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
王子今,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国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中国史组成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岩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曾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秦汉史。著有:《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秦汉交通史稿》《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等。 现为西北大学教授。
权力的黑光
29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0%
中国是一个历来予政治以特殊重视的古国。政治地位高于一切,政治权力高于一切,政治力量可以向一切社会生活领域扩张,对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冲击力和渗透力。本书从天命迷信、先祖迷信、圣贤迷信、长老迷信、清官迷信、谶纬迷信等角度,全方位反思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政治文化,探讨了政治迷信何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灰黯的色调,政治意识何以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
秦史:崛起与统一
2人今日阅读
2017年1月“秦的崛起与秦的统一”学术论坛在西安举办。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文化研究会、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史研究杂志社》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课题组共同主办的这次秦史研究学术盛会取得了超出预想的成功。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韩国的50余位学者与会,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学术论坛发表的学术论文结集《秦史:崛起与统一》作为2014 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项目编号(14ZDB028)的阶段性成果。
秦汉文化风景(天下文丛)
2人今日阅读
秦汉时期英雄辈出,文化繁荣,堪称中华文明史上的华章,这一时期流光溢彩的历史现象与各具特色的杰出人物,已经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抹不去的文化记忆,王子今精通秦汉史研究各个领域,除了专题研究,还擅长于细微处发掘历史的趣味,文笔清新,引人入胜,多角度解读秦汉时代,不少文章在《读书》等名刊发表后,哄动一时,现将其近年秦汉史随笔结集,给读者呈现丰富多彩的秦汉时代,吸引大家走入秦汉时代的历史深处。
陟彼山河:晋陕黄河左岸的历史与人文
2人今日阅读
本书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的国家战略为背景,在系统考察搜集黄河晋陕段山西一侧作为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及其交汇过渡区、考古学所谓文化融合与文明发展走向的重要通道以及“最初的中国”形成区域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梳理草原与农耕不同的文化形态,探讨融合发展与文明赓续演进的内在动力;加深对黄河历史人文认识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体认,进一步解读中华人文精神,培育新时代的中华人文精神;为黄河文化走廊建设提供基本支撑,促进该区域保护利用各种历史人文资源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以文化产业为增长极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灞桥折柳:中国古代行旅生活
2人今日阅读
《灞桥折柳:中国古代行旅生活》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行旅生活的历史与文化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大量古代文献、诗歌、史书的细致分析,全面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在行旅中的各个方面,包括行前的心理准备、行装与旅费的筹备、送别时的礼俗、行旅的方式、旅途中的食宿问题、行程与速度的安排、行李与行具的准备、行旅安全以及行旅者的精神世界等。 书中不仅关注了行旅的物理层面,如交通方式、住宿和饮食,还深入挖掘了行旅的文化和心理层面,揭示了行旅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者通过对古代行旅生活的详细描述,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古人在旅途中的艰辛与快乐,以及他们对于行旅的不同感受和态度。
开国君王的成功
2人今日阅读
作者王子今先生通过对中国古代开国史中有共同点的重要历史现象的梳理和考察,涵盖古代王朝开国的三种基本模式、开国君主的机会与危机应对战略、开国权力再分配以及功臣执政、攻与守的政策调整、开国之初的文政与武事协调、开国君主第一代和第二代执政权力的交接、开国史舞台上的旦角、 “让步政策”还是“反攻倒算”的政策理论探索等重大历史问题,跳出简单地总结成败经验教训的政治史学的常规思路,以社会史和文化史深层发掘的动机来研究“兴亡事”,从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类似循环的表面开出新枝,并总结出具有某种规律性意义的认识。
出入龙门:晋陕黄河右岸的历史与人文(增订本)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分“汾渭谷地黄河右岸”(潼关至龙门)、“晋陕峡谷黄河右岸”(龙门到墙头)和“晋陕黄河右岸腹地”(墙头到石峁,再到黄陵、白水)三部分,系统梳理晋陕黄河右岸的诸多风景名胜,充分彰显了陕西沿黄河一线地质地貌、历史人文资源的至高性和唯一性。2020年10月出版以来取得较好社会反响。鉴于黄河一级支流渭河及其流域在中国历史上独特作用,新增章节,通过盘点渭河流域作为周、秦、汉、唐等多个王朝的发祥之地和京畿重地所遗留的文化遗存,揭示作为物质基础的渭河平原与大一统王朝定都关中并彪炳史册的内在逻辑,同时促进该区域高质量发展。
长沙简牍研究
1人今日阅读
长沙出土两汉三国简牍包括马王堆汉墓遣策及其他简牍资料、走马楼简牍、东牌楼简牍、五一广场简牍等,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陆续整理发表之后引起学术界的积极关注。以新发布资料为对象的研究,学术前沿意义为历史学界所公认。《长沙简牍研究》为以上出土文献研究的收获。其中有文字释读方面的新见,通过简牍资料对历史文化若干问题的考察心得可能有更重要的学术价值。涉及经济史、行政史、社会生活史、交通史、技术史、教育史、称谓史、生态史、民族史等诸多方面的论说,应当有助于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推进。
秦统一的进程与意义
1人今日阅读
秦统一中国历史重要转折点,随后发生的历史演进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书收录有关秦统一的进程与意义的学术论文34篇。所论均立足学术前沿,采用最新出土文献资料,探索学术热点难点问题。论文分别就秦统一时代的政治格局、经济进程、文化走向、社会风貌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见解。若干学术收获或可推进秦史研究,有益于深化对于秦统一历史意义的再认识。
秦人的信仰世界
1人今日阅读
秦文化在西北获得早期发育的条件,秦人的精神世界与信仰体系因此与东方有所不同。本书就有关专题进行探讨,书名取用“信仰世界”四字,其实只是模糊言之,讨论的内容实则可归入思想史、意识史,主要涉及秦人礼俗、知识构成、文化理念以及政治权力集团意识形态导向等问题,其中诸多现象颇多巫术或说数术色彩。具体而言,本书就秦“畤”体现的文化精神,“鸟崇拜”与“雕鸷之秦”说,“大神”“威神”祀告与诅军形式的神巫文化色彩,秦人意识中的“树神”“盐神”“海神”,“马禖祝”仪式及“小儿鬼”禁忌等问题提出的学术意见,应当有益于深化对秦史与秦文化、秦人精神世界和信仰体系的理解,有助于推进对汉文化基本格局形成条件的考察。
汉武英雄时代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史家讲史”丛书中的一种。教员青年读史时说:“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汉武帝时代是一个激情迸发、积极进取的时代,一个民众劳作和奋争都取得了丰厚收获的时代。武帝以“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的气魄与果敢,开展了“用兵匈奴”“打通西域道路”“南越归服”“夜郎入朝”“朝鲜置郡”“天马西来”等壮举。这一时期,地方分裂势力被肃清,楚文化、秦文化、齐鲁文化完成了合流的历史进程,形成了我们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的汉文化。丝绸之路上发现的汉锦织文“登高明望四海”反映了这一时期汉文化面对世界的雄阔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期社会各领域杰出人物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群星闪耀、文化强势崛起、社会朝气蓬勃的古代中国的历史画卷。 此外,作者不避讳用“汉武帝的女人们”“栽培酷吏”呈现了汉武帝的多重面向。
秦汉交通史稿
1人今日阅读
秦汉时期是中国交通史进程的重要历史阶段。本书总结了秦汉交通道路建设、津桥、车辆制作、运输动力开发、内河航运、近海航运和海外交通、造船业、都市交通等多方面的成就;对于秦汉主要文化区的交通结构、仓制和主要粮路、产业布局及运销区划、运输业、人口迁徙与人口流动、通信形式、域外交通等也有所论述。交通与秦汉政体的成立,交通与秦汉经济的运行,交通与秦汉文化的发育,在“秦汉文明的交通史背景”这一主题下有所说明。“秦汉人的交通心理与交通习尚”也作为历史文化考察的对象有所讨论。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论文集
本书为三次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合编,对睡虎地秦简、放马滩秦简、清华秦简、里耶秦简、悬泉汉简等秦汉出土文献中所反映的各种社会、文化、经济等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广泛的研究,对推动秦汉史研究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东方海王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基地基金重点项目“秦汉时期齐人的海洋开发”的最终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与早期海洋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是就这一学术主题进行认真的历史学考察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作者注重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的结合,比较全面、比较详尽地说明了秦汉时期齐人进行海洋探索与海洋开发的成就,分别从经济史、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等层面进行了历史分析。有些论述,对世界海洋学史的学术总结也有推进意义。
中国古代交通文化论丛
本书以中国古代交通文化作为研究主题,内容涉及传说时代的交通活动遗存、秦汉交通建设的社会文化作用、历史时期环境与交通的关系、北朝佛教信仰遗迹的交通地理意义、唐人的古道行旅吟唱、竹枝词中的交通史信息等。也讨论了古代的流民运动、路权形式、驿壁文学、竹马游戏等与交通有关的历史文化现象。对于“木镫”和“铁鞋”的考论,可以看作古代交通文化的微观研究。
秦汉儿童的世界
本书通过十四个彼此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专题,向读者展示了秦汉儿童生活的全貌。前四个专题从儿童的出生、初生到生存,再到婴幼儿戏和童蒙教育,以儿童的成长时序为内在线索,勾勒出了秦汉儿童最初的生活景象;后十个专题分作两大部分,一是儿童与秦汉政治、经济、文化信仰和社会的关系;二是对于特殊类别的儿童,如 “神童”和 “上层儿童”等问题的相关讨论。 作者在儿童研究领域深耕二十余年,凭借对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以及文物考古资料的综合运用,深入挖掘其中有关儿童生活的记录,对秦汉儿童生活的各方面做了多角度、立体化的研究,是一部集大成之作。
芝车龙马:秦汉交通文化考察
《芝车龙马:秦汉交通文化考察》以作者有关秦汉交通史与交通文化研究的若干篇论文为基础,通过对秦汉交通文化主体内容及某些侧面的分析,深化对秦汉史、秦汉文化,乃至中国古代交通史的全面考察。
秦交通史
本书是对秦文字及秦文字研究进行了总论式的概述,并文字载体的不同(金文、石刻、玺印、陶文、简牍、帛书、钱币等)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叙述,从而对秦系文字及秦文字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果。本书由正编、合文、附录三部分组成,并附(笔画检字表)和(释字辑要)。
卸妆“芈月”:宣太后世家
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战国时期秦史的关注和兴趣。本书就“芈月”所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原型进行详细介绍,分析了“芈月”的历史机遇和是非功过,勾勒了秦国霸业形成的历史轨迹,为读者揭开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神秘的面纱。同时,本书也就观众对电视剧的“找茬”“捉虫”进行了正面回答,进一步表达了理解和尊重艺术创作中变通的观点。
秦史人物论稿
商鞅、宣太后、甘罗、白起、郑国、吕不韦、秦始皇、李斯、乌氏倮、巴寡妇清、赵佗、商山四皓等在秦史舞台上都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秦史人物论稿》以作者对于以上秦史人物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这些对秦史进程形成影响的历史人物的分析,深化对秦史与秦文化的认识。理解这些人物的立场、思想、表现及其历史影响,对于多视角地考察秦史,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新发现。而秦文化的风貌,也可以得到更具体、更生动的说明。
汗室读书散记
《汗室读书散记》为王子今先生的学术随笔,所谓“汗室”即先生的书斋名,意喻治学首先当辛苦劳作。本书记录了作者的治学思想与学术轨迹,分为“天则人事”“学海针经”“古 董新识”“读史蠡酌”“简端杂记”五个部分,涉及古代天人关系、学术史、书评、历史考证与随笔杂想五个方面。王子今先生涉猎广泛,不少文章趣味十足、可读性强,如从猫、鹤 等角度,剖析古代天人关系;书中也随处透露出历史学者的智慧、强大的洞察力与现实关怀,如对盗墓、近代劳工、古代路权等问题,均有精辟论断;还有文章讨论学术研究中的翻译 等问题,批评当下浮躁的学术风气,指出做学问当挥汗如雨、脚踏实地。
秦史与秦文化论集
有关秦史与秦文化的研究,是当今史学界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有了较大推进,取得了不少优秀成果。本书共计收录28篇论文,分为政治与经济、中央与地方、信仰与民俗、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4个专题:部分论文结合传世文献典籍、考古出土资料及图像资料,分析秦史各阶段的特点,总结秦文化体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并对秦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信仰世界做了微观考察;部分论文从政治、军事、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秦实现统一的原因,并对秦的经济生活与生产方式进行个案式探讨,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见解;部分论文利用出土简牍材料及传世文献,对秦的政治结构、行政体制、官僚机构和基层管理的问题展开探讨,对秦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以及秦政对后世的彩响等问题加以论述。诸位作者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澄清了一些学术疑难问题,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设性的新见解。
秦汉交通考古
《秦汉交通考古》内容有:武关道蓝桥河栈道形制及设计通行能力的推想;秦人意识中“门”的神秘意义与“秦北门”探索;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所见巴蜀县道设置;子午道秦岭北段栈道遗迹调查;“武候”瓦当与战国秦汉武关道交通等等。
匈奴经营西域研究
在汉王朝行政力量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对西域施行控制,设“僮仆都尉”“赋税诸国”,以“兼从西国”形式强化自身军事实力。《匈奴经营西域研究》关注汉代西域史料的早期积累,亦注意发掘碑刻文字和简牍文字西域史料,同时注意西域地方没有文字信息的考古收获,进行这一历史阶段政治、军事、经济、交通以及区域开发和民族关系的综合研究。作者坚持考定辨疑的精神,运用二重证据法,注重世界文化史的视角的考察,关于匈奴对西域开发的参与、匈奴控制背景下的西域商贸、匈奴西域“和亲”史事、匈奴在西域的文化接受史、汉匈争夺背景下西域诸国的文化走向等也有论说。
秦汉英雄气运
《秦汉英雄气运》选取作者近年关于秦汉史研究以随笔、短论以及并非十分专深的论文形式发表的若干成果,从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开放胸怀等方面介绍秦汉时期我们民族精神具有历史积极意义的时代特色。 通过通俗解读历史学知识的方式,与读者一起深化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识、理解和说明,以利于继承其中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内容。
上林繁叶:秦汉生态史丛说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的秦汉时期,中国文明的构成形式和创造内容都有重要的变化。秦汉时期的总体生态环境状况与现今不同,各个地域间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差异,前后400余年间的生态环境状况也有所变化。研究秦汉史、总结秦汉历史进步的条件,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作用。本书从气候、野生动物、植被、人为因素等几个方面讨论了秦汉时期生态环境条件的基本形势,也从思想史和观念史的角度阐述了秦汉人的生态环境观以及生态环境与秦汉社会历史的关系。对这一时期生态环境的若干个案,作者也进行了分析,如秦汉宫苑“林麓之饶”,太史公笔下“鼠”的故事,秦汉陵墓“列树成林”的礼俗等。既有史料解读,又有相关考古方面的最新发现,是一部以生态环境史角度切入的别具一格的历史读物。
长安碎影:秦汉文化史札记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期,而咸阳—西安作为这一时期的文化重心和行政中枢,亦产生过辉煌的历史影响。本书收录34篇文章,从秦汉文化的基础——“郁郁乎文哉”的西周礼乐说起,再到商鞅变法,咸阳如何成为长安的文化重心,汉代思想文化的“和合”精神等,既有对高层政治的关注,也多涉及社会平民及劳动阶级,从几个以往人们关注不多的侧面描画咸阳—西安地方在秦汉时期的文化面貌。书中关于秦汉文化史实物证据方面的内容,也占了一定的比重,由此可令读者在众多具体、真切、形象的信息中,获得对秦汉时期整体文化风貌的进一步认识。
战国秦汉交通格局与区域行政
本书是从交通史、行政史和区域文化史的视角考察战国秦汉若干历史文化现象的论著。作者结合考古文物资料和传世史籍文献,就以下主题有所考察:中原文化重心地位的形成和演变,秦扩张的路径和趋势,彭城与“梁砀之间”的交通形势与政治文化,“北边”的交通经营与行政建设,人口流动问题的交通史与区域文化史意义。也进行了战国秦汉交通格局与区域行政的若干个案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见。
中国妇女通史(先秦卷)
《中国妇女通史(先秦卷)(精)》由王子今和张经所著,全面系统还其以历史的真实;这部书将不仅以翔实的史料与严谨的史学研究,而且以唯物史观揭示中国妇女历史变迁的轨迹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国妇女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可低估的作用,由此将为现在与未来中国妇女的发展提供历史学的依据;这部书由妇女的状况印证考量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从而对中国历史的解读更加丰满,更加生动。
新编中国史 套装共6册 (新思文库)
“新编中国史”由代表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的学者联合撰写,旨在帮助当代中国人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全面认知。各卷著者以扎实的文献工夫、开放的世界眼光、亲切的文笔,展现各个朝代的气象,共同描绘出四千年中华文明的全景图。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讲述帝制中国的开端,呈现中华文化少年时代的闳放气象。这个互通统一的时代激发出极大的创造力,此后中国两千年的历史演进、文明创造由此开启。 •《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记述秦汉大一统之后,魏晋南北朝将近四百年的动荡分合。这个时代战祸频仍,又异彩纷呈,迸发出文化的蓬勃生机。在这些令人头晕目眩的纷乱变化中,孕育着即将到来的隋唐盛世。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带领我们回到中国历史上那个恢弘璀璨的时代。隋统一南北,唐贞观之治,开创了伟大的世界性帝国。隋唐帝国除旧染,启新机,引万国来朝,别创世局。就连唐亡后战乱不断的五代十国,也为后来帝国重新整合埋下了伏笔。 •《宋史:文治昌盛 武功弱势》呈现宋朝的一体两面。有人说,盛唐之后,尚有隆宋,也有人说,两宋已无汉唐雄风。这个时代矛盾重重,反差强烈。开国时制定的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治国之策,使宋朝治文成风,商业繁荣,也令宋朝面对外族侵扰时无力抵抗,节节败退。开放、文明、腐败、弱势、传统、革新,复杂的关键词描绘出矛盾的时代。 •《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展现明朝的多面性格。作为帝制中国后期的一个统一王朝,明朝兼备了循礼与纵乐、禁锢与开放、守旧与变革等特点。明朝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王朝社会历经近一千六百年周流演变的结果。它既呈现此前千百年的问题,也孕育着此后的新变化。 •《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以“古今中西之争”为线索,以“告别帝制”为支撑点,讲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对的危机与改革,展现了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八十年间的激荡历史。 “新编中国史”全套九本,《先秦史》《辽金元史》《清史》预计2018年出版。
东方帝国的营造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秦汉史专家王子今于本人研究领域的一部著作。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秦朝和汉朝两个大一统朝代的合称,秦汉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整合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决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书稿对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突破性见解。当中利用了文物材料、传世文献和当今学术界的相关成果,对秦汉的政治结构、行政体制、官僚机构和基层管理的问题展开进行分析,讲述,对秦汉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以及秦政对后世的影响等问题加以论述。
秦汉海洋文化研究
本书试图通过多视角、多方位的考察,理解秦汉社会对于海洋的认识层次、开发程度和利用方式,也期望能够就此说明中国古代海洋探索史和中国古代海洋学史中秦汉人的贡献。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的面貌,是秦汉史研究值得特别关注的重要对象。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海洋文化的总体论说,尚未有学术专著问世。作者视野开阔,积累近十年,本研究的目的,是填补这一学术空白,说明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的风貌与特色,从而深化对秦汉历史的认识,也为考察中国古代海洋开发史进程及海洋学的历史发展提供学术基础。
中国女军史
本书是「“乾·坤”——性别研究文史文献集萃系列丛书」的一册。本书是作者研究先秦时期到清末的中国女子从军相关历史的学术专著,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的内容是先秦至清末的女子从军史料整理和研究,下编的内容是分析我国古代有关女性从军的文本记载的文化考察。 本书作为《中国女子从军史》的全新修订版,期望从考察社会文化演进的视点,科学分析、深入理解、并且准确说明这一历史现象的文化渊源和社会影响,丰富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
古史性别研究丛稿
本书运用性别视角考察中国古代历史,用性别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先秦至汉晋的一些神秘主义文化现象,包括鲁迅所说的“巫风”和“鬼道”。秦汉时期的性别关系,特别是女性作为社会脚色在当时的特征和影响,受到更多的关注。作者利用张家山汉简和走马楼吴简等新发表的出土资料,对社会历史进行了多方位的性别考察。对于文学史料变换角度,从性别关系的分析入手进行研究,也是有意义的尝试。
中国文化发展史(秦汉卷)
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前后计441年,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全面确立与较大发展,以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中心的封建社会经济持续进步、出现一个繁荣高潮,大一统背景下各类军事活动频繁展开并呈示崭新气象的重要阶段,是中华文明嬗递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时期。与此相适应,这一期间的封建文化,也在继承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先秦文化的基础上,有了重大的变化,充分的发展,为整个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创立了规模,规范了方向,明确了特质,奠定了基础。
千秋太史公 司马迁的史学与人类学(精)
作者通过对秦汉民间的鬼神迷信、苍天崇拜、长生追求、礼俗禁忌以及曾经影响政治文化的封禅典仪、巫蛊阴谋进行分析,研究了当时弥荡社会上下的神秘主义文化和豪迈闳放的时代精神。本书还对司马迁同时代人的自然观以及生命意识进行讨论,有更多富于新意的见解表达,特别是本书以人类学的方法考察中国早期史学发生和发展的背景条件,并且进行文化学的说明,是作者设计这部书的主要出发点之一。作者对早期史家的历史责任和文化责任的论述,对历史的传说时代和传说的历史基因之论述,都有生动新鲜的观点呈示给读者。
新编中国史 秦汉史 帝国的成立 新思文库
经过先秦时期漫长的积淀,中国历史进入秦汉时期。从秦始皇实现统一至曹丕代汉,这近四个半世纪的文明进程中,*显著的历史标记是帝国的成立和汉文化的繁荣。秦汉人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主要舞台,进行了生动的历史表演。这一时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深刻影响着中国此后两千年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进的方向。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所关切的,正是这一时期突出的历史进步和辉煌的时代精神。全书以传世文献记载为基础,结合考古文物资料,叙说了帝王将相们政治军事的成败得失,也展现了基层社会普通民众的生产与生活。通过秦汉英雄、名士、农人、工匠的事迹,或可体验中国文化少年时代质朴刚健的社会精神。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全书六篇,描绘出秦汉曲折的历史走势和雄大的文化气象。前四篇分别描述秦史、西汉史、新莽史、东汉史的大致趋势。第五篇讨论秦汉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文化创造,兼及妇女地位与儿童生活。第六篇以“秦汉历史的转变”为主题,涉及儒风的流布与正统意识形态秩序的形成、人口流动和文化交融、社会生活的节奏、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东移。读者通过作者的叙述,既可把握基本历史脉络,又可体会帝制奠基时代的社会文化面貌。
趣味考据
考据,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方法。考据以求其实的学问,通常又称作考据学。考据学其实并不是在故纸堆中散发着霉气的陈旧的死学问。读许多杰出的考据学成果中的精品,都可以感受到智慧闪耀,妙趣横生。本书选文,有学术分量相当重的宏篇,也有短小精悍,不足千字的短文。选编的主旨,希望涉及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同方面,以“精”为选用的第一要求,其次则追求内容所体现的“智”与“趣”,向读者呈示了考据学中不仅富有科学观念,富有学术发明,而且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知识趣味的成果。
秦汉区域文化研究
暂无简介
门祭与门神崇拜
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对“门”就产生了具有某种神秘主义特色的观念。以这种观念为基点,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许多今人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诸如殷商时代在建筑基址门下掩埋人骨,春秋时期埋首于门或磷狗于门,儒家经典更将有关“门祭”的繁琐规范确定为正统礼制的基本内容之;至于岁时节庆礼俗中有关“门”的内容,有些至今还能在人们生活中找到它们的踪迹。 本书即通过对由早期门祭到后期门神崇拜的历史文化演进过程的研究,向读者揭示了中华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