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平安
马平安,北京师范大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后,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中国政治史的研究工作。近年主要著作 《晚清政坛纪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近代东北移民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版《帝国路上的八张面孔》,中国文史出版社200年版《终结帝制集结号》,北方文艺出版社20年版《北洋集团与晚清政局》,辽海出版社20年版《大清王朝灭亡之谜》,中国文史出版社202年版《大秦帝国夭亡之谜》,中国文史出版社202年版《晚清变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新世界出版社203年版《中国近代政治得失》,华文出版社204年版
周公治国:家国同构与敬德保民
1人今日阅读
周公是中国政治与文化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谈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封建制度、礼乐文化,谈人文化成,都离不开周公。更为重要的是,周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他一生辅佐武王和成王父子,在政治上有大作为,在文化上有大开拓。他尊重传统,注意以史为鉴。他封邦建国,奠基华夏政治大一统格局。他以民情视天命,全面开创人文主义新时代。他敬德保民慎罚,开创以德治国新模式。他提出系统的建业与守业的政治理论和主张,可谓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开山鼻祖。周公的治国智慧对后世中华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中国政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商鞅强秦:农战为本与制度立国
1人今日阅读
公元前361年,在秦孝公富国强兵政策感召下,商鞅来到秦国,从此,他的命运便与秦国复兴的命运实现了高度结合。他以铁血手段与言必行、行必果的改革揭开了强秦新帷幕,开启了秦国统一天下大业的总枢纽。商鞅强秦政策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农战”“法治”等方面。商鞅变法,无论对当时的秦国,还是对以后的中国历史,皆至关重要。秦始皇的大一统、以法治国、郡县制、中央集权等“秦政”,无一不是从商鞅的施政方针发展而来。商鞅的变法,不但实现了秦孝公的强国梦,而且为秦王朝统一六国开辟了坚实而广阔的道路。无商鞅变法,秦恐怕无力得天下。其诸多变法内容对于以后中华两千年的政治影响之甚之大,已经由后世的历史作了很好的诠释。
最后一个铁帽子王:爱新觉罗·奕劻的是是非非
作为首席军机、内阁总理大臣与皇族亲贵,庆亲王奕劻是光宣政局变动中的关键人物。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大清国的内政外交几乎均操其手。因其在20世纪中国政坛上的特殊地位与影响,奕劻的名字几乎为西方各国所知晓。但是,关于奕劻的研究,迄今为止,仍然十分薄弱,学界只有零星的论说,缺乏系统性的成果。其原因,主要是奕劻本人没有文集与日记传世,资料十分缺乏,因而深入研究这个人物困难很大。
秦皇创制:皇帝制度与郡县体制
秦始皇创建的大秦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大秦疆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秦始皇创制的若干重要制度,特别是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官僚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以及他所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诸如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思想、大规模的移民等,均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的演进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秦始皇继承前代的法治传统,在法律制度日益完善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政治准则。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了“大一统”的高度集权的大秦帝国,其执政的理论基础就是法家的以法治国、以刑去刑、事皆决于法的基本思想,这为后世中国政治提供了一种颇具价值的治理模式。
汉武崇儒:尊崇儒术与王霸兼用
汉武帝刘彻在位的半个多世纪中,北击匈奴,经营西域,设郡辽东,统一两粤、西南夷等地,使汉朝疆域版图超过了大秦帝国。曹植称赞说:“世宗(武帝)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辨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百王。”更重要的是,汉武帝在治国理政等方面可谓开前人所未有。他弱化相权,加强皇权;他打击地方力量,加强中央集权;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学说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开创了中国思想界儒家文化的一统局面;他打通西域,开创了中外交流的丝绸之路;他在尊儒的同时,又博采百家,重视法治。他的霸王道杂用之法,开创了后世统治者治术的百代之风。
宋祖家法:文官治国与分化事权
赵宋王朝建立后,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成为压倒一切的最大政治。为改变五代以来权臣篡位,政权频繁更替的局面,宋太祖贯彻以法治国思想,大力提倡忠节观的道德文明建设。他杯酒释兵权,以文抑武,实行文官治国,代表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宋太祖的文治思想,其基本内涵就是将科举取士与文官政治相结合。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培养天子门生,压抑世家大族,改变武人政治,士大夫从此成为赵宋王朝统治大厦的基石与支柱。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构成赵宋王朝统治的主要特色,对后世历朝政治亦影响甚远甚大。
居正摄政:尊主庇民与治体用刚
张居正执政期间,面对明王朝出现的财政困难、政治腐败、边防松弛等状况,以其缜密而又远见卓识的谋略和果敢魄力,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在整顿吏治方面,张居正实行“考成法”,通过有效的层层监督,使政令得以顺利推行;经济上,以“清巨室,利庶民”,充实国库为原则,清查田赋与实行一条鞭法;军事上,以强兵固边为目的,整饬守备,巩固边防。张居正改革以整顿吏治为重点,目的是“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其实质还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朝廷办事效率,以改变明王朝长期积存下来的文恬武嬉、政务懈怠的现象。通过其强有力的改革,暂时解决了明王朝积重难返的一系列老大难问题。张居正的改革,就那个时代看,是非常成功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孔子问政:以正治国与以德化民
孔子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政治理想家。他上承上古五帝时代至夏商周文明之精华,下开中国两千余年政治思想文化之正统;他一生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政治目标,想要改变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希望达到“天下归仁”的理想境界,实现“大同”社会的秩序梦想。虽然乱世的形势没有能给他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与舞台,治世的理想没能实现,但他的政治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特征,诸如“大同世”“小康世”“政者正也”“修己以安百姓”“中庸”“执中”“自戒”“为国以礼”等理念,经过两千余年的春风化雨,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潜移默化成为了国人的生命基因,熔铸成一个民族的品质,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薪火相传,代代承继。
唐宗政风:以静治国与德化远人
唐太宗李世民是继汉武帝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贞观年间的“君道”和“治术”是唐太宗留给后世的两份珍贵政治文化遗产。他是正确处理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成功地实现了治国理政的典范。他主张治国以静,立君为民,以农为本;他以古为镜,重视修史;他轻徭薄赋,发展经济;他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他修订法律,健全法制;他提倡周公、孔子之道;他对待少数民族采取“绥之以德”“爱之如一”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他一手启动了大唐盛世之门。在他统治时期,政绩可圈可点。他的某些政治理念与作为超过了前人,实可为中华政治作万世师表。
康熙勤政:巩固统一与理学治国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他文治武功兼备,重视借鉴历代王朝兴亡盛衰的原由本末,勤政事,重德治,以儒家思想治国;他清除权臣,扭转错误的治国方向;他致力恢复经济与社会秩序,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发展经济;他注意整顿吏治,惩治贪污;他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消灭噶尔丹反叛势力,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并成功地实现中俄东端划界,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他重视文教,致力发展民族文化。在61年的政治生涯中,康熙帝以其坚韧不拔的努力,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从而使他跻身于中国历史上最为优秀的帝王之列。
魏武挥鞭:统一北方与实行屯田
魏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天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地方的军事势力开始崛起。尤其是董卓乱政以来,天下大乱。袁绍、曹操、孙坚、刘备等军事力量乘势而起,其中尤以曹操的治国、治军、理政最具特色。曹操集团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极大的政治优势;在北方推行屯田制度,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军事上先后消灭袁绍集团等割据力量,统一北方;进军南方消灭袁绍、吕布、刘表等割据势力;在企图渡江消灭孙权、刘备联军时在赤壁之战中不幸失败,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主张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国家统一,重视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开创了建安文学新时代。
安石治术:摧制豪强与理财兴国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主持的变法运动历时十六年(1069—1085年),但主要举办还是集中在熙宁年间的熙宁二年至熙宁九年(1069—1076年)。在此期间,王安石在财政、经济、军事、官制、选举、教育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些改革,在时间上有早有晚,不是齐头并进;在内容上有多有少,不是平均分配。其着力最多处,是在理财和整军。农业经济关系的改革,是“富国”的重点之一,在这方面先后推行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改革商品货币关系,是“富国”的又一个重点,这方面先后推行了均输法、市易法、免行役法等。“强兵”在变法中的地位不亚于“富国”,为此先后在军事领域实行了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此外,熙宁新政也涉及到科举与教育领域的改革。熙宁新政企图改变北宋中期以来国家积弱积贫、官场因循拖沓的现状,目的集中在“抑兼并,振贫弱”“兴田利,增利禄”等方面。通过新政,国家财政有所改善,西北边防有所好转,积贫积弱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
刘邦建汉:整合周秦与黄老治国
汉帝国建立后,在政权建设上,刘邦君臣毫不犹豫地全面承袭了秦帝国的国家制度。刘邦治国,不拘泥古人,不拘泥成法,而是根据汉初的实际情况,注重政策的变通性与可行性。过去学界一谈到汉初国家治理,就多拿黄老思想说事。其实,刘邦治国是儒法道兼采并用,在以法治国、以德治国、以道治国上他都进行了实践探索,都有过尝试与调整,很难说是单取黄老清静无为之道。刘邦治理国家的立足点在于有为,并非无为。在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了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这不但让汉政权顺利实现了“秦果汉收”,而且还开创了中国帝制时代的第一个盛世——大汉盛世。
管仲相齐:四维并张与商工富国
管仲与齐桓公的政治相始终,在齐国政治舞台上活动有四十余年。管仲相齐,对齐国历史乃至后来的中国历史均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改革家,他提出并实践了士农工商四民分居定业论,提出并实践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等以经济实力解决矛盾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他主张工商富国、农商并重,使齐国变成了当时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在政治与外交上,他主张用礼义廉耻作为治国安民的四维,采取以法治国、尊王攘夷与“弱强继绝”的政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终确立了齐国在春秋初年的霸主地位。无论是维护华夏政治文化之统绪,还是创造华夏文化之新质,管仲都在早期的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一书打破时空壁垒,破解大清王朝268年兴衰之谜。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从十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晚清这棵大树如何从根部腐烂,直至轰然倒塌! 众所周知,清王朝在它的早期曾经辉煌一时,创造出中国传统社会中其他王朝所未曾有过的煌煌业绩,无论是百年的康乾盛世,还是对边疆民族关系的智慧处理,抑或对中国辽阔版图的奠定,当时的中国,无疑称得上世界上少有的泱泱大国。1912年清政府之所以垮台,是因为有其垮台的自身原因。 《中国近代政治得失》作者长期梳理资料,孜孜矻矻,希望能全面解开这个谜底。本书从总结政治得失的角度,对晚清时期中央政府在治国过程中所犯的一些主要错误进行剖析,力图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主题
本书高度总结与浓缩中国历代治理经验,运用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等研究办法,深入发掘中国古代治理的历史经验与治理模式,集中从大一统、中央集权、尊崇儒术、以德治国、以法治国、注重民生、家国同构、和为贵、中庸之道、史鉴意识与走向世界等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并根据时代要求努力探讨其积极因素、寻求其现代转化的文化方式,以古为今用,从学术角度为今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增砖添瓦。
大秦帝业
本书旨在探究大秦帝国的历史功绩和秦帝国政治制度对后世政治的巨大贡献。从大秦帝国漫长的兴起过程写起,对秦人的进取精神、耕战思想、以法治国理念的形成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追溯秦文化及郡县制的建立,特别是秦帝国对周代分封制的终结,以及开后代政治制度之先河,“天下为一统,海内为郡县”,其后两千年中华政治的格局可以说都是变了姓氏的“秦政”而已。
晚清十年(清末新政郁近代中国1901-1911)
晚清十年,民族危机,存亡危机,统治危机,竞争危机,面对重重危机,清政府自上而下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自强运动,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国计民生之诸多领域,希望达到富国强兵、消弭革命,挽救统治的目的。但是积弊已深,大势已去,清政府在新政过程中没有搞好社会各阶层的平衡,由于治理能力欠缺,治理体系不完善,最终在立宪派、北洋集团、地方督抚、皇族亲贵、革命党等各方的利益博弈中,清王朝的统治大厦轰然坍塌。
晚清变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晚清变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从军权、财权、外交权及中央与边疆地区关系等角度,集中探讨了晚清变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揭示了清王朝灭亡的基本原因,说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取决于中央政府是否有足够的权威与处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有着悠久集权传统与观念。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既维护好中央权威,又尊重好地方利益,让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保持一种上下相维、水乳交融、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共赢关系,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政治史大纲
大纲者,提纲挈领是也。中国政治史大纲,聚焦了周公、孔子、商鞅、韩非、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孙中山等**政治精英人物对中国政治在理论或制度方面的开山创举及历代重要之政治智慧。该书不蔓不枝,旨在通论,着力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出各朝代引导历史前行的火车头,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中国政脉。本书所论所述,皆是中国历代极重要之政事,极重大之人物,他们汇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可以让人们迅速鸟瞰中国政治史的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到一种注定要长久影响我们生命群体的政治文化模式。
热土:我们那代人的故事
《热土:我们那代人的故事》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按着时间的顺序,不做作,不夸张,作者把他的经历娓娓道来,把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那个年代的人物和事件,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想,一部好的作品犹如一杯上好的清茶,要静下心来慢慢去品,方能品出其中的味道。《热土:我们那代人的故事》中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大多是知识青年在生活和劳动中遭遇到的一些问题,人物也净是一些小人物,但是作者却能细致人微地开掘出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在一次次矛盾的碰撞中让感情一次次地升华,把这些人物和事情写得很有亲和力,很是受看。让读者能够跟着作者一道深入其中,一同担忧,一同欣喜,一同感慨,产生出共鸣。
强秦密码
《强秦密码:帝国路上的八张面孔》用最能代表这段历史主旋律的几个核心人物作为主线,力求再现出一幅可以表现大秦兴亡、君臣得失的画面来。大秦帝国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帝国,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其所以能够绵延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传统政治的基因 (思想者书系)
暂无简介
思想者书系:晚清大变局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能够影响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变局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黄帝统一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初创华夏文明制度;周公建立西周封建制,以礼仪道德治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为核心的皇帝制度;晚清时代西风劲扫,东土文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等等。特别是晚清变局,主要为外来因素所左右,西方列强的侵略与西方文明的狂扫,几千年来祖宗传承下来的文明数十年中即陷入窘境。华夷观念的变化与皇权危机的凸显是晚清大变局留下的特别明显的两个辙迹。在这个变局中,清政权一步步无奈地走向衰落,直至在内忧外患中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战国何以称雄
本书稿可算是战国时期的一部简史,作者以战国时期大国的争霸为主线,演绎了先秦统一前数百年的乱世纷争,以争雄与称霸为能事,以权谋与诈伪之术为智慧,通过对魏文侯、商鞅、白起、荆轲、韩非、鬼谷子、吕不韦、李斯等人物的解读,使今天的读者有所领悟,有所借鉴,了解历史,可以防微杜渐,避免重蹈覆辙。
春秋何以无道
《春秋何以无道》,以随笔的形式重新解读春秋大历史,诸侯、士人、悍将、能臣,作者以人观史,以史知兴衰,以兴衰阐发大义,审微知著,鉴往知来。
慈禧与晚清六十年
作品是晚清史专家马平安先生对慈禧时代晚清政治的梳理,内容涵盖崛起于后宫;向最高权力挺进;力挽危局;王朝虽大唯我独尊;帝党与后党之争斗;自强运动;第二次自强运动;驾驭能臣之本领; 徘徊于强硬与委屈之间的外交;强人时代之结束。作品集中外百家之长,融众多史料于一体,以独特的视角相对客观地为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的叶赫那拉及皇太后的人生轨迹,更以宏大的视野再现了晚清世界格局的沧海桑田。
霸道:大秦王朝顶级君臣的另类解读
《霸道:大秦王朝dingji君臣的另类解读》叙述了大秦王朝自秦穆公至秦亡的历史,其内容包括秦穆公的霸业情结;公孙鞅改革变法立威,能令政必行;张仪相秦纵横捭阖;秦兵崛起,四处扩展;大商人吕不韦经营秦国,打下霸业基础;李斯的崛起及改革;秦始皇统一天下及峥嵘岁月;秦帝国的崩溃;大秦帝国纵横谈。总体上,作品把人物与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失为描绘大秦帝国兴亡的一部力作。
大秦帝国启示录
大秦帝国为世界留下了一个 “China”的称谓,它创造了后无来者的宏大业绩,却又在登峰造极之时轰然土崩瓦解,成败得失,千古功过,谁予评说。本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秦国兴衰历程,内容主要有:寻踪:情人创业七百年;实情:天下并非真一统;祸源:成败皆由法家起;探踪:千古一帝蜕变记;异化:并非二世在秉政;夭亡:一曲未尽国已亡;安魂:百代都行秦政法。……
大哉孔子
本书稿是孔子的一本传记。主要是以孔子事业的三个方面为立言之本,即失意的政治活动家、成功的教育家、学有所成承先启后的学者。孔子对中华文化的伟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仁”的思想,主张建立平衡发展的和谐共生关系。至于这种理念实践的途径,在他看来,就是应该以“中庸”为思维,用“礼”治国,积极建立起一个具有良好的道德与法制环境相统一的有秩序的社会。
走向大一统
本书稿立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从万邦时代的远古,到家族与邦国递进的夏商时代,到周朝的宗法政治,春秋战国时代的整合,秦帝国的建立与大一统政治的形成,一直写到高度整合的汉武帝。展示了历史发展过程的长期合理性,以及整体社会重新构造过程中的艰辛。
传统士人的家国天下
立足中华传统的经学、史学、子学,从孔子、孟子、曾参、子思、荀子、墨翟、老子、韩非、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直到清初三大儒,每个人只介绍其核心的思想、观点,展示了他们“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抱负。
近代东北移民研究
近代东北移民问题是中国近代人口史、社会史研究领域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在近代,中国移民的大趋势基本上是顺着三大流向进行的,即:北方诸省人口“闯关东”,黄河、长江流域人口“走西口”,东南沿海各省人口“下南洋”。其中,以“闯关东”一路迁移入口为最多,总计移民人口在数千万,年平均移入人口在50万左右。“走西口”一路次之,估计也在几百万人左右。“下南洋”一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对华人移入实行限制或禁止,所以迁往西方国家的人数减少,但仍有很多人移居东南亚各国谋生。总的看来,在这一阶段中,人口迁移“三大流向”中的主流还是奔向关外的“闯关东”的移民。这主要是由于清朝后期,国际国内矛盾日益尖锐,统治者迫于形势在东北地区开始放禁招垦的结果。这一过程,在民国年间达到高潮,“满洲国”时期又有所变化。近代东北地区的移民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移民相比,其内容又不 大一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这一地区,不仅有关内“闯关东”的人们,而且还有许多国家抱着各种目的而来的国际移民。众多的移民构成了近代东北社会的人口主体,使我国东北地区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移民社会。
晚清殇史:大清王朝灭亡之谜
大清帝国的斜阳,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应该是要从1793年乾隆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接见英使马嘎尔尼开始的。仅仅由于觐见礼仪的争执,乾隆皇帝拒绝了马嘎尔尼提出的谈判建交的请求,使大清帝国丧失了半个多世纪与西方国家进行接触、了解的大好机会,东西方两个大国就这样擦肩而过、失之交臂……1842年,大英帝国用炮舰与鸦片叩开了中国闭关自守、长期封闭的大门。此后,西方的列强们开始效仿英国,欧风美雨狂扫中华神州大地。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1日中国的首要条件,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势力之下被暴力所打败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亡秦密码:大秦帝国夭亡之谜
《亡秦密码:大秦帝国夭亡之谜》旨在展现大秦帝国从兴起到衰落的历史过程,揭示其倾覆的深层原因。所记的史事侧重于政治与军事,较少涉及经济与思想文化。文笔力求形象生动,简洁流畅,但史事的叙述则力求准确可靠,言之有据,融科学性与可读性于一体,做到雅俗共赏。
晚清政坛纪事
本书从军权、财权、外交权及中央与边疆地区关系等角度,集中探讨了晚清变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揭示了清王朝火亡的基本原因,说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取决于中央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与处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集权传统与观念的、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既维护中央,又尊重地方利益,让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保持一种卜下相维、水乳交融、月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共赢关系,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的一个重大课题。
晚清政治地图
本书稿立足晚清,从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来重新审视清季历史,揭示了晚清当政者在大变局的国际形势下的因循守旧、错失机遇以及一步步划向深渊,追寻前因后果的连贯性,总结晚了晚清执政者的经验教训。
政治家与古代国家治理
立足中华传统的经史之学,介绍了周公的以德治国和周朝的宗法制度,管仲的尊王攘夷与商业治国,商鞅的以法治国,秦始皇的郡县制,刘邦的黄老治国,汉武帝的罢黜百家与大一统,唐太宗的权力制衡,宋太祖的文官治政,张居正的治体用刚,康熙帝的因俗而治。总结了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以及他们的得失鉴戒。
黄帝文化与中华文明
本书从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文化探源,到先秦诸子中的黄帝文化阐述,再到两汉对黄帝治理思想的运用和天人大道的探讨,追寻“黄老学”旨归、历代祭祀黄帝之简况,总结黄帝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特别是开启了华夏政治之大一统模式。本书可说是一部有关黄帝文化的大而全的著作。
先秦法家与中国政治
本书从法家的缘起谈起,进而总结了法家的传统、特征、师承,以及先秦法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和巨大贡献。本书可说是一部有关法家文化的大而全的著作。