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教学设计(钟启泉)
4人今日阅读
产业社会时代的教学设计范式已经落后于信息社会时代,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是当今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这种转型绝非否定“知识”,真正的“知识”不是单纯的“内容知性”,也包括了其背后的“方法知性”。新型的教学设计着力于 “真实性目标-真实性学习-真实性评价”界定、描述与实施,借以求得所有的学习者发挥各自的潜能、使他们的学习得以最大化。教学设计不是教师发展个人能力的孤独的行为,而是寻求优质教学的共同作业。教学设计没有唯一的正解。教师需要有对新鲜的教学信息的敏感性——今日有怎样的机会与成功,遇到怎样的挫折或失败,等等。尝试错误与持续反思,正是教师成长的姿态。
深度学习
3人今日阅读
“深度学习”是21世纪型学校变革的风向标,也是我国教育部“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倡导的教学指导方针。“深度学习”指向学生高阶智能的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倘若离开了当代学习科学的指引,漠视“课堂转型”的挑战,却高谈阔论“深度学习”,纯粹是一句空话而已。本书旨在梳理国际教育界掀起的“深度学习”的思潮及其成果——包括理论基础、实施模型、实践案例,借此为我国新时代教学理论的建构和一线教师的教学创造,提供鲜活的理论与经验。
学校的变革(钟启泉)
2人今日阅读
本书将和钟启泉的两本经典著作《课程的逻辑》,《教育的挑战》组成一个系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改革展望。内容将关注:核心素养,脑科学等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并展望学校教育的改革。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学科教学的发展及其课题;从学习科学看“有效学习”的本质与课题;脑科学为学校教育的转型提供理论基石等。
课程的逻辑
2人今日阅读
1.当代教育名家、著名课程学者钟启泉教授力作,呈现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一些线索。本书是在《课程的逻辑》(2008年版)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第一版出版10年间广受读者喜爱。此次再版,钟教授基于核心素养教育思潮的背景,瞄准“核心素养”的课程,以及基于“课程”的“教学”,对原书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2.聚焦课程文化的创新和课堂教学的重建,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策略、课程评价、课程政策以及教师角色等范畴的问题,旨在回答我国学校课程改革进程中直面的一系列课题。
教育的挑战(钟启泉)
1人今日阅读
面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别无他途,的出路就是改革。而真正的改革,总是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这就是说,在变革教育观念的同时,实现基础教育制度和教师教育制度本身的变革。本论集就是围绕这个主题选编的,读者或许可以从中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基础教育前进的步伐。本书由上编“辨析素质教育”和下编“重塑教师形象”共计27篇组成。本次修订将加入一些近几年来有关教育的新的内容和方向。
教学心理十讲
1人今日阅读
本书针对学校课堂教学的种种要素与课堂转型的愿景,从认知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以及学习科学引出的教学方法的前沿研究的视角,围绕儿童的发展与学习的特征、能动学习的方式、教师应有的姿态,阐述“课堂转型”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系列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课题。笔者相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一定会走出狭小的实验室、奔向广阔的学校现场,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心理活动,积累新鲜的案例与见识,从而拓展教学心理学的视界。
透视课堂:日本授业研究考略
本书作为笔者“日本授业研究”的一个总结,旨在以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为线索,以大量的实证性素材为依据,透视被誉为“世界授业研究原型”的日本“授业研究”的历史发展、基本特征及其普世价值,借以勾勒一幅既陌生而又熟悉的授业研究的图景,进而提示新世纪“课堂革命”直面的挑战。
教学策略
所谓“学习”,就是儿童的自我变革、自我更新、经验重建。尤其是他们所属的共同体走向期许方向的变化,我们把它叫做“成长”。所谓“教育”,是支援儿童迈向幸福的自我变革的活动(交互作用),而激活这种学习的种种工夫与智慧,就是“教学策略”。卓越的教师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不懈的努力而成长起来的。每一个教师的成长旅程并不一样,但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课堂转型的目标,却是共同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就在于,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培育他们成为“探究的学习者”。
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精品教材·教育类专业基础课系列)
20世纪90年代以后,课程与教学研究在国内开始受到重视,课程与教学理论书籍不断问世,一些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教科书也相继出版。在这种情况下,再编一本有自己存在价值的课程与教学论教科书,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阅读、查寻、上网搜索了国内外已有的大量研究资料,并多方听取本教材拟使用对象的意见,几经讨论和修改,力图使之具有新意。这也正反映了我们对其存在价值的追求。 作为理论研究,我们首先侧重于抓住课程与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我们着重探讨了有关课程与教学的九个基本问题:课程与教学的涵义、关系以及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课程与教学的政策,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课程与教学的组织,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当代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其次,我们采取就事论事方法,以理清问题或思路为本,不迂回,少“插曲”,追求简明和概括。 作为教材编写,我们首先把立足点置于通俗性之上。我们认为,学习这本教材的学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成为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而只是希望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以此作为思考课程与教学问题的起点及实际进行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动力。所以,我们力求避免采用培训教育理论专家的表述方式,而是注意使用明晰、易懂的语言来陈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让理论不再那么高深难懂,以推动教育理论的通俗化。其次,我们试图增强教材自身的研究功能,发挥其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和活动的广泛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各章内容之后,专门列出“问题与思考”、“研究与活动”和“推荐阅读书目和网址”。 我们始终没有忘记,作为21世纪的教材,是为培养新世纪教师队伍的生力军而编写的,应该具有时代气息。所以,我们一方面不仅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的影响,还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和国际流行的新的认知学习工具。首先,在各章的前面放一幅“概念图”。这些图把各章的重点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既便于学习者把握每章的要点,又便于他们复习和巩固。这些格式新颖、表达清晰的图正是借助于热门的认知工具“Inspiration”绘成的。“Inspiration”教育软件是由加拿大“转变策略”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开发的一种功能强大的认知学习软件,其宗旨在于通过“头脑风暴”、设计、组织、描和、画、概念图、网络联接等形式,激励(inspire)学生发展理念、组织思维,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其次,根据电脑多媒体、因特网在教育教学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特点,在各章的后面还附有可供学习者查询的相关主题的“推荐访问网址”。另一方面,我们尽可能反映课程与教学新的改革动向和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在第二章“课程。与教学政策”中,介绍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第四章“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中,探讨了国家本位、地方本位和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最后一章“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透视”,不仅分析了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主要成就,还展望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主。
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
《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是核心素养研究的重要读本。《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围绕“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核心素养与评价改革”三个方面对核心素养进行梳理,对于全方位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核心素养研究
《核心素养研究》是核心素养研究的重要读本。《核心素养研究》由“核心素养的内涵”“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视野中的核心素养”“批判视角中的核心素养”五部分构成。从不同视角对核心素养的进行梳理,对于全方位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分三个部分和两个附录。一部分主要阐述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讨论世界各国在世纪之初高中课程改革的新进展、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及如何在传统中创新、普通高中课程的公众满意度状况,以及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与目标等问题。第二部分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的主体,着重说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的核心概念,并对在实施层面将会遇到的种种课程问题进行了建设性、针对性的探索。希望这些探索性的研究成果能够起到指引的作用。第三部分针对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某些问题,试图从一种国际的视野,有选择地撷取域外经验,为读者进行合理化的本土建构提供一种专题性的、针对性的知识基础。附录一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全球教育展望》杂志社为配合普通高中课程新方案的宣传,邀请全国各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举行的一次笔会的精选。专家们从自己的经验视界“看”新方案。附录二提供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正式文本的全部内容,便于读者参照或研究。
现代课程论(新版)
《现代课程论(新版)》是在《现代课程论》(1989)的基础上重新编写的。全书删除了一些章节,增加并补充了一些重要内容。目前《现代课程论(新版)》共九章,作者通过修订力图贴近国际课程研究的前沿,贴近我国课程改革的实践,勾画课程理论的发展轮廓,向读者介绍当代*有影响的课程学说及其基本特点。《现代课程论(新版)》的出版有助于推进课程改革实践,帮助读者了解课程理论研究。
课程变革实施过程的研究:学校组织的视角
本书旨在联结宏观的国家课程变革与微观的学校变革,从学校这一变革实际发生的场所,自下而上地研究课程变革的实施过程。提出了我国学校运作和课程变革的层级模型,考察了学校的组织、制度、管理、技术四个层面的变革实施过程,打破理论的疆界,弥补了课程变革实践知识的不足。 我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自上而下的课程变革在很长时间内必然会是主流趋势。本书旨在联结宏观的国家课程变革与微观的学校变革,从学校这一变革实际发生的场所,自下而上地研究课程变革的实施过程。提出了我国学校运作和课程变革的层级模型,考察了学校的组织、制度、管理、技术四个层面的变革实施过程,打破理论的疆界,弥补了课程变革实践知识的不足。全书共八章,分别讨论了如何从组织的视角看待课程变革的实施过程、学校组织的分析模型、组织域实施变革的过程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解码教育(解码教育症候,开拓教师学习新世界)
《解码教育》分为三个部分:真实的学力、探究的课堂、成长的教师。第一部分从核心素养这一新时代教育思维的形成、发展、演进、精髓和随之而来的课程重建与学校教育革新挑战出发,追问“知识本位”如何向“素养本位”转向、信息化时代知识教学的诉求,以及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儿童阅读素养的教学策略,还有儿童成长心态与反思能力的养成。第二部分从课堂转型的三种表现出发,以能动学习为话题核心,推进倾听与对话的教学创造、关键能力的培养,帮助读者重新认识实证研究、测验、练习作业设计、学会提问等教学活动与概念,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忠告与建议,展现能动型教师的特质和社会建构的课堂的新面貌。第三部分从教学心理学研究的期许与新疆界出发,跨越班级经营、档案袋评价、创意型班级的创生等实践话题,发现教师的经验学习与实践性知识形成的机制,梳理教师的工作特征与成长类型,最终树立起教师成长的路标。 随着当代学习科学的发展,诸多变革“学习”概念的视点引发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研究的创新实践,可以说教育思想的解放成为了新时代的诉求。解码教育正是为了使他们从应试教育思想的重压下挣脱出来,求得全新教育观念的武器与革新实践的洗礼,开拓教师学习的新世界,最终实现教育的真实的变革。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是由教育部师范司组织专家审定的有关新课程的通识读本,旨在帮助师范生更好地了解新课程,认同新课程,以便将来更好地参与新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的规划及其课题、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意义、新教材的设计与呈现、学习方式及其转变、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课程评价制度的创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位与设计、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等14讲。
核心素养十讲
核心素养旨在勾勒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本书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课堂转型等相关概念的关系,构建了核心素养的整体模型,指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新型教学模式与课堂转型方向,并对如何根治应试教育的顽疾、学校改革的困惑和挑战是什么、21世纪学校课程如何改变与创造、教育评价如何演进、教师教学行为如何转型、教师角色如何转变等问题进行了权威解答,这对新时代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校的变革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读懂课堂
《读懂课堂》并不追求完整的学术体系的架构,而是针对学校教育的现实问题,凝练成“课堂转型”的若干关键命题,提示相关的教育学见解,旨在深化对教育问题的认识。 《读懂课堂》由五辑构成:第一辑,课堂革命的挑战。第二辑,倾听儿童的声音。第三辑,课堂教学:从“技术性实践”走向“反思性实践”。第四辑,教师学习: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第五辑,课堂研究的理论视野:从“现代教育学”走向“后现代教育学”。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是由教育部师范司组织专家编写并审定的有关新课程的通识读本,旨在帮助师范生更好地了解新课程,认同新课程,以便将来更好地参与新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的规划与课题、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意义、新教材的设计与呈现、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的改变、课程评价制度的创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与设计、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十二讲。全面反映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以全新的方式设计与呈现,以新课程的理念阐述新课程。《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可作各级师范院校各学科专业通用教材,也可作在职中小学教师自学进修参考用书。
课堂研究
“课堂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这种研究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通过教学研究,尝试解决课堂教学直面的种种问题,建构明日之课堂实践可能性的场域;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教育学概念内涵的发现与再发现的场域。 《课堂研究》从“课堂与课堂研究”出发,探讨课堂转型的意蕴和课堂研究的特质。第1编 “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领导读者重新审视“学”与“教”及其关系。第2编“课堂研究的视角”分别考察了问题学习、自主学习、协同学习、三维目标、课堂互动研究、课堂话语分析等多个不同的课堂研究理论,探索教学创造的多维逻辑。第3编“课堂研究的方略”从“技术”层面考察了课堂研究与教学创造的方式与方法,对单元设计、练习系统设计、学习环境设计、课堂规范、有效教学等多个影响课堂教学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并提出了操作性建议。第4编“课堂研究与教师成长”则考察了学习共同体和“授业分析”这两种课堂研究的模式。附录“分享课堂创造的世界遗产”则系统梳理了从苏格拉底到维果茨基共12位教育家及其教育实践研究思想与成果,帮助读者从历史的脉络中探寻课堂研究与教学创造的真谛。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解读)中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放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
反思中国教育
暂无简介
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
《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从《全球教育展望》2001-2003年各期中精选出46篇论文,组成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脑科学与教育、多元智能、默会知识、教育叙事、教育思潮等7个专题,这些专题紧紧围绕“人”做文章,研究人如何学习以及学习如何成为可能;研究学校教育如何在课程设置中有效地将个人的经验和需要、社会的需求及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进行统整并以多元的方式呈现,把判断和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彻底改观当下学校课程生活的品质。
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
这本书是特别奉献给中小学校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大家都知道,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将发生剧烈的变革,中小学教育当然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经历20多年来最深刻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很多学校已经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感受到许多左右为难的问题。这本书提供的是不同层面的教育专家与教育工作者的独特思考,这些多元的思考涉及以下6大焦点问题:教育创新问题、新课程改革问题、教改中的德育问题、课堂教学改革问题、教师发展问题、学校发展与创新问题。 这些专家们的思考与阐述必将促进基层教育工作者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改革的方向,激发校长、教师们在实践中创新。
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
多年以来,钟启泉教授从事合作研究,实地考察日本教育,结识众多日本的学者和中小学教师,于是有了持久而深入的教育信息与教育思想的交流。《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主要收集了钟先生多年来与这些著名教育学者之间的对话录38篇,归纳成如下四个方面的话题:学校教育制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素养论与学力论争、教育评价与教师教育研究。围绕这些话题的对话几乎都是从中日两国教育发展的现实及其文化背景出发,同时联系当代国际教育思潮来展开的。因此,这些对话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可以作为广大教育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改革实践的一种思想资料。 这个集子是笔者多年来参与国际教育学术交流的部分成果。改革开放的国策不仅使我们得以走出国门,而且得以邀请更多的国际教育学者,围绕教育发展的课题或从事合作研究或组织学术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还会自然生成一些彼此感兴趣的话题,不拘形式地展开议论。这本集子收集的一篇篇访谈录,就是这种议论的产物。
班级管理论
世界将在瞬息万交之中把我们带进21世纪。在20世纪的最近几十年里,全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的信息化、技术的数字化、经济的一体化、政治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化……均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向,也体现了21世纪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其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同样呈现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 综观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的发展,其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教育科学以开放的姿态在汲取其他各种各样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原有的单一性的学科体系发展成为群星璀璨的教育学科群,如班级管理学、信息素养论、教师教育学、考试学、课程学、教学科学、教育管理学……其二,在立足于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教育科学的发展不仅在内涵上得到了丰富和深化,而且体现了教育思想和理论发展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其三,教育科学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教学科学和课程科学研究成果成为其新的生长点和发展的重心。
当代地方史概论
暂无简介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教师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教师的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既应该是学科知识方面的专家,又应该是学科教学方面的专家。认为“学者即良师”是不对的以为对中小学教师学术水平要求不高也是不对的。 新课程的实施既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要契机,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是“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
教育的发现:钟启泉教育思想访谈录
《教育的发现:钟启泉教育思想访谈录》内容为:钟启泉教授专注于课程论研究领域,为我国课程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学者云集的当代中国教育学界,钟启泉教授以其开阔的理论视野、深厚的学术造诣和鲜明的性格特征而独树一帜。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一直关注两个研究领域,一个是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另一个是课程论研究领域。围绕这两个领域,他辛勤工作了数十个春秋,其开创性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国内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基础。作为一代学术宗师,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值得深入挖掘。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的发现:钟启泉教育思想访谈录》运用“对话”这种古老的教育传统,带领读者去追踪钟启泉教授的教育思想之旅,从而获得智慧的启迪。
学科教学论基础
《学科教学论基础》介绍了西方学科形成的史略、中国学科课程沿革、变革时代的学科新形态:日本的案例、学科教学与学力理论等。 《学科教学论基础》由两编组成。第1编“学科形成史略”梳理了中外学科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未来前景;第2编“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技术学、认知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学科教育的基本理论。当然,本书的阐述不过是为“三位一体”的教堂研究的基本理论。当然,《学科教学论基础》的阐述不过是“三位一体论”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视野和若干素材而已。
课堂转型
《课堂转型》包括四个部分: 第1编 课堂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课堂转型的国际经验、本土实践和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能力观的框架和对“核心素养”的界定。 第2编 学科素养与能动学习,从学科教学出发考察“学科素养”,特别探讨了“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与区别,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教学范式的分野与转换,进而提出了“能动学习”的概念与“学业评价”的思考。 第3编 课例研究与教学创造,提出通过课程编制、教学组织与单元设计,使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与教学中去,从而打造多生对话的课堂世界,促成教师基于草根改革的专业成长。 附录 教学的方法论研究及其课题,系统梳理了十二个与教学有关的热点话题,涉及认知模式、教学范式、单元设计、学科教学、评价等方面,是对正文内容的极大补充。
自考教材0467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2007年 钟启泉 辽宁大学出版社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其职责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水平上倡导自学、鼓励自学、帮助自学、推动自学,为每一个自学者铺就成才之路。组织编写供读者学习的教材就是履行这个职责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这种教材应当适合自学,应当有利于学习者掌握和了解新知识、新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国际普通高中基础学科解析
《国际普通高中基础学科解析》介绍与分析了美国课程标准与高中基础学科,并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日本的普通高中课程进行了解析。 《国际普通高中基础学科解析》主要内容包括美国课程标准与高中基础学科、美国普通高中课程、英国普通高中课程、法国普通高中课程、德国普通高中课程等。
当代教师进修丛书:课程评价论
《课程评价论》内容包括:课程评价概论、课程评价的哲学基础、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课程评价的理论流派与典型模式、典型质性课程评定方法等。
研究性学习教师读本: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研究性学习教师读本)》分为“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开发原理”两编。书中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脉络与理论基础等内容。
物理教育展望
从物理学科到物理学科教育,不仅是一个名称提法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功能、目标、内容、手段、评价乃至研究方法上,物理学科教育涉及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多,更能体现出物理学科在人的素质培养方面特有的、比其他学科优越的功能。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物理学科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天地。此外,物理学科教育又与物理学科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物理学的进展表明,物理学科教育已经成为物理学的一个子学科,从物理教育的国际会议上得到的信息看,有一些发达国家正以全新的物理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方法,推进着本国的物理教育改革。了解物理教育的新动态,把握物理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把当前的物理教育改革事业做好。
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研究性学习教师读本)
传统的学习文化所秉承的是Z-元论的价值观,知识被看作是独立于认知者而存在的客体,学习者被看作是技术性的可控的存在物。 相应地,学习就是学习者对确定性的外部知识的寻求和把握。对此,接受学习自不必说,发现学习在牢固的客观主义知识观的钳制下也显得软弱无力,只留下一些热情的呐喊。 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言,传统的学习文化,无论是接受的还是发现的,都是不彻底的。 今天重提“学习文化”问题,决不是要在传统的框架中添加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而是要追寻学习的真正意义,唤回在传统学习文化的泛滥中悄然退隐的人的尊严。 我们所谓的“研究性学习”,其秉承的是整体主义的价值观,知识被看作是个体创造的关于世界的意义,学习者被看作是实践性的自由的存在。 学习者内在于知识生成,与知识构成一个共同的世界,学习因而是学习者与世界际遇时意义自由展现的历程。 在传统的学习文化已离提升和解放人的教育的真意愈行愈远之际,研究性学习无疑承担起扭转学习本质、引领学习方向的重任。 《研究性学习教师读本》系列丛书彰显国际视野,凝聚本土情怀,关注理论建构,评点实践操作,希望对我国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所助益。“教育不是摇椅上的学问”,它是行为,它只有在实践中才有意义。 愿广大教师积极投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浪潮,开创我国研究性学习的崭新局面!
革新中国教育
教育是促进人发展的事业,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目标、方法、内容、途径等都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同时随着对人自身的研究不断深入,诸如脑科学的研究等,教育的发展也应在此基础上,不仅有量的增长,更应有质的提升。 《革新中国教育》精选了2000年以来《教育参考》杂志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文章,全书主要分为“热点聚焦、人文关注、理论前沿、决策思考、教育纵横、课堂透视”六大部分,内容不仅包括教育研究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还涵盖了我国教育实践中许多颇具争议的具体问题,特别对近年来教育领域极为关注的“教师专业化、教育创新、研究性学习、教育的人文精神、多元智力与课程、课堂教学价值观”等基础问题与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广大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决策人员都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同时也适合所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课外读物。
课程实验:迎接社会变革之挑战
《课程实验:迎接社会变革之挑战》内容包括教育只有在其能使所有学生以某种方式欣赏我们的文化资源(resources)时,才能够迎接社会变革的挑战。这是一种使学生能够积极形成对他们所存在的经济和社会条件负起责任的方式。为了系统教学的目的而根据学术学科确定的课程组织,是难以适应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目的的,这是因为此类课程组织呈现社会来源的方式只适合于少数人,而不适合大多数人。课程应该更多地坚持这样一种目的,即它以有益的方式来组织社会来源,以实现使学生能够加深并拓展他们对社会中日常生活之问题和困境的理解的目的,以及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境作出富有信息且有智慧的判断的目的。这样一种课程会对学生自己的思考及其对人类解决方式的理解和洞察作出回应。因此,这一课程需要通过对作为教学进程本身之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的教师予以不断的测试、重构和发展,而不是去预设它。因此,“教学驱动”课程变革的观点作为一种“创新的实验”就成为《课程实验:迎接社会变革之挑战》的中心。教育变革意味着关注课程和教学,关注作为实验创新者或行动研究者的教师的发展。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教师作为行动研究者”的观点源于这样一种课程观,即课程在使社会的文化来源惠及所有学生方面是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实验。最近几年,这一观点已经游离于课程变革的背景,并被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涉及课程背景的有用的专业发展策略。我在《课程实验:迎接社会变革之挑战》中试图通过课程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实验这一观点,重新将教师定位于行动研究者。教育变革源于教师的反思性和发散性意识,因为他们一起探讨课程和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是教师本身而不是组织系统,改变了形成他们的实践的结构。为了学习的目的而形成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的信仰和价值观范式中,系统的变革并不必然伴随着结构的变革。然而,系统可以支持或阻挠结构变革。教师是教育结构改进的主要代理人。我想论证的是,这种改进意味着作为社会系统的学校的激进变革。
解读中国教育
《教育参考》是国内的教育类学术争鸣性质的刊物。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有力度、有启示作用、发人深省的好文章,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和认同。本书精选其中的64篇,分4个专题加以编纂,分别为“理论前沿”“决策思考”“专题论丛”“教育纵横”。这些文章系统地、全面地、历史地反映了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教育观念变革的轨迹,不仅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今天读来仍具有强烈的思想震撼力,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本书从不同的层面对近年来教育中热点问题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或作出了前瞻的研究,其内容涉及教育的宏观决策、理论构建等各个方面,同时,保持了《教育参考》创刊以来一贯的争鸣风格。曾经有这样一些有益的思想影响甚至改变了作者对教育的。在此,也许引用任画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对《教育参考》的一句评语贴切:“几句真心话,一个群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