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教师如何做研究(第二版)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主要就科研方法和科研成果呈现方式等问题对教师进行辅导。初版书市场反馈非常好,为适应读者新要求,特修订。 本书最大的优势是既条分缕析又案例丰富,寓理论于具体的教育实例中,读来亲切可感。可以说,是一本手把手教老师做课题并将研究结果呈现出来的好书,值得研读。
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15
《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15》主要对2015年中国教育研究取得的相关成果及其进展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涉及教育政策分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变革、学校文化建设、课程理论与课程发展、课堂教学变革、道德教育、教师发展、高中教育改革、高考制度改革、教育评价等议题。
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13)
本书主要对2013年中国教育研究取得的相关成果及其进展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涉及教育政策分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变革、学校文化建设、课程理论与课程发展、课堂教学变革、道德教育、教师发展、高中教育改革、高考制度改革、教育评价等议题。
案例教学指南
案例教学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实际上是以教学内容的变革为前提的,正是首先有了形形色色的案例,才使得案例教学成为可能;案例教学也不单纯是一种教授法,它实际上是以学生行为的转变为条件的,如果学生仍热衷于自己先前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一个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案例教学甚至不能简单地定位在方法上,它所涉及到的层面是多样、繁复的,如果教育观念还是固着于传递既定知识、培养一统人才上,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就多余了。本书介绍了案例教学的基本情况。全书结构清晰,理论丰富,分析透彻。书中借鉴了许多国外研究成果,让人们对新进事物案例教学有更新的认识,使案例教学真正走进教师教育的殿堂。
领导沟通技巧
《领导沟通技巧:核心人物的制胜锦囊》主要内容:“领导沟通技巧”,是作者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为学员开设的课程之一。这门课力求立足于领导干部实际,以领导干部在沟通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为线索,在分析沟通含义等的基础上,引导领导干部认识到自身沟通中存在的障碍,进而掌握破解障碍的技能与技巧。 领导学是一门正在成长发展的学科,领导沟通技巧作为领导学的内容之一,也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许多障碍需要进一步解决。《领导沟通技巧》主要向你介绍了领导沟通的含义、领导沟通的白金法则、领导沟通的作用、领导沟通的基本类型、领导沟通的主要形式、危机管理中的领导沟通、领导的跨文化沟通等内容。
教育文化学
教育文化学学科的特定性质以及自身的不成熟性,《教育文化学》没有刻意在逻辑体系上下工夫,全书内容大体可以划分为如下几部分。导论是就教育与文化的基本关系做概略性的论述,并就文化的概念以及教育文化学的学科立场进行分析,意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立论的基础;一、二章是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沿着时光隧道回溯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相关研究,给读者提供“史”的视野;第三、四、五、六章是从文化历程的角度分析文化发展的四个基本方面——文化传播、文化冲突、文化变迁、文化整合与教育的相互关系,给读者提供宏观的教育文化观;第七、八、九、十是将分析角度从宏观的文化历程转向微观的学校文化,在概述学校文化之后,分别就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和学生文化这些与学校生活休戚相关的文化类型进行论述,给读者提供学校生活的文化分析成果;最后一章可以看做《教育文化学》的结束语,是围绕教育的文化使命展开的,给读者提供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现时代“图景”。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一个专业研究者的听课杂记》所选取的50个细节,在当今的课堂上司空见惯,许多行为在一些教师看来理所当然,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在熟悉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捕捉问题,在细节行为当中探寻其背后的理险与理论含义,在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分析课堂的变革取向,是《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一个专业研究者的听课杂记》的旨趣所在,正所谓“见微知著”。
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学校教育研究方法
本套丛书的七本著作涉及基础教育不同层次和诸多领域的改革,大致可分为三组。《新基础教育论》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两本著作是从总体上,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长“时间镜头”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探究,可视为一组。《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及《重建学校精神家园》两书又是一组,它们涉及的是学校教育中两个重要和基本的方面。关于学生与教师研究组成了第三组。《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一书旨在揭示学生发展中作为内在力量的“自我”之形成,这是21世纪基础教育要培养具有主动发展生存意识和能力的人,所必然面对的一个新的重要问题;对于教师,未来新的基础教育的真实创造者,我们予更多的关心。《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从道德、专业发展和美学的角度,对教师这个古老的职业作了时代的诠释。《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则是为帮助教师成为研究者而作。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都是为教师而写的。我们深信,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而教师只有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会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才能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
教学方法应用指导 (大夏书系)
实践于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对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理论已不陌生,对教育教学应遵循的规范、规则也了然于胸,而对于如何化理念为方法、化规则为秩序、化规定为智慧则不甚了了。《教学方法应用指导》详尽介绍了以上9种常用教学方法的方方面面,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以翔实的案例加以分析和说明,使教师读完《教学方法应用指导》后,能洞察各教学方法之概貌,掌控各教学方法之基本要求,知晓各教学方法之所来之所依,为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打下基础,是一本实用的教学指南。
校本研究指导
《校本研究指导》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校本研究的作品。以校本研究为研究对象,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校本的含义、问题的确定、方案的设计、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成果的呈现,以及如何通过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研究水平等问题。《校本研究指导》采用案例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意在为中小学管理人员和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校本研究方法,也可以作为中小学校本研究的培训教材。
教育絮语 (大夏书系·教育新思考)
暂无简介
教育的思考与言说
《教育的思考与言说:一位教育学者的演讲录》收录的17篇演讲,涉及教育实践与理论,作者将其粗略地分成5个组成部分:聚焦课堂、关注教师、走近学校、宏观视野、理论导向。这些演讲,从成文来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有文章,后进行演讲;一种是先有演讲,后据此成文。从文字表达来看,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演讲原滋原味的记叙,如《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的重新理解和认识》、《在研究中成长》、《校本研究的意蕴与实施》;一种是将演讲稿提炼加工成论文的形式。了解演讲的“实况”,可以借助于前者;把握演讲的“要点”,可以借助于后者。
基于新课程的教育案例
新课程改革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影响教育的一件大事,它正在逐渐走进中小学的课堂,重新规范中小学教师的一系列观念行为。在新课程实施中,常常有教师将课程单纯视为教学内容的变革和教材调整,认为只要把新的知识结构教给学生也就完成了新课程赋予的使命;常常有教师将新课程的实施单纯视作课堂教学方式法的重新调查,认为课程限定的就是教学,只要教学上体现出新课程的要求就可以了;常常有教师将课堂上学生的活跃与参与当作新课程实施的典型体现,认为只要课堂上学生动了、活了,新课程的要求也就实现了。凡此种种,都反映出对课程改革认识上的偏颇,导致的结果是课堂并没有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学生的生命价值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学生的生活世界并没有真正受到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并没有真正得到改善,学生的存在方式并没有真正得到改变。
2007-中国基础教育舆情报告
《中国基础教育舆情报告·2007》是由著名学者郑金洲带领一批研究人员对2007年度繁浩的基础教育舆论信息进行了梳理提炼,并附有研究人员对某项舆情概况的简明评说。无论是“报刊舆情”、“调研舆情”,还是“网络舆情”、“理论研究舆情”在书中都有脉络鲜明的体现。这就为关心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的人提供了信息上的方便,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为相关的决策机构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依据。
新课改教师必读丛书: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
《新课改教师必读丛书: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这本书中汇集的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音乐等学科以及班主任工作的22个案例,无一不蕴含着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无一不蕴含着相关教师在这些问题中的思考、困惑或解决措施。这些案例有的反映教师解决问题后的喜悦,有的体现教师在解决问题未果状态下的苦痛,但都是围绕着一定的问题展开的,展示的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自身发展的心路历程。基于这样—种考虑,本书的编排就呈现为现在您所看到的样子:用问题的形式概括案例的具体内容,按照问题的序列与类型安排案例的前后顺序,并且以问题的内容为划分标准,将17个问题分为四大类——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设计与开发、课堂调控与管理、师生沟通与对话。
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西洋教育思想史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译到著,形成了具有一定风格的体系。中国教育学者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博采中西,融汇古今,或独立编写教育学科教材,应迎中国师范教育之需;或自主撰述教育学科专著,夯实中国教育学术之基。皇皇百年,朵朵奇葩。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折射了时代精神的光芒,反映了教育学术的风貌,凝聚了教育学者的卓识。站在世纪之交,我社思量有必要重树前辈们的精神财富。2003年春夏之交,时任我社副总编的黄旭赴沪,力邀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先生和郑金洲教授担任主编,诚请老中青教育学者校注和介评,郑重推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 辑入这套《丛编》的,皆历经了50年以上时间检验的,水平较高、影响较大、领学科风骚的著作。透过这些著作,试图展现20世纪中国教育学者的学术智慧,盘点中国教育科学的世纪历程,鉴往追来,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铺设中国教育科学的桥梁。这是一项承接前人、嘉惠后学的教育学术工程。
中国教育学60年(1949-2009)
建国60年以来,我国教育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众多,对社会实践也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教育学60年(1949-2009)》以建国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为线索,详细梳理了我国教育学界对教育学主要概念、基本命题、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的分析和研讨,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各主要观点和论证作了较为深刻的评论,考察了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干部教育/中国故事丛书
本书以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导向,以“说明中国干部教育”为主线,阐明中国干部教育的基本理念、制度安排、组织管理、机构设臵、内容方式和基本经验,分析总结中国干部教育培训的宝贵经验和有效做法,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的理念和政策做法。生动地诠释了中国的干部教育谁来管?学什么?怎么学?谁来教?在哪教?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新变化,领导干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高新本领。以期达到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善于审时度势、进行战略思维的本领,总揽工作全局、应对复杂局面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创新务实、把握客观规律的本领,治党管党、解决自身问题的本领。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复习指导丛书·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研究方法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编写的。全书试图综合各方面的材料,特别是一些代表性的教育研究方法专著或教材,精心筛选,合理组织,既呈现基础性的、共识性的观点,又适时做了一些必要的拓展。
中学教育基础
《中学教育基础》为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教育学”公共课教材,主要内容为:教育的历史基础、教育的哲学基础、教育的心理基础、教育的社会基础、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学校组织、教师专业发展概述、如何成为合格教师等。本书主要聚焦中学学段,相比于其他版本的《教育基础》,更具有针对性,丰富了我社的教育学品种。
中国教育行政
《中国教育行政》较全面地交待了教育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介绍了中央、省区、地方及学区的教育行政机关,并对视察机关、参议机关作了论述,具体探讨了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设置与职责,及其改革趋势;讨论了学校系统,阐述了初等、中等与高等教育的设置与职能,对私立教育、义务教育都作了论述;研究了教育人员,重点对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员的任职资格、培训与待遇等进行了探讨;第五段提出了当时亟待解决的教育经费与教育事业报告及统计等问题,并进行了分析。
教师新知丛书: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流派
《教师新知丛书: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流派》编选的均是既在世界范围内有较大声誉,又对当今我国实践产生较大影响的教育流派。这些流派在国内教育界,已不仅限于理论形态,而且被广泛运用于中小学实践,甚至直接引导或规范着教师的行为。我们希望,通过汇总梳理这些流派,让广大教师系统认知、全面把握国际教育的最新动态,洞悉各流派之源流,窥探其价值,在更好地改进自身工作的同时,创造出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新思想、新流派,为世界教育理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视角。
“新课改”教师必读丛书: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改革已随着课程标准的颁行和相关教材的编写,步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日常生活,影响教师的职业存在方式。从目前来看,新课程改革至少存在着三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行为滞后于理念;二是操作滞后于内容。 要变革课堂教育,首先需要明确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教学上需要做些什么,需要变化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出于这一考虑,我们才着手编写了这本《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改”教师必读丛书: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共分十二章,这十二章描述的内容,许多可以作为新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准和努力方向,作为衡量新课堂教学的重要参照体系,并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共同构成为一个整体的、不能孤立地、静态地来看待。为了便于读者真正将教学工作与课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书末特别增加了一份附录材料:“听课的技能与技巧”;为了便于读者深刻了解各章节中的相关内容,掌握教学的方式方法,在各章节中特别设置了一些“专栏”。
瞿葆奎教育学论要/中国教育学家经典论要丛书·梦山书系
《瞿葆奎教育学论要/中国教育学家经典论要丛书·梦山书系》由瞿葆奎弟子郑金洲、程亮选编,摘选了我国瞿葆奎先生在元教育学、中外教育学史、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研究著述、重要思想观点,展示了瞿葆奎先生教育研究的脉络和纲要性思想,为学者进一步研究、了解瞿葆奎先生的思想提供了清晰的线索。
说课的变革/教师课堂行为变革丛书
《说课的变革/教师课堂行为变革丛书》从理论上对说课这一特定的行为进行界定,具体阐述了说课行为与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在明确说课作用与价值的基础上,对说课的内容和类型做了深层次的分析和论述,最后从说课文化的创建这一角度提出了说课需要注意的问题。《说课的变革/教师课堂行为变革丛书》对“说课”这一常见的教育实践活动,不仅从理论的高度重新诠释其价值、本质与特征;而且还以丰富的说课案例为依托,深入浅出地分析说课到底应该怎么说,说什么,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相当的理论高度,同时又有扎实的实践基础。在编写方式上,脉络清晰,将理论阐述与教学案例分析紧密结合,更容易被读者理解、接受。
学习中的创造
《学习中的创造》是关于研究“学习中的创造”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阻因分析、回归学生主体的课堂提问、在发现式学习中探究、在接受式学习中探究、积极课堂环境的含义、合作型课堂管理、为什么教师总是喜欢控制学生等内容。
上课的变革
新课程的实施,必然要求教师的上课行为发生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既表现在上课的理念上,也表现在上课的实践上;既表现在上课目标的确定上,也表现在上课内容与方式的选择上;既表现在教师角色特征上,也表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上;既表现在上课的预设上,也表现在上课的生成上。掌握这些变化,才能真正在课堂上落实新课程。
教育通论
《教育通论》似乎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些方面: 其一,把对教育问题的研究或教育理论的撰写置于反思的境地,使对教育理论的合理性的追求贯穿整个著述过程。该书用较大的篇幅论述了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并引入了“元教育学(meta—pedagogy)”方法,用反思的眼光审视了西方教育学的萌生和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出现的多元化趋势,回答了教育学不会因为教育科学日益繁荣而消失的问题。我国教育学的历程可以说是世纪风云,阴晴圆缺。正是经历了磨难的教育学者们留下的足迹,构成了指引人们前进的线索。《教育通论》汲取了前人用心血酿成的养分。 其二,重视用历史事实说明教育原理,并演绎出内在联系,力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该书在许多必要的场合,都引用了一定的教育历史事实,不仅使内容显得比较丰满,而且把一面面非常宝贵的镜子送到人们面前,让读者“有鉴于此”。 其三,在结构上下功夫,使该书有了一些不同的面孔。在阐释“教育”的过程中,该书除了从含义、构成、形态等方面说明之外,特别论述了教育的语言,重点阐释了教育口号与教育隐喻的特征和功用等。尤其不无新鲜感的是该书增加了中西教育传统,对两种传统的异同进行比较,让人们在批判继承的同时,锻炼同中求异,异中存同,扬益抑害,“借石攻玉”的本领。 其四,于体例处做文章,该书除了正文之外,结尾处都有“小结”、“关键词语”、“讨论题”以及参考资料,便于阅读与研究。 当然,像所有教育学著作都不能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样,《教育通论》似也有可斟酌之处。例如材料较为详实,然是否尚有欠简练的?又如新增观点较多,然是否尚有乏升华的?《教育通论》带着一些新鲜的东西走来,必然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评论。它会在评论中完善起来。
生成教学
生成教学是伴随新课程改革逐渐走进中小学教师的视野的。在短短几年间,“生成”、“动态生成”、“生成教学”等一系列概念,从陌生到熟悉,从理念到实践,已经越来越多地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重新规范和限定教师教学实践。本书就是在积聚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经验尤其是浙江东阳外国语小学教师们的教育智慧的基础上写就的,他们对生成教学的实践探索,对教学中各种生成问题的不断反思,使得生成教育摆脱了单纯的语词状态,开始以活生生的实践状态逐步呈现出来。
新编教学工作技能训练
“教学工作技能训练”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门课程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高等师范院校教材:新编教学工作技能训练》着眼于“训练”,对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解,对技能的表现形态等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目的在于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提供可学习、可模仿、可操作的行为方式,使之尽快适应教师岗位职责的要求。 《高等师范院校教材:新编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将教学技能分为九种,即教学设计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实施技能、教学媒体选用技能、教学观察技能、教学反思技能、教学评价技能、学习方法指导技能、组织指导课外活动技能。
教育的意蕴:庆祝瞿葆奎教授85寿诞暨从教60周年
《教育的意蕴:庆祝瞿葆奎教授85寿诞暨从教60周年》是“庆祝瞿葆奎教授85寿诞暨从教60周年”文集,书中具体收录了《试论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奠基作用》、《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课程理解的转向——兼论课程研究中的思维方式》、《如何进行人格教育:情感体验的进路——以西方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为资源的分析》等文章。 知识改变命运,导师成就人生。我们的境遇大多因为先生而发生转变,因为先生而步入学术人生的轨道。正是他以质朴的品格、淡泊的情怀,指引我们漫步人生的航程、感悟处世的真谛;正是他以丰硕的学识、宏阔的视野,引导我们踏上学术的征途、探求教育的奥赜。“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为学。”先生相信,只有“堂堂正正做人”的人,在学问探索上才可能是“踏踏实实”的。尽管我们从事的研究领域互有差异,但是这十二字箴言却一直伴随着、带领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