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书名中的结果
共 886 条
激进民主
本书力图通过重新建构民主观念,使民主重新有利于人民和左翼的反资本主义运动。作者认为,自由主义往往将民主等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有政治制度,而事实上后者在很多领域是反民主的。作者主张为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多种目的,形成面对面的小群体,以普遍价值相号召,争取在社区、工作场所和第三世界的本土尽可能实行直接民主和自治,壮大公民社会,建立自由空间,从而既可以代替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安排,又可以代替传统左翼的主义的组织方式。作者认为,这样的民主重建可以使左翼发现资本主义不是历史的终结,并使左翼重新获得目标和号召力,这样,民主将再次和人民站在一起,有利于人民,这样的民主就是激进民主。
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解放事业的当代阐释(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
2人今日阅读
马克思一生奉献于人类解放事业,其思想和理论的核心就是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基于前人精神智慧的思想驱动与理论营养,科学论证了人类解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马克思构筑人类解放理论伴随着唯物史观的发展进程,贯穿于人之生存哲学的反思、人类历史理论的阐明,并落实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实现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为解决不同时代的现实问题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追随马克思足迹的研究者从多维角度发掘和阐释人类解放理论,并为之注入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从实践上“续写”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蕴含的思想境界和独特智慧,成为我们思索人类前途命运和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理论指引。
后马克思主义媒介技术思想探究
本书探讨后马克思主义媒介技术思想。自19世纪以来,媒介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作者总结后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点,分析媒 介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探讨不同媒介技术对社会与人的影响,并挖掘其在构建意识形态中的作用。书中提出对媒介技术批判性 的追问,以期实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改造。在媒介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关注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新媒介技术研究的启示,为社会媒介 技术研究与治理提供理论与现实参考。本书简洁流畅,易于阅读。
重审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基于政治哲学解读的尝试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从政治哲学角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概念作出了富有新意的深入探讨,同时对“去阶级化”的政治哲学给予了历史唯物主义阶级视角的批判与回应,对于抛离了“阶级”概念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民主政治进行了理论勘定,有助于丰富与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解,促进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哲学在当代的建构,并试图为建构中国政治哲学提出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拥彗先驱:走向政治史学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9.3%
在当今“世界史热”、“全球史热”等种种思潮之下,中国的史学界也紧跟潮流,新作新论不断涌现,在表面看起来“学术繁荣”的背景下,也存在诸多鱼龙混杂的怪论。针对上述现象,近两年来,刘小枫教授就政治史学问题撰写了六篇长文,本书即这些论文的集结。《安德里亚与17世纪的“玫瑰十字会”传说》和《如何辨识畸变的心灵》二文值得特别提及。前者透过对西方近代时期“玫瑰十字会”传说的考辨,厘清了科学、宗教与政治如何错综复杂地缠绕在一起,展示了作者的史学学养和叙事能力;后者通过细读林国华为里拉《搁浅的心灵》撰写的长篇述评《灵知沉沦的编年史》,精细且巧妙地论述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如何导致一些知识人心灵畸变,让我们看到作者直凑单微的哲学思考。
雅典的民主、僭政与帝国主义
1人今日阅读
本书选编了五位古希腊政治历史研究学者具有代表性的诗篇文章,文章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古代雅典的民主、僭政与帝国属性进行了详尽的叙事和论述。作为一部编译集,本书旨在将民主制、僭主制、寡头制、帝国及帝国主义等概念串联到一个完整的逻辑思路中去探讨,并力图比较完整而概略地勾勒出古希腊民主制的产生、演变、发展及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图景。 从整体上看,本书的章节是按若干个政治学术语概念来组合排序的,这些概念分别是民主制(democracy)、寡头制(oligarchy)、僭主制(tyranny)、盟主权或霸权(hegemony)及帝国(empire),时间跨度主要集中于公元前5世纪,论题涵盖早期雅典民主制的形成与传播,民主制与寡头制的对立、较量与交替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杰克逊时代
1人今日阅读
★1946年普利策历史奖获奖杰作,权威传记,关于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总统、第一任民主党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的一生和历史贡献 ★深描美国史上著名的“杰克逊时代”,涵括美国早期社会的阶层变革、经济、金融、外交、文化等社会图景,史料丰富,气势磅礴 ★小阿瑟·施莱辛格是美国历史学界中的巨人,本书以生动的传记笔法阐释“杰克逊民主”,写得非常睿智,至今仍是这一题材不可跨越的经典 【作者简介】小阿瑟·M. 施莱辛格( Arthur M. Schlesinger, Jr. 1917-2007),小阿瑟·M. 施莱辛格是美国最具声望和富有争议的重量级历史学家、政治评论家,同时也是专栏作家、影评人、《财富》杂志和《生活》杂志的自由撰稿人,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和肯尼迪总统的特别助理。一生中获得过两次普利策奖、两次美国国家图书奖和一次美国历史学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他于1965年被选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1998年被授予美国国家人文奖章。 【内容简介】安德鲁·杰克逊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总统,也是第一任民主党总统。美国政治社会从“杰弗逊时代”进入“杰克逊时代”之后,经济和工业的爆发式发展给美国宪政民主的原则带来了巨大威胁。面对一系列挑战,安德鲁·杰克逊在任内大力加强总统职权,维护联邦统一,开创了“杰克逊式民主”。 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M. 施莱辛格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美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生活,重新诠释了“杰克逊式民主”,并尖锐地指出进步主义史学所面临的双重危机。 1946年,二十八岁的小阿瑟·M. 施莱辛格凭借本书一举获得普利策历史奖,成为该奖当时最年轻的获奖者,而本书至今仍是这一题材的权威史书。
“得到”精英日课:做高段位的学习者(全6册)
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9%
得到系老师作品集,套装共6册,分别刘擎《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施展《破茧》、李筠《罗马史纲》、熊逸《正义从哪里来》《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邹小强《只管去做》。
分裂的美国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5%
人文主义曾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整合了西方社会,但自20世纪60年代起,身份认同政治开始崛起,对人文主义发起挑战。哥伦比亚大学思想史教授马克·里拉在本书中反思了当下美国族群、性别等问题严峻,社会认同陷入分裂困境,批判其精英伪政治的实质,批判了受自由派教育的年轻人陷入狭隘排他的身份意识。里拉借此书呼吁年轻人重新定位自身的思想与实践,真正实现全体公民的平等与团结,明确作为公民彼此负有的义务,从而纠正美国当下的政治道路。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5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1%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外来文化的横向互动中,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文化背景下,刘擎教授通过发人深省的文字启发我们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思考“人应当信奉什么”“应当怎样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等诸多问题。这部作品兼具敏锐的历史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刘擎教授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的演进,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重建对未来的想象。
许知远X刘擎:躺平和内卷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共2册)
1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1.2%
套装共2册,分别为《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游荡集》。《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外来文化的横向互动中;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文化背景下;刘擎教授通过发人深省的文字启发我们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思考“人应当信奉什么”“应当怎样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等诸多问题。这部作品兼具敏锐的历史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刘擎教授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的演进;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重建对未来的想象。《游荡集》,许知远旅途中的意念断片:他在旧金山与横滨做了闲荡;与姜文在一个午后喝了威士忌;听一个香港人在特拉维夫唱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它们曾散落在某个航班的餐桌上;某个县城空挡的酒吧里;或者许知远临时租借的公寓中……
成年人修炼手册(共3册)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6.7%
套装共3册,分别为《做一个能扛事的成年人》《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每天演好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做一个能扛事的成年人》:59篇励志好文,59个戳心瞬间,将文字化为心中的那一束光芒,照亮着你勇敢前行,给你坚定的力量。那些打不倒我们的,会使我们更强大。《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外来文化的横向互动中,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文化背景下,刘擎教授通过发人深省的文字启发我们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思考“人应当信奉什么”“应当怎样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等诸多问题。《每天演好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27个有趣有料的故事,让你看到“丧”和“燃”的人生有何不同,让你领略到“无聊”和“有趣”的生活有多大的差别,让你明白“无可奈何”到“放手一搏”的选择会带来多大的差距。
剧变时代:来自埃亚尔x施展x刘擎的应答(共3册)
1人今日阅读
套装共三册,分别为《逆流年代》《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破茧》。《逆流年代》:过去几十年中,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世界好似形成了地球村。各国各地的互联互通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但也播下了反抗的种子。随着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坍塌,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反抗宣告开始。以色列记者纳达夫•埃亚尔将带领读者游走于反抗运动的前线,向读者展示这场运动的有形轮廓和黑暗角落。《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外来文化的横向互动中,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文化背景下,刘擎教授通过发人深省的文字启发我们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思考“人应当信奉什么”“应当怎样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等诸多问题。刘擎教授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的演进,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重建对未来的想象。《破茧》:本书是学者施展在波谲云诡的当下所做的跨界思考。基于其在国际政治、历史、中国制造业、信息产业等领域多年深耕的心得与创见,施展一方面对现实做出敏锐的诊断与回应,另一方面展开对未来全球新秩序的畅想。在变动不居的大洗牌时代,我们必须突破信息茧房对视野和格局的限制,才能理解真实的世界,进而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
国王的两个身体
5人今日阅读
“国王的两个身体”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法学家创制的概念:国王有一个“自然之体”,他个体的肉身,可生病、会疲弱、可朽坏;同时,国王另有一个“政治之体”,永远存续、不可朽坏。然而,政治体世俗化的下发展历史塑造了超越时间的“祖国 ”和“人民”这样的观念,并自然地引向这个身体的“头”,即国王的永久性问题。这个问题是古今政治体的根本问题。
海德格尔与中国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6.2%
就有质量的西方哲学研究成果的数量而言,海德格尔研究在中国学界独占魁首,甚至已经迈进儒家之“家”。本书思考海德格尔给中国思想界带来的是怎样的历史转机——这个问题关乎中国的热爱思想者们的未来,关乎中国一代人的文化自信。
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套装
2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5%
“年代四部曲”全面梳理由法国大革命至冷战结束的世界历史重要脉络,它们在全球史流行之前就叙述了全球范围的历史,不仅无所不包,而且具有全球意义。前三部讲述了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和大众民主的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前沿问题(当代国外理论研究前沿译丛)
本书选编的译文反映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希腊、土耳其、印度等不同国家的学者围绕新自由主义、数字资本主义/平台资本主义、新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等议题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的研究,具有前沿性、批判性和现实性。这些译文跟踪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先变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进行了批判性观察,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新特征及本质,放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引介这些思想资源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而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中发现有利于社会主义发生重大转变的因素。
资本主义、剥削与公正(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丛书)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近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的广泛讨论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汇集。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将公正问题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联系起来,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阶级、民主和剥削等方面的不公正性,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探索了未来公正社会的基本特征。本书讨论了四个方面的间题:一是关于概念与方法,国外马克思主义达成基本共识的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伦理倾向,资本主义的不公正性体现于阻碍个人能力发展、实施阶级压迫以及歧视弱势群体等方面;二是关于剥削与公正,剥削是以权力不对等来不公平利用弱者的制度,是对被剥削者的一种伤害,也是利用权力对弱者的支配和奴役,因而它是不正当的和不公正的;三是关于全球公正,全球结构性剥削是生产力从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的强制转移,资本主义富裕国家通过倡导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原则,分享剥削全球穷人所获得的利润,而在确定和执行全球公正原则过程中,国家又发挥着非任意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全球公正理想;四是关于资本主义与公正,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并非民主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过度消费的社会,西方自由主义传统在观念和制度方面已处于黄昏时代,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
文化的转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思想研究
2人今日阅读
在理论主题和思想方法上,“西方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呈现出一种“文化的转向”,从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之为“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转向》一书集中探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这种文化转向,着重分析了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萨特、阿尔都塞、威廉斯、霍尔、伊格尔顿、杰姆逊、拉克劳等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及其文化批判理论,凸显出“文化”在他们的理论重建中的核心作用,同时也讨论了这种“文化主义”的理论取向及其思想价值。其中,特别关注了英国新左派的“文化研究”和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理论,从一定意义上拓展了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视野。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比较研究
本书从本体论、辩证法、真理观、历史观、革命主体、公平正义以及自然生态等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当代本体论理论的分歧与观点,阐明了当代西方辩证法形式的发展状况,梳理了当代西方语言哲学的真理观以及存在论真理观的逻辑发展,深入辨析了当代西方关于历史观根本重大问题的理论本质,探讨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逻辑,澄明了当代西方社会主体力量变化的观点。
被自由消解的民主:民主化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反思
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揭示了一个问题:后冷战时代是一个不平等加剧的时代,资本的强势回归和肆无忌惮是促使这一不平等加剧的首要原因。本书同样以探寻不平等加剧的根源为出发点,本书回答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为什么在一个号称民主终结历史的时代,民主的扩展与不平等的加剧会同时发生?本书指出,民主与平等的脱离是民主自由化的结果,而民主自由化则是资本精英重构民主、反制民主的结果。何谓民主自由化?从18世纪到现在,民主和民主化的故事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一变化如何影响了民主的质量、国家的治理和大众的生活?本书会给您一个引人深思的答案。
行动、伦理与公共空间
本书以公共空间为核心剖析了汉娜·阿伦特政治行动、政治伦理思想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考察现代社会公共空间衰落的原因,探讨重建交往政治的可能性,较为全面地阐释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基本面向,对于深化国内学界对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治哲学关键词
3人今日阅读
政治哲学领域一些看似简单、基本的问题常常引起激烈的争论,为开展学术对话和为政治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设置了障碍。本书稿基于这一现状,对于诸如人权、自由、民主等22个政治哲学关键词进行了概念的梳理、明晰和辨析,为政治哲学领域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了最基本的平台,对于改善中国政治哲学讨论的言语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本书稿2006年在我社初版,上市后在学界引起广泛好评,此次作者做了极少数修改后纳入凤凰文库再版。
选举民主的有效性与有限性
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是一个大系统,选举提名制度在这个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我国的选举法对于候选人的提名主体、代表候选人的产生和正式代表候选人的确立作出了规定,但是当前的选举提名制度无论在法律文本还是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都存在很多的问题。本书试图从有效性与有限性两个方面展开对选举民主的研究。
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
2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1.1%
《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一书记录了后苏联时代新富阶层的崛起。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一直到普京上台初期,几个甚为瞩目的寡头带领俄罗斯进行了未曾有过的险峻试验。从权力推手别列佐夫斯基、媒体大王古辛斯基、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银行巨头斯莫伦斯基、青年改革家丘拜斯到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这些寡头化身新秩序的建筑家和鼓吹者,反过来操纵旧制度,推动了财富与权力的联姻。在寡头资本主义走向盛极之时,他们基本上控制了国家的油气、电力、冶金和金融业,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媒体,操纵着舆论。
当代西方左翼学者的技术政治观研究
1人今日阅读
本书着重从整体上阐述西方左翼学者的技术政治观念,主要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历史发展脉络理清当代西方左翼学者的技术政治观发生发展及未来趋势,对技术政治观出现的背景、动因、特征进行逻辑和哲学概括。首先,在技术哲学研究基础上将研究重点转向技术领域内的政治问题。其次,重视技术政治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第三,注重技术政治观的整体研究。第四,注重西方左翼学者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也是其发展方向。本书可以为相关研究部门和高校有关院系研究提供直接参考。预计将会增强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技术哲学专业注重该领域研究,在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方面,拓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知识面。
安多基德斯与雅典城邦政治
该书以公元前5—前4世纪之交活跃于雅典政坛的演说家安多基德斯的政治生涯和命运沉浮为主线,着敢探讨民主政治下贵族的处境及其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以安多基德斯的演说词为基本文本,参照色诺芬、狄奥多鲁斯、普鲁塔克等古典作家的记述,在考辨史料真伪的基础上,对安多基德斯的生平及其相关的主要政治事件进行考证。继而将安多基德斯置于雅典城邦政治这一宏大背景中,借助格洛特、两格内特、罗兹、戴维斯、奥斯特瓦尔德等近现代学者的相关论述,对当时雅典城邦政治运作的基本情况以及公民个人命运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最后,以安多基德斯的个人政治命运为案例,透视民主政治下贵族的处境及其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进而揭示该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多重视角中的马克思: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向
本项目作为一项跨学科、整体性、全方位、多维度之前沿性、追踪性研究,将立足于第一手最新资料(涉及到7—8种语言),围绕着“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与前景研究”这个主题,勾勒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格局;依据五条阐释路径对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进行回顾、反思、展望,界定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问题域,分析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热点问题、基本特点、发展前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坚持捍卫与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
走出政治孤立:新法兰克福学派及其政治哲学转向
本书重点描述了发生在新、旧法兰克福学派之间的是一种政治哲学的转向,并尝试描述这种转向的内在逻辑。通过分析新法兰克福学派的几位代表性人物,例如哈贝马斯、韦尔默、霍内特以及晚近的娜丰和福斯特,围绕政治秩序和社会文化的概念,着重探讨他们怎样弥补传统批判理论的根本内核,汲取实用主义在真理问题和民主问题上的合理洞见。
“一带一路”国别研究报告.波兰卷
本丛书系国家社科基金“一带一路”建设研究专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别研究报告”的成果,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发展为着眼点,对沿线国家的基本国情、重大专题以及与中国的双边关系进行比较深入、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本丛书的特色是:第一,通过跨学科协作,突出基本国情研究的综合性,分别从综合国力、人口结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政治生态、民族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对沿线国家的基本国情进行深度剖析。第二,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突出重大专题研究的专业性,重点关注各国的中长期战略、投资与营商环境、中心城市及其区域影响力等方面。第三,着眼于务实合作,突出双边关系研究的纵深度,从历史与前瞻、中国观、“一带一路”与投资贸易关系等方面呈现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关系。
地缘政治学的历史片段(“经典与解释”第51期)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第51期,本期论题为“地缘政治学的历史片段”,由刘小枫教授亲自操刀策划。地缘政治并不仅仅是现实的政治学关注论题,也是政治思想史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从古希腊的希波关系、斯巴达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就已经凸显出后世的地缘政治雏形。但是,只有到地理大发现之后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才变得具有全球视野,同时也具有更强烈的政治紧迫性。本集“论题”栏目所收录的论文,主要以二战前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弗、施米特等人关于地缘政治的论文为主,着力于了解那个时期的地缘政治学思考。同时美国学者坦布斯的论文,该文发表于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之前(2002年),由此可见美国学界的地缘政治学研究对国家战略的影响。该文从豪斯霍弗的《太平洋地缘政治》(1925)一书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应该关注太平洋地缘政治变动的主张。另外,收入美国著名的中亚政治地理学家拉铁摩尔(DavidLattimore,1900-1989)的1940年代的旧文《美国与亚洲》,一方面理解美国的亚洲战略的延续性,同时理解我们自身的地缘战略意义。本期其他栏目文章也各有精到之处,堪为君读。
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于英美学者理论的分析
本书着重梳理和分析了活跃在英美地区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及后马克思主义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整体叙述上遵循了“具体的总体”研究方法,在总体层面,分析了英美学者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心路历程、研究方法、理论特征和学术影响;在具体层面,分析了五种思潮重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个性化内容。
“苦恼的疑问”及其解决:《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文献及思想再研究
2人今日阅读
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始终处于不断探索、深化和拓展之中,而《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是其思想变化的第一个时期。起初,他携带着深受启蒙思潮、浪漫派学说和自由主义的熏陶而在德国思想论坛崭露头角的青春朝气走来,但遭逢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与以往的理念相矛盾,以至于在其头脑中产生了“苦恼的疑问”。为解决这些疑问,他不断地阅读、思考和尝试,提出了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以后哲学思想的变革开启了方向。本书以此为中心线索,对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全部文献重新进行了解读,详尽地展示了马克思思想转变的环境、动机、过程、环节、性质和标志,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当时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一生理论创造、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化政治学概论
文化政治学是对文化的政治学研究,探讨文化的政治逻辑。本书对文化政治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文化治理和文化建设的理解,激发他们开展文化政治研究的兴趣,进而提高文化工作的能力。严格而言,目前国内没有一本文化政治学的教材或著作。本书的编写服务于文化政治学的学习需要,并为文化政治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理解史视域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本书旨在把握、阐释和反思历史唯物主义重建思潮,对历史唯物主义在不同时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思考和回应,在整体叙述上遵循了“具体的总体”研究方法。在总体层面上,本书涉及第二国际主要理论家、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等人、法兰克福学派、莱尔因、文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的重建观点;在具体层面上,本书重点阐释了新时期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世界体系学派、后马克思主义学派和有机马克思主义学派等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对在重建思潮中呈现出来的经济决定论转向、文化转向、空间转向和生态转向等四种转向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本书还围绕历史唯物主义重建思潮在中国的思想面相进行了解读和反思。 本书启示我们不仅要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进程,也要在宏观规律的指引下对时代的具体问题、具体领域以及极具时代特色的社会发展进行理论观照,揭示出历史大规律下的时代小规律,在守正创新中促进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 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图书出版资助项目资助出版。
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
“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特指在当今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以大众文化和媒介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思潮、智识活动与跨学科研究。本书对“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思想谱系、发展历程、理论构型、批评实。其中,对文化研究的早期渊源、对伯明翰学派三大领军人物、对文化研究的全球播撒和后现代转向、对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对文化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文化研究的学术前瞻等问题的研究,为本书用力最勤之处。
卢梭政治共同体建构理论新论
本书以卢梭政治理论的一致性为前提,从政治共同体建构的主权与治权两个维度出发,讨论卢梭的人民主权与代表制政府理论。依据他对人民主权与代表制的认识,卢梭区分了主权与行政代表制,否定了主权代表而接受了行政代表,从而设计了主权民主制和代表制政府。本书立足人民主权与代表制政府,认为德性与制度共同支撑着卢梭构建的政治共同体。正是在主权与治权两个维度上,卢梭不仅批判了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存在的危机,即少数精英统治对人民主权带来的危害;还指出了与代议制民主理论存在着协调的可能性,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公民的平等与自由。
外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事业,作为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可能是孤立的,必然同经济基础发生关系,同上层建筑其他相关部门发生关系,同时,不同国家,由于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的性质不同,这种关系则更表现为非常复杂的情况。传统的历史研究把各地区的历史都结合到一起,这种方法仅仅只是一种地理上的统一性观念。这种统一性的认识并不能称作历史的认识,因为这种认识方式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只是地理统一性的世界史,而非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同样,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不论是以日本学者小野秀雄所著的《内外新闻史》、美国埃德温·埃默里等著的《美国新闻史》为代表的国别史的研究方法,还是张隆栋、付显明主编的《外国新闻事业史纲要》所采用的媒介史迭加的体例,或者像王泰玄著的《西方著名报纸概要》所做的专门史都并非是历史统一性的新闻传播史。他们或多或少是以欧美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分期来决定世界新闻传播史的分期。在这个分期框架下,多少是按照媒介技术形态依次发展的模式,分别描述各地区和各国家不同媒介、媒介制度和思想的发展状态。从中虽然可以突出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统一的客观规律,但弱化,甚至缺乏对新闻传播事业是如何走向全球化和融合化的关注。本书大胆地突破原来外国新闻事业史的束缚,改变原有的国别史、地区史的编排体例,采用编年体探索不同历史阶段中,世界范围的新闻传播发展历程。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拓宽世界新闻史的研究范围,从世界的全局着眼,力图从宏观上对人类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作综合的整体考察,体现出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
斯宾格勒与西方的没落:纪念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出版一百周年(“经典与解释”第50期)
1918年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出版,标志着西方现代性危机发展到最激烈的程度。“西方的没落”自此成为表述西方现代性危机的一个新概念,在学界得到广泛接受。此文集为纪念《西方的没落》出版100周年而编,收入多篇关键的相关论文。旨在帮助国人深入理解西方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在如今中西文明愈发相与激荡的大潮中,提供一番借鉴。早期现代政治哲学的构建者,如黑格尔、孟德斯鸠等人,不但共同塑造了西方现代文明的高峰,同时也埋下了西方现代文明危机的种子。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孟德斯鸠的历史哲学,都是早期政治哲学思想的代表,文集中分别收入关于二人的一篇研究论文。20世纪的思想者施特劳斯对西方现代性给予了最深刻的反省,但其哲学思想和研究在西方主流学界并未得到应有的接受,本集选入一篇施特劳斯相关的研究论文,旨在表明,与施特劳斯相比,西方主流学界似乎拥有睿智的学院式的哲学思考,却对西方现代性问题缺乏真正锐利的反思。
实用主义研究(第二辑)
《实用主义研究》(集刊)计划每年出版一期。作为一个供国内外学者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集刊将及时反映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实用主义和美国思想文化研究成果,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界对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展开深度的探讨和建设性的合作。
泰戈尔梵爱和谐思想对我国早期新诗生态的影响
本著作对泰戈尔梵爱和谐思想的内涵、形成过程、文化渊源,以及在我国现代早期的传播生态进行了详尽阐释和系统梳理,重点分析论证了泰戈尔梵爱和谐思想对我国现代早期新诗生态在意象选择、主题表达、小诗萌生发展和思想内容方面的深刻影响,深入论述了我国现代早期新诗接受泰戈尔梵爱和谐思想的路径、哲学基础和文化历史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