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书名中的结果
共 5906 条
十三经(全本全注全译·共17册)
十三部儒家经典,是儒家文化的基本典籍。其地位之尊崇,是没有其他的经典可比及的;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渗透于我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观念等方方面面, 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截止目前,“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儒家十三经陆续出齐。此次聚合捆绑推出《十三经》(全本全注全译,全套装),以帮助众多读者扫除深奥文词带来的阅读上的障碍,读通和理解这十三部经典著作。 1.《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经”称《易经》,包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辞、爻辞,是《周易》的主体;“传”由《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七种十篇构成,称“十翼”,又自成体系而为“易传”。 2.《尚书》: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3.《诗经》:我国首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诗经》起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其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周礼》:又称《周官》,是现存儒家“十三经”中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涉及古代官制、礼制、军制、田制、税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为我国西汉末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在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5.《仪礼》:在唐朝以前被尊为“礼经”,内容涉及士冠、士昏、士相见、乡饮酒、乡射、燕礼、聘礼、觐礼、丧礼等,是中国首部全面的关于政治社会生活礼仪的典籍,涉及上古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先秦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的基础核心经典。自汉代以来,对《仪礼》进行注疏研究者层出不穷,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6.《礼记》:为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一部以儒家礼论为主的论文汇编,内容涵盖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等,阐释礼经意涵,可指引后人阅读礼经的思考方向。 7.《左传》:“《春秋》三传”之一,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极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一改《春秋》大事纲要的记史方法,代之以系统灵活的史书编纂方式,既记春秋史实,又包含了大量古代典章史料,是了解我国先秦文化的重要典籍。 8.《春秋公羊传》:“春秋三传”之一,是专门对历史著作《春秋》做解释的一部典籍,起止时间为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与《春秋》一致,释史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解经。其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9.《春秋穀梁传》:“春秋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穀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 10.《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论语》一书是集章成篇的体例,各章间的关系性较小。 11.《孝经》:是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涉及孝道,说到了一些行孝的具体事项,其核心是以“孝”劝“忠”。一些内容在今天,仍是新社会的伦理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 12.《尔雅》:《尔雅》是我国首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首部据义类编纂的词典,亦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古文字学方向兼有重要意义。全书本20篇,现存19篇,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等。后世还出了许多仿《尔雅》之作,号为“群雅”,由研究《尔雅》亦产生了雅学。 13.《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
楞严经(佛教十三经)
35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2.3%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这句禅门话语道出了《楞严经》在中国佛教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本经自唐代中叶译出后便开始流行,宋代之后更是盛行于僧俗、禅教之间,成为汉传大乘佛教的最核心经典之一,是一部对中国佛教之禅、净、教、律、密都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大乘经典。
佛教十三经(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8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1.6%
面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佛教典籍,如何选择,怎样去读,这是每个想了解或研究佛教者都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十三经》收录了编者精心选择的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从佛教典籍的“最经典”起步,引领读者走上佛学的探索旅程。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经文,我们采用在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
十三经译注(全十六册)
5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1%
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三经”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其荟萃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涵盖中国古代的文学、哲学、历史等诸多领域,极具文献价值。西汉以降,它们又逐渐被确立为国家经典,备受尊崇。但“十三经”大多文辞深奥,为帮助读者读通和理解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邀请程俊英、黄寿祺等名家分别对各经进行注释、讲解和今译,历经十数年精心打造,汇为《十三经译注》,自上市以来,屡获嘉评。现推出最新版《十三经译注》优惠套装,回馈广大读者的厚爱。本套书包括《周易译注》《尚书译注》《诗经译注》《周礼译注》《仪礼译注》《礼记译注》《左传译注》《春秋公羊传译注》《春秋穀梁传译注》《孝经译注》《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尔雅译注》。
维摩诘经(佛教十三经)
3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2%
《维摩诘经》可以说是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不论是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宗,还是成为现、当代佛教主流的人间佛教,《维摩诘经》中的“心净则佛土净”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经典依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贯穿于整部《维摩诘经》的一根主线-------“不二法门”,更是整个中国佛教的方法论依据。本次出版,以金陵刻经处本为底本,全书核校原文,约请专业学者为其出注、翻译,以为读者提供阅读的较好的读本。
庄子新注·上(新编新注十三经)
6人今日阅读
《庄子新注》是袁行霈先生主编的《新编新注十三经》之一种。此次新注,以《续古逸丛书》影印宋合刊本《南华真经》为底本,以黎庶昌刊刻《古逸丛书》覆宋本《庄子注疏》为主要校本,并择要吸收郭象、成玄英、王先谦、郭庆藩、钱穆、王叔岷、陈鼓应等古今学者的校勘和注释成果,疏通重点字词,抉发哲学奥义,对深入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极有帮助。
十三经入门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1%
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古藉文献和灿若星空的评论文章中,依山铸铜,沙里淘金,整合了历代经学大家和历史学者的不同观点,分别从十三经的成书过程、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历代影响等进行论述,详尽阐述了各大门派为自己著书立说的起因与时代变迁的直接关联。十三经的发展史伴随着中国改朝换代的群雄争霸史,写尽了百姓的悲欢离合,写尽了历朝历代的文人志士忧国忧民的一片热忱,对于初次接触十三经的学子来说,这是一本启蒙书;对于系统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来说,这是一本索引考;对于颇有造诣的史学家、经学家来说,这是一本推广和普及教育的好帮手。
十三经锦言录
2人今日阅读
《周易》《尚书》《诗经》《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左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构成的儒家十三经是传世文献始祖,思想文化源头,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无与伦比,《十三经锦言录》是十三经中名言警句的汇编。《十三经锦言录》以三全本十三经为底本,选录其中的名言警句,并加以注释翻译,每种经典前都有题解,介绍经典的基本情况,书后设置《主题分类索引》,列明经典原文,括注出处,标明页码,以便读者检索。本书将与完成编辑的《诸子锦言录》构成“经典锦言录”系列,帮助党政干部、学生等广大读者群体迅速把握引用经子典籍中的精华内容。
孙子新注(新编新注十三经)
2人今日阅读
《孙子》即《孙子兵法》,全书由《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组成,涉及战略运筹、作战指挥、战场机变,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兵书,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最富哲理性和最具持久影响力的兵法。 本书为袁行霈先生主编的“新编新注十三经”中的一种,以中华书局1961年影印明代《道藏》本《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以《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和《岱南阁丛书》本孙星衍《孙子十家注》为校本,进行校注、疏解、辨证。注释对前人成果择善而从,并罗列重要异说;疏解是对注文中某些要点作展开说明;辨证则是对书中重要的概念与判断以及学界的不同见解作适当评断。
十三经说略
2人今日阅读
本稿全面、精练、准确地介绍《十三经》的书名缘起、编纂始末、刊刻流布、内容特点、学术成就、思想影响、研究状况等各个方面;作者以自己丰富的学术积累、深切的研究经验,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阅读本部经书或正史的心得与方法;每篇之后推介10种左右参考书目,以期为年轻学子或经史爱好者指示门径。
佛家十三经(中华国学宝典文库)
1人今日阅读
两千多年来,充满哲思的佛教经文,带领无数人找到了心灵的平静和喜乐。本套丛书是从大量佛家经典中,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即《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六组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组为“佛家十三经”。可以说,“佛家十三经”几乎囊括了中国佛教的所有核心思想,成为研习佛学文化的入门首选。 本套丛书精选权威版本佛经,完整无删减,还原佛学经典。带你领略佛学的高妙思想,它们不仅是学佛者修行所依的法门,还是读懂东方文化与佛教智慧的津梁。
庄子新注·下(新编新注十三经)
1人今日阅读
《庄子新注》是袁行霈先生主编的《新编新注十三经》之一种。此次新注,以《续古逸丛书》影印宋合刊本《南华真经》为底本,以黎庶昌刊刻《古逸丛书》覆宋本《庄子注疏》为主要校本,并择要吸收郭象、成玄英、王先谦、郭庆藩、钱穆、王叔岷、陈鼓应等古今学者的校勘和注释成果,疏通重点字词,抉发哲学奥义,对深入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极有帮助。
从六艺到十三经:以经目演变为中心(上下册)
本书提出并解释了“经目”这一概念。“经目”是指历代中央政府对官学中所尊“经书”及其解释体系而做出的限定。经目与经学历史中的经书合称不同,一般的经书合称具有偶然性、随意性和个人性,在计数时宽松随意,而经目则具有学理性、稳定性和制度性。本书以历代“经目”的演变为核心,在文化史的背景下展开从“六艺”到“十三经”的专题史研究。其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基于史实的考辨清理;考稽、探讨经目演变的内外部诱因以及前后因革或并存的不同经目之间的关系;尝试就“经目”本身及其与经学史的关系等问题作若干理论性的探讨与总结。本书的研究建立在充分的文献学基础上,以文化史为背景,将经目的研究与政治史、制度史、社会史等相关研究结合起来,全面立体地考察经目这一历史现象在传统社会中的影响。同时,本书的研究也是在“当代史”的情景下展开的。
十三经导读.下卷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基本表现形式一直是经学,也就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就是十三经,即《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本书即以这十三部儒家经典为对象,对它们进行阐释和导读,梳理它们在中国历代的传承与流变,分析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各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依据篇幅和内容,书稿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介绍的是《周易》《诗经》《尚书》和三礼,下卷介绍《春秋》三传和《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三经讲座
本书是夏传才先生的课堂讲录,全面吸纳众家研究成果之长,综合评述十三部经典的来龙去脉、旨趣意涵,又不断吸收新资料,边讲边改,历经十七年成书,深受欢迎,将古奥艰深、卷帙浩繁的十三部经典讲解得清楚明白、意趣迭出,是了解“十三经”的基本入门书。
十三经导读.上卷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基本表现形式一直是经学,也就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就是十三经,即《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本书即以这十三部儒家经典为对象,对它们进行阐释和导读,梳理它们在中国历代的传承与流变,分析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各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依据篇幅和内容,书稿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介绍的是《周易》《诗经》《尚书》和三礼,下卷介绍《春秋》三传和《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先秦文体与话语方式研究
《先秦文体与话语方式研究》,过常宝撰,凡八章,将先秦文献分为四种类型:一,宗教文献。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图画文献等是其中的代表,其叙述方式是虔敬而不容置疑的,不包含任何现实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因此也就没有真正的叙事,体现了信仰文化中禁忌思维的特点。二,政教文献。这类文献的代表是《尚书》、《春秋》等。《尚书》中的早期文献都体现了神道设教的文化策略,它或是周公以祖灵的名义颁行的训诰之辞,或是据前代祭仪所改编的典谟文献,总之,是要借神灵的名义为新的朝代立法。而《春秋》则可以看做是法例文献。史官利用文献的神圣性特征,将灾异现象作为神意展示给人间,同时也将人间非礼现象呈告给神灵,具有明显的现实审判的意味,虽然审判方式是隐讳的,但足以使被载录者产生畏惧之心。由于政教文献仍然具有宗教特征,所以,它的话语方式同样是不容置疑的。三,史职文献。即《左传》、《国语》等。此类文献追究事件的因果关系,审判虽然仍在“礼”的标准下进行,但审判的权力已落在“君子”手里,审判的依据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历史理性和道德理性。因此,它们是一些有着强烈世俗精神的话语方式,反映了春秋中后期形成的“君子”文化的特征。四,诸子文献。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丧失,文献魅力的下降,引起了众声喧哗的局面。士人各依门派,各倡己见。但诸子们仍然有着如何获取话语权力的焦虑。
训诂学教程
《训诂学教程》修订本添加了语料的文献出处,语料和文献并现,可节省查阅时间。学生用教材对照文献,看到的是文献的原貌,不仅容易 理解教材语料,还可阅读更大范围的文献内容、编排形式、版本特色等,扩大视 野,可谓一举多得。这也是本教材新的突出特点。 修订本的体例改为改为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训诂的发展,第三章训诂著作,第四章训诂的方法,第五章训诂术语,第六章句读,第七章标音,第八章释词,第 九章校勘,第十章明写法,第十一章作序编排,调整后的顺序更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较为科学。
周礼与“家天下”的王制:以《殷周制度论》为中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王国维自视其《殷周制度论》为经史二学上的大文字,但其藏经学于史学的进路一再被遮蔽。本书由史而经,由王国维而上及历代诸儒,对西周王制要素的继统法、封建、禘礼,尤其是宗法等,进行了翔实而具有系统的阐发,试图在规模、广度与深度上呈现西周王制的几本架构、制度基础、精神原则和理念根基。本书的特色在于:基于经史之学的进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大视野,对西周王制做了别开生面但又根植于经典的诠释,尤其是对继统法、宗法等进行了集大成性的研究,对《殷周制度论》与三代王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进路,也为中国思想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恢宏的视野。
易学研究新视野:从综合百家到融通三教
《周易》素称“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传统社会必读的文化经典、智慧经典。本书广泛搜求、认真解读相关文献资料,充分吸收、借鉴学术界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简要评述了《周易》的结构形式和流传过程、核心思想及当代价值等,系统考察了《周易》经传与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内在关联,深入探寻了易学思想在儒释道文化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表现形式,并力求多角度、全方位诠释、总结当代易学研究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对中 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的深刻阐述。本书的撰写,就是试图以“修齐治平”价值观念体系 为基础,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深度扫描。在“修身”层面,主要 关注中国古代人对于人生、人性以及个人道德修养等问题的基本态度;在“齐家”层面,主要关注中国古 代人对于理想家庭想象和对人伦温暖的渴望;在“治国”层面,主要关注中国古代人对祖国的情感认同以 及对于美好政治的看法;在“平天下”方面,主要关注中国古代人对于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以及中国人 对于本国与他国、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人类社会与宇宙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周易卦爻辞要义汇释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主要针对《周易》卦辞和爻辞,汇集了古今著名易学家对其的不同解释。分为上篇周易基础知识,和下篇解释卦爻辞。以周易古经原文(据西安碑林唐开成石经)为底本。旨在使读者了解周易古经原貌及易学家对周易卦爻辞的研究概况。
宗法制度与周代国家结构研究
周代宗法制度是西周王朝建立之初创立的制度,以嫡庶之别、大小宗主从关系等宗法原则为基础,并将之应用到国家结构的建构之中,在周王权所及范围内形成自天子以下层层相属的政治等级结构,并强化了以宗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本书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围绕周代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发展演变、社会影响,以及早期国家背景下宗法制度对周代国家结构的建构和维系作用展开研究,详细总结了自汉唐以来周代宗法制度研究的学术史,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宗法在宋代得名的原因、周代宗法制度的建立过程、宗法制度与周代国家结构的关系、以嫡庶关系为主的周代宗族等级形态、周代宗法社会思想,尤其利用金文材料考察了周代宗法制度下的宗子、母弟、宗妇,以及周代宗族的建构模式等问题。
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
1人今日阅读
尧风舜雨,代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而古代中国的营建与规划,其思想正在于达致这一理想。本书以中国古代典籍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天文考古学为研究方法,从元大都齐政楼溯源中国文明创制时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渊源与承续。全书分两篇,甲篇为《齐政楼名称方位考》,对齐政楼的名称、方位、中轴线制度加以考证,揭示了其取义《尚书·尧典》的意义,也折射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继道统而新治统”的包容性与稳定性,其思想支撑了中国多元文化与民族的融合;乙篇为《元大都规划的阴阳法式》,结合古代天文律历数术之学,说明元大都作为古代中国营建制度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呈现了其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典型意义。忽必烈的元大都,以一座城市的建造,证明了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渊源以及重大意义,以不朽的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国文史哲大辞典
2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8%
一、《中国文学大辞典》共收录中国文学学科词目一万八千余条。分作家、流派社团、作品、名词术语、研究著作、报纸、刊物、文学人物等大类。全书词目分十二个单元,按时代依次编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及近代文学,现代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文学史通论总集及其他。每类词目一般按时间先后编排,年代无从查考或界限不明的置同类之末,以见其文学发展脉络。 二、《中国历史大辞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中国历史学界众多名家参与,整个编纂出版过程历时近二十年。共收录词目六万七千余条,九百多万字,包含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容,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历史的概貌。全书条目涵括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法制史、科技史、民族史、风俗史、宗教史、外交史等各个领域。《中国历史大辞典》全面发掘和整理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反映和总结了以往中国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泱泱古国的历史文明,放眼世界,堪称一部全面、权威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 三、《中国哲学大辞典》本辞典由张岱年先生任主编,全国数百位中国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撰稿,举凡这一领域中的知名专家,基本上都是本书的作者。全书共收词六千七百余条,二百三十万字,分类编排,收入中国哲学学科中的名词术语、学说范畴、学派组织、活动争论、人物、著作刊物等。其内容覆盖中国哲学各个阶段:从中国哲学的起源、萌芽一直到近现代及当代哲学;各个分支学科:从先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等一直到中国佛教哲学、道教哲学,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军事哲学、科学哲学;各个领域:从天道观、认识论、辩证法、人生观一直到近现代各种哲学思潮。
中国美学(第8辑)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内容以研究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为主,尤其侧重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本书为第8辑,集中呈现中国古代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环境美学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本辑依旧保留了特色栏目“中日美学交流”,发表日本美学家大石和久、植田寿藏和冈林洋的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国内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
周代的礼制
1人今日阅读
这是一本研究周代礼制风俗问题的学术专著。本书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以研究周代礼制中的原始元素为主题,以《仪礼》研究为基础,注重充分运用《仪礼》一书在记录动态的礼仪行为和礼仪流程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对周代礼制进行探讨。全书重点考察了周代礼制中从原始社会延续下来的带有原始意味和神秘色彩的“古礼”,深入研究了周代礼制包含的大量古旧礼俗遗存,赋予了礼制研究更多趣味性,并且提出了具有原创性和启发意义的观点,它的出版,对于中国礼制史研究的不断深化、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周易入门
5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1%
本书为《周易》入门书,从易经、易传、易义、易理、易卦、易象、易爻、易辞、易流、易占等方面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周易知识。行文简明流畅,将难读难懂的《周易》介绍得明白易懂,有助于一般读者了解《周易》,能够正确理解其理,明白其意,清楚其弊,旁及由此而延展出来的术数,并洞晓术数的内在机理与悔吝得失,由此增加一个观察社会、人生的视角,进而修心养性,化成人格,对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所裨益。
汉代经学与文论(精)
两汉是经学昌明与极盛时代,因此探讨汉代经学与其他学术门类包括文学的关系,渐渐成为交叉研究的热点。本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了经学与文论的关系:第一,在前经学时代和汉代的比较视野中论析汉代经学与文论的文化场域和话语规则。第二,论述文论空间里的汉代经学书写,探讨“五经”文本在汉代授受、流传、整理、研究活动中所包孕的文学思想。第三,分析经学视野中的汉代文论叙述,即依经立义圣化言说方式和意义建构方式下的汉代骚评、史论和赋论。第四,以《毛诗序》之尊废的学术演进和《诗大序》之风喻与诗教传统为例,阐述汉代经学与文论的赓续影响。最后,揭示汉代经学与文论的意义生成规则——依经立义在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中的方法论意义。
金陵书局与晚清学术:1864—1911
金陵书局是晚清最负盛名的地方书局,也是最重要的官刻出版机构。本书对金陵书局的历史分期、刻校人员、刻书标准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梳理、讨论,又详考书籍数量,述其梗概,辨其史实,并揭示了晚清地方书局兴起的复杂缘由及相关学者的论学活动。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打通了出版史与学术史研究,试图通过研究金陵书局来探讨晚清的图书出版发行和阅读传播,剖析士人的知识构成及思想状况,揭示此时的儒学变化与新学发轫,较好地回答了书籍出版与学术文化衍变的关系问题。本书在考证史实上颇下功夫,提出的观点也颇有创见,很受学界关注。
南菁书院与近世学术
在清末民初的经学研究中,“汉宋兼采”是一股不可回避的风潮,这股风潮流行于晚清,却并非是对乾嘉汉学的反动,而是乾嘉经学的进一步发展。清末江苏学政黄体芳于光绪八年在江阴建立南菁书院,高扬汉宋兼采旗帜。南菁书院的理念汇集并培育了众多经学大师,如黄以周、王先谦、张锡恭、曹元弼、唐文治等,他们的学术研究在古今、中西的碰撞之间促成了晚清经学的又一座高峰,也成为连接清代与近代学术的重要桥梁,可以看作对清代经学的总结。本书精选三十篇关于南菁书院与近世学术的文章,展现了南菁学者们在晚清经学和教育等多领域的研究与作为,对全面认识南菁书院及其对晚清民国经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对今日的经学与礼学研究亦有珍贵的启发价值。
国学教育家唐文治
唐文治(1865—1954),我国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国学大师,曾主掌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14年、无锡中学10年、无锡国专30年,一生事迹丰富,所秉持的中华文化与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本书主要从“唐文治与国学”的角度展示其生平事迹、文化精神、教育思想,并且紧贴中国近代社会剧变背景做研究,以挖掘对唐文治国学教育实践和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入认识,反映唐文治研究的新成果。
西周春秋时期的女性、联姻与政治格局演进研究
2人今日阅读
本书稿是一部从女性和婚姻的角度审视西周、春秋时期的政治生态、族群和文化交融、地缘政治以及区域整合问题的论著。从女性和婚姻角度对西周、春秋时期人口、社会、地缘政治、区域格局、区域经济的讨论,是本书的研究重点。同时,本书还尝试从女性和婚姻角度审视早期中国政治体制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审视西周、春秋时期中国政治生态、地缘政治和区域格局的演变问题。拓展了两周时期女性史研究的空间和纵深,拓展了两周时期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
《国语》《左传》记言研究
1人今日阅读
先秦时代,是一个重视记言的黄金时代。《国语》《左传》存录了丰富的君王命誓、君臣谏对、行人辞令、君子评论等记言史料,集中而翔实,多样而精彩。本文两两对照,深入探索了这些言谈话语中所蕴含的先人言说方式、言说精神、言说功能,总结出不同言说所呈现出来的独特风貌,梳理了这些言说的演进轨迹等。探究先秦君子这种积极进言卫道的“继绝”精神、“立言不朽”的价值追求以及委婉有力的论说方式,对于彰显我们民族优秀品格和丰富人们会话艺术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秦汉魏晋南北朝经籍考
本书仿民国时期江侠庵编译内藤湖南著作《先秦经籍考》体例,遴选17篇有代表性的日本秦汉魏晋南北朝经学研究论作进行翻译。
清代《孟子》学史大纲
1人今日阅读
本书较为全面地调查了清代围绕《孟子》的专著,统计了其年代分布和内容分布,探讨了所采用的各类著作体式,分别介绍、评价了清代六个时期内《孟子》学著作的概况和重要著作。本书以辩证法在人文学科的最新进展为理论准备,总结清代《孟子》学著作在思想上和学术上的积累、创新以及因袭、重复,分析其与同时期以及前代特别是宋元明种种思想观念、学术形态的关系,评价了清代考据学的治学方法。本书还对专书诠释的基础理论作了有益的探索。
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
本书回到汉代,回到儒学政制的起点,力图揭示中华政制的真实内核。本书以德性政治(politics of virtue)为核心,将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有机结合,融贯研究,尤其注重基于义理与制度合一的视角来反思历史。
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
本书从学术史的角度讨论扬州学派的政治与文化背景,分析其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代表人物的学术贡献。在乾隆时期文化政策由宋学转向汉学的背景下,凭借扬州优越的地理位置、 深受蕴涵“选学”和“许学”之“扬州学”的熏染以及好学的风气等,几代学人形成以汉学为旨趣的扬州学派,对清代经学的发展有不凡贡献。本书回溯了这段历史。
古典·哲学时代:荀子研究
本书通过对荀子文本的分析和姓氏的考订,对《荀子》一书的真伪进行了考证。进而,从荀子性说和儒家,荀子的心理学和道家,荀子的名学和墨家,荀子的天论和道家的天道、墨家的天志、阴阳家的五行,这些方面阐述了荀子思想的根源和特点。并且,在文中还广泛涉及了荀子对于其他诸子的研究和批判,体现出荀子思想作为后起思想的进步性。
中国哲学大辞典
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6.6%
本辞典由张岱年先生任主编,全国数百位中国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撰稿,举凡这一领域中的知名专家,基本上都是本书的作者。全书共收词6700条,230万字,分类编排,收入中国哲学学科中的名词术语、学说范畴、学派组织、活动争论、人物、著作刊物等。其内容覆盖中国哲学各个阶段:从中国哲学的起源、萌芽一直到近现代及当代哲学;各个分支学科:从先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等一直到中国佛教哲学、道教哲学,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军事哲学、科学哲学;各个领域:从天道观、认识论、辩证法、人生观一直到近现代各种哲学思潮。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段玉裁
【内容简介】 段玉裁,著名语言学家、经学家、文献学家、思想家。本书基于“文化名人传”的要义是“仰望山脉”,关键词是“文化”, 最大难点是“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文化倾听、文化诠释、文化理解”这样的认知和丛书的撰写体例,着力于讲好段玉裁这一个“永远说不完的中国学术故事”。全书分为八章,在前撰《段玉裁年谱长编》的基础上,以乾嘉时代学术为背景,以段氏著述、前贤及时人的研究为主要依据,重史料,主贯通,考察其一生行实,呈现其学术精神成长的内在逻辑与完整过程,重点在文化学术,对其主要作品及学术思想、从政理念及为官情况等从时代性、独特性、创新性维度进行阐释,力求结合历史语境展示段氏的学术特色与个性风采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上古音及相关问题综合研究:以复辅音声母为中心
本书是对上古复辅音声母问题的研究,尽可能地搜集了古今中外与复辅音声母相关的资料,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详细论证。书中论证结构严密,论点鲜明,注释丰富。作为一部非常严谨科学的著作,本书将为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儒藏知津(问学)
本书是“问学”丛书系列之一,是四川大学教授舒大刚及其团队在承担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项目《儒藏》的一些学术论文和学术思考的合集。主要内容包括《儒藏》感悟、《儒藏》溯源、《儒藏》叙例、“经部”叙论、“论部”叙论、“史部”叙论及《儒藏》后语。《儒藏》是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纂的一部大型儒学文献丛书,共收录先秦至清末民初儒学文献5000余种。舒大刚教授在主持编篡《儒藏》过程中将自己对儒学的思考、感悟乃至于学术经历、成长经历写作成文字。因此,本书不仅是《儒藏》这一大型项目的导读,也是舒大刚教授学术人生的记录。
张载理学论集:思想·著作·影响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依据新文献和新视角,对张载理学展开新探索,还原其作为天人哲学和道德价值哲学的真相。全书分三编。上编“张载理学思想研究”,内容包括《中庸》对张载理学建构的特别影响、张载天道论对道家思想资源的借鉴与融通、张载心性论和命运论、张载“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特色、“以礼为教”——张载教育哲学的主题、张载对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的思考、张载的反佛思想与理学进路等。中编“张载理学著作研究”,内容涉及对通行本《张载集》整理的评价、《正蒙》之主体发生学、张载经典诠释的原则及其意义、《西铭》纲要和《西铭》的现代诠释等。下编“张载理学影响研究”,内容涉及张载关学与二程洛学的学术关系、朱熹的《西铭》诠释模式、明代关学学者马理实学思想、张载关学的现代诠释等。
经学与古代文论之建构
本书是研究经学与中国古代文论之间的关系及渊源流变的专著。清代是文论的集大成时期,也是经学的复兴期。清代诗文小说戏曲各体文学理论都受经学影响。就古代文论体系之建构而言,古代文学本体论、创作论、作品论、功能价值论、通变论及文学批评论等受经学影响尤为显著。此外,经学对于古代文论范畴之运用、命题之提出及学术特征之形成等,都有深刻影响。经学对于古代文论的生成、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之作用,立足经学立场展开研究,才能深得古代文论之思想精髓。
《左传》的书写与解读
3人今日阅读
《左传》是中国历史与文学的重要典籍。本书通过对《左传》文本进行解读,力图去把握其中所蕴含的阐释往事的原则和模式。当古人开始有意识要探寻历史,他们会进以思考重现阐释过程的方法,会更加重视阐释历史的基础。那么,阐释的结构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又如何瓦解?对历史的理解有哪些可能,又有哪些局限?本书回答这问题。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1987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晚明与清代文学、先秦两汉历史著作等。著有《引幻与警幻:中国文学的情爱与梦幻》、《〈左传〉的书写与解读》、《明清之际的女子与国难及其回响》。编有《清初文学中的创伤与超越》。另与杜润德、史嘉柏合作英译了《左传》。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唐文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唐文治生平经历与学术思想的人物传记。唐文治扬帆于东洋西洋,辗转于京、沪、锡、桂,历经晚清、民国、共和国三个时期,执掌了上海南洋大学、无锡国专两所重要高校,见证了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跌宕起伏;其身份由庶民而为官员,由官员而为教育家,其学说兼通汉宋、融合朱王。然而,无论其人生轨迹如何变化,贯穿其生命整体的则是对儒家精神的坚守与操持。而这份坚守与操持,在经历了时代风云激荡的考验后,显得更为坚毅不屈与难能可贵。全书包括时风家世、早年述记、宦海掠影、工科先驱、国学宗师、理学思想、经学诠释、文章理论、政治学说、山高水长十个章节。在唐文治的理学和文章学的阐述上,该书具有很大的创造性。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9年春之卷/总第25卷)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为半年刊。本刊发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各二级学科包括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还设有学术名家、京津冀文学研究等栏目。其办刊宗旨是:荟萃百家成果,展示人文情怀,鼓励开放创新。本刊已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蜀学与文献
2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有关蜀学及其文献的简明读本。作者通过重点介绍蜀学的渊源与流变、成就与贡献,重温了蜀学的历史与内涵。通过梳理巴蜀文献的源流与类别,历代学人对于巴蜀文献的收藏、整理与研究,以及精选百部蜀学典籍予以评述,重审了蜀学的文献与精华。作者长期从事巴蜀文献的整理、巴蜀学术的研究,既重视文献的基础,亦强调学术的视野,力求藉由蜀学与文献,重构蜀学的学术体系和文献体系。
朱熹《诗经》解释学研究
1人今日阅读
朱熹是理学思想家,其治学动机和学术归宿是理学,毕生用力的《诗经》学内容自然为其理学所统领,这一点学界并未能揭示,他们大多是政治学、文学、美学等单一视角的研究,因而要想相对客观真实地探究朱熹的《诗经》学,必须从其理学角度,运用哲学、文学、史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研究方法,本书即为此方面的研究成果。
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2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7%
中国古代宪制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独有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秦交通史
本书是对秦文字及秦文字研究进行了总论式的概述,并文字载体的不同(金文、石刻、玺印、陶文、简牍、帛书、钱币等)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叙述,从而对秦系文字及秦文字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果。本书由正编、合文、附录三部分组成,并附(笔画检字表)和(释字辑要)。
文献学读书记
1人今日阅读
这本书集合了十七篇文章,是作者多年来与文献打交道的点滴展现,既有对古籍整理的学理研究,也有对经眼作品的品评判断;既有学者科学、审慎的角度,也记录下了研究、出版古籍过程中可爱美好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是他们学术生命最好的展现,也是我们有效了解古籍版本、古籍整理知识的不二参考。
中国历史大辞典
4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2.6%
《中国历史大辞典》于197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中国历史学界众多名家参与,整个编纂出版过程历时近二十年。本典共收词目67154条,900多万字,包含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容,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历史的概貌。全书条目涵括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法制史、科技史、民族史、风俗史、宗教史、外交史等各个领域。原出的分卷本依据历史朝代和专门领域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上、下)和民族史、历史地理、思想史、史学史、科技史等十四卷。其后又出版有汇编本、音序本等不同版本。 《中国历史大辞典》全面发掘和整理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反映和总结了以往中国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泱泱古国的历史文明,放眼世界,堪称一部全面、权威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