昌硕经常被一起提及。有这样的传言,“吴 老缶一日不死,齐木匠不敢南下而卖画。” 学者陈传席认为:“吴昌硕活着时,齐白石的成就确实赶不上他, 而且齐白石也受过吴昌硕的影响,但齐白石的成就最终超过了吴昌 硕……吴昌硕的画,大气磅礴、雄健浑厚,但浊气太重;在清新、淡雅、 宁静、散远等方面都不如齐白石。吴画中不仅火气尚存,而且俗气也 没有完全泯灭,至于齐白石画中所表现出的天真和童趣,他是更没有 的。如果承认绘画有供人玩赏的一面,齐白石的画才‘好玩’。” “好玩”二字,用来形容齐白石的画,真是再好不过了。当代艺 术,往往标榜“观念”,一幅画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理念的痕迹。 但真正的艺术,并不是理念或技术,而是直觉,用画家陈丹青的话来 说,艺术是“最新鲜的感受力”,是“一种突破教条式的无知感受力!” 真正好的画,不需要观念的加持,它的美不需要靠“学养”、“知识 背景”等因素来确认。 齐白石好玩,在于他不装,他不追求“文人气”,不故作高雅。 像竹筐、柴筢、钉耙这样的农具,算盘、秤砣这样的俗物,老鼠、蚊 虫这样不讨喜的东西,向来为传统画家所不屑,但齐白石皆纳入笔端。 究竟何为俗何为雅?天地日月难道也存着俗雅之心?齐白石并不整天 把格调挂在嘴边,即便声名极其鼎盛之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个 农民,是个木匠。他眼里的好时光,也是那样的平平淡淡:“村书无 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 不矫情,不做作,你才能看懂一切艺术,你才能感受天地大美。
《视野》(2024年第1期)
1人今日阅读
《视野》杂志创刊于1997年,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综合类文化期刊,服务于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生涯教育以及中学通识教育与大学专业教育的衔接。从2023年开始,杂志定位更为精准,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新科技革命。《视野》的内容有料、有效、有趣,帮助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其升学深造,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
《视野》(2024年第18期)
1人今日阅读
从接触物理开始,爱因斯坦就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中,他是现代物理学几乎所有领域的开创者或重要先驱:他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存在,直接开启了量子力学;他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推导出后来美国造原子弹所遵循的质能方程;他的广义相对论,让现代宇宙学得以发生与发展……他还有很多直接或间接的理论研究,对我们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价爱因斯坦:“如果你问历史上的物理学界大人物,只有牛顿能和他相提并论。像麦克斯韦和波尔兹曼,当然也都是大物理学家,可是他们没有爱因斯坦的影响大。20世纪物理学的三大革命中,两个半都是爱因斯坦的。” 爱因斯坦的观点时至今日仍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发生着共振。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也对我们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视野》杂志采访了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罗洪刚,罗洪刚提到并倡导学生们《像爱因斯坦一样思考》。 在本期,还可以近距离去看看《兰州大学的“物理大先生”》们,听听大学教师告诉我们《大学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品品《积石堂大厅》的故事。 《视野》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科技革命。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更是你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提升指南! 《视野》是所大学校,每篇文章一堂课!
《视野》(2024年第20期)
1人今日阅读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大家, 她的诗词评赏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高中古诗词教学当中,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特殊努力和贡献。 叶嘉莹引入西方美学等概念,对我们以往诗词品评的方法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于那种“气”“韵”“意”这种模糊不着边际,陈陈相因的品评方式有很大的改进。任何一种学术,不管科学也好,哲学也好,文学也好,一旦变成一潭死水,基本上这个学科就很难再发展了,但是叶嘉莹从西方的角度来评价东方的文学,这一点对我国诗词批评有很大的帮助。 叶嘉莹融合了中西理论后能将古诗之美用极其简明的方法阐释出来,使得其文字既有古诗词之典雅,亦有文学理论之严谨。她的书向读者诠释了感发式的积累融合一定的理论后所能达到的思维美感和快感,让读者知晓:原来我还能这样去理解、思考文学。 叶嘉莹自己是一盏灯,心头的一点火焰依然长明;她又是传灯者,从漂泊到归来,诲人不倦,望一灯燃百千灯,传承中国古典诗词。 她站在那里,就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最好的注解。 在本期,还可以和我们的专栏作家进行一场《黑暗中的对话》,探讨一下《为什么人类天生讨厌苦味?》,进行一次《唯美的回忆》。 《视野》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科技革命。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更是你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提升指南! 《视野》是所大学校,每篇文章一堂课!
《视野》(2024年第3期)
《视野》杂志创刊于1997年,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综合类文化期刊,服务于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生涯教育以及中学通识教育与大学专业教育的衔接。从2023年开始,杂志定位更为精准,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新科技革命。《视野》的内容有料、有效、有趣,帮助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其升学深造,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
《视野》(2024年第4期)
《视野》杂志创刊于1997年,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综合类文化期刊,服务于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生涯教育以及中学通识教育与大学专业教育的衔接。从2023年开始,杂志定位更为精准,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新科技革命。《视野》的内容有料、有效、有趣,帮助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其升学深造,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
《视野》(2024年第5期)
《视野》杂志创刊于1997年,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综合类文化期刊,服务于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生涯教育以及中学通识教育与大学专业教育的衔接。从2023年开始,杂志定位更为精准,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新科技革命。《视野》的内容有料、有效、有趣,帮助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其升学深造,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
《视野》(2024年第2期)
《视野》杂志创刊于1997年,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综合类文化期刊,服务于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生涯教育以及中学通识教育与大学专业教育的衔接。从2023年开始,杂志定位更为精准,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新科技革命。《视野》的内容有料、有效、有趣,帮助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其升学深造,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
“人生第一等事”全国主题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集
“人生第一等事”《视野》杂志全国主题征文大赛自2023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正式启动,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吸引了众多学校师生、写作爱好者、作家、学者、媒体人参与。截至8月15日,我们共收到国内外来稿6753篇,历经初选、复选、终选,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50名。《视野》杂志致力于服务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生涯教育以及中学通识教育与大学专业教育的衔接。为推动全民阅读,引发公众关注公共议题,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们每天都推送了一篇获奖作品供大家欣赏,并且将本次“人生第一等事”征文大赛64篇获奖作品汇集为电子刊,抢先预售!
《视野》(2024年第6期)
《视野》第六期的视点人物是:李清照。 有宋一代,或者说整个中国古代,李清照都堪称“第一才女”。其词作《声声慢》和《永遇乐》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渔家傲》《一剪梅》《醉花阴》《武陵春》则被选入"课外自读"模块当中。 朱熹曾说:“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李有诗,大略云:‘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中散非汤武得国,引之以比王莽,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明代文学家杨慎认为,李清照已有资格与当时那些最出色的男作家一决高下。 在清代学者李调元眼里,李清照比众多男性词人还要优秀。 李清照把所有的经历,所有的情绪,都通过诗词写出去,写文章的时候,常常忘记自己的性别。刚读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明丽柔和的少女,结果这个少女扭头就硬刚一众懦弱的男子:“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婉约时真情流露,豪放时战天斗地。 李清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看完这期的“视点”,你或许会有更深的理解。 在本期,我们还可以看看《在清华做学渣,没那么容易》,讨论一下学渣的个人养成,跟喜爱国潮的你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古典范儿》,和家人一起围观《我与女儿关于死亡的讨论》。 另外,《视野》小程序中,“人生第一等事”《视野》杂志全国主题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集已上线,长按图五二维码,精彩莫要错过! 《视野》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科技革命。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更是你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提升指南!
《视野》(2024年第7期)
《视野》第七期就要和读者见面了,这一期我们的主题是:岳飞。 不管是不是所谓的“武圣”,岳飞在中国人心目中位置一直很高。统编历史教材中专门介绍了岳飞的英雄事迹,并指出“岳飞的抗金事迹,数百年来一直被民众传颂,人们将他视为民族英雄。” 岳飞因何而死?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直到今天仍然如火如荼。按照正统的观点,岳飞为奸臣秦桧所陷害。但仔细一想,聪明如秦桧者,竟然会以“莫须有”这样的低级理由去处死一个人?很显然,他也只是奉命办事。 近些年,普遍的观点则倾向于凶手是宋高宗。岳飞真要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高宗该如何自处?为了稳固皇权,岳飞不得不死。也有人说,岳飞反对议和,又因为接管淮西军一事被朝廷猜疑,宋高宗萌生了杀心。 历史是纠缠不清的,利益是错综复杂的,只有岳飞,是清澈如水的。我们常常忌惮谋略,乃至想要学习权术,以求生存,但在浩瀚的宇宙和永不止息的时间面前,这一切都黯然失色,乃至毫无价值,反倒是岳飞这样单纯的死心眼儿,为人所铭记,让人为之歌哭,他的冤屈与执拗,至今仍然撩动着我们灵魂深处不可被轻易磨灭的正义感。 在本期,我们还可以和大学生一起探讨一下《如果不考虑现实,你最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看看《那些从小被逼着演节目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和名家一起吹吹《山林的风》。 《视野》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科技革命。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更是你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提升指南! 《视野》是所大学校,每篇文章一堂课!
《视野》(2024年第8期)
《视野》第八期视点是:达·芬奇。 提起达·芬奇,没有人会感到陌生,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 在语文课本里,有他画鸡蛋的故事,在历史课本文艺复兴那段,他举世闻名的艺术成就令人瞩目。此外书店里的畅销书《达·芬奇密码》,以及广为流传的“神奇达·芬奇睡眠法”等等,都让我们对达·芬奇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达·芬奇,不仅是一位画家,他还在雕塑、发明、解剖、哲学、音乐、医学、生物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达·芬奇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完美代表,人类历史上旷古烁今的全能型天才。 但是达·芬奇并不是文艺复兴时代唯一的一位全才,像达·芬奇这样的多面手还有很多:布鲁内勒斯基、乔尔乔·马尔蒂尼亚、列奥·阿尔贝蒂等,他们同达·芬奇一样,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工程师兼艺术家群体。 有一个社科概念,叫“文艺复兴人”,指的是理想的人会试图了解、进入几乎所有的知识领域,这种人被统称为“文艺复兴人”。 今天,我们已经很少再听到“文艺复兴人”这个概念了,很多人逐渐对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东西失去了好奇心。我们忘记了专业划分是人为的界限,而好奇心,本应不分领域。 我们崇拜达·芬奇,其实本质上是对“文艺复兴人”的向往。“文艺复兴”的意大利语是Rinascimento,字面意思是“重生”。知识使大家获得重生,并不是指开启新的生命,而是用新的眼,重新看看这个玄妙的世界。 在本期,让我们一起聆听《大地的哲学课》,看看《哪一个老爸不是又怂又猛》,跟作者一起进行《一次大山深处的家访》。 《视野》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科技革命。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更是你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提升指南! 《视野》是所大学校,每篇文章一堂课!
《视野》(2024年第9期)
王阳明近些年频繁的出现在高中的教材中,不仅仅是语文有他的文章入选,历史和政治也都有提及。 在宋明理学家中,王阳明在当今的知名度可谓高到登峰造极。他的学问和行事也被很多人推崇,甚至出现了不少“一生伏首拜阳明”的铁杆粉丝。 王阳明的人生经历的确“炫酷”。他年少时便胸怀大志,一次和塾师讨论何为人生第一等事,他认为最要紧的并非科举,读书做圣贤才是人生最高的追求;十八岁,他学习朱熹格物致知,在格了三天三夜竹子后,开始怀疑旷世大儒的学问;将近而立,他考中进士,出任兵部主事期间,得罪宦官刘瑾,被贬龙场,在困苦中得悟圣人之道;正德十三年(1517),他荡平江西为患数十年的盗贼,两年后,又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宁王叛乱;嘉靖六年(1527),临危受命,总督两广,平定思恩、田州土瑶叛乱……不论是学问还是事功,他都做到了极致,生命如夏花一般绚烂。 假如我们试图去了解王阳明,那数不胜数的光环固然重要,但也许一点也不重要。王阳明所谓的“心学”也并非神乎其神,好像我们学了“心学”,便能马到成功,所向披靡。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也许并不是把人生弄得光辉灿烂,反而是把生活过得简简单单。他说心即理,似乎把心抬到万物之上的位置,却丝毫没有一点儿统摄控制的意味,但那许许多多的事物,也绝不能牵制他的心——做了那么多事,说了那么多道理,最后所追求的,不过是朴素从容的“此心光明”。 在本期,我们还可以一起讨论一下大家都关注的《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务自由》,学习一下《大作家怎样写花》,研究一下现在的《新华书店靠啥赚钱》。 《视野》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科技革命。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更是你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提升指南! 《视野》是所大学校,每篇文章一堂课!
《视野》(2024年第10期)
很多人第一次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在高中课本里,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威尼斯商人》,那些华丽的,读起来顿挫起伏如咏叹调的句子,是我们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初记忆。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西方文学乃至人类文明谱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莎翁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故事有多好,甚至也不是因为思想有多深刻,而是在遍览群书、历经人事后,会发现他的作品最耐读,最吸引人。毋庸置疑,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俗文学,但内涵很深厚。即使再过一千年、一万年,莎士比亚的作品都是学习英文最经典的教材。 莎士比亚的作品有两大主题,第一是歌颂生的美好和伟大,展现生命天然的高贵;第二是感叹人世间各种各样的不幸,揭露人性中不同层次的阴暗。莎翁无法协调这两个东西,他时时刻刻都体会到“生命的矛盾”。恰恰是这种对生命矛盾的挖掘,让他的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毕竟,直到现在,人类仍然无法解决那些似乎与生俱来的矛盾。 正如木心说的那样:“莎士比亚的作品,无为,剧中也有好人坏人,但他关心怎么个好法,怎么个坏法。人性,近看是看不清的,远看才能看清。人间百态,莎士比亚退得很开。退得最远最开的,是上帝。莎士比亚,是仅次于上帝的人。” 在本期,我们还可以一起看看《未来学校什么样?》,研究一下《独居生活里的吃饭问题》,顺便想想《每天一万遍让人更健康?》是真的吗。 《视野》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科技革命。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更是你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提升指南! 《视野》是所大学校,每篇文章一堂课!
《视野》(2024年第11期)
牛顿是高中物理课本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在其他书中,我们也读过很多关于牛顿的故事。他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的研究涵盖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哲学、经济和艺术。 牛顿之所以了不起,关键并不只是解决了一些具体的疑难问题。他无与伦比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构建学科体系方面。 在牛顿之前,数学是初等数学,在他之后是高等数学;在牛顿之前,那些最基本的物理学概念,都没有清晰的定义,而牛顿定义了经典物理学中的最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力学三定律,进而搭建起整个物理学大厦;在光学方面,牛顿提出了完整的粒子说,建立起完整的光学体系……是的,诸多科学领域都以牛顿为分界点,才开启了新的纪元。诗人亚历山大·波普曾为牛顿写下这样的墓志铭:自然与自然的定律,都隐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来吧!”于是,一切变为光明。 牛顿自己曾说:“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如何看我,但对我自己而言,我仅仅是一个在海边嬉戏的顽童,为时而发现一粒光滑的石子或一片可爱的贝壳而欢喜,而我面前伟大真理的海洋依然未经探索。” 在牛顿眼里,真正的科学,并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播与运用。和艺术一样,科学研究也需要有赤子之心,要有对习以为常的事物有吃惊的感悟能力,而不是沉迷于解决问题,却丧失了提出问题的好奇心。 如此博学的牛顿,在大自然面前,仍然只是个孩子——科学的目的当然是求真,但人们却经常忘记,科学研究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就像我们初次仰望星空那样,内心充满神秘的欣喜。 在本期,我们还可以和名家聊一下《什么是写作的语感》,看看《我们县的高考状元》,体味一下时间为什么《每分每秒不寻常》。 《视野》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科技革命。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更是你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提升指南! 《视野》是所大学校,每篇文章一堂课!
《视野》(2024年第12期)
《湖心亭看雪》十分有名,当时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脑海中不自觉浮现出一幅画面:雪天荒寒,四下寂静,有人拥着炉火毳衣,泛舟于苍茫天地之间。当时觉得这位古人怪有意思的,寥寥几句,画面便成了,让人不由得赞叹其萧疏简练的文笔。 很多人说张岱只是个性情中人,但他其实是如假包换的载道派。只不过,他是个颇讲人情物理、很有趣味的载道派罢了。他看重的文字,不是自己的《梦忆》《梦寻》,而是《四书遇》,是《石匮书》。在明末动荡离乱的日子里,张岱东奔西走,身无长物,只有《四书遇》放在箱底,只字未遗;而《石匮书》,更是支撑他在山河变色之际活下来的力量。 《石匮书》最后成书时,前朝幻灭已十年,张岱笔耕不辍,写下二百五十万字,时间跨度为洪武肇基至天启崩殂,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法律、交通、天文、学术、科考、文艺等诸多方面。后又补《石匮书后集》,专写崇祯一朝的兴衰存亡,约五十万字。整部明史,张岱一力承担。 今人常从《陶庵梦忆》中体味张岱的妙趣横生,从《夜航船》中窥见他的博闻强识,或从那篇著名的《自为墓志铭》,一感张岱的浮华半生,却很少有人理解他的如椽史笔。 张岱心存忠孝大节,却亦不废风情,不论是繁华盛景,还是悲凉残生,他都诚恳以待。他活得认真且清透,一如他文字里的冰雪之气。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会回想起那个雪天,那个在小舟上喃喃自语的素心人。 在本期,我们还可以探讨一下,那些年《他们真是被清华破格录取的吗?》,听一听夏天里《蝉的话》,探讨一下为什么《“左撇子更聪明”其实是个谎言?》,听听名家说说《怎样写穷》。 《视野》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科技革命。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更是你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提升指南! 《视野》是所大学校,每篇文章一堂课!
《视野》(2024年第13期)
如果要做一个作文素材使用频率排行榜,那么贝多芬的故事一定排在前列,除了作文,他的身影还出现在我们高中的历史课和音乐课中。 作家余华说:贝多芬创造的是一个英雄时代的音乐,因为他不复杂,所以我更喜欢听他的单纯。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篇幅庞大、结构复杂,但听完之后,整个宇宙都变得寂静、澄澈了。在贝多芬的乐曲中,我们仿佛能看见执拗的他,正以有限的人生,以一个纯粹的自己,去抵挡不可预知的命运。 艺术也许不分雅俗,但在深度上却有层次之别。有些音乐撩动我们的身体,有些音乐刺激我们的情绪,有些音乐引领我们的欲望,有些音乐触动我们的情思,而贝多芬的音乐,则让我们堂堂正正感知到宇宙人生的自然激荡。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听贝多芬?本期视点第一篇文章的作者田艺苗说得真好: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日新月异,走马观花,我们习惯沉默、低调、旁观,不再试图表达自己,奉献自己……形式与风格,都会随时间湮灭,但人性和自由的精神不会。他教我们不相信命运,却再次相信情感的力量、冒险的意义和创造的价值。 在本期,在本期,我们还可以看看名家的《读诗小札》,探讨一下《今天我们怎样当家长》,想想看《古人为什么写史?》。 《视野》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科技革命。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更是你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提升指南! 《视野》是所大学校,每篇文章一堂课!
《视野》(2024年第14期)
达尔文是高中课本中的重要人物,他和他的进化论不仅出现在生物课本里,历史和语文课本中也有他的一席之地。 一提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适者生存”,我们经常用这四个字来解释一些自然及人类社会的现象。其实这不是达尔文的原话,《物种起源》一书的核心思想是自然选择学说,其内涵远比“适者生存”要丰富得多。这个学说为生命的多样性提供了一种解释——是演化和自然选择,造就了这个星球上千姿百态的生命。 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学说,几乎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文学评论家会借用达尔文的观点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心理学家喜欢用进化论的视角,来探讨人类现有的认知能力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物理学家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建立了“宇宙哲学的自然选择论”,认为存在“多元宇宙”,它是从一个简单的宇宙“进化”成不同的多个宇宙的;计算机科学家借鉴进化的概念和原理,创造出“遗传编程”并广泛应用于寻找复杂问题的最优解答,包括预报天气、优化药物组合等…… 伟大的科学理论,一定也具有非凡的情感价值。正如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说的那样:“我认为《物种起源》这本书的格调是再好也没有的,它可以感动那些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的人们。” 是啊,达尔文的观点,至今仍在“感动”着我们。 在本期,我们还可以了解一下《古代老百姓的生活到底有多艰苦》,一起围观《妹妹的恋爱》,讨论一下《从“假小子”到“蛮可爱”》一共需要几步。 《视野》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科技革命。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更是你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提升指南! 《视野》是所大学校,每篇文章一堂课!
《视野》(2024年第15期)
《曾国藩家书》是给高中生推荐阅读的书目,有人说:阅尽世间万卷书,不如读懂曾国藩。曾国藩用自己的一辈子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一个资质平平的人,也可以靠着诚诚恳恳的为人处世,成为梁启超口中比肩孔孟、王阳明的“半个圣人”。 回望曾国藩的一生,他资质平常,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却以“笨”“拙”的精神成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他组建湘军、倡导洋务运动、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走过的每一步都为世人瞩目。 如果放在现在,曾国藩可能是一位典型的“长期主义者”。虽然他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实际上从智商到情商都并不能算上品。他终生都在与人性中的弱点搏杀,时而胜利,时而失败。《曾国藩家书》中的一段话或许是他成就大业的秘诀:“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今天我们乐于讨论“时间的朋友”,但多数人都活成了时间的敌人。曾国藩才是时间真正的朋友,他的伟大是熬出来的,走出的每一步,都下的是笨功夫。也正因如此,他才是可学习的榜样,而不是神坛上的圣人。 在本期,我们还可以和名家一起品一品《故乡的味道》,探讨一下《一个好人如何才能发家致富》,围观《一个普通人的读书小故事》。 《视野》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科技革命。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更是你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提升指南! 《视野》是所大学校,每篇文章一堂课!
《视野》(2024年第16期)
《守财奴》是高中语文课本课文,它节选自巴尔扎克的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家庭的苦难》一章,这也是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厉害吗?很厉害。 他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一生写了91部小说,塑造了2472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在《人间喜剧》中,他描绘了从拿破仑帝国、复辟王朝到七月王朝这一时期的法国社会,作品呈现了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的活动场所,使其成为一个由两千多个人物构成的广阔的世界。 巴尔扎克的作品完美吗?并不。 英国作家毛姆在《书与我》中提到过,巴尔扎克写作技巧极差,喜欢走极端。所以在阅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时,我们都是一边惊叹于他构建的世界,一边容忍他的缺点。 巴尔扎克的文字粗粝,但这种粗粝就是巴尔扎克在某些方面强有力的原因。他的小说满怀激情,甚至满怀痴情。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里,我们的痴情得到了释放与满足,只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畅快感。 就如徐葆耕在《西方文学十五讲》中描述的那样,“你在阅读巴尔扎克作品时,会觉得像一个很笨拙的农妇在生火,她想把柴火点着,但是柴有些潮湿,老是点不着,弄得屋子里到处是浓烟,呛得人想从这个房间里退出来。就在这时候,砰的一声,柴火点着了,火光映红了半个天际。” 在本期,我们还可以看看《为什么我们要读失败之作?》,讨论一下《我那别别扭扭的金钱观》,围观《只有一个学生的高考班》。 《视野》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科技革命。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更是你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提升指南! 《视野》是所大学校,每篇文章一堂课!
《视野》(2024年第17期)
在我们教科书中出现过的中外艺术家中,梵高一定是最特别的一位。 看梵高的画,我们无法分析,无法动用过多的理性。 梵高的画是粗糙的,那些恣肆的颜色,仿佛在反抗,也是在劝慰:我们要求的,是不是太多了?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我们所承受的生老病死,里面是不是也有神圣的光芒? 梵高的一生过得并不顺遂,但他仍以巨大的热情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值得爱的。他珍爱他笔底的颜色,在他看来,钴蓝是神圣的,在事物周围画上碧蓝的天空,是一件最美好的事;胭脂红也是相当不错的颜色,它和红酒一样温暖而活跃;祖母绿、铬黄,这些好颜色如果我们不去使用,这样好的生命如果我们不去表现,那真是太亏了。 我们总以为梵高是痛苦的,物质、爱情、友情,事事皆不如意,但我们只要看到他笔下燃烧的向日葵、流动的星空、痛苦的麦芒,我们就一定会心有所动。 他的画并没有奥秘,其实只是一些简单的分享。在还未来得及发出的绝笔信中,梵高仍然在诉说他的新发现:我几乎拿不稳画笔,但是我对自己的追求了然于心,到现在已经画了三幅大的油画。画的都是暴风雨天空与漫无边际的大片麦田,我在传达悲伤和刻骨铭心的孤独感时,非常得心应手。希望你们很快就能看到——因为我希望可以尽快把它们带到巴黎去,因为我觉得这些油画可以将那些我无法用文字表达的都告诉你们,让你们知道我在这田园中所发现的盎然生机。 在本期,我们还可以在火热的夏天里《一辣解千愁》,看看为什么说《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和名作家一起品味《人间》。 《视野》聚焦中学教学、聚焦中学教材、聚焦升学深造、聚焦综合素质、聚焦科技革命。实乃中学生及家长的良师益友,更是你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提升指南! 《视野》是所大学校,每篇文章一堂课!
《视野》(2024年第19期)
在当代,中学生群体的阅读心理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阅读能力也有了较高的提升,中学生逐渐成为张爱玲作品的阅读群体,也因此,她的作品《更衣记》入选了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 学者许子东说,鲁迅是一座山,现代文学有很多山,都被鲁迅的影子遮盖了,而张爱玲是一条河。张爱玲不能与鲁迅相提并论,但她没有被鲁迅的影子遮住,而是化成一条河流向低处,流进老百姓每天的日常生活。 山与河的譬喻,固然恰当,但如果把鲁迅比作太阳,把张爱玲比作月亮,恐怕就更恰当了。 鲁迅内心极热烈,见不得世上的不平和曲折,与其说他在揭露,不如说他是在照耀,他想“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把人们送到光明的地方去。他像太阳一般,发着光和热,想要驱散冷气与阴霾。 张爱玲是超然的,对于生活的种种问题,并不寻求某些具体的解决。她的笔致冷静而深沉,就像并无热量的月光,并没有把万事万物照亮的意思,反而让人间的幽暗,更显得幽暗。 鲁迅虽然有时会陷入茫然与绝望,但他仍然不懈地在寻找“意义”,寻找出路,而张爱玲对“意义”是敏感的,她总是下意识地想要消解人生的一些明确的意义,以便沉浸于一段又一段自然而然的悲欢离合,她着眼于那些“苍凉的手势”,那些平静如水的传奇。 那么,到底是鲁迅好还是张爱玲好? 我们常常掉入“比较”的陷阱。难道太阳好,我们就不需要月亮了吗?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甚至我们还不能掉进“比喻”的陷阱——张爱玲是月亮,鲁迅是太阳,这样轻巧的比喻,也许只能加深成见,并不能让我们真正地理解这两位文学大师,就像我们不能理解太阳和月亮亘古以来的起起落落。 活在这个世界,比“比较”和“选择”更有意思的,是直接去感受。花开花谢,其中有真意吗?有还是没有? 在本期,还有《北大荒的教育诗》可以欣赏,思考一下《社会福利是怎么回事?》,体味《行走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